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生产经营

发布日期:2019-01-17 15:47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台州史志网


一、家畜

养猪 三国吴时《临海水土异物志》称猪为“豕头”。唐宋期间,逐渐从放养进至圈养,成为农家主要副业。民国22年(1933)全区有生猪24.30万头,运销新昌、金华、宁波、嘉兴、平湖、上海等地3.40万头。1949年生猪饲养量43.31万头,年末存栏24.99万头,平均每农户0.79头,人均0.20头。实行土改后的1952年,饲养量上升至58.82万头,比1949年增长35.74%。1953年开展互助合作运动,采取多种形式扶持农民发展养猪业,1954年生猪饲养量升至85万头。1955年实行粮食统购统销,养猪饲料短缺,饲养量下降。1956年后执行“私有、私养、公助”方针,实行生猪派养、派购、留饲料粮与猪肥折价,并提高生猪收购价格,养猪业回升,1957年饲养量上升至107.69万头,大批生猪调运上海、杭州。1958年,贯彻“公养私养并举,集体饲养为主”方针,人民公社大办集体畜牧场,集体猪场养猪占存栏总数一半以上。由于盲目办场,管理不善,经营亏损,加上三年严重灾害,饲料困难,生猪饲养量大幅度下降。1961年饲养量96.79万头。1962年开始贯彻“公养私养并举,以私养为主”方针,落实自留地、饲料地、饲料粮、投肥计酬等政策,并对向国家投售畜禽产品的农户实行奖售,促进养猪业发展,形成“猪多肥多,肥多粮多”的农业良性循环。1966年饲养量升至203.10万头,存栏119.79万头(其中公养12.77万头),全区农户平均2.68头,人均0.63头。5年间,出栏肉猪年均62.24万头,比1961年增长2.64倍。“文化大革命”初期,养猪奖励政策一度停止。1967-1969年,年均饲养量减少13.8万头。1970年后,贯彻“积极发展集体养猪,继续鼓励社员养猪”方针,实行“粮肥挂钩”奖售饲料粮政策,养猪业得到恢复发展。1973年,饲养量升至251.67万头,每农户平均2.8头,人均0.63头,出现养猪生产高潮。1974年,提出“三级办场,队队办场”,群众户养生猪积极户比受挫,养猪业再次回落。1976年,生猪饲养量、年末存栏数与全年出栏肉猪分别比1966年下降18.21%、17.36%19.24%。1977年提倡社员家庭养猪与集体养猪共同发展,大抓母猪生产。1978年生猪饲养量恢复至1966年水平,其中母猪存栏12.03万头。1979年,政府大幅度提高生猪收购价格。1980年饲养量回升至268.79万头,出栏肉猪124.16万头,户均分别达2.63头与1.22头。是年,全区有347个公社、5224个大队的生猪饲养量达到《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要求,其中户均5头以上者1个公社、137个大队,人均1头以上者9个公社、2277个大队,亩均1头以上者125个公社、449个大队。80年代,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出现大批养猪专业户,饲养规模扩大。19826月,地区召开畜牧重点户、专业户经验交流会,有关部门从资金、技术、饲料等方面给予支持,促使养猪业向专业化、商品化方向发展。1984年全区有养猪专业户2282户,商品率达87.45%。1985年猪肉价格放开,实行多渠道销售。1986年建立商品猪基地,扶持专业大户进行规模经营。1987年兴起科技兴牧活动,加强技术服务,改传统“吊架子”养猪法为直线育肥法,改熟料稀喂为主料干湿喂,改暗栏软床为明栏硬床,改喂单一料为喂配(混)合料及全价料,改单养肉猪或母猪为母猪肉猪一条龙配套自繁自养,推广瘦肉型良种猪及人工授精技术,优化杂交组合,综合防治疫病,提高饲养效益。据有关部门调查,母猪年繁胎数为1.87-2.04胎,投产仔猪18头以上;6月龄毛猪活重可达90公斤,每增重1公斤耗料3.17-3.22公斤,头均获利40-50元。由于养猪利薄,经济发达地区养猪农户渐减,转而从事其他经营活动,制约了养猪业的发展。1990年,生猪饲养量为250.73万头,年末存栏136.07万头,全年出栏肉猪114.66万头,户均1.85头,人均0.53头,分别比1949年增长4.79倍、4.44倍与5.26倍;全年猪肉产量97359吨,占肉类总量的93.12%,比1949年增长9.4倍,人均占有18.93公斤。

养牛 山区、半山区多养黄牛,平原沿海水草丰盛地区多养水牛。《中国实业志》称:“浙江省养牛,以天台、温岭为最多。”民国22年(1933),台州各县运销新昌、金华、宁波、嘉兴、平湖、上海等地75610头,存栏15.78万头,占全省存栏总数的17.21%。山区、半山区农户养牛,除役用外,并为重要副业,春耕时租给平原缺牛农户,租金大部以谷代银,每头牛租1-2石,有的连人一起帮耕,称“牛客”。农忙后习惯卖出壮牛换买小牛饲养,从中获利。各县都有牛市场与牛行贩。牛贩以黄岩县为多,常从乐清、平阳等地购进幼牛,换购耕牛运宁波、平湖等地,每年贩卖6000-7000头。民间有“耕牛温州生,台州养,宁湖用,上海杀”之说。1949年存栏牛增至14.40万头。土地改革后,养牛生产有所发展,1952年存栏牛增至15.73万头。农业合作化时期,耕牛作为生产资料折价入社,实行公有户养,政府制定保护、’鼓励农民发展耕牛的政策,饲养量继续上升,1956年达17.06万头。1957年后,农业生产集体化,统一使用畜力,耕牛饲养量呈下降趋势。1961年贯彻“公养私养并举”方针,并采取分成办法,奖励饲养户繁殖耕牛,至1971年,年存栏耕牛在14-15万头左右。1972年后,农田机耕面积扩大,畜力相对减少,养牛生产渐降。“文化大革命”后期,一些社队对个人养牛采取限、禁、罚等办法,挫伤了农户的饲养积极性,1977年存栏耕牛降至10.70万头。1979年后,养牛成为山区农民的致富门路之一,涌现出一批养牛专业户。政府拨款在天台等地建立耕牛与菜牛繁殖基地,广泛开展牛种改良,繁殖小牛奖售饲料粮,促使养牛生产回升。后因养牛生产周期长,成本高,相对经济效益低,1982年与1984年补助饲料、奖售饲料又先后取消,农民将劳力、资金、物资投向其他商品生产,耕牛饲养量下降,乡镇工业发达地区出现无牛村、无牛乡。1990年全区存栏牛8.05万头(其中黄牛6.33万头),比1949年减少6.34万头。

奶牛自50年代后期开始饲养,后随乳品工业的兴起而逐步发展。1984年有存栏奶牛3489头。80年代中期开始选优去劣,提高牛群质量。1990年存栏2851头,大多为黑白花奶牛,牛奶单产较高。

养羊 民间多用于祭祀与喜事礼品。据《中国实业志》记载,民国22年(1933)台州产羊10.6万头,外销上海等地2.97万头。其中,玉环县产羊4.4万头,外销2.4万头,为全区之冠。1949年,全区有羊2.78万头。1950-1958年,年均存栏2.45万头。1959年提倡发展食草动物,养羊业复兴,1963年存栏9.04万头。1964年后,因封山面积扩大,牧地缩小,饲养量逐年减少。“文化大革命”时,由于限制家庭饲养业,年均养羊降至3.80万头。1972-1975年,临海县引养奶山羊获得成功,积极推广。1979年后,农民经济政策放宽,养羊业回升。1980年全区有奶山羊1.60万头。1982年存栏羊8.10万头,其中奶山羊1.10万头。后因养羊不及其他经营收入,饲养量渐减。1985年存栏5.23万头,7.9904.47万头,奶山羊仅存800头。

海岛自然放牧羊群具地方特色。解放前,临海县头门岛有自然放牧羊群的传统。1958年在头门、田岙等岛集体放牧羊群200头,1963年增至3500头。玉环县大鹿山岛、三门县蛇蟠岛、温岭县积谷山岛与椒江市一江山岛,均有自然放牧羊群历史。80年代以后,海岛加快开发,自然放牧终止。

养兔 民国31年(1942),玉环县农林场始繁殖安哥拉兔,特约农户分发饲养。1949年,全区养毛兔9000只,天台县约占一半。1952年,夭台县率先引入英系全耳毛种兔饲养,各县相继引入英系、法系全耳毛种兔试养推广。1964年,天台县畜产公司建立种兔场,兔毛畅销,价格上扬,养兔业迅速发展。1966年,全区毛兔存栏30万只,收购兔毛68.62吨。“文化大革命”期间,家庭副业受限,毛兔饲养量下降,1977年存栏兔降至25万只。1979年后,农村经济政策放宽,兔毛外销量增加,各地引入西德、日本良种兔,改良本地兔种,提高产毛量,毛兔饲养量回升。1981年,存栏59.72万只,收购兔毛105.85吨,养兔成为山区、半山区农民致富的重要门路;全区有养兔专业户、重点户7616户,占畜禽饲养专业户、重点户总数的79.39%。此后市场价格放开,由于兔毛价格时升时降,养兔业亦时起时落。1982年兔毛价格暴跌,1983年存栏兔降至30-07万只。1984年兔毛价格回升,1985年存栏兔猛增至150.59万只,产兔毛599吨,为历史最高年份。1987年,兔毛滞销,价格下跌,毛兔饲养量下降。1990年,存栏兔21.74万只,产兔毛141吨。

若干年份家畜饲养量

单位:万头(只)

生 猪

全年饲养量

年末存栏数

存栏数

其中:

存栏数

其中:

存栏数

总数

户均头数

总数

其中母猪

奶牛

奶山羊

1949

43.33

0.79

25.0l

2.72

14.40

2.78

0.84

1952

58.82

0.97

32.12

4.05

15.73

2.38

1957

107.69

1.64

67.49

6.09

16.89

3.00

9.31

续表

生 猪

全年饲养量

年末存栏数

存栏数

其中:

存栏数

其中:

存栏数

总数

户均头数

总数

其中母猪

奶牛

奶山羊

1961

96.79

1.35

59.76

5.80

14.02

6.41

1965

193.27

2.58

102.53

6.90

15.38

6.70

28.98

1970

205.49

2.53

115.26

8.41

15.19

4.45

1975

194.63

2.11

107.95

6.73

11.37

0.10

4.46

20.00

1978

203.77

2.05

129.45

12.55

10.94

0.08

6.11

1.07

25.71

1980

268.79

2.63

144.17

8.54

10.81

0.08

7.85

1.60

51.94

1985

254.59

2.23

144.95

9.83

9.98

0.33

5.23

0.59

150.59

1986

258.09

2.16

143.69

8.73

9.63

0.28

5.98

0.31

78.11

1987

249.56

2.02

136.94

7.08

9.15

0.29

6.04

0.29

42.44

1988

247.00

1.92

135.87

7.16

8.66

0.28

5.54

0.19

29.95

1989

248.67

1.88

136.68

6.77

8.28

0.23

4.93

0.10

28.58

1990

250.73

1.85

136.07

6.39

8.05

0.29

4.47

0.08

21.74

二、家禽

农家饲养家禽以鸡为主,鸭次之,鹅较少。禽蛋产品自食或投售市场。农村集市多有禽蛋出售,也有商人运销外地。《中国实业志》载,民国22年(1933),全区饲养家禽177.55万羽,其中鸡151.48万羽,鸭25.43万羽,鹅6400羽,合计产蛋10442.7万只,外销家禽近50万羽。是年,临海县养鸡64.77万羽,产蛋2590.9万只,居全省第三位。1949年家禽存栏数149.19万羽。

50年代后,家禽饲养业逐步兴旺。1957年存栏223万羽,比1949年增长45.47%。1959年开始连续三年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粮食歉收,1962年存栏家禽降至160.91万羽,收购禽蛋1520吨。此后,实行“私养为主,公养私养并举”的方针和以料换蛋的政策,养禽业得到恢复发展。1965年家禽饲养量升至1957年水平,收购禽蛋3861.5吨。“文化大革命”期间,家禽存栏数徘徊在300万羽左右。1978年后,政府提高禽蛋收购价格,开放市场,家庭养禽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出现养禽热潮,涌现出一批养禽专业户,养鸡开始由散养转为办场关养,养鸭、养鹅逐渐由放养转为搭棚圈养。1984年,家禽饲养量升至829.8万羽,年末存栏数545.41万羽,禽蛋产量19928.35吨,人均占有量4.11公斤,家禽产值和产肉量在饲养业中升至第二位。80年代中期开始,引进国外良种与地方种禽进行杂交,肉用鸡、鸭生产迅速发展,年产肉用仔鸡127.8万羽,良种鸡父母代种鸡场、自动控制电孵室(厅)及烤鸡、烤鸭店与禽蛋收购批发市场应运而起,产前、产中、产后服务逐步完善配套。1990年,家禽饲养量达1125.5万羽,年末存栏608.23万羽,其中鸡占78.74%,鸭占19.99%,鹅占1.27%,均为历史最高年份;有专业养禽大户7318户,黄岩、温岭、玉环、椒江4市县专业户出栏家禽370.28万羽,占全区出栏总数的59.78%

1983-1990年家禽饲养状况

单位:万羽

年份

存栏总数

出栏

合计

总数

1983

375.00

300.00

60.00

15.00

345.00

1984

545.41

380.00

139.71

25.70

279.59

1985

487.99

360.95

117.10

9.94

247.40

1986

520.24

381.10

128.36

10.78

365.12

1987

545.13

396.12

138.95

10.06

353.08

1988

523.37

393.36

126.66

3.35

456.34

1989

535.44

435.60

96.32

3.52

473.13

1990

608.23

478.92

121.59

7.72

517.27

三、蜜蜂

养蜂历史较为悠久。明万历《黄岩县志》已有记载。农户养蜂,蜂蜜大多自食,少量出售或入药治病。清康熙十年(1671),临海县有蜂蜜外销。民国初,养蜂者增多,民谣称:“家有百箱蜂,子孙不愁穷。”当时所养多为中蜂(土蜂)。民国14年(1925),黄岩县城关引入2箱意大利蜂试养,20年发展至70箱。临海县城关也于19年引养西方蜂种。22年,黄岩、临海、仙居3县养蜂741箱,其中意蜂123箱、中蜂618箱。31年,温岭县养蜂农户216户,饲养土蜂200桶、意蜂300箱。1949年,仙居、温岭、黄岩3县养蜂3065箱。

50年代,养蜂业有所发展。1957年养蜂12425箱。此后强调办集体蜂场,接着又限制私人外出放蜂,至1977年全区蜂群一直在1.60万箱上下徘徊。1978年后,鼓励私人养蜂,加之蜂产品旺销,养蜂业发展较决。1982年,有养蜂专业户463户,蜂群7.07万箱,最大一户养蜂300箱。 1983年后,受蜂产品收购价格的变动与自然灾害的影响,1985年降至5.15万箱。尔后,蜂产品加工业兴起,养蜂业回升。临海县叶达华试制“破壁花粉”成功,建立蜂业公司。1988年,全区有蜂群7.43万箱,产蜜4199吨,为历史最高年份。1990年为5.89万箱。

四、家蚕

种桑养蚕,缫丝织绢,为农户重要的传统家庭副业。唐“越罗”与宋“台绢”为台州贡品。明清以后,种桑养蚕技艺逐渐改进。民国7-9年(1918-1920),黄岩、临海、温岭3县先后创办蚕业传习所,培训民间蚕桑技术骨干,推动家蚕饲养业的发展。14年,天台县年产鲜茧13.1吨、土丝194公斤,临海县产鲜茧12.5吨,黄岩县产鲜茧9.9吨。抗日战争期间,在外台州籍蚕业界著名人士郭颂铭、李化鲸等返回故里,33年在临海县设立省蚕丝管理委员会浙东办事处。35年,省政府划定临海等14个县为浙东新蚕区。36年,在临海县白水洋乡下庄村建立临海蚕种场,生产灵江牌蚕种4713张,发售各地饲养,后因战乱而停止。

50年代,蚕桑生产恢复发展。1955年春,临海县白水洋乡岩头王村王宪兰互助组创办集体蚕场,饲养蚕种3张。是年秋,临海县上沙乡庄头村虞选达农业合作社组建蚕场,饲养秋蚕种7张。1956年,临海县首先在更楼乡后郭村创办国营桑苗圃,占地103亩,培植实生桑苗与嫁接桑苗100余万株,供应各地发展蚕桑生产。是年,省投资在临海县张家渡乡与温岭县城关镇建立茧站,自当年春茧上市开始,两县蚕茧由国家统一收购。

1957-1958年,各地依靠集体力量,开拓滩地种桑,建立成片成带桑园30531亩,以社队为单位办集体蚕场327个,蚕茧产量由19490.85吨增到218.75吨。临海、仙居、温岭、黄岩等县增长较快。临海县尤溪乡花园农业合作社蚕桑场,1958年获国务院嘉奖,副社长叶玉梅(女)出席全国群英会。仙居县杨府乡大路蚕桑场与黄岩县长潭乡前蒋蚕桑场,均受省人民委员会嘉奖。

1959-1961年,连续3年粮食歉收,不少地方毁桑种粮,全区桑园减至2万多亩,蚕茧产量下降。此后,调整蚕茧收购价格,实行经济奖售政策,并从资金、物资等方面予以扶持,养蚕业重新获得发展。1966年,桑园扩至38921亩,蚕茧产量增至304.65吨。

1966-1976年,养蚕业继续发展,尤以临海、仙居、天台3县发展较快。1977年,全区有桑园40400亩,产茧715.55吨。省有关部门投资在临海县城西半坑建立国营临海蚕种场,占地1070亩,有桑园700亩,蚕室等用房12934平方米,配有蚕种冷藏、浸酸等设施,1971年投产后,年产蚕种8.5万张,除供应全区春、夏、秋三季蚕种外,每年销往外地蚕种4-5万张。同时,省有关部门在临海县城东山溪岗投资建立浙南第一个良种桑采穗园与苗圃,有桑园129亩,苗圃140亩,1972年投产后,每年供应全区各地“圆头荷叶白”、“湖桑197”、“荷叶白”、“桐乡青”等良种桑接穗15-30吨,桑苗140-150万株。

80年代,蚕桑生产实行专业承包经营,推广科技兴业,加强生产服务。1985年,地区蚕桑学会与重点产区的蚕桑生产协会相继成立,开展专业技术与学术交流,先后有浙江农业大学蚕桑系陆星恒、徐俊良、俞茂襄、金伟等教授来台州考察、讲学。19881113日,日本国前蚕丝学会副理事长、蚕体生理学家向山文雄教授来台州考察。

80年代,各县市以赶超“万担茧”为目标,积极提高桑、茧产量。1981年,临海县率先突破“万担茧”,年产501吨。1986年,仙居县跨上“万担茧”台阶,年产513吨。1990年,全区有桑园21184亩,产茧1482.28吨,平均亩桑产茧70公斤,分别比1977年高出1倍多。期间,应用三十烷醇添食增蚕、桑芽枯病发生与防治、桑象虫生活史研究防治、春种秋养获高产等14项私研成果分获省、地、市科技成果进步奖。临海蚕种场“杭7×杭8”与“新杭×科明”蚕种获1989年省农业厅蚕种优胜奖。

五、其他

海狸鼠 有黑色、黑白、棕色3种,毛皮质优。19613月,临海县良种场开始从乐清县引入饲养,1963年繁殖至300余只。温岭县城关等地农民也曾繁殖饲养。后因毛皮滞销,停止饲养。

梅花鹿 1966年,玉环县城关枫水坑村与古城乡外叶村创办养鹿场,开始饲养梅花鹿。70年代,温岭县泽国农场、仙居县土产公司也曾少量引养。1984年,临海县爱国乡一农户引养吉林梅花鹿4头。是年,全区有种鹿26头,至80年代末尚有零星饲养。

水貂 1973年,临海县日杂公司自黑龙江省海伦县引进种貂50只,在头门公社办场饲养,1974年繁殖至112只,盈利2000元,同年11月又从山东省烟台引入种貂30只,后因管理不善于1980年停办。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温岭县泽国农场、临海县西岑貂场、玉环县解放塘农场、三门县六敖供销社、椒江市大陈岛,以及玉环县西台乡红旗村、田马乡岳新村等少数农家均养过水貂。1984年,全区饲养水貂631只,其中玉环县208只。1985年,临海县张家渡、车口、白水洋等地9农户饲养水貂44只。1990年,仅玉环县尚存种貂80只,年产貂皮160张。

鹌鹑 1976年,三门县小雄、珠岙等地开始试养。1981年,温岭县城关肖家村引入蛋用鹌鹑500多羽,产蛋孵化出售扩大饲养。1983年,临海、黄岩、玉环等县部分农户与居民、职工开始饲养鹌鹑。1984年,全区有鹌鹑5345羽。此后逐步向规模生产发展,成为养禽业的组成部分。1987年,温岭县长屿镇娄岙村一农户自温州引入肉用鹌鹑400多羽。1990年,各县市均有鹌鹑专业饲养户,饲养量很可观,其中温岭县存栏10万羽,黄岩市店头乡张继军户养鹌鹑2000多羽。

珍珠鸡 又称珠鸡,属肉用鸡。1987年,三门县珠岙畜牧兽医联站首批引入100多羽试养,因销路不畅,未能形成生产规模。 1990年,温岭县引入法国肉用珍珠鸡1350羽试养,3个月龄公鸡体重为2-2.5公斤,母鸡1.75-2公斤,胴体瘦肉多,颇受消费者欢迎。

此外,还有蜗牛、蛇、蝎、艾虎、狼犬等饲养动物。1972年,天台县螺溪乡蛇郎中陈立锁开始驯养毒蛇,1984年建立蛇类养殖加工实验场,年养蝮蛇、五步蛇、眼镜蛇、竹叶青等1000条以上,产品有蛇毒、蛇胆、蛇肉、蛇皮,以及从蛇血中提取的供医学科研用的酶。黄岩市螺洋乡一专业户养蛇1000余条。1987-1988年,天台县种公牛站自陕西引入西德狼犬80多头饲养繁殖,1990年饲养量在200头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