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生活习俗

发布日期:2019-02-26 09:57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台州史志网


一、饮食

主食以稻米为主,薯类、麦类、玉米、豆类为辅。旧时山区滨海部分贫瘠地区,薯丝为主,今已易为稻米,薯丝成为城镇居民调剂口味食品。一日三餐,干稀因地因时而异立夏至中秋农事繁忙加一餐点心,称“接力”。菜肴,称“下饭“菜蔬”,沿海多海产山区多山货平原兼有山海之味喜食蔬菜与海鲜干制腌制品咸菜为常食佐菜臭苋菜梗汁炖豆腐为特味佐菜宴请旧俗“六碗“八碗等规格不足其数不成席以第一道菜取名规格较高者有海参席鱼翅席燕窝席等菜肴多至二十多盘近年席名已不很讲究而菜肴之丰有过之而无不及镇常流于靡费。

风味食品以米粉类、麦粉类为主。

浸糕 旧历年底,家家以粳米粉蒸熟捣揉制作年糕,浸水加矾贮藏。以多为,往往来年二三月尚有贮藏。以糯米捣制者称麻糍,亦有浸水久藏者。近年大多改手工制作为机械制作。

米面 大米粉蒸熟后,捣块压丝,晒干可久藏,又称“面干”。

豆面 以薯粉蒸锞后杠压成丝晒干,青绿有光,滑润可口。和作料汤煮,称“豆面羹”。又可作小吃,称“豆面碎”。天寒时加辣热食最佳。

猪肉麦饼 以肉糜为馅平锅油煎香软可口熟后中灌鸡蛋者更佳临海天台、仙居3县市所制特佳。

扁食 近似多肉馄饨作料先炒后裹可蒸煎可汤煮近年饺子渐兴与扁食并为城乡居民所喜爱。

光饼 扁圆形小麦饼炉烘胖发半脆半软可口而便保存中有小孔可以串便携带“肚脐饼”。传为明戚继光抗倭时军士所带干粮故又“光饼”。

鱼面 以净鱼肉蘸淀粉捶制入锅用文火烙熟切丝成面可鲜食可干贮裹作料则成鱼饺或鱼面馄饨。沿海一带特有,玉环县最兴。

豆腐圆 将豆腐以刀压捻分成小圆沾淀粉加作料汤煮为临海特色小吃已入《中国小吃丛书·浙江卷》。

蛋清羊尾 豆沙成圆沾淀粉外挂蛋清泡沫油炸而成外撒白糖色泽金黄,外脆里嫩,甘香可口,为临海市特有甜食,筵席常备。

五味粥 天台县城乡春节早餐以吃五味粥为习取红枣番薯毛芋赤豆豆腐等五样素品加米煮粥以食以祈五福系自寺院腊八煮五味粥供佛分斋演变而来。

糟羹 以米粉或薯粉入汤杂以多种佐料制作成羹有咸甜两种为元宵节食品。平时以薯粉制作者,称“山粉糊”。

青团 又称青饼清明前后以鼠鼬草煮熟捣浆和糯米粉中裹馅料底垫楮树叶或竹箬笼蒸而成甜均有别有清香且能助消化旧为寒食品

乌饭麻糍 春夏之交采乌饭嫩叶(俗称乌饭脑)捣汁揉和糯米蒸捣而成外粘松花,色香味俱佳。通常呈片状,中裹豆沙成卷者更佳。

漾糕 为夏令甜食以米浆粉或小麦浆粉发制蒸成形大如盘吃时随意分切松软可口。

灰青糕 以芝麻秆或清白稻草烧灰漉汁浸入早米经宿浆磨舀上蒸笼一层再泼炊一层以八九层为度厚寸许色浅绿用竹片划食加糖汁薄荷水等,软滑微香,为夏令凉食佳品。

重阳糕 又称糯米糖糕为重阳节食品取步步登高之意糯米粉蒸熟后捣糊制成方吃时临时分切其内糖馅如沟嵌以枣上撒橙肉红绿丝质软味甜。街头叫卖者上插各色小纸旗,更添节日气氛。

糯米圆 中裹肉馅或甜料可煮可蒸形小者为元宵汤圆实心者煮熟后置豆黄粉(黄豆炒熟磨粉拌以红糖及少量芝麻)中滚擂而成者称擂圆软糯香甜为冬至节日食品,故又称“冬至圆”。与麦面加作料合炒者为“炒圆”。

麦饼筒 天台县“饺饼筒”,临海市“麦油子”,三门县“麦焦”,以麦粉打糊摊制薄饼中裹多种荤素馅料卷成筒形现卷现食也可油煎旧为台州城乡特有节日食品,今渐成日常小吃。

其余如粽子、馄饨,与各地类同。

糕点以冻米糖花生糖芝麻糖最具特色每年春节家家制作临海天台仙居“羊脚蹄”,以麦粉加糖成形烤制形似羊蹄别有风味酒类以黄酒为主以陈为佳故又老酒”。白酒“烧酒“糟烧”。以杨梅浸烧酒,称“杨梅烧”,消暑解乏,城乡兴行。

二、服饰

服装鞋帽发型等一般与本省各地无大差异旧时男子汉式对襟外衣圆领搭襻纽扣女子汉式右侧开襟外衣窄袖内衣用套衫或双襟男女外裤腰头另出便于系扎乡绅士子与店家商人戴瓜皮帽穿长衫民国时期女兴旗袍男兴礼帽知识阶层兴中山装小儿穿戴以虎帽肚兜最具特色50年代后通行中山装(男)、列宁装(女)、军便装。80年代盛行茄克衫、运动服、西装。妇女时装诸般流行款式不多时日即自上海杭州等城市传入并已渐入农村穿鞋袜旧时为布鞋布袜民国时期渐行纱袜皮鞋运动胶鞋等开始传入50年军用式绿色胶鞋风行,称“解放鞋”。后塑料鞋皮鞋等普及近年旅游鞋继起皮鞋日趋高档。纱袜为尼龙袜替代。青年妇女夏日流行长筒丝袜。

所用布料旧时棉纱土布居多常以蓝白纱线为经纬质厚耐磨夏衣喜用土织苎麻夏布或以生绢为底料单面涂以栲胶,称“栲绢”。外衣颜色以蓝和黑蓝居多一般由染坊染制也有家庭自染者乡间少女喜红绿相间民国时“士林”,印花布也逐渐风行今则皮化纤诸般衣料日趋高档种种花色,任意选择。

劳动者于劳作时以腰巾为防护布妇女入厨所系者“拦腰“饭拦”。孕妇居出门必系以为能辟邪保胎山民工匠长工系双开叠式腰巾形如小裙便于蹲伏、步行,称“围裙”。今“拦腰”尚在使用,其余已少见。

渔民栲汁衣衫以棉布浸栲汁染制色深褐耐咸碱大襟左衽便于海上右手操作拢裤大裆宽腿直裆处缀裥如网裤下摆及腰腿侧斜兜处喜以龙凤虫鸟花草等图案装饰。今已渐少见。

玉环县茅埏等海山居民旧时常居家反穿衣裤作客或客至时正穿乃贫困节俭的权宜之习,50年代后已消亡。

清时男蓄辫女缠足辛亥革命后废止少女垂辫妇女梳发髻后渐行剪发温岭县石塘一带渔区中老年妇女仍有梳髻者髻式美观多样50年代后中青年妇女流行齐耳短发或垂肩双辫80年代风行烫发青年女子也有兴披发马尾辫、.蜈蚣辫。城镇渐有老年染发。

旧时雨天穿“木船”、箬壳鞋戴箬帽穿蓑衣或用纸伞油布伞富户穿牛皮钉靴或油靴民国后渐兴橡胶雨鞋,称“套鞋”。80年代后折叠伞尼龙雨衣胶布雨衣等兴起,纸伞、油布伞等绝迹,蓑衣在农村尚可见。

三、居住

多聚集而居形成村落山区偶有单户独屋散处不少村落按宗族组织—村一族或一村数族渔村和人口较多的集镇聚族现象不十分明显村落总体大多朝南向阳村落命名除按宗姓外往往依据山名岙名溪河渡口山岭塘堤地势、山形及桥梁、古塔、寺庙等建筑命名,或以当地历史名人和土特产命名。

民舍一般朝南或东南利于采光通风,有“朝南屋儿孙福之谚也有忌正南者以正南为神庙所向住宅宜朝向微偏传统住宅格局富户多取院堂式前庭后园环以围墙入门为庭升阶为堂正中为堂屋两侧为居室一般不开大窗,称“明厅暗房”。民国时期渐有玻璃窗天井“道地”或“门堂”。也有数户成一院落的楼屋一般取畚斗楼式垂檐出桷楼后不开窗楼后开窗者“四面”。最具特色者“五风楼”,两厢凤翼檐牙高翘农家大多为平屋或矮楼就地取材多数木结构山区常以泥土垒打成墙或以块石卵石砌墙平原多砖墙片石墙沿海及深山区多茅屋,称“茅厂”。温岭平原一度兴以石为材四墙楼面乃至梁柱房顶均以石板石条建筑70年代前期农村推广“大寨屋”,集资或生产队出资一字横排前后数行每户一楼一底80年代城乡新建住宅多钢筋水泥砖木混合结构有阳台专用灶间卫生间者渐多并向多层发展城镇公寓楼房由机关企事业单位兴建或由房产公司开发出售成套组合,一户一套。

居家器物有特色者多竹制品如躺椅靠背椅饭篮竹箩等今家具多成套木制,崇尚现代流行款式。塑料器物已普遍进入寻常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