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台州府立三台中学堂监督由知府聘任,各县官立高等小学堂与两等小学堂堂长由知县聘任,私立小学堂堂长由董事会聘任。府立中学堂教员由监督聘任,小学堂教员由堂长聘任。小学堂教员多数为秀才、童生,少数为举人。
民国时期,中小学与师范学校教员由校长聘任。4年(1915)7月,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民国学校令》,规定“国民学校教员,须在师范学校或教育总长指定之学校毕业,或经国民学校教育检定委员会检定合格而受有许可状者”,当时台州师范教育发展缓慢,远不能满足中小学师资需要。7年,根据教育部《检定小学教员规程》,各县检定中小学教员,合格者取得小学正教员、助教员或专科教员资格,实际未施行。19年,各县登记小学教员,具有下列条件之一的小学教员与愿作小学教员者予以登记:受1年以上师范教育毕业者;曾经小学教员检定合格者;中等以上学校毕业者;高等小学毕业,曾任小学教员两年以上者;曾任小学教员并入假期讲习会两次以上而有证明者。经小学教员检定与登记,不合格教员甚多。24年,全区有中学教职员154名、小学教职员3135名。38年,有中学教职员628名、小学教职员5073名。38年1月,专署规定小学人事编制以每学级1.5人为标准,6个学级以上得雇佣工友1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绝大部分教师继续留用。1952年,全区有幼儿园教职工98人、小学教职工7227人、中学教职工894人。次年3月,规定小学人事编制:乡村4个学级以上,高年级每班1.5人,中、低年级每班1.2人;乡村3个学级以下的,每班1人。文化程度差的予以辞退或转业。1954年,有小学教职工6340人、中学教职工998人。1958年,在“大跃进”中,各类民办学校增加。1960年小学教职工剧增至8993人,中学教职工增至2026人。1961年,调整教育事业规模,压缩教师编制,部分教工回农村参加生产劳动或回城镇另谋职业。次年,小学教职工减至7140人,中学教职工减至1882人。1966年后,师范院校一度停招,师资无来源。1973年起,农村中小学教育一度发展较快,民办教师猛增。1977年,有中小学教职工33160人,其中民办教师20668人,占62.33%,教师素质下降。1978年后,停止吸收民办教师,通过整顿、辞退与文化考试转公办等方法,使民办教师比例逐年下降。1983年,全区有中小学教职工32311人,其中民办教师14184人,占43.9%。1990年,全区有特殊教育教职工31人,其中专任教师27人;幼儿园教职工2748人,其中教养员2580人;小学教职工18514人,其中在编民办教师4048人、专任教师17010人;普通中学教职工11910人,其中在编民办教师518人、专任教师9751人;农业职业高中教职工1057人,其中在编民办教师8人、专任教师800人。
一、培训
民国初,各县创办小学教员讲习所,负责培训小学教员。20年(1931),部分教员参加省师资进修通讯部学习。24—33年,师范学校与各县举办短期小学师资培训班及小学教员暑期讲习班。25年,省定点在台州中学附属小学开办短期小学师资培训班,培训全区小学师资。同时,各县甄别训练塾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学校普遍建立教职工在职政治学习制度,以自学为主,适当组织集体讨论。每周安排一定的学习时间,或利用寒暑假集中学习。1952年起,组织教师在职学习教育理论、经验及文化业务知识,每年假期集中至县或区、公社(乡)学习政治理论与教学业务。并举办各种短训班,对在职教师进行业务培训。1976—1990年,每年暑假,各县市举办各学科备课班。
业务进修分离职与在职进修两种。离职进修主要选拔部分中青年教师至省、地、县有关院校与教育学院、进修学校学习。高中教师由省教育学院培训,初中教师由地区教师进修学院培训,小学教师由县教师进修学校培训。此外,尚有教育行政部门与各类教育学院、进修学校主办的校长培训班。在职进修主要有函授教育、广播电视教育、教研活动、星期日进修班等。1952年,成立临海师范学校函授部,招收学员400名,组织小学教师参加中师函授。1958年,招收函授学员1200名。50年代开始,杭州大学、浙江师范学院等招收在职教师中文、数学等大学本科、专修科学员。1978年后,各县教师进修学校、地区教师进修学院相继恢复与建立,在在职教师中招收高师、中师函授生。至1990年,地区教师进修学院共培养高师专科函授毕业生1136名,临海师范学校函授部及各县教师进修学校共培养中师毕业生7000多人。1990年,全区幼儿教师合格率51.9%,小学教师合格率72.5%,初中教师合格率56.2%,普通高中教师合格率45.5%,农业职业高中教师合格率23.6%。1982年开始,进行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至1990年末,全区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教师730人、中级5365人。
二、待遇
清末及民国初期,县立学校教员薪水较丰厚;一般学校教员薪金微薄。民国21 年(1932),小学教员月薪最高36元,最低2元,平均9.47元。民国时期,教师常遭解聘,虽有抚恤退休条例等规定,但未实行。35年后,物价飞涨,教师待遇无保障。36年6月12日,温岭全县小学教员罢教。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逐步提高教职工工资、福利标准。50年代初期,教师工资发放大米,后实行工资分制。1950年,实行工资改革,中等师范教师月均工资50.91元,比工改前增长29.34%;中学教师月均工资52.92元,比工改前增长31%;小学教师月均工资35.93元,比工改前增长52.95%。1963年,调整部分教师工资。1977—1990年,多次调整工资,在中小学实行教龄津贴与班主任补贴,工资有较大幅度提高。教职工享有公费医疗、探亲、病产假、救济、抚恤等劳动保险待遇与离退休待遇。1983年起,先后4次作出规定,将部分教师农村户口的配偶及子女(16周岁以下),从农业户口转为非农业户口。各县人民代表会议、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均有教师参加。1951—1965年,有34名教师被评为省级先进工作者,9名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文化大革命”期间,教师受迫害。1978年后,知识分子政策逐步落实。1978—1990年,经复查,共平反冤假错案3595件。1977—1990年,有113名教师获全国优秀教师与先进工作者称号,409名教师被评为省级教育系统劳动模范、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15名中小学教师被评为特级教师。对从教30年以上者颁发荣誉证书。
三、教研
民国前期,地方教育辅导工作主要由省立学校承担。按省教育厅规定,省立中学附小为辅导小学教育的中心机构。以后,全省划分为11个省学区,台州为第六省学区。每年5月,由台州中学附小主持召开学区辅导会议,主要研究学区内如何改进初等教育。学区下属县辅导会议,由各县立中心小学主持,每学期至少举行两次辅导会议,研究本县学区内如何改进初等教育。21年(1932)9月,根据《浙江省中等学校各科教学研究会组织大纲》,各中等学校成立各科教学研究会,研究各科教学方法、教材联络、课外补充活动及其他教学上的实际问题,以提高各科教学效率。25年,为配合实施义务教育,各省立小学设短期小学实验班,以研究教材、教法、训育、行政为重点。31年后,为配合实施国民教育,临海等县筹组国民教育研究会。32年,临海县被省教育厅定为全省8个国民教育示范区之一。
50年代初,学校教研活动主要组织教师学习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老解放区教育经验与苏联教育理论。普遍建立备课、听课、评课制度,举行观摩教学,交流教学经验,研究改进教学方法。以后,相继成立学科教研组,组织与指导本学科教学,开展教学研究。学校教研活动,一般每周安排2课时。1955年起,各县有计划地开
展乡、区或全县性教学观摩等教研活动。
1962年4月,地区文卫办公室设立教学研究室,此后各县也相继设立,负责研究、推动各学科教学工作。“文化大革命”期间,地区与各县教研室解体,学校教研组停止活动。1972年3月,地区教育局成立调研组。1977年后,教研活动正常开展,各县先后成立中小学各学科教研大组或中心教研组,有的县在区、乡(镇)成立教研中心组。1979年7月,地区教育局重新设立教研室。在此前后,各县教研室恢复。中学政治、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小学语文、小学数学与幼儿教育等学科成立教学研究会,中小学体育、音乐、美术、职教等学科成立学科教研大组与专业教研大组。地区学科教学研究会会员与大组成员2000多人。各教研室活动,“文化大革命”前,以学习新教学大纲,钻研教材教法,研究加强基础知识教学与基本技能训练为主。1976年起,开始教学改革研究,着重研究教学常规管理,优化教学过程,并开展教学改革试验与评选教坛新秀等活动。1985年开始,地区教研室有计划地开展教育科学课题研究,省教委及其他部门每年有立项科研课题,已研究课题有中学政治学科“高中学生社会主义方向教育”实验研究,中学语文“单元教学法”试验,中学数学“六课型教学法”试验,中学化学“程序教学实验”,中学生物“目标教学”实验,小学语文“集中识字、大量阅读、分步习作”实验,幼儿教育“农村学前班课程改革探索”实验等。主编与参编专著、教材及教学参考书50多种。
1981年1月,台州地区教育学会成立。第一届年会与成立大会同时举行,交流学术论文与教学经验材料8篇。1981年12月召开第二届年会,研究探索中小学教育规律,交流论文与教学经验材料23篇。1982年11月,第三届年会与省教育学研究会第二届学术讨论会同时在临海县举行,中心议题为加强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交流论文46篇。1984年11月召开第四届年会,着重探讨中小学教育改革问题,交流论文50多篇,评选10篇论文推荐给省第一届教育学术讨论会,其中4篇论文选入省第一届教育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986年9月召开第五届年会,开展端正教育思想讨论,以进一步明确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交流论文36篇。1989年5月召开第六届年会,交流教育科研成果,探讨教育发展规律。
1981—1990年,地区教育学会会员在省级以上学会交流与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论文共300多篇,其中在省级以上获得教育科研成果奖者27项,出版教育专著及教学参考书100多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