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州地区历代科举情况,以民国《台州府志》所记最为详备,自唐至清登文进士第者共907人。其中唐代2人、宋代587人、元代9人、明代271人、清代38人。可见唐代仅为发轫,至宋而极盛,元代大落,明代复兴,清代又重新跌落。除去各朝代时间长短因素,盛衰现象仍甚明显。造成此种现象,有各朝代政权实施政策、政治中心变化等因素,也有不同时期在经济、文化上全国大环境与台州小环境的同步与异步的原因。
唐代近300年,台州仅出两名进士,最早是项斯,于会昌四年(844)登第,此前200多年竟是一片空白。自近年考古资料看,台州已发现东汉至六朝砖室墓200座以上,出土砖文说明其时经济、文化已相当发展,而唐代却不到10座,说明唐代台州经济力下降,也可见唐代对台州治理比以前落后,科举当然难以兴盛。
宋代之盛,积因于五代时吴越国的保境安民政策。北宋继之休养生息,于是人才蔚起。两宋587名进士中,北宋37名,南宋剧增至550名。南宋152年,约行科举50次,台州平均每科中进士11人,达到极盛。其主要原因为南渡后政治中心南移,台州成为辅郡,经济文化得到长足发展;同时,南宋朝廷重视文化涵育对稳定政权的作用,着意广开人才进身之路,形成勃兴气象。嘉定《赤城志》载,嘉定年间(1208—1224),台州一次郡试,参加者将近万人。当时全州成年丁口318219人,几乎每30人即有1人参试。
元代以儒为吏。后虽实行科举,亦仅为点缀。台州又由于宋元易代之际遭受战争摧残,故家世族破败沦亡,文化传承关系不绝如缕;人才既衰,途径又窄,于是形成大落局面。
明初需才孔亟,征召、荐辟、科举多途并行,文教事业蔚然兴起,科举制度更趋完善。同时,明代社会发展比较平衡,无元代族属、户等限制,进身之途较宽。明代台州271名进士中,除49名户籍不明外,其余为儒籍4人、官籍4人、军学籍1人、民籍142人、军籍57人、驿站籍1人、匠籍8人、灶籍5人,可见差不多任何身份者均可参试出仕。此乃台州科举重兴的重要原因。
清初,台州为张煌言、郑成功反清活动地区,故被疑忌。顺治十八年(1661),台州发生两庠退学案,起因于临海县庠生赵齐芳、赵齐隆兄弟积欠两余白榜银,被知府郭曰燧责打,引起府县两痒同学公忿,纷纷具呈巡道杨三辰要求退学,杨即以“诸生近海,谋且叵测”上告,总督赵国祚罗织成狱,京审定案,为首水有澜等2人处绞刑,余68人遣戍尚阳堡等地,并令台州停试三科。一时读书种子俱尽,师资断绝,后继乏人,临海县进士百年绝榜,其他各县也无不受其影响。虽偶有一二得中,往往一任知县,随即罢官。此情况直至太平天国之后始有改变。台州因是依靠地主绅团武装自太平军手中收复,改变了统治者的观念,获得“忠义之乡”之名,加以此后注意振兴文教事业,于是光绪一朝,台州中进士者17人,占清代总数38名的近一半。
在历代科举中,台州地区出过3位状元、3位榜眼、2位探花,并有武状元3人、探花1人。此外,明代尚有陈璲乡试、会试皆第一,俗称“二元”;叶恩、赵鼎、陈选等皆为会元。
在科举考选中,出现一批父子、兄弟、祖孙三代连登甲第的人物世家。宋代,临海县朱氏自朱玠元丰五年(1082)至南宋末,先后六代共有进士10人、特奏名6人、武进士1人。据《朱氏谱》,尚有12人,以史无证不计。一家四进士者有:临海县商许、商飞卿、商逸卿、商炳卿4兄弟均登进士;父子4人登第者有临海县方琼与其子询武、询直、昌武。另有一位“双进士”王卿月,先登乾道二年(1166)武科,又登乾道五年(1169)文科。明代,临海县王宗沐及其曾祖父王稳,子士崧、士琦、士昌,从子士性,先后登进士第。又有秦礼一家“一状元、四进士”:三子秦鸣雷于嘉靖二十三年(1544)中状元,秦礼本人弘治十二年(1499)进士,兄秦文弘治六年进士,弟秦武正德十三年(1518)进士,次子秦鸣夏嘉靖十一年进士。“四进士”有金贲亨与其子立爱、立敬、立相。三代进士有黄岩县黄彦俊、黄孔昭、黄俌。此外,临海、黄岩、太平、天台、仙居等县有“二进士”40多家。
历代进士人数
合计 | 唐 | 宋 | 元 |
明 | 清 | |||||||
县市 | 文 | 武 | 文 | 武 | 文 | 武 | 文 | 武 | 文 | 武 | 文 | 武 |
合计 | 907 | 184 | 2 | 587 | 128 | 9 | 271 | 13 | 38 | 43 | ||
临海 | 357 | 23 | 217 | 12 | 6 | 125 | 3 | 9 | 8 | |||
黄岩 | 198 | 17 | 125 | 7 | 57 | 16 | 10 | |||||
太平 | 18 | 12 | 16 | 8 | 2 | 4 | ||||||
天台 | 85 | 12 | 45 | 4 | 2 | 31 | 7 | 8 | ||||
仙居 | 105 | 112 | 2 | 79 | 104 | 23 | 1 | 8 | ||||
宁海 | 131 | 8 | 108 | 1 | 1 | 19 | 2 | 3 | 5 | |||
朝代 不明 | 13 | |||||||||||
说明:(一)宋选举有赐进士、特奏名、上舍两优释褐、上舍该恩释褐等,清有博学宏词科、经济特科等,
本表皆不列。
(二)玉环县共有进士7人(宋3人、明3人、清1人),因当时不属台州,《台州府志》未计入,本
表亦未计入。
(三)此表以民国《台州府志》为准。实际上除清代以外,皆有资料不全以至脱漏、舛误。亦有个
别不当入者滥入。困难以一一考订,故仍旧貌。
历代状元、榜眼、探花名录
姓名 | 籍贯 | 中举时间 | 主要官职 | 生卒年 |
王会龙 | 临海县 | 宋宝庆二年(1226)状元 | 严州、泉州知州,太府卿 | 1192一? |
泰不华 | 原籍白野山, 入籍临海县 | 元至治元年(1321)状元 | 礼部尚书,浙东道宣慰 使,台州路达鲁花赤 | 1304—1352 |
秦鸣雷
|
临海县
| 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状 元 |
南京礼部尚书
| 1518—1593
|
杜文甫 | 临海县 | 宋咸淳七年(1271)榜眼 | 国子博士 | 1231—1291 |
杜宁 | 天台县 | 明宣德二年(1427)榜眼 | 兵部左侍郎,福建左参政 | 1404—1473 |
喻长霖 | 黄岩县
|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 榜眼 | 翰林院编修 | 1855—1940 |
裘淳 | 天台县 | 宋开禧元年(1205)探花 | 武安军节度推官 |
续表
姓名 | 籍贯 | 中举时间 | 主要官职 | 生卒年 |
卢原质 | 宁海县 | 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探花 | 太常少卿 | ?—1402 |
叶崇 | 临海县 | 宋嘉泰二年(1202)武状元 | 柳、澧、沅等州知州 | |
陈正大 | 仙居县 | 宋嘉定十三年(1220)武状元 | 钦、沅等州知州 | |
陈桂芬 | 天台县 | 清同治七年(1868)武状元 | 广东南雄府副将 | 1848—1882 |
张铁 | 临海县 | 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武探花 | 温处参将 | 1504—1566 |
说明:宋时又有胡谦,仙居县安仁人,开禧元年(1205)武举特奏名第一,当地亦称其状元,并立“状元里”碑。按开禧元年状元为郑公侃,另有其人。又章黼,明代宁海县海游(今属三门县)人,府志载其为嘉靖十四年(1535)武科进士,官福建都司都指挥使,《海游章氏宗谱》载其为状元,与志异。又柳应时,临海县人,明正统间(1436一1449)守桃渚, 《台故日札》称其为武探花,《台州府志》不载。本表均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