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捕 捞

发布日期:2019-01-17 14:17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台州史志网


以海洋捕捞为主,历史悠久。三国吴时,海产品有大小黄鱼、乌贼、石斑鱼、海月(蜇)、蚶、蛎、蛤蜊、沙蚕、蟛蜞等90多种。明洪武初,临海县岁贡海产石首鱼、龙头鱼、鲻鱼、鮸鱼、银鱼、虾米、黄鲫、海鲫鱼、鲈鱼、泥螺、白蟹、水母线、螟蜅、蚶等15种。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朝廷以倭乱下令“海禁”,毁双桅以上所有海船,四十五年始复。清顺治十八年(1661),又下令沿海三十里居民撤入内地,严禁下海,渔业受挫,资源猛增。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开放海禁,渔业复兴。清雍正《玉环厅志》载:“网鱼捕虾,捉蛇钓带,船数千余”。据民国23年(1934)《中国经济年鉴》载,台州有渔船3087艘,捕获物有黄鱼、鲻鱼、鲳鱼、墨鱼、鳓鱼、虎鱼、虾类、杂鱼等。25年,渔船增至4490艘,产量3万余吨。抗日战争期间,渔区沦陷,渔业萧条。35年,渔船减至1755艘,渔民12052人,产量13550吨。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变革旧生产关系与捕捞设施,建设渔港、冷库,捕捞作业自沿岸近海向外海拓展,从单纯利用资源至发展增殖资源,生产领域扩大。1956年有渔船6455艘,捕捞产量65696吨。1976年渔船7078艘,捕捞产量113687吨。80年代调整捕捞结构,渔业生机蓬勃。1990年有机动渔船8826艘、225376吨位,非机动渔船1141艘、1843吨位,总捕捞量200203吨,占水产品总产量71.33%。其中,海洋捕捞197530吨,淡水捕捞2673吨。

一、渔场

台州海域介于北纬28°18-29°10′之间,有自大陆入海的江河水系与台湾暖流相交汇,水质肥沃,宜经济鱼类生长繁殖与洄游、索饵、越冬,形成以大陈渔场为中心,东西梯度分布着外海深水渔场与沿岸近海渔场,南北有披山渔场与猫头渔场。

渔场平均水温19℃,最高水温31.5℃,最低8℃。水域平均透明度1.15米,夏季2.15米,冬季0.55米,以大陈洋为最高。营养盐含量,内侧高于外侧,冬季高于夏季。硝酸盐、硅酸盐、磷酸盐含量丰富,盐度变化范围为24.5-34‰,8月份最高,11月份最低,披山洋高于猫头洋与大陈洋。浮游植物有圆筛藻,骨条藻、角毛藻与菱形藻,年均每立方米259.2万个,以5月份最高,12月份最低。浮游动物以挠足类、箭虫类与夜光虫为主,年均每立方米123.73毫克,比全省渔场平均量高出17.57%。

19818月至19825月,温州海洋水产研究所对杭州湾、象山港、大目洋、猫头洋、大陈洋、披山洋、南北麂洋、乐清湾与舟山渔场9个海区进行试捕,其中大陈渔场水产资源量占首位,平均网次117公斤/小时,比9个海区平均数高出2.25倍,最高网次637公斤/小时;猫头渔场次之,平均网次49.8公斤/小时,比9个海区平均数高出38.18%,最高网次310.8公斤/小时。大陈渔场,北傍渔山,南及披山,西靠大陆,东至80米水等深线,面积约1万平方公里,为浙江第二大渔场,历来以盛产带鱼著称,黄鱼、乌贼、鲳鱼、鳀鱼、鋔鱼、鲨鱼、虎鱼、虾类也较丰富。60-70年代,为大陈渔场鼎盛时期,有江、浙、闽、沪作业渔船5000多艘来渔场捕捞。197419781979年产量均在11万吨以上。猫头渔场以盛产大黄鱼闻名,50年代年产黄鱼1万多吨,19672.5万吨。披山渔场,带鱼、乌贼、鳗鱼资源丰富。随着捕捞设施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作业场所不断向外拓展。60年代开拓了长江口、佘山、吕泗大黄鱼渔场。70年代后期,进一步拓展到南至闽东渔场、北至山东连青石渔场、东至外海渔场的广阔海域。1982年,钓机船开拓东福山东南外海带鱼渔场。1984年,温岭县石陈区捕捞队开拓钓鱼岛马面鱼渔场。1988年下半年,椒江渔轮至韩国济州岛以南海区作业。

二、渔港

旧时,沿海渔民大多依靠天然港湾、岙口与简易埠头避风、停泊或装卸鱼货。50年代开始,国家投资与群众集资建设码头,疏浚港道,修公路,筑防浪堤。至1990年末,共投资2979万元,工程量459万土石方,建起水产码头82个,港池面积28016万平方米,可用岸线长10.84万米,防浪堤1.78万米,陆上建油库12座、水库13座、船厂11家、水产冷库208座(共26302吨),有效地起到鱼货装卸、冷冻保鲜、鱼品加工、渔船修造、物资补给等海洋捕捞的后方基地作用。经国家农业部审核公布,台州渔港与渔业港区有玉环县坎门、横床、茅埏、长山嘴、龙湾、鲜迭、披山、火车、鸡山、新洋、环礁、漩门、栈台、白马岙、乌岩、灵门、大青、日岙、大麦屿,温岭县礁山、钓浜、石塘,黄岩市剑门、海滨、五洞闸、五丰闸,椒江市大陈、一江山、前所、海门、葭沚、岩头闸,临海市东矶、达道、红脚岩,三门县健跳、洞港、牛头门、海游,共39个。其中坎门、石塘、礁山、大陈为国家一级渔港。

坎门渔港 位于玉环岛东南端,坎门湾东北角,为浙南主要渔港之一。有玉岙、石子岙、后沙岙、应捕岙、钓艚岙、教场头前后岙、花坪岙、里岙等12处岙口,其中应捕岙、钓艚岙、教场头前后岙可全天候避风,渔汛季节渔船云集。1957年国家投资5万元整治里岙湾,修建水库2万立方米、码头1座、沿港公路740米。1977年集资210万元,在坎门教场头前岙修筑防浪坝495米,平均高3.12米,底宽44.5米,顶宽32米,投放土石55万立方米,1986年底竣工。大坝与小坝连接处留有进出口,以钢桥相连,电动启合,方便渔船进出。港池面积25万平方米,可供800艘渔船避风。港区有码头、公路、供水、消防设施相配套,并建有冷库18座(3395吨)、船舶修造厂2家、渔机厂多家、油库2座。1988年玉环县人民政府颁布《坎门渔港港章》,实行规范管理。

鸡山渔港 位于玉环县鸡山岛东北部,以定置张网作业为主,为玉环县虾米生产基地。1954年始设水产收购站。1971年建水产码头。1977-1981年建挡浪坝98米,港池面积自8000平方米扩至6万平方米,可泊渔船300艘。岛上建有冷库、渔机厂、鱼粉厂与水产食品罐头厂。

披山渔港 位于披山岛中岙,为玉环县最东部渔港。港池面积11万平方米,可泊渔船400艘。1957年春,岛上曾设温州专署渔业生产指挥部披山渔场指挥所。1965年设国营水产公司收购点,建简易码头、防浪坝与水库。

大麦屿渔业港区 位于玉环岛西侧乐清湾口内,为虾皮主产地之一。港区南北长14公里,水深10-30米,港池宽阔,可泊船5000余艘,为全天候避风天然良港,常有外籍渔轮、商船进港避风。1960年建水产码头,80年代建2座水产冷库及供水设施。

礁山渔港 位于温岭县松门礁山,北有大娄、龙门两岛为屏障,东南有直大山(岛)拱护。港道自西向东略呈弧形,礁山至发财头外口长4.5公里,口宽1.5公里,水深3米许。港池面积250万平方米,可泊各类渔船800艘。建有浮码头2座、固定码头200米,有渔机修配厂、罐头厂、鱼粉厂、船厂、发电厂、油库,水产冷库11座(共1450吨)。

钓滨渔港 位于温岭县东南钓浜乡。港池面积250万平方米,水深1.7-4.7米,平均高潮位5.82米,低潮位1.82米,岸线长1万米,可泊各类渔船2500艘。建有固定码头600米、驳岸码头400米,为全天候渔港,常有台湾渔轮进港锚泊。建有渔机厂、修船厂、电厂、水产收购站、蓄水5万立方米水库1座,水产冷库18座(共1800吨)。

石塘渔港 位于温岭县东南端石塘镇。以流水坑嘴为界,分北、南两个港区。北港区包括粗沙头港、车关港及车关乡的三、四、五岙。南港区为石塘本港。整个港区面积210万平方米,水深0.5-4.5米,岸线长1.13万米,可泊各类渔船2000艘。驳岸码头长526米,供油、供水设施配套,水产冷库30座(共4000吨)。北港区忌东风,南港区忌南风。

海门渔业港区 位于椒江南岸8号水产码头,为台州水产品主要集散地。有水产码头2座,可用岸线长5950米。港道顺直,港池宽阔,锚地充足,可泊各类渔船3000艘,属天然避风良港。沿岸有台州地区水产公司、椒江市水产公司、海门水产综合厂等国营水产供销企业,水产冷库14座(2500吨)。海东船厂占地12.6万平方米,职工1032人,有500吨船坞与3000吨级船台各1只,设备齐全。

大陈渔港 位于大陈渔场中心大陈岛,距椒江市区29海里,为出口鲜活水产品交货点与国际避风港。清代中叶,岛上有居民2万余人,简易埠头6处。19552月,国民党军队胁迫全岛居民、渔民去台湾,毁渔船330艘。解放后,重建渔港码头,扩建水库,并兴办渔机厂、造船厂和油库。1975年国家投资260万元建浪通门防浪堤,长135米、高14.3米,工程量11万土石方,19775月竣工。全港港池面积185万平方米,可泊渔船6000艘。建有食品罐头厂、冷冻厂和供水码头,水库5座,蓄水量29.6万立方米。

健跳渔港 位于三门湾右侧健跳镇,距三门县城35公里。港外有龙山、高湾山等大小岛屿掩护,构成天然防浪屏障。港内17公里水道,青山围抱,港道不淤。明嘉靖年间(1522-1566),已为渔船集结与水产加工之地。1956年建水产加工厂。1980年建水产浮码头。有水产冷库2座(500吨),出口小包装车间758平方米,平板速冻机两台。水陆交通便捷,为三门县鱼货集散地。

三、海洋作业

传统捕捞作业,以钓、对、刺、张为大宗。钓业有大钓、小钓、拉钓之别。对网有白底、小网、红头、舢舨、乌角、花头、红旗之分。刺网业分鳓网、大罧2种。张网分舻艚、鹰捕、虾捕、小航、大捕5种。民国35年(1946),渔船以小钓居多,共563艘;虾捕次之,422艘;红头又次之,350艘。解放后,沿袭传统作业,发展拖网、围网作业,并实行钓流兼作、对拖围轮作,一船多业。1990年,出海对网机帆船650对、钓机34只、流刺网船2718只、张网船2294只、灯光围网23组、专业拖虾船1562只、渔轮拖网42对。

对网作业 分为小对、中对、大对、背对与机帆船对网。小对以临海红头闻名,船仅2-3吨位,操作4-5人。民国25年(1936),临海县北岸下项、上盘、穿山、横坎等地春季投产红头600对,秋季500对。出海季节为清明至五月半,六月半至重阳。作业线路,初自东矶、蛇蟠、松岙、勺溪,继至岱山,终至石浦、金漆门回港。渔获物以大黄鱼、桂花黄鱼、鲳鱼、墨鱼为大宗。温岭、黄岩2县的白底,三门县的长衣也属小对之类。中对、大对、背对,沿海各县均有。1952年,海门区(今椒江市)郭小梅率先组织试验机帆对网,抽调舻艚舸、赶舟丁舸各1只,组成一对“小鱼兴”,装备动力机,195310月投入洋鞍渔场生产,冬汛产量400公斤。1954年春汛在猫头洋生产,产量10.75吨,比同类木帆船对网增产50%以上;冬汛在嵊泗花鸟渔场生产两风,产量6.5吨多,比背对增产48.6%,比小对增产118%,开浙江省对网机帆之先例。1966年,全区出海对网机帆船155对、产量26350吨。1976年增至430对、产量88225吨。以黄鱼、带鱼、墨鱼为主要捕捞对象。后因捕捞强度不断增大,近海水产资源衰退,对网产量逐年下降。1990年仅出海650对,产量21117吨。

钓业 分延绳钓、拉钓、石斑鱼线钓、鲨鱼钓。延绳钓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由福建省崇武渔民至坎门一带作业时传入,清代渐盛。有大钓、小钓两种形式。大钓船40-50吨位,背4-5只仔船,,母船运输,仔船作业。小钓3-4吨位,5-6人操作,船短、娓宽、舯肥大,单船作业。民国26年(1937),有大钓船145艘、小钓船863艘。渔期为农历正月至五月,立秋至十二月。作业渔场有石塘、大陈、洋屿、坎门、石浦、沈家门、青浜、庙子湖、洋鞍、黄龙、四礁、嵊山等,渔获物以带鱼、黄鱼、鳗鱼为主。50年代,小钓试行背仔作业,单产迅速提高。1955年,玉环县西台乡郑达法、温岭县石塘镇许阿来等小钓船年产超千担(56吨)。1956年,全区有大钓33艘、小钓1208艘,产量2.48万吨,占海洋总捕捞量的35%。60年代初改革钓具,有大钓船80艘、小钓船900艘,从钓渔民1.3万人,产量3万吨。70年代因近海渔场作业拥挤,钓业滑坡。80年代前期,经政府重点扶持,钓业回升,1983年有钓机127艘、小钓252艘。拖虾作业发展后,钓船改业拖虾。1990年尚有钓船34艘。

带鱼延绳钓尤具地方特色。清雍正《玉环厅志》载:“带鱼钓法,用大绳一根,套竹筒作浮子,顺浮洋面;缀小绳120根,每小绳头上拴铁钩长三寸,以带鱼为饵。钓期九月起至二月止,谓之渔汛。”现每艘钓机背仔船7-8只,每仔船备钓具14-16篮,每篮主干线长214米,配支线65条,支线下接合金钢丝,再连钓钩,配以浮子、沉子、浮标竹。作业时,橹手驶船,后手放浮标沉石,前手放钓,三手接篮头绳,钓放完毕后,仔船返回第一浮标,起钓取鱼。

拉钓又称滚钓、空钓,不用钓饵。明洪武年间(1368-1398),为福建省长溪人移居玉环岛司边山传入。清雍正《玉环厅志》载:“渔人以绳系木缀钓十数枚,向深涂摆划,一钓着鱼即众钓攒聚曳而得之。”民国25年(1936),台州有拉钓船100余艘。50年代后逐渐减少。80年代中期尚有拉钓船56艘,产量670吨,分布温岭、玉环、黄岩等县市。每船2-3人,备钓具120夹,每夹干线长35米,支线180条,支线下接钓钩。主干线两端抛锚固定,敷设鱼类徊游通道,以成排锐利钓钩挂刺鱼类。春汛在台州渔场作业,夏汛在嵊泗、岱巨渔场生产,秋汛在猫头、勺溪、大陈渔场捕捞,渔获物有鳖鱼、鲻鱼、鲈鱼、鮸鱼、鳗鱼、虎鱼等。

石斑鱼线钓,1980年自香港传入,现有渔船100余艘。渔船3-5吨位,设活水舱,每船3-4人,一人驾船,其余放钓,主钓线50米,连副钓线1.5米,下接钓钩,以小鱼虾、泥鳅、乌贼片作钓饵,每年6-10月,在大陈岛周围岩礁海域作业。1980年产量3.7吨,198314吨。

鲨鱼钓系玉环县灯塔村渔民郑达法于1942年首创,以小钓船兼作为主。钓钩长0.5米,重2-3公斤,缚竿上,竿接七八米钢丝索,再接100米绳索,系于桅杆。渔船靠拢鲨鱼1米许,将钓钩扎入鱼胸,待其挣扎力尽再拖回渔港。194910艘钓船。1953年增至660艘,钓获鲨鱼489尾、重1800吨。每年3-5月,在披山、大陈渔场作业。

围网作业 有敲舟古围网、灯光围网两种。1956年自广东省引入敲舟古围网。1957年夏秋,温岭县敲捕大黄鱼1.45万吨,玉环县敲捕大黄鱼1.95万吨。因严重破坏资源,政府明令禁止,于1975年禁绝。灯光围网于1970年升始试验,1979年发展至31组,产量3015吨。198744组,产量5598吨。199023组,产量2325吨。渔获物以蛤终类为主。船组由对网机帆船,加上2只灯艇与1只带网舢板组成。灯艇三角形布位,水上、水下梯形布灯,诱鱼1-2小时,收灯起网取鱼。

拖网作业 有机帆底拖网、渔轮拖网、虾拖网、乌贼拖网4种。机帆底拖网为双船作业,始于1960年。1977年增至300多对。一年四季作业于近海30-50米水深海域。作业时,两船并行拖曳鱼网,网具下纲直刮海底,渔获物有带鱼、黄鱼、鲳鱼、鳗鱼、虾蟹等。因损害资源,自1979年开始实行禁渔期。

渔轮拖网,为双船作业。1985年椒江市自山东省引进第一对小型钢质渔轮,1988年增至7对。1990年全区有渔轮42对(其中椒江市36对,温岭县6对),作业于外海渔场,主捕带鱼、马面鱼,兼捕鲳鱼、鳓鱼、海鳗、乌贼等;椒江市产量7329吨,占该市海洋捕捞总产量的27.6%。

虾拖网属单船析杆拖网,分内港木帆船拖网与近海机帆船拖网两种。内港木帆船拖虾已有数百年历史,温岭县观香、江湾两地有虾船200余艘。近海机帆船拖虾始于1983年秋,温岭县环海村首先试验,获得成功,后在全区推广。1984年有拖虾船122艘,产量750吨。19871437艘,产量27691吨。1990年,拖虾生产由近海拓展至外海,有专业拖虾船1562艘,兼业拖虾船515艘,拖虾产量58307吨,占海洋总捕捞量的29.5%。虾拖网利用桁杆扩大扫海面积,桁长27-28米,网下纲装有滚筒以减少阻力,上口装盖网,防止惊虾外逃。春汛作业于东矶至披山水深60-70米海域,秋汛则作业于檀头山至洛屿水深60-80米海域,冬汛(11月至次年1月)在渔山至洛屿东水深30--50米海域捕捞。1990年拓展至韩国济州岛以南海域。每网拖曳4-5小时后起网,主捕大中型虾类。

乌贼拖网,系单船作业,船1-2吨位,驾船、划桨、放网各1人,拖曳10-20分钟后起网。4-7月作业于披山、大陈、中街山、嵊山、花鸟渔场,每汛单产2-3吨。据民国时期《浙江台属水产概况》记载,民国24年(1935)有温岭籍乌贼船“在凤尾山一带礁岩附近,或用蓖拖,或用火点,或用竹笼”进行捕捞乌贼作业。50年代全区有乌贼船40艘,70年代最盛时达600余艘,80年代被淘汰。

流网作业 又称刺网,清顺治永嘉乡民移居玉环岛灵门时传入。分鲳鱼流网、梭子蟹流网与鳓鱼流网,及鲨鱼、马鲛鱼流网等。网具用矩形网片连接,长1000余米,高10多米,在水中布设成墙状,随船漂流,挂刺鱼类。渔场南自温州洋面,北至吕泗洋面,东至100海里外,渔获物有鲳鱼、梭子蟹、黄鱼、鳓鱼、鲨鱼、马鲛鱼、鳕鱼、鲽鱼等。民国25年(1936),台州有船640艘。1953539艘。1979年推广灵门流网技术,1982年增至1203艘,产量5415吨。19902718艘,产量15987吨。

张网作业 系海洋捕捞的最早作业形式之一,分有桩张网、锚张网、纲张网3种。通常选定渔场,打桩挂网,利用潮流张开网口,使鱼虾入网,潮平取鱼。据清雍正《玉环厅志》载:“黄坎门、梁湾、大麦屿、东臼,三盘、鸡冠、冲担、石塘、虾蟆等处搭有棚厂百余,采捕鱼虾,做鲓晒皮,舢板船只,市卖贸易者不下千余人。”民国26年(1937),台州有张网船367艘,网桩6375个。1980年有船866艘,桩头17383支,产量36730吨。1985年后,发展更为迅猛,1987年有渔船2670艘,桩头49343支,产量59942吨。张网渔业分为虾捕、内港应捕、鹰捕、三角轮、虾虮网、舻艚网、坛子网、涂头网、张山门、大捕、大网等,其中虾捕桩头数占张网桩头总数的70%。春汛,清明至夏至;冬汛,秋分至次年惊蛰。作业于披山、大陈、三门湾等沿岸海域,主捕中国毛虾,兼捕七星鱼、鳀鱼及带鱼、鲳鱼、黄鱼等。

此外,还有笼捕、火诱、串网等零星作业。乌贼笼捕始于民国初年,流行于温岭县松门、交陈一带。每年4-6月放笼于岛礁附近海域,待乌贼进笼产卵时,起笼取鱼。因损害资源,50年代初,省政府明令禁止。乌贼火诱器始于民国时期,利用乌贼喜光习性,渔汛在岩礁上备一网架,网具张于架上,沉入海中,用铁条制成火诱器,燃以薪柴,乌贼喜光游至光照海面,群集网中,起网捕之。每年4-6月作业于台州列岛、中街山渔场、马鞍群岛渔场。串网又称插网、珠网,清雍正年间(1723-1735),为永嘉县渔民移居玉环岛苔山传入,台州沿海广为分布。每船备网100张,潮水落平前将网插于海涂,排成耳形,待下个潮水落平时就网圈内取鱼。每年2-11月作业于港湾潮间带海涂。

四、海产品

民国时期,常年海洋捕捞量2万余吨。26年(1937 3.5万吨。35年仅1.36万吨,其中带鱼0.6万吨、大黄鱼0.45万吨,合占77.5%。品种产量随资源变化。大黄鱼、小黄鱼、带鱼与乌贼,习惯称四大经济鱼类,195780995吨,占海洋捕捞量的77.8%;196555610吨,占56.4%;197550095吨,占39.7%。四大经济鱼类资源衰落后,虾类资源渐增。1985年海洋捕捞量130574吨,其中虾类占30.5%1990年海洋捕捞量197530吨,虾类占39.5%,四大经济鱼类占24.5%。鱼虾蟹各有繁殖、生长、栖息与洄游规律,捕捞渔场和季节各不相同。

大黄鱼 为台州传统主捕对象。明末黄宗羲《天下郡县利病书》称:“每岁孟夏,出洋捕黄鱼,宁、台、温大小渔船以万计。”本世纪50-60年代,岱巨洋、猫头洋、大戢洋、大目洋与乐清洋等渔场产大黄鱼,猫头洋年产量1-2万吨。春汛以谷雨至夏至最旺,秋汛9-10月份称“桂花黄鱼”。1946年捕获大黄鱼4500吨,195614770吨,195755245吨,1966年降至8115吨。1974年春,沿海各省2000多对机帆船滥捕外海越冬渔场之后,渔汛消失。1976年大黄鱼产量降至3535吨。80年代采取保护措施,尚未恢复,1990年仅捕获77吨。

带鱼 系台州渔业主捕对象。每年春季,鱼群离开越冬场,沿台湾暖流与大陆沿岸水系的混合区向北洄游,经过台州渔场,汛期在春节后2-3月,台州渔民称为捕“回头带”,片子大,产量高。继而,鱼群北上,7-10月越长江口至大沙渔场、连青石渔场索饵。秋末冬初,沿岸水温下降,带鱼集群南下,先在嵊山渔场形成冬汛;12月末在大陈渔场形成旺汛,为台州渔民捕捞带鱼时节。1957年产量24135吨,196753680吨,197732045吨,198745587吨,199043487吨。

乌贼 又称墨鱼。春季由外海越冬场逐步进入近海,自南向北洄游,谷雨前后进入台州渔场产卵,形成墨鱼旺汛,尤以4月中旬至5月下旬为最旺。为台州主捕鱼类之一。1956年产量3610吨,19667130吨。70年代因捕捞过度,渔汛消失。1976年产量降至1620吨,19904279吨。

鲳鱼 在温州、台州外海90-100米水深越冬,3-4月开始随台湾暖流进入台州沿海河口区海域产卵,形成春季旺汛,汛期在4-6月。1956年捕获量195吨,1973年增至1420吨。80年代推广玉环县灵门流网技术,作业区域拓展至吕泗渔场,1987年产量8091吨,19906347吨。

鳓鱼 汛期在5-6月。台州渔民称:“五月十三(农历)鳓鱼会,早上勿会夜里会。”1956年产量2070吨,19761710吨,1990483吨。

鲐鲹类 有青鲇鱼、黄鲇鱼等。5月份自钓鱼岛与台湾海峡中南部进入披山、大陈、渔山一带海域产卵并继续北上,8-9月返回浙江近海渔场,形成夏秋汛旺季。以舟山渔场为主,大陈、披山渔场次之。台州渔民捕捞量,19704800吨,19801637吨,19877163吨。

马面鱼 学名绿鳍马面鲀。越冬场常有变动,1974-1979年在温台渔场与渔山东南部,1980年以对马海峡为主,1981年又移至温台渔场。渔汛期为12月至次年3月。台州渔民1976年捕获48280吨,机帆船单产超万担者有10余对,80年代产量骤降,1990年仅捕获91吨。

海鳗 为台州沿海常年栖息活动鱼类。春季在披山、大陈渔场钓捕,夏季张网,秋冬拖网。50年代年产600-700吨,1980415吨,19904170吨,呈上升趋势。

石斑鱼 台州海珍品之一。栖息于大陈岛周围10多米深水质清澈的岩礁海域。1980年引入手钓作业,每年6-10月为钓捕季节,以小水潮平时上钓率最高。年产量7-8吨,198314吨。1988年在大陈岛浪通门海域网箱试养成功,1990年产量1吨。

海哲 4月上旬发生幼体,5月初进入台州沿海,夏至至秋分形成旺汛。渔民以草绳结网张捕。夏至前后,体小肉嫩,称“霉蛰”。伏季体大肉厚,称“伏蜇”。50年代全区年产2000-3000吨。19668935吨,为历史最高纪录。70年代开始衰退,1978年仅捕获10吨。80年代资源枯竭。

大型虾 主要有哈氏仿对虾、日本对虾、中华管鞭虾、鹰爪虾、凹管鞭虾、长缝拟对虾等,以拖网捕捞为主。春汛3-5月作业区在东矶至披山东60-70米水深海域,主捕长缝拟对虾,兼捕凹管鞭虾、鹰爪虾等。夏秋汛5-10月作业区移至檀头山至洛屿水深60-80米海域,主捕日本对虾、鹰爪虾、凹管鞭虾、长缝拟对虾、葛氏长臂虾等,汛产量约占全年产量80%。冬汛11月至次年2月,作业区在渔山至洛屿水深30-50米海域,主捕中华管鞭虾、哈氏仿对虾等。80年代,产量呈上升趋势,1982970吨,19859902吨,199058263吨。

毛虾 俗称小白虾。栖息于低盐、高温、透明度较低海域。3-4月移入沿岸产卵,形成春季旺汛。10月第二世代毛虾外移,形成冬季旺汛。渔场分布洋屿、鸡山、披山、大陈、一江山、头门、三门湾等30米水深沿岸海域。1980年产量19154吨,198434671吨,199019784吨。

梭子蟹 学名三疣梭子蟹。5-6月结群进入沿岸、河口、港湾处产卵,形成春夏汛。9-11月为秋冬汛,蟹肥膏红,为最佳捕捞季节。渔场广布温州、台州、舟山等近海,以流网捕捞为主,本区一般年产量4000-5000吨,丰年近万吨。

海沙蚕 俗称海蜈蚣,栖息于中潮带草丛中。清明至大暑旺产,找穴挖捕,一潮可获5-6公斤。1981年产78.1吨,1982110.3吨,1983102.4吨,198452.9吨,198533.3吨。1990年出口活沙蚕17吨。

青蟹 三门湾海游港名产。60年代初,年产约150吨。80年代年产30吨左右。1990年全区捕获青蟹76吨,其中三门县38吨、临海市31吨、玉环县7吨。6-8月为青蟹旺汛。三门县晏站、南亭等地采用网捕,称“放蟹拎”。蒲西一带则“做蟹洞”诱蟹入洞脱壳而捕之。

1956—1990年主要海产品捕捞量

单位:吨

年份

黄鱼

带鱼

乌贼

鲳鳓鱼

马鲛鱼

海鳗

鲐类

虾类

蟹类

海蜇

1956

16815

18350

3610

2265


720


17555


1255

1957

55610

24135

1250

2050


610


19075


760

1958

10670

19055

4905





24275


3490

1959

15960

21435

10250





29005


1610

1960

16195

32715

9670





5500


4120

1961

22245

22190

3170





23645


700

1962

17050

31815

6090





24180


1825

1963

2205

41075

3095





27110


240

1964

8065

39515

5890





32355


1165

1965

8080

37015

10515





28675


2160

1966

8210

47580

7130

230




29110


8935

1967

13790

53680

5915

2205




22130


2010

1968

8270

41565

4885





26594


2625

1969

11190

50300

8505





31328


2250

1970

7405

34040

7785




4800

33430


8655

1971

11285

45845

12745




2865

37635


810

1972

9450

48160

3475




2995

29495


1445

1973

7665

47275

3800

2910



1495

37495


2655

1974

5025

58140

2200

3885



2170



745

1975

8035

44460

1260

1805



1155



300

1976

6285

30340

1620

1960



135



40

1977

3745

32045

1825

1930



275




1978

4400

28240

4260

1265



1795



10

1979

4035

40700

10270

2540



3300




1980

5021

34928

11978

2947

130

415

1637

19154

1679


1981

5984

48215

2040

3273

129

313

2343

26235

1019


续表

年份

黄鱼

带鱼

乌贼

鲳鳓鱼

马鲛鱼

海鳗

鲐类

虾类

蟹类

海蜇

1982

5701

42149

7088

4991

368

453

2066

31253

1742


1983

2648

40628

1771

4889

865

1064

1920

35084

2611


1984

3049

45053

2989

6317

1700

1656

931

35588

3297

1

1985

1665

52416

4258

7617

2268

1959

1186

42172

4735

49

1986

784

52477

1671

8023

1793

4234

2779

48751

4394


1987

628

45587

2553

8299

1145

3175

7163

50150

6728


1988

547

40619

2649

6271

1472

3653

6573

58773

11437


1989

1046

34759

2117

6589

1977

3088

4060

68990

6506


1990

666

43487

4279

6830

2940

4190

3706

78047

4926


五、淡水捕捞

淡水捕捞,以椒江水系与滨海河塘较为发达。南朝陈太建七年(575),灵江两岸“罾网相连四百余里”。其捕捞方式有张、拉、流、拖,通常采用小船布网、竹排打网、河岸设罾、菱桶放钓、鸬鹚捕鱼等方法。渔具有张网、地拉网、流刺网、定置网、丝林网、推网、拖网、手网、板罾、滚钓、手钓、竿钓、仙人钓、虾笼、黄鳝笼、鱼叉、鳖戳等。50年代淡水鱼资源较丰富,捕捞量呈上升趋势,1953年为765吨,19581046吨。60年代回落,1963年为566吨,1969269吨。80年代,经水产部门人工放流鱼、蟹、鳗苗,产量大幅度回升,1983年为1305吨,19902673吨。

手竿钓鱼 渔具由钓竿、钓线、钓钩组成,饵诱钓捕。旧时有以钓鱼为业者。70年代业余垂钓人数渐增。80年代钓鱼逐渐成为一项体育娱乐活动,地县市均有钓鱼协会组织。

鸬鹚捕鱼 为山区人民从溪涧捕捞水产品的重要手段。黄岩市院桥区松门店有专人饲养、繁殖鸬鹚,并设交易市场,供应省内外捕捞户,并远销福建、贵州等省。以天台、仙居、黄岩、临海等地较为普遍。始丰溪、永安溪、永宁江、灵江等水域常有鸬鹚竹排游弋捕鱼。每人一张竹排,带8-18只受训鸬鹚,鸬鹚颈项用绳结箍住,下水捕到鱼后,游回竹排下鱼。产品有黄鱼桑、黄刺头、沙闯、石斑、圆眼斑、将军鱼、白鱼等,尾重100-250克,大至1公斤左右,大多夜捕昼售,丰者日产15-20公斤。1958年,天台县有鸬鹚80只,渔民13人,竹排13张。1971年全区有鸬鹚130只,渔民37人。80年代初,还有鸬鹚211只。1989年列为禁止作业,1990年被淘汰。

簖捕 分布天台、仙居、临海、黄岩等县市山区。渔具由阻拦部、引鱼部与取鱼部组成,阻拦部用竹篾编成,分硬箔、软箔两种;引鱼部编成狭长曲折的“迷魂阵”;取鱼部成囊状,口部装有漏斗状倒须。将簖设在鱼类通道处,使鱼游入而不能返回,从而达到捕捞目的。

网捕 又称赶拦刺张捕鱼法。1973年,台州地区水产局为解决水库养鱼捕捞困难,拨款3.8万元,建立天台县淡水渔业捕捞队,采用赶、拦、刺、张渔法,专业从事水库捕捞。捕捞队14人,配有渔船2艘、张网2顶、各式拦网与刺网200余张。1974年在温岭县湖漫水库首次捕鱼获得成功,渔获量64.5吨。后在黄岩秀岭、温岭太湖、临海溪口、仙居西岙、天台桐柏等水库多次捕鱼均获成功,渔获量达240吨。1975年通过网具改革,捕捞水库底层鱼又获得成功,日产鲤、鲫鱼162公斤。此法根据水库面积、深度、地貌、形状准备渔船与网具,选定集鱼区与网基,用拦网与三层刺网将鱼赶入定置张网,达到渔获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