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内海洋捕捞作业有钓具类、围网类、定置张网类、刺网类、敷网类、抄网类、掩网类、耙刺类、陷阱类等10类约65种,作业区域有沿岸、浅海、岛礁、港湾、滩涂等五大作业区。
延绳钓 由干线、支线、钓钩等组成以饵钓诱捕鱼。清康熙年间(1662—1722),福建惠安崇武渔民引入,以坎门为土著,名闻全省。依捕捞对象不同,分带鱼延绳钓、鳗鱼延绳钓、鳓鱼延绳钓,大黄鱼延绳钓,鲨鱼延绳钓等,主要分布钓艚岙、教场头、车首头、同安坑、花岩礁、里岙、黄门等地,作业分母子式和单船两种,渔船有大钓、小钓、舢舨仔。每年立秋至舟山渔场主捕带鱼,俗称“钓秋带”;冬至南下大陈、披山等渔场钓捕,次年惊蛰起以捕鳗鱼为主,兼捕带鱼、大黄鱼.至小满歇季。唯钓艚岙等地小钓船重上洋鞍、东福山渔场捕鳓鱼,至大暑收汛,一船生产(仔船)7至10吨,丰者15吨。民国11年(1922)有船336艘,26年增至408艘,产量10115吨,占捕捞量33.12%。抗战时期屡遭破坏,生产每况愈下,34年剩340艘,产量7500吨。1949年冬钓船仅427艘,年产1300吨。1950年开始恢复。1953年钓船增至460艘,产量升为8500吨。1954年小钓船试行“背仔”作业,产量剧增。1955年前台渔业生产合作社(今灯塔村)郑达法小钓船首创年产56吨。1957年改良钓具。1958年始用机动钓船捕鱼。1959 年钓业渔场扩至闽东。至60年代中期,钓业鼎盛。1965年有钓船475艘(钓机52艘、大钓15艘、小钓408艘),年产量达1.78万吨,占捕捞总量39.93%。70年代,随机帆船底拖网作业兴起,渔场受阻,钓船转产。1974年汰除木帆大钓作业。1978年钓船减至122艘,产量仅850.7吨。1979年重新恢复。1982年小钓渔船置12马力挂机桨,产量增至4345.7吨。1985年大型钓船始入80至90米水深渔场生产。1988年全县计有钓船75艘(钓机45艘,小钓30艘),产量2228.9吨。
机帆船对网 系双船有囊围网,1956年始有,春夏汛至大目洋、猫头洋、岱巨洋捕大黄鱼、小黄鱼,此后南下大陈、披山洋捕乌贼,冬汛先后在嵊山、洋鞍渔山、大陈、披山渔场主捕带鱼。1958年首至江苏吕泗渔场捕捞小黄鱼。民主大队许世炎机帆船对年产量达401吨,名列全省前茅。60年代大量发展,产量剧增。1967年有船80对,产量1.56万吨,占捕捞总量33.24%。1969年开辟闽东渔场生产大黄鱼。1972年春,组织8对机帆船北上山东石岛渔场捕捞太平洋鲱鱼。1974年大批机帆船至江外渔场(中央渔)捕大黄鱼并开发马面鲍资源,单(对)产达230.5吨,红旗大队2对机帆船对产超500吨。1977年有船151对,产量增至2.88万吨,占捕捞总量57.62%。因资源衰退,1982年后,以冬汛为主产季,仅捕捞带鱼,马鲛鱼等,生产海区以大陈渔场为主,偶至舟山南部渔场。1988年有船176对,产1.32万吨。
机帆船底拖网 俗称拖风网,系双船底层有翼单囊拖网。1960年初试即辍。1968年复之,1972年始盛,1977年有船138对。3—10月作业于近海水深30一50米海域,以捕带鱼为主,兼捕大黄鱼、小黄鱼、鲳鱼、鳗鱼及虾蟹类等,单产100吨以上。后因水产资源破坏严重,1979年起实行禁渔期,1988年有船176对,渔获占捕捞总量的12%,多为对网兼作。
黄鱼对 系双船无囊围网,以专捕大黄鱼得名,按作业渔场分北洋对、南洋对、又称打洋山,历史悠久,清雍正《特开玉环志》称“打春船”、“打秋船”、“黄鱼船”。黄鱼对多为农区副业,各地均有分布,以连屿、大普竹、龙湾、里岙、黄门、凡宏、盐盘等地为著,每年清明至端阳间大潮汛,作业于大目洋、披山洋、洞钟洋及漩门湾、乐清湾;立秋后仅在披山洋生产,时称“桂花鱼汛”,霜降结束。单产5—8吨,高产时15—20吨,民国11年间有船241对,25年增至420对。此后因海氛不靖,渔船减少,均于披山洋、乐清湾生产。1951年复至大目洋捕捞。1955年渔船达444对(其中北洋对330对),渔获约占捕捞总量10%。60年代后期,大黄鱼资源衰减,船不到25对,1973年始歇。
大网 属双锚张纲张网,为鲜叠、小青渔民独有。清雍正年间(1723—1735),平阳北港五十都乡民移居鲜叠始。常年作业于披山洋、双爿洋等。民国11年有船88艘,25年215艘,渔获量占捕捞总量19.85%。后屡遭破坏,1949年减至80艘,1954年增至96艘,1971年144艘。春夏季捕捞小黄鱼(春仔)、乌贼、幼带鱼为主,秋冬季主捕海蜇、梅童鱼、龙头鱼、鳗鱼、带鱼;单产15至25吨,高者30吨。因影响带鱼、黄鱼资源,1980年起实行休渔期。1981年始逐步由有翼抛锭大网取代。
外洋应捕 为单桩框架张网。清雍正六年,永嘉沧湖乡民徙居应东传入,故有应捕岙,应捕网之称。外洋应捕以应东、鸡山、洋屿、栈台、大麦屿等地居多。每船张网40 至60顶,年网产2至3吨,高产时4吨。民国11年有网桩2250株,26年为3000 株。1960年后增至4000余株,1976年达6775株,渔获占张网产量83.13%。1983年4620株。后渔场受阻逐渐减少,1988年2700株。每年清明至夏至,作业于前山东南、坎门港水道及大麦屿港区;秋分至次年惊蛰在披山洋张捕,谓之“冬桁”。主捕中国毛虾,兼捕海蜇、七星鱼、鳀鱼、幼带鱼、幼大黄鱼、幼鲳鱼等。1980年起,每年实施一个半月休渔期。
乍鱼罾 即有翼双桩张网,因主捕海蜇,故称。清乾隆十九年(1754),福建长乐地 民移居鸡山火仓口(火车)引入,火车、长山嘴为土著,每船备网8至12顶,于大鹿山、 琅珰、小鹿山、鸡山等岛屿附近洋面捕捞海蜇、中华管鞭虾(红虾)、脊尾白虾、龙头鱼、鳀鱼、梅童鱼等,五、六月兼捕带鱼幼体,年网产2至3吨。民国26年有船20艘、200门。1953年为48艘、267门。70年代大量发展。1982年渔船169艘、1903门,渔获量7211吨。1984年改桩张为抛锭,始行流动作业方式,渔场扩至披山洋,改捕乌贼、鲳鱼、鳗鱼、中华管鞭虾等。1980年起施行禁渔期。1988年有船387艘,3870门。
漂流刺网 清顺治年间(1644一1661)温州永嘉场乡民移居灵门开始。因捕捞对象差异,分鲳鱼流网、鳓鱼流网、马鲛鱼流网、鲨鱼流网及梭子蟹流网等,主要分布于前台、后台、花坪、灵门、乌岩、炮台、大麦屿、横床等地。作业于鱼山、大陈、洞头、披山渔场及近岸港湾。清明至立夏主捕银鲳、燕尾鲳,立夏至夏至捕鳓鱼、马鲛鱼、四指马鲅,秋时捕小型鲨类和青黄鲇鱼类,冬季捕梭子蟹。民国25年有船195艘,产1000吨。抗战时期渔船减至83艘。解放后恢复生产,1954年增至157艘。1955年扩至鱼山渔场,1956年推广流鲨作业,1964年引用合成纤维代替传统苧麻作网具,以致大量发展,1967年渔船365艘。1968年置小型机动船(称小流机)捕鱼,1969年产量613.95吨,占捕捞总量14.17%。此后,鳓鱼、鲨鱼等资源减少,改捕鲳鱼为主。1979年辟至嵊山渔场,产量上升。1980年春,推行机帆船、钓船兼流网作业,且大量发展小流机。1982年产量达1217.5吨。1988年有小流机船215艘,兼流渔船111艘,产量991.3吨。
裤网 网形似裤得名,系双船有作囊围网,依作业方式分擂网、背对。擂网作业历史悠久,清雍正《特开玉环志》称“雷秋船”,以黄门为著,每年清明至披山洋、南北麂渔场,主捕乌贼,夏至转捕大黄鱼,白露后以捕带鱼为主,单产5一10吨。民国26年有船55对。解放后大量发展,1955年80对,遍及龙湾、横床、许厝、黄门等地。60年代减少,80年代船不及10艘,捕杂鲑。背对,以母船背舢舨作业,故称,又谓之“蟹背”。有单背(背舢舨2艘)、双背(背舢舨4艘)、三背(背舢舨6艘)之别。春夏汛作业于披山洋、大目洋、猫头洋、岱巨洋,捕捞大黄鱼、乌贼。冬汛作业于披山、大陈、鱼山、东福山、明山渔场捕捞带鱼,单产10—20吨,高产时40吨。1953年秋,鲜叠龙湾首开背对作业。1957年有船78艘,1964年91艘,分布应东、鸡山、洋屿、栈台、龙湾、鲜叠、大麦屿、长山嘴等地。60年代后期减少,船不到10艘,70年代淘汰。
灯光围网 即夜间以灯光诱集围捕鲐鱼(青占)、修鱼(黄占)及沙丁鱼等上层鱼类。1971年春,民主大队设置第一组灯光捕鱼船,是年全县有4组投产。次年南至广东汕头渔场捕捞。1978年大力发展,计16组,单产176吨。1982年增至32组,后一度因鱼货滞销等影响而减少。1986年回升至27组,每年7月16日开捕至10月结束,渔场以嵊山为主,兼有鱼山、大陈、披山。1987年红旗、里黄海洋捕捞公司(村级集体)3组灯光围网船,组产量均逾250吨,红旗郑达法创船组307吨最高记录。1988年有船36组,渔获占捕捞总量6.56%。另有灯光对网,1980年里岙渔业大队以灯光诱集围捕上层鱼成功。1981年出海8对,因其产量低,不适远距离作业,于1983年淘汰。
虾桁拖网 属单船底层桁杆有囊拖网。1984年试捕,次年推广,捕捞中华管鞭虾(红虾)、鹰爪虾等中型虾类,5—10月为汛期,渔场以披山、大陈为主。1988年有船550艘,产虾8071吨,占捕捞总量13.28%,大多为机帆船兼作。
敲舟古 根据大黄鱼头部内石耳有较高听觉能力和海水有良好传声原理,组织船群进行周声威胁而集群捕捞的渔法,一网捕获大黄鱼可达2000多担。1956年,广东渔船来双爿岛(原属县境)外作业,水产部门派员到船上学习和去广东了解。县府在坎门后沙岙举办敲舟古作业技术学习班,副县长亲临报告,予以推广。之后,沿海渔、农区普遍发展这种作业,共达32艚,每艚需用130—180人,由2只敲公、敲母船,1张长方形大网,5至7只背仔大船,25至32只舢舨组成。每只舢舨用3人,在渔场排好阵势后,每船1人在船头不断敲击木板,让声波传入海底,迫使鱼群集中而下网捕捞。高产时,一天达3万多担大黄鱼,当时水产公司大小鱼坑腌满,鱼价每斤5分钱。后因捕捞过度,资源减少,加上国务院禁令,逐步停止敲舟古作业。
此外,近海、沿岸作业尚有内港应捕、三角棱、山门张网、海蜇张网、羁舂、缉艘、虾仔网、鲳鱼定刺网(锭链)、龙头鱼定制网、鲻鱼流网、大围缯、拦网、鲨鱼钩、机轮拖网、乌贼拖网及缯类等,滩涂作业有珠网、拉钓、高网、矮网、仰网、泥网、篾篓、竹流、抄网、推缉、弹涂鱼竹管、弹涂鱼钩等。
几个年份海洋捕捞分类产量
单位: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