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市镇选介

发布日期:2019-01-18 11:14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台州史志网

一、临海市城关镇

隋开皇十一年(591)于大固山麓置临海镇,移临海县治于此。自此,即为历代台州府城及临海县城。民国元年(1912)称赤城镇,人口约4万。30年分为南山、北山两镇。l949年初合并为城关镇。解放初设临海城关区,为台州专署所在地,直属专署。1950年5月划归临海县。1956年2月改称城关镇。城区面积,民国时约3平方公里。l980年扩至3.99平方公里,1985年5平方公里,l990年48.6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8.10平方公里。辖7个办事处,67个行政村,32个居民委员会。1990年有居民1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49万人。

唐代始建城墙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吴越归宋毁城墙以示不设防宋大中祥符问(1008-1016)重筑。后屡毁于水,宋以前城凡8修,元1次,明3次,清9次周长l8里有7门l958年毁东面城墙现尚存西北三面城墙及西北西南、正南、东南4处城门。

城内街巷民国时有大街小巷54条总长l.49万米纵横交叉的两条主街道宽约5米石板路面1958年拆东城墙建东湖路大桥路l990年全镇共有大小道97条,总长7.17万米,道路总面积l8.1万平方米。其中混凝土路面长32.48 公里沥青路面长l.94公里横贯城区的回浦路巾山路与纵穿城区的赤城路东湖路,构成字型格局,字中间路段为繁华商业区。

居民历来饮用井水原有水井786口l964年起建自来水厂逐步以饮用自来水为主至1990年累计铺设自来水管58.39公里日供水2.5万吨用水人口7.24 万人自来水普及率98.13%排水设施解放前有砖石砌明暗沟渠1.1万米1958年后随街道建设埋设排水管道至1990年共埋设管道31.84公里居民炊事50年代末开始转用煤炭80年代始用液化石油气l988年建50立方米贮气罐4只,1.5万户居民使用液化石油气。l990年增至1.78万户,普及率27.1%。居民照明,民国l7年(1928)始建电厂全城约2000盏电灯抗日战争时减为500盏现电灯已普及。l990年全城有路灯980盏。

城区环境建设原有东湖巾山两处风景区50年代后多次整修拓为公园80 年代在东湖后湖建立儿童公园在北固山建立老年公园加上江下渚园林烈士陵园以及望华门街心花坛车站绿岛全城有公共绿地45公顷占城建用地l0.77%人均公共绿地7平方米此外还有专用绿地4.90公顷人行道树1000多株全城绿化覆盖率l0.86%。环境卫生,50年代有10多名清洁工。l964年成立肥料公司,有清洁工70多人1984年成立环卫处1990年有环卫职工l88人有大小机动粪车垃圾车、洒水车11辆,垃圾场1处,总容量为1275.60立方米的贮粪池5只。

城区房屋民国时期公共建筑很少50年代后陆续兴建学校医院影剧院宾馆百货公司机关办公大楼等公共设施1990年全城公共设施占地面积l40万平方米。居民住宅,1979年全城住房总面积25.69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4.2平方米80年代加速住宅建设1985年新建住宅建筑面积7.2万平方米至l990年累计新建住宅小区(新村)16个建成区居民住宅建筑面积共l59.43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8.95平方米。

二、椒江市区

宋嘉定十五年(1222)置管界寨,设巡检司,地属临海县。明洪武二十年(1387)为海门卫城清同治十一年(1872)称海门镇民国时期仍属临海县民国2430年(1935一1941)省第七行政督察专署两度驻海门l949年6月解放后设海门镇(区级)属海门直属区l950年10月撤镇直接归海门直属区1956年6复建海门镇隶黄岩县海门区l986年4月为椒江市海门办事处l990年市区面积约50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面积7平方公里,市区人口6.1万人。

明洪武二十年(1387)建卫所时筑城墙周长5里30步设5门环城浚河3水门。清末市区有l0路14街16巷6弄,总长9.5公里,有石桥l8座。民国时期,港口商埠繁荣市区向北西扩展l8年(1929)拆北城墙筑中山路宽l2米陆续拆除城墙,辟为街道。l949年,共有32路13街21巷23弄,总长17公里。1954 开始建设沿江路慈幼路(育才路)1959年拆旧房建设光明路l981年撤镇建市规划改造老区建设新区街道建设迅速发展1990年市区共有街巷l28条总长54公里面积56.8万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8.5平方米形成工人路解放路渡路等四横八纵一环城的主干道路网绝大部分为混凝土路面同时新建改建载重桥梁l7座、人行桥32座。

居民饮用水解放前用山泉水井水50年代人民政府组织群众义务劳动修2座水库总库容27万立方米设置自流式引水管道9公里并新建改建山泉水井34口,每天定期免费供水。1969年9月建水厂,日产地面水4000 吨;l979年5 月扩建,日产地下水6000吨。l986年6月再建自来水厂,日产地面水2万吨。后经技术改造,增建深井,至1990年日产水4万吨,埋设输水管53.56公里,8万人饮自来水普及率98%排水设施民国时大部分为明渠后改为暗渠1958年起在新建改建道路的同时埋设排水管道至l990年新埋设改设排水管道总长37.79公里。

居民炊事50年代后逐步转向用煤80年代始用液化石油气l989年建100立方米液化石油气储罐2只,1990年再建100立方米液化石油气储罐2只,供气普及率,市区69%,农村45%。

环境卫生民国35年(1946)有清道夫l2名50年代后逐步增加清道员1963 年10月建立积肥队有职工l8人管理公共厕所协调城乡买卖肥料事宜l977年7月积肥队改为环境卫生管理所l990年市环境卫生管理所有职工168人有运送便垃圾及洒水汽车l4辆新建改建公共厕所与单位厕所l80座其中水冲式公共厕所l3座,新建1100立方米储粪池l座,垃圾中转站2座,垃圾堆积场2处。

公共建筑明清时代主要为衙门营房书院店铺市场与寺庙民国时期建立中学小学医院商行旅馆市场银行戏院俱乐部旅游招待所等抗日战争前夕共有公共建筑10多万平方米民国30年(1941)被日本侵略军烧毁2/3商业区烧毁过半抗战胜利后复建商业区市区公共建筑约10万平方米50 代后陆续建立学校医院影剧院商店及市场等公共设施1980年市区有共建筑面积25万多平方米l981年建市后建设速度加快l990年市区有公共建筑面积60多万平方米。

居民住宅解放前多为木结构瓦房l949年市区人均居住面积约4平方米5070年代住房建设缓慢l980年市区住宅建筑面积27.10万立方米合居住面积16.I万平方米,常住人口4.8万人,人均居住面积3.35平方米。l981年建市开发横河凤凰长岙枫山横西小井花园白云8个住宅小区建成住

宅1万多套、建筑面积68.70万平方米。1990年,市区有住宅建筑面积142.57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8.30平方米,单元式房占90%,大多为46层。

园林绿化市区三面环山50年代后多次发动群众植树造林新建东山公园公园开辟环岛河岸绿地l990年市区有绿地面积148.86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25.03%,人均绿地3.80平方米。

三、黄岩市城关镇

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建县后即为县治明以前称县城里清至民国20年(1931)前称城厢后分为道义施平迎熏清风曾铣锦江与澄江七镇23年并为城南城北两镇36年合称县城镇1949年5月解放后设城关区l950年12月分设城东城南城西城北城中5镇l954年合为城关镇1990年镇区面积80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面积4.60平方公里。辖2个办事处,3个乡,27个居民委员会14个经济联合社47个村居民委员会人口l2.20万人其中非农业人

口5.28万人。

唐上元二年始筑城,后废。明洪武元年(1368)重筑石城。洪武二十年(1387)信国公汤和拆城墙石料运海门筑卫城以防倭寇县城立木为栅嘉靖三十一年(1552),倭寇猖獗犯境,重行筑城,周长7里。围城浚河,宽2丈2尺。设城门5座、水门4座。民国28年(1939)春,为便于居民在日机轰炸时疏散,城墙全部拆除。

街巷,民国时苍头街等3条大街宽约5米,其他街巷宽23米,均为石板或卵石路面。l958年后拆移民房,填河扩路,改建、新建街巷30多条,面积近30万平方米主要街道形廿字形格局1988年修筑拓宽桥涵4座铺设混凝土与沥青路面20余条,面积近3万平方米。全镇大多数街巷拓宽,6条主要街道宽20米以以104国道线过境段为最宽宽40米长6.70公里为三块板结构人车分流。l990年,全镇有街道102条,长3.7万米,其中混凝土路面l.47万米,沥青路面8840米。

居民饮用水旧时靠井水河水1963年建黄岩自来水厂日供水l700吨19691990年,曾5次扩建,日供水5万吨,用水仍紧张。排水,旧时用砖石砌成明暗沟渠将生活污水排入城内五支河50年代初除个别河段尚能通航外大多为污水沟l953年开始填河建街街道下埋设排水管道至l990年全城关累计铺设排水管道38.27公里居民照明民国9年(1920)始建电厂装电灯百余盏32年装电灯450盏,其中商店等民用灯300盏、机关用灯l20盏、路灯30盏。50年代后逐步普及电灯l990年全城共有路灯l200盏居民炊事50年代末逐步转以煤炭为主1984年部分居民始用液化石油气1989年后建有400立方米200 立方米液化石油气储灌站各l座l990年全镇有0.8万户居民用上液化石油气普及率在20以上。

环境卫生解放前有数名清道夫1956年9月成立环境卫生管理所用粪车隔日定点清粪,居民取消自设粪缸。l980年3月,建贮粪量为400吨的半机械化密封无害化贮粪池l只。1981、1984年增建贮粪量l200吨、l400 吨半机械化密封无害化贮粪池2只。1990年,环卫所有工人l41人,有机动洒水车、垃圾车、粪车12辆,公共厕所24座,垃圾中转站1座、处理场1座。

居民住宅,过去多为砖(石)木结构两层楼房或平房。50一60年代,陆续兴建三层以上砖木与混凝土结构楼房。至70年代,人均住房面积约l0平方米。l985年,成立住宅开发公司,采取地方财政统筹、企事业单位自筹与个人集资办法建房。至1990年,建成区住宅建筑面积151.30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12.40平方米。

城内市场,明代有大井头、天长两处,有集市日。民国时有菜市场3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逐步形成建材、砖瓦、竹木、粮食、蔬菜、柑桔、车辆、小商品等19个专业集贸市场,市场建筑面积4.73万平方米。

园林绿化,1959年复建九峰公园,位于城东l.5公里,占地106公顷。1988年建孔庙公园,位于城内劳动路与青年路两条主要街道交叉处,为小型街心公园。

四、温岭县城关镇

宋时已成村落,属黄岩县太平乡。元时已有街市。明成化五年(1469)为太平县治所。民国3年(1914)为温岭县治所,称太平镇。l951年12月改称城关镇。1990 年,镇区面积31.84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面积2.50平方公里。辖13个居民区,3 个城郊管理区。人口 5.4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67万人。

明正德八年(1513)始筑城墙,建东南西北4城门、上下两水洞。嘉靖三十一年(1552筑石城周长4里477步方形故别称方城同时增筑小南门小西门于东、南二门外筑子城,西、北二门外筑月城。清顺治、康熙、道光、咸丰、同治间均有增修。光绪十五年(1889)七月大水毁城墙百数十丈,重加修筑。民国32年(1943日本侵略军空袭为便于疏散居民在西城南城拆开三个豁口解放前夕国民党军队拆城搬石筑防御工事西北城墙损坏严重50年代后不断扩展城区至70年代末,城墙逐渐夷平,成为街道,仅小南门城洞尚保存完好。

城内街巷,明时有三溪六街九条桥之称。清时辟为8街4巷。民国后期建有街巷20多条,总长6080米,街宽36米,巷宽2米左右,石板或卵石路面。l958 年起,根据人流分向要求,改建、新建街道。至1990年,共有街巷59条,总长17.55 万米。其中新建、扩建街道l8条,长9950米。街道中,沥青路面2条,长1287米;混凝土路面10条,长3.22万米;块石路面10条,长7070米。人民路为主干道,长1800米,宽23米,自东至西横贯全镇。以万寿路为最宽,长9G0米,宽34米,三块板结构,人车分流,快慢分道,中间绿化带。

居民炊事,50年代末始用煤。80年代中期起,部分居民始用液化石油气。l988 年,建成100立方米液化石油气储罐2只。1990年,约1万户居民使用液化石油气。居民照明,民国25年(1936)始用电灯,37年停歇。l949年ll月重建电厂,逐步普及电灯。1990年,全城有路灯507盏。

居民饮用水,旧时靠井水、溪水、河水。l974年6月,创办县自来水厂,日供水2500吨。l983年投资200万元扩建水厂,开凿隧洞,引水入城。1990年,全镇铺设输水管网总长20.2公里,日供水增至l万吨,用水人口4.2万人,占全镇总人口77.3%。新设与重建排水管道总长14.8公里,雨污合流,排入河道。

公共建筑,解放前仅有县衙、中小学、商店等少量建筑。1951年起陆续兴建一批公共设施。l985年,全城有公共建筑16.78万平方米,其中文化、体育设施建筑面积l.77万平方米,教育、卫生、科研设施4.19万平方米,行政机关办公用房3.99 万平方米,商业建筑面积6.83万平方米。1987年,l6个小商品等专业市场建筑面积2.7万平方米1990年全镇公共建筑总面积78.5万平方米居民住宅解放初屋建筑面积约l2万平方米,多为石木结构两层瓦房,间有部分平房,其中居民住房面积l0.07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8.7平方米。50年代起国家逐年拨款建房,至1979年共建居民住房面积l3.54万平方米由于人口增加人均住房面积降为6.25 平方米,缺房户4253户。l980年后,采取集资联建、个人建房、商品住宅出售等多种方式,先后建成太平、百翠、北麓、延年、西园、石林、石景、大合、蓝田、南泉、横湖、鹤鸣等l2个居民新村,均为3层以上砖混结构楼房。l990年,建成区住宅建筑面积141.80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11.2平方米。住房建筑向4层以上砖混或框架结构发展。

园林绿化,1950年建文化公园,占地2500平方米。l983年建虎山公园,占地5332平方米。全镇共有园林绿地20公顷,道路绿化覆盖面积3.9公顷,绿化覆盖率7.56%,人均绿地4.7平方米。

仙居县城关镇

东晋永和三年(347)建县后即为县治所在地清代称安洲镇民国前期分东西两镇36年(1947)复并为安洲镇解放初设城关镇后分东西两镇l952年改镇为区称城关区1962年复称城关镇l990年镇区面积l2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面积2.91平方公里辖4个居民区31个行政村。人口4.6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万人



唐上元二(675)筑土城,周长约3里,几毁而复修。明嘉靖三十五年(556)筑石城周长10里设5门清代曾3次小修50年代后大部分城墙被陆续拆除残存东城迎晖门及相接近百米城墙经修葺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城内街巷旧的一般在3米以下为卵石路面县前街为主要大街横贯宽3.20米路面铺石板旁衬卵石1954年起改造旧街巷l959年12月拆除县前街西段扩建为解放街,长500米,宽20米,为混凝土路后陆续拆除旧房新建扩建街道1983年起修建长8公里的环城公路。至1990年,镇区共有街巷68条,长1.4万米。其中穿城路等4条主要街宽20米长5260米城内居民饮用水历来依靠井水有水井250口1974年5月,建自来水厂,日供水5000吨后经扩建1990年日供水l.1 万吨自来水普及率80%排水设施旧有4条自北至南排水河沟,长4450后一度淤塞l974年开始修建穿城中路两侧排水沟长800米80年代结合扩建新建街道铺设排水管道,直径50一70厘米主干管8条,长8.1公里。至l990年,共铺设排水管道14.15公里。居民炊事,50年代始用煤80年代始用液化石油气l990 年,建50立方米液化石油气贮罐2供0.5万居民使用居民照明历来用油灯今存天灯巷的石柱路灯为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所造顶端镂空内置油灯1951*年建电厂有80余户居民8 盏路灯与机关单位始用电灯。以后电灯逐步普及。l990年全城有路灯585盏。

城区房屋,1949年共32.80万平方米,其中大部分为居民住宅。50年代新建2.67万平方米,60年代建13.Ol万平方米,70年代建45.41万平方米,80年代建93 万平方米。1990年,有公共建筑面积70.7万平方米;住宅建筑面积114.80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l2.8平方米,一般3层以上,少数56层。

六、天台县城关镇

相传西汉时已成集镇三国吴时建县开始均为县治民国24年(1935)起称赤城镇31年分置东西北4镇解放初称城区仍辖4镇l956年撤4镇改称城关镇。l990年城区总面积l2平方面公里,其中建成区面积3平方公里。辖7 居民区,20行政村。人口3.86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18万人。

三国吴永安(258264)中始筑城墙,周围400步,高1丈5尺,设东西2门。宋宣和三年(1121)重修后圮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倭寇侵入无险可守公私庐舍悉付烈烬次年县令冯兰筑城为条石结构周围5里宽7尺高1丈8尺垛堞l580个四隅筑瞭望台开大小门备4处上筑城楼以备守御2次修葺城墙民国时期尚完整抗日战争初期为防空需要开缺口数处后修复。1956年起,陆续拆除,建为道路。

城内街巷,清初有2街10巷。民国时,街巷增至45条,以中山路最宽,为34米卵石路面l958年起拆原文明巷旧房改建为宽l8米的劳动路为混凝土路为城关主要商业街l956年开始建环城简易公路1982年后建人民西路鹤路两条主要街道至l990年累计新建改建道路l2条总长l.7万米路宽在10米以上者9条以人民路为最宽达25米长2140米为混凝土路面同时建桥梁6座l972年建自来水厂19821985年两次扩建l990年日供水2.2 万吨全城自来水普及率86%排水设施旧时多为明暗沟至l990年共埋设排水管道9公里,主要街道铺有主干管道6条。居民炊事,50年代末政府开始定量供应煤80年代中期始用液化石油气l990年建液化石油气储灌站储气200立方米用户9500户居民照明民国16年(1927)始建电厂供少数商店与几盏路灯用电50年代后用电逐步普及l990年全城路灯350多盏城区环境卫生国时期有数名清道夫解放后建清洁班后更名环卫所1990年有职工30名有粪车、垃圾车、洒水车6辆,公共厕所l7座。年清运粪便、垃圾2.2万吨。

城区房屋过去公共建筑很少50年代后陆续改建新建一批公共设施1989 公共建筑面积26.39万平方米其中商业用房11.67万平方米学校医院科研等用房4.75万平方米影剧院体育场等文化用房2.4万平方米机关办公用房7.57万平方米居民住宅解放前多为砖木结构2层楼房或平房四合院式较为普遍,偶有几间砖木结构3层楼房与钢筋混凝土晒台。50年代,全城房屋总面积35.48万平方米,其中住宅丽积34.1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12.82平方米。80年代开始居民建房较多建北门飞鹤等l0个新村一般23层高少数4层l990 年有公共建筑面积80.8万平方米住房建筑面积139.19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15.05平方米。

县城傍始丰溪建有防洪设施l959年开始始丰溪城关段北岸修筑土堤1500米,高6.7米。l979年,在南门大桥西段建大堤,长550米,高6.6米,底宽13米,顶宽3米。l983年,在广济桥西段建溪头大堤,长329米,高6米,底宽3.2 米,顶宽0.6米。l988年,在原始丰溪北岸大堤水闸门两长460米堤段,加块石护堤,又在南岸相对地段建长ll90米,顶宽8.4米大堤。

七、三门县海游镇

位于三门湾畔,珠游溪及其支流石羊溪自西入镇,东汇入海港。海游之名始于东晋兴宁年间(363365)。唐武德四至七年(621624)为宁海县治。清宣统二年(1910)称海游镇民国29年(1940)为三门县治解放后始属海游区后改县辖镇。l990年,镇区面积20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面积1.8平方公里。辖6个居民区,13个行政村。人口2.4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l.42万人。

民国时期,镇内仅一条卵石街,长200长,宽4米。50年代后,陆续改建旧街道,建人民路等5条新街道。1990年,镇区街道共19条、弄巷23条,总长l.82万其中混凝土路面9077米街道占地l2.1万平方米平均每人道路面积5平方米人民路等8条主要街道,宽822.5米,以人民路为最宽,达22.5米。建桥梁12座,其中4座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公路桥8座为混凝土人行桥1980年建自来水厂19841987年扩建,l990年日供水l.2万吨。铺设自来水管道14.29公里,用水人口1.70 万人普及率71%(含部分农村)排水过去靠明暗沟后以人民路为主干埋设排水管道系统。1990年,排水管道总长5.69公里。居民炊事,50年代后逐步改为以煤炭为主。1990年,建50立方米液化石油气储罐2只,0.5万户居民始用液化石油气。照明全部改用电灯。l990年,全镇路灯l93盏。

镇区环境卫生,1971年开始配l9个工人打扫主要街道与处理粪便。1976年设环卫站,建公共厕所l2处,净化贮粪池2处,垃圾箱45只。1990年,环卫站职工26 人,配有运送粪便、垃圾等车辆4辆,建贮粪池2处,容量共1000立方米。年清运垃圾、粪便800吨。

房屋建设,解放前公共建筑仅1.2万平方米,解放后陆续兴建公共用房。1990 年,有公共建筑面积70万平方米,其中市场3处,面积l万平方米。居民住宅,5060年代,大多由行政机关与企事业单位建造,供职工使用。80年代,国家、集体与群众多渠道集资,建房速度加快。1990年,建成区住宅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其中私人建房5.16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9.04平方米。

为防洪水灾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县人民政府先后三次发动群众整修加固海游坝。1979年春建下山桥以下500米地段防洪堤。1982年建成新港口至下洋李3200米的防洪大堤两次治理海游港截弯取直加快排水速度同时建水闸制洪流、潮流顶托。对石羊溪,l980年建成长ll27.5米的引水渠;l982年在溪水入港地段建三孔挡潮泄洪闸,提高抗洪排洪能力。

八、玉环县城关镇

明成化十二年(1476)为太平县玉环乡清雍正六年(1728)为玉环厅治所民国元年(1912)为玉环县治所称朝珠镇19年城内称珠城镇西城外西青街商业区称西青镇。25年下半年,两镇合并,因镇三面环山,改称环山镇。1980年1月改称城关镇。l990年全镇面积20.26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面积l.35平方公里。辖8个居民委员会,7个行政村。人口2.6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l.15力人。

雍正八年(1730)始筑城墙周长6里设城门4座水门l座东西月城设4炮台东西城门外筑月城因城墙依山而筑北高南低形似朝珠故城里命名为朝珠民国32年(1943)拆毁城内街巷解放前城内黄旗街城外西官街为主要街宽不过丈为卵石路面l964年开始改造街道至1990年共改建新建路宽3.5米以上街巷20条总长9677米面积6.34万平方米其中改建15条长6671米宽一般在4米以下最宽部分路段宽13米新建街道5条长3006米以玉兴路最宽达36米长1011米为三块板结构人车分流快慢分道中间绿化带。

居民饮用水历来紧张60年代先后在田螺山麓建3个水库扩大水源1973 年建自来水厂日供水l000吨l974年扩大水厂l988年又建一座水库铺设6 公里长引水管道供水可增至4000吨建成区内铺设自来水供水管道l00一200 毫米口径主干管4.14公里1990年自来水普及率80%部分单位与居民利用山麓地势自建小口径水井置电动水泵与小水塔提水自给排水过去靠明暗沟解放后铺设水泥涵管l979年改洞桥头溪坑为涵洞下水道排水顺畅l990年全镇排水管道总长1781米窨井499只雨污合流排入河道居民炊事50年代始用煤80年代中期部分居民始用液化石油气l986年建成全区第一个液化石油气储灌站有l00立方米储气罐3只为1万户居民供气居民照明50年代后逐步普及电灯。全镇有路灯669盏。

镇区房屋民国时期公共建筑很少50年代后陆续兴建l990年有公共设施建筑面积20.2万平方米专业市场4个以综合贸易市场最大建筑面积l966平方米居民住宅民国时期多为木石结构二层楼房或平房镇郊茅屋与瓦房参半50 年代住宅建设逐年增多特别在1978年后实行国家地方企事业单位及个人多渠道集资建房住房建设加快旧民房大部分拆建翻新80年代辟3个居民住宅小发展商品住宅1985年后住房建筑向高层次高标准发展一般为34 层砖混结构楼房最高5层供水排污卫生等配套设施日趋完善集体单位住宅自过去单间双间结构发展为单元或套房至l990年共有新建房屋面积l5.43万平方米加上原有住宅全镇住宅建筑面积47.5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8.2平方米。

九、路桥镇

位于温黄平原中部距黄岩市城区17公里河道纵横交错交通方便宋时即为商贾云集之地光绪三十二年(1906)设镇以至民国解放初镇属路桥区1951年后为黄岩县直属镇l958年改为管理区1979年复为镇1981年起又为县直属镇1990年镇区面积26.27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面积l.96平方公里辖18个居民委员会45个行政村3个镇郊办事处人口6.49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30 万人。

镇区居民大多傍靠南官河居住形成前河后街南北走向十里长街街宽二三为石板路面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主要是80年代后全面改造街道1990年,累计新建扩建主要街道7条,总长约4000米,道路面积4.7万平方米,其中路宽20米以上街道5条。钢铁大道长3250米,宽40米,为主要工商业大街。同时改造拓宽桥梁19座。

80年代公共建筑与住宅建设发展加快镇区建有小商晶旧钢材等28个专业市场,占地面积约l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4万多平方米。新建5个住宅小区,商品房面积l2万平方米。70%居民建新房。1990年,建成区住宅面积68.8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l0.5平方米。

十、泽国镇

位于温岭县北部距县城18公里处于温黄平原中心地区宋时称泽库街民国19年(1930)设泽国镇1990年镇区面积4.49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面积l.53平方公里。辖10个行政村,8个居民委员会。人口l.5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8496 人。

月河纵穿镇区中心中河后姜河与街区平行街区与月河垂直相交罗织成网l04国道线经镇区西北省道泽坎线自此向东南而去街河交错车船并行具水乡风貌镇区原东西向主街长0.85公里宽4米南北排列多条街巷与之交叉总长1496米,宽3.5米左右,多为石板路面。80年代起,街区渐向西南发展。1990 全镇有街道33条总长4738米大部分为混凝土路面新大街幸福路鹤池路等3条商业街,长l000米,宽18米,均为块石或混凝土路面。镇内有桥梁26座。

镇区公共设施日渐增多l990年全镇有日供水l500吨自来水厂1座有医院学校幼儿园影剧院机关办公用房等公共设施7.41万平方米建有木材蔬菜小商毛竹粮食旧金属副食糕点南北货仔猪水果自行车旧机床水产等16个专业市场,占地6万多平方米。居民住宅建设,80年代发展迅速,建有6个住宅小区。个人建造三四层的混合结构住宅2000多间。1990年,建成区住宅建筑面积34.2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14.30平方米。

十一、杜桥镇

位于临海市东部沿海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建杜渎盐场署明嘉靖年间(15221566)于海涂河沟建桥地以桥名称涂下桥万历二年(1574)立市民国2年(1913)建镇。解放后称杜桥镇。1990年,全镇面积28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面积l.3平方公里。辖4个居民区,24个行政村。人口3.38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667人。

水陆交通方便百里大河横贯镇区南北可经海门港出台州湾有5条公路通过镇区商品经济发达为临海市沿海地区农副产品集散地与手工业品吞吐口80年代中期起,扩建行场6处,占地l.3公顷。其中眼镜批发市场,占地面积4707平方米,建筑面积5374平方米,为全国四大眼镜市场之一。

旧街道l2条,总长500余米。主街为石板路面,宽约3米。l962年开始扩建、新建街道1990年全镇有大小街道19条总长8695米道路面积7.36万平方米新建东西两条大街宽20米l972年建自来水厂l座l987年扩建引童燎水库水日供水3000吨。埋设排水管道4620米。l985年,机关、学校、医院等主要公共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19841988年,新建房2526间,建筑面积27万平方米,其中营业用房588间,余皆为居民住宅;新建住宅面积占住宅总面积33%。l990年,建成区居民住宅建筑面积64.13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12.59平方米。

十二、平桥镇

位于天台县西部丘陵盆地中心距县城17公里始丰溪穿过镇区明成化五年(1469)立市后在镇南建长1里跨始丰溪的石板桥桥两头为集市中心设有粮食木材竹器棕线畜牧等5行商业旺盛,有小天台之称解放后为镇1990年镇区面积41.046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面积l.5平方公里辖1个居委会3个行政村。人口1.5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l210人。

镇内原仅一条卵石街道,长572米,宽4米。l984年起,新建宽l8米以上街道7条,均为混凝土路面。主街始丰路,长1400米,宽28米。镇内建有畜牧贸易、木材交易小商晶农贸筛网等5个专业市场l987年建自来水厂l座日供水3000 吨,自来水普及率95%。l990年,建成区主要公共建筑面积8.44万平方米,住宅建面积23.21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10.4平方米。

十三、松门镇

位于温岭县东南沿海距县城29公里三面濒海海岸线长6950米松门山在里港之外两山相对如门为军事要地宋熙宁年间(10681077)设松门寨元时改巡检司明洪武十九年(1386)十二月置松门千户所二十年筑城升为松门卫清同治十年(1871)改为镇标民国20年(1931)设镇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为松门区人民政府驻地。l990年,镇区面积49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面积5.2平方公里。辖13个行政村,5个居民区。人口3.19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258人。

有礁山港可通我国东南沿海各大港口及日本韩国泰国等国1983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为对台湾贸易区与自营水产出口锚地;内连温岭内河,为温岭县货物集散地之一松门自宋时立寨后经济贸易发展较快约四五十年后即设市舶务管理对外贸易元时温台粮食漕运朝廷松门为主要港口之一明时建卫城南北长900米东西长1000余米城内旧六街十八巷总长2623米宽约5米石板路面。1982年起全面改造街道。至l990年,共有新建、改建街巷22条,总长8700米,其中混凝土路面5200米。街巷中宽14米以上者8条。迎宾大道宽36米,长1200米。镇内公共设施面积8万平方米,有水产品批发等8个专业市场,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自来水厂1座,日供水l000吨。l990年,建成区居民住宅建筑面积49.60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10.75平方米。其中茶山开发小区,引进农民建房,投资l亿元多,建房1.20万平方米。

十四、坎门镇

位于瓯江口外、玉环岛东南端。三面临海,海岸线长12.50公里。原为渔村,明代有渔船在此靠埠,后逐步成为渔港。民国3年(1914),来往沪温、甬温航线客船至此停靠,不久成为商埠。29年,境内分设教场头、钓艚岙、应东乡3乡镇。35年,3乡镇合并称坎门镇。1957年,省道泽(国)坎(门)公路通车。1963年起建码头,客运班轮通往温州等地,货船通往广州、大连、武汉等地。为玉环县渔业、工业重镇与物资吞吐主要港口。l990年,镇区面积3.66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l.8平方公里。辖20个居委会。人口3.4万人。

镇区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特别是80年代后,发展迅速。1980年,劈山填海,筑成长500米拦海大坝。坝内建避风港池,水面面积约25万平方米,陆地7万平方米。港湾沿岸建码头20余座。原几条依山傍海小街均已改造拓宽。至l990 年,共新建、改建街巷25条,总长约1.3万米,其中混凝土路面21条,街宽l0米以上8条。主街振兴路,长630米,宽23米。建成区内主要公共建筑面积约5.83万方米。建有3个农渔贸市场,一个针织纺织品市场,占地面积2.3万平方米。住宅筑面积76.28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10.72平方米。居民饮用水素来紧缺。l973 年建自来水厂,日供水2000吨,普及率700%。1988年建水库,铺设9540米输水管道,建980米输水涵洞及翻水站、净水配套等设施,日供水增至7500吨。因工业发展,用水仍较紧张。排水管道已联成网络,其中主干管道长47米。

十五、大陈镇

位于椒江市东南52公里大陈洋中,东距公海23公里,西离大陆最近点26公里,由上、下大陈岛及洋歧岛、屏风山岛等31个岛屿组成,总面积14.72平方公里,主岛上大陈岛6.6平方公里,下大陈岛5.2平方公里,海岸线约长82公里。原为温岭县风尾乡。1955年2月13日大陈岛解放,设大陈区,直属温州专署。1956年4月改海门直属区;10月建镇,属黄岩县。1980年改属海门特区,l981年为椒江市建制镇政府驻地下大陈岛辖1个居民委员会14个渔业行政村1个海洋渔业公司

为海岛渔港型集镇。1990年人口5256人。

明代曾为戚继光抗倭屯兵之所民国3334年(19441945)被日军占领l949年大陆解放,国民党军队退据大陈岛,设国防部于岛上。1955年2月8日,国民党军队胁迫大陈全岛居民1.44万人去台湾。l956年10月,温州市、海门镇226名青响应团中央第一书记胡耀邦倡议,组成志愿垦荒队至大陈岛垦荒。以后又有各地年先后4批、221人上岛开发。l985年,已为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同志亲临大岛,看望老垦荒队员。经多年艰苦创业,至l988年,全岛建成渔用码头l4座、供水码头2座、交通码头2座、船埠8处,沿港护岸2000米、涵洞9座;铺设长3.6公里,宽5米沿港马路1条,改造盘山公路25公里;下水道l.5公里;建总容量25 万立方米水库3座,日产水800吨自来水厂1座;建成教育、卫生、文化娱乐、邮电、交通、商业与机关等公共建筑面积11.97万平方米。居民照明,原只靠总装机容量1000千瓦小型发电厂发电,每昼夜仅供电4小时。1985年10月,实施中国与欧洲共同体联合开发大陈岛互补能源系统示范项目,安装5台风力发电机与原柴油发电机并网联运,铺设上、下大陈岛海底电力与通讯电缆,全日供电。居民住宅建设,80 年代迅速发展,大多渔民改建或新建住宅。1990年全岛住宅建筑面积10.2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7.3平方米。

十六、章安镇

为本区最早出现的城镇。西汉武帝时曾为东部都尉治所。始元二年(前85)为回浦县治三国两晋时为临海郡治所在民国时为乡l984年划属椒江市复为镇1990年,镇区面积ll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面积0.52平方公里。辖7个行政村。人口1.8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959人。

古镇东滨大海,南濒椒江,交通便利,早为东南港口重镇。三国吴主孙权遣兵万余远征台湾,章安为出发港口。南宋高宗时曾设市舶务,专司对外贸易。元明以海门等地兴起章安渐衰民国时期镇区仅一条小街居民多从事农业生产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特别是80年代,章安镇貌发生较大变化。椒北渠道与临(海)前(所)公路于镇区内交叉而过水陆交通更加便捷镇区建有街巷24条街景浦街东西横贯镇区,长l640米,宽20米,混凝土路面。有自来水厂1座,日供水1000吨。l990年,建成区房屋建筑面积38.4万平方米,其中住宅面积33.5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11.7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