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养 殖

发布日期:2019-01-17 14:22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台州史志网


一、海水养殖

台州境内,浅海滩涂宽广。10米等深线以内浅海354.26万亩,可养殖面积22.72万亩;潮间带滩涂99.98万亩,可养殖面积34.72万亩。自北而南分为4段:北段以三门湾为中心,自三门县旗门港至临海市柱头山,海岸曲折,港湾岙口多,适合蛏子、泥蚶、毛蚶、对虾、鱼类生长,可建虾、鱼、贝类综合养殖基地;中段以台州湾为中心,自柱头山至温岭县东海塘南端,海岸平直,适合对虾、白虾、鱼类养殖,其中黄岩市与椒江市的十塘、温岭县东海塘可建万亩对虾养殖基地,临海市上盘、滨海等地可建对虾、白虾、罗非鱼养殖基地;东南段以隘顽湾为中心,自东海塘至玉环县解放塘,海岸曲折,适合蛏苗归冬暂养,高涂可建对虾养殖基地,低涂适合蛏、蚶、紫菜养殖;西南段乐清湾海涂,盛产蛏苗、蚶苗,可建蛏、蚶苗种繁殖基地,其中温西七一塘可建真牡蛎苗种基地与牡蛎、鱼虾混合养殖基地。

浅海海水的表层温度为6-29℃。除大陈、楚门港外,大部分海区的海水透明度不超过1米。海水盐度,以三门湾与乐清湾较高,在20-33‰之间,台州湾在10-25‰之间。酸碱度为7.8-8.4。营养盐含量较高,硝酸盐每升15-20微克原子氮,磷酸盐每升0.5-1微克原子磷,硅酸盐每升25-30微克原子硅。底栖硅藻与浮游生物多。乐清湾有底栖硅藻82172种,尤以曲舟藻、菱形藻、舟型藻居多;浮游植物146种,其中硅藻123种;浮游动物162种,以挠足类、端足类为主。浮游生物量为312-437毫克/立方米。潮间带滩涂涂质松软,饵料丰富,每平方米生物含量,春季(3月)15.3-354.2克,夏季(6月)13.1-645.9克,秋季(9月)12.3-533.7克,冬季(12月)5.9-31.7克,以三门县铁场乡与浦坝港沿岸数值最高。多数涂面适合贝、藻、鱼、虾、蟹繁殖,生产潜力大。

浅海滩涂分布状况

单位:万亩

项目

总计

玉环

温岭

黄岩

椒江

临海

三门

合计

354.26

80.04

54.92

22.08

57.58

81.21

58.43

其中:

可利用

22.72

20.00

0.52

0.18

0.02

2.00

合计

99.98

22.19

23.37

8.89

8.93

18.48

18.12

其中:

可利用

34.72

12.64

10.41

3.21

1.83

0.63

6.00

注:1、滩涂系指潮间带海涂,浅海系指深010米水域。

2、浅海、滩涂总面积根据1988年《浙江省台州地区沿海滩涂农业资源开发规划》数字。

清雍正《玉环厅志》载:“海滨人以苗栽入泥中,俟其长,然后取,谓之蛤田。”光绪二十七年(1901),太平县对沿海天然沙涂(宜养蛏蚶涂地)进行勘丈,令各户认垦,给照营业,二十九年征收涂租17.45万元,府县六四分成,解充公用。民国5年(1916),开发三门湾列入《建国方略》,政府曾多次派员考察,先后编有《测勘三门湾报告书》、《三门湾荒涂述要》,但未付诸实施。1949年,全区放养面积1100亩,产量543吨,以贝类为主。1958年,海带养殖南移成功,实行贝藻并举,放养面积增至1.7万亩,产量1378吨。1960年前后,养殖业出现滑坡。1965年恢复,面积增至2.28万亩,产量4228吨。十年“文化大革命”,养殖业再次受挫。1977年放养面积2.02万亩,产量10664吨。1979年后,海涂开发承包经营,海水养殖蓬勃发展。1983年,全区放养面积5.66万亩,产量21158吨,开始居全省首位。1983-1984年,全面开展定权发证,海涂使用权落实至乡、村,承包到户,以避免发生海涂争养纠纷,保护经营者合法权益。1985年,三门县有18个村养殖收入占全村总收入80%以上,出现一批养殖“万元户”。葛岙乡大周村周良荣年收入2.5万元,成为省级劳动模范。1990年,全区专业从事海水养殖1.16万人,养殖面积18.67万亩,产量72242吨。主要产品有缢蛏、泥蚶、毛蚶、牡蛎、青蛤、海带、紫菜、对虾、白虾、青蟹、海水鱼等,计27种。

缢蛏 系传统大宗养殖产品,适于风浪平静、流水畅通、涂面平坦的潮间带生产。清时已圈涂管养,民国时渐盛。据《台属渔业概况》记载:抗日战争前以“温岭松门附近海涂蛏子为大宗,每年生产二三十万斤,行销临、黄、温三邑各乡镇间,有销至宁波各邑者”。32年(1943),浙江省垦殖股份有限公司在松门投资200万元(法币),开发蛏涂,实行联养。35年,三门县葛香乡晏站村养蛏百余亩,销往上海、宁波等地。36年,在三门县健跳乡猫头村设立中央政府养殖场办事处,养蛏百余亩。

1949年春,上海人文科学研究院陈望道、洪黎民、胡德闻、王蕴山、张明养等专家学者,集资在玉环县楚门镇创办华生咸水养殖场,与木杓头、梅岙、白岩、前沙等地村民联合养蛏,并在三门县小雄区创办大雄港水产养殖场,不久终止。1957年,全区养蛏1.26万亩,产量2579吨。1958年,温岭县松东农业生产合作社养蛏900亩,平均亩产1455公斤,其中0.16亩收净白蛏782.8公斤,折合亩产4996公斤,成为华东区的高产典型,出席全国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集体代表大会。“文化大革命”期间,养蛏生产徘徊不前。70年代后期迅速发展。1985年放养101060亩,产量35836吨。1990年增至127277亩,产量48130吨。三门湾、乐清湾、隘顽湾与台州湾南片为蛏子的主要产区。

蛏苗以玉环县居多,民国37年(1948)产10多吨,1951年产62吨,1965107吨。1957年扩大繁殖区域,全区产蛏苗300吨。1979年推广围涂整苗与刮苗归冬暂养技术,产量增至1115吨。19854853吨,19906500吨。除供应本区外,多半运销宁波、舟山、温州及福建、上海、江苏、山东等地。

泥蚶 俗称花蚶,养殖历史悠久。三国《临海水土异物志》已有近海养蚶记载,谓之蚶田。但发展迟缓,长期处于零星分散状态。1951年放养515亩,产量46吨。1959年增至9900亩,产蚶665吨。70年代蚶苗供应困难,养殖下降。1979年开始增殖蚶苗,养殖回升。1985年放养5219亩,产量2550吨。1990年,放养5575亩,产量6595吨。养殖方式有蚶田、蚶塘两种。蚶田择风浪平静、潮流畅通的中潮区与低潮区,整成条形长畦,周围挖沟。蚶塘选高潮区,筑堤挖沟,蓄水养殖。每塘5-10亩,每亩播苗40-60万粒,4-8月放养,第三年11月起捕。养殖区分布乐清湾、隘顽湾、东海塘。

泥蚶苗主产乐清湾。民国时采捕自然苗。50年代开始人工管理。1960年产苗1吨,1966年增至33.5吨。1980年开始集资增殖苗种,玉环县筹资36万元,在乐清湾投放亲贝257.2吨,平涂放养34.2吨。1983年,温岭县在乐清湾投放亲贝20吨,在东海塘投放92.8吨。1984年附苗面积8000亩,附苗量3000万颗。苗种仍供不应求。

毛蚶 选择沙质软泥海涂,清明放养,至次年立春收捕。养殖区分布三门湾与乐清湾。1982年放养面积800亩,产量1134吨。1984年增至7028亩,产量2526吨。1987年放养面积3.16万亩,产量1.96万吨,创历史最高纪录。1988年初,沪、杭甲肝病流行,一度禁止毛蚶上市,生产回落。1990年养殖毛蚶21126亩。产量1.55万吨。

毛蚶苗主要分布三门湾,年产量约5700吨。19792月,玉环县水产局自河北省塘沽运来毛蚶亲贝4吨,投放漩门港增殖资源,次年开始见苗,1986年产苗250吨(每公斤约4000颗),1990年产苗350吨。

牡蛎 俗称蛎黄。野生牡蛎“附石而生,块垒相连如房”,分布甚广。50年代前以采集为主。60年代推广抛石采苗养殖方法。1966年放养500亩。1980年引进日本真牡蛎,并推广立式条石养殖,面积875亩,产量265吨。1981年推行棚架式养殖,在潮下带海域立桩,用毛竹棚架垂挂附苗器,养殖效果好。1987年推广筏式养殖,选择风平浪静的内湾,打桩固定长方形竹筏,配以泡沫塑料浮子,吊附苗器于筏上垂养。1990年放养2450亩,产量552吨。养殖区主要分布楚门港、江厦港、三门湾。

牡蛎苗1980年从日本引进。1985年在温岭县七一塘建立苗种基地15亩,选留亲贝100万只,橡皮条附苗40万条,竹片附苗8万片,每条(片)附苗100-200粒,首次实行人工采苗。

青蛤 以玉环、温岭两县放养为主。1983年玉环县放养26亩,产蛤13吨,次年增至150亩,产量75吨。1988年全区放养360亩,产量95吨。1990年放养301亩,产量166吨。

贻贝 俗称淡菜,又名海红,生长于岛礁岩丛。大陈岛年产5吨左右。70年代初因过量采挖,资源渐衰。1973-1976年,自大连引入苗种,在大陈岛、温岭县粗沙头、玉环县花坪及西台等海区进行人工试养。后因台风、病害侵袭而停养。1983年,大陈养殖专业户又自舟山枸杞岛引种苗进行立桩搭架放养,2吨种苗,次年采收14吨,1985年产10吨,1990年停养。

海带 1958年地区水产部门派人赴青岛、大连学习海带育苗与养殖技术,从大连黑石礁运来海带苗3亿棵,分发玉环、温岭、黄岩、三门等县放养8077亩。因缺乏经验,产量低,多数单位亏本。1965年减至52亩。1971年,温岭海带育苗厂建成投产,解决苗种困难,养殖技术趋向成熟,1972年放养10833亩,产量2720吨。后因价格下调,生产缩减。1990年放养907亩,产量307吨。

195911月,玉环县进行室内人工采苗与自然海区育苗,获得成功,培育秋苗6774万棵。由于秋苗养殖产量低,1963年改育夏苗123万棵。1971年温岭海带育苗厂建成,当年产苗3.4亿棵,1978年增至3.9亿棵,1988年停止育苗。

紫菜 野生苗广布岛屿岩礁。1958年,温岭县在积谷山岛岩礁喷洒石灰水增殖紫菜获得成功。1968年自福建省连江引入紫菜苗种400只贝壳,在龙门南港养殖成功,产量50公斤。1969年,玉环县自洞头引入苗种3000只贝壳,在花坪、海山、大青山岛试养成功。1972年,全区放养587亩,产量80吨。1980年增至3092亩,产量176吨。1986年产量356吨,为历史最高年份。1990年放养1365亩,产量238吨。主要养殖区分布在大陈、黄琅、龙门、钓浜、松门、西台、鸡山、里黄等风浪平静、潮流畅通、沙质平坦的潮间带。9月附苗,11月开采,至次年立春可采5次优质冬菜,立春至谷雨采收质次春菜。

紫菜苗于1970年开始人工繁殖,当年玉环县利用18.4平方米水泥池培育6400个坛紫菜丝状体贝壳,室内人工采苗成功。次年建育苗室19间,水体411立方米,育苗23.3万只贝壳。1973年,玉环、温岭2县建有育苗室31间,水体1003立方米,育苗53.3万只贝壳。1981年,沿海各县紫菜育苗119.3万只贝壳。1986年育苗水体增至1406立方米,育苗贝壳231万只,创历史最高纪录。1990年育苗贝壳回落至187万只。

对虾 又称中国对虾。1972年,温岭县水产局派人自山东省引入对虾苗2万尾,在松门鱼种场18亩咸水塘中试养,产量252公斤,创长江以南对虾养殖先例。1979年放养444亩,产量8吨。80年代初,由于出口贸易扩大,收购价格调高,国家贷款扶持,对虾养殖逐渐向沿海各县推广。1985年放养面积5690亩,产量245吨。1986年三门、温岭、黄岩、玉环各县对虾育苗厂投产,年产虾苗9亿多尾,苗种充裕,养殖面积迅速扩大。1987年放养2.33万亩,产量1219吨。1988年因受台风袭击,又遭虾病蔓延,产量下降。1990年实施虾塘综合利用,采用虾贝混养、中国对虾与长毛对虾轮养的方法,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经济效益。是年,养殖面积19839亩,产量1284吨。并在三门湾海区放流对虾苗,517-25日放流虾苗6345.47万尾,615-21日放流标志虾6186尾。75日开捕,至85日共捕获对虾58.47吨,平均每公斤120尾,体长8-10厘米居多,回捕率为11%;捕获标志虾238尾,回捕率为3.8%。

对虾育苗始于1973年。是年,温岭县选留亲虾,经大陈岛自然海区越冬,在室内成功育出虾苗1331尾。1974年在松门建立拥有100立方米水体的对虾育苗厂,育苗21.7万尾,1985年增至2200万尾。1986年,三门县牛头门1680立方米水体育苗厂、黄岩县金清650立方米水体育苗厂、温岭县上马700立方米水体育苗厂、玉环县楚门1040立方米水体育苗厂相继投产,共产虾苗65514万尾。198798691万尾。199064566.2万尾。

白虾 学名脊尾白虾。1985年,临海县水产局采用自然虾苗在废盐滩上进行人工试养,1986年列入省星火计划。经过2年实施,基本解决了主要生产技术问题,示范面积100亩,扩散面积713亩,每亩平均产量50公斤以上。1990年放养2485亩,产量149吨。

青蟹 学名锯缘青蟹,系传统海产品。1989年,临海市开始实行人工放养试验,放养19亩,产量2吨。1990年全区放养543亩,产量30吨,其中三门县400亩、产量25吨。是年,玉环县水产局在环城乡后交村小岙筑坝建塘8.5亩,718日投放幼蟹1万只(每公斤40只),经60天养殖,收青蟹630公斤,平均亩产74公斤。

鲻鱼 1978年,玉环县城南养殖场捕获天然苗种,咸淡水试养鲻鱼成功。1981年全区放养2500亩,产量18吨。19857565亩,产量300吨。1986年增至455吨,为历史最高年份。1990年回落至5440亩,190吨。

若干年份海水养殖主要产品产量

单位:吨

年份

缢蛏

蚶子

牡蛎

海带

紫菜

对虾

海水鱼

1949

350

193






1952

564

4






1957

2579

175






1959

1685

665


122




续表

年份

缢蛏

蚶子

牡蛎

海带

紫菜

对虾

海水鱼

1965

3014

535


5




1970

2170

320


880




1972

1785

68


2720

80



1977

1095

35

5

1360

45

2


1978

4525

10

5

1900

70

11


1979

4955

75

30

1880

155

8


1980

5977

246

265

1550

176

7


1981

9772

403

361

803

105

2

18

1982

12259

1476

308

886

151

11

17

1983

17459

1759

432

721

194

32

122

1984

22812

4909

388

528

292

112

157

1985

35836

6810

499

375

308

245

300

1986

36440

13222

466

298

356

857

455

1987

36172

21211

190

104

339

1219

318

1988

45394

18993

514

106

346

950

299

1989

46298

20168

438

222

292

759

157

1990

48130

21095

552

307

238

1284

190

二、淡水养殖

境内江溪河港纵横,池塘水库众多,共有陆域水面46.75万亩,其中可养殖水面21.37万亩,可增殖鱼、蟹水面8.6万亩。仙居县白塔与椒江市三甲等地有地下热水资源。白塔镇马坎头地热水日流量8640立方米,冬季水温17.5-22.5℃,旱夭不枯;三甲地热水冬季水温在19℃左右,已分别建立罗非鱼越冬池与河鳗养殖场。西部山区水体呈微酸性,东部沿海水体呈微碱性,大部分水域符合《渔业水质标准》。水温平均17-18℃,最低4.1℃,最高31.4℃,适合鱼、虾、蟹、贝生长繁殖的水温(15-20℃)为250-260天。水中营养盐含量较高,浮游生物繁殖快,天然饵料丰富。温岭县岩下乡横湖桥水域,每升水体全年浮游植物量为329.6-783.2万个、浮游动物量9680-88750个,年初放养10厘米长花白鲢鱼种,不投饵,年底可长至1-1.5公斤。

民国4年(1915),温岭县横峰乡金文治挖田辟塘3亩,人工养殖家鱼、河蟹,后因水灾被废。1956年,临海、黄岩、温岭、玉环等县开展家鱼人工养殖,因苗种供应困难,发展不快。1957年放养3900亩,产量933吨。60年代,进行鱼苗人工孵化获得成功,结束了依赖天然苗种的被动局面。1967年放养13.04万亩,产量2379吨。1979年后,淡水养殖实行承包经营,池塘、山塘、水库、网箱、稻田养殖全面铺开,养鱼、养鳗、养蟹、育珠,品种多样化。1985年放养16.7万亩,产量5605吨。1990年增至19.18万亩,产量8225吨。主要产品有青鱼、草鱼、鲢鱼、鳙鱼、鲤鱼、鲫鱼、鳊鱼、罗非鱼、河蟹、河鳗、珍珠等,其中鱼类8135吨。

内陆水域分布状况

单位:亩


总水面

可养殖水面

单位

合计

江河

水库

山塘

池塘

合计

江河

水库

山塘

池塘

总计

467532

291031

102621

29810

44070

213667

79929

72143

24521

37074

临海

85802

61924

7107

5776

10995

30434

8722

7107

4687

9918

椒江

51865

45076

228


6561

7583

1887

120


5576

黄岩

79625

16979

49456

2417

10773

48883

5332

33174

1695

8682

温岭

72340

46818

8961

929

15632

58138

38483

5963

899

12793

仙居

21415

7591

8906

4858

60

10650

303

6083

4204

60

天台

109964

83000

17397

9567


19903


12225

7678


三门

28392

13840

9272

5280


23024

11926

6491

4607


玉环

18129

15803

1294

983

49

15052

13276

980

751

45

注:水域面积按1986年渔业区划调查数据。仙居县河流水面以枯水期计算,天台县河流水面以丰水期计算。

池塘养鱼 起步较早。民国32年(1943),临海县在椒浦、汇海、东礁3乡(今属椒江市)建养鱼塘63.6亩。19563月,临海县城关镇水产咸鲜商店自湖州菱湖采运青、草、鲢、鳙鱼种5000尾,放入东湖养殖,1957年捕鱼9000公斤,平均亩产112.5公斤;19589月,遭台风暴雨袭击,成鱼大多逃走,平均亩产31公斤;1961年平均亩产134公斤;19629月又遇台风暴雨,亩产30公斤;1963年在洪水期前起捕,平均亩产174公斤。80年代中期,池塘养鱼迅速发展,1987年达27244亩,1988年产鱼2535吨。1989年后连遭台风洪涝,1990年养殖面积减至6086亩,产量530吨。

河流养鱼 也称外荡养鱼。1956年,黄岩县马铺农场在环河水域投放鱼种养殖,开河流养鱼先例。1960年,温岭县横湖桥、凤山桥、南山闸、金清闸、泽国镇等河流建箔拦养。1962年,温岭县三星桥鱼场7000亩水面养鱼,当年平均尾重0.8公斤。1965年,温岭县岩下公社养鱼场500亩水面养鱼,当年捕鱼18吨,为高产典型。1966年临海县连盘河流养鱼2700亩,一网捕鱼6吨。是年全区河流养鱼42607亩,197567140亩。1972年,临海县建立灵江养鱼场,沿岸渔民组成渔场捕捞队。1972-1978年,国家与社队集资在灵江投放苗种582万尾,其中花鱼苗299万尾、鱼种283万尾,先后捕获各种鱼类166.6吨。因洪水频繁,水质污染,管理困难,灵江养鱼场于1979年停办。1990年外荡养鱼59231亩,产量1994吨。

水库养鱼 1958年,黄岩县秀岭水库率先投放鱼种15万尾,当年捕获成鱼4.38吨。1960年,全区水库养鱼2.99万亩。因多数水库库底不平,捕鱼困难。1964年引入“赶、拦、刺、张”渔具捕鱼法,温岭县湖漫水库一网捕鱼64.5吨,打开水库养鱼新局面。是年,黄岩县长潭水库养鱼场3万亩水面投放鱼种153万尾,次年捕鱼218吨。1973年水库养鱼75790亩。80年代,投放多品种、大规格鱼种,采用割草、投饵、施肥相结合等措施。1985年,天台县王里溪水库456亩水面,亩均产鱼62.2公斤。1986年,全区水库养鱼70579亩,产量992吨。1990年增至83460亩,产量1123吨。

稻田养鱼 民国时期已有。50年代初仙居县上张、步路等乡养殖田鲤鱼,稀放粗养,产量低。1955年,温岭县太湖盘山农民放养田鲤鱼,大者尾重250克,小者100克,亩产10-15公斤。60年代,全区稻田养鱼百余亩。70年代一度减少。80年代开始回升。1984年,全区稻田养鱼2647亩,产量11吨。仙居县三桥乡下新屋村农民郭小枝,3亩稻田养鱼,平均亩产127公斤,成为浙江省稻田养鱼先进个人。1985年,采取田边挖沟与多品种养殖,全区稻田养鱼8929亩,总产量1.28吨,为历史最高纪录。19901522亩,产量28吨。

网箱养鱼 70年代后期开始兴起。1979年放养5.3亩,1987年增至99亩,其中温岭县64亩,最高亩产8.5吨。1990年,全区放养201亩,产量762吨,创历史最高纪录。所用网箱一般长10米、宽6米、高3米,定置水中离河底半米以上,并露出水面。

屋顶养鱼 1983年,台州医院利用3000平方米屋顶鱼池,蓄水高25厘米,池中水位自动调节,用啤酒渣与剩饭冷菜作饲料,池边种瓜、豆,藤蔓遮阴,瓜果喂鱼,放养罗非鱼480尾、鲤鱼600尾、鲫鱼500尾,以及鲢鱼、团头鲂等,平均亩产250公斤。

生态养鱼 1990年,山塘小水库实行鱼畜联养、鱼鸭联养、种草养鱼,实收1.54万亩,产鲜鱼2048吨,其中山塘平均亩产186公斤,增产56%,小水库平均亩产65.3公斤,增产107%。仙居县里基岙水库,27亩水面平均亩产763公斤,为浙江省水库养鱼的第二个高产典型,获省人民政府科技三等奖。

珍珠养殖 1967年,温岭县水产局自外地购入育珠褶纹冠蚌与三角帆蚌2000公斤,投放城北、温西、大溪、泽国等河港进行养殖。同年,温岭鱼种场与城北养鱼场进行育珠试验1969年产珍珠320克。1970年,温岭县马公公社吴岙大队捕捞当地养殖的褶纹冠蚌吊养育珠,1972年产珍珠7.36公斤。玉环县沙鳝大塘水产养殖场引蚌育珠也获得成功。1976年,全区珍珠产量17.5公斤。1980年,温岭县被列为浙江省淡水珍珠养殖定点县,建立21个珍珠养殖点。1981年,临海、三门、仙居等县发展珍珠养殖,全区年产珍珠164公斤。1987年珍珠产量增至1.78万公斤,其中温岭县1.50万公斤,育珠农户2万多。后因国际市场行情变化,珍珠由外贸部门全额收购转为自由购销,五级冠蚌珠由每公斤3557元降至400元。1990年全区珍珠产量减至1366公斤。为打开珍珠产品出路,温岭县自外地购进珍珠打孔机2000多台,加工珍珠首饰工艺品,在当地开设珍珠工艺品批发市场,并在北京红桥农贸市场设立珍珠项链推销点,逐步把产品推向国内外市场。



河蟹养殖 1978-1990年,仙居县水产部门在永安溪放流蟹苗203公斤(每公斤12万只)、幼蟹125公斤(每公斤2万只),年产成蟹16吨左右。1987年,全区放流蟹苗350公斤,1988年捕获成蟹70吨。1990年放流蟹苗140.25公斤、幼蟹680公斤。养蟹专业户开始涌现。1987年,温岭县深山乡观童村村民童家华养殖河蟹0.7亩,产成蟹176.5公斤。该县横峰乡前郑村一农户在1亩水面中放养河蟹,产成蟹194公斤。1990年有36户养殖河蟹,计52亩。

甲鱼养殖 俗称养鳖。1980年,温岭县水产局与城关北山养鱼场联建鳖池330平方米,放养亲鳖23对,首次人工繁殖成功。19816月产卵324只,人工孵化仔鳖260只。1986年,温岭县镇海乡镇海村村民挖池0.7亩,养殖成鳖,放养100-350克幼鳖72只,次年年底体重增至250-600克。1990年,全区养甲鱼6.5亩,成鳖200多只。

黄鳝养殖 1979年,温岭县北山养鱼场首次进行人工养殖试验,建养殖池70平方米,放养鳝种72公斤,当年产量260公斤。1983年,温岭县新街乡泰兴村建鳝池48平方米,产量600公斤。1987年全区养殖面积120亩,产量20.4吨。199020多亩,产量3吨多。

河鳗养殖 1972年,黄岩县三甲渔业队建立岩头养鳗场,鳗池面积19.5亩,其中鳗种池2.5亩,后因效益差而停养。1974年,温岭县水产局与外贸局在横河金闸大队建鳗苗驯养池4个、成鳗养殖池2个,由于养殖技术和饲料不过关而失败。1986年,省水产养殖公司与椒江农场联营,在椒江农场第五分场建立养鳗场,次年613日投产。1988年,该场已建二级鳗种池6个、1500平方米,三级鳗种池6个、3430平方米,成鳗池5个、5000平方米,出口成鳗2.17吨,1989年出口5.6吨,1990年出口4.55吨,池中尚留2吨。

牛蛙养殖 1985年椒江市魏何友自湖南引入种蛙,在温岭、临海、椒江等地3户农家试养,1987年发展至7家,198942家。其中临海市钓鱼亭乡中台村青年农民陈六强1亩水面放养3000只幼蛙,用猪牛栏肥培养蚯蚓作牛蛙饵料,经过半年饲养,平均只重0.5公斤,收入5万多元。1990年全区放养牛蛙340亩,产量57.8吨。黄岩市临古乡横屋村5万多只牛蛙出口外销。

1980—1990年淡水养殖情况

单位:面积,亩;产量,吨

合计

外荡

池塘

山塘

水库

坑塘

稻田

其他

面积

产量

面积

产量

面积

产量

面积

产量

面积

产量

面积

产量

面积

产量

面积

产量

1980

145545

3135

57250

1545



26831

846

60156

739





1308

5

1981

155045

3275

58135

1567



32780

1090

62777

614





1353

4

1982

150052

3660

60520

1431



25425

1520

62478

688

2




1627

21

1983

132499

4355

40200

1411



26178

1930

63013

962

102

12

1250

5

1756

35

1984

158391

4925

51643

1327



34084

2650

67762

926

202

9

2647

11

2053

2

1985

175842

5605

53008

1171



43311

3332

69025

832

616

133

8929

128

953

9

1986

180237

6706

54852

1427

18490

2083

26975

2063

70579

992

386

30

8015

81

940

30

1987

182701

5682

53012

1025

27244

1695

22908

1724

71028

1117

299

29

5945

50

2265

42

1988

164503

8038

37903

1515

26455

2535

22997

2762

71831

1084

263

16

2645

39

2409

87

1989

163819

7753

38064

1578

18666

1870

29907

3131

74521

1102

378

33

2143

35

140

4

1990

193383

8225

59231

1994

6086

530

42644

4495

83460

1123

277

44

1522

28

163

11

苗种生产 淡水养殖,以苗为本。习惯称青、草、鲢、鳙为淡水“四大家鱼”,鱼苗原产长江自然水域,长途采运不仅耗资大,且供不应求。1958年,建立温岭、黄岩、临海、仙居4个国营鱼种场,进行人工繁殖。1962年,专署农业办公室水产组对临海、黄岩、温岭、头陀鱼种场进行家鱼人工繁殖技术培训,择优确定头陀为鱼苗生产重点场。1963年头陀白湖塘留养亲鱼,次年利用抽水机埠水沟人力车水刺激产卵700万粒,用白纱布网箱孵化鱼苗2000尾。1967年专署水产办公室周成业为头陀鱼种场设计环道孵化池,批量生产鱼苗。1985年头陀场产鱼苗1.04亿尾。是年,全区有8个国营鱼种场(包括罗非鱼越冬场)和9个集体鱼种场投产,共有鱼种塘3627亩。1986年产鱼苗18149万尾,培育鱼种3669万尾,创历史最高纪录。

鲤鱼苗种,1960年开始由温岭鱼种场人工孵化成功。是年共产鲤鱼苗200万尾,次年增至400万尾。此后推广各地。

罗非鱼苗种,1975年始由仙居县东岭水库越冬成功01983年开始利用地下热水,在仙居县田市湖坎下、白塔马坎头与椒江市三甲建造罗非鱼越冬场,共计越冬池2495平方米,鱼种塘74亩,年越冬鱼种40万尾,产鱼苗600多万尾,除供本地区自养外,还供应金华、丽水、绍兴、宁波等地区。

河蟹苗种,1982年开始用抄网采捕。1986年产量23公斤,1987年增至72公斤,其中玉环县53公斤。1990182公斤,每公斤约12万只。

鳗苗,每年2-4月张网捕捞。1974年产量100公斤,1982403公斤,1984894公斤,1985916公斤。19853月建立鳗苗捕捞许可证制度,以保护鳗苗资源。1990年降至343公斤,每公斤约8000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