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人物简介

发布日期:2019-03-01 10:46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台州史志网


简介(228人):顾欢 一行 湛然 罗虬 陈襄 郑至道 杨蟠 徐中行 左纬 谢伋 陈良翰 徐似道 石(上敦下山) 吴芾 蔡镐 吴淳 陈骙 道济 戴明赵师渊 贾涉 王居安 赵汝适 黄宜 郭磊卿 刘志方 林表民 陈衍 车若水牟大昌 张和孙 吴坚 杜浒 谢道清(女) 翁森 黄超然 赵与(上票下灬) 陶复初陈立善 许广大 潘伯修 刘仁本 卫九鼎 陈基 陶凯 朱右 王叔英 徐宗实宗泐 贺银 夏迪 赵季通 陈钝 徐新 齐汪 王一宁 章陬 李匡 陈璲 范理 杜宁 林鹗 彭止 夏埙 林克贤 黄孔昭 王弼 庞泮 潘碧天(女) 王启 王度 周志伟 陈璋 曾铣 蔡潮 王火广 张约 符验 冯光奴(女) 金贲亨 蔡德懋 赵大佑 何宠 应大猷 项思教 何宽 王宗沐 秦鸣雷 王亮 传灯 何舜龄 任大冶蔡荣名 吴执御 许鸣远 杨时熙 陈函辉 张文郁 柯夏卿 冯甦 侯嘉繙 张坦熊 叶素娘(女) 罗江泰 王世芳 宋世荦 王屏藩 林芳 李诚 郑宗凯 罗宝书 王郁兰(女) 梁佩书 黄濬 陈桂芬 周郇 黄瑞 陈殿英 韩士良 李芳春 应万德 敏曦 林秉均 朱国华 王彦威 朱軿 吴雷 柯冠时 郑万枝 王咏霓 杨晨 金文田 耿灿东 王以仁 陈韶 祁文豹 屈蕙纕(女) 赵兰丞 张崇德 任畴 陈祥 金璇 秦龙 程顺昌 黄崇威 梅士芳 叶勉秀 王苏香(女) 谛闲 刘文玠 陈学西 张翅 章祖荫 戴礼(女) 应保寿 张小娇(女) 王荦 王天祥 包志秀 齐德夫 谢升标林珊娥(女) 褚传诰 喻长霖 王家瑾 林泗斋 陈懋森 许廷佐 陈夔典 杨岩溪 方策 包愈 陆汉贤 王素常(女) 陈省几 汤圣贤 章月华(女) 阮禾秀 林森火 徐溥泉 赵任 朱一清 朱劼成 王以康 周煦华 章亮元 杨镇毅 蒋如琮 郭云观 徐钺 周炳琳 金贤益 柯璜 王洪钊 林子仁 刘膺古 刘百闵 章以铨 许轵民 曹仲渊 林任望 凌金兰(女) 王行意 宋成志 闻诗 柳际明 林超夏 方体荣 吴理初 钟振鉴 徐灵光 马平林 叶如兆 许绍棣 丁任生 卢文迪 袁贤能 刘维轩 方干民 杨增火 陈士文 陈远峰 江于庆 赵振巨 林尧 沈平 张子敬 陈康白

顾欢(420483 字景怡,海宁盐官人。南朝宋孝建元年(454),至天台山隐居,开馆授徒,受业者常至百人,首开讲学之风。授徒之余,刻苦著述,有《三名论》、《夷夏论》及《文议》30卷传世,为著名道教理论家。今天台县欢岙、欢溪,均为纪念顾欢而命名。

一行(673727 昌乐(今河南省南乐县)人。本名张遂,自幼刻苦学习历象与阴阳五行之学。唐开元九年(721),奉诏改撰新历。十五年,完成《大衍历》52卷。在主持编修新历过程中,遇计算难题,专程至天台山国清寺向高僧达真求教。后人在国清寺前筑纪念家,并有“一行到此水西流”石碑。

湛然(711782 俗姓戚,荆溪(今江苏省宜兴县)人。唐天宝七年(748),投宜兴君山净乐寺出家。十三年“挈密藏独运东南”,遂以中兴天台宗为己任,以身诲人,建立本宗正义,使天台宗复盛于世。晚年归天台山国清寺,耆年不倦,著有《法华玄义释签》、《法华文句记》等。

罗虬 临海县人。曾任台州刺史。唐中和元年(881)九月,杜雄造反,罗虬避乱陕西鄜州,从鄜州刺史李孝恭。其间认识色艺双全的官妓杜红儿,为此作《比红儿诗》百首,为诗坛罕见同题大型组诗。

陈襄(10171080 字述古,人称古灵先生,福州侯官(今福建省闽侯县)人。北宋庆历初进士。八年(1048)调任仙居县令。在任时重视文教,创学宫,延聘名师,劝乡民子弟入学,亲至县学讲学,仙居县办学之风自此兴盛。离任后,民众建古灵祠以为纪念。

郑至道 字保衡,莆田(今福建省莆田县)人。北宋元丰二年(1079)进士。元祐元年(1086),以雄州防御推官知天台县。为政宽简,专务教化,深受百姓爱戴。二年,辟桃源洞以续遗迹。任满,百姓极力挽留。

杨蟠(约10171106 字公济,别号浩然居士,临海县章安(今属椒江市)人。著名诗人。北宋庆历六年(1046)进士,历任密、和二州推官及温州知州等职。任杭州通判时,与苏轼共事,作诗唱和。《东坡集》中有和杨蟠梅花诗20首。平生作诗千首,有《章安集》20卷,已佚,《台州丛书·续集》有辑佚1卷。

徐中行(?—1123 字德臣,临海县下白岩人。少年好学,北宋徽宗时在京得司马光赏识。游学返里,精研典籍,设帐课徒。自称育人当身体力行,为学当循序渐进。慕名来求学者甚多。三子庭筠,亦热心教育,人称“温节先生”。朱熹有诗评其父子云:“道学传千古,东瓯说二徐。门清一壶水,家富五车书”。

左纬(?一约1142 字经臣,黄岩县城东永宁山下人。少时诗文闻乡里。北宋政和年间(11111118),以百首诗作名满朝野,后编成《委羽居士集》传世。以“文如韩退之(愈),诗如杜子美(甫)”自勉。卒后,右司谏陈公辅悼诗曰:“有德传乡里,无金遗子孙。”3子中有2人为南宋绍兴间进士。

谢伋(?一约1159 字景思,祖籍河南省上蔡人。南宋绍兴间任太常少卿。绍兴二年(1132),其父参知政事谢克家上书支持主战派弹劾秦桧,致秦罢相。八年,秦桧复相后,诛锄异己,谢氏父子辞官隐居黄岩县西乡灵石寺。父卒,谢伋开辟药园,自号药寮居士。后迁居三童岙。著有《药寮丛稿》20卷等。孙谢希孟,为著名文士。

陈良翰(11071171 字邦彦,临海县城人。南宋绍兴五年(1135)进士,历任监察御史及右正言、左司谏等言官。后调任福建转运副使,又改授江东路提点刑狱等职,在任重农桑,厚风俗。乾道五年(1169),被召回京,权太常少卿,不久任兵部侍郎,迁谏议大夫,重掌言路。著有《劲正集》16卷。

徐似道 字渊子,号竹隐,黄岩县上珙(今属温岭县)人。南宋乾道二年(1166)进士,官至秘书少监,终朝散大夫、提点江西刑狱,以廉洁有才干闻名于时。著有《检验尸格》,经朝廷颁行,系我国第一部司法验尸技术专著。

石(上敦下山)(11281182 字子重,临海县章安(今属椒江市)人。南宋绍兴十五年(1145)进士,授右迪功郎,任郴州桂阳县主簿。后调南剑州尤溪知县。在任时重视教育,扩大办学规模,买书万卷,置学田数百亩,亲率佐吏宾客为生员讲学。著有《周易解》、《大学解》等。

吴芾(11041183 字明可,号湖山居士,仙居县田市吴桥村人。南宋绍兴二年(1132)进士,官秘书正字,因揭露秦桧卖国专权被罢官。后任监察御史,隆兴元年(1163)升礼部侍郎,二年十一月任敷文阁直学士知临安府,十二月复为吏部侍郎。著有《湖山集》10卷。

蔡镐(11431191 字正之,黄岩县白山(今属温岭县)人。南宋淳熙二年(1175)武榜进士,为盐城武学教谕,迁武学博士。朱熹驻节台州,修筑黄岩河闸,荐蔡镐与林鼐主持其事。遂合理规划,建筑六闸,修理三闸,皆坚固耐用。后人立祠纪念。

吴淳 字世英,仙居县吴桥村人。南宋淳熙间(11741189)与吴德和等创办义塾,延聘临海县名儒张廷壁教授子弟,振兴乡里文教。当地缺水,只能种旱地作物,他带领村民创建白马堰,引水灌田1200余亩,始种水稻。

陈骙(11281203 字叔进,临海县城人。南宋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淳熙五年(1178)任中书舍人兼侍讲,编修国史。绍熙元年(1190)为吏部侍郎,同知贡举兼侍讲。次年上疏三十条,上自用人、纳言,下至饮宴、颁赏,切中时弊。后任礼部尚书、同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著有《中兴馆阁书目》70卷等。

道济(11501209 原名李心远,人称济公、济颠,南宋初期天台城北石墙头人。18岁出家临安(今杭州)灵隐寺,自号湖隐、方圆叟。性独疏,不守戒律,嗜酒肉,落拓不羁,举止如痴,常嘲弄为富不仁者,对病老僧人与穷苦百姓则尽力相助。精于文墨,题咏颇多,《净慈寺志》、《台山梵响》均收有其诗作。后被神化。今天台县赤城山筑有济公院。

戴明 字见远,号晦斋,乐清县竹冈(今玉环县田马乡东西岙村)人。南宋淳熙二年(1175)进士,授翰林检讨。累官至工部侍郎、户部侍郎。在任以刚直不阿、不随流俗闻名。在家乡创建皆山书院,开玉环教化先风。卒后追封户部尚书、太子少师。

赵师渊(约11501210 字几道,号讷斋,赵宋宗室秦王德芳八世孙,定居黄岩县城西街。南宋乾道八年(1172)进士。淳熙六年(1179),朱熹提举天台崇道观,在黄岩樊川书院讲学,赵为弟子,受器重。朱熹与赵师渊协编《资治通鉴钢目》,序与提要为朱熹所作,凡例为两人商榷而定,纲目分注59卷全由赵师渊撰稿。另著有《讷斋集》。

贾涉(11781223 字制川,天台县屯桥松溪人。南宋嘉定十三年(1220)三月,金兵入侵,宋军屡败。贾时任淮东提点刑狱兼楚州节制京东路忠义兵马,10万金兵进攻边城,奉命坐镇指挥。不数日,诸路兵马大捷,军威大振,擢为太府少卿、制置副使,不久升淮东制置使兼节制京东、河北兵马。十六年,带病出征,大败金兵,病逝于回师途中。赠龙图阁学士、光禄大夫。

王居安(约11681230 字资道,黄岩县方岩(今属温岭县)人。20岁中进士,官至右司谏。因反对投降派史弥远结党营私、把持朝政,两次被罢官。南宋嘉定十五年(1222)复出,一度代理工部侍郎。理宗时官龙图阁直学士,转大中大夫。卒后追封少保。著有《方岩集》10卷。

赵汝适(11701231 字伯可,宋太宗八世孙。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祖父不柔隐居天台县。适少时好学,庆元二年(1196)进士,授修职郎。嘉定十七年(1224)任福建路市舶提举,次年兼权泉州知府,又兼知南外宗正事。撰成《诸蕃志》,分上、下两卷,为我国第一部记述中外交通、贸易与外国物产风土的志书。 黄宜(11511231 字达之,天台县城人。南宋淳熙二年(1175)进士,授明州定海主簿。父忧归乡,恰遇大旱,时朱熹为浙东常平茶盐公事,行部至天台,委宜协办赈务。宜亲行乡间核实灾情,按人给粮,给予赈济。后历任大理少卿、国子司业、工部侍郎、敷文阁待制等职。在朝直言敢谏,力排和议,不为权势所屈。卒赠金紫光禄大夫、太子少卿。著有《黄达之诗》等。

郭磊卿(11861239 字子奇,号兑斋,仙居县三桥船山村人。南宋嘉定七年(1214)进士,授邵州州学教授。嘉熙三年(1239)任枢密院编修兼兵部郎官、左正言兼侍讲,纂修国史。在任期间以“弹劾权幸无所避”而闻名。后遭迫害。被宣押羁留,不久暴卒。著有《兑斋集》。

刘志方(11711240 原名刘梓访,字柟甫,天台县城人。南宋浙派音乐创始人、古琴大师郭沔入室弟子,在浙派音乐的形成与发展史上居有承先启后的地位。 《历代琴人传》称:“志方之传愈真,而失其祖愈远。”点明刘的独创精神。有琴曲 《吴江吟》、《忘机曲》传世。

林表民 字逢吉,一字耘业,号玉溪,临海县人。父思蒧(11401214),博雅好学,喜聚书,曾续李庚《天台集》为《天台前集》、《天台续集》。表民承其家学,益以台州文献为己任。尝佐陈耆卿修《赤城志》,又自为《赤城续志》、《赤城三志》,复辑《赤城集》28卷以与《赤城志》相表里,又为《天台前集》、《续集》各补《别 编》。亦能诗,为南宋江湖派诗人之一。作品尚存《玉溪吟稿》1卷。

陈衍(约11991264 字万卿,号丹丘隐者,黄岩县人,出身丹青世家。积数十年心血,于南宋宝庆三年(1227)撰成《本草精华》初稿。后吸取名家经验与 民间草本,易名《本草折衷》,为南宋著名本草著作,保存南宋及其前医药史料颇多。

车若水(约12101275 字清臣,自号玉峰山民,黄岩县讴韶人。师事王柏。南宋咸淳五年(1269)撰《重证大学章句》1卷,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致 知”与“格物”之阙。被王柏赞为“洞照千古之错简”。另著《道统论》。十年,又撰考据名著《脚气集》。还著有《玉峰冗稿》10卷等。

牟大昌(?一1276 字逢明,号北黎,黄岩县茅畲村人。南宋德祐二年 1276)一月,元伯颜攻陷临安,丞相文天祥义檄四方兵民抗元,大昌与侄牟天与召集乡人响应,浙东提刑杜浒荐举牟氏叔侄为正副将军。同年十一月一日,率数百乡里扼守黄土岭奋勇抵抗元兵,兵寡力疲,全部阵亡。今存将军庙。

张和孙(?一1277 字哲斋,临海县花桥方前村(今属三门县)人。好读史书,关心国事。南宋德祐二年(1276),文天祥偕杜浒等自元营脱险,轻舟至三门湾仙岩港登岸,化名刘洙,至和孙家共约举义抗元。和孙招义兵,集船只,与文天祥会师福建省福安县。后被捕遇害。性

吴坚(12131279 字彦恺,号实堂,仙居县官路后里吴村人。南宋淳祐四年(1244)进士。德祐元年(1275),元军兵临临安城下,迫宋投降。十二月,吴坚受任签书枢密院事,二度出使元军营求和。德祐二年正月,升任左丞相兼枢密使,受谢太后命,赴元营议降。为祈请使,赴元大都呈降表,交宋玺。

杜浒(?一1279 字贵卿,号梅壑,黄岩县杜家村人。南宋丞相杜范之侄。德祐元年(1275)正月,元军迫临安。时杜浒任县宰,聚民兵4000人北赴勤王,谒文天祥共商救国大计。后随文天祥抗元多年,于广东崖山兵溃被执,忧愤感疾,卒于五羊城(今广州)。

谢道清(12101283 女,临海县城东下渡人。谢深甫孙女。宋理宗封为通义郡夫人。宝庆三年(1227)九月进封贵妃,十二月册为皇后。开庆初年,元兵渡江,理宗议迁都平江,以“恐动摇民心”谏止。度宗即位,尊为皇太后。德祐元年(1275),恭帝即位,尊为太皇太后,应众大臣所请,垂帘听政。宋亡后,病逝于元都。

翁森 字秀卿,号一瓢,仙居县双庙下支村人。元至元年间(12711294),建安洲书院于县东南崇教里,以儒术教化乡人,从学者先后800余人。著有《一瓢稿》,《四时读书乐》一诗脍炙人口。

黄超然(12361296 字立道,号寿云,黄岩县屿头村人。师从经学家王柏,学《理性》,研《周易》,著《周易通义》20卷。宋亡,在家乡创立义塾,远近求学者甚众。著有《西清文集》等。子黄仲玉改义塾为柔川书院。

赵 与(上票下灬)(12421303 字晦叔,黄岩县城西街人。南宋咸淳七年(1271)进士,任鄂州(今湖北省武昌)教授。元至元十六年(1279)授翰林待制。后升直学士、侍讲、翰林学士、嘉议大夫。为官贤能,敢于直谏,朝廷立法多有咨询,忠言无所顾忌。

陶复初 字明本,号介轩,黄岩县石曲人。元中叶,历任台州儒学教授、乐清县尹,赠从事郎。精小篆隶书,善画山水、花卉,尤擅画竹,有《翠竹图》、《朱竹图》、《墨竹图》等著录于《绘画备考》。《水仙图》收藏于日本长崎美术馆。

陈立善 黄岩县城东门人。元至正中期任庆元路照磨。善画梅竹,与王冕齐名。画梅用飞白笔法,枝干苍劲多姿;画竹运笔迅猛,一气呵成。有《墨梅图》、《梅花水仙竹石图》传世,收入《故宫书画集》。

许广大(13091353 字具瞻,号龙城,天台县城人。元元统元年(1333)进士,授庆元路昌国州判官。至任后即创建岱山书院,以振文风。不久升任武义县尹,发动民众修复县城,以御水患。后调任庆元路鄞县尹,在任五年,建树甚多。积劳成疾,卒于任上。士民捐款为其治丧,沿路设祭,并建遗爱碑。

潘伯修(13161358 字省中,黄岩县茅畲大澧村人。三次会试落第,决意隐居,以执教著书为业。精天文地理律历,诗文闻名浙东。元至正九年(1349),江浙行省参知政事朵儿只班镇压方国珍义军,扬言尽屠沿海百姓,潘率乡里父老至军前力争,免除灾难。后又受命说降方国珍。著有《江槛集》1卷。

刘仁本(1311-1368 字德元,黄岩县羽山人。历任温州路总管、江浙行省左右司郎中。方国珍起义,刘为主要谋士。长于吟咏,工书善文。元至正二十年(1360)春,在会稽余姚集当世名士42人,修禊赋诗,并为作序。著有《羽庭集》6卷。

卫九鼎 字明铉,天台县城人,元代著名画师。故宫博物院藏有其《洛神图》。倪云林极力推崇卫九鼎作品,题字称赞“善图唯数卫山人”。

陈基(13141370 字敬初,临海县人。元末,张士诚起兵踞江浙,陈基为其学士院学士。朱元璋平定张士诚后,陈基被免罪擢用。明洪武二年(1369),参加编纂《元史》,不久,赐金还乡。曾受业于黄溍门下,所作诗文纵横驰聘,而自有雍容揖让之度。著有《夷白斋稿》35卷,外集2卷,其中诗11卷。

陶凯(?—1373 字中立,临海县城西长潭村人。元至正年间(13411368),任江西省永丰县教谕,有盛名。朱元璋起义时曾登门拜访,共筹进取之策。明洪武元年(1368),奉诏至都城,与宋濂同修《元史》。书成,授翰林应奉。又参与编纂《大明集礼》,为楚王师。三年,任礼部尚书。八年,为国子祭酒。九年,任晋王府左相。陶凯自号“耐久道人”,朱元璋以为他在影射自己杀戮功臣,罗织罪名将他处死。楚王痛其师而投水死。著有《陶尚书集》。

朱右(13141376 字伯贤,临海县章安(今属椒江市)人。明洪武初年,参修《元史》,接着又参修《大明日历》、《皇明室训》、《洪武正韵》。官翰林院编修。后升晋王府右长史。著有《性理本源》、《元史补遗》、《白云稿》等。

王叔英(?一1402 字原采,号静学,黄岩县亭岭(今属温岭县)人。明洪武中为仙居县训导,改德安县教授,迁汉阳知县。建文帝时召为翰林修撰,上资治八策,为建文帝嘉纳。与方孝孺友好,常以道义相激励,为当朝两位台州名儒。燕王朱棣起兵,叔英自缢殉职。著有《静学文集》2卷。

徐宗实(13441405 号静斋,黄岩县石柜岙村人。少时与弟徐宗茂师从永嘉史伯浚,人称“东瓯后二徐”。明洪武十五年(1382)应荐入朝,慷慨议论,皆中时宜,授司风纪官,以草茅愚贱相辞。洪武末,任苏州通判,奏发20万石粮赈饥荒,征集民夫修筑堤坝。建文二年(1400)升兵部右侍郎。著有《静斋集》。

宗泐(约13271407 本姓陈,字季潭,号全室。原籍黄岩县,生于温岭县,幼年被临海县周民收为养子。8岁至临海天宁寺求师,后投杭州净慈寺。明洪武十年(1377)奉使印度取经,跋涉数万里,历时5年,归来时须眉皆白。朱元璋赐为右善世僧录。永乐元年(1403),朱棣戮杀建文旧臣,宗泐入狱。太子少保上疏请赦,获释后居浙江金华石佛寺。著有《全室外集》9卷、《续集》1卷、《西游集》1卷。

贺银(13671420 字彦白,号骑蟾,临海县葭沚栅浦三山村(今属椒江市)人。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乡荐,次年登会试副榜,授桃源教谕,升宛平知县。永乐初,擢通政司右参议。时台民詹任妖言倡乱,事连临海、宁海、天台三县,明朝廷议发兵屠杀三县百姓,贺据理力争,自请以合家48口性命担保,囚妻子为信。朝廷命贺银按兵至台州,银以涉嫌乡里,奏请二御史同行。至台州后仅罪聚众仇杀者数人,三县百姓得保。事平后,御史弹劾其袒护乡里,谪往河南。后升任工部右侍郎。因上书言弊,触犯朝廷,降为主事。后复擢通政使,不久卒。仁宗即位,追赠工部尚书。嘉靖十一年(1532)知府许继奏请立祠建坊,获准建贺公祠于州城北山麓。

夏迪(13651426 字廷简,天台县城人。明洪武二十年(1387)乡试中举,授溧阳县丞。后调福建怀安县丞,朝廷征集良马,以自家白马充数,不再烦民。擢大理左寺副,严于执法,为民雪冤。永乐四年(1406)拜河南左参政,后调四川、江西左参政。明仁宗时,官至南京左副都御史。著有《思仪略》、《霞气轩笔录》。

赵季通(13541427),字师道,号木庵,天台县城人。明洪武二十年(1387),由明经擢天台县儒学训导。三十年,升江西永丰知县,后调福建龙溪知县。劝民兴学,深受敬仰。建文四年(1402),被诏参修《太祖实录》。书成后授国子博士,擢司业。

陈钝 字斯钝,号寿斋,乐清县竹冈(今玉环县田马东西岙村)人。明正统元年(1436)进士。初任行人司捧节使,多次奉命出使邻邦,不受馈赠。后升吏部文选司郎中,以清廉著称。著有《全归集》、《恤刑录》等。

徐新(13651438 又名明善,字德新,黄岩县茅畲大澧村人。明建文二年(1400)进士,授行人使。永乐元年(1403)任福建道监察御史,后回京受命检点国库。在任期间,因主持公正,几度受贬。洪熙元年(1425),朝廷考察贬谪京官70余人政绩,徐新被列为称职的七人之一。宣德四年(1429),朝廷拟予升任,徐以衰老力辞。

齐汪(14041449 字源澄,号静庵,天台县城人。明正统元年(1436)进士,授职方司主事,转武库司主事。六年,缅甸思任发侵犯麓川(今云南省腾冲县)边境,齐奉命调兵击退入侵者。十一年,升兵部车驾司郎中。十三年,思任发余部再次侵扰,齐再次援边,全歼入侵者。十四年升奉议大夫,同年八月于土木堡之役中殉职。

王一宁(13961452 名康,号节斋,仙居县杨府村人。自幼入国子监就读,年十二,“琴书诗翰皆造其妙”。明永乐十一年(1413)进士,年仅十八,任吏部稽勋司主事,翰林修撰。英宗时任礼部右侍郎、左侍郎。后任翰林院学士,入文渊阁,参赞军政机要。景泰三年(1452)晋太子少师。

章陬(14131459 字仲寅,黄岩县院桥前宅人。明正统元年(1436)进士,授武库主事,廉洁奉公。后改任礼部主事,多次主持乡试、会试,简拔人才,被时人称为得士。景泰七年(1456),受命预修宋元史与《续朱子纲目》,夜以继日,积劳成疾而逝。著有《书经提要》、《诗文集》。

李匡(14001465 )字存翼,黄岩县长屿(今属温岭县)人。明宣德二年(1427)进士,授太常博士。正统三年(1438),任江西按察御史。时首辅杨士奇庇纵恶子杨稷横行乡里,任意杀人,李微服出访,收集百余件罪证,于五年逮杨稷入京,廷议处死。升四川按察副使、左佥都御史等。天顺六年(1462),奉命巡抚宣府,亲临边境,增修寨堡,巩固边防。

陈璲(13851466 字延嘉,号逸庵,临海县城人。明永乐六年(1408),乡试第一。次年,会试第一。九年殿试时因卷中直言被列为二甲,授翰林院庶吉士。正统元年(1436),为礼部会试官。事竣,任广西按察司佥事,提督学政。任满回家,热心教育,创办白云书院。成化元年(1465),进阶朝列大夫。著有《逸庵集》。

范理(14081473 字道济,号操斋,天台县城人。明宣德五年(1430)进士。授江陵知县,擢德安知府。成化六年(1470)升南京工部右侍郎,有政绩。九年,转任南京吏部左侍郎,对朝官考课公明,杜绝徇私舞弊,深得赞许。著有《诗经集解》、《天台要览》等。

杜宁(14041473 字宗谧,天台县城人。明宣德二年(1427),殿试一甲第二,授翰林院修撰。五年改编修,参修《宣宗实录》。正统十四年(1449)升南京礼部侍郎,不久改兵部左侍郎。居官清高耿直。土木堡之变后,朝廷和战之争激烈,人心惶惶,杜宁与于谦力主立郡王监国,呈守御策略多条,政局转危为安。著有《天台县志稿》、《乐全集》。

林鹗(14231476 字一鹗,号畏斋,太平县城北山(今温岭县城北)人。明景泰二年(1451)进士,次年授监察御史。历任镇江知府、苏州知府,兴利除弊,有政声。成化元年(1465)迁江西按察使,六年升南京刑部右侍郎,后转刑部右侍郎。为官二十余年,以清廉闻名,身后追赠刑部尚书。

彭止(约14001482 字叔定,黄岩县逢洋(今头陀桥一带)人。家有田粮,乐于兴学。常出资建馆置学田,义设断江、东江舟渡,建桥梁,修道路。明正统初,山东大饥荒,朝廷向民间借赈,彭首捐谷1500石,万里运输,被旌为义民,建义门表彰。

夏埙(14261482 字宗仁,号介轩,天台县城人。明景泰二年(1451)进士,授监察御史。天顺元年(1457),受命至江西整顿军务,严惩贪官,擢广东按察使。成化八年(1472),升右副都御史。著有《介庵稿》。其子夏鍭,成化二十三年(1487)进士,几任京官,以气节文章闻名京都,数度抗疏,得罪权贵,终老林下。著有《赤城集》。

林克贤(14311485 字一中,号抑斋,太平县城北山(今温岭县城北)人。明成化二年(1466)进士,授刑部主事,转员外郎,以“尽心狱事,无顾忌,亦不为苛刻”著称。升福建按察使佥事,力振风纪,当面指责巡按御史营私舞弊。著有《抑斋稿》。

黄孔昭(14281491 字世显,号定轩,黄岩县洞黄(今温岭县岙环镇照谷村)人。明天顺四年(1460)进士,授屯田主事。成化九年(1473)升任吏部文选郎中。在职九年,公正无私,每有客至,必访人才,记录在册。升右通政,五年后升南京工部右侍郎。卒后赠礼部尚书。著有《定轩集》等。

王弼(14491498 字存敬,号南郭,黄岩县城南门人。明成化十一年(1475)进士,任溧水(今江苏南京)知县。时有恶霸横行乡里,王缉捕论罪,人心大快。弘治三年(1490)任福建莆田知府,在任八年,勤政为民。卒后,当地父老为筑衣冠冢。诗文明白晓畅,直叙胸臆。著有《南郭集》10卷、《南郭诗集》5卷。

庞泮(14501516 字原化,号芹斋,又号石壁,天台县花墅后牌门人。明成化二十年(1484)进士,授工科给事中,数度仗义上疏,直声甚著。弘治十一年(1498),擢福建右参政。建书院,兴文教。十五年,迁河南右布政使,两度上疏力谏节用爱民。著有《庞石壁谏垣稿》、《名臣论略》等。

潘碧天(14661521 女,天台县城玉塘里人。父潘祯以进士任南京大理寺正,既有政声,又擅长诗画草书。碧天年轻时通达经史子集,尤工翰墨题咏。明成化年间(14651487),在南京父亲住所,写了许多脍炙人口诗篇。年轻丧夫,隐居终世。自号“碧天道人”,后人将其诗稿编为《碧天吟稿》。

王启(14651534 字景昭,号学古,黄岩县院桥柏山人。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进士,任安徽霍丘知县。弘治间(14881505),任南京监察御史,弹劾皇亲张鹤龄纵奴掠民。后任江西按察司佥事、按察副使。正德十六年(1521)任广西左布政使,次年巡抚云南,妥善处理民族关系,边睡安宁。后升刑部右侍郎。著有《赤城会通记》、《柏山文集》等。

王度 字律生,号石梁,临海县城人。明嘉靖二年(1523)进士,任松江教授,升南京屯田主事。十三年兵乱,擢升兵部职方员外郎,赏罚严明。后升车驾司郎中,继升江西建昌知府,政绩卓著。著有《石梁文集》。

周志伟 字士器,安义县(今江西省浔阳)人。明嘉靖八年(1529)进士,授工部主事,十七年任台州知府。在台期间,重视兴修水利,在奏疏中称:“农者天下之本,水利者天下之农之本,水利兴废,实生民之所休戚者也。”督同黄岩、太平两县知县建闸多处。同时又“大兴学校,日与士子讲解经义”。著有《台州倡和集》。

陈璋(约14751547 字宗猷,号省庵,乐清县竹冈(今玉环县田马乡东西岙村)人。明弘治十八年(1505)进士。正德六年(1511)任刑部主事,重视精研法理,时人称为法家。后任刑部员外郎、郎中,奉旨赴福建复审大案,挽救百余人性命。十六年调任云南按察司副使。嘉靖七年(1528)任大理寺卿,后任刑部左侍郎。执法严谨,不徇私情。著有《恤刑录》、《比部招议》等。

曾铣(?—1548 字子重,黄岩县城人。明嘉靖八年(1529)进士,授福建长乐知县。后擢为大理寺丞,迁右佥都御史,不久进为兵部侍郎。二十五年总督陕西三边军务,屡建战功。同年上疏收复河套,建议不拘一格选拔将领,并主张引黄河水防旱。帝准奏。后遭严嵩等诬陷,被害于西安。隆庆初,追赠兵部尚书。

蔡潮(14671549 字巨源,号霞山,临海县城人。明弘治十八年(1505)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迁兵科给事中。正德六年(1511),任湖广按察佥事,提督学政。嘉靖元年(1522),移任福建右参政。筹措督运军粮,协力抗倭有功。六年,升河南右布政使。任内,开筑大道,劝民道旁广植柳树。任满返里,关心家乡水利,筹治大恶滩,建邵家渡,移三江埠,疏泉井洋,力促其成。著有《霞山集》10卷。

王火广(14721554 字存约,黄岩县城南门人。明弘治十五年(1502)进士。历任工、兵、刑科给事中,曾五次直谏皇帝。后升都给事中、太常少卿。在任三年,上疏数十道。史载“每一疏下,民欢呼若更生”。嘉靖七年(1528),任南京刑部右侍郎。著有《奏议》、《南渠稿》、《冠山诗稿》等。

张约(?一1556 儒生,仙居县西郭垟村人。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倭寇犯境,张约率家人奋起抗击,御敌于光明山麓。战败被俘,寇以刀架其颈,迫其带路窜犯县城。约厉声骂道:“吾恨不能砍贼万段食之,岂肯为贼作伥当向导耶!”寇割其舌,约仍喷血怒骂不绝而死。知府谭纶率师至,诣约死所,为文以吊。

符验(?一约1556 字大克,号松岩,黄岩县城管驿巷人。明嘉靖十七年(1538)进士,任福建道御史。二十一年,吏部尚书许赞荐为常州知府。上任仅带两只竹箱与一名仆童,常以青菜为肴,百姓呼为“符青菜”。二十四年旱蝗灾重,下乡详咨民情,自带米柴。著有《革除遗事》16卷等。

冯光奴(15421558)女,临海县涌泉人。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倭寇登陆涌泉。其父欲献金保安宁,光奴坚持反对,曰:“遇寇当拼死不受其辱。”后遇寇,奋拳猛击,被斩断手指,又以另手执石击寇,遭惨杀。后人有诗称:“慷慨红颜千古少,从容白刃一身孤”。

金贲亨(14831564 字汝白,号一新,临海县城人。明正德九年(1514)进士,任扬州教授。后调任江西按察司佥事,兼理学务。到任后,处理积案,平反冤狱,严惩贪官,颇得好评。后任贵州、福建学政,于福建省城创建道南书院,教育诸生“先行后文”。后复调江西学政,福建学子四次上京恳留。著有《学易记》、《台学源流》、《一新集》等。

蔡德懋 字遗立,黄岩县路桥镇前蔡人。明嘉靖二十年(1541)、二十四年,黄岩两次大水,饥荒严重。蔡放粮救济,知县赠“义士”匾。三十一年四月,倭寇自海门登陆,烧杀抢掠,蔡聚集乡民组成义军,奋勇抵抗,擒斩倭首领10人。蔡家屋被焚。倭患平后,台州知府在城隍庙立碑表彰,当地百姓于路桥为建福星亭。

赵大佑(15101569 字世胤,号方崖,黄岩县冠屿(今属温岭县)人。明嘉靖十四年(1535)进士,授凤阳推官,调任广东道监察御史,后为刑部侍郎。在任时严惩贪官,为民昭雪。太监马广犯法当处死,有人行重贿求赵缓办,赵奏请朝廷杀之。官终兵部尚书。诗文温雅俊爽,著有《燕石集》。

何宠(1512一?) 字汝锡,号文峰,临海县葭沚栅浦(今属椒江市)人。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进士。曾任无为知州。时值倭警,筑城浚池以防敌患,深得人心。不久调任广东潮州知府,组织民众自卫抗倭,节节取胜。因操劳过度卒于任上,当地百姓立祠纪念。著有《文峰稿》。

应大猷(14871581 字邦升,号容庵,仙居县下各村人。明正德九年(1514)进士。先后任南京刑部主事、兵部职方司、稽勋司郎中。嘉靖六年(1527)出任广东参政,后擢云南右布政、广东左布政,又两度巡抚云南、广东,廉洁奉公。每次卸任,“官行一担书,民送两行泪”。三十一年升任刑部尚书。执法平正,遭严嵩子世蕃诬陷,被迫告老。还乡后讲学不倦。

项思教(15281585 字敬敷,号立庵,临海县城人。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进士,授刑部主事。后授陕西汉中知府。修城池,劝农桑,兴水利,修筑堤堰数百处,灌田万余亩。万历九年(1581),授广西布政司参政,后升按察使,著有《白云稿》、《丹霞集》。相传思教曾将番薯带回家乡试种,既而大行,为临海种植番薯之始。

何宽(15141586 字汝肃,号宜山,临海县葭沚栅浦(今属椒江市)人。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进士。授南京刑部湖广司主事,后调任成都知府。办事敏练,治绩显著。四十一年吏部考核,列为榜首,升湖广按察使、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后为工部右侍郎,治理黄河有功,官至刑部尚书、吏部尚书。著有《宜山集》18卷。

王宗沐(15241592 字新甫,号敬所,临海县城人。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进士,授刑部主事。后任广东参议、江西参政。三十九年任江西按察使,辑成《江西大志》。次年升山西左布政使。隆庆元年(1567)为山东左布政使。任内,清理铺行税额,编纂《东省经制全书》,又力主漕粮海运。不久升任右副都御史,总督漕运。万历三年(1575)任南京刑部右侍郎,后改任刑部左侍郎,奉诏巡视山西、宣大诸镇边务。卒后追赠刑部尚书。著有《海运详考》、《海运志》等。

秦鸣雷(15181593 字子豫,号华峰,临海县城人。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进士第一。授翰林院修撰,参修《国史》、《会典》。后升左春坊谕德、南京国子监祭酒、太常卿、礼部右侍郎等职,四十五年改任南京吏部左侍郎,总校《永乐大典》,教习庶吉士。隆庆五年(1571)起为南京礼部右侍郎,进尚书。后乞体归乡,居家20余年。著有《倚云楼稿》、《谈资》及传奇《清风亭》等。

王亮 字稚玉,号楼峰,王度孙。明万历五年(1577)进士,任江西进贤知县。奉檄清丈田亩,常自带干粮简装至民间实地勘察,清查隐瞒庄田赋税者,按田亩征银,积谷银万余两,受嘉奖。发赈济银3000两,释无辜囚犯20余人。著有《稚玉集》。

传灯(15531627 俗姓叶,号无尽,浙江省衢州人。少时随百松大师学天台宗教义,受法衣。明万历十五年(1587),入天台山,重建高明寺,辟幽溪讲堂,传天台宗教义,并应邀外出讲经,使濒于衰落的天台宗在国内外得以弘扬,被尊为“台宗中兴之祖”。著有《天台山方外志》、《幽溪别志》等。

何舜龄(15661632 字廷永,号兰汜,临海县葭沚栅浦(今属椒江市)人。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进士。天启二年(1622)任福建泉州同知,时荷兰殖民者盘踞澎湖,登陆侵扰,何与当地守军协同作战,历经七个月,驱走入侵者。后任山东盐运同知,为官清廉,告老还乡时仍居旧屋。著有《兰汜杂稿》。

任大冶 字天卿,号九籥,宁海县亭旁任家(今属三门县)人。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进士,授无锡知县。不久,转授南京国子监博士,晋刑曹主政,历员外郎中。出任庐州知府时,关心民间疾苦,振兴文教,平反冤狱。后升河南督学副使、山西主考。著有《梁溪政余录》等。

蔡荣名(1559一?) 字去疾,别号簸凡,黄岩县路桥人。出身书香门第,习研古代诗文,鄙视程朱理学。屡试不中,纵情诗酒,醉中成诗。明万历十年(1582),至南京谒见刑部尚书王世贞,深受赏识。一日,豪饮数斗,醉坠山池,王即兴命题,蔡一挥而成《玉杯赋》。此后,吴越文士皆知其名。著有《太极注》、《芙蓉亭诗钞》等。

吴执御(15901638 字朗公,黄岩县城西桥人。明天启二年(1622)进士。授济南推官,勤于职守,执法清明,百姓称为“吴靖街”。时宦官魏忠贤篡权,党徒在德州建生祠,府县官吏俱往祝贺,唯吴拒之。崇祯二年(1629),魏伏法,帝亲书“清介第一”赐吴。次年授刑科给事中。后因与帝相忤,被捕入狱。八年,获释归家。次年,家乡遭灾,吴执御放粮救济数万户。著有《刑垣疏稿》42篇。 许鸣远(15881644 字有望,号带存,天台县城人。以恩贡入太学。明崇祯九年(1636)授扬州通判,后任通州知府。总漕朱大典议兴射阳湖以除水患,特荐许为淮安河务同知。许察看地势,钻研方志记载,提出引水出口方案。不满两月,浚湖70里,水落田出,流亡百姓归乡复业。著有《归霞集》、《治湖录》等。辑《天台诗选》。

杨时熙(?—1645 《明史》作振熙,字知白,临海县城西人。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举人,授遂安教谕。在任建文昌祠,修学宫。后改琼州同知。崇祯十七年(1644),调两淮盐运司同知,为阁部史可法器重,迁两淮盐运使都转。清军十万围扬州,史可法命时熙共同守城。扬州陷落后,杨时熙自缢于城上。葬于扬州梅花岭。清乾隆年间(17361795),追谥“节愍”。

陈函辉(15901646 原名炜,字木叔,号小寒山子,临海县城人。明崇祯七年(1634)进士。九年,补靖江县令,在任致力水利,疏浚河道,开辟良田,吏部考绩名列第一。顺治二年(1645)六月,清兵入南京,时鲁王朱以海居台州,函辉劝其监国。次年,江干兵溃,鲁王出奔,函辉返台州,入云峰山中,赋绝命词10首,自缢身亡。生前与徐霞客结为至交。著有《腐史》及《小寒山集》等诗文集20种。

张文郁(15871655 字从周,号太素,天台县茅园村(今莪园村)人。明天启二年(1622)进士,授工部营膳主事。五年,受命重建皇极、中极、建极3殿。七年建成,复受命重建文昭阁、元武阁、隆德殿、养心殿、昭和殿、紫光阁等。精心参与设计,使殿宇型式精美,费用俭省。崇祯元年(1628),督修德、庆二陵,工毕辞职还乡。清顺治三年(1646),南明溃军过境,文郁倾产犒军,阖城得免兵难。著有《度予亭集》。

柯夏卿(16101681 号玉砚,黄岩县城横街人。明崇祯十年(1637)进士,任刑部主事、兵部职方郎中、天津兵备道参政。清顺治二年(1645)六月,柯夏卿与临海陈函辉等在台州奉表请鲁王朱以海监国抗清,任佥都御史。次年出使福建,联络唐王朱聿键,被授为兵部尚书。著有《忍冬轩集》等。

冯甦(16281692 字再来,号蒿庵,临海县涌泉人。清顺治十五年(1658)进士,授永昌推官。历徵江、楚雄知府,不避权贵。康熙十六年(1677)六月,授广东巡抚,次年为刑部右侍郎,后任左侍郎。任内,清理积案,平反冤狱,康熙帝赞其才识过人。著有《滇考》、《台考》等近10种,参加编修康熙《台州府志》。

侯嘉繙(16971746 字元经,号夷门,临海县城人。年轻时以献《观海台赋》名噪一时。后以选贡考任上元县丞。调金山县丞时,前任知县以私盐案拘押无辜70余人,受贿银700余两,嘉繙查实后为平冤狱,尽释无辜。清乾隆九年(1744)调署江宁巡捕厅,适袁枚任江宁知县,常相和诗。著有《夷门集》、《山东集》、《人倚楼集》等。

张坦熊 字男祥,号郎湖,湖北省汉阳县人。清康熙五十年(1711)举人。雍正五年(1727)署太平县事兼理玉环垦务。次年置玉环厅,张坦熊为首任同知,招民开垦,辟新田7万多亩。筑成楚门南塘5里长堤,使广袤滩涂变为沃野。又筑玉环城垣,建关防营制。在任6年,政绩显著,调任后百姓在县城为建生祠。其间,主持编修《玉环志》4卷,为玉环第一部地方志书。

叶素娘 女,宁海县吴岙(今属三门县)人。临海县章安叶珂玉之女。叶珂玉设蒙馆于吴岙,见弟子吴应鳌才学出众,以素娘配之,婚后常以诗唱和。女蕙芳,通经史,工诗词,善丹青,自号回浦女史。次女茜云,拜天台县名画家汪霖为师,得水墨山水之妙,有《百雀图》传世;工诗词,人称梅花女史。母女三人,人称吴门三才女。

罗江泰(17631806 字静波,黄岩县城人。少年弃商从戎,由行伍升至定海游击,常以小艇袭溃盗船,人称敢死军。清嘉庆七年(1802)升副将,署海坛镇(今福建省平潭)总兵。后任温州镇、定海镇总兵。十年,海盗进犯温州,浙闽八总兵奉命救援,海盗见“罗”字帅旗,慌忙败退。罗在追盗途中遇台风骤发殉难。朝廷追赠提督,世袭骑都尉。

王世芳(16691808 字徽德,一字芝圃,临海县桐峙岭根村人。年40中秀才,80岁为贡生。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朝廷为皇太后庆寿,设九老会,召世芳赴会。二十七年赐匾。二十九年,96岁时官遂昌训导。任满,乾隆召见,特赏六品衔。三十三年(1768),年满百岁,赐建“升平人瑞”牌坊。三十五年,授国子监司丞衔。卒年140岁。

林芳(17821840 字光锡,号芷生,玉环县楚门镇人。清嘉庆十九年(1814)进士,授武昌知县。道光八年(1828)充乡试同考官,善于选拔有识之士,为人称道。后历任山西省洪洞、石楼等地知县,为官清正,扶贫怜苦,离任时,当地民众送万民伞。诗文并美,著有《芷生诗选》等。

李诚(17781844 字师林,号静轩,黄岩县石曲人。初任云南省姚州通判、同知,后任新平、顺宁知县。两县贫穷,土豪横行,李严惩豪绅。引种贵州橡树,栽桑育蚕,筑桂香书院,修成《新平县志》8卷。离任时,士民攀辕不绝。著有《水道提纲补订》28卷、《万山纲目》60卷等。后被聘为《云南通志》纂修,历时5年,成志220卷。

郑宗凯(?—1848 字叔奏,黄岩县妙儿桥村人。行伍出身,厉任黄岩游击,乍浦、瑞安副将,代理温州总兵。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十月,英军侵占定海、宁波。次年初,宗凯调任定海副将。四月十二日夜,宗凯与游击池建功(黄岩县城人)等,乘东南风大作,指挥小船靠近英舰放火药罐轰击,烧毁英舰8艘。后升任福建省福宁镇总兵。

罗宝书(18091851 字舜琴,号黼画,黄岩县洋屿殿人,以经商为业。清道光时,见杭州、绍兴等地织纺绸缎获利甚丰,自嵊县购土丝、学技艺,向家乡妇女传授,改传统织布为织绢。七八年后,附近数十里,家家织机轧轧,年产绢三四十万丈,为“台绢”之首。

王郁兰(17941862 女,字宪芝,号香谷,临海县义城(今城南)人。幼承家学,擅诗文。中年丧夫,抚养二子成人。晚年受聘章安某富孀家,设帐课徒,为台州女塾之始。著有《吟秋阁诗稿》、《绣余琐录》等诗集。

梁佩书(18351862 临海县大石宜石地村人。家世业农,因贫困常雇工于诸暨等地,与何文庆等结识,受太平天国革命影响。清咸丰十一年(1861)三月,侍王李世贤部由赣入浙,何文庆密谋组织莲蓬会策应,梁回乡鼓动,聚众数百,经营百步村一带,借以控扼天临孔道,并资号召。忠王李秀成部入浙西,进围杭州。梁率众经新昌入诸暨,与文庆会合,加入太平军。十月李世贤进军台州,在临海西门会师入城,梁镇守大田。同治元年(1862)初,大田民团伺隙反攻,佩书不幸牺牲。时年仅28岁。百步起义,对台州民心影响甚巨。人以“书大王”呼之。

黄濬(17791866 字睿人,号壶舟,太平县凤山(今温岭县土坦村)人。清道光二年(1822)进士,历任江西萍乡、于都、彭泽知县,署南安府同知。重视文教,兴利除弊,深得人心。纂成《萍乡县志》16卷、《于都县志》32卷。十一年在彭泽任上被诬落职。十八年发配新疆,与林则徐成患难之交。二十六年获准还里后,主讲乡里各书院。人称其诗“为吾台当朝第一”。著有《壶舟诗存》、《壶舟文存》等。

陈桂芬(18481882 名继孟,字汝贤,号子香,天台县城东门人。清同治六年(1867)武举人。次年赴京应试,武进士第一。光绪二年(1876),钦点头等侍卫加四级,赏戴花翎,乾清门行走。后授广东肇庆参将,升广东南雄副将,悉心巡视防区,筑隘口,修器械,注重常规训练,革除陋习,使军民相安无事。

周郇(18501882 一名郇雨,字叔筼,号黍香,临海县葭沚(今属椒江市)人。清同治九年(1870)举人,会试取进士,后取国史馆誉录。任满议叙知县。

初专习训诂音韵。曾馆四明蔡氏墨澥楼,博览藏书。后研习西学,学天文、算数、物理、化学、医药、开矿等,并潜心机械、火器制造。应江南广方言馆聘,翻译西学著作,专心洋务。光绪七年(1881),客苏州,作《治原策》、《富强策》万余言。少詹事黄体方疏荐于朝,旨交总理衙门记名。又考察海防,作《新法炮台议》,得提督周廷珪推许。著有《晷仪记》一卷、《诗文集》二卷,译述有《制造巴得兰水泥理书》、《电学纲目》、《作宝砂轮法》等。

黄瑞(18371888 字玉润,号子珍,临海县筱溪村人。工篆刻,成《秋籁阁印稿》8册、《印丛》4卷。后专攻乡邦文献。清同治十年(1871),受聘参修《临海县志》,后因知县他调而中辍。居家著述十余年。著述甚丰,以考证辑录为多,对搜集与整理台州地方文献有显著成就。现存著作有《台州金石录》、《全浙访碑录》、《四书异文考》等。

陈殿英(18321889 一名蟾,字桂舟,号胎禅子,清末太平县桥下(今温岭县高龙乡)人。曾从俞樾习辞章与训诂之学。工书善画,兼擅铁笔,名重一时。晚年居宁波与嘉兴画家蒲华交好,多次为蒲治印,蒲以书画相报。其篆刻凡玉石牙晶,皆臻其妙。著有《五经要义》、《铁耕楼印契》、《与竹石居文集》。

韩士良(18341892 字履石,清末太平县迂浦(今温岭县高桥乡东合村)人。少年笃志医学。精研医术,善辨药物。后开业行医,求医者遍及邻近各县。遇贫者求诊,不取酬金。因其医术高明,台州知府、太平知县均颁匾奖誉。晚年以《内经》为本旨,撰《经络传》7卷。子渐逵继父业,常以奇方救治危急病人。县人赠“良相同功”匾额。

李芳春(18271896 字天隐,又名仲昭,仙居县横溪小埠头人。16岁考取秀才,44岁中举,后转而以文教为己任。清光绪十三年(1887)任台州三台书院斋长,造就人才甚众。任教之余,深入民间,广泛收集各地民谚民谣,辑成《尘饭涂羹》一书。光绪十八年,时年已65岁,抱病总纂成光绪《仙居县志》。

应万德(?一1899 黄岩县蓬街人。武生。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天主教徒管小本仗势强占寡妇田产,激起民愤,应万德率众围困海门天主教总堂,拆毁洋屿教堂,严惩作恶教徒。张保雄焚毁栅桥天主堂,被捕入狱,应率数百人入黄岩县城劫狱成功。黄岩、太平(今温岭)两县群众纷起响应,先后焚毁泉井、芳林、路桥、新河、泽国等11处教堂。系台州最大教案。被捕后在海门船上被害。

敏曦(18271899 字古朗,俗姓安,黄岩县拱东午尚洋人。13岁在县城会中寺出家,26岁受天台教观。清同治十年(1871),住持天台华顶寺。光绪初东渡日本考察佛教,为天台宗首位访日高僧。光绪十四年(1888)返回天台山,募银重建智者大师肉身塔,复建佛陇真觉寺。晚年重建宁海广顺寺、苏州报恩寺,任两寺住持。后归天台华顶寺。

林秉钧(?一1900 原名崇友,太平县城(今温岭县城关)人。少时好骑射,善武艺,人称武神童。清咸丰十一年(18615月,侍王李世贤率太平军由江西入浙,占领金华。林于城内万寿堂以办武书院为名,招纳四方义士,练武习射,伺机响应。后投奔李世贤为太平天国天朝恩赏将军。太平军撤离台州后,隐居民间。

朱国华(18571900 字浚生,号双塘,天台县城人。精骈文,通史学。清光绪十一年(1885)拔贡。后曾在台州、宁波等地讲学。二十一年,参修《天台县志》。二十三年,奉命入京为官学教习。其间,眼见清政府局势动荡,京官横行,心情愤慨,作《咏史》抨击。著有《燕怡集》等。

王彦威(18421904 字韬甫,黄岩县城人。清同治九年(1870)举人,历任工部衡司主事、营缮司员外郎、军机章京、江南道监察御史、太常少卿。光绪十二年(1886),为军机处汉官领班章京。公务之余,夜以达旦,抄录道光、咸丰、同治3朝钦定未刊外交案卷,以及光绪元年以来外交案卷,十余年中积稿盈笥,整理成《筹办洋务始末记》182卷,由其侄王度于民国23年(1934)刊行。

朱軿(18661904 字崇斋,号恧庵,临海县城东花街人。年轻时入杭州诂经精舍、敷文书院学习,得国学大师俞樾器重。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应试光明殿,于卷中激烈抨击时政,遭守旧派疾恨下第。二十六年回家乡邀同周继潆等创立自任学院,以中西结合课程教育学生,传播共和思想。三十年东渡日本考察,中途病逝。

吴雷(18331905 字希霜,号雨田,黄岩县金清腰塘吴家村人。清咸丰四年(1854)秋,台风海溢,沿海田舍荡然无存。吴规划并出资,在金清三塘河入港口建五丰闸。每天亲临工地督建,至十年建成。后又出资围筑琅玑山塘,历时20年,筑成长4公里许海塘,围田约2000亩,并建成雨田闸与吴闸。今五丰闸仍有效用。

柯冠时(18761911 字仲达,黄岩县城横街人。南洋陆师学堂毕业,任教官。清宣统三年(1911)武昌起义,任陕西革命军西路招讨使,连克咸阳、醴泉、凤翔、汉中等10多座县城。遇清军两个师围阻,柯率右翼向西北方向突围,浴血苦战,弹尽全部牺牲。民国初年,在黄岩县城内为柯冠时与王卓烈士建双烈祠。 郑万枝(18801914 仙居县田市垟岙村人。初为李宅、柯思一带劫富济贫的武装义民首领。武昌起义后,率武装100多人支援攻打南京。旋被收编,派驻杭州。民国元年(1912)回原籍。适周永广至仙居策动倒袁斗争,郑再次揭竿举义,围攻县城,激战三天两夜,中弹牺牲。

王咏霓(18381916 字子裳,号六谭,黄岩县兆桥(今属椒江市)人。清光绪六年(1880)进士,授刑部主事,签分河南司行走。十年随侍郎许景澄出使西各国,横渡大西洋取道美国经日本回国,历时3年,沿途以诗记事。后分发安徽知府三守凤阳一摄池州讼简政清回乡后一心著述《函雅堂全集《台州大事记》等20部,续修光绪《黄岩县志》。

杨晨(1845—1922) 字定孚,黄岩县路桥镇河西人。清光绪三年(1877)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国史馆协修。十年升任御史。后历任顺天乡试同考官、山东道与河南道御史刑部掌印执事中辞官居里后创办越东公司集资购永宁轮航行台甬线开创台州航运事业二十七年在上海斜桥筹建台州公所方便行旅3年(1914),与黄崇威等发起赎回被天主教堂侵占的海门沿江土地、轮埠,开辟振市街。编修《路桥志略》2卷。著有《三国会要》等。编刻《台州丛书后集》、《台州丛书己集》。

金文田(1851—1924) 字永田号性山天台县城人青年时曾任三台书院总教习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进士分配山东即用知县因受新思潮影响弃官办学三十一年在家乡筹资创办天台中学堂力排守旧势力阻挠于次年办成任监督。由于办学有方,清学部下令嘉奖。著有《骞谔堂诗文集》等。

耿灿东(1843—1925) 又名必霞,字定魁,号锦堂,玉环县楚门筠岗人。清同治七年(1868)考取武科秀才。光绪元年(1875)中武举。十六年,清政府以其在乡劳绩突出,提任为五品千总,后又授武德骑尉职衔。光绪末年,出资创办培养武备人才的书院,通称“武书院”,亲自传授武艺,为武教名师。

王以仁(1902—1926) 字钦孟,号孟鸥,天台县城人。在天台县第二小学任教期间,与许杰等发起成立星星社,为天台县现代史上第一个进步社团。民国12年(1923)去沪任教次年开始创作文学作品以后不断发表小说散文诗歌14年被吸收为文学研究会会员次年蹈海身亡《孤雁《幻灭作品集1985年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王以仁选集》。

陈韶(1878—1927) 字善之,宁海县上叶统建村(今属三门县)人。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入江南陆师学堂。后转入武备学堂。三年学成,任排长、教员等职。辛亥革命时,随浙江革命军参加攻占南京之役。民国15年(1926)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九军中校参谋。参加北伐战争,16年1月在宁海县辛岭血战牺牲。

祁文豹(1878—1927) 字蔚生宁海县葛岙祁家(今属三门县)人清光绪三十年(1904)毕业于日本士官学校参加革命活动回国后任江南武备炮兵学堂教官光复时任联军炮兵总司令部浙江兵站总江南军械机器火药3局总理以及内河水警署长等职。民国元年(1912)10月,补授陆军炮兵中校,后升上校、少将。

屈蕙(约1857—1929) 女,字逸珊,温岭县城人。嫁黄岩县兆桥(今属椒市)王咏霓。民国10年(1921)8月,创办黄岩县立崇德女子高等小学,任校长。又创办小学教员讲习所,后改女子师范讲习所,任所长,招收高小毕业生入学,学制三为台州第一所女子师范学校善诗著有诗《同根草《含青阁诗草

赵兰丞(1866—1929) 原名佩茳,以字行,号梅隐,温岭县城小南门村人。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举人民国2年(1913)任鹤鸣小学校长后设馆授徒于花山兼以行医为后半生以医显有儒医之称潜心研《内经《伤寒论等经典注重实对症下药遗稿《内经点勘医案《六经管见子立民随父学文习医,后为名中医师。

张崇德(1903—?) 临海县城人民国14年(1925)加入中国共产党上海学运动领袖之一。16年受组织委派赴苏联学习。在苏联中山大学学习期间,抵制王明宗派主义。19年初联共清党时,遭秘密逮捕,下落不明。

任畴(1898—1930) 名永仇字作夫宁海县石头岙村(今属三门县)人16年(1927)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共亭旁区委书记17年4月亭旁起义时红军副总指挥兼亭旁区革命委员会军事部部长。起义失败后,继续在当地坚持革命活动。18年10月被捕,受尽折磨,矢志不移,19年2月病逝狱中。

陈祥(1907—1930) 宁海县珠岙村(今属三门县)人。民国16年(1927)初入共青团,任共青团珠岙区委书记。以珠岙小学任教为掩护,开展革命活动,创办农民夜校,宣传革命道理。17年5月,桑洲、天台、临海各地农民武装千余人汇集珠岙,推选陈祥为珠岙路红军临时总司令,响应亭旁起义。失败后调任共青团天台县委书记。18年3月被捕,次年春在狱中被折磨致死。

金璇(1902—1930) 又名洪根、才衡,温岭县琛山楼旗村人。民国16年(1927)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党支部书记18年秋获悉原县委委员李道明叛变投敌立即将情报转送县委11月中旬李找“联络”,金璇将计就计沉着应付后将逮住,当场处决。不久身份暴露,转往上海、南京等地隐蔽。19年初被捕,囚禁于苏州陆军监狱,被摧残致死。

秦龙(1903—1931) 字志隆,化名老江,临海县城人。民国16年(1927)任教省立第六中学(今台州中学)时加入中国共产党“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海白色恐怖严重,秦龙出走。是年下半年赴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19年夏回国,参加红十三军,任政治部负责人。是年冬被捕,次年春就义。

程顺昌(1906—1931) 又名声忠温岭县坞根寺基村人民国17年(1928)加中国共产党,参加组建坞根游击队,后任坞根游击大队副大队长、红十三军二团(师)领导成员兼坞根游击大队大队长19年5月主力部队在乐清叶藤岭受挫低落。程顺昌协助柳苦民整顿队伍,率部奔袭横山,缴获严家地主保卫团枪械30 余支,重振士气。后又率部攻克玉环县茶头保卫团据点。20年2月,在与地主保卫团激战中,壮烈牺牲于下呈陡门头。

黄崇威(1873—1931) 字楚卿世居临海县葭沚镇(今属椒江市)祖辈以盐业起家。黄继父业,扩大经营,在海门创办振市公司等数十家企业。民国3年(1914)与杨晨等出资赎回法国教士李思聪把持的江岸码头6年在葭沚创办恒利气公司,为台州电业之始。14年又捐献东山别墅开办东山中学,造就桑梓人才。

梅士芳(1905—1932) 字继文号心天天台县城人民国16年(1927)3月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共青团浙江省委机关秘书。同年11月20日被捕,关押浙江陆监狱。在狱中坚持斗争,任中共陆军监狱特支委员,与特支书记徐迈进合写著名的《囚徒歌》。20年冬转苏州军人监狱,21年10月26日被秘密杀害。解放后,遗体移葬南京雨花台。

叶勉秀(1901—1932) 黄岩县城西街人。学徒出身。民国16年(1927)加入中国共产党,任路桥区委书记。18年4月参与领导打盐廒武装暴动。8月,增补为台州中心县委委员。次年4月至温岭县坞根游击大队负责政治工作。7月,游击大队改编为红十三军二团(师)任团委委员在一次执行任务中被捕就义于浙江陆军监狱。

王苏香(1896—1932) 女,初名文端,字素馨,临海县海门镇(今属椒江市)人。苏州妇孺医院毕业。曾任临海普济女医院、石浦惠民医院院长。民国15年(1926)北伐军入浙王苏香亲临战地救护伤员数百人“九·一八事变后组织妇女救护训练班赴上海,旋改为中国红十字会第二十一伤兵医院,任院长,先后救护伤员500余人、难民数千人。不久因伤寒病逝世,何香凝为其墓题“女中楷模”。

谛闲(1858—1932) 僧人,俗姓朱,名古虚,号卓三,以字行,黄岩县兆桥朱村(今属椒江市)人。清光绪四年(1878)于临海白云山出家。七年在天台山国清寺受具足戒,专攻天台教义,升座讲经。遍游上海、江苏等地弘扬佛教。宣统二年(1910)在南京创办佛教师范僧学校,任校长。民国元年(1912)被举为宁波观寺住持设观宗弘法社4年任北京大乘讲习会主讲为近代佛教天台宗代表人物著有《谛闲大师全集》。

刘文玠(1881—1933) 又名青字照藜介玉号天台山农黄岩县城人时习书,家贫无钱买纸,用两方砖当纸,练就一手好字,擅长魏碑隶体。民国5年(1916)在上海“大世界等名楼牌匾求书“户槛为穿”。将黄“本地早橘改名为“天台山蜜橘”,精美包装运销上海,黄岩蜜橘自此畅销沪上不衰。

陈学西(1904—1934) 又名学熙、学夕,字昌西,临海县城人。民国14年(1925)冬参加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6年10月随中国工农代表团赴苏联参加十月革命纪念活动,17年6月参加在莫斯科召开的中共第六次代表大会后回国在上海中共中央机关及福建苏区工作23年秋受命赴上海购买武器途中遭敌特杀害。

张翅(1885—1934) 字惟容,号羽生,天台县茅园(今莪园村)人。清光绪三十年(1904)去日本留学,先后加入光复会、同盟会。回国后致力民主革命,杭州光复后被举为浙江省临时议会副议长。后投入反袁斗争,民国5年(1916)被选为浙江省参议会参议长。6年任浙江省公立法政专门学校校长,历时5年。此后从事外交工作,任驻日本长崎领事馆总领事衔领事,23年回国。

章祖荫(1859—1934) 字广轩,宁海县海游镇(今属三门县)人。民国2年(1913)被聘为浙江通志馆协修撰写人物志后任海游学堂监督谆谆善诱21年全县小学会第一三名皆属海游考生声望卓著教学之余以诗文自娱曾在海游组织龙山诗社,任社长。

戴礼(1880—1935) 女字圣仪乳名梅玉环县楚门蒲田村人少时好学勤奋写作,撰成《女小学韵语》等。清宣统三年(1911)完成《大戴礼集注》13卷,计20余万盲。民国22年(1933)撰《礼记通释》80卷,计110万字,售田20亩自筹资金刊印,北京图书馆有藏。

应保寿(1882—1936) 又名昌业,生于温岭县雷公岙村,民国15年(1926)迁居玉环县。1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入伍,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二团(师)楚门游击大队大队长。率部在玉环各地流动作战,劫富济贫,深受贫苦百姓欢迎,队伍不断扩大。24年1月,国民党浙江省政府发布告示,悬赏1300元大洋缉拿。25年3月在激战中牺牲。

张小娇(1904—1936) 女仙居县郑桥乡秧田村人独家居深山豆腐寮与丈夫李炳贵以租种地主山场为业民国19—25年(1930—1936)间浙西工农红军隐蔽山村张小娇为红军做饭洗衣多次冒生命危险下山为红军换米买药25年春节过后不久敌人冲进豆腐寮烧毁张家把小娇抓下山关押时小娇已怀孕七八个月受尽严刑拷打未吐露半点机密,3月21日被怆杀。解放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王荦(1867—1937) 字洪杰,号卓夫,仙居县城东门人。晚清秀才,光绪三十二年(1906)加入同盟会。民国元年(1912)任省临时参议会议员,创办《新浙江潮》杂志。同年9月,负责创办浙江体育学校,任教务长,一年后任校长。先后主校10年,培养大批体育人才。10年当选为浙江省体育会会长。著有《瓯游草》与诗文2卷。工书法。

王天祥(1906—1937) 黄岩县宁溪人。民国20年(1931)毕业于陆军军官学校第六期,后又为中央航空学校第一期学员,毕业后历任航空第二队飞行员、第七队队长、第三大队副大队长、第四大队上尉大队长。26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在上海驾机参战,先击中一架日本侵略军飞机,第二次参战时又击落两架,后遭日机集中攻击,机毁负伤跳伞牺牲。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追认为革命烈士。

包志秀(1910—1937) 临海县海门镇(今属椒江市)人。少年时加入反日救国会,参加抵制日货运动。中学毕业后考入军校。民国26年(1937),日本侵略军入侵上海,包任营长,奉命守卫大场。临行之际,与同乡丁子胥相约:如不幸阵亡疆场,请将遗骸运回故土。与日军激战中,率全营壮士与入侵之敌搏斗,同归于尽。后葬于海门镇郊。

齐德夫(1904—1938) 天台县城人。民国17年(1928)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天台县从事农民运动。21年6月,任天台县委书记。同年冬遭国民党当局通缉,转往上海从事秘密革命活动。26年调回天台,任中共天台工委书记,兼任天台县抗日政治工作队干事长,领导组建埠头劳工工会、印刷工会、店员工会、妇女会,帮助大公中学组织大公剧团,四出宣传,扩大抗日声势。27年10月24日,在下乡宣传中得急病,26日凌晨逝世,送葬者各界人士达千余。

谢升标(1903—1939) 字若鹏,临海县大田开石村人。国民党中央军校第三期毕业,历任连长、团长、旅长。民国26年(1937年),日本侵略军进犯上海,升标奋勇杀敌。次年1月,升任苏、浙、皖少将游击司令。27年4月在与日本侵略军激战中殉国。28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追赠为中将。

林珊娥(1882—1939) 女,字圣宛,温岭县横峰东洋人。民国初,考入杭州女子师范学校。毕业后返里。6年(1917),在县城创办县立女子高等小学校,自任校长。14年,上海“五卅”惨案发生,珊娥联络有志之士组织温岭县国民外交后援会,任副会长。

褚传诰(1860—1940) 字九云,号仲宣,天台县城人。少年就读杭州宗文书院,为廪贡生。清光绪二十年(1894)参修《台州府志》,任采访。民国4年(1915)独力完成《天台县志》稿。15年,参修民国《台州府志》。热心桑梓教育,执教多年。著有《石桥文论》、<石桥潜书>等10余种。

喻长霖(1857—1940) 字志韶,黄岩县焦坑乡仙浦喻村人。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榜眼,授翰林院编修。二十九年与王舟瑶在家乡创立黄岩公学,次年归里受聘为台州学务处总理兼三台中学堂监督。民国3年(1914)受聘为浙江通志局提调,参与编纂《浙江通志》。15年主纂《台州府志》,历6年成书140卷。著有《清儒学案》等经史著作18种。

王家瑾(1875—1940) 字克勇、瑶轩、侠仙,仙居县双庙上王村人。清末秀才。宣统三年(1911)毕业于浙江两级师范学校,曾任桐乡县教育科长。民国11年(1922)夏回家乡任县立安洲高等小学校长。13年该校首次招初中生入学,为仙居县开办中学之始。后又任台州联立女子师范学校校长,为提高台州女子教育作出贡献。

林泗斋(1882—1941) 号牧夫,黄岩县新桥田际村人。民国16年(1927)加入中国共产党建立黄岩县第—个党支部后任黄岩县委委员投身工农运动23年秋任茅畲小学校长介绍教师陈庭槐等加入共产党抗日战争爆发后在城内成立黄岩文化界救亡协会26年12月被指定为中共黄岩临时工委书记次年5月任中共黄岩县委书记7月任中共台州特委农运部长兼黄岩县委书记后调任天台县委书记不久转新四军军部,至第十六旅从事民运工作。30年调江苏丹阳任县委书记。病逝。

陈懋森(1861—1941) 字铭生,临海县城人。清光绪庠生,熟悉地方文史,并通晓农艺、畜牧、医药等。中年遍阅文献,四处走访,广积资料,历时33年,编成《临海县志稿》60卷、《临海集》10卷、《南山殿志》2卷。另著有《译物编》12卷,定药名而辨性味,补正《本草纲目》对药物称谓多殊之弊。遗稿于解放后由临海县博物馆收藏。

许廷佐(1882—1941) 定海县人。青年时在上海创办益利汽水厂及拆船打捞公司,兼营运输业,遂成沪上著名企业家。民国18年(1929)被荐承办三门湾商港,亲至实地考察,拟就开发三门湾商埠计划书,呈送国民政府。终因时局动荡,开埠计划未能实现。

陈夔典(1859—1941) 字尧臣,黄岩县城人。原为木雕匠人。清光绪九年(1883)以木雕浅浮雕手法在竹簧上雕刻人物山水花卉等发明翻簧竹刻工艺开设师竹馆翻簧竹器社,生产翻簧扇、竹联对等,工艺精湛,造型古朴,深得文士赞赏与平民喜爱。民国初,其作品选送杭州,参加“巴拿马博览会”展览。民国18年(1929)获工商部特等奖状。此后翻簧遂成黄岩县传统工艺品,与青田石雕、东阳木雕共称浙江三大雕刻。

杨岩溪(1896—1942) 磐安县安仁乡新安村人。民国17年(1928)加入中国共产党。18年在仙居县六都坑秘密发展党员五六十人,建立武装队伍。11月,参与指挥黄余田暴动,任浙西工农革命军第三支队队长,武装队伍发展至400多人。后在秧田、东坞等山村建立据点,秘密建立农民协会。19年7月,杨部去缙云县壶镇打土豪,遭反动武装追击,其父惨遭枪杀。24年12月,与挺进师一纵队政治特派员张文碧接上关系,找回部分战士,坚持在缙仙边境开展斗争。26年3月被捕,31年牺牲于临海监狱。

方策(1887—1945) 字定中,黄岩县城中巷人。清宣统元年(1909)江南陆师学堂毕业。辛亥革命中参加杭州起义,后任江浙联军总司令部工兵部长等职。民国2年(1913),黄兴起兵讨袁,方策任司令部中校参谋。北伐中任第二十六军副军长,率军奇袭新泰、蒙阴、莱芜等10余城,直逼济南。北伐后改任中将师长。抗日战争时期曾任河南省民政厅厅长代省主席军事委员会中将参议等职34年病逝国民政府追赠为陆军上将衔。

包愈(1886—1947) 字予容,三门县亭旁包家村人。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考入浙江医科专门学校勤奋好学经南洋医学暨浙江陆军军医养成所考试成绩优良武昌起义后任国民革命军医官辗转沙场救死扶伤足迹遍及鄂浙、皖、苏诸省。为陆军二等军医正。民国14年(1925)回乡开设亭山医院,行医济世。

陆汉贤(1911—1948) 又名罗德生临海县城东门外人民国26年(1937)投入抗日救亡运动。29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长期在中共台州特委从事政治交通联络工作32年任中共镇海县特派员以补鞋为掩护发动群众开展抗日反顽斗争37年4月任东海游击总队第五中队政治指导员。同年10月在舟山峙中岛被捕,受尽酷刑,顽强不屈,11月11日就义。

王素常(约1893一?) 女,一作素尝,临海县桐峙岭根村人。十八九岁时随堂叔文庆投身辛亥革命,参加光复会,为当时台州唯一的女光复会员。清宣统三年(1911)春黄花岗起义失败后革命党人转集上海租界密谋再举素常出面租房设立光复会驻沪机关制造部,秘密制造炸弹等武器。上海光复后,在光复军司令部工作,组织女子荡宁队参加江浙联军会攻南京。民国3年(1914)公费留学日本。学成回国,在上海、广州等地工作。

陈省几(1885—1948) 字闪日,号身寄,天台县左溪二甲村人。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以半工半读就读杭州广济医药专门学校毕业后留广济医院任医师国10年(1921)受教会指派在台州接办恩泽医局。先后筹款1.5万元于21年购得医局产权,改名恩泽医院,自任院长。31年春,与长子陈慎盲等尽心抢救4名受伤美国飞行员,美国政府特邀陈慎言赴美深造。

汤圣贤(1926—1949) 又名方野,天台县城人。民国31年(1942)保送入中央政治学校就读在校加入中国民主同盟36年夏毕业后赴东北寻找革命队伍与中共东北局接上关系不久转华中局受命至南京国民政府从事秘密革命工作37年转至天台山游击区工作。38年初,任浙东游击纵队第三支队副支队长。3月2 日,游击队攻打天台城,率部英勇作战,中弹牺牲于东门城头。

章月华(1920一1950) 女三门县海游镇人就学于上海侨光中学宁海分校民国28年(1939)起,在东郭、大横渡等小学任教。1949年暑期,被委派至园里小学任校长。不顾个人安危,深入土匪家属中宣传党的政策。1950年3月19日午夜,盘踞蛇蟠等岛国民党残军袭击园里陈村,章月华被捕。残军撤退时,将她吊在船旁拖曳至田湾岛后已被折磨得奄奄一息她视死如归“毛主席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英勇就义1952年台州专署追认为甲等优秀教师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为革命烈士。

阮禾秀(1925—1950) 化名胡秀,玉环县楚门镇塘垟村人。民国33年1944)9月因参加领导淮南中学学“要抗日争民主罢课斗争被校方开除34年初由玉环党组织选送乐清人民抗日游击总队任第五中队文化教员同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过分队长、政治指导员、中队长、政治教导员、营长等职。1949年末,奉命驻守洞头、大门等岛屿。1950年7月7日,率部200多人在洞头与5倍之敌浴血奋战,不幸中弹牺牲。

林森火(1933—1950) 玉环县坎门镇人。家境贫寒,12岁始入小学就读,勤奋好学,喜爱绘画、木刻。民国36年(1947)4月,中国共产党坎门小教支部秘密组织儿童团,被推为队长。解放初期,玉环附近沿海一些岛屿尚被敌占据,国民党残军不断来坎门骚扰,森火常配合民兵站岗放哨。坎门几次战斗,森火都与民兵一起为部队运送茶饭,传递情报。1950年11月20日上午,国民党残军又一次袭击坎门,战斗激烈。森火直奔解放军指挥部请求任务近午时刻林森火在炊事房为战斗部队烧茶饭敌炮弹坠落,不幸牺牲,年仅17岁。1955年9月16日,中央人民政府为林森火家颁发光荣纪念证。1985年,共青团中央少先队工作委员会与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联合编辑《中国现代少年英雄传》,林森火被列为全国13位现代少年英雄之一。1987年,其塑像在坎门区中心小学落成,全国妇联主席康克清亲笔题写“少年英雄林森火”。


徐溥泉(1881—1951) 又名洪仙居县城官仓人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东渡日本入大森体育专科学校留学期间加入同盟会参加革命活动三十二年回国执教上海爱国女校后任临海耀梓体育学堂教员民国元年(1912)任教浙江第一师范学校11年去广东北伐军东路军总指挥部党代表办事处工作北伐军进入杭曾任义乌县县长27年在家乡负责复建县立初级中学苦心擘划发展教育事业。

赵任(1901—1951) 字丹侯温岭县冠城乡念姆洋村人民国15年(1926)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回乡,任冠山第二初级小学校长,以开办农民夜校等形式开展革命活动,发展党员30多名。17年1月任中共温岭县委委员,发动北乡农民租反霸组织夺粮队夺得地方奸商大批粮食帮助农民度荒抗日战争初期组织抗日武装大刀队350余人。后任中共台属特委军事委员会委员、浙东南交通站站长。解放战争期间,复建已遭破坏的浙东南交通站,直至温岭县解放。

朱一清(1878—1955) 又名逸卿,仙居县城河桥里人。清末秀才。光绪三十一年(1905)东渡日本,入大森体育专科学校留学,同年在东京参加同盟会成立大会。三十二年冬回国,接受秋瑾指示,奔走嵊县及台州各县联络会党,筹划武装起秋瑾牺牲后于三十三年八月进杭州以赤城公学体育教员为掩护联络军界宣统三年(1911)与郑万枝张大牛等率领武装100多人进军南京不久奉派回杭州任督军署监征委员。后退出政界,以行医为业。

朱劼成(1880—1955) 名文劭,以字行,黄岩县城双桂巷人。清光绪三十年(1904)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与沈钧儒等选派赴日本法政大学留学三十三年回授刑部贵州司主事继调广西提法司提法使民国元年(1912)任浙江民政长众议院议员。后任江苏省政务厅长。不久辞职居里。1949年解放后,为全国政协特邀代表。

王以康(1897—1957) 字钦福天台县城人民国9年(1920)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16年任天台中学校长。次年至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工作。其间在黄海发现鱼类新品种,被鱼类学界命名为以康鱼。23年赴法国留学,回国后任重庆北碚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主任。33年7月受命以农业部专员名义赴美参加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办理渔业救济物资事宜。10月,任联合国粮农组织渔业委员会执行委员。35年3月任上海渔业管理处副处长、代理处长。解放前夕,尽心保护财产,使所属200多艘船只免遭国民党当局劫持去台湾。解放后,历任华东水产管理局渔业行政管理处处长上海水产学院教授教务长等职《鱼类分类学《鱼类学讲义》。

周煦华(1892—1958) 原名文达,字伯通,临海县东塍镇人。民国3年(1914)考取公费留学日本就读于东京帝国大学医科历9年回国后执教于上海东南医学院、浙江省立医药专科学校。36年台州公立医院在临海城关建立,为首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更名省立台州医院仍任院长1953年调处州医院参与编纂新中国第一部药物辞典《中华药典》。

章亮元(1876—1959) 字永尚,号静轩,三门县海游镇人。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入南京陆师学堂毕业后留校任教二十六年留学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三十毕业返国不久被提升为道员民国元年(1912)应孙中山先生聘任南京临时政府高等顾问。后应张謇邀去江苏南通共营垦务,围塘3000顷,创办盐业公司,任总办。6年回家乡修建元明塘。

杨镇毅(1876—1960) 字梓青,别号戎马书生、蔬香居士,临海县城人。晚秀才光绪三十一年(1905)东渡日本入弘文书院结识陶成章秋瑾等加入光复会次年回乡创办耀梓体育学堂为光复会秘密机关宣统三年(1911)秋赴上海参加攻克江南制造局之役任光复军参谋长兼顾问长民国元年(1912)任浙江都督府评议部参议官。3年,感国事日非,离开政界,退居乡里。

蒋如琮(1898—1961) 又名瑞青,字瑞卿,三门县善岙蒋村人。民国11年(1922)入大同大学文学系14年在上海大学加入中国共产党15年毕业后回家乡筹办宁海中学,任教务主任。在校内建立宁海县第一个共产党支部。后至贺龙领导的北伐军第二军教导团任政治指导员,参加“八一”南昌起义。起义失败后回乡。16 年末,去天台县建立中共党支部。17年参加亭旁起义。失败后出走吉隆坡,任《益群日报编辑《光华日报主笔21年在甘肃与共产党组织失去联系1953年参加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任甘肃省民革委员会干事。

郭云观(1889—1961) 字闵畴,号文田,玉环县坎门镇人。清光绪三十年(1904)秀才,民国4年(1915)毕业于北洋大学法律系。6年派驻美国大使馆,并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法学研究院专攻国际法及外交学。回国后,11年11月任大理院推事。15年9月后,历任燕京大学法学教授、法律系主任、代理校长等职。后调任上海第一特区地方法院院长。35年12月,任上海高等法院推事兼院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仍在大学任法学教授。著有《法学绪论》、《法官采证准绳》等。

徐钺(1887—1963) 字佐青仙居县城当铺人民国元年(1912)在杭州美国教会学校蕙兰中学堂任理科教员,后为副校长。16年,在北伐战争推动下,国人收回教育主权,任校长。18年赴日本考察教育,回国后锐意进取,在校先后38年,培养大批人才。

炳琳(1892—1963) 字枚荪,黄岩县上垟乡人。民国9年(1920)北京大学毕业。在北京大学就读时,任学生会秘书。带头参加“五四”运动,后被选为全国学联秘书。9年7月经蔡元培选拔出国留学。14年8月回国,历任清华大学教授、北京大学教授兼法学院院长等职。26年曾任南京政府教育部常务次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为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委员。曾参加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手稿)的翻译工作。

金贤益(1915—1963) 三门县坝头乡金干村人。民国27年(1938)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金干村党支部书记、亭旁区委书记等职。36年加入台属游击队铁流部队,为筹备军粮,不惜变卖家产。37年6月负责建立三门武工队,任队长。同年12 月,武工队由中共台属工委命名为火花部队,任大队长。38年2月12日,率部参加解放三门县城战斗。解放后,任三门县大队大队长、县人民政府建设科长等职。

柯璜(1876—1963) 黄岩县桐屿人。清末京师大学堂毕业,著名画家、书法家。曾任山西大学美术教员、山西博物馆馆长、山西图书馆馆长、北京故宫陈列所主任等职。抗日战争胜利后,曾任蜀中艺术专科学校校长。解放后,当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西南区美术工作者协会主席、重庆艺术专科学校校务委员会主任委员。1957年去山西,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山西分会筹委会主席。书画享有盛名。为全国政协第二、三届委员。

王洪钊(1896—1964) 又名洪昭,仙居县城双眼井巷人。民国8年(1919)毕业于省立第—师范学校。曾受聘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18年6月,浙江省举办西湖博览会,王以本县传统元宵花篮灯为蓝本,精心制作2盏观赏灯送展,获优等奖。不久被聘为西湖艺专雕塑教授。建国后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工艺雕塑系。

林予仁(1895—1965) 名元,以字行,温岭县城人。上海大同大学毕业后任葭沚(今属椒江市)省立甲种水产学校民国19年(1930)赴春晖中学任教8年31年就教于温岭县立中学与温岭师范学校。常以“五四”精神鼓励学生。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精神焕发,为振兴温岭教育出力。1952年被评为省优秀教师。此后连续三届当选为省人民代表。1956年被选为温岭县副县长,分管文卫工作。1965年7月伏案而逝。

刘膺古(1894—1966) 号邦锐,三门县中门乡刘家村人。民国初年从军。保定军官学校第八期毕业。曾任国民革命军第四路军陆军第十五师少将参谋长。民国16年(1927)升第四路军参谋长。抗日战争时期,任第八十七军军长。27年6月领中将衔。28年2月任第十九集团军副总司令,31年4月为代总司令。抗战胜利后,任后方勤务总司令部第二补给区司令。38年去台湾。

刘百闵(1898—1969) 又名学逊,黄岩县城东禅巷人。民国16年(1927)由县府选派至上海短期进修日语后,公费赴日本留学,就读于日本政法大学与早稻田大学哲学系。20年毕业后回国,任国民政府教育部长陈立夫秘书,兼中日研究会主事。抗日战争期间,任中国文化服务社社长,被选为国民参政会参政员。28年春,奉命至四川乐山参与创办复兴书院,任总干事。38年去香港参与筹建新亚书院。著有《中日文化论集》等。

章以铨(1898—1971) 字皆衡,号衡青,三门县海游镇人。台州中学毕业后,进江苏省南通纺织专科学校学习,成绩优良,保送英国波士顿工学院专攻纺织机械。民国13年(1924).经伦敦教育会考试,得一等证书,并至西欧、日本等地考察。14 年回国,任江苏启东纺织公司工务总长兼工程师。经考核,中央实业部委任为高级工程师,为中央研究院研究员。此后,一直在纺织部门供职。

许轵民(1889—1971) 原名许承森,又名许陈琦,天台县城人。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自费东渡日本,进同文书院学习日语。宣统元年(1909),以光复会会员身份加入同盟会。回国后参加辛亥革命活动。民国元年(1912)获准官费留学德国。11年获医学博士学位。15年10月至16年秋,任中山大学医学院院长、首席维持同济大学委员。后一直从事医学工作。为第一届上海市政协委员。

曹仲渊(1892—1972) 名肃,以字行,玉环县坎门镇前街人。民国5年(1916)毕业于南京海军雷达学校曾任黄埔军校无线电高级班工兵上校教官17年公费去英国马可尼无线电专科学校攻读,毕业后去德国柏林实习。21年回国,在上海开设大华无线电公司。抗日战争时任江西省建设厅电信总队长、大夏大学教授兼理学院院长。抗日战争后,重新开设大华无线电公司,倾向革命,公司成为中共上海党组织秘密联络点。后接受中共上海党组织劝说,出任国民党海军司令部电工处处长,为中共党组织秘密提供军事情报。建国后任吴淞商船学校校务委员会主任委员。1953年学校迁大连,改名大连海运学院,连任总务长。著有《马可尼传》、《无线电发明及发展史》等。

林任望(1891—1972) 又名仁王,号雪禅,玉环县楚门镇人。民国元年(1912)投笔从戎,参与光复上海战斗。后转战青岛、烟台等地,有战功。不久弃武从政,又不满官僚恶习,回家乡创办任望学堂。28年春任东方小学校长,并创办东方中学,为玉环县第一所中学。在其主持下,东方中学与小学成为当地抗日救亡活动中心。1952年为上海南京工业专科学校副教授。

凌金兰(1914—1972) 女,临海县石鼓村人。10岁作童养媳,24岁丧夫。土地改革时被选为村代表。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副乡长等职。1958年于山头许村主持创办城西区敬老院,接收20余名孤单老人入院颐养,悉心照料。晚年将财产与全部精力献给公众福利事业。

王行意(1919—1974) 江苏省赣榆县人。民国32年(1943)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0月入伍。1949年随军南下,历任仙居县民政科长、供销社主任、副县长等职。在任期间,分管工业交通工作,长年奔波荒山野岭,亲自参与勘察设计,或参加现场劳动,积劳成疾,因脑溢血逝世。

宋成志(1907—1975) 又名仁志、承志,临海县城人。省第六中学毕业后,民国14年(1925)考入上海大夏大学。同年暑假回临海,参加乙丑读书社,并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5年,转学上海大学。毕业后于24年2月在上海女子中学任教,继而任教大公职业学校、海门东山中学、天台大公中学、台州中学等校。著有多幕讽刺话剧《得意的人》与揭示光明前途的五幕话剧《欢乐图》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任教上海大夏大学,后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教授兼附中校长,转任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

闻诗(1899—1976) 字仲伟,温岭县长屿乡人。民国12年(1923)毕业于北京大学理学院物理系,19年入法国南锡大学攻读物理,获理学博士学位。21年回国后,就任湖南大学、浙江大学、英士大学教授。解放初,任英士大学校务委员会主任。后任江南大学教授兼物理系主任、华北大学教授。1953年调入北京航空学院,受聘为校务委员。著有《热力学》、《物性学》等。

柳际明(1899—1976) 名善,以字行,临海县邵家渡滩头村人。民国11年(1922)保定军校第八期工兵科毕业,15年任黄埔军校教官,17年任南京要塞司令部参谋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任陆军第五十五师师长、第九十四军副军长、第七十五军军长。抗战胜利后,任联勤工程署署长、浙江省建设厅厅长。1949年去台湾,复任“工程署署长”。

林超夏(1914—1977) 温岭县肖村乡横山头村人。民国22年(1933)入上海音乐专科学校半工半读。抗日战争初回乡任温岭中学音乐教师,创作歌曲《海岸哨兵》,东南各省广为流唱。33年受聘为国立福建音乐专科学校副教授。36年至上海市交响乐团担任中提琴演奏员,并为越剧团作曲,大胆革新,尝试用西洋乐器丰富越 剧伴奏1956年加入中国音乐家协会次年调任天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副教授1963年转中国音乐学院任教。

方体荣(1895—1977) 仙居县皤滩山下村人民国7年(1918)去上海经商12年开办袜厂热水瓶厂并开设福中公司13年一次捐献3000银元资助筹建仙居县立初级中学23年为抢救仙居历代乡贤文献捐银刊《仙居丛书》。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捐资并协购器材聘请电机技工于1951年4月帮助建成仙居县第一座电厂。

理初(1921—1977) 温岭县石粘镇横塘村人。民国36年(1947)浙江大学师范学院肄业任教台州农校1951年8月任温岭中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后称副校长)主持学校工作1952年被评为省甲级优秀教师1956年6月调省教育厅曾任中等教育处副处长。后主编刊物《浙江教育》。

振鉴(1909—1978) 温岭县茶山乡扁屿村人。出身贫苦。50年代后三次出席省农业劳动模范会议1951年种植双季稻亩产474公斤最高亩产569.5公斤获中央人民政府丰产奖章1952年种植水稻7.60亩亩产520公斤最高亩产683公斤创当时全县最高纪录首创水稻双株连作法获普遍增产效果其丰产经验收入《华东农业丰产经验汇编》一书。50年代初任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副主席。

徐灵光(1955—1979) 临海县大田赤水村人。1975年1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1976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9年2月赴西南边境参战率炮兵班协同步兵攻占并坚守巴高岭高地3月1日下午为掩护路过民工安全招呼2位民工进掩体自己转移洞外遭火箭弹炸伤27处抢救无效牺牲部队党委为他记一等功并授予战斗英雄称号。所在班命名为“徐灵光班”。

平林(1907—1980) 黄岩县人。曾任国民党政府军骑兵旅旅长、新疆喀什警备司令1949年9月在喀什率部起义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师长兼喀什军分区司令员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工程处副处长副师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四届政协副主席。

叶如兆(1922—1980) 温岭县白山乡纶丝洋村人。民国37年(1948)1月毕业于东南联合大学。1950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2年2月起,历任新河中学副校长中共党支部书记兼校长任职期间多有建树1959年被评为全国先进教育工作者1960年出席全国群英会1980年7月当选温岭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为第五届省人大代表。

绍棣(1900—1980) 字萼如,临海县张家渡镇人。复旦大学商科毕业,民国17年(1928)任浙江省立高级商业学校校长继任国民党浙江省党部执行委员兼宣传部长“九·一八事变后任蒋介石南昌行营秘书兼设计委员旋奉派赴欧考察回国后于23年任浙江省教育厅长主持浙江省教育厅10余年时值抗日战争时期浙江各大学先后内迁他于28年另行主持筹办浙江战时大学旋改英士大学兼任校务委员会主任倡导各县举办师范及简易师范全省达54所之多35年离职后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38年去台湾。

丁任生(1887一1982) 原名学勤,又名竞宜、求真,天台县城东坑边村人。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东渡日本学医,当年参加同盟会。宣统三年(1911)回国后,曾积极参加反袁斗争。次年以官费赴美留学。民国14年(1925)学成回国,任省医药专门学校校长兼教授。为结核病专家。1951年起任省第三康复(军)医院主任医师,1956年3月调任省防疫站主任医师。为九三学社浙江省常务理事、第四届省人民代表。著有《卫生学大纲》等。

卢文迪(1910—1982) 临海县杜桥卢家村人。民国24年(1935)于上海中国公学大学部文史系毕业后,任中华书局编辑。抗日战争期间在浙东从事抗日宣传活动。35年回中华书局,任《新中华》杂志主编。50年代起,历任中华书局编辑所副所长、代所长,财政经济出版社与中华书局副总编辑。著有《中国近代史》等。

袁贤能(1898—1983) 天台县城人。民国10年(1921)毕业于复旦大学。11

年入美国纽约大学博士班深造,16年获博士学位。学成回国后曾执教天津南开大学。抗日战争期间,在天津出资创办达仁学院,任院长兼教授。建国初,曾主持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工作。不久,南下任上海财经学院与杭州之江大学教授。

刘维轩(1921—1984) 山东省日照县人。1946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 年6月随军南下至温岭县,历任区委副书记、书记与农业局长、副县长等职。平日一身农民装束,常穿草鞋步行下乡考察,喜交工农朋友。倡导农业技术革新,主持改造内地垟心田、沿山冷水田、沿海咸涂田,重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主持五一塘等重点海涂围垦工程,亲自踏勘建成蔡洋翻水站。

方干民(1906—1984) 温岭县城关镇人。民国18年(1929)毕业于法国巴黎高等美术学院。归国后任上海新华美术专科学校、国立西湖艺术专科学校教授。1951 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教授。1958年调任浙江美术学院油画系教授,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油画创作多为肖像、风景画,艺术风格细腻,注意造型准确与光色效应。代表作有《孙中山授遗嘱图》、《毛主席会见金日成将军》等。

杨增火(1944—1984) 仙居县杨岸乡上湾村人。1965年入伍。1981年7月任山公社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同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4年12月18日,溪水暴涨,四都村女青年陈月琴被卷入急流,杨增火闻呼救声,扑入激流托起陈月琴,自己被冲进深潭,光荣牺牲。省人民政府授予革命烈士称号。

陈士文(1907—1984) 字器先,仙居县黄梁陈村人。民国17年(1928)去法国里昂美术学校攻研西画。留法9年,对中西画均有较深造诣。其作品曾在巴黎造型艺术展览会上获沙龙荣誉奖。26年回国,执教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新华艺术专科学校、国立英士大学艺术专修科等处。38年去香港,以鬻书卖画为生。著有《中国绘画思想》、《西洋绘画思想》等。

陈远峰(1962—1985) 仙居县黄梁陈村人。解放军总参谋部防化学院学生,1984 8月赴云南老山前线任见习排长。1985年1月15日,在自卫反击战中,肩背喷火器直扑敌人阵地,被敌炮弹炸伤,肠子外流,仍坚持进击,直至牺牲。前线党委追认他为中共党员,追记二等功。《中国青年报》与《解放军报》称他为“中华不弯的脊梁”、“八十年代青年的代表”。

江于庆(1963—1985) 温岭县淋川乡北成田村人1982年应征入伍连续两年被评为优秀义务兵,任副班长。1984年7月赴西南边境参战。1985年2月11日,带领战斗小组向敌据点攻击接连毙敌5名炸毁暗堡2个在阻击反扑战斗中触雷以断腿支撑身体继续向敌猛射,掩护战友炸毁敌堡。因流血过多牺牲。被追记—等功。

赵振巨(1919—1986) 温岭县冠城乡桥外村人。解放初任村农会主任。1951年12月参加大溪区供销社工作,热心为群众服务。1956年出席全国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1979年12月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荣获金质奖章。

林尧(1912—1987) 黄岩县城人民国26年(1937)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私立海门东山初级中学校长、中共黄(岩)海(门)工委执委兼海门中心支部书记、中共台属特委常委、宣传部长等职。后去解放区从事教育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历任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党委副书记、中共浙江医学院党委书记、浙江师范学院副院长。

沈平(1919—1988) 原名葛文祥、葛一蕉。天台县欢岙乡大余村人。民国27年(1938)赴延安就读陕北公学分校延安自然科学院大学部同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战争期间,任中央交际处保卫科长等职。1949年7月,随中国民主青年代表团赴匈牙利访问。后调外交部工作,任亚洲司司长、驻意大利大使等职。

张子敬(1910一1989) 天台县城南郊莪园村人。民国22年(1933)2月参加革命。26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天台县城区区委书记、天(台)宁(海)中心县委宣传部长天台县抗日政工队党团书记34年9月奉命北撤任北撤干部大队大队长、华东野战军第一纵队三旅民运科长、团政治处副主任、先遣支队教导员等职先后参加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与渡江战役1949年5月随军南下后历任浙江省委机关政治处主任台州地委民运部长台州专署副专员党组副书记代专员等职。不久,调任浙江大学农科院党组书记。1958年10月,调国家水电部第十二工程局,先后参加新安江、富春江大型水电工程建设。

陈康白(1905—1990) 原名江方来学名陈江德天台县滩岭乡隔水江村人民国16年(1927)加入中国共产党。17年5月任中共临海县委书记。后一直从事教育工作。1949年5月杭州解放后,任杭州高等医专军代表、校长。1950年后,历任台州中学副校长、宁波师范专科学校语文科主任、宁波师院中文系主任。著有《中国文学的演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