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桃渚景区
在临海市东部沿海,西距市区62公里。以桃渚古城为中心,峰丛、石林、洞穴、珊瑚岩特异地质地貌及海滨沙滩等多种景观,约300处景点,分布近200平方公里范围内,山海兼备,相对集中,各自成片。多数景点在平地即可游览。整个景区具有游览、度假和科学考察等功能,且盛产水果、水产,交通便捷,极有开发价值。1989 年,国家地质矿产部将其列为浙东雁荡山一桃渚中生代火山地质自然保护区,并拟建国家级地质公园。
桃渚古城 西距临海市城区约60公里,南距椒江市约25公里。城建于明正统八年(1443),系抗倭卫所之一,至今保存完好。名将戚继光曾在此驻军,屡歼倭寇。城周长1公里许,城垣、城门、敌台完整。城内街巷基本保持明代格局,衙门、鼓楼等遗址尚存。城北隅所后山,松柏苍郁,有“镇海”、“眺远”等古摩崖大字石刻。新建碑亭内竖明刻《新建敌台碑记》石碑。城北有大小校场,大者在北城外山阴,小者在北城内山阳。又有大小将台,在城东北郊山上,传系戚继光点兵处。西门外“假山头”,系一大土石封堆,古木杂生,传系明代抗倭将士群葬茔域。城东平岗连绵远去,岩峰象形肖物,以虎头岩、寿星岩、象鼻岩等最为著名。
石柱山 在桃渚城东南约1.5公里许。北麓石柱岩,又称天柱岩,拔地而起,称“桃渚第一峰”。稍东岩柱孤峭直上,其顶巨石酷肖海螺,螺纹历历,称海螺岩。附近一石居危崖之上,酷似巨蛙,奋力向上,小石蛙尾随,似母子相乐,称蛤蟆岩。石柱岩西侧有玉壶岩,前有壶嘴,后有壶柄,壶身圆直,高置山坡之上。其下桃渚港,大小十三悬渚散落布置,水陆相嵌。石柱山西,山脊岩体壁立,蜿蜒数里,称蟠龙岗。岗上天然石堑两处,称龙斩腰。又有穿山圆洞,恰似满月含山,称漏月洞。附近华盖峰,俗名雨伞岩,顶上奇石丛缀,其旁一岩如披青罗,华盖宛然。石柱山南侧岗下明霞洞,高10米,宽20余米,长约40米,南北通透,实为巨大石梁横跨山岗,又名穿岩洞。洞壁多蚌蛤等化石。左连小洞,洞壁空穴连环,小巧奇特。
武坑 由石柱山向南,越富嫁岭,为武坑景区,距桃渚城南约3公里,火山熔岩地貌,约50多处景点。主峰玉台山在武坑村北。山壁悬垂,四周数十崖柱夹聚成台。山顶巨岩平坦,称石道地。与东侧展旗峰隔谷相峙,构成两大石门,掩闭幽谷。山东南侧一石柱自山麓拔起,高70米,瘦劲如削,上倚崖顶,中腹空透,似弓担倚天,称仙人担。附近绝壁下联生两洞,相距数米,称联辉洞,俗名牛鼻洞。山西侧有石公、石婆等岩景,相傍而处,形象逼真。北侧一峰横空,如帐如屏,称玉帐坪,自左而右横列石幢、玉镜、弦月三洞。武坑东首玉台山与石柱山之间,巨岩崛起,岩巅簇聚条状巨石,髻鬟宛然,名七姐妹岩。移步转视,岩形变似老翁背驮七子,故又名鲍老送子岩。
环山诸洞 桃渚城郊十数华里内,自西北郊、西郊至南郊,众山环列,洞壑众多。石鼓洞,在城西北约1.5公里处的紫霞山中。莲花洞,在紫霞山西侧的蟠龙山上。九龙洞,在城西3公里许的芙蓉村西侧,俗呼岙里洲洞。芙蓉洞,在城西2.5公里许的秀丽山南麓。琼华洞,在城西南5公里许的白岩山南侧崖下,又名白岩洞。峥嵘洞,在琼华洞稍西半里许,居白岩山西首崖下,俗称西洞。双莲洞,在白岩山东侧回龙岗半腰。雨花洞,在双莲洞东侧九龙山上,距城南约3公里,可容千人,为桃渚一带规模最大洞穴。碧云洞,在雨花洞东侧仙人山,距城南约2.5公里。
南门坑 在方山乡海滨,西距东洋镇约7公里、桃渚城约15公里。海湾沙滩3处,沙粒松软,海水涨落差2—3米,为较理想的海滨浴场。北沙滩在南门坑村东,在团箕山与开地山的合抱之中,约长450米,宽100米。成缓坡入海。南沙滩,位于团箕山东岙海滨,约长200米,宽100米。潮退时,南北两沙滩外围相接。山麓小溪清澈,积水成潭,海泳后可以淡水清身。又有深幽平洞,细沙自沙滩铺入洞底,可以更衣。北沙滩之北约2公里处,纱帽山与朱门山左右对峙,其内扇形沙滩,约长100米,称朱门沙。其外海天涌动,其内小巧清幽。北沙至朱门沙海边礁石上,有古火山熔岩流纹构造与火山球泡,清晰可见。岩边礁岩,犬牙交错,为制作假山盆景良好石材。
大坳头 在连盘乡大坳头村,距连盘镇2.8公里。海岙山一带,潜火山岩体构成高耸山峰,整个岩体自表及里发育着六边形柱状节理,满山密布六边形岩柱,排列成群,称珊瑚岩,总面积约5平方公里,为极罕见的特异火山熔岩景观。千丈崖、龙门瀑、三折瀑一带,瀑布与岩柱群交相辉映,景色特异。山东数里,新城乡境内有明代古堡,以天然岩柱横筑而成,踞山面海,形势雄险。大坳头南,上盘镇岙里村老人家山南坡,1985年后,陆续发现翼龙化石7具,在中国南方尚属首例。
二、三门湾诸景
在三门县境内。峰峦洞穴,座山滨海,海湾风光可观。仙岩洞及附近洞穴,毗邻临海市桃渚,实为同一自然景区。
蛇蟠岛 在县城东约17.5公里三门湾蛇蟠洋中,为三门县第一大岛。岛上采石始于宋末,盛于明时,凿成大小洞穴千余,有“千洞岛”之称。山前洞洞口约1000平方米,居民用作天然影剧场,音响效果极佳。羊栏穿山洞,洞中有洞,连环叠套,出口处高大石梁系采石存留,洞外烟波浩渺,景观辽阔。海产丰富,气候宜人,为较理想海岛旅游风景区,有待开发。岛东三门湾口鸡笼山、踏道山、小踏道、千山、青土豆等岛,多海鸟栖息,为新发现海湾鸟岛。
仙岩洞 在三岩乡石笋山中,西北距县城50多公里。南距临海市桃渚风景区约25公里。群山环抱,一峦涌起。洞在半坡,高11米,宽25米,深50米,相传系仙家所凿,故名仙岩洞。四周绿树翠竹遮天蔽日。洞额刻“第一洞天”大字。洞中旧有楼宇五层,因岩势而上。登楼远眺,海天一色。南宋德祜二年(1276),文天祥自元营脱险乘舟南下,曾在此登岸避难。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里人集资建文信国公大忠祠。洞壁尚存八仙浮雕与明代陈锡、清代齐召南、陈卧冈所撰三座碑刻,又有“海角仙崖”、“海天胜境”等摩崖石刻多处。距仙岩洞不远,有万心洞,位于黄金坦村北。太阴洞,在三岩乡下岙山,俗称纺车洞。朝阳洞,在花桥镇上潘村长大山,有云崖、萧然室、龙鼻水、洗墨池诸名胜,观音、鸡冠:伏虎、狮子、玉壶、天盏诸岩景;洞内佛像3尊,最高者3.70米,与整个洞龛均系整岩凿成,已300多年。
三、大陈岛
在椒江口外,距椒江市区52公里,有客轮通航。上、下大陈岛隔水相望。岛上多山,兼具山峦、海岛风光。下大陈岛甲午岩,两岩相对壁立,高数十丈,海涛相激,气势雄壮。上大陈岛乌沙头一带,有独特海蚀地貌,水清石黑,石林挺拔。海湾风平浪静,可乘小舟抛线垂钓,可开展帆板等海上体育活动。此处又是海防文化典型地区。元末方国珍曾在此屯兵。明代为海上抗倭战场。1949年大陆解放后,国民党军队曾继续盘踞此岛6年,堡垒、战壕、坑道犹存。
四、石塘渔村
在温岭县东南沿海,距县城27公里。东南两面濒海,北倚石塘山,为著名渔港。平地面积不足1平方公里,各种建筑多用石料,石屋、石墙、石路,依山建筑,高低错落,布局谨密,色彩协调,富有节奏感。石屋造型又因地形而异,呈种种几何图形。附近海上,三蒜岛四周黛礁镶嵌,多状物岩景。石塘一带居民祖先大多于明代自闽南迁来,仍保留不少古老渔区风俗与乡土文化。日常用具及妇女发髻造型、衣鞋服饰,尤富特色。与石塘镇相邻的箬山镇,风光类似。民国时期渔商陈和隆,依 山筑屋,架海为庐,海船可自大海直靠底层水门。
五、垂环诸景
在玉环县境内,以大鹿岛最为著名。西青山旧有“环山第一胜景”之称,已荒废。沙鳝乡峦岩山,座山面海,峦兀谷幽,草木繁茂,岩石怪异,景点颇多,与楚门牛角坑、城西南龙潭坑等各有情趣,有待恢复、开发。
大鹿岛 在县东南海中,距县城约18公里,由大、小鹿两岛组成,以山似麋鹿而得名。本为荒岛,1963年后,岛上建苗圃、林场,经艰苦创业,森林已覆盖全岛。四周海天寥阔。大鹿岛上有虎头山、狮子岩、千佛龛、“万剑穿空”、“五百罗汉”、将军洞、“八仙过海”、游龙洞、洞宾床、仙姑座、国舅椅等20多处主要状物岩景。新添书画大师刘海粟所题“大鹿岛”及著名书法家钱君匋所题“风雨难至”等摩崖石刻。小鹿岛上有五虎礁等天然景观与南宋兵寨、元代巡检司遗址。两岛间架铁索桥,长70余米,名观旭桥,为观日佳处。1985年开始,浙江美术学院教授洪世清利用岛上天然岩石就地开凿岩雕,采用夸张、变形、大写意等表现手法,运用线刻、浮雕、圆雕等石刻技巧,依石拟形,追求人天同构艺术境界。已完成大型海洋生物岩雕20多处,国内尚属首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