第五节 机电排灌

发布日期:2019-03-19 14:45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台州史志网


1949年前,农田灌溉一直沿用水车、沃斗、粪杓等人力工具,劳动强度大、效率50年代开始国家扶持发展机灌推广使用抽水机60年代电灌兴起70年代出现喷灌。1988年全县有机电排灌设备1529台、5884千瓦,农业输电线路429公里,输水渠道190公里,机电排灌面积7.96万亩,占水田总面积97.6%。

机 灌 1952年,县良种繁育场最早使用8马力船机灌田200亩。次年,全县有抽水机4台、36马力,灌田1000亩。1956年,外塘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成立排灌委员会,建胡新、吴家、中山固定机埠3处,前排流动机埠1处,配3台柴油机,功率140马力,率先实现全社灌溉机械化。1957年.各地纷纷仿效,抽水机增至25台(含改装木炭机18台),352马力。1958至1963年,大力提倡实现农业机械化,排灌机械发展至106台、1035马力,机船50只、水泵110台,遍及平原生产队。其间,还在外塘建翻水站,安装12时离心泵3台,配柴油机2台、90马力,统一灌水抗旱。1978年为拥有排灌机械最多一年,有动力机402台、3371马力,灌田5万亩。1988午后,由于经营单位变小,机灌动力逐渐转向小型化,动力机械增至977台、5745马力。新增部分多为3至5马力小型柴油机之后电灌发发展机灌有所减少1988年全县动力机械下降至883台、3883马力。机灌面积减至3.26万亩。

电灌 1962年前,仅个别城镇农业队装有零星电泵灌田。1963年,在楚门镇横港、谷水、龟山头3处试点,装电动机3台、24千瓦。1964年陈屿水电站建成,建下刘、岗仔头电灌机埠2处,容量72千瓦,灌溉田3700亩。1971年玉环电厂建成投产,农电供应量增多,电灌进入有计划发展时期。1977年全县拥有农灌电动机89台、851币瓦,电灌面积1.85万亩。1978年农电网络形成,各地普遍设置电灌机埠。1983年玉环电厂并入华东大电网,供电可靠性提高,电灌面更广,配置的电动机大多为1至4时微型电动泵。1986年共有农灌电动机2440台、容量2992.9千瓦,灌田3.32万亩。

喷灌 1979年全县引进购置移动式喷灌机30台,配总功率150马力柴油机组成流动装置先后在城关镇西溪大队沙鳝知识青年农场桐林棉花场古城公社八万大队对600亩蔬菜文旦棉花茶叶等作物进行喷灌试验次年扩大至1000亩因管理不善及水源条件等因中断。1985年人民塘文旦场建成固定式喷灌工程,装机55千瓦,喷灌文旦180亩,具有明显增产保质效果。1986至1987年,县良种繁育场和苔山塘文旦联营基地,也先后建成固定式喷灌工程。至1988年,有喷灌工程3处,装机190千瓦,喷灌文旦1250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