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人物传略1

发布日期:2019-02-26 15:27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台州史志网


人物传略(99人):屈晃 任旭 智岂页 灌顶 司马承祯 袁晁 郑虔 寒山 项斯 张伯端 罗适 吕师囊 陈公辅 谢深甫 陈耆卿 杜范 戴复古 陈讠永 吴子良 贾似道 陈仁玉 陈孚 一宁 柯九思 泰不华 方国珍 叶兑 徐一夔 陶宗仪 徐善述 鲁穆 陈选 谢铎 黄绾 谭纶 戚继光 吴时来 张元勋王士性 王士琦 戴宪宗 齐周华 齐召南 戚学标 洪颐煊 方絜林正阳 赵云龙 刘璈 王棻 杨哲商 周永广 金满 王文庆 王舟瑶 朱葆三 郭凤韶(女) 包定 程文搓 柳苦民 石瑞芳 赵胜 金永洪 张连胜 林炯 吴先清(女) 陈安宝 陆蠡 杨炎宾 陆翰文 章梫 陈士华 林蔚 项士元 静权 陈愚亭 郑邦捷 朱洗 张云标 王琎 陈克非 张作干 屈映光 张铨 罗宗洛 林淡秋 陈荩民 胡步川 王观澜 王雪莹(女) 丁魁梅(女) 周至柔 郑达法 郑企因(女) 王天眷 周宪文 李伯照 杨志泛

屈晃(?一251),祖籍汝南(今河南省汝南县),汉末避乱南下),三国吴时居章安县(今属椒江市)。初为郡吏,在职清廉,颇有政声。赤乌初年,擢为尚书仆射。志匡社稷,刚直耿介,以忠义著称于时。孙权为政日久,军兴频仍,赋役苛重,刑罚严酷,民离农怨。屈晃常忠言直谏,劝帝均息力役,爱养士马,抚恤百姓。孙权晚年,太子孙登病死,立登弟孙和为太子,后又幽闭孙和而欲立孙霸为太子,群论哗然。屈晃与丞相陆逊、大将军诸葛恪、骠骑将军朱据等激切上书。屈称:“今三方鼎峙,不宜摇动太子,以生众心,愿陛下少垂圣虑,老臣虽死,犹生之年。”孙权不听。屈晃并朱据等率诸将吏泥头自缚,诣阙连日固谏不止,叩头流血,辞气不挠。终为孙权罪杖一百,斥归田里,次年忧愤而死。元兴元年(264),孙和子皓即位,下诏称屈晃以忠谏亡身,封其子屈绪为东阳亭侯。屈绪有父风,官至尚书仆射。

任旭(?一327),字次龙,晋章安县(今属椒江市)人。幼孤弱而勤奋好学,长成后,清高绝俗,为乡里所推重。临海郡太守蒋秀慕名邀任旭出任功曹。蒋秀贪滥放肆,任每直言规谏,见其无心悔改,辞职归里,闭门养身励志。后蒋秀事发拿问,任旭送行,使蒋秀感愧不已。不久,地方官推荐为孝廉与郡中正,授职郎中,一概固辞不就。西晋“八王之乱”后,陈敏拥兵割据江东,江东名士多屈附,任旭始终不屈。

东晋元帝先后4次召任旭出任参军、祭酒等职,或推患病,或借母丧,坚辞不出。明帝继位,又征任给事中,仍坚辞不就。太宁三年(325)三月,再次征任博士,诏书称其“志操足以励俗,博学足以明道”。诏书方下而明帝死,终未出仕。

岂页

智岂页(538597),俗姓陈,字德安,颍川(今河南省许昌市)人,后迁荆州华容(今湖北省潜江市)。出身南朝士族。18岁在湘州果愿寺出家。30岁辞师至金陵瓦官寺说法,得官民与僧众敬仰。陈宣帝太建七年(575),率众徒入天台山,在佛陇峰南银地岭建草庵说法。常为国运祈祷,深得帝王器重。九年,宣帝诏令“割始丰县调(赋税)以充众费”。于是,僧徒大盛。至德三年(585),应陈后主诏请,回金陵讲授《大论》、《法华经》等。陈后主亲自至寺听讲,与大臣“起拜殷勤”。隋灭陈后,遍游长江中游各地,讲经说法。隋开皇十年(590),隋文帝杨坚下诏问候。次年,晋王杨广迎其为师,赐号“智者”,故有“智者大师”之称。十六年,回天台山,继续讲经说法,并主持建造寺院。先后居天台山22年,建寺12所。开皇十七年(597)十一月,应杨广诏请,带病离山北上,行至新昌大佛寺,“端坐寂灭”。弟子遵遗嘱将其骨灰运回天台佛陇山,建塔院安放。次年,杨广派人按遗图在五峰山麓造寺,登帝位后赐额“国清寺”。

智岂页一生度僧4000余人,传弟子灌顶、智越等32人,创佛教天台宗。著作甚多,最主要者有《妙法莲华经玄义》、《妙法莲华经文句》与《摩诃止观》,由弟子灌顶笔录整理而成。

灌顶(561632),俗姓吴,字法云。先世义兴县(今江苏省宜兴市)人,祖辈避乱徙居章安县(今属椒江市),故人称“章安尊者”。7岁从章安摄静寺慧拯出家,20岁受具足戒。陈至德元年(583),投天台山修禅寺师事智岂页。自此随侍左右,记师所说,未尝分离。智岂页圆寂后,灌顶将其遗书及《净名经文疏》带至扬州,献于晋王杨广。旋奉杨广之命,于隋开皇十八年(598)随司马王弘回山设千僧会,主建天台寺(大业元年改名国清寺)。是年杨广立为太子,灌顶以僧使身份出山参贺。次年,应诏带《法华玄义》及《净名经文疏》至长安,缮写校勘,于宫廷中广为弘传。隋末兵兴,归隐山寺,潜心著述。所撰祖师传记,上溯智者、慧思、慧文、龙树四世,天台法统至此渐明。智岂页平时弘法“不蓄章疏”,其“天台三大部”与“天台五小部”等均由灌顶集录成书,得以流传于世。灌顶卒于国清寺,塔于寺前。著有《国清百录》、《智者大师别传》、《天台八教大意》、《大般涅槃经玄义》、《大般涅槃经疏》等。

司马承祯

司马承祯(655735),字子微,法号道隐,河南省温县人。少好学,21岁入道,师事潘师正。后居夫台桐柏山约40年,自号“天台白云子”,传弟子70余人,开道教南宗相庭先声。著有《坐忘论》、《夭隐子》、《修真秘旨》、《服气精义论》、《修身养气诀》等。

司马承祯居天台山,传“主静去欲说”,弘扬正一道,声显海内。武则天闻其名,召至都,降手敕赞美。及将还,命麟台监李峤饯于洛桥之东。唐景云二年(711),唐睿宗又召入宫问道。及还,御赐宝琴、霞纹帔等,大臣张说、宋之间等赠诗以送者百余人。是年睿宗下诏,桐柏山附近不准樵采、迁葬,并敕建桐柏观。

开元九年(721),玄宗遣使迎司马承祯入京,留于内殿、亲受法篆。次年,请还天台,玄宗作诗以赠。十五年(727),再召入长安,命于王屋山自选形胜,特置阳台观以居,并题额。卒后,玄宗亲撰碑文,制赠银青光禄大夫。

善篆隶,自成一体,称“金剪刀书”。玄宗曾命以三体书《老子》石经,并刊正文句。

袁晁(?—764),临海县人。本为台州胥吏,奉派捕捉反抗暴征的农民,因同情农民而遭鞭背刑罚。唐宝应元年(762),朝廷追征租调,搜括栗帛,农民不堪负担,纷起反抗。袁晁率众在唐兴县(今天台县)起义,攻占台州,建立政权,建元宝胜。起义军连克衢州、越州、明州等地,又取温州、处州、信州(江西上饶),占领浙东、浙西广大地域,江西、皖南农民纷起响应,拥众近20万,成为唐中叶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在翁山(今舟山)建立水军基地,自海路进入长江,攻克江阴,占据江东领地。唐将李光弼分兵镇压,起义军英勇抗击,终因力量悬殊,于广德元年(763)三月兵败被俘,次年十一月在长安被处死。弟袁瑛率500人退入宁海县紫溪洞,坚持抵抗,被围绝粮,全部战死。

郑虔(685764),字若齐,一作弱齐,河南荥阳县人。工诗,善画,擅书法,爱弹琴,与李白、杜甫为诗酒友。唐玄宗时任著作郎。潜心研究天文、地理、医药、兵戎等,著有《天宝军防录》、《胡本草》等。后因采集异闻,著文稿80余卷,被诬“私修国史”,贬滴外地。天宝九年(750),召还京师。曾作山水一幅,题诗一首,呈献玄宗,玄宗在画上题“郑虔三绝”四字。特置广文馆,授为博士。



天宝十四载(755),安禄山反。次年,郑虔被乱军掳至洛阳,委为水部郎中,虔托病辞。肃宗继位,诏“陷贼以六等定罪”,郑虔以三等罪滴为台州司户参军。至德二年(757)至台州,以教化为先,选民间子弟教之,自此文风渐开。

在京师时,郑虔常与杜甫诗酒往还。郑虔贬台,杜甫赠诗:“台州地阔海溟溟,云水长和岛屿青。乱后故人双别泪,春深逐客一浮萍。酒酣懒舞谁相拽,诗罢能吟不复听。第五桥东流恨水,皇陂岸北结愁亭。”为之鸣不平。后得悉虔逝,又作诗。其中有句:“豪俊何人在,文章扫地无!”

广德二年(764),卒于临海。墓在临海县东乡白石岙金鸡山。后人于临海城内建广文祠以为纪念,后移八仙岩。城内昔有若齐巷,今有广文路。1988年重修广文祠,改名郑广文纪念馆,临海市人民政府与台州地区行政公署分别立“尊师重教”、“台州文化启蒙者郑虔”石碑。并整修其墓。近在三门县亭旁镇小林山村《梅氏宗谱》中发现署名郑虔的诗作5首,有待深考。

寒山,生卒年及姓名不详,生活在唐中期,原籍咸阳(今陕西省咸阳市),隐居天台寒石山70多年,因自号寒山。自诗作可见,其家境原较富裕,曾经历过“联翩骑白马,喝兔放苍鹰”的豪放生活,有妻室。年青时多次赴考失利,“年少三年余,曾经四五选”。结果是“东守文不赏,西征武不勋”,仕途无望,“缘遭他辈责,剩被自妻疏”。后来“根遭陵谷变,叶被风霜改”,远走他乡,隐居天台。

寒山言行、打扮,奇特怪诞,以桦树皮作帽,破衣木屐,独言独笑。常至国清寺,与寺僧丰干、拾得为友,将寺院残余饭菜倒进竹筒,背回寒石山维持生活。

经常在山林间题诗作偈。其诗晓畅明白,自成一格,多表现山林逸趣与佛教出世思想,蕴含人生哲理,对时态有所讥讽,对人民深表同情。后人编为《寒山子诗集》,收遗诗312首。元代传入朝鲜、日本,后又被译成日、英、法等多种文字,近世于国内外日益受到重视。

最澄(767-822),俗姓三津首,幼名广野,日本国滋贺县人。12岁出家。20岁受具足戒,于比睿山结草庵修行,研习天台宗典籍。

唐贞元二十年(804),最澄带弟子兼翻译义真(后为日本天台宗第一代座主),乘日本第十二次遣唐大使藤原葛野磨吕使船入唐。师从天台山修禅寺道邃(天台宗第十祖)受天台教义,与义真一起受菩萨戒。旋投天台佛陇山行满座主学习,并从禅林寺僧偷然受牛头禅。二十一年,学成归国,带去《天台圣教序》、《台州龙兴寺碑》、《王羲之十八帖》等17种书法碑帖、128部(345卷)天台宗典籍。于比睿山仿国清寺式样建延历寺,创日本佛教天台宗。长庆二年(822)六月初四,圆寂于比睿山中道院。日贞观八年(咸通七年、公元866)清和天皇追赐“传教大师”谥号,为日本有“大师”称号之始。著有《法华秀句》等。现有《传教大师全集》。

最澄归国时,带去天台山茶籽,植于比睿山麓,成为日本种茶先导。至今,每逢最澄忌日,比睿山延历寺举行献茶仪式,纪念最澄引进茶种。

项斯,字子迁,仙居县城东朝阳山下(今项斯坑村)人。唐会昌年间(841846)在世。生性旷达,洒脱不羁。未仕前筑草庐于朝阳峰前,读书吟诗,研讨格律,沉湎山水间30多年。其诗格调清致,被著名诗人张籍推为清奇雅正主李益派的升堂诗人。

会昌三年(843)至长安,次年登进士第,任丹徒(今江苏省镇江市辖境)县尉,卒于任所。其间,在江西以诗卷谒杨敬之,杨酷爱其诗,有“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句,广为延誉。后世“说项”一词即源于此。未几,诗闻长安,次年擢上第。有《项子迁诗集》。《全唐诗》收录其诗一卷,98首。近年,浙江师范大学教授陈耀东自民国《嵊县志》卷二十四《文翰志》中发现项斯佚诗一首,题为《寄剡中友》。

张伯端

张伯端(9841082),一名用成,字平叔,号紫阳,天台县上张村人,一说临海县人。幼年好学,涉猎三教经书,以至刑法、书算、医卜、战阵、天文、地理、吉凶死生之术,无不留心详究。及年长,为台州府吏,坐事谪岭南兵籍。北宋治平年间(10641067),陆诜任桂林知州,起用伯端掌管机要。改知成都时,又随往。陆诜死后,伯端归台州,筑室山居,于熙宁八年(1075)著成道教名著《悟真篇》。后出山转徙秦陇,事马处厚于河东,修炼于汉阴山中。处厚被召,临行前,伯端托以《悟真篇》,称:“生平所学尽在是矣,愿公流布,当有因书而会意者。”此书在道教经典中占有重要地位。其道教思想深受佛教禅宗影响,主张“三教合一”,试图以道教修炼性命之说融合儒、释、道三教。神宗元丰(10781085)初,曾与刘奉真等人“广宣佛法”,进一步以佛教思想解释道教教义。此外尚有《玉清金笥青华秘方》、《金丹四百字》与《金华秘诀》等著作。

晚年返台州,居桐柏山崇道观,广授道徒。元丰五年(1082),卒于百步溪。后被尊为道教南宗始祖。清雍正十二年(1734),救令于桐柏宫建紫阳楼以祀,御笔为作碑记。碑今藏临海市博物馆。

罗适(10291101),字正之,号赤城,宁海县海游马家山(今属三门县)人。幼时潜心向学,燃薪夜读,学业精进。北宋治平二年(1065)进士,初任桐城县尉。当地民俗信巫,有病不知求医。他告戒诸巫不许欺诈,就地焚毁偶像、法器,出私银买药为病者治疗,将医方勒石传世。熙宁元年(1068),调任山东省泗水县令。户部使者意欲其向佃民榨取规利,适不从。改著作佐郎,知济阴县。不久被劾罢官。济阴父老请留者达万人。以天平军节度推官还旧治。越二年,移知开封陈留。收葬客死旅殡者数以千计;抚恤流亡,资助其还乡;又严惩黠吏,使弊风在不逾月间革除殆尽。复移江都县,常出行劝耕,对不务农事贫民,为其置办耕具,亲身督教,辅其生产。同时酌情均衡田赋轻重,佃户始安。又率领民众开发久湮荒塘,修复大石湖,改名元丰,筑堤造坝,疏泽水流入诸江。先后兴修水利55处,溉田6千顷,同时围塘扩种大片土地。调任后,江州人民建生祠于召埭,秦观撰写祠记,刻碑纪念。后调开封县令,迁开封府推官。不久,任提点刑狱公事,兼相度京西等路水利。又调两浙道提点刑狱、京西北路提点刑狱。元祐间(10861094),持节两浙,深知台州水利以黄岩县最为紧要,亲至督修,疏导官河90里,沟通大小支流936条,计长75万丈。始创内河分段筑堤建闸,控制水量,使70多万亩民田得益。今黄岩、温岭两县尚存常丰、石湫、永丰、周洋、黄望诸闸遗迹。

一生为官十任,六为亲民之官,四为监司,阶七转为朝散大夫,勋至上护军,服五品。为官清廉,勤于政务,清正为本,常为民利而逆上意。治水利成绩卓著。著有《伤寒救俗方》、《易解》及《赤城集》100卷。卒后归葬海游镇马家山。

吕师囊

吕师囊(?—1121),仙居县白塔吕高田村人。初为摩尼教首领,常散金于人,扶贫济困。北宋宣和二年(1120),仙居大旱。时值浙西方腊起义。三年春,饥荒严重,官府仍催逼税赋。三月十日,与白塔一带百姓千余人被征为县署送粮。至下石井渡口时,又饿又累,要求小歇,反遭押粮官毒打。忍无可忍,跃上高坎,挥臂怒吼:“逢此饥岁,官输民粮,乃天公地道,今反向民敲骨吸髓,天理何在耶?!”众起响应,杀押粮官,散粮救饥。白塔寨巡检邹进、县尉徐默成率官兵镇压,被全歼。起义军当日破仙居县城,宣布以方腊年号“永乐”纪年。永康、永嘉等县百姓与教徒纷纷响应,号称义军十万。三月十三、十六日与四月初四日,吕师囊三次围攻台州,未克。四月十三日,攻取天台、黄岩县城。四月底,方腊被捕。吕师囊率部痛击宋军折可存、刘光等部,并攻克乐清县城。会同青田县起义农民攻打温州,重创宋军姚平仲、杨震等部。五月,江淮荆浙宣抚使童贯又调西北劲兵镇压浙东义军。六月,义军被围困于黄岩县硖石口,突围时军师吕助被俘牺牲。七月十六日,师囊联合永嘉义军俞道安部再攻温州,围城36天,终因宋援军赶到而再次失利。八月,吕部在黄岩县断头山遭宋军围困,多数战死,吕师囊伤重跳崖被俘,解至临海,先被箭射,后遭尸裂。

义军被镇压后,童贯下令“赤其族”,吕高田全村被毁。多年后,幸存者自逃亡地迁回,在村东韦羌溪桥头重建家园,名吕桥头。

陈公辅

陈公辅(10771142),字国佐,临海县城人。北宋政和三年(1113),以太学上舍释褐第一名,出任平江府(今江苏省苏州市)教授,旋调越州,历任权应天府少尹等职。靖康元年(1126),金兵大举南侵,主和派李邦彦罢官数日,又被任命为太宰,朝野震骇。公辅时任右司谏,毅然上书奏劾,使李邦彦及其党羽再次罢官。又认为蔡京虽已去职,朝中多有旧党,难免死灰复燃,终使蔡京远戍岭南,道死潭州。

高宗绍兴六年(1136),任礼部侍郎。提出宗庙未定,疆土未复,朝廷应以光复河山、迎还徽宗灵柩、合葬陵寝为大志,反对偏安江南。十年,改授集英殿修撰、提举江州太平观。旋调任处州知州,升徽猷阁待制,仍提举太平观。卒后追赠大中大夫。有文集20卷、奏议12卷。

谢深甫

谢深甫(11391204),字子肃,号东江,临海县城东下渡村人。南宋乾道二年(1166)进士。初为嵊县尉,明狱辨诬,有名声。迁昆山县承,旋任浙漕考官,一时人物皆在选中,国子司业郑伯熊称其慧眼识才。后任青田知县,被荐于朝,孝宗召见,询用人之道,授籍田令,旋调大理寺丞。江东大旱,任常平提举,制订并推行救荒条目,缓和灾情。绍熙元年(1190),升右正言,迁起居郎,权给事中。二年,为临安府尹,光宗称其施政宽猛得中,进吏部侍郎。四年,兼给事中。议事能持正力争。每遇希恩幸进者,光宗常说:“恐谢给事不可。”庆元六年(1200)拜右丞相,封申国公,改封鲁国公,期间领修《庆元条法事类》。嘉泰元年(1201),余哲劾朱熹为伪学、蔡元定为伪党,有人请斩朱熹,以绝道学。他斥为狂妄,以为朱、蔡讲学,学术之争,不应加罪。金国使臣入朝,不按礼仪,深甫以理力屈金使,终使如仪。宁宗称其“守法度,惜名器”,为相稳健。卒后,因孙女道清为理宗皇后,追封信王,改封鲁王。著有《东江集》。墓址在临海县双港水晶坦村。


陈耆卿

陈耆卿(11801237),字寿老,号筼窗,临海县城人。祖籍章安县(今属椒江市)。南宋嘉定七年(1214)进士,历任青田县主簿、庆元府学教授、舒州府学教授、沂王府记室。其间上疏言事,论“和籴”“名虽和而实则强之,病在胥吏之奸”;批评滥发纸币实为克扣百姓,只顾眼前,多切中时弊。

宝庆二年(1226),入京应馆试,授秘书省正字,转校书郎。绍定元年(1228),授秘书郎。三年,授著作郎。端平元年(1234),兼国史馆编修,除将作少监,终国子司业。为官刚直耿介,不交结权贵,不随声附和,敢于犯颜触讳,因而受权臣排挤。博学能文,生平著述,有《论语纪蒙》18卷、《孟子纪蒙》14卷及《筼窗集》等。嘉定十六年(1223)纂成《赤城志》40卷,为最早台州总志,去取精当,简而有体,文笔凝炼,被称为名志。诗作多同情民生疾苦。

杜范(11811245),字成之、仪夫,黄岩县江北杜家村人。南宋嘉定元年(1208)进士,先后任金坛县尉、婺州司法参军、大理寺司直、户部架阁文字、军器监丞等职。

端平二年(1235),官监察御史。次年任太常少卿,面对朝政日坏,向理宗上奏称:“毋以小恩度大谊,毋以私情挠公法。严制宫掖,不使片言入于阃;禁约阉官,不使谗事得以售其奸。”右丞相郑清之父子招权纳贿,金书枢密院事李鸣复勾结贪官,依仗郑清之无所不为,杜范与太学诸生上书理宗予以弹劾,称:“如臣等言是,即乞行之;所言者非,早赐罢斥”。

嘉熙三年(1239)三月,任江西宁国知州,时逢大旱绝粮。提出“省浮费以给国用,薄征敛以宽民力”,调运粮食,以安饥民。同年十一月回京任吏部侍郎兼中书舍人,后任兵部尚书、礼部尚书、佥书枢密院事。办事正直无私,受右丞相史嵩之排挤。不屑与权奸共事,曾五次上表辞官。理宗深知其才,遣中使挽留,下令皇城诸门不让出城。太学诸生纷纷上书留范,严斥史嵩之误国。淳祐四年(1244)十二月史嵩之丁忧,理宗授杜范为右丞相、范钟为左丞相,整肃朝政。他向理宗建议“正治本、肃宫闱、择人才、惜名器、节财用”。此时,蒙古军大举入侵,杜范调兵遣将,命淮扬、鄂渚二帅东西策应,解合肥、寿春之困。居相位80天即逝,赠少傅。

著有《古律诗歌》5卷、《杂文》6卷、《奏稿》10卷、《外制》3卷、《经筵讲义》3卷等,颇多散失,后人辑为《清献集》。

戴复古

戴复古(1167一约1246),字式之,黄岩县南塘(今温岭县塘下屏上村)人。家居石屏山麓,自号石屏。父敏,工诗善书,临终以“诗无传”为憾,时复古尚在襁褓。成年后,誓迷父志,从林景思、徐似道学诗,又登门求教陆游,深得要旨。“南游瓯闽,北窥吴越,上会稽,绝重江,浮彭蠡,泛洞庭,望匡庐、五老、九嶷诸峰”,足迹遍江南,创作大量诗词。其诗远宗杜甫,近学陆游,刻意精研而有清远之致,终自成一家,为南宋著名江湖派诗人。晚年总结诗歌创作经验,以诗体写成《论诗十绝》。70多岁归里,约于淳祐六年(1246)病逝于家。著《石屏诗集》6卷、《石屏词》1卷、《石屏新语》2卷。赵汝腾在《石屏集序》中称其“每得一句,或经年而成篇”。《四库全书总目》称其“诗笔俊爽”,“以诗为词,时出新意,无一语蹈袭”。

讠永

陈讠永,字景沂,号愚一子,宋代人。其籍贯《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作天台,民国《台州府志》作黄岩县泾岙(今温岭县晋岙村)。家境清贫,苦学不辍。20岁时,游学临安、苏州、金陵等地。后专意著述,认为“大学充教,格物为先,而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于是搜集古今图书资料,“晨窗夜灯,不倦披阅”,又直接考察大自然,著成《全芳备祖》58卷,分花、果、卉、草、木、农桑、蔬、药8部,著录近300种植物,备述特征、形态、品种、功用、来源、演变以及典故、传说。后又有增删、修正,约在宝祐四年(1256)付梓。后人称此书为我国第一部植物学辞典。

吴子良

吴子良(11981257?),字明辅,号荆溪,临海县城人。先师从陈耆卿,后学叶适。叶适称其“文墨颖异,超越流辈”。南宋宝庆二年(1226)进士,历国子学录、司农寺皿。淳祐二年(1242)除秘书丞,提举淮东。四年再除秘书丞。五年为两浙转运判官。八年以朝散大夫除直敷文阁、江南西路转运判官兼权隆兴府,寻为湖南转运使。以太府少卿致仕。居官有节,因忤权相史嵩之罢职。

为学通达。时程朱理学已成显学,其后学人人以圣贤自居,对其他学派颇多排斥。子良主张为学不应有门户之见,更不可见流不见源,须博取以求是。见解超允,颇切时弊。

陈耆卿死后,子良执台州文坛牛耳,对台州人文尤尽扶持之力。为王居安《方岩集》、王象祖《大田集》、戴复古《石屏集》、舒岳祥《阆风集》作序阐扬。著有《荆溪集》、《林下偶谈》。《荆溪集》已佚,仅存佚文佚诗数十篇。

贾似道

贾似道(12131275),字师宪,天台县屯桥松溪村人。南宋嘉熙二年(1238)进士,时其姊已为理宗贵妃,得擢太常丞、军器监,后升知澧州。

淳祐元年(1241),改为湖广总领,始领军事。三年,加户部侍郎。五年以宝章阁直学士为沿江制置副使、知江州兼江西路安抚使,再迁京湖制置使兼知江陵府,得便宜行事。九年,加宝文阁学士、京湖安抚制置大使。十年,以端明殿学士移镇两淮。宝祐二年(1254),加同知枢密院事、临海郡开国公。四年,加参知政事。五年,加知枢密院事。六年,改两淮宣抚大使。

开庆元年(1259),蒙古兵分三路攻宋,似道为右丞相,率军援鄂。私向蒙古乞和,允称臣纳币。蒙古兵退,诈称大胜,官加少傅,从此专国政。推行“公田法”、“关子铜钱法”,加深社会危机。

咸淳三年(1267),进为太师,平章军国重事。元军围攻襄阳,贾似道数年隐匿不报。九年,守将吕文焕投降。十年,元军自襄阳东下,鄂州、江州、安庆守将皆降。德祐元年(1275)正月,似道被迫督师。二月,至安徽鲁港,与元兵相遇,大将夏贵不战而去,全军溃散。似道被罢官、贬逐。八月,为监送官郑虎臣杀于漳州。

似道颇有才。著作大部散佚。尚见《悦生堂随钞》及《促织经》选录于《说郛》中,均非全书。佚诗佚文亦有数十篇。

陈仁玉

陈仁玉(1212一?),字德公,又作德翁、德韬、德翰,号碧栖,仙居县城南黄村(今仙居县城关镇小南门)人。幼习《春秋》,攻经史,博览天文地理诸籍,每有心得,必记之。南宋淳祐三年(1243)秋,辑成《游志篇》,荟萃历代名流游览泰山、沂水、武夷、秦淮等名山大川游记,凡88篇,刊行之。同年又写成《永鉴稿》(已佚)。仙居县盛产合蕈、稠膏蕈、栗壳蕈、松蕈、竹蕈(竹荪)、麦蕈、玉蕈、黄蕈、紫蕈、四季蕈、鹅膏蕈等十余种食用菌,仁玉通过观察、品尝、研究,于淳祐五年写成《菌谱》。此书为目前所知世界最早食用菌专著,清代编入《四库全书》。九年,纂辑淳祐《临安志》。先与通判吴革,后与王亚夫,“昼访夜思,参与书传所省忆,耳目所睹记,得古今事迹千数百条,厘为门者十有二,为类者九十有九,为卷者五十有二,总之数十万言”。十年十二月,书成,为我国古代方志上乘之作,对研究宋史与南宋都城史颇有价值。此书后人曾误为施谔纂辑,近年洪焕椿发现《永乐大典》收录陈仁玉《淳祐临安志序》,已在其《浙江方志考》中订正。

淳祐十一年(1251),以白衣受诏为经筵讲官。开庆元年(1259),赐同进士出身。九月任军器监延兼国史院编修官。十一月任浙东提刑,兼知衢州。后历任浙东安抚使、兵部侍郎等职。

德祐元年(1275),谢太后下诏降元。时仁玉已告老归寓台州,与权知台州事王珏相议拒诏,招募义民筑城,死守台州。景炎元年(1276)二月城破,退隐黄岩县石塘山(今属温岭县)海中。临终戒子孙永不仕元。后移葬仙居城郊南峰山桃花洞侧。

陈孚(12591309),字刚中,临海县双港松里村人。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上《大一统赋》,授临海上蔡书院山长。二十九年,礼部尚书梁曾再使安南,陈为副使,授翰林国史院编修、礼部郎中。次年正月到达安南,安南王子陈日燇借口服丧不来迎接,并不让使臣自阳明中门入城,使臣据理力争,其间往还评理书信均出陈孚手笔。凡陈日燇馈送,陈孚一概不受。

回国后,任翰林待制兼国史院编修。持正不阿,又以南人遭忌,调外任,历任建德路总管府治中,后授奉直大夫,任台州路总管府治中。大德七年(1303),台州大旱,江浙行省命浙东元帅脱欢察儿发仓赈灾,不听,并置重刑镇压百姓。陈孚愤而上诉,列举脱欢察儿不法19条,终使置之于法,促使开仓赈灾。

至大二年(1309)卒,追赠翰林直学士、嘉议大夫,进封临海郡公。善诗,有《陈刚中诗集》等。墓在临海县双港乡前园村。

一宁(12471317),俗姓胡,号一山,临海县城西白毛村人。自幼出家夫台山为僧。后居普陀山,修禅宗临济宗,精研佛典,兼通儒、道、百家,善书法。曾为江浙诸路释教总统,赐号妙慈弘济大师。元大德三年(1299),世祖遣军远征日本时,派一宁为使至日本劝降,被日本大臣条贞扣留。后为西京南禅寺主,居日本20年,在镰仓、京都等地传授禅宗学说,称“一山派”。对日本佛教、艺术、文学、书法发展有一定影响。去世后,受日本后宇多天皇礼敬,赠“国师”谥号。有《语录》传世。

柯九思

柯九思(12901343),字敬仲,号丹丘生,别号五云阁使,仙居县李宅柯思岙村人。父柯谦,由翰林国史检阅擢江浙儒学提举。元大德元年(1297),随父居钱塘(今杭州)。延祐元年(1314)以父荫补华亭县尉,不就。博学能诗文。善书,四体八法俱能起雅去俗。善画竹,写竹竿用篆法,挺拔圆浑,写竹枝用草书法,写竹叶用八分或鲁公撇笔法,竹间点缀树石、荆棘、野卉,饶有奇趣,论者有“文同之后,三百年间无此笔墨”之誉。又善墨花。所画山水,苍秀浑厚,丘壑不凡,意境含蓄、清新。其画、诗、书法,时人称为“三绝”。

天历元年(1328),遇文宗于潜邸。至顺元年(1330),文宗即位,任典瑞院都事。后官奎章阁鉴书博士,凡宫廷所藏法书名画与钟鼎器物,多由九思鉴定。甚蒙文宗礼遇。至顺三年,文宗崩,九思失倚,退居吴下,流寓松江(今属上海市)胭脂桥。至正三年(1343)十月卒于苏州。有《丹丘生集》。存世书迹有《老人星赋》等,画有《墨竹图》及《竹谱》等。

泰不华

泰不华(13041352),字兼善,初名达普化,又名他哈布哈。原籍白野山,入籍临海县。家贫好学,能记善问。被集贤待制周仁荣收养而受其教育。年十七,江浙乡试第一。元至治元年(1321),对策大廷,赐状元及第,授集贤殿修撰,转秘书监著作郎,调江南行台监察御史。御史大夫脱欢仗势贪暴,泰不华不畏权贵,弹劾之,使罢官。文宗建奎章阁学士院,升为典签,拜中台监察御史。顺帝即位,加文宗后为太皇太后,大臣燕铁木儿、伯颜皆列土封王。泰不华联合大臣上章谏止。太后怒,欲加杀害,泰不华对众人道:“此事是我发之,甘受诛戮,决不敢累诸公。”太后听后,转怒为喜,云:“风宪有臣如此,岂不能守祖宗之法乎?”赐金币二,以表彰其直言。任江浙行省左、右司郎中时,浙西大水成灾,灾民饥饿,仍照例交租赋,泰不华为此入朝,力言于中书,免其租赋,因而授秘书监,改礼部侍郎。至正元年(1341)任绍兴路总管,革除吏弊,废除官牛租,令民自实田以均赋役。后召入史馆,参与编修《辽史》、《宋史》、《金史》。书成,任秘书卿,升礼部尚书,兼会同馆事。时黄河决口,疏请在淮海以东入海处设置撩清夫,用辊江龙铁扫,撼荡沙泥,使随潮入海,为朝廷所采纳。至正八年(1348)方国珍起事后,十一年二月,泰不华任浙东道宣慰使都元帅,率军镇压,迁台州路达鲁花赤。十二年三月,发兵扼澄江,率水军袭击方国珍,于王林洋临阵中槊死。后被追赠荣禄大夫、江浙行省平章政事,封魏国公。泰不华善书法,温润遒劲,师学徐铉,又稍变其法,自成一家。编著有《复古编》10卷及《顾北集》等。

方国珍

方国珍(13191374),黄岩县新桥乡洋屿村人。与兄国馨、国璋,弟国瑛、国珉,以佃农、贩私盐为生。元至正八年(1348),方国珍受诬被官府追捕,乃举义旗,与国璋、国瑛、国珉入海,旬日聚千人,劫夺海运漕粮,数次大败元军与乡兵。十一年,有水师千艘,以松门港为基地,在大闾洋全歼江浙行省水师。次年三月,浙东道宣慰使都元帅泰不华聚集水师,方国珍于王林洋将其杀死。六月占领黄岩城。时刘基任江浙行省都事,献剿灭计。方行贿元廷中书省,授官徽州路治中,未赴,仍占据海道。十四年九月,兵围台州,自水关破城。次年攻占温州、庆元(今宁波),进入吴中。不久复降,任海道运粮万户,移驻庆元。谋士张子善献计进取中原,方称:“朝廷虽无道,犹可以延岁月;豪杰虽并起,智均力敌,然且莫适为主。保境安民,以俟真人之出,斯吾志也。”采纳刘仁本建议,招贤纳士,兴建浙东三府儒学,兴水利,严刑法,民安居乐业。十六年,江淮张士诚渡江南下,虎视浙东。元廷升方国珍为江浙行省参知政事,命发兵征伐。率五万水师,七战七捷,直逼苏州,迫降张士诚。元廷加爵为太尉、江浙行省左丞相,赐衢国公印,镇守浙东。十八年十二月,朱元璋大军下衢州、婺州,派使者招谕,次年三月,方受平章印浩。十月,又接受元廷江浙行省平章之职,为元海运漕粮。二十七年九月,为明将朱亮祖所败,退避舟山。十二月,率余部2.40万人与海舟400艘归顺朱元璋。授官资善大夫、广西行省左丞相,恩准食禄不事官,赐第南京。卒后葬于南京城东20里玉山。

叶兑(13071389),字良仲,宁海县纤岸(今三门县上叶村)人。幼受祖父叶培家教,博通经史,尤精天文地理,不乐仕进,教授乡里子弟。

元末,海内干戈四起,兑身居海隅,却审时度势,知元将亡,料方国珍虽据浙东,不足以成大事。间道至金陵,谒朱元璋于戎马间,献《武事一纲三目》,陈取天下次第策略。朱奇其言,屏人命坐赐食,欲留用,兑婉言谢绝,“如策可采用,使苍生早获安乐,为愿已足。取荣华富贵,并非所愿!”元璋厚赐而还。太史宋濂回浙东,与叶兑同舟,索文章十余篇细阅,大为赞赏,遂与结为至交。后朱元璋平定天下,其次第攻取,大略如叶兑所言。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朱元璋发兵攻苏州未成,改用叶兑所献“锁城”法,果于次年九月破苏州,俘张士诚。朱元璋下诏征辟,叶兑不就,仍在家以教授为业。筑楼一座,并于楼前植玉梅、绯梅、腊梅、金梅四种,取名四梅轩,自号四梅先生。著有《四梅轩集》4卷。

徐一夔

徐一夔(13191398),字惟精,又字大章,号始丰,天台县屯桥乡东徐村人。博学善属文,擅名于时。元至正八年(1348),为避兵乱,隐居嘉兴,与宋濂、王祎、刘基等结交,相与切磋诗文。至正二十七年,朱元璋平定江、浙,广征宿学耆儒,询安邦治国之计,四方名士云集南京。朝廷设置律、礼、诰3局,一夔入诰局,与著名文士杨维桢、朱右、林弼等撰写诰文。

明洪武三年(1370),诏一夔等撰《大明集礼》。王祎荐其续修《元史》,以足疾辞。五年九月,荐授杭州府学教授。次年九月,复受命参修《大明日历》,成书100卷,一夔之力居多。朝官皆推入翰林,仍以足疾坚辞。诏赐文绮、纤增各3袭,钱6缗,准其回杭任职。后卒于任,人皆为之痛惜,称“教授之贤,难乎为继”。

一夔通经博古,著述颇丰,有《始丰稿》15卷、洪武《杭州府志》、《艺圃搜奇》等。

陶宗仪

陶宗仪(约13291412),字九成,号南村,黄岩县清阳(今清陶乡)人。父陶煜曾任上虞县尹及福建、江西行枢密院都事,学识渊博。母赵氏亦通经史。在家庭熏陶下,自幼爱好文史。考进士不中,放弃仕途,外出游历,先后拜张翥、李孝先、杜本为师,精通诗文,深究古学。爱好金石书画。

元末兵乱,率家隐居松江(今上海市松江县)南村,以授徒为业。至正年间(13411368),浙东道宣慰使都元帅泰不华、南台御史丑闾推举为校官,张士诚请襄助军机,均不受。明洪武中有司再三邀聘为教官,勉强赴任。不久仍回松江,授徒自给。

勤于记述,著作甚丰。隐居松江时,致力田间耕作,辍耕之暇,将见闻所得,随记随放入瓮中,埋于树下。十年后积十余瓮,整理成书30卷,名《南村辍耕录》,内容丰富,涉及当时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对元朝政治黑暗与官吏贪赃枉法,作深刻揭露。还著有《南村诗集》、《国风尊经》、《沧浪棹歌》等。又节录前人小说笔记,结集成《说郛》60卷、《书史会要》9卷、《书史备遗》2卷,以及《草莽私乘》、《古刻丛钞》等。

徐善述

徐善述(13531419),字好古,天台县螺溪乡小径(今享堂村)人。博学好古,尤精经学。幼时机敏聪慧,敦厚笃实。明洪武初年,行岁贡法,善述被首贡入太学读书,每考均列榜首。六馆之士,皆推重之。

洪武二十三年(1390),出任和州学政,选拔贤良,奖掖后进,有业绩。建文元年(1399)春,任国子博士。教诲诸生,立簿籍以稽课业,循循善诱,以理服人。其间曾担任两届会试主考官,以才取士,绝不徇私,士服其公。永乐二年(1404),擢春坊司直郎,得皇太子(后为仁宗)器重,尊为“先生”,命纂《尚书直指》。皇太子赐书称其“似卿朴实苦口者,百无一二”。善述病时,皇太子亲往探望。十七年十月,病殁于官。仁宗即位后,追赠太子少保,工部为建坟茔,造享堂,立“帝王之师”匾额。墓在天台县东小径山。


鲁穆(13811437),字希文,天台县城人。明永乐四年(1406)进士,任都察院御史,出巡江北、两淮等地,禀公执法,吏不容奸。常州一巨商犯法当斩,其家人托鲁穆姻戚胡某贿金300镒,鲁穆斥之:“汝岂不知我耶?使欲富则不须今日矣!”终置以法。晋江县有水闸4所,泄水可灌田数千顷,百姓赖以活命,而4闸皆为豪强所占。鲁穆执豪强问罪,归水闸于百姓。众呼为“鲁铁面”。正统元年(1436),擢右佥都御史。次年,奉命至河南捕蝗,奔波阡陌,积劳成疾,卒于任上。英宗遣礼部侍郎章敞谕祭,给舟归丧。

一生刚正清廉,家无长物,三十年被服一如寒士。政事之余,肆力于学。著有《葩经或问》、《礼记日钞》、《竹素游思》等。

陈选(14291486),字士贤,临海县城人。明天顺四年(1460)进士,授御史,巡按江西。刚直耿介,罢黜贪官,弹劾大臣,无所畏惧。其威严正气,使官僚敬畏。

督学南畿时,在学宫中颁布礼仪规矩,要求生员练习、遵守。常宿学宫,巡查学舍,督促生员勤于学业。亲作《小学集注》,考订许衡《大学直说》、朱登《孝经刊误》,以为生员教材。成化六年(1470),任河南按察副使,改提督学政。后升按察使,平大案数起,释数百人,独严赃吏,重在做过。以母死服丧离任。服满,任广东布政使。肇庆洪灾,不待报闻即发粟赈灾。福建渔民赖克尔等被诬通番,刘马住等19人被诬为盗,两案经陈复审,均无罪开释。

宦官韦眷受皇帝宠爱,横行不法。有外国人马力麻冒称苏门答腊使臣,假入贡之名走私,韦眷得重贿准行。陈选逐马力麻出境。番禺知县高瑶抄没韦眷通番资财巨万,陈行文嘉奖并上奏朝廷。韦眷衔恨,诬奏陈选、高瑶结党贪滥。两人竟同遭逮捕。陈选于解京途中死于南昌。

弘治初,沉冤昭雪,诏以官礼改葬。正德时,赠光禄卿。著有《宋史道学传》、《丹崖集》。

谢铎(14351510),字鸣治,号方山,又号方石,太平县桃溪(今温岭县新建乡)人。明天顺八年(1464)进士,入翰林院为庶吉士,次年授编修。成化三年(1467)参修《英宗实录》,九年受命校勘《通鉴纲目》,后升任侍讲。时值边警,谢呈《论西北备边事宜状》,指陈边防弊端,主张整饬边务,言辞中肯,部分意见为宪宗采纳。十四年,以父丧告假回乡。弘治初,参修《宪宗实录》。弘治三年(1490)擢南京国子祭酒,提出选择良师、选拔人才、广征图籍、修正历法等六项建议。次年辞官回乡,家居10年,先后有数十人举荐。后起为南京礼部右侍郎兼国子祭酒。

博通经史,文学造诣极深。时诗坛盛行台阁体,堆砌辞藻,粉饰太平。谢与李东阳等主张诗歌革新,宗法杜甫,面向现实,成为茶陵派代表诗人之一。写有不少揭露现实、关心民生疾苦诗作。弘治十年(1497)应台州知府陈相之邀,纂修《赤城新志》。主要著述有《伊洛渊源续录》、《尊乡录》、《赤城论谏录》(与黄孔昭合编)、《桃溪净稿》等。卒后,赠礼部尚书。

黄绾(14771551),字宗贤,一作叔贤,号石龙,又号久庵,黄岩县洞黄(今温岭县岙环镇照谷村)人。少时请教于谢铎,刻苦治学,卓有所得。后承祖荫官后军都督府都事。明正德五年(1510),经友人引荐,结识王守仁,订终生共学之盟。后官南京礼部右侍郎、礼部尚书兼翰林学士。

黄绾早期深受朱学影响。从学王守仁后,转而对王学笃信不疑。为维护其“知行合一”说,与人反复论辩,得王守仁器重,称其为“吾党之良,莫有及者”。王守仁去世后,黄绾对王学产生怀疑,“予始未之信,既而信之,又久而验之,方知空虚之弊误人非细。信乎?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可不慎哉!”在王学风靡当世之时,独树一帜,批判王学,成为中国思想史上较早对王学进行系统批判的人物。黄绾首先批判“良知说”的禅学倾向,对“知行合一”观点也不以为然。还批判王学的基础——宋代理学,反对空谈性理,主张经世。重视国计民生,写有大量关于军政、民政的奏稿与笔录,如《论治河理漕疏》、《上明罚安边疏》等,涉及农垦、戍边、赋税、水利等。著有《思古堂笔记》、《明道编》、《石龙集》等书。

谭纶(15201577),字子理,号二华。江西宜黄县人。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进士,授南京礼部主事。三十四年任台州知府。时沿海倭寇入侵频繁而武备废弛,守军缺乏训练。谭纶上任不久,倭寇自平阳县登岸,北窜至仙居县抢劫,乃率兵连夜驰援,准备决一死战。倭寇见势,不敢久留,遂北窜天台县,经宁海县逃跑出海。为歼灭倭寇,谭纶募乡兵千人,亲为训练,立束伍法,“分数既明,进止齐一,未久即成精锐”,被称为“谭家兵”。三十七年,倭寇入侵栅浦,又以数万人进逼府城,谭纶率兵备战,以计退敌。倭寇又自松门登岸,侵临海、仙居等县,均被擒斩。升任海道副使。次年与戚继光配合,消灭再次入侵台州倭寇。加右参政。不久以丁忧去任。官终兵部尚书。百姓“镌其像于石,祀于台州城东隅”。此碑今在临海市东湖瀛洲。

戚继光

戚继光(15281587),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山东蓬莱县人。明嘉靖年间(15221566),袭世职登州卫指挥佥事。不久,改佥浙江都司,任参将,分部宁(波)、绍(兴)、台(州)三府抗倭,战功卓著。

嘉靖三十八年(1559),台州倭乱频繁,百姓深受其害。数千名倭寇包围桃渚千户所,戚继光在宁波率兵连夜驰援台州,解桃诸之围,歼入侵海门倭寇。接着,往金华、义乌招募新兵,严格训练,建成勇敢善战的“戚家军”。三十九年春改任台(州)、金(华)、严(州)参将,驻守台州。在沿海造烽堠,修城墙,训练守军。四十年,数千名倭寇在台州登陆。戚继光率军出击,在宁海县健跳(今属三门县)、临海县花街、白水洋以及太平县新河、长沙等地,歼灭入侵倭寇,救出数千名被掳难民。一年中,在台州九战皆捷,平定浙东。

戚继光用兵号令严,赏罚信,令行禁止,威名显赫。台州百姓多处为其立碑建祠以怀念。临海县城有《戚继光表功碑》,桃渚城有《新建敌台碑记》,健跳有《大都督南塘戚令公去思碑》,新河有《南塘戚公奏捷实记碑》等。19829月,国务院文化部文物局拨专款,在海门以戚公祠改建戚继光纪念馆。

吴时来

吴时来(15271590),字惟修,号悟斋,仙居县白塔镇厚仁村人。7岁能诗文。后参加县试、府试,均夺魁。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乡试中举。次年会试不第,至景星岩古刹苦读,3年不下山。三十二年中进士,任松江府推官。三十三年,倭寇侵犯松江,狂追滥杀,时来下令开城让数万难民进城,妥为安置,亲率数百名强弩手出城迎敌,斩寇数千。升刑部给事中,劾罢兵部尚书许论、宣大总督杨顺、御史路楷等严嵩党人。严嵩恨甚,命出使琉球,未遂。三十七年,为严嵩诽谤,谪戍横州(今广西横县)10年,博览群书,建悟斋书院,朝夕讲学,造就人才。

隆庆元年(1567),回京任工部给事中,曾筹划多处治河事宜,造益于民。又向穆宗上疏推荐谭纶、俞大猷、戚继光,“宜用之蓟镇,专练边兵,省诸镇征调”,得穆宗采纳。劾罢佥都御史刘秉仁,有直谏之名。二年,受命巡抚广东,赴任前,被劾滥举亲信罢官,回籍闲居16年。

万历十二年(1584),任湖广按察副使,旋升任刑、吏二部侍郎。十五年,官至左都御史,劾罢诚意伯刘世延,对其违法下属予以治罪。

张元勋

张元勋(15331590),字世臣,号东瀛,太平县新河(今温岭县新河镇)人。自幼爱好武艺,体魄健壮。15岁中秀才。16岁时,倭寇侵犯台州,父张恺散资聚众,力战阵亡。元勋誓杀万贼以报父仇。

17岁袭世职海门卫新河所百户,勇武有谋略。从戚继光征倭,转战浙江、福建沿海一带,破敌横屿,突围漳浦,歼倭宁德、兴化、仙游、福安,以战功进千户,署都指挥佥事,充福建游击将军,改福建南路参将。明隆庆元年(1567),广东曾一本勾结倭寇,战舰千艘进逼福建,官兵屡战皆败。张主动请战,六次交锋,获全胜,沉敌舰300余艘,擢副总兵。五年署都督佥事,代行总兵官镇守广东。万历二年(1574)冬,倭冠攻陷铜鼓石、双鱼城。元勋发兵千里急行军,赶至儒峒设伏,亲率援兵为应,大败入侵之寇,擒杀八百余,以功授都督同知。五年,从总督凌云翼攻破罗旁瑶寨,晋升都督。

元勋深虑官场倾轧,功成引退。居家10年,种竹养花,自号逍遥道人。墓在长屿镇小屿山东麓,尚存。

王士性

王士性(15471598),字恒叔,号太初,又号天台山元白道人,临海县兰道村人。明万历五年(1577)进士,授确山知县。九年升礼部给事中,陈天下大计,言朝廷、官司、兵戎要务,深切时弊,多所议行。自宛入洛,经登封,游嵩岳,遍览河南诸胜,行程2300里。上疏朝廷,对治理黄河、淮河、运河及漕运等提出创见,大多得以实行。十三年,丁母忧返里。次年,历游两浙。十六年,赴京就原职,途中谒孔庙,登泰山。同年奉命典试四川,上峨眉。十七年,调广西布政司参议,自四川沿江而下,游三峡、洞庭,登衡山。任间,建怀远、荔波二边城。十九年,迁云南澜沧兵备副使,游点苍、鸡足诸山。后历任河南提学、山东参政、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南京鸿胪寺正卿。

士性一生性喜游历。凡所到之处,对地区风物,广事搜访,详加记载,悉心考证,并成著作。著有《五岳游草》、《广游志》、《广志绎》诸书。其中《广志绎》包含丰富的地理学思想与地理学资料,较具体、全面地阐明人地关系理论。现代学者称之为古代人文地理学开拓者,已走在当时世界地理学前列。

万历二十六年(1598)卒。墓在临海县双港区保宁寺东,尚存。从父王宗沐,堂弟士崧、士琦、士昌,均为进士,有政绩。



王士琦

王士琦(15511618),字圭叔,号丰舆,临海县城人。王宗沐次子。明万历十一年(1583)进士。历任南京工部主事、兵部郎中、福州知府、重庆知府、四川按察副使等职。二十六年任山东参政时,与总兵刘綎领兵二万援助朝鲜抗倭。时倭寇据东西中三路,气焰十分嚣张,有人震恐,劝士琦暂归全州。士琦极力主战,曰:“强敌在前,只有进死无退生。”亲领陆军进至栗林,围倭十余日。倭求救于头目平义智,士琦令水师伺于海,亲率陆军急夺险地,斩首数百,乘胜入城。平义智与中路石曼子来救,士琦率军击毁倭船数百,杀石曼子。事平,升河南布政使;后又任山西右布政使,巡视冀北至云中;转任山西左布政使,兼领冀北军防。四十年,升右都御史,巡抚大同。士琦久镇云中,严守北疆,处理边疆事务,刚柔相济,威信素著。在任期间,边境平靖。著有《封贡纪略》、《三云筹组考》,详载其镇守边关经历。四十六年,奉调巡抚江南,未行,以积劳疾深,卒于山西。墓葬临海城西石塘(今张家渡镇),尚存。

戴宪宗

戴宪宗(16531728),字良高,号云峰,乐清县竹冈(今玉环县田马乡东西岙村)人。幼习文,稍长,喜读兵书,好驰马剑击,有戍边卫国之志。年十八,辍业从军。

清康熙十六年(1677),随总兵蒋茂勋破八仙、虎眼、九连等盗匪据点,赏守备职。二十二年,施琅为水师提督,进兵台湾。戴献策军门,多次获胜。因功勋卓著,授左都督。三十一年,任汀州镇(今福建三明市以西地区)中军游击,两次兼理总兵职务。时汀属永定饥民成群逃荒,拥入广东贩盐活命,当地官吏以为走私,大肆捕捉,激发民变。戴不顾安危,解粮赴境,赈恤疏导,百姓感激,纷纷围绕下拜,道路为之阻塞,并为建生祠,年年祭祀。不久,升任河南归德参将。五十八年,提任福建副将。六十年,任澎湖总兵。

雍正元年(1723),71岁,任舟山镇总兵。未及任,因病上疏辞官,授光禄大夫、上柱国。卒后封赠四世。

齐周华

齐周华(1698-1768),字漆若,号巨山,又自号孤踱仙,天台县城龙门坦人。少年时即能诗文,议论宏深。清雍正八年(1730)十二月,朝廷将石门已故学者吕留良锉尸,其子吕葆中斩决,尽焚遗作,谓其有叛逆内容。齐周华为此撰《救晚村(留良)先生悖逆凶悍疏》,赞其著作“能阐发圣贤精蕴,尊为理学者有之”,指出朝廷对此案处置不妥。此疏被县、省阻挠,齐周华徒步上京投于刑部。刑部将疏退浙江抚台处理,被拘至杭,在狱受尽酷刑,始终坚持己见。有人劝他认疯免难,却“坚不认痴”。在狱中著文写诗,编成《风波集》。乾隆元年(1736),得赦出狱。遂弃儒巾,作道家装,漫游五岳名山。自此浪迹山水30年。

乾隆三十二年(1767)十月,浙江巡抚熊学鹏至天台县查仓,周华持所著《名山藏副本》初集请其作序,并交《为吕留良事独抒意见奏稿》一本。于是旧案复发,被押至杭。同年十二月二十日(1768120日),被凌迟处死。所著书籍,悉追版烧毁。惟《名山藏副本》初集传世。

民国期间,浙人将齐周华与黄宗羲、吕留良、杭世骏4人合称“四贤”,于杭州里西湖建四贤祠。

齐召南

齐召南(17031768),字次风,号琼台,晚号息园,天台县城龙门坦人。自幼颖敏,博学强记,尤精舆地之学。清雍正七年(1729)举为副榜。十一年,以博学鸿词荐。应征北上时,宿某邑宰署中,见架上有异书8册,请求借阅。次日登程,主人命持书去。召南称:“昨晚已阅迄矣!”主人不信,抽一、二册询间。他顺口而出,丝毫不错。主人大为惊异。



乾隆元年(1736),为翰林院庶吉士,授检讨。次年参修《大清一统志》。四年充武英殿校勘经史官。又充《明鉴纲目》纂修官。六年,撰《外藩书》成,凡边塞以外道里远近,山川险夷,地名沿革,原委悉备。乾隆帝挟书谒先祖陵园,渡热河,上长白山,凡舆马经历处,查核此书,无不准确,赞道:“齐召南之博学,一至是乎!”八年,廷试翰詹各官,召南被录为一等一名,擢中允,署日讲起居注官,迁侍读。十二年,晋侍读学士,充《续文献通考》副总裁。十三年,复试翰詹各官,召南列首,升内阁学士,命上书房行走,迁礼部右侍郎,并任皇子宏瞻师傅。乾隆于宁古塔得古镜,左右皆不明款识,召询召南清其原委,称赞说:“是不愧博学鸿词矣!”十四年,不幸堕马,头触大石,几乎破裂,生命垂危。乾隆遣医诊治,并亲临看望。十月间,以脑病未痊,坚请辞归,临行,赐以纱、葛等物。归家后,从事讲学、著述,一度掌教杭州敷文书院。三十二年,其族兄周华因文字祸被凌迟处死,遭受牵连,被逮至京,革职回家,还其家产十之三四。不久病卒,墓在今街头镇花坑。

齐召南一生著述甚丰。历经30年著成《水道提纲》,为“域中万川,纲目毕列”的河流巨著。此外尚有《历代帝王年表》、《后汉公卿表》、《宝纶堂集》等。

戚学标

戚学标(17421824),字翰芳,号鹤泉,太平县泽国(今温岭县泽国镇)人。清乾隆三十年(1765)拔贡。四十二年掌教县城鹤鸣书院。次年应曲阜孔继涵邀聘,至孔府任教。四十六年中进士。五十九年任河南涉县知县,一度兼理林县,捐俸钱疏浚境内任公渠。在任十三年,体察民情,治有政声。因得罪学使鲍某罢官。嘉庆十八年(1813)出任宁波府学教授,后历任杭州紫阳、崇文诸书院讲席。



戚学标博通经史,尤精声韵训诂之学,著作丰富。《汉学谐声》24卷,集30年心血而成。此书上溯《说文》,引证古读,末附《说文考补》3卷,李慈铭评此书“辨正二徐(徐铉、徐锴)及孙缅《唐韵》之误,征引经籍传注,精确为多”。尚有《毛诗证读》5卷、《读诗或问》1卷、《诗声辨定阴阳谱》4卷与《四书偶谈》、嘉庆《太平县志》、《台州外书》、《三台诗录》等。

洪颐煊

洪颐煊(17651837),字旌贤,号筠轩,临海县城人。少勤学,与兄坤煊、弟震煊读书僧寺。为学使阮元赏识,入杭州诂经精舍,人称“大洪、小洪”。颐煊助阮元校对《经籍纂诂》,并与臧镛堂、丁杰等人切磋质疑。镛堂称“大洪渊博,小洪精锐”。阮元亲书“鄂不馆”匾额赠与洪氏兄弟。

清嘉庆六年(1801),以拔贡就山东粮道孙星衍馆,撰《孙氏书目》及《平津馆读碑记》20卷。后者考据详细,于唐代地理尤有独到见解。历直隶州州判、广东罗定州州判、新兴知县。适阮元为两广总督,延之入幕,共论经史。

归里后,于旧居筑小停云山馆,藏书3万余卷,碑版2000余件,钟彝、书画等甚多,皆自撰目录。潜心著述,成书数十种、数百卷,有《尚书洪范五行传论集本》、《汉志水道疏注证》、《诸史考异》、《台州札记》、《读书丛录》等,又辑有《经典集林》32卷。

方絜(18001838),字矩平,号治庵,黄岩县城人。工诗善画,尤擅刻竹,有“方竹”之称。为嘉兴张廷济刻《清仪阁图》及肖像,山水人物皆精绝,见者惊为绝技。

传世作品有《苏武牧羊》臂搁,画面不刻一羊,构图简洁含蓄,苏武姿态自若,气度浩然,颇能表现其坚贞不屈精神。上刻五言诗:“朔雪满天山,飞鸿入汉关。麒麟高阁在,何幸得生还!”字迹富有书法艺术情趣。此佳作刻于清道光十年(1830),现藏上海博物馆,列为国家级文物。

方絮长期客游,以艺为生,足迹及于福建、苏州。后至嘉兴,与张廷济等交游,寓居至死。在乡以孝闻,鬻艺所得,皆寄以奉母。卒年仅39岁。有诗集《石我师斋稿》。

林正阳

林正阳(18001858),字振运,号昼堂,玉环城关西青街人。少有志,能骑射,武艺精湛,且有谋略。清道光初年投军,历任守备、游击、参将、副将、总兵。长期驻守定海、黄岩、玉环、瑞安、镇海、乍浦等海防要地。二十年(1840),鸦片战争爆发,定海一度沦陷,不久收复。正阳时署定海营守备,建议筑土城以固防御,为总兵葛云飞采纳。次年,城刚筑成,英舰即大举再犯,正阳随葛云飞等率守军5000人英勇抗击。由于土城进可以攻,退可以守,英军一时难以攻入,伤亡惨重。不久,英军增援,分水陆两路夹攻。终因敌强我弱,腹背受敌,定海再陷,正阳重伤。咸丰七年(1857)受封为武显将军,署黄岩镇总兵。次年去世。墓在玉环县福山,尚存。

赵云龙

赵云龙(18051881),字廷海,号兰亭,天台县城人。初承父业,创办赵永昌丝店。清道光八年(1828),幼子患天花夭折,在挚友曹抡选出重金支持下,去湖北学习,4次往返,掌握牛痘苗防治天花医术。道光末年,行医杭州,名声大噪,求医者接踵而来。20年中引种者达10万余人次。同治五年(1866),为宁波知府爱子接种,获准设牛痘局于府衙之旁,定期施种。并将临床经验辑成方诀,初为《引痘新书》,又改《增补牛痘三要》。后又广搜秘方,以重金购得太平县沈望桥验方,刊刻行世,取名《沈氏麻科》,计收方140种,附补数十方。又深研武术,“审骨审穴,用药助功”。游吴、越、湘、鄂各地,得名家传授点穴解救及跌损验方。自此又以伤科名驰遐迩。对贫病者,常免费治疗,提供食宿。

光绪六年(1880)冬,云龙行医黄岩县,遇山林失火,以古稀高龄挺身营救,烈火烧着皮袄,跳河灭火,不幸罹难。著述《救伤秘旨》传世,1949年后重印8次。其正骨法传于后裔。入《全国名医录》。

刘璈(18281887),字兰洲,湖南临湘县(今岳阳市)人,出身书香门第。清同治三年(1864)十月署台州知府,七年授知府,十一年九月卸任。

同治年间(18621874),台州战乱初定,文教凋残,刘璈主张广建书院,普设义塾,拨专款修复府、县学宫。数年间,督同各县知县先后新建、重建、扩建或整顿充实书院32处、义塾89处。亲自聘请名师。有时轻装夜出至郡城各书院,私访诸生勤惰而定赏罚;遇有吸鸦片者,立行斥逐。民国《台州府志》称此时“台之文教乃大振复”

王棻(18261899),字子庄,号耒员轩,黄岩县城东柔桥村人。清同治六年(1867)举人。后不复试,一意执教、著述。光绪二十四年(1898),以学行受赏内阁中书衔。深于经学,于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治之尤力。为文不事雕琢,而持论明通,援证详确。究心于乡邦文献,晚年成《台学统》100卷,集录乡先哲自晋迄于近代凡330余人事迹,分为6类,而重于气节、躬行。咸丰二年(1852)开始,先后在处州莲城书院,黄岩县九峰书院,温州中山、东山、肄经书院,江西南昌经训书院,黄岩县清献书院,台州郡城正学书院,路桥文达书院与太平宗文书院等处任山长,造就人才颇众。

同治八年(1869),黄岩知县孙憙振兴文教,多所咨询。创建九峰书院,刻印宋杜范《清献集》等乡邦文献,尔后修建名山阁藏书楼,购藏数万经籍,俱得力于王棻。其中《古今图书集成》一部计万卷,王棻独力以江西学使所赠银3000两购置。后人为纪念他及后继者,于书院内筑山长祠。

著有《台学统》、《柔桥文钞》、《中外和战议》、《经说偶存》、《六书古训》、《史记补正》等。主持纂修《黄岩县志》、《仙居县志》、《太平县续志》、《青田县志》、《永嘉县志》、《杭州府志》等志书。对方志理论有精深研究,为清代后期方志理论集大成者之一。

杨哲商

杨哲商(18831911),名旭东,以字行,临海县城旧仓头人。早年就学三台书院,善图画,能诗歌、治印,兼娴技击。卒业后,曾执教于县学,与王文庆等友善。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王文庆在上海创办启东学校培养革命骨干。哲商闻讯赴沪入学,在校加入光复会。常与秋瑾等联络,奔走沪、杭、绍间。是年七月,秋瑾等组织皖浙起义,委以运输军火粮饷重任。起义失败后,哲商返回临海县,在耀梓学堂任图画教师,多方结识青年,秘密宣传革命道理。在城隍庙召开数千人大会,号召解放妇女,放足以顺天性。又与王文庆、李惠人等组织台州国民尚武会。

宣统三年(1911),武昌起义胜利,应王文庆函邀至沪,领受光复会总部制造炸弹任务,参与攻打上海江南制造局之役。上海、杭州相继光复,革命党人组织江浙联军会攻南京,炸弹需求量剧增,哲商等通宵达旦赶制。十一月六日凌晨,因疲劳过度,操作失手,引起爆炸,当场牺牲,年仅29岁。遗体初厝柩苏州留园。民国元年(19128月,浙江省议会决议,将灵枢运回浙江,与陶成章、沈由智合葬杭州西湖西泠桥畔凤林寺前,人称“三烈士墓”。临海县城建杨社,创办哲商小学。24年,临海各界于临城东湖东侧建杨哲商烈士墓,并应其家属之请,移葬遗体于此。1984年,临海县人民政府重新摹刻墓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