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城关三合潭出土文物表明,早在新石器晚期,境内已有人类居住、生息,延至商、周、春秋、战国。时人称东瓯越族。西汉间,闽越、瓯越争战。时县人属瓯越。建元三年(前138),东瓯(越)王摇奉命举国徙庐江郡(今安徽省地),境内人烟乃虚。后闽越人渐入栖居。元封元年(前110),闽越国被除,复迁东越地民众至江淮(今江苏省地)。今县境亦复虚。东汉末(约建安十七年,即公元212年前后),渐复有人居玉环岛。东晋间(317—420),临海太守郗情(约310一380)立庄园(时称“别墅”)于玉环岛,居数百家。隆安五年(401),孙恩起义失败,部将孙安捣毁郗司空庄园。之后400余年间,境内基本不见常居黎庶。隋开皇十年(590)上柱国内史、诏讨大将军杨素与会稽高智慧战于境域海面,岛上扎有军伍。至唐晚期,境内居民渐盛。开成二年(837),港南今青马乡西青岙一带(明永乐《乐清县志》称“玉环乡南社铁场”)建南保安院。咸通间(860—873),僧启爽于大竹冈西岙(今田马乡西岙村)刘氏宅建灵山寺。唐末、五代及北宋初,中原多故,闽南及各地官民徙居入境者甚多,仅港北,便有孔、林、戴、张、邵、郭、赵等氏,港南有陈氏祖自闽之长溪迁居玉环东柽(即今沙鳝乡之东青)。近年城关镇东门村矮山头、环城乡小岙村出土唐代文物、福山乡出土五代文物为印证。
北宋初,岛有密鹦盐场(在今环城乡后土交村一带),为浙江四盐场之一,居者淘海煎盐。至南宋乾道初,有市肆千余家。港北蓝田、石龟、灵山等地已有民众筑坝拦水,围海造田。竹冈、兰田、枫林、洋根、钱岙、金钿一带人烟繁密,灵山寺及竹冈一带几成文化中心。南宋乾道二年(1166)秋分之夜,玉环岛上发生暴风骤雨并海溢,人死房毁,全岛几近荒废。开禧二年(1206),濮阳(今河南地)李宽奉命知监事,重建监市至青岙(今沙鳝乡沙岙村、东青村一带)。明洪武二十年(1387),倭寇扰边,朝廷命徙海岛居民于内地,并勒石厉禁:居者死,耕者断足。港南遂被迁弃,就近止于港北者为数甚众。其间港北海涂大规模围垦拓宽。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大水,楚门所堤塘田亩被冲毁,军民上岛冒禁耕种。至万历间,垦地6000余亩,临时居住茅棚53座。其间,来自福建莆田、东山、惠安等县渔民开始在犁头嘴、车首头、钓艚岙、应捕岙等地随渔汛作季节性居住或搭寮定居;经平阳县辗转徙入的闽籍农户,则在古城山头诸地及港北、港南各岙口定居务农。其间海涂被大规模围垦拓展,围成塘堤20余条。
清顺治十八年(1661),郑成功据沿海抗清,清廷命撤边海三十里地居民而虚之,境地遂遭遣弃。而闽、粤渔民趁隙徙居来境者众,并在境内濒海诸岙口零散居住。康熙八年(1669),清廷复于竹冈(今田马乡东西岙村)设防,旧日徙民很少得以复归。至康熙二十二年,郑克壤降清,港北楚门先始渐复,返土者多落居于大小竹冈山边及金钿一带。闽南渔民开始在车首头、应捕岙、钓艚岙、同安溪、花岩礁等地集居。至雍正三年(1725),有平阳籍华文旦、姚云等60余人到玉环岛住垦。雍正五年展复玉环山,招徕太平、乐清、平阳、永嘉、瑞安5县良民报垦。被视作“无籍游民”的闽、广渔户,也在岛东沿海岙口居住。县境人烟始得全面复升。此后,境内生齿日繁。
民国时期人口无重大变化。1955年2月,盘踞披山岛国民党残部撤逃,掳岛上居民190家,900余人,披山岛遂成荒墟。后由人民政府动员居民60户、187人前往定居垦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