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群众文化

发布日期:2019-02-15 09:12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台州史志网


一、公共机构

民国时期始有政府设立的公共文化机构,初称县通俗讲演所,从事民众教育宣讲。16年(1927),临海县设立民众教育馆。1820年,玉环、温岭、黄岩、仙居、天台等县及海门镇也先后建馆,三门县于29年建馆。各馆大多以旧庙宇祠堂为馆舍,从事民众识字、图书借阅、文艺宣传等业务,抗日战争期间一度活跃,后相对沉寂,活动限于城区与个别集镇。

1949年解放后,各县陆续建立人民文化馆,至1950年已普遍建立。1949年8月建立台州人民文化馆。1952年9月与临海县文化馆合并为台州中心文化馆,1954年撤销专区时改称临海县文化馆。起初各馆业务广泛。嗣后,收音广播、公共图书、文物保护等工作逐渐单独建立专门机构,文化馆主要从事组织、辅导群众业余文娱活动、培养业余文艺人才、搜集与整理民间文艺。“文化大革命”期间一度改称毛泽东思想宣传站。县属区文化站始建于1950年,至60年代初期已普遍建立。1951年曾在温岭县箬山乡试办乡文化站,1953年停办。1958年时,曾大办公社管理区文化站,1961年先后停办。1975年后,建立少数民办公助公社文化站。80年代,文化站发展迅速,至1984年已基本普及。1990年,有区文化站57个,乡镇文化站373个。至80年代末期,各县市文化馆及部分区镇文化站新建或扩建馆舍,扩充、更新活动设施。1979年,地区建立群众艺术馆,组织与指导群众文化活动。1990年,黄岩市文化馆与温岭县文化馆被评为全国先进文化馆。

农村群众文化组织,50年代初称俱乐部,以农业生产合作社为单位组织,大多以业余剧团为主体,相当活跃。至1956年末,有农村俱乐部1000余个。“文化大革命”后期,部分改称文化室。80年代中期后,出现一批文化专业户,个体经营图书出租、电子游艺、台球等,群众文化事业形成国家办、集体办与个体办并存局面。1988 年开始,地区及县市陆续建立社会文化管理委员会,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

各县市工会均建有工人文化宫、俱乐部等设施,举办各种文娱活动。

二、民间文艺

历代流传演变,多为群众自娱活动,间有艺人演出以为生计。

民间曲艺 主要有词调坐唱、道情、莲花、洒尺、莲子行、排街、铜钿鞭、化龙船、滩簧、鼓词、评书,及“扫地佬"、“送麒麟”、“送元宝”等顺口溜,以词调坐唱、道情、莲花等流行最广。词调已有数百年历史,由斗会与社会坐唱,配以细乐,声腔柔婉,参加者多为缙绅人家子弟,以自娱为主,又称才子调。天台、温岭等地也有由劳动者组成的山坑班,演唱较为粗犷,称山头词调。唱腔具地方特色。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临海县有词调停云社。道光至咸丰年间(18211861)有成文社、近圣社等。温岭县有花山社。黄岩县先后有妙音社、联珠社等。天台县有国乐社,后又有鼓乐社、音乐社。海门葭浊镇有词调班社。民国2627年,临海、黄岩等地曾将词调搬上舞台演出折子戏。50年代,天台、温岭等地将词调发展为戏曲搬上舞台。1959年,临海县城关组织业余词调剧团,后在“文化大革命”中解散。评书则多为半职业性艺人在城镇作营业性演出。鼓词主要在玉环县一带演出。1976年与1990年,先后两次举办地区曲艺调演。1987年,在各县市普查基础上,地区群众艺术馆编成《中国曲艺音乐集成·浙江卷台州分卷》,收有各类曲种17个,曲牌、曲调186首。

民间舞蹈龙、马、狮、五瞥、鱼、船等道具舞具有地方特色。以龙舞、狮舞较为普遍。温岭县箬山《大奏鼓》保持闽南移民的独特风情,天皇村《流徒传》别具一格。三门县亭旁板龙,始创于明,以1.78米长木板为底座,两端凿圆孔,木棒穿孔相连,板座上以竹篾、彩纸或花布糊扎成龙头、龙身、龙尾,中燃蜡烛,组成特大龙灯,盘旋穿舞,热闹壮观。1982年元宵,亭旁胜和村板龙长250米,参加盘舞者142人。仙居县水口山卷地龙,清光绪时即已著名,俗称“九节龙”,民国时增为红绿雌雄双龙,舞技富有特色。1982年始,舞蹈工作者深入访查,历时8载,由地区群众艺术馆初步编成《中国民间舞蹈集成·浙江卷台州分卷》,记录民间舞蹈35 个,对其源流、造型、服饰、道具、动作、音乐、现场表演等作详细记录与考订,对其中13种作录像。

民间歌曲 1981年各县市开始普查采录。1982年由地区群众艺术馆编成《台州民歌集》,收录460首,其中劳动号子58首、山歌103首、小调137首、说唱97首、风俗儿歌15首、宗教音乐46首、革命历史民歌4首。

民间器乐与民间信仰、礼仪习俗等关系密切。迎神赛会、元宵灯节、婚丧祭祀等有民间器乐演奏。1984年始普查采录,至1986年,地区群众艺术馆编成《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浙江卷台州分卷》,收录乐曲225首,其中独奏乐曲28首、合奏乐曲88首、丝竹锣鼓乐曲《作铜锣》1首、吹打乐曲62首、锣鼓乐曲10首、寺院宗教音乐曲36首。《作铜锣》为大型民间器乐演奏曲,由丝竹、打击乐器等10多种乐器组成,流传黄岩市宁溪镇,最具特色。其乐队称铜锣会,常于每年二月初二迎灯活动结束后开始游街演奏。其乐曲典雅动听,多次连续反复,自始至终不掺其他曲牌,特有的“作铜…作铜……断……打击音响节奏,庄熏肃穆。民国初年农历七月半,铜锣会自宁溪山区乘竹排顺流而下,转船沿江直达海门港口,一路演奏,盛况空前。临海、天台县城元宵节有“细吹亭”丝竹乐队,踏月游街演奏,另具特色。

民间游艺 以台阁、梗杠、高跷、荡秋千、举纛、扮故事、车灯等最为普遍,旧时多见于元宵灯会与迎神赛会。三门县中门乡小林山、山上杨、枧头各村,元宵节群集神庙前广场举行火把赛,届时火炮三响,各点干茅草扎成火把抛向高空,参差错落,如群星流窜,具山乡特色。玉环、黄岩、温岭一带的“扮故事”,又称“踏地故事”,大多为两人化装表演,活泼粗犷,幽默滑稽,穿插在迎神队伍中,边走边演,节目有《大补缸》、《小客卖冬菜》、《卖水果》、《敲竹杠》等。天台县白鹤镇一带“摇大渔船”,由船公、船婆与扛船者3人合作,集说、唱、演于一体,摇纸船前进于游行队伍之中,以民间小调为曲,唱词即兴编撰。

民间游戏大多为儿童游戏,有捉“子”(小沙袋)、捉梭(翻绳花)、造屋(单腿跳地格)摸虎卵追水鬼飞花纸闸水飞拍柿瓤跳乌龟办人家家摸羊官打捉贼幽猫幽(捉迷藏)娶新妇娘水鬼上岸抢廊柱捩铜钿官兵拔绿壳(土匪)跳皮筋滚铁环跳绳踢毽子爬竹竿放纸鹞(风筝)打勿死鸭(抽陀螺)摺纸等等儿童玩具还有竹蜻蜒老菱旋毛楂旋骨扎制品麦秆或棕榈叶编成器物香袋雪灯风螺旋(纸风车)水箭镖箭鱼骨玩具万花筒等就地取材简便易作又富情趣农民夜间纳凉或田休息喜玩各种民间杂棋种类很多有金木水火土五步棋移三直三六九棋屙缸棋、算盘棋、布袋棋、闷棋、牛角棋、程(陈)棋、小和尚关大和尚棋等,划地为盘,以石作棋,或两人对局,或多人共弈,甚为简便。

民间美术 大多见于民间建筑装饰与生产生活用具装饰三门县民居石窗雕艺术粗犷中见异趣温岭县石塘一带不少生活用具美术装饰造型夸张设色极具渔区特色玉环县刻纸线条细腻秀丽玲珑且多海洋题材自成一格已成为工艺美术品畅销国内外。

民间故事笑话谚语歌谣等民国时期各县均有人作过采集限于条件集不广且往往集而复散1949年后群众文化工作者长期采集积累许多资料1986 开展普查各县市相继编《中国民间文学集成·浙江台州地区卷本县市分卷。共收民间故事2.1万则、民间歌谣1.8万首、民间谚语8万条,其中戚继光抗倭故事、桔乡故事、水族故事、地名故事、当地名人故事等最具地方特色。

民间曲艺与民间舞蹈艺人,1949年后逐渐减少,60年代后平时演出活动已不多见。80年代后,现代流行歌曲与交谊舞兴起,卡拉OK在城镇开始流行;铜管乐队在城乡逐渐增加,多见于群众性游行、民间婚丧仪式,常与传统民间乐队并存。民间游艺中台阁、梗杠、高跷等在庆祝游行、元宵灯会等活动中尚有保留。各种现代玩具与游艺设备渐多,在城镇中逐渐取代传统民间玩具。扑克牌在城乡盛行。台球风靡街头。电子游戏机进入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