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城区建设

发布日期:2019-01-18 10:59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台州史志网


1958年起,各县市人民政府开始改造城区主要商业街道。1963年开始建自来水厂由于资金有限城镇建设缓慢70年代末“人民城市人民建的方针开征城镇公用事业附加费,提取工商税与工商所得税附加费,1985年后开征城市维护建设税同时继续拨发地方财政补贴发动群众集资城镇建设资金逐步增加1978-1985年,全区城镇建设投资1.385亿元,年平均投资1731.20万元。1986--1990年,城镇建设投资1.897亿元,年投资3800--4000万元。后5年投资总额比前7年增长37%。城镇建设迅速发展。

一、街道

旧城街道,全区除海门镇中山路12米宽砂土路外,余皆为宽2—5米的石板路或卵石路。1958年,各县城改建、拓宽主要街道,临海县回浦路、巾山路,黄岩县青年路、劳动路,温岭县人民路,天台县劳动路,仙居县穿城路、解放路,自四五米拓宽至20米以上;路面先为砂石,后铺沥青或混凝土。80年代,各县市城区全面改造主要街道,建设一批新街道。至1990年,全区累计建成城镇主要街道总长160公里(含临海椒江黄岩三市建制镇数字)其中高级次高级街道97公里椒江市解放南北路、温岭县万寿路、玉环县玉兴路以及临海与黄岩两市城区的杭温路过城段均为三块板结构路宽34米以上实行人车分流快慢分道中间隔绿化带沥青或混凝土路面,为现代化城市道路。

二、供水 排水

供水设施 60一70年代始建小型自来水厂。因城镇扩展,人口增加,生产、生活用水供不应求,各县数次扩建自来水厂,仍难满足需要;且过量抽取地下水,出水量大大减少。温岭县转自湖漫水库引水,玉环县建石门坎水库供水。同时,提倡节约用水。天台县城自来水厂设节约用水办公室,开展计划用水和节约用水工作。1985年,行署决定引长潭水库水解决黄岩、椒江、路桥、泽国等城镇缺水问题,拟定近期(1995年)日供水25万吨,远期(2010年)日供水51万吨。1988年12月,临海市决定引牛头山水库水进入临海城区,并决定新建临海自来水厂,拟定近期(2000年)日供水5万吨远期(2010年)日供水10万吨两项工程均已开工1990年,全区各县市城区有8座自来水厂,日供水16.40万吨,铺设直径100厘米以上供水主干管道660公里,供水人口37.13万人,自来水普及率81.24%。

排水设施 排水管道基本上随改建新建街道同时埋设。据临海城关1982年统计,当年有街巷90条、长3.09万米,新建雨污合流排水沟38条、长1.57万米,占街道总数的50.8%(局部维修27条未计)。黄岩城关建污水处理站,1987、1988年先后将城东片、城西片工业与生活污水管截流,集中排入永宁江。临海城关在江滨路建总管,汇集全城6条干管污水,至下桥沙渚,经沙土净化排入灵江。至1990年,全区累计埋设排水主干管道208公里。

三、环境卫生

解放前,多数城区配有清道夫,打扫街道。50一60年代,陆续成立环境卫生管理专门机构,配有手拉粪车与垃圾车等工具,清理运送垃圾、粪便。后陆续建起贮垃圾小堆积场由环卫工人定点清运居民自设粪缸逐步取消1976年后城镇环卫工作划归城市建设部门管理各城镇设环卫处或站增添机动吸粪车圾车洒水城区内增建公共厕所垃圾箱痰盂等设施1985年后粪便滞销各地改建水冲式厕所。垃圾,仙居县环卫处用人工处理,送给农民改造溪滩地;黄椒江两市建封闭式垃圾中转场或深埋处理临海等其他县市建垃圾堆放处理场1990年,各城区共有公共厕所423座,其中水冲式120座;环卫部门职工911人,吸粪车、垃圾车、洒水车等环卫车辆87辆,清运粪便、垃圾46.70万吨。

四、民用能源

居民炊事,素用柴草。1958年开始定量供应煤炭,逐步转为以燃煤为主。1984 年,部分城镇居民始用瓶装液化石油气。1986年,玉环县建立永安液化石油气储灌站,容量300立方米。此后,各县市相继建立液化石油气储灌站。至1990年,全区城镇共有液化石油气储灌站9座,总储气能力2260立方米,年供气量6000吨,供气户8.31万户,供气普及率20%。

五、园林绿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临海市东湖巾山与天台县国清寺等几个原有风景区曾经几次修建或扩建。同时,新建或复建黄岩市九峰公园、孔庙公园,临海市老年公园童公园温岭县虎山公园文化公园椒江市东山公园仙居县南峰公园三门县龙山公园等。至1990年,全区各县市城区有城镇公园绿地面积76.50公顷。各城镇主要街道、街心地段与单位庭院,普遍进行绿化。椒江、临海、黄岩3市街心地段建设较好,台州军分区、台州医院、仙居橡胶厂为全区庭院绿化先进单位。1990 年,全区各县市城区有公共绿地110公顷,苗圃10公顷,年植树76.50万株。

六、房屋

解放前,城镇公共用房,以衙署、学校、寺庙、祠堂为主。民房以砖木结构二层楼较多“一字形排列少数为四合院个别富户有多进组合式深宅大院60-70年代,每年建房面积约10多万平方米,多系单位改建或新建办公用房与少量职工宿舍。80年代开始,建房增多,私人住宅建设发展迅速。1978—1985年,全区城镇住宅建设投资2.25亿元,建住宅217.60万平方米;每年建住宅面积约30一40平方米,其中私人建房15-20万平方米,多为二三层砖混结构。1984年,全区城镇房屋普查房屋总面积1551.12万平方米其中住宅936.07万平方米按年代分50年代前建者占24.82%,50一60年代建者占13.52%,70年代建者占25.54%,80 年代中期前建者占36.12%人均住宅面积7平方米1985年后坚持新区开发与旧改造相结合按规划建房特别是住宅建设有突破性进展每年住宅建设投资一二亿元年竣工面积100万平方米左右各城镇均建有若干具有供水排水道路绿路灯公共厕所居委会商业网点托儿所自行车棚等设施配套的住宅小区出现点式条式块式高低错落的新格局以房屋开发公司为主承担建设开始实行住宅商品化1990年竣工住宅商品品房面积16.47万平方米当年销售12.56万平方米,销售额4034.26万元,其中销售给个人10.485万平方米。住房量提高重视建筑立面与房内外装饰卧室厨房卫生间客厅配套层次一般三层以上,高者五六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