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杨梅的原生地之一。三国吴沈莹《临海水土异物志》称:“杨梅,其子大如弹丸,色赤,五月熟,似梅,味甜酸。”山野间尚有野生杨梅,民间称为“野乌”。民国22年(1933),实业部国际贸易局编印的《中国实业志》载:“黄岩年产杨梅十万担,温岭四万多担,天台千担以上”。50年代初期,黄岩县杨梅种植面积约1500亩,产量760吨,临海县795吨。80年代,杨梅生产发展较快。1985年,全区有杨梅 61052亩,产量11969吨,分别占全省的23%和26%。1990年,杨梅种植面积增至117489亩,产量13070吨,与柑桔、枇杷合称台州三大名果。临海市汛桥、松山与黄岩市药山、东岙为传统杨梅产地。产品历来以鲜食为主,部分加工成杨梅干,为蜜饯名品。杨梅浸酒,为消暑解乏佳品。80年代,加工成糖水杨梅罐头,颇受国内消费者欢迎,并销往东南亚各国及港澳地区。近年用冷藏车速冻远销东北。1989年运销外地速冻杨梅112吨。 栽培品种,据1959年调查有乌梅、老大梅、大种杨梅(又名桐子梅)、大早梅、小早梅、早白岩、水梅、龙泉迟杨梅、药山早杨梅、白杨梅、西山迟杨梅。70年代起,自余姚县引入荸荠种(炭梅的一种)。1985年自舟山引入晚稻杨梅。黄岩县江口乡东岙村选出巨型杨梅,单果重20-25克左右,最大42克,果色紫红,果肉丰厚,风味浓郁,由著名园艺学家吴耕民定名为“东魁”,1983年通过鉴定,一致认为为优质大果,堪称全国之最。推广品种有:东魁大杨梅,鲜食与加工均优,初结果时其果形并不见大,树龄增大始显大果特性;荸荠种,果小核小,肉质较硬,乌紫色,较耐储运;水梅,栽培历史悠久,果实肉柱尖端圆钝,柔软多汁;临海早大梅,系临海林业特产局与柑桔研究所在西郊松山选出良种,肉质硬朗爽口,风味甜酸适中。
栽培管理,历来比较粗放,栽植于荒山,投入较少,农民喜种,但因果实不耐储运,鲜果极易败坏,未受果树科技界注意,栽培技术落后。80年代,普遍采用嫁接繁殖、开垦整地栽种,芽前果后合理施肥、整枝修剪,重视病虫害防治,效益显著。杨梅投产较迟,一般栽植后10年左右才能正常结果。近年推广多效唑(PP333)等生长调节剂,促使幼树期迅速形成树冠,投产后防止生长过旺,以促进花芽形成与多结果。
县市杨梅生产情况
单位:面积,亩;产量,吨
1985年 | 1990年 | |||
县市
| 面积 | 产量 | 面积 | 产量 |
合计 | 61052 | 11969 | 117489 | 13070 |
临海 | 16000 | 1739 | 40765 | 2462 |
椒江 | 1440 | 763 | 2568 | 1749 |
黄岩 | 12796 | 5634 | 21520 | 6332 |
温岭 | 17591 | 2645 | 29045 | 1137 |
续表
1985年 | 1990年 | |||
县市
| 面积 | 产量 | 面积 | 产量 |
仙居 | 7073 | 633 | 12285 | 519 |
天台 | 2600 | 75 | 2913 | 200 |
三门 | 1205 | 138 | 2396 | 302 |
玉环 | 2347 | 342 | 5997 | 3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