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环县城城关镇,位于玉环本岛中东部。东临漩门湾大海,与干江乡、栈台乡、新洋乡隔水相望,南界环城乡、古城乡,西接福山乡,北连青马乡、沙鳝乡。辖地面积20.26平方公里,为沿海半山区。建成区面积1.03平方公里。县人民政府驻东城路,镇人民政府驻西门居。
其地平畴部古时为外洋海湾水域,古人称“洋岙”,岙底至海口(今解放塘农场一带)约3公里。丘陵为古地肺山主体,最高峰田螺基,海拔357.5米。田螺山东南麓有一峡谷,为南华、大福、龙潭三溪汇合,人称“三合潭”,新石器晚期良渚文化时期原始社会即有人类居住,从事渔耕生产。雍正六年(1723)建玉环厅时,先后于镇境中青山南麓建衙署、筑厅城、造城隍庙,遂成厅治。民众称为“厅城”或“城里”。城置东西隅,东瑶岙,西垟岙,正岙、金鸡岙、打石仓等村为第一都地,三峡(合)潭为第二都地。当时其地东山麓有平水王庙,东青山下有玄坛庙(亦叫“阁”),挂榜山(今烈士墓台门处)有土谷寺,西青山下有杨府庙、天后宫,洋(或作“羊”、“垟”)岙有三官堂、陈侯庙、朱侯庙,珠帘岛下(今中山林)有文昌阁,三合潭有张老相公庙(后改名“护国惠民庙”)、玉环庙(祀朱亮祖)。厅治初,无街道,后于西城门外逐渐形成一商贸交易区,称“西青街”。至晚清及民国,人口逐渐发展,又相继建成黄旗街(即东门村路)、府前街、茶堂街、西溪路等街区、道路。至光绪年间,镇境黄泥坎已围成内外二塘,建陡闸于东南山麓。其间各村又先后建各种坛、庙、寺、堂、观27所。
民国元年(1912)改厅治为县治,辖地旧厅城复为县公署所在地,称“朝珠镇”。21 年分置珠城、西青两镇。28年,两镇合并,改置环山镇。
1949年4月7日解放后,县人民政府机关始设楚门筠岗,7月迁入镇境,遂仍成县治。1980年1月改称“城关镇”。
境内多山,溪涧纵横交错,自然风景秀丽,旅游资源丰富。1957年后建大坑里、玉潭、横培、枫水坑、黄泥坎、瑶岙、前山头、龙潭坑等大小水库近十座,蓄水量近200万立方米。平畴有古城河、东岙河、玉环河(今有人仍作“天开河”)、金箕河、城坎河、正岙河、三合潭河、黄泥坎河,灌溉称便。1988年耕地面积6214亩,其中水田2605亩。主要种植番薯、水稻、麦类等。生猪饲养量5089头,家禽4万只。玉潭、大坑里两水库建有水电站,装机容量分别为320千瓦和100千瓦,与县35千伏电网并联运行。1973 年建自来水厂,至1988年75%居民用上自来水,日供水量1200吨。1964年始,陆续兴建城中路大街及珠城路、县前路、玉潭路、建设路等新街道。1988年始建玉兴路大街,宽36米,泽坎公路穿境而过。1987年7月15日,西青岭隧道竣工通车。环峰公路始于此而达于大麦屿港码头,交通甚便。60年代始兴办镇、街道、村级集体工业企业,至1988年计100余家(包括个体企业),年产值约1700多万元。主要生产贴花、塑胶、电子仪表、机械、啤酒、日用品、印刷品等产品。同时有县属国营企业6家,年产值约1400万元;集体企业4家,年产值约400万元。每年农历二月二十二日前后,旧时为城隍庙会,今乃演变为春季城乡物资交流大会,贸易隆盛,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多彩,已成惯例。近年商业已成常年繁荣局面。有电视大学工作站1个,完全中学1所,初级中学1所,小学13所,幼儿院、园18所。现存古迹有清嘉庆九年所建孔庙状元桥(在今县公安局大院内)等。
1988年有居民7613户,2.5万人(其中男1.34万人,女1.16万人;非农业人口1.07万人)。城区设5个居民委员会。城郊55个自然村,分19个行政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