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柑 桔

发布日期:2019-01-17 09:10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台州史志网


一、生产规模

台州柑桔,公元三世纪时已有文献记载。三国吴时,沈莹《临海水土异物志》记有:“鸡桔,子如指头大,味甘,永宁界中有之。”唐代已进入良种栽培,并具有一定规模。中唐诗人武元衡在《送吴侍御司马赴台州》诗中,以“烟林寒桔柚”来描绘台州景色,可见桔树成林。《新唐书·地理志》载有“台州临海郡……土贡金漆、乳柑、干姜、甲香、蛟革、飞生鸟”,说明当时台州乳柑已为朝廷贡品。至宋代,柑桔生产日益昌盛,记载渐多。元代国史检阅林防作《柑子记》,追述宋代黄岩柑桔情况时称:“高宗宅钱塘,始锡贡台柑”;“端平初(约1234年)谢氏为后,于是谢氏亦进柑。……其十月进者为霜柑,……其九月进者为青柑,尤上所贵重。……当是时,台之乳柑遂为天下果实第一”;其时“台之州为县五,乳桔独产于黄岩。黄岩之乡十有二,而产独美于备礼之断江。地余四里,皆属富人。一亩之园,可二十本,值铜钱十万。”南宋陈耆卿嘉定《赤城志》载:“乳柑,出黄岩断江者佳也,他如方山下亦有之。”此时桔区已由永宁江中游的断江逐渐向东扩展至黄岩县城以东。元代每年“贡柑二万三千颗”,由于官吏勾奸,重赋盘剥,造成“园户大困”。元末,桔业逐渐苏复。明万历年间,徐贵格在《桔柚主人传》中称黄岩县“环西南城外皆桔柚之园,千株万株,不胜屈指数。……借此供衣食者约数百家。”清末,商业与交通日渐发达,桔业渐趋兴盛,种植面积已近万亩。宣统二年(1910),黄岩蜜桔于南京南洋劝业会上展出,名声益振;民国21年(1932),章恢志调查黄岩桔区称:“东自江口,沿永宁江、西江、南官河及其他支流两岸,俱成桔园,全县栽培面积约一万五千余亩,产值约一百二十万元”。黄岩县作为台州柑桔产业中心,其规模已居全省首位,在全国屈指可数。抗日战争期间,桔果外运受阻,生产萎缩。32年,黄岩县桔园减至13159亩。战后略有回升。1949年,全区桔园2.30万亩,其中黄岩县2.20万亩、临海县0.10万亩,总产14166吨。

1951年土地改革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高涨,在桔园面积尚未大幅度增多的情况下,产量已明显上升。1956年,山地栽培柑桔试验获得成功,黄岩、临海2县率先推广,其他县市相继效法。1965年,海涂试种柑桔又见成效。此后,柑桔生产向山坡、江边、海滩发展。温岭、三门、玉环、天台、仙居等县相继于60-70年代形成生产规模。1978年开始加快发展步伐。1983年,全区桔园18.89万亩,产量8.37万吨,分别比1977年增长1.2倍和1.3倍,山区、海滩新桔区与沿江平原老桔区,呈三足鼎立局面。1984年后,国家取消柑桔统购统销政策,实行自由购销,价格放开,桔农利益大增,柑桔生产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向前发展。1990年,全区种植面积48.45万亩,总产21.70万吨,分别占全省的27%和30%;其中临海市13.38万亩、48154吨,黄岩市9.78万亩、75740吨,温岭县8.34万亩、19852吨,三门县4.97万亩、21730吨,玉环县3.77万亩、6928吨,椒江市3.51万亩、28922吨,天台县2.5万亩、9500吨,仙居县2.2万亩、6262吨。产品以国内鲜销为主,加工为辅,部分出口外销。1952-1990年,全区累计外贸出口鲜桔27.83万吨,占总产量的8%左右。

二、栽培品种

台州为全国宽皮桔的传统产地之一。现有柑桔资源200多个品种品系,主栽品种20多种。明代以前的台州乳柑与朱桔、乳桔、榻桔,概为宽皮桔。零星有橙、柚、金柑等。橙有青橙、绉橙、香绵橙。柚有朱栾、蜜覃。清代以后的主栽品种,光绪前以朱红为最多,后渐为早桔、本地早替代。民国32年(1943),黄岩桔区早桔已占2/3,次为朱红、本地早、慢桔与乳桔。1952年,早桔仍居首位,慢桔上升至第二位,其后为朱红、本地早、乳桔。此后,温州蜜柑在“上山坡,下海涂”中迅速发展,后来居上。1990年,全区柑桔品种结构(按种植面积计算),温州蜜柑占77.61%,慢桔6.2%,本地早3.3%,椪柑2.68%,早桔1.65%,甜橙0.4%,文旦6.2%,其他品种1.96%。温州蜜柑中,绝大多数为中熟品系,早熟品系产量占13%强,品种结构有待继续调整。



早桔 又称黄岩蜜桔,为黄岩特产。果实于10月中下旬成熟,果肉早熟,果皮尚青时即可采食。古代朝贡乳柑、青柑、绿桔或即此品种。果皮薄而细致,皮色橙黄,适于鲜食,为加工汁胞果汁的上乘原料。

本地早 在传统蜜桔中果实品质最优。果顶常有少数疣状突起,11月上旬成熟。果肉饱满,色橙红,汁多渣少,香甜鲜美。上海市场旧称“天台山蜜桔”。60年代选育繁殖少核无核本地早“新本1号”,平均每果含籽1粒以下,适鲜食或罐藏。1989年被国家农业部评为优质果品。

慢桔 黄岩地方品种,栽培厉吏约数百年。投产早而丰产,11月下旬成熟。果皮橙黄松脆,宽而易剥。果肉柔软多汗,初采酸浓,至春节后取食,甜酸适口。

乳桔 又名金钱蜜桔,俗称莳桔,系古老品种,清咸丰年间在黄岩栽培甚多。桔果小而质佳,味甜而芳香,11月中旬成熟。因产量较低,栽种渐少。

朱红 别名朱桔、朱砂桔,为古老地方品种。果皮朱红色,为喜庆馈赠上品。果实11月下旬成熟,宜春节供应市场。因风味一般,种籽较多,种植日减。其变种“满头红”,30年代在黄岩县新前乡七里王村选出,品质较优,各地已有栽种。

椪柑 原产广东,福建称芦柑,市场上称汕头蜜桔。清末引入黄岩县。品质优良,与本地早、温州蜜柑并列为本区推广的三大良种。果实于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成熟,耐贮藏运输。果树耐寒力较差,宜选避风暖地种植。

雪柑 自广东、福建引入,俗称广桔。风味佳美。树性畏寒,故发展缓慢。

金柑 又称金弹。栽种历史悠久。果小而香浓,风味独特,适鲜食或制作蜜饯。

脐橙 又称华盛顿脐橙,甜橙类。因脐内有次生果,如母抱其子,俗称抱子桔。原产巴西,1870年传入美国,后传至日本。民国10年(1921)自日本引入黄岩桔区栽培。果实于11月下旬至12月成熟,多汁无籽,品质甚优。因畏寒、低产,仅少量栽种。

温州蜜柑 又称无核桔。民国25年(1936),省园艺改良场自日本引入黄岩。其性状似黄岩本地广桔。据传,明初日本僧人智惠来天台山进香,购食柑桔后携籽回日本播种,经实生芽变选育而成。现有早、中、晚熟品系众多的品种群,全区栽种约40多个品系,其中栽种面积最多的是10月上中旬成熟的宫川、兴津与11月上中旬成熟的尾张、山田等品种。近年引入的特早熟品系胁山、市文、桥本等品种,9月中下旬即可成熟。

哈姆林甜橙 原产美国,1965年自摩洛哥引入黄岩县。投产早,稳产丰产。果实于11月上中旬成熟,甜酸可口而富芳香,耐贮藏。为制汁与鲜食良种。

红柿柑 又名“四三九”,为杂交培育良种,已开始推广。果皮与果肉俱呈橙红色,风味浓,11月下旬成熟。丰产稳产,耐贮藏。籽偏多,有待进一步改良。

高橙 属杂柑类,又名玉橙,为温岭、玉环一带特有地方品种。原为实生繁殖,零星栽种,经选育嫁接后已成片栽培。在温岭县的栽植面积仅次于温州蜜柑。果实在立冬后成熟,果皮橙红,刚采摘的鲜果酸而微苦,贮后则甜分增加,品质变优,味清香,尤适于加工橙汁。

文旦 主产玉环县。原生地在福建漳州长泰县溪东,清光绪时(约1875-1897)由楚门山外张村韩姬宗妻携籽引种楚门半岛,原称楚门文旦,1985年参加全国优质农产品评比时更名为玉环柚。系芸香科柑桔桔属,喜温暖湿润,宜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丰富的山坡、平原及涂地种植。树势强健,枝梢粗壮,树冠开张。叶椭圆,浓绿有光泽。立夏开花,霜降采果。常规亩栽40株,定植3-4年产果,盛年亩产1500-2000公斤,经济寿命60-80年。果实扁圆,纯种无核,单果重一般1000-1750克,大者3000克以上。放置室内,香气四溢,可藏至次年4月。果肉晶莹脆嫩,清香多汁,酸甜适中,风味独特。1979年列为浙江省传统名果。1981-1984年,连续4年在全省柚类评比中夺冠。1982年全国柑桔生产区划会议果品鉴评,玉环县选送“桐9”、“龙2”、“早熟783个品种,囊括柚类前三名。1985年参加全国农产品展评,以97.80分名冠全国,获国家农牧渔业部金质奖与优质农产品证书。1989年农产品展评会,又评为全国优质水果。1990年,全国柚类科研生产协作会议对各地柚类样品进行鉴评,玉环柚再获总分第一。玉环县于1986年列为国家级文旦开发基地,至1990年已建成解放塘、苔山塘、楚北塘、楚南塘、人民塘、长屿塘等千亩以上文旦基地6个、百亩以上文旦场15个、良种母本园1个,栽种面积30890亩,产量5400吨。文旦品种,经长期选育,并与当地土架、玉橙(高橙)等嫁接繁殖,种质不断提高,现有无核、耐贮、早熟、不裂果4个优质株系。

砧木品种 传统常用者有枸头橙,适用于本地早、早桔、慢桔等嫁接,耐旱涝、盐碱,山地、平地及涂地均宜种植。枳,又名枸桔、花橙,为抗寒性柑桔砧木,多用于温州蜜柑、椪柑及金柑类。本地早,原为生产良种,近年发现适于作海涂地栽培温州蜜柑的砧木,可减少黄化,树势强健,结果性能良好,也适于山地种植。土栾,为楚门文旦良好砧木,嫁接树抗逆性强,适应性广,耐盐碱。此外尚有小红橙,已很少使用。

野生品种有金豆,俗称山金桔、山鸡桔。金桔属小灌木,山野中散生,果小如豆,成熟后橙黄色,民间采为小儿零食,近有作为矮化砧木试材或盆景者。

科技部门致力改良品种,引入、选种与杂交育种并举,成效显著。科学引种始于30年代。民国25年(1936),在黄岩县建省园艺改良场,当年自日本引入华盛顿脐橙、汤姆逊脐橙及刘勤光晚生橙,自福建引入雪柑、坪山柚,自广西引入蕉柑、沙田柚,次年又自日本引入宫川、龟井、大长、尾张、松木等5个品系的温州蜜柑,进行对比试验种植。1953年,该场又自广东引入暗柳、雪柑等8个品种,自福建引入改良橙、汕柑等,自四川引入锦橙等,为50年代一次较大规模的引种尝试。1960年起,陆续自四川、湖南等地引入较多甜橙品种。为改良原有温州蜜柑品系充实种质资源,80年代又陆续自日本、美国、摩洛哥及国内其他地方引入诸多品种品系。玉环县为发展柚类,自外地引入较多柚类品种。全区引入品种约200个,对本地柑桔品种起改良作用,并储备品种资源。在引进的同时,50年代后开创了大规模的群众性选种活动。其中有优质丰产选种,少核、无核性选种,以及特早熟温州蜜柑选种等。1953年开始,黄岩县陆续选出“满头红”、少核本地早“新本1号”及甜槾等新品种。临海县选出少核本地早及矮生型温州蜜柑等。温岭、玉环2县优选高橙、文旦。各县市初选出一批特早熟与优质温州蜜柑单株。1959年后,黄岩县柑桔杂交育种工作在国内领先。省柑桔研究所郭枢、郑敏镃等培育杂交后代中较优良的有:红柿柑(瓯柑与改良橙杂交)、刘本橙(刘勤光与本地早杂交)、印早橙(印子柑与早桔杂交)、凯旋柑(克里迈丁红桔单胚母本与红柿柑杂交)、红玉柑(本地早与刘本橙杂交)等,已陆续推广。

三、园艺改良

黄岩传统桔区拥有丰富的种桔经验。50年代后,相继建立、健全省柑桔研究所、临海柑桔研究所、玉环文旦研究所、台州农校、台州供销学校等科研与教学机构,各县市普遍建立以县区林业特产机构为主的柑桔技术推广指导网络,并成立园艺学会,广泛开展园艺交流活动,总结传统经验,引入现代科学技术,进行大量试验与推广工作,对改进本区柑桔栽培技术起到了显著作用,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的影响。

桔区拓展技术措施 传统桔区分布在澄江两岸。由于历来受潮水能到之处方能种桔的观念束缚,因而种植区长期未能大幅度拓展。1952年,黄岩柑桔场闵启昌等率先在头陀鱼山坪开辟山地柑桔栽培试验站。因试种柑桔长势良好,1954年在宁溪、头陀、澄江、乌岩等山地相继建立示范点,临海县也于1956年在山区设点试种,均获成功,桔园开始向山区拓展。此后通过柑桔上山技术培训班与全国山地种桔现场会,推动山地种桔。至1958年,全区山地种桔已近6000亩,早种者开始结果,品质良好。至1988年,山地桔园已增至近25万亩,约占柑桔总面积的一半多。

海涂种桔始于1957年。黄岩县金清农场(今淑江市农场)率先在七塘试种。1958年,三门县农场在凤凰山塘与岙口塘大面积开辟桔园。1965年前后,海涂桔园陆续结果,从此全面推广。其间发现枳砧不耐盐碱,出现缺铁黄化症状。1973年生产、科研单位组成治理海涂柑桔黄化协作组,首创成套海涂柑桔栽培技术,1983年获国家农牧渔业部技术改进一等奖。台州农校翁迈东研究成功根部埋瓶吸铁法,对海涂柑桔缺铁黄化症有应急矫治作用。黄岩、临海等地采用枸头橙、本地早作砧木,以靠接增根来缓解桔树的病况,取得良好效果。生产上则辅以筑高墩、开深沟、种绿肥等洗盐养淡综合措施,有效地克服了海涂种桔的黄化问题。

“矮、密、早、丰”栽培法 传统桔园均为稀植。宋、元时亩栽约20株。民国时已加密至每亩45株左右。70年代初开始借鉴日本柑桔计划密植经验,促使早投产、多增产,进行矮生、密植、早结、丰产栽培试验。1971年省柑桔研究所在黄岩县王林乡试行本地早与温州蜜柑套种,平均亩栽124株。1974年,临海县在东洋镇大顺大队进行亩栽67100200株温州蜜柑对比试验。1976年投产后,密植效果显著。1978年,临海县又在武坑大队进行亩栽666株高度密植观察,达到早投产与多增产的目的。此后矮化密植栽培法在各县迅速推广,新桔园亩栽均在百株左右。全区密植桔园17万亩,约占桔园总面积1/3

病虫防治 解放前,桔农中有少数师徒相传捉桩虫(天牛幼虫)与溜皮虫(吉丁虫)者。民国21年(1932)左右曾推广应用松脂合剂防治吹绵蚧,但未普及,仍多用人工灭除。50年代初,大力提倡使用松脂合剂、波尔多液与石灰硫黄合剂,其后又推广“666”与“223”等有机氯制剂,使当时危害柑桔的恶性叶虫、角肩椿象、光蝉类、卷叶蛾类等害虫几近绝迹。省柑桔研究所任伊森试验成功地面撒药防治柑桔花蕾蛆,在全国广泛推广。50年代末开始推广有机磷制剂,对潜叶蛾、螨类、蚧类及其他害虫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80年代普遍推广菊醋类、多菌灵、托布津等。化学防治成为柑桔病虫防治的主要手段,使疮痴病、炭疽病、黄斑病与蚜虫、红黄蜘蛛、锈壁虱、介壳虫类等本地常见病虫害得到控制。同时开展寄生蜂、瓢虫、蜘蛛、多毛菌等病虫害天敌的研究,推广化学、生物、农业措施三者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柑桔病毒病类观察研究亦取得一定成果。

育苗整枝施肥 1954年,黄岩县建立孙家汇苗圃,繁殖枸头橙与枳砧苗木,为本省大面积专业育苗之始。1956年,集中黄岩县与温州柑桔嫁接能手约60人嫁接60万株桔苗,成为国内发展良种及与国外引种交流的主要苗木,为大面积育苗积累了经验。此后各地相继建立大型苗圃,推广良种,提供苗木。嫁接方法,传统用切接法,以粽箬、麻皮包扎,成活率不高。60年代初开始推广芽接与单芽切腹接技术,后又改用塑料薄膜带包扎,提高接穗利用率与成活率,提早出苗时间。整枝方法,旧称“攀燥枝”,技术落后。50年代提倡使用整枝剪,并推广“剪下不剪上,剪内不剪外,剪阴不剪阳”等修剪技术。70年代改为按品种、树势、花量适度修剪,并采用休眠期整枝修剪与生长期抹芽控梢相结合的方法,完善修剪技术。施肥时间与次数,原为“花前、摘后、八月汛”,后改为“芽前、采前、小暑边”。用肥推广“有机、无机、迟效、速效相结合”。1985年开始,根据不同土壤类型与不同生产季节,配制专用有机复合肥。施肥方法,改剥皮盘状浅施为深浅结合的沟施与穴施,并在生产季节推广营养液叶面喷洒。近年又推广各种生长刺激素,主要用于保花保果。

土壤管理 传统为筑墩开园。桔区向山坡涂地拓展与推广“矮密早丰”栽培法后,改用等高梯田与深沟高畦开园,土壤管理技术相应改进。改单株施肥为全园施肥。山地采用大穴或开沟定植,然后逐年向外深翻埋压绿月巴以改良全园土壤。改—雨一削的传统清耕法为计划生草法,适时使用除草剂杀死杂草,使枯草起到覆盖作用,最终深翻入土以改良土壤。同时开始推广用地膜覆盖畦面或用秸杆杂草等在树下覆盖等新技术。

模式栽培 80年代,全区先后建成柑桔出口基地与罐头原料基地10余万亩,所栽品种以温州蜜柑为主。为促使生产基地全面优质高产,农技部门制订成套高产栽培模式,广为推行。并在此基础上制订丰收计划,系统进行科学管理,顺利完成7万亩柑桔亩产超两吨的目标,为柑桔全面实行科学生产管理积累经验,获浙江省人民政府1990年度农业丰收一等奖。

四、运销储藏

柑桔运销 台州柑桔在南宋时已成为大宗商品。元林昉《柑子记》中载南宋桔果销售情况称:“方钱氏、谢氏收柑时,为楮动以万计,园户争售之。已而分亲戚,遗乡邻,通商贩矣。”元、明以后,黄岩县桔果市场渐具规模。清代始以木船运乍浦,转口杭州、苏州,经营者日多,年贸易额约20余万元。贩运之桔以朱红为主,乳桔仅占少数。其后,交通发达,以海轮直运上海,再由上海转销各大商埠。民国24年(1935)运销上海桔果13.4万担,运销宁波2.5万担,其他地区0.3万担,共计16.2万担。35年运往上海桔果445928箱,约合10300吨,运销量占当年黄岩县桔果产量(19250吨)的54%。运销品种主要为早桔与本地早。本地早用木箱包装,箱上有书法家刘文珍所写的“天台山”字样,沪人遂称本地早为“天台山蜜桔”,甚至误会为天台山所产。桔果交易市场为桔行。桔农送桔待售,桔行代客买卖过秤,收取3-4%的佣金。据谢成珂《黄岩柑桔调查报告》记载,民国25年,黄岩县有桔行29家;因获利颇丰,竞相经营,35年黄岩县桔栈增至196家,组成同业公会以增强竞争实力。1951年,台州土产公司在黄岩县设立柑桔收购处,桔果购销由国家经营。1952年向苏联出口,外销桔价比内销高40-50%,桔农争售。1955年起实行国家包购。1961年起,桔果列为二类农产品,计划收购。黄岩、临海、温岭、三门4县有派购任务。每年收购数量,黄岩、临海2县均占总产量的90%以上。1980-1983年,为促进柑桔生产,省人民政府重新确定桔果购留比例:黄岩、临海两县收购总产量的70%;三门、温岭2县收购60%,其余桔果由农民自行上市议价交易。1984年,省政府决定将桔果购销政策从二类调整为三类,开放市场,议价销售,桔果价格上升,桔农收益增加。内销桔果除供应本省外,运销北京、上海、天津、江苏、山东、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山西、陕西、河南、安徽、青海、甘肃、湖北、宁夏、内蒙、新疆等省市自治区。出口外销:1952年开始向苏联出口早桔、本地早、槾桔,后又增加朱红、乳桔。1960年进入香港、澳门市场。1974年后,出口柑桔以温州蜜柑为主。80年代出口马来西亚、新加坡、苏联、加拿大与港澳地区。销售数量,1977年商业部门收购量为34241.5吨,销往外地17670吨;1982年商业部门收购57613.4吨,销往外地24187.3吨;1986年收购92471吨,1987102175吨,198888101吨,1989108394吨,1990112827吨。由于实行多渠道经营,1986年后实际销售量高于上列统计数。外贸出口量,19523430吨,1960年最高为21159吨,19836127吨,19843606.8吨,19855306吨,19866622.5吨,19878496.9吨,19887194吨,19894109吨,19907472吨。

桔果储藏 1982年前,基本沿用传统储存方法。国营公司收购桔果,只作短暂存放以待调运。桔农少量储藏,以槾桔、朱红、柚类及高橙等居多,一般以竹篓或缸坛分贮。其间,科技与销售部门着手研究桔果储藏保鲜技术。1951年,黄岩柑桔场建造库容2吨、墙体填用保温材料的储藏库试行储藏。1956年,黄岩桔果办事处建造库容20吨的常温通风库进行试储。70年代,省柑桔研究所建造库容30吨的地下室进行储桔试验。1981年,黄岩果品公司建造两座仿日式柑桔通风库,库容分别为50吨与15吨,并开展不同形式的通风储藏库保鲜试验,效果良好,在全国推广。桔果的防腐保鲜剂研究始自70年代。1976年,黄岩水果公司与有关部门协作,首次用防腐紫胶涂料处理获得成功。此后,黄岩果品公司、省柑桔研究所、台州农校以及黄岩柑桔一品化建设委员会相继进行柑桔防腐保鲜剂试验,筛选出适合本地应用的多种防腐保鲜剂。临海市林业特产局、市柑桔研究所、市副食品公司及市科委的《柑桔储藏保鲜系列化技术》,台州供销学校的《柑桔硅窗气调储藏》等研究课题,均取得成果。1982年后,柑桔市场逐步开放,桔农储桔以待高价,对储藏技术日益讲究。19851986年,黄岩县桔农的储桔量均在1-1.5万吨之间,占年产量的20-30%;1987年储桔约4.2万吨,占年产量的53%。全区桔果储藏量,1989年、1990年均为约8万吨,占年产量的1/3左右。一般储藏至春节前后出售,出库率为80-90%,桔果价格提高,增值显著,并有效地缓解了成熟桔果集中上市造成的运销紧张、桔价下跌等间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