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船
历史上素为木质帆船,无风时架橹桨推进,载重2至50吨不等。小船用于沿岸张网、流网作业,较大船用于近海和较外海钓业、围网生产。1957年后,始用机帆船捕鱼。60年代以来,渔船逐步实行机、帆并用。至80年代全部实现动力化。县内渔船种类较多,有大钓船、小钓船、舢舨仔、双背船、单背船、大网船、应捕船、擂网船、缉艚脉黄鱼船、流网船、罾船等20余种。
大钓船 俗称“钓艚”。福建惠安传入,为钓艚、教场头、车首头、花坪、里岙等地特有。船长19.60米,型宽5.20米,型深1.80米,载重50吨左右,结构系密舱型,船体分贮鱼舱、贮水舱、船员舱、什物舱,渔民28人。设三桅,备三角布篷1 件,帆橹兼用,负舢舨4艘,舢舨均置有竹桅,方形布篷1件,实行子式作业。因行驶不便,效益低下,1973年淘汰。
小钓船 又名“乌郎”、白底。系木质密舱型橹摇帆船,置单桅,另有前竹桅,方形布篷1件,载重4至5吨,渔民5人,单船作业。50年代中期推行“母子式”生产,船型、吨位不断改进和扩大,逐步改成单背小钓(负舢舨1艘)和双背小钓(负舢舨2艘)两种。80年代,渔船配备动力装置,机帆兼用。单背小钓船长12.40米,型宽3.40米,型深0.89米,载重6至7吨;双背小钓船长14.50米,型宽4.40米,型深1.29米,载重8至12吨;舢舨长3米,载重1至1.5吨。
机帆船 1956年以福建连江打洋风帆船为基型改进而成。时船长19.50米,总吨位25吨,主机马力60匹,为双船作业,故又称“打对”、“机帆对”。因操作灵便,生产安全而普遍使用。60年代后,随渔场扩大,机械程度提高,不断增加渔船吨位、马力,船型结构亦有改进,先后有马梭型、连江型,渔轮型对网机帆船分网船和煨船两种,网船长26.50米吨位60至80吨,主机马力150至185匹,容25至35人,煨船长21.00米,吨位50至60吨,主机马力150匹,容9至11人。
钓机船 1985年民主大队试成第一艘母子式钓机渔船,因灵活、安全而得到推广,其结构、吨位亦不断改进扩大。现钓机船长19.60米,型宽5.60米,吨位65至80 吨,主机马力100至150匹,背舢舨4至9艘,置3支桅杆,渔民35至40人,船型以尖艏型为主。
张网船 船型艏尖艉宽,露舱结构,置单桅,架橹划桨,船长5至11米,载重2至5吨不等。种类有大尖头、四角底、小平头、前山艚等。大者从事外洋应捕、大网作业,容5至13人;小者用于鲊鱼罾、内港应捕等生产,容3至5人。70年代始装动力,船型、规格亦随之更新扩大。现船长15至19米,载重20至40吨,机器马力60至135 匹,大多为渔轮型结构。
流网船 以往作业于近海渔场,船型小,载重2至3吨,有四角底、小乌沙等。70年代发展成小流机,船长12至13米,载重7至10吨,较大者实行背仔生产,马力为12至24匹,容渔民4至5人。
渔轮 为中小型钢木质结构,船总长30.30米,艉吃水3.40米,总吨位180吨,主机马力250匹,行双船拖网作业。
渔 具
渔网 形似袋或呈带状,历来采用天然纤维(苧麻、稻草)编织,栲汁牲血煮染(7至15天栲染1次),易腐烂。1958年,张网及围网囊网(袋筒)材料,曾用棉纱染桐油替代,因汲水增重、操作不便即辍。1960年温州专署水产研究所在坎门镇和平大队试验聚乙烯渔网成功,但材料紧缺未推广。1963年以进口尼龙单丝替代,因渔网易收缩变形面停用。1964年,洋屿、灵门、灯塔、民主等地先后试用聚乙烯渔网增产,后被普遍应用。70年代实现渔网合成纤维化。渔网种类较多,按结构及作业方式差异,分围网、拖网、张网、刺网、敷网等9大类,约50余种。围网类,分有囊围网和无囊围网两种:有囊围网有机帆船对网、灯光围网、裤网等;无囊围网有长曳网,拦网等。拖网类有机帆船拖网(底拖风)、机轮拖网、拖虾网、乌贼拖等;张网类有大网、抛锭大网、外洋应捕、内港应捕、鲊鱼罾、三角棱、山门张网、海蜇网(草蝇网)、羁椿、虾仔网等;刺网类分漂流刺网和定流刺网两种:漂流刺网有鲳鱼流网,还有珠网、缉艚、维缉网、船罾、板罾等等。
钓具 传统钓线(绲线)以苧麻编织栲染而成,工艺繁杂、成本又高。1956年春,双龙乡花坪渔业社渔民自行采用棉纱作钓线获得增产,曾在一些钓船使用。因棉纱汲水大,加重钓线,有碍上钩而未推开。1957年冬,民主渔业社试验尼龙丝钓(支)线,产量高,且操作方便、耐用,1958年大力推广。其后又陆续对钓具进行系列改革,至1964年,完成了钓具的“一化五改”,即钓线尼龙化,钩线改青铜丝为合金丝,黑钓钩改白钓钩,支线间距改密,钓线与支线改转环(柠檬圈)连接,木质浮子改塑料浮子。钓具依结构和作业方式可分延绳钓、拉钓、垂钓等3类。延绳钓为主要钓具,系一线多钩,挂饵诱捕,以30至60钓为一篮,有带鱼绲(钓)、鳗鱼绲(钓)、大花绲、小花绲、鳓鱼绲、乌贼绲等。拉钓和垂钓仅作副业生产,有大拉钓、小拉钓、石斑鱼垂钓等。另有梭子蟹无钩延绳钓、大鲨鱼钩等。
绞网机 传统起网,人工操作。1957年,民主渔业社仿效日本渔轮起网机械装置,试制第一台卧式绞网机,使用于机械渔船。因操作不便,工效低,未及推广。1960 年初,坎门机械修配厂制成立式绞网机,采用齿轴传动,牵引力大。1963年广泛用于机械渔船,以替代人力起网,减轻劳动强度。1978年张网渔船开始引用。至1984年,全县拥有绞网机487台。牵引力有2000、1500、1000、500千克力不等,大者用于围网、对网作业,小者用于张网作业。
打桩器 旧时应捕打桩多采用“硬斗”法,费力低效,且常断“斗”,延误渔时,坎门镇和平渔业社1958年试制半自动手摇打桩机未成。1960年在温州专员公署水产科学研究所、温州渔业机械厂帮助下,试制机动打桩机成功,但因结构复杂未推广。1979 年,县水产科学研究所科技人员与鸡山公社洋屿大队(今新洋乡)渔民合作,试成YS一79重力打桩器。因结构牢固、省力省料、工效高、适应性广,被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