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内河流多为浦港疏浚而成,依山脉走向自成水系,源短流急,河道浅窄,年内洪枯变化大。宋代始浚后,世代相承。建国后,连年大兴水利,河系网络有新发展。1988 年有大小河流200多条,总长495.19公里,水面面积1089.4万平方米,蓄水容积1511万立方米。主要河系9条。
九眼塘河系
凡塘乡境内,为最大溪流式河系。上游连接温岭县横山溪,中为凡河,流经九眼塘河、九眼港至苔山闸入海。以凡河、九眼塘河为主河。主流长12.5公里,流经县境部分7.3公里。流域面积46.2平方公里,县境13.2平方公里。水面面积169.6万平方米,蓄水容积245.26万立方米。主河凡河长12公里,平均深2.05米,水面面积37.48万平方米,蓄水容积76.8万立方米。源远流长,亢阳不竭。九眼塘河原溪滩河,九眼港原为海港,1980年12月堵港后形成河流。上承凡河,下接苔山出海闸。河长3公里,宽100米,深3.5米,最深处5米。河面面积98.77万平方米,蓄水容积135万立方米。水源丰富,容积大。
芳杜河系
源于芳杜大雷头山,流经芳杜、清港、外塘、凡塘4乡镇,至泗头闸入海。以芳杜塘、徐都塘、同善塘为主河,由西岙河、庙湾河、白塔河、三山塘等支河组成河系网络。流域面积40平方公里,水面面积169.13万平方米,蓄水容积275.66万立方米,为全县最大河系。上游芳杜水库拦洪贮水。主河分上中下3节:
芳杜塘河 位于芳杜乡西林、茶头村境内,徐都塘上游。河以地名,称“芳杜塘”。河长约1公里,宽约80米,水面面积53.33万平方米,蓄水容积120万立方米。上承芳杜水库,下曲折西流至前路汇西林水,向南经蛇山麓、白塔港,至乌郎港,汇樟岙水由芳杜淡水闸注入同善塘河。
徐都塘河 位于清港镇徐都、扫帚山、徐斗,芳杜乡垟根、樟岙村境内,以地为名。古称“能仁塘”。流长8.19公里,水面面积36.85万平方米,蓄水容积约100万立方米。河宽不深,酷旱不涸。源头有二:一自樟岙溪过椿头至犁头垟。二自垟根溪至将军岩,分西北两支下泄:西支经鹤山下过玉成桥达木杓山下;北支至犁头垟,与樟岙水汇合西绕石柱岙,南达横港、将军岩,于木杓山下合流汇入徐都塘。
同善塘河 位于清港镇境内,徐都塘河下游,古为海港。清宣统二年(1910)倡捐于下游筑塘建闸,惠及乡里而名“同善”。但盐碱长期内浸,水不能灌。建国后,经多次改造海闸,疏浚河道,至1983年始成淡水河。河长7公里,宽约30米,东北至西南走向,水面面积20万平方米;蓄水容积40万立方米。
楚门河系
楚门镇、田马乡境内。北门河、南门河为主河。主河宽阔,支河繁多,纵横交织,密布成网。水面面积60.28万平方米.蓄水容积101.87万立方米。其源有二:一为田岙大皿山溪水,二自燕基山、筠岗溪而来。2支汇于三眼陡门下泻,分别从外塘新斗门及楚门大南塘海闸入海。
北门河 位于楚门街北侧,古称“官河”、“北浦”。总长约5.3公里,流域面积19平方公里,水面面积41万平方米,蓄水容积70万立方米。上承支河,下为出水口。支河集中在东北上游,多而曲折,深浅宽窄不一,一级支河有塘垟前港、两头湫港、城角头港、垟心前门港等。
南门河 位于楚门镇南侧,自南塘头至永福桥,古称“南浦”、“南塘河”。长约960米,流域面积7平方公里,水面面积12万平方米,蓄水容积20万立方米。原为海港,直通南门城脚,盛产鲈鱼。“南浦泛舟”为古楚门八景之一。支河有溪头港、南山港、上条港、沙河后港、观音堂后港、小桥头港、龟头小港、牛轭浦港等。出口原在东南端,1956年修建楚门至坎门公路时改回流北门河下。
龙溪河系
龙岩、密溪乡境内。河流繁多,河道浅狭,主流长3.6公里,流域面积24平方公里,水面面积45.55万平方米,蓄水容积29.27万立方米。有两个源头,两个出口。一由密溪乡余家山诸谷,自西北流向东南,经大密溪河、陈岙河、塘厂河、花岩浦河,然后汇合桩头河、小密溪河、下岭岗河、骑马塘河、高塘地河等,从塔山头闸入海;二自龙岩乡凉帽顶山麓西溪、双溪,流经沙罗、宫河至大港与龙孔门、陈岙两水交汇,于小山闸入海。河系容积不大,而上游有龙溪水库,水源比较丰富。
桐丽河系
沙门镇境内。源自大雷头山东北麓诸谷,经小间溪,绕都墩,历沙门河,从幸福闸入海。河道总长29.17公里,水面面积33.15万平方米,蓄水容积29.51万立方米。建国前,仅沙门、双屿、瑶坑等几条小河,墩头洋一带原为浦港河沟,晴旱雨涝,民间流传“墩头洋,墩头洋,旱天没水吃,雨天没路行,有囡不嫁墩头洋”之顺口溜。1952年后,新挖爱国河、丰产河,拓宽加深老河10余条,形成河系,易旱怕涝状况有所改善,而出水线长,部分地区仍易受淹。
干江河系
干江、栈台乡境内。源自垟岭,流经垟坑闸于木杓头闸入海。建国前,境内仅有一条东西横贯横港,其他均为小河沟,河道淤塞,蓄水很少,排水不畅,一晴即旱。建国后,开新河4条,挖十字大河1条,全面整理小河,形成河道总长27.9公里的新河系。水面面积85.99万平方米,蓄水容积103.72万立方米。
青沙河系
青马、沙鳝乡境内。主流长3.4公里,源自田螺山北麓和百丈岩山南麓诸谷,流经青马乡及沙鳝乡西部,于富有闸入海。以南大岙河、西青塘河为主河。支河有鳝鱼头河、小湾河、东青河、龟山河、苍坑河等。流域面积17平方公里,水面面积32.59万平方米,蓄水容积71.7万立方米。
南大岙河 古名“青峰河”。位于青马乡南大岙村、外马道村、小塘村之间,地人称“南大岙塘”。原为海港大浦,河道深广,大旱不涸。源自文笔山、双峰台山,流长0.9 公里,水面面积16.6万平方米,蓄水容积34.5万立方米。
西青塘河 位于青马乡西青塘村,沙鳝乡鳝塘、小湾村内,古称“西青河”。河面宽阔,分流出口。东与东青、龟山、冷水潭诸河连接,西与西青岙溪河合流。北支由鳝鱼头外塘河流入小湾斗门,南支与岭脚、西青岙诸河汇流注入内马道河。流长2.5公里,水面面积24.3万平方米,蓄水容积51万立方米。
玉坎河系
城关、环城、双龙、西台等乡镇境内。主流长6公里,河面宽约20米,流域面积41 平方公里,蓄水容积130万平方米。有三个源头两个出口。一自田螺山东麓诸谷流经双凤溪、垟岙里溪,汇流城河、新桥河;二为三合潭诸水经井岙河汇入塘垟诸河;三自方岩山北麓流经塘垟诸河注入玉坎河(原称“城坎交通河”)。三支水流分流于解放塘南、北闸入海。主河有城河、天开河、玉坎河。
城河 旧称“城外河”,在南城墙外侧,今位于县城中部。上承双风溪,下连玉坎河,流向由西向东折南转东南,全长2公里,宽约15米,为城关主要出水、灌田河道。清道光三年(1823)和光绪七年(1881)先后两次鸠工倡捐疏浚。原以南城墙为界分内外两河,以水门相通。建国初期,内河西段约400米长河段,拆城时填为平地,一部分为玉城中心小学操场,一部分为房地。1982年外河上游西段与双风溪连接部分,修筑约500米拱型出水涵洞,铺设街市路面。
天开河 位于环城乡山脚下,密杏、下陡门村间。在清雍正八年(1730)七月中旬一次雷雨中山洪暴发冲涮成河,故名。上与城河、玉坎河相通,下与后土交垟诸河相连,为解放塘北闸主要出水河道。
玉坎河 位于玉坎公路环城至坎门段外侧,为1956年竣工的新开河流。上至山脚下斗门与城河、天开河水汇合,流经解放南闸入海。河长6公里,宽20米,深3米,为塘垟垟、双龙垟、灌溉、出水主河道。
陈岙河系
陈屿镇、古顺乡境内。源自古城头诸谷,汇中河,烟墩岗河、双峰河、永安塘河诸水,经长屿闸入海。河道总长3.6公里,流域面积17平方公里,水面面积32.28万平方米,蓄水容积68.78万立方米。主河陈岙河,长1.5公里,河面宽阔,最宽处约80 米,平均水深2.1米,为陈岙垟主要灌溉河道。
普竹河系
普青乡里墩、陡门头、南山3村境内。源自仰天湖、田螺山西麓诸谷,流经五洞桥、里墩河、中塘河、外塘河,出普青闸入海。水面面积32.72万平方米,蓄水容积60,65万立方米。主河中塘河,河面宽阔,长2公里,流域面积14平方公里,水面面积14.85万平方米,蓄水容积30万立方米。支河里墩河,河道浅狭弯曲,入水口小,外塘河浅狭;聚兴塘河道原为浦沟,地面低于涂面,出水不畅,每逢暴雨,泛滥成灾。1962年和1965年先后新开聚兴塘河、外塘河、锹深大浦,增加排水断面,除特大暴雨外,一般不成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