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山岳名胜

发布日期:2019-02-26 14:38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台州史志网


一、天台山

在天台县境内,为台州最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主峰华顶海拔1098米。自山麓盘旋而上三个梯级台地逐层上升使人身处其境如在平地俯瞰山下方觉身在山上南朝梁陶弘《真诰称天台“山有八重四面如一顶对三辰当牛女分野应台宿故名天台”。山水清奇人文景观众多,以“佛宗道源山水神秀为特色以宗教朝觐观光游览及康复休养为主要功能东晋和南朝时已名闻海内隋代高僧智岂页于此创佛教天台宗天台山成为佛门圣唐代著名道士司马承祯于此建桐柏观至宋代遂成道教南宗祖庭历代著名文人来游者众多留下许多诗文诗僧寒山客居天台山数十年故迹犹存众多神奇传说附丽名胜古迹山水益增魅力

城山 又名烧山,在县城北2公里,因山色赤赭如火,望之如城堡而得名,称“赤城栖霞”。山高海拔338.8米四围群山皆绿此山独赤引人瞩目古代天台县别称赤城由此山得名山有岩洞18处三层布列中多佛道故迹紫云洞位于山麓,又称下岩,深广约30米,高10余米,为赤城山第一大洞。洞内楼阁3层,为东晋高僧昙猷所建中岩寺旧址“赤城“3个大字为明万历时崖刻相传明建文帝失位逃亡曾两次至此自紫云洞而上山径盘旋曲折称十八盘半山为中岩香云瑞霞两洞并列1987年新建济公院建筑别具一格济公俗名李心远法名道济天台城关人南宋高僧行为怪诞民间流传故事极多稍上为华阳洞上为玉京洞,称上岩,层楼倚洞壁而建,高轩宽敞,相传晋魏夫人曾在此炼丹,道家称为天下第六洞天。山顶方塔7层,始建于梁代大同四年(538),称梁圮塔,年久倾圮,民国36年(1947)重建,与国清寺前隋塔东西相望。附近又有金钱池、洗肠井、晒肠岩等,更添宗教色彩。

国清寺 在天台山南麓,南距县城3.5公里,为著名古刹。八桂、灵禽、祥云、灵映霞等五峰环抱山间谷地古木森森景色清幽隋开皇十八年(598)始建为佛教天台宗本山。清雍正十二年(1734)重建寺宇,600多问殿堂宇舍依山而建,以五条纵轴布局,规模宏大,结构庄严。寺内宗教文物众多,并有隋梅、唐樟、唐柏等珍贵古木。寺后有柳公权、米芾、朱熹等手迹崖刻。寺前有纪念唐代诗僧丰干、寒山、拾得的丰干桥和寒拾亭。东西双涧合流于丰干桥下,丰水季节,双涧相激,千回百转,称“双涧回澜”。涧前小丘,九级古塔矗立,隋始建,宋重建。塔旁有唐天文学家一行禅师纪念墓塔。此寺在日本、朝鲜、东南亚佛教界影响深远,近年来访、朝觐者络绎不绝。1982年,日本天台宗教徒在寺内建祖师显彰碑亭。

智者塔院 自国清寺登山北行约7公里,至智者塔院。隋开皇十七年(597)创建。次年智岂页圆寂于新昌大佛寺,归葬于此,建肉身塔,旧名定慧真身塔院。宋祥符元年(1008)改称真觉寺。1963年6月改名智者塔院。寺前碑亭,内立《智者大师修禅道场碑》,系唐代刻石,近二千字。碑从大慈寺移来,文见《唐文粹》,著录于《宝刻丛编》等书。1990年5月,日本天台宗信徒在院内建般若心经奉纳塔。院外东侧有灌顶湛然传灯墓其中灌顶传灯为纪念冢寺东1里许有大慈寺遗址陈太建七年(575)智岂页初入天台山,于此结庵修禅10年。寺前多古代摩崖石刻。“普贤境界传系智岂页手书寺东南有砚笔架等状物石景石盂岩长12米上镌“智者大师说法处”。

高明寺 西南距县城10公里。地处太平乡境内高明山麓。四周峰峦环抱,寺前幽溪东流,清静绝尘。始为智岂页净居,五代后唐清泰三年(936)建寺。全寺3轴13 院200余间屋宇倚山布列,各院落既自成天地又相互连结,富山寺特色。旧有释迦、文殊、弥勒铁像及明代巨钟,已毁。1984年重铸铜钟,重2.5吨。西方殿壁嵌明代董其昌楞严海印三昧坛碑记》。寺东伏虎岗一带山林茂密幽溪潺潺多古迹清凉桥畔有明玉禅师笔冢。翼然崖上有幽溪亭,亭内崖刻“幽溪”两字;字大尺余,系智岂页手迹临溪有巨石天然相承而成石室名圆通洞传为明传灯法师修禅处洞下看云台,有传灯手书“看云”崖刻。伏虎岗峭壁有清兴慈所书特大“佛”字,字径7米余。此外尚有香谷岩、灵响岩、观音洞、盘陀石、巾子岩诸景。

螺溪石笋 又称“螺溪钓艇”。在县东北螺溪乡境内,距县城约10公里。沿螺溪渐入,两岸青嶂如屏,称东、西百丈岩。循径而上,两崖紧逼,间仅容身,称石门槛。出石门不远,危峰自溪谷绝壑中拔起,高约30米,端尖如削,下则通体圆直。自右视,俨然巨笋。自左视,隐有斜纹,似青螺倒饮山涧,故又名螺峰。螺峰中部横嵌巨石,形如船艇。涧水沿峰、石流转下注,悬而为瀑,轰响不绝。上游200米处有碧螺潭。潭北两石门立,高约10余米,上端横嵌一石,称小石梁。梁内葫芦状深潭,四周峭壁,瀑水下坠,颇有气势。徐霞客以为其景“非石梁所能齐也”。

石梁飞瀑 在县城北20公里石桥山中为天台山代表景观两崖峭壁门立石横空跨越龟背龙形长约7米厚约2米背不足尺上游大兴坑溪与金溪之水至此会穿梁而下跌成落差约30米的瀑布直泻谷底碧泓潭大雨时瀑水越梁而过更为壮观明王士《宿石梁诗称此“飞瀑倒垂双涧合惊涛怒起万山空颇为传神石梁右侧有中方广寺寺中昙花亭高踞崖上为观景听瀑的绝好处所梁下仙筏桥畔有下方广寺建筑保持明末形制石梁周围有历代名人崖刻30 多处以本山界“第一奇观与康有“石梁飞瀑最为著名石梁南1公里处有铗剑泉俗名瓦窑头金溪至此陡落近30米两崖相合中开一缝瀑水迸泻而出如利剑倒持,声势凌厉。附近“小铜壶”、“钓水潭”等瀑布,各有佳景。

铜壶滴漏 在石梁东3.5公里处铜壶溪上溪床陡落青灰色岩层裂陷成瓮形巨穴深约15米内径约7米四壁光滑腹膨口窄瀑布跌落其中回旋冲击出窄口自高20多米宽约60米巨嶂下注碧潭再翻过陡坎下泻形成第三级飞瀑其下数百步又一陡崖高宽各约30米崖顶黄石横斜涧水披覆其上黄地白花然成纹下端崖壁峭立瀑布贴崖而下如万串珍珠垂挂称水珠帘崖顶右侧有长10余宽约30厘米圆形石槽涧水蜿蜒而下状若游龙称龙游涧或龙拖石丰水季节,水柱喷激10余米,与水珠帘左右成趣。

华顶峰 在县城东北30公里顶峰高1098米自石梁折返龙王堂循公路而上可达四围峰峦重叠状如莲花此处正当花蕊之巅故称华顶最高处拜经台为智岂页遗迹可观东海旧有寺宇石墙铁瓦已圮稍下有太白读书堂为纪念李白两游华顶而建堂西黄经洞四面绝壁仅一线鸟道通达相传为王羲之从白云先生学书裂帛《黄庭经拜经台麓华顶寺五代后晋天福元年(936)创寺前柳杉十余株树龄在千年以上寺东北有池“王右军墨池”。自拜经台至华顶寺山间多云锦杜鹃拜经台一带经人工栽培蔚然成林花树高三四米枝端簇生花序每簇6—12朵大如碗口紫红嫩黄灿若云霞寺周围旧有120 僧寮茅蓬造型独特尚存6处华顶峰高寒多云雾云海消长群山明灭称“华顶归云”。特产云雾茶素为名茶寺后归云洞前传为三国葛玄茶圃旧址

桐柏山 在县城西北12.5公里栖霞乡境内由玉女卧龙紫霄翠微玉泉莲花华琳玉霄9座山峰组成桐柏观位于中心为道教南宗祖庭后称台州崇道观道家传说黄帝曾至桐柏琼台受金浆玉液伯夷叔齐被封为九天仆射与周灵王太子晋驾鹤来主桐柏山三国葛玄唐代司马承祯冯惟良徐灵府叶藏质宋代张伯端等名道均曾于此修炼传道陆游朱熹曾领衔主管崇道观观西原有圆形水洞3处深不可测,称“三唐宝历年间(825—827)曾遣使投金龙白璧于此观前玉梭溪水汇于三井泻为瀑布高悬崖壁数十里外可见与赤城山同为天台山标志1973年此处筑为水库高山明镜另成风景崖壁瀑痕与隐吏“等摩崖石刻尚存。

琼台双阙 在县城西北10公里百丈坑山谷中沿西灵溪北行两旁群峰森峙涧路尽处上下碧潭形成三折瀑布其东危壁陡立称百丈崖由崖麓沿柏树岭攀登约行2.5公里抵岭头一岗横陈形似驼峰上有唐元和年间(806—820)等多处崖刻岗西端一峰拔地而起三面绝壁唯峰肩与驼峰相接即为琼台台顶方形竖观止碑中间天然石柱两根西有马鞍石上刻康有为所“琼台”、“双阙”。南端有石似圈椅可容2人并坐称仙人座隔溪两座方正陡削山峰如古皇宫前两侧台阙称双阙峰月满之夜明月高挂双阙之间月光下泻峰下潭水寒光点点,四围群山空潆,如入梦境,称“琼台夜月”。

桃源 在县城西北13公里天宫乡为深曲峡谷桃溪随山曲两岸峭壁参差潭瀑众多有鸣玉涧桃花坞仙女石金桥潭会仙石双女峰迷仙坞等景点由潭边峭壁攀登过水磨岭两峰隙缝中有洞如斗室即桃源洞相传东汉永平五年(62)剡县人刘晨阮肇入天台山遇仙为我国著名神话故最初见于南朝刘《幽明录》。北宋元祜二年(1087)天台县令郑至道凭借传捐俸凿山开道筑亭溪上,遍植桃树,予以开发。

万年寺 在县西北松关乡万年山麓与县城直线距离15公里由石梁绕行28公里处平田小盆地中东晋高僧昙猷在此开山筑室唐大和七年(833)建院宋崇宁三年(1104)重建称天宁万年寺规模宏大成为名刹南宋时日本僧人荣西及其再传弟子道元等先后至万年寺求法创日本临济宗与曹洞宗晚清后万年渐衰现尚存大雄宝殿天王殿后殿及寺前3棵巨杉寺西南2公里处九里溪上瀑布水由石上流下入峡口而泻出连注三潭称三井潭其下游桐坑溪口有天然岩峡曲窄深邃溪水呼啸而行自隘口冲出直泻谷底如蛟龙穿岩而出1975 处建桐坑溪水库自谷中仰望大坝如在半空沿溪而下峡谷10余里峰峦叠翠有公路通白鹤镇万年寺西北7公里东港溪与大竹湖之水汇成直角溪床拓宽而坡度加大1公里之间巨石堆叠谷底俗称石浪山多肖物象形大水期间更似万马奔腾,气势宏伟。有明万历年间(1573—1620)“万马渡”刻石。

寒岩 又称寒石山在县城西南约35公里处唐代诗僧寒山隐居此间数十年度过文学生涯中的主要时期自张家桐村南行千尺石屏层次卓立,称“十里铁甲”。有鲫鱼洞宝塔峰猪头岩青蛙石等状物石景约2公里至寒岩石壁陡腹有西南向大洞高10余米称寒岩洞平坦宏敞因宋米芾曾“潜真称潜真洞洞壁“寒岩洞天“小清凉等石刻洞前磐石相传为当年拾得丰干3位诗僧憩息处称宴坐石洞口龟蛇两石分列左右洞前坡野原有崇福五代后梁始建后改称寒岩寺久圮洞左峭壁如城飞泉抛洒溅为烟雾每当夕阳斜照虹彩隐现,称“寒岩夕照”。洞右岩坳斜坡又有两支巨石拔地凌空相合高约20米宽1米余长约10米称旱石梁又称鹊桥张家桐村与寒岩之间一处山谷中有龙须洞高近40米塔形瀑布自洞“龙口下洒散若虬髯。洞外岩色斑驳如绶带,隐隐有“龙”字。

明岩 为寒岩背山幽邃峡谷宽约40米深约350米由寒岩绕行约4公里谷内景点集中谷口朝东左有象岩右有狮岩狮岩有洞洞侧石柱高10余米部有两个球状风化石,称“目莲背母”。下方崖壁“石怪岩明4字顺逆可读磐石品列传为寒山等3位诗僧啸咏之处再入谷中两岩对峙仅通一人称石门槛又称八寸关。里谷岩壁围绕如瓮城。北崖上有初来、朝阳两洞,分别有清齐召南手“高大“日光崖刻崖上岩纹如画,称“白马上西天”。南崖石柱高50—60 米,宽减半,四壁如削,称将军岩。石柱与南崖相去咫尺,称一线天。下部窍穴透邃,日光穿漏,称幽岩。岩柱之西,崖壁岩纹水迹如五马奔驰,恰如巨幅墨画,称“五马隐”。相传台州刺史闾丘胤率随从五骑追请寒山寒山遁入崖壁五马随入影壁其西有泉水自崖端散下经年不绝,称“老龙喷水”。谷内旧有明岩寺圮。新建寒山子纪念室、寒山拾得纪念塔。又有合掌峰、一线天、仙人洞、青天落白雨等景点明岩东约2公里之紫凝山古称瀑布山三折瀑布深藏猫游坑峡谷中折最为壮观,旧时与桐柏、石梁瀑布齐名。瀑流下游幽谷深处碧潭,唐陆羽评为天下第十七泉烹茶绝佳由明岩谷口沿柘溪(遮溪)南行3公里有九遮山九曲峰回路转,多状物岩景,有范增庙、望楚洞、蛱蝶泉等景点。

二、括苍山

在仙居县境内,以仙姑岩、括苍洞、景星岩、石龙山、锦风岩等较为著称。群山之中,永安溪畔,天然胜景尚多。近年在县南淡竹乡境内发现大面积六边形柱状节理天然岩柱景观特异离白塔镇南3.5公里处的西罨寺自然景区奇峰迭出飞瀑凌空,有待开发。

仙姑岩 在下各镇境内西北距县城约22公里海拔357米峰巅巨石如鸟爪其中一石端如药杵临空而耸又有数块巨石自然契合成下敞岩洞高深丈余家传说,麻姑至括苍寻访仙人王方平,曾息于此,故称仙姑岩。每逢大雪过后,群山积雪渐消而此岩顶冠仍白雪皑皑,分外夺目,称“麻姑积雪”。

括苍洞 在仙姑岩南麓。洞东向,可容千人。相传东汉名道葛玄曾在此炼丹,“丹井尚存唐宋各代有众多名道在此修真唐宋时建有凝真宫为道教天下第十洞天。石壁刻“括苍山大洞天”篆文大字,已毁。洞内有古碑《凝真讲学碑记》、《凝真宫新禄楼居口田记》,后碑立于明天启年间(1621—1627)。

景星岩 在李宅乡、寺前乡境内,东北距县城22公里,三面悬崖,岩体裸露,海拨703米,南北长500多米,东西宽60余米,横陈天际。悬崖之上,古木横生,藤蔓牵壁。自山麓绕二十四盘石级登山。山顶天然平台,唐代建有净居寺,旁有望月台摘星台庆云台诸景点山上又有鹿颈岩玉柱峰龙湫涧山后有响铃岩秋登山望月周遭青山如黛月光如水心旷神怡,称“景星望月”。东南2.5公里有石龙瀑布悬挂洞口涧水乱溅,称“石龙喷水”。西北3.5公里有钟山形如覆钟。又有雄狮岩,状如伏狮。两山对峙,谷窄如门,迎面有瀑布三折作“之”字形,落差百余米,上如银练,下展如帘,称“水帘瀑布”。

锦凤岩 在溪口乡境内,东北距县城35公里。远眺如凤凰展翅。日照丹山,峰势欲飞,称“锦凤冲霄”。腹下有洞,平坦可步。

石龙山 在天鼻山西,北距县城5公里,海拔263米,为一狭长石山,蜿蜒似龙。上有巨石并峙,高10余丈,状如龙角。每逢迅雷骤雨,山体水光闪烁,似鳞甲毕现,称“石龙霖雨”。

三、松岩山

在黄岩市焦坑乡,东北距市区7.5公里。崖岩峻峭,俨然雁荡风光。

自松岩村登山古道盘旋称十八盘其上峰壁凿石为梯共420级高百余丈称天梯。岗上原有一株罗汉古松,山以此得名。天梯之端石壁刻有佛像。沿右侧小径,至石棋盘,三面悬崖。岗巅平坦,茂林修竹间有古刹两座,前为法轮寺,后为常寂寺,相距约1公里,均始建于元代,晚清、民国时重建。遥望山下,九曲澄江如练,数十里桔林连绵,风光如画。

松岩山北连岱石山石峰兀立前坡高百余米似巨人胸垂长髯拱手执杖望远方,称“石大人”。山腰石峰洞,深8米,宽6米,石柱6支擎起洞顶巨石,洞旁有日月古井,古柏参天,清幽绝尘。

岱石山西北为莲峰山,两山相连并立。莲峰拔地而起,状如莲花向天怒放。峰称莲尖坪高400多米四周峻峭架活梯上下其顶平坦约六七亩有天峰阁始建于峰西有饭蒸岩圆柱状巨石耸立山岗峰南有象鼻岩石柱上粗下细石壁下又有金鸡岩狮子岩吊船岩“石龟听经“美女照镜等状物岩景

松岩山南伸支脉为三童山。民间传说,有三童子讲道松岩山常寂寺前山,熟视之惟三岩鼎立,故名。南宋太常寺少卿谢伋自灵石迁居此处,辟药园以为生计。淳熙年间(1174—1189)朱熹访谢氏故地“天然两字刻石尚在三童村外山坡,长1.3米,宽0.8米,字迹完好。

四、温岭诸山

以方山、南松岩、五龙山及长屿群洞、丹崖山最著。交陈乡水桶岙石景、山市乡鹰嘴瀑等,有待开发。城郊花山风景,旧时甚为著称,民国时已颓废。

山 即方城山,俗称方岩。在县城西北新建乡与乐清县交界处,距县城约16 公里系北雁荡山支脉山体端方如城顶平如台故名王羲《游四郡记“临海南界有方城山绝山献壁立如城。”山多岩峰洞穴有羊角洞观音洞小斗洞济火洞剑岩峰文笔峰象鼻峰骆驼峰姜太公钓鱼峰老道接客峰平霞嶂鸡娘石、仙棺岩、石棋盘、一线瀑、白龙潭等天然景观。山顶平坦约百余亩,称仙人田。玉蟾宫为羊角洞古道观,于此极目南眺,瓯海诸山尽收眼底。山顶西北隅云霄寺,建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

南松岩 在县城西北部渎乡境内西与方山相接北与黄岩松岩山遥遥相应名。半山巨石对峙如门,前有长达数十米的削壁石沟,圆润光滑,相传系山中蛟龙出海游凿而成称龙犟门入门向右龙潭凝碧岩壁夹峙瀑布飞泻称龙喷水巨石横卧“峻流涵汇”。岩门“荫躅天成”。两旁“壶天启钥“弱水分波”。均为明刻前行为洗墨潭为元僧无净遗迹再前为罗汉洞有天然石床“秋月空凡处五字再进为影霓潭“神龙回伏四字山顶崖石叠浪层层称三浪岩松岩寺深藏密林始建于元代附近狮峰山远观似雄狮昂首踞伏云端。

五龙山 在县城北2.5公里以岩景著称主要景“石夫人”,石峰高耸山岗,似古代渔家妇女,云鬓高髻,为温岭县代表景观。四周多象形石景,引人入胜。山上竹木茂盛,山下水纵横田园如画南朝《临海记称昔人渔海滨不返其妻携七子登此山望焉而成石下有石人七躯即其子民间传说渔村寡妇夜嫁黄“石大人”,至此天晓鸡啼,僵而成石,其下诸石为其妆奁。



长屿群洞 在县城东北10公里长屿乡境内为台州最大采石矿区北宋时已开始开凿成大小洞穴近千个已命名者360个形成群洞景观山腰双门洞分内两洞内洞高数十米洞顶透天外洞筑灵霄殿四壁多摩崖题刻道源洞塘岙里中岗山腰,内外两洞,倚崖筑楼,为县内著名道观,始建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附近八仙岩洞洞体宏大新建八仙岩寺由四洞联接而成底洞幽暗为大殿左为卧佛殿右为罗汉洞有白石精雕五百罗汉和大型石窟佛像4尊自八仙岩寺拾级而下,有石梁洞,建有石殿。

丹崖山 在县城北18公里泽国镇境内山土赭赤传说晋代名道葛洪曾来此炼故名丹崖全山面积约300余亩有南北两峰北麓葛井甘泉清冽古时有炼丹石半山亭虎乳泉等30多处景观宋时即成天台雁荡间名胜历代名士多有题咏。1983年开始重新开发,建成半山亭、倚虹桥、虎乳泉及登山石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