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史志研究 >>党史研究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纪念海门解放70周年

发布日期:2019-11-11 14:33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台州史志网

方根法

 

海门地处台州湾口,扼椒江出海之咽喉,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早在1924年春,这里建立了中国共产党在台州的第一个基层组织;台州地区级最早的领导机构——中共浙南特委,也设在这里。解放战争时期,海门是中共椒南工委的活动中心。

海门的反动势力也相当强大,除了国民党的党政机关外,“军统”、“中统”两个特务系统均有派驻人员,并建立了相应的特务组织;“浙保(前身为省防军)五团团部”长期驻防海门;抗战期间,“浙江省外海水上警察局”机关也迁来海门。因此长期以来,海门的斗争是相当艰苦和复杂的。

1949年初,为了配合全国解放战争的大好形势,使台州各地及时回到人民的手中,中共椒南工委在中共台属工委的领导下,积极开展了各方面工作。为争取和平解放国民党台州专署所在地临海,通过开明士绅的关系,秘密约请国民党临海县长前来海门,与中共椒南工委负责人举行谈判,达成和平解放临海的口头协议;在海门郊区设立秘密通讯联络点,接收新华社广播,及时编印《浙东简讯》油印小报,秘密散发到临海、黄岩、温岭等地,向群众宣传党的政策和解放战争形势;为了支援浙东游击队的活动,椒南工委在海门、路桥、黄岩等地向各界发动募捐,筹集资金,购买当时游击区紧缺的药品、胶鞋、布匹以及其他生活用品,多批秘密运至台属武装根据地。

1949年5月份,杭州解放,国民党浙江省政府机关迁到宁波,浙江省保安副司令王云沛,率领残部6000余人,号称“万人”占据海门港两岸,设立“浙南行署”机关,封派各县挂名县长,收罗沿海土匪,建立名目繁多的反共武装,企图对人民解放力量进行反扑。在他们所占地盘内,向群众派捐、“借”粮,暗偷明抢,强买强卖,闹得鸡犬不宁,民不聊生。

5月28日,浙南游击队第三支队,围歼顽敌,攻克温岭县城;29日,临海、黄岩两县国民党县长及台州行署独立团举行起义;与此同时,浙江保安队独立旅摆脱王云沛的控制,离开海门。这时国民党大势已去,台州的全部解放已成定局。可是不甘心失败的王云沛,为了挽回残局继续与人民力量抗衡,立即调整部署,把浙江外海水警局机关迁移到上大陈岛;把水警一大队调驻到椒江北岸前所的老鼠屿;水警二大队调至临海杜桥的连盘、上盘、天打闸一带;把“浙南行署”下属的各团及各杂牌武装,全部移驻椒江北岸。69日下午,王云沛又把驻老鼠屿的水警一大队200多武装调至海门驻防,以配合海门原有的水警护航队,企图稳住重镇海门。

杜桥一带原是椒北土匪“北边帮”活动的老巢,西北紧靠桐树山,山里栈道险恶,腹地纵横,可以化整为零进行长期隐蔽;连盘、上盘濒临东海,形势不利时可以迅速撤离海岸,外窜头门、雀儿岙以及一江山、大陈诸岛;王云沛把水警一大队调往海门后,主力即可与海门隔江相望,扼椒江之咽喉,进而可以威胁黄岩、临海。

正在王云沛派水警一大队进驻海门的同一天,浙南游击纵队三支队支队长周丕振与一大队大队长黄乐平、第一中队队长应康寿一起,率领一中队战士,在中共椒南工委徐德、金洪教、项德鹏、杜临鸿、杨文美、李芝楚、陶福胜等同志配合下,上午从黄岩出发,挺进海门。一中队中午到达葭,饭后略事休息,下午二时即兵分三路,向海门逼进。这南、北、中三路以中路为主力,指挥部亦随中路,设在央屿街一户农民的房子里。

北路一个分队(排)由排长辛嗣良率领,沿椒江岸直下,通过轮船码头、石板道头,直插东山,占领制高点;南路一个分队,从沙门进城,经枫山脚、西门、南门河占领太和山,与北路占领东山制高点的一排遥相呼应。中路主力三时左右从中山路进入市区,四时左右与驻守在原台州中学校舍内小山头的水警一大队接火。与此同时,南路与枫山守敌,北路与东山守敌以火力接触。水警一大队原接通知是过江来海门驻防,并未有部队前来攻打海门的情报,故毫无思想准备,在游击队英勇顽强的攻击下,立即纷纷瓦解,迅速逃遁下海,撤回前所。

下午6时,椒南工委部分同志在江城路地下党员潘祖礼家吃过晚饭后,到东新街大康行集中汇报各路战斗情况并研究下步打算时,接驻守东山一分队报告,晚饭后,北岸有敌汽艇过江以两艇机枪向占领在东山的部队猛烈扫射,经过部队英勇还击后遁去。

考虑到椒江北岸驻有王云沛部6000余人,而解放海门部队只100余人,南下大军尚未到达,敌我力量过于悬殊,不利于巩固。为此,经和浙南三支队领导同志共同研究后,决定暂时撤离海门。当晚12时,游击队撤离海门,在西山村宿营待命,第二天撤回黄岩。

游击队撤离后,椒江北岸的国民党部队亦不敢再进海门。这时椒南工委所属的党、团员骨干,多数去黄岩做国民党县长起义后的收接工作,原国民党海门区署和镇公所,只留着区长孔庆荣和镇长许海馨以及少数国民党人员,海门一时成了真空地带。

为维持社会治安,保护群众利益,椒南工委通过开明士绅潘梦麟与孔庆荣商量,由孔出面组建个临时机构,以应付这个特殊时期的局面。

潘梦麟曾在一战国共合作时期参加过共产党,其后脱离了共产党,此时是国民党临海县党部书记长,此人思想开明,对共产党有一定的认识。1948年冬,在椒南工委的推动下,由他牵线,约请临海县长汪振国来海门与椒南工委负责人徐德举行秘密谈判,达成和平解放临海口头协议。汪振国来海门时与孔庆荣谈过话,启发他正确认识形势。529日汪振国在临海举行起义后,孔庆荣即打电话给汪,要求汪派人来接收海门。因当时浙东部队尚在天台,故汪在电话中要孔以海门广大父老为重,坚守岗位,等待解放大军的到来。因此,浙南部队从海门撤离后,在旧政权多数人员逃走的情况下,孔仍然留在区署维持。他得知椒南工委要他出面做工作时,即欣然接受,并与潘梦麟一起联络开明士绅商会长王仲光、工商界人士赵连城、周雁飞以及地下党员孙仲琦、李伯康等各界人士20多人,成立了“应变会”。这个组织表面上是由国民党区长领导,实质上是在中共椒南工委领导下暂时维持海门社会秩序的临时机构。

“应变会”成立后碰到第一件事是:有两船国民党军队的伤兵经过海门,要求上岸。国民党军队的伤兵,大多是穷凶极恶之徒,如果允许上岸,肯定会使海门人民遭到一次大劫难。“应变会” 紧急磋商后,立刻派出商会长王仲光等两名代表和伤兵船的负责军官谈判,一是向他们讲明形势,说明“共军”已占领过海门,水警大队也抵抗不住,伤兵住海门不安全;二是答应无偿供应一批大米、药品以及日用品。条件是他们不能上岸。就这样,把他们稳在船上,第二天即动员各界紧急筹集物资运到船上,第三天伤兵船终于离开了海门。

为了维持治安,“应变会”出资组织区署部分保安队及招募一些社会闲散人员成立临时治安组织,负责夜间在城区四周要道设哨以及打更,以防盗贼,在一定程度上起安定民心的作用。

“应变会”面对隔江对峙的王云沛部敌人,维持了12天。

1949年6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二十一军六十二师,进军椒江北岸的杜下桥地区,王云沛残部下海逃跑。25日,六十二师一八四团,由副团长冯福林率领一个连队,首先从前所渡江南进,海门人民欢天喜地地迎来了自己的军队,海门才真正获得了解放。

 

(作者系椒江区委党史研究室原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