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教以台州天台山为南岳衡山之佐理,十大洞天台州居其三:黄岩县委羽山洞为第二洞天,天台县赤城山玉京洞为第六洞天,仙居县括苍山洞为第十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中,临海县盖竹山为第十九洞天。七十二福地台州居其七;天台县灵墟、司马悔山,黄岩县东仙源、石磕山,温岭县西仙源、清屿山,玉环县玉溜山。道书有黄帝在天台山受金液神丹,太清真人彭宗治赤城,右弼真人王子晋、九天仆射伯夷与叔齐治桐柏,茅盈学道天台山,王方平括苍山度蔡经,司马季主与刘奉林先后得道委羽山,刘晨、阮肇天台采药遇仙诸说。
见于正史的最早传道者为永康县赵晒。其道崇尚清俭,礼敬俗神,汉灵帝时(168—189)东入章安县传道,为章安令所杀。道书记载,此后有葛玄先后在赤城、桐柏、华顶与括苍、盖竹、丹丘诸山结庐炼丹,三国吴赤乌(238—251)初年创建台州最早道观法轮院、天台观(后改桐柏观)、福圣观与峡山观(后改纯熙观)。西晋建兴元年(313),事帛家道丹阳道士许迈入赤城山、盖竹山筑室修道。约在东晋时,五斗米道(又称天师道)传入临海郡。隆安三年(399)孙恩起义,临海五斗米道道徒周胄聚众响应。元兴三年(404),许黄民因避战乱携《上清经》等入剡中,上清派遂流衍至临海郡。刘宋孝武帝时,顾欢隐居天台山楢溪,为上清经主要传人。泰始三年(467),顾欢撰《夷夏论》,尊道抑佛,引发规模浩大的佛道之争,促进道教教义发展。南朝萧梁时,陶弘景于天监七年至十一年(508—512)居天台山、灯坛山、括苍山、玉溜山多年,创佛道双修理论,奠定台州道教发展基础。
隋唐五代,台州道教以天台桐柏观为中心,上清派高道辈出。主要有徐则、王远知、叶法善、司马承祯、田虚应、冯惟良、应夷节、徐灵府、叶藏质、杜光庭、厉归真、朱霄外等,其中以司马承祯、杜光庭为最著名。唐代中叶,陶弘景四传弟子司马承祯居天台山30余年,进一步阐发陶弘景佛道双修理论,将佛教天台宗止观并重的修习方法融入上清派道术,创立“三戒”(简缘、无欲、静心)、“五渐”(斋戒、安处、存思、坐忘、禅解)、“七阶”(敬信、断缘、收心、简事、真观、泰定、得道)炼养理论,武后、睿宗、玄宗相继4次诏见问道,名重天下。景云二年(711),睿宗下诏为司马承祯重建桐柏宫,周围40里严禁樵猎。天宝初年,玄宗命礼部郎中崔尚撰《桐柏观颂碑》,书法家韩择木书碑,玄宗正书碑额。天宝三年(744)立碑于桐柏宫,开南宗祖庭先声。成通时(860一874),陶弘景八传弟子杜光庭入天台山为道士。他融儒道学说于一体,将“体、用”哲学范畴引入道教,阐发隋唐以来的“重玄说”,著有《道德真经广圣义》、《道门科范大全集》等20余种。其《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与司马承祯《天宫地府图》,为中国道教划分洞天福地的主要依据。天台山玉霄宫上清派道士叶藏质募造道经一藏,号《玉霄藏》,镇于玉霄宫。五代时,吴越王钱弘傲赐天台山桐柏宫金银字道经200函,并《玉霄藏》为《桐柏道藏》,约千余卷,为当时全国两大道藏之一。宋雍熙二年(985),太宗诏索《桐柏道藏》运赴余杭传本。后徐铉、王禹偁以此校刊其他道经。大中祥符五年(1012),张君房奉命编修《天宫道藏》,又借调《桐柏道藏》参校,并编入《天宫道藏》。明初,《桐柏道藏》毁于火。
两宋时期,内丹学说兴起,以天台山张伯端为代表的中国道教南宗取代上清派。他集北宋内丹学说之大成,完善内丹炼养理论。其《悟真篇》以诗词形式论述内丹,主张“先命后性,性命双修”,以人体为“鼎炉”,以人体内“精”、“气”为药物,运用“神”去烧炼,达到精气神的合一。此书为古代气功学与道教南宗主要经典。晚年居天台山榈柏宫,广授道徒,后被尊为道教南宗始祖,桐柏宫被奉为南宗祖庭。
宋末元初,北宗全真道龙门派开始在台州天台山与委羽山等地传播。天台山道士王中立少入桐柏宫潜心学道,深受宋理宗、度宗器重,元世祖时应诏入主大都(北京)崇阳观。时委羽山大有宫毁于战火,无力营复,王中立多次疏请,始得重建。王旋返台州,主领大有宫。他融南北二宗,在委羽山传龙门派,继而传向天台山桐柏宫。此后龙门派行于台州。明清时,台州还出现龙门律宗,以戒律密传。桐柏宫道士张静定为龙门第五代律师。张于嘉靖七年(1528)传戒法于赵真嵩,赵于崇祯元年(1628)传戒法于王常月,系龙门律宗第七代律师,后成为中兴龙门派的主要人物。与王常月同辈的沈敬常一系,门庭亦盛。清代雍正帝对张伯端十分推崇。雍正九年(1731),沈敬常再传弟子范青云奉敕重建天台山桐柏宫奉祀张伯端,开龙门派东南一大道场,撰有《钵鉴续》9卷记述清初龙门派史实。沈敬常三传弟子高东篱,晚年继范青云住持天台山桐柏宫,门下有方镕阳、沈轻云、闵懒云等高徒,门庭最盛。同时,以符篆为主的正一道也在台州流传,人数不少,但被视为旁门左道,散居民间。清中叶后,道教受朝廷抑制,逐渐衰落。
民国时期,道徒日益减少。民国21年(1932),仙居县有道徒231人,33年减至113人。玉环、仙居、温岭等县相继成立道教协会或道教会。1949年,全区有全真派道徒407人,宫观85处。1958年,天台山桐柏宫因筑水库淹入水底,成为历史陈迹。“文化大革命”期间,所有宫观停止宗教活动。1966年有全真派道徒244人,1982年为180人。80年代,政府重申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对外开放的道教活动场所有委羽山大有宫、天台山鸣鹤观(原妙乐院)、温岭县道源洞与三清观、椒江市龙翔道院等5所宫观,另有16所宫观作为简易活动场所恢复宗教活动。黄岩市、椒江市、温岭县、玉环县成立道教协会。1990年末,全区有道观60所,其中开放道观20所,全真派道徒115人(含坤道57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