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职工管理

发布日期:2019-02-18 15:21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台州史志网

一、职工人数

民国时期,台州现代产业工人为数不多。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人民政府对旧政府公职人员与官僚资本企业职工采取“包下来”的政策,对私营工商业通过赎买的办法加以改造。1952年,全区全民所有制职工25670人。l957年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全民所有制职工41241人。

1958年“大跃进”期间,大办工业,职工猛增。是年末,全民所有制职工64910人,比1957年增长57.4%。l959年下半年开始,职工继续增加,l960年全民所有制职工78312人。

60年代初,贯彻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和精减职工精神,严格控制全民所有制单位增加职工,并大力精减职工。l962年底,全民所有制职工减至51443人,比1960年减少34.3%。此后,全民所有制职工人数再次大幅度增加,l971年76108人,l976年95075人。

80年代,加强职工人数与工资总额的宏观控制,改善宏观管理,集体经济、个体经济和第三产业劳动力有所增加。同时,企业恢复、健全退休、培训、奖罚等制度,提高职工素质。1985年末,全民所有制职工l59886人,集体所有制职工139005人。l990年末,全民所有制职工l78958人,集体所有制职工154144人。

若干年份职工人数

年份

全民所有制职工

集体所有制职工人数

人数

其中固定工

1952

25670



1957

41241



1958

64910



1962

51443

46796


续表

年份

全民所有制职工

集体所有制职工人数

人数

其中固定工

1965

53926

45812


1970

73001

58255


1975

93766

82632

121509

1978

120751

91148

170738

1980

139546

104825

119383

1985

159886

112031

139005

1986

166826

114516

141310

1987

173012

115859

151321

1988

178191

117939

155225

1989

177720

118688

151842

1990

178958

120564

154144

若干年份全民所有制单位职工分布情况

单位:人

年份

总计

工业

建筑

农林水利

交通邮电

商饮服务

城市公用

科教文卫

金融

机关团体

1952

25670

4012


194

441

5086

16

9102

754

6065

1957

41241

5686

584

1366

1755

12686

12

10469

975

7708

1960

78312

18842

5380

6144

7562

20058


12669

538

7119

1962

51443

9971

548

4865

3459

13728


11407

653

6812

1965

53926

10014

782

4402

3629

14391

5

12361

746

7596

1970

73001

20436

438

7376

4411

17832

14

13929

693

7872

1975

93766

30916

1978

8964

5485

20418

60

16797

700

8448

1978

120751

38197

2673

11636

7474

25952

186

22646

831

11156

1980

139546

43398

4074

11183

7254

30563

171

28103

1928

12872

1985

159886

57089

2336

12295

11405

18579

1380

35548

2733

18521

1986

166826

60635

2392

11968

11665

19191

1418

36840

2992

19725

续表

年份

总计

工业

建筑

农林水利

交通邮电

商饮服务

城市公用

科教文卫

金融

机关团体

1987

173012

63877

2087

11823

11883

19146

1733

39036

3439

19988

1988

178191

62494

2288

12010

12321

20095

1868

42199

3835

21081

1989

177720

60783

614

11475

12634

20519

1911

43596

4053

22135

1990

178958

60872

386

10112

12750

20559

2196

44207

4246

23630

二、用工形式

民国时期,主要采用雇佣制,包括学徒契约制、职工聘雇制、童工养成制、季节合同制等。一般由中间人介绍,双方订立书面契约或口头协议,议定雇金及雇佣期,期满解约或续订。厂(场)、作坊、店铺聘用艺师、职工、伙计等,采用月薪办法,雇主有权随时解雇。小手工业者收徒授业,学习期内仅供膳食。

1950—1956年,全民企事业单位实行固定工制度,用行政手段统一分配劳动者至企业。l958年开始招收临时工。1962—1965年试行亦工亦农制度。1971年贯彻国务院《关于改革临时工轮换工制度的通知》,l970年9月20日前进单位的,在常年性连续性生产工作岗位上的8145名计划内临时工,全部转为固定工。

1979年始行考核招工。l982年全面推行公开招工、全面考试、择优录用。l983年试行劳动用工改革,实行劳动合同制,并实行先培训后就业,被录用者与使用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期限3—5年。l984年8月正式推行劳动合同制。1985年末,劳动合同制工人7776名,占职工总数4.9%。l990年末,劳动合同制工人23439名,占职工总数13.1%。

三、就业安置

民国时期无劳动就业机构,集镇民众自谋生计。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政府对城镇劳动就业进行管理,起初归属民政部门,设置人事、劳动机构后归属劳动部门。依据国民经济发展需要与国家就业安置方针,采取相应就业措施。

全民、集体单位招工50年代初,首先安置失业人员,招收雇佣工人和职员。之后,陆续招收复员、退伍军人、退休退职职工子女、城镇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留城待业青年及原被精简的城镇老职工与家庭生活比较困难的人员。后招工制度几经变更。1975年,始行自然减员空余指标补充制度。1979年实施文化考试制度。l983—1986年推行因公死亡、致残与正常退休职工子女顶替制度。l987年,全民所有制单位从社会招收工人全部实行劳动合同制,部分集体所有制单位同时开始实行。

若干年份全民、集体单位招收职工人数

单位:人

年份

1978

1980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总数

13119

16097

3658

3575

4294

3431

3089

3299

全民

1352

5802

2333

2183

2683

2179

1931

2013

集体

11767

10295

1325

1392

1611

1252

1158

1286

乡镇企业招工1978年开始,乡镇企业发展迅速,吸收大批农村富裕劳动力,并招收城镇待业人员就业。l990年,全区乡镇企业职工468850人,其中城镇户口8529人。

自谋职业50年代实行公私合营后,个体户按行业组织成为集体。1978年后,城镇待业青年自谋职业逐渐增多,从事个体工业、商业、饮食业、修理业、运输业等。至1990年,城镇劳动力从事个体经营者ll900多人。

劳动就业服务l979—1982年,发展多种社会劳动组织,统一训练、输送、调节社会劳动力。各县市相继成立劳动服务公司,归属县市劳动局。1983年,地区成立劳动服务公司,l989年改为就业管理服务局。1983年,全区有19个区镇成立劳动服务所,l5个企事业单位成立劳动服务公司,安置各类劳动力2577人,其中城镇待业人员571人。l990年,全区有各类劳动服务公司、站所、部社等l71家,生产、服务、劳务网点500个。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l955—1957年,曾动员少数城镇知识青年去农村参加劳动,并接纳部分杭州、宁波等城市知识青年至农场、林场落户。l962—1966年,开始有组织有计划地动员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在农场、林场设立知青点,或新建农业大队。1966年,黄岩县首批动员500多名城镇知识青年支边至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968年12月后,全区出现上山下乡高潮。l970年为数最多,计8726人。l968—1978年,30510名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其中1969年支援内蒙古建设兵团3000余人,1970年支援黑龙江建设3100人,l971年支援内蒙古建设兵团700人。l978年,停止动员下乡工作。全区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共36631名。l971年开始,通过招工、招生、参军、转干等途径,逐步回收安置。80年代初,安置完毕。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情况

单位:人

年份

全区

临海

黄岩

温岭

仙居

天台

三门

玉环

合计

36631

7689

15044

6171

1085

2038

1669

2935

1966

6121

1043

3299

625


81

258

815

1968

678

120

100

350

31

10

47

20

1969

3387

650

696

1586

79

281

57

38

1970

8726

2177

4293

502

30

537

316

871

1971

2196

849

449

442

2

119

110

225

1972

395


4

386



3

2

1973

652

156

29

130

2

182

153


1974

1833

605

321

368

211

111

115

102

1975

2456

341

538

749

190

247

149

242

1976

2160

399

641

418

181

202

133

186

1977

6934

900

4462

615

268

214

187

288

1978

1093

449

212


91

54

141

146

四、职业技术培训

50年代初期,对城镇失业工人与其他失业人员等,采取业余文化学习与开办训练班等多种形式进行文化补习与技术训练。“文化大革命”期间,技术训练基本停止。80年代,各县市先后建立职业技术培训中心(培训站)。1987年后,地区及各县市相继建立工人技术考核领导小组(委员会)以加强领导。至1990年,共培训学员33800多人次,培训结业32800多人,结业后就业25100多人。

1981—1990年职业技术培训情况

单位:人

年 份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参训人数

575

1461

693

151

2170

4113

5889

5043

6175

6140

结业人数

575

842

345

66

2170

4113

5889

5043

6175

6140

就业人数


842

345

66

1961

3580

4376

4356

4356

5153

五、职工调配

50年代初期,试行统一调配制度,原有企业、机关一般增产增事不增人,新办企业、新设机关首先从原有企业、机关抽调人员。l956—1985年,推行统一调配制度。60年代初,不同所有制企业间不能相调。1969年后,职工调配遵循“从生产、工作需要出发,就地就近就中小城镇,就内地边疆”等原则。部分愿意当工人的干部作工人调动。l978年起,为解决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回原籍工作,实行“富裕急需,全民调集体”原则,由地、县劳动局(内务局)管理。1984年起,系统内调动由主管部门审批;部分系统间调动由调动单位主管部门审批,报劳动部门备案。80年代后,除政府劳动部门调配外,各类劳动介绍机构为城镇待业人员介绍职业,为小企业、乡镇企业提供各种技术服务及劳务承包,促使劳动力合理流动。

1979—1990年全民所有制单位工人调动情况

年份

合计

调入人数

调出人数

小计

外省市

外地市

地区内

县市内

小计

外省市

外地市

地区内

县市内

1979

10255

5568

681

760

872

3255

4687

135

580

845

3127

1980

9753

4999

515

505

947

3032

4754

69

352

1105

3228

1981

9497

5196

546

546

1432

2672

4301

70

363

1234

2634

1982

6765

3339

374

379

724

1862

3426

94

687

822

1823

1983

6192

3069

264

246

379

2180

3123

84

262

385

2392

1984

10514

5905

236

298

765

4606

5609

112

335

556

4606

1985

12581

6521

238

285

3154

2844

6060

114

370

2732

2844

1986

7465

3834

218

179

3437

3631

69

227

3335

1987

10768

5542

192

670

4680

5226

86

625

4515

1988

11652

5959

185

205

5569

5693

65

214

5414

1989

6138

2750

116

155

2479

3388

58

1001

2329

1990

5599

29t7

90

78

2779

2652

52

115

2485

六、劳动争议处理

50年代初期,主要处理劳资争议。l956—1986年,基本上由信访部门处理。1987—1988年,各县市先后建立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设立劳动争议仲裁办公室。1988年5月,地区建立劳动争议仲裁办公室。l990年,l57个企业建有调解委员会。

1988年,全区受理和处理劳动争议案件7起8人,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4起4人、集体所有制企业3起4人,不服仲裁向法院起诉1起。l989年,全区劳动争议仲裁部门受理劳动争议案件31起42人,处理21起37人,不服仲裁向法院起诉3起;企业调解委员会受理21起,调解成功l7起。l990年,全区受理争议案件24起,处理27起,其中仲裁裁决l0起、调解解决l2起、其他方式处理5起,不服仲裁向法院起诉3起。

为预防劳动争议,l989年,温岭县首先实行劳动合同鉴证。至1990年,全区鉴证劳动合同38530份。临海、椒江、仙居3县市新招收职工劳动合同鉴证率l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