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约在东汉末传入本区。兴平元年(194),创建石头禅院(今仙居县境内),为台州梵刹之始。80年代,考古人员于该寺遗址发现泥质红陶花卉图案圆形瓦当和泥质灰陶绳纹、印纹等陶器碎片,证实东汉时确曾建过寺院。
三国吴赤鸟年间(238—251),寺院增多。1990年临海市红光镇下白岩村出土西晋初年青瓷魂瓶盖,下层塑有佛像,后有头光,手作“法界定印”,结跏趺坐莲台上,神态凝重,线条流畅,说明当时佛教文化已渗入台州社会民俗。
两晋南朝,永嘉南渡与北朝灭佛,导致大批僧人南徙,促进南北佛教交融。南入台州的高僧,有史书可考者有支遁、竺县献、支县兰、普跃、智达、慧明等人。隋唐以后,天台、禅宗、净土三大宗派盛行,寺院遍及台州各县。
天台宗 陈太建七年(575),高僧智岂页率20余名徒众入天台山,在陈、隋王朝的鼎力支持下,先后建修禅寺等12座道场,创建天台宗。确立“定慧双修、止观并重”的修习原则,创建“五时八教”判教体系,把慧文、慧恩的“一心三观”发展为“三谛圆融”之说,并以“一念三千”加以发挥,成为天台宗哲学思想核心。《法华文旬》、《法华玄义》、《摩诃止观》,为天台宗代表作。太建九年,陈宣帝诏割始丰(天台)县调赋以供智岂页创业之需。弟子灌顶承前启后,结集师说。隋开皇十六年(596),高勾丽僧人波若至天台山向智岂页求教。十八年,隋炀帝派司马王弘至天台山,按智岂页遗愿建国清寺,为天台宗根本道场。初唐至中唐,天台宗渐衰,九祖湛然创“无情有性”论,使天台宗复盛于世。唐贞元二十年(804),日本高僧最澄入唐至天台山,从湛然弟子道邃、行满受法,次年归国,后于京都比睿山创立日本佛教天台宗。大和八年(834),日本桔皇后托入唐僧携袈裟入天台山供奉智岂页。开成五年(840),桔皇后又派遣入唐僧慧萼携袈裟至国清寺。大中七年(853),日本高僧圆珍至天台山学习天台精义,后在国清寺建止观堂,称“天台山国清寺日本国大德僧院”。后晋天福年间(936—944),高丽僧义通至天台山学习天台教规,努力传播教义,后成为天台宗第十六祖。宋初,因对智岂页《金光明经玄义》真伪见解不同,分为山家派与山外派,双方论战7载,终以山家之说代表天台一宗。元丰八年(1085),高丽僧统义天入宋从杭州天竺寺慈辩习天台教观,后诣天台山礼智者塔,归国后创高丽天台宗,今小白山救仁寺为韩国天台宗总本山。明弘治、正德后,理学与禅宗盛行,天台宗又趋式微。传灯募修高明寺,辟幽溪讲堂,筑楞严坛,重建天台宗祖庭(时国清寺已成禅刹)。清末民初,谛闲(黄岩县人)为中国近代开办僧学教育创始人之一。静权(仙居县人)协助谛闲,弘法江浙;帮助国清寺住持可兴恢复国清讲寺旧制,复为天台宗道场,1953—1960年任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倓虚于1950年至香港,创建华南佛学院、天台精舍等,天台宗传入香港。灵源、白圣弘法台湾基隆大觉寺,天台宗传入台湾。“大跃进”与“文化大革命”期间,天台宗一度重挫。1973年,国务院拨款重修国清寺。1979年后,高明寺、真觉寺、中方广寺、下方广寺、赤城山紫云洞等相继修葺一新,国清、高明两寺创设天台山佛学研究社与幽溪讲苑培育僧才。1979、1987年,国清寺住持唯觉两度访日。1989年,达云赴美传戒。日本天台宗座主山田惠谛自1975—1989年四度朝礼祖庭,日本天台宗其他支派与韩国天台宗亦不时朝巡祖庭。
禅宗 《宋高僧传》载,唐代僧人遗则隐居天台山佛窟岩,弘牛头禅法40余年,时称“佛窟学”。大和七年(833),僧普岸于天台山创建平田禅院(万年寺),弘临济宗黄龙禅法,后灵佑、希运等相继参禅于此。五代时,德韶于天台山建十三道场,弘法眼宗,吴越王钱弘傲尊为国师。其弟子延寿为著名佛教学者,高丽国王慕其才学,遣使致书执弟子礼,又遣僧30余人受法于延寿,法眼宗遂盛行高丽。宋建炎四年(1130),高宗下诏国清寺“易教为禅”,由天台宗祖庭演为禅宗江南十刹之一。淳熙年间(1174—1189),高僧怀敞居天台山万年寺,日本禅僧荣西两度入宋,从怀敞受黄龙禅法,归国创日本临济宗。弟子道元于嘉定年间入宋,谒天台万年寺元鼐,后师事明州天童寺住持如净(曾住持黄岩县瑞岩寺),归国创日本曹洞宗。元代,国清寺发生教禅之争,一谓智者为开教之祖,一谓智者为禅宗,双方诉讼于官,官无定夺,后由浙僧观无我仍定为“禅”。元世祖应杭州天台宗高僧湛堂奏请,复国清寺旧制。大德三年(1899),元成宗遣江浙释教总统一宁(临海县人,字一山),偕弟子仁恭等往日本通好。一宁在日本所传禅法,称一山派。明洪武二年(1369),太祖诏请禅僧昙噩住持国清寺,复为禅寺。黄岩县瑞岩寺住持无愠,禅学精深,日本怀良亲王曾遣使致请,太祖诏至南京,无愠以老病辞,所著《山庵杂录》为宗门七书之一。十年,台州高僧、南京天界寺住持宗泐奉诏率30余人往印度取经,“涉流沙,度葱岭,遍游西天,往返十有四万余程”,历时五载。清以降,国清寺僧耀冶、华顶寺僧梅谷以诗名世。
净土宗 此宗与天台宗关系最为密切。智岂页《摩诃止观》中的“行三昧”即是念佛法门。后又著《观无量寿佛经疏》、《阿弥陀佛经义记》、《净土十疑论》等,宣传往生净土思想。隋开皇十七年(597),智岂页在剡城石城寺圆寂前,“命施床东壁,面向西方,专称阿弥陀佛”,此为提倡天台净土法门之始。唐代临海县僧人怀玉以精勤修持著称,曾诵《阿弥陀经》30万遍,日课佛号万声。宋代以后,净土思想渐与天台宗合流。天台宗十七祖知礼非常重视智岂页《观无量寿佛经疏》,用天台观佛三昧的理观方法组织净土教。大中祥符六年(1013),知礼创设念佛施戒会,聚集僧俗男女万人,同修念佛,求生净土,著有《观经融心解》、《观经疏妙宗钞》等。遵式则重视智岂页《净土十疑论》,采用天亲《往生论》的五念门,参以忏愿仪式,立《晨朝十念法》,常聚僧俗结修净业会,著有《金光明忏仪》、《大弥陀忏仪》等。此后,天台宗高僧均倡净土法门,形成“教宗天台,行归净土”格局。
1949年,全区有寺院653所、僧尼1910人,1966年为379所、1239人,1982年为382所、955人。80年代,黄岩、温岭、玉环、三门、椒江、临海、仙居等县市先后成立佛教协会。1989年11月,成立台州地区佛教协会,并发行月刊《台州佛教通讯》,后改名《台州佛教》,为该会会刊。1990年,金区有寺院365所,其中国清寺、高明寺、方广寺、香严寺、天宁寺、常乐寺、流庆寺、云霄寺、南峰寺、善法寺、清秘寺、西方庵等开放寺院69座,僧尼107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