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营林场
1990年,全区共有国营林场9个、苗圃2个,职工889名。累计育苗3450亩,造林252292亩,保存人工林166447亩,蓄积量44.6万立方米;提供木材21326立方米,毛竹19.6万株,柑桔1145吨,茶叶1133吨,林木良种5吨;产品总收入3053万元,提供税利604万元,提取林价金308万元。其中1990年,产值722.3万元,产品收入878.74万元,税利148.38万元,林价金81.41万元。累计完成基本建设投资2945万元,其中林木投资2048.88万元,固定资产投资896.12万元。建成公路67.5公里、瞭望台4座、通讯线路302.5公里、输电线59公里、晒场13793平方米、房屋71844平方米。
华顶林场 位于天台县华顶山。其前身为浙江省第四林场,民国18年(1929)12月始建,场部设天台县城关。21年11月改称省农业改良总场天台林场。35年,因经费困难并入天台农业推广所。1953年1月重新建立浙江省天台林场,场部设赤城乡第一村,1957年迁华顶寺。1978年10月改今名。该场以天台山主峰华顶山为主体,东邻宁海,北接新昌,下分13个区、31个林点、2个茶叶初制厂。1990年末,有职工142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2人。经营总面积57582亩,林业用地56330亩,其中有林山42854亩,覆盖率82.3%。林木蓄积量9.4万立方米,其中成熟林0.7万立方米。毛竹26.8万支。华顶山、狮子岩坑至石梁一带,天然常绿阔叶林生长良好,树种分布多,有天台山云锦杜鹃、浙江七子花、天台鹅耳枥、香果树、青钱柳等稀有珍贵树种。所产茶叶质地优良,1981年后连续4次被评为省一类优质名茶,1986年获名茶证书,1990年再获名茶合格证书。年产约3000公斤。1979年建成全国独家的黄山松良种基地。至1990年,有母树林2000亩,种子园357亩,实验林140亩,收集区42亩,收集全省14个县21个点、143个无性系。1988年,首次应用针叶束嫁接新技术营建种子园获得成功。1990年通过省良种基地验收。年销售收入65.9万元,税利15.43万元。
宝毕林场 位于天台县东乡,与三合、明岙、紫岩3乡毗邻,场部设原宝华寺。1990年末,干部职工62人。下设5个林区、14个护林点,经营16170亩。林业用地15438亩,其中有林地13270亩,覆盖率为85.12%。林木蓄积量4.4万立方米,其中成熟林0.2万立方米。毛竹12.8万支。1973年后,开发桔园、黄桃园、杨梅园、茶园、罐头食品厂、木材加工厂等,成效显著。1978年筹建杉木初级种子园,1984年列为国家林业部与省林业厅良种联营基地。已建成初级种子园465亩,优树采穗圃与收集区103亩,收集闽、赣、湘、黔、桂等省478个无性系树种,营建107个家系,优树子代鉴定林45亩,种子园经筛选优良无性系797个。1983-1990年生产良种7650公斤。1990年9月通过省林业厅验收。年产值58万元,税利13.59万元。
临海市林场 1957年11月,在九支山建国营林场,有职工46人,面积2.4万亩。1972年扩展到括苍山、大雷山等山区,改称临海县林场。林区分布在临海市东南部与西部的九支山、括苍山、大雷山顶。场部设城关后山。下设九支山、兰辽、大岙、大雷山4个分场。1986年改为临海市林场。1990年末,有职工164人,其中科技人员10人。经营59839亩。林业用地54201亩,其中有林地42867亩,覆盖率为75.7%。林木蓄积量13万立方米,其中成熟林1方立方米。毛竹11.1万支。为全国名茶“临海蟠毫”产地,1990年产量175公斤,价值20余万元。1990年,生产木材896立方米,年产品销售收入70.26万元,税利17.23万元。
萍溪林场 位于仙居县西北部山区。东西长51公里,呈带状,北邻磐安县维新、高二两乡以及安汶镇黄坦林场,西连缙云县括苍山林场,跨越官路、茶溪、大陈、郑桥、横溪、杨岸等中个乡(镇)。场部设茶溪乡小溪。分上辽、横溪两个分场,坞梯、田塘、上辽、小屋基、里林、大头坑、黄石背、莲台山等8个林区。1957年10月始建。1990年底有干部职工126人,其中科技人员16人;固定资产212万元,林木资产400万元。经营54602亩,有林地46401亩,覆盖率为87.9%,林木蓄积量121911立方米,其中成熟林0.5万立方米。毛竹3.9万支。以经营人工林为主。其中杉木面积占42.66%,亩均蓄积量为3.68立方米。茶园790亩,所产“仙居云峰茶”被评为省优名茶。利用松、杉小材小料加工出口家具,发展林产化工,效益较好。1990年,生产木材1502立方米,茶叶45吨,销售收入143.02万元,税利34.14万元。
苗辽林场 位于仙居县境内括苍山区。东西长15公里,南北宽1-3公里,南界黄岩市大寺基林场,西接永嘉县黄南乡,与本县上张、岭梅、溪上3乡毗邻。场内群山绵亘,望海尖、顶辽尖、天顶尖、大雷尖等均在海拔1000米以上,最高峰白峰达1234米。苗辽林场建于1965年12月,系台州专署为了开发山区与安置城镇青年而建。1970年划归仙居县管理。1972年转为省办国营林场。现有职工89人,其中科技人员与干部11人,场部设仙居县城关县东岭,下属杨树坪、石盟岩、吃饭岩、长湾、黄坑岭头、菖蒲堂等6个林区。经营19809亩,有林地16236亩,覆盖率为92.2%,林木蓄积量3.7万立方米,其中成熟林0.2万立方米,毛竹0.8万支。茶叶为该场经济支柱,有茶园1227亩。建有初、精制茶厂,同时向社会收购力口工花茶初坯与眉茶。1990年,亩产干茶65公斤,销售干茶346.5吨,其中省优名茶“仙居碧青”4吨,总收入348.15万元。累计投资121.34万元,经营收入1278.18万元,税利106万元。被评为1990年度全国先进林场。
方山下林场 位于黄岩市东部。民国18年(1929)1月始建时为苗圃,23年改建为农林场。30年,黄岩县组成县有林管会,管理中山林3000亩。1953年成立黄岩县苗圃,后为方山下林场。场部设城关镇,下有4个林区、1个花圃,分布在6个区(镇)、14个乡(镇)。现有职工101人,其中干部与科技人员6人。经营6197亩,有林地4174亩,覆盖率为82%,林木蓄积量2.28万立方米,其中成熟林0.5万立方米,毛竹0.2万支。交通方便,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潜在力大。现有固定资产26.9万元,林木资产109.6万元。1990年产品销售收入26.29万元,税利11.57万元。
大寺基林场 位于黄岩市圣堂乡大寺基尖,西南连永嘉县,北接仙居县苗辽林场。场内大寺基尖海拔1252米。1958年7月建场,场部设开田。下辖双场、老岗基、开田、大寺基、抱料、黄坦等6个林区。现有职工80人,其中干部、科技人员5人,经营24953亩,有林地22303亩,覆盖率为88.5%。林木蓄积量7.9万立方米,其中成熟林0.8万立方米。毛竹0.6万支。以林业与茶叶为经营主项,所产“龙乾春”为省优质名茶。有固定资产79. 12万元,林木资产242.61万元。1990年,生产木材795立方米、茶叶8.33吨,产品销售收入82.33万元,税利14.07万元。
三门县林场 位于湫水山区。1957年9月建立,场部设回龙庵,下辖大山庵、大茶园、回龙庵、双尖等4个林区、8个护林点。现有职工47人,其中干部与科技人员5人。经营19783亩,有林地13110亩,覆盖率为64%,林木蓄积量2.7万立方米,其中成熟林1000立方米,毛竹0.3万支。人工林占57.18%。1990年,生产木材300立方米,茶叶500公斤,产品销售收入22.38万元,税利9.06万元。
大鹿山林场 位于玉环县大鹿山岛。1962年始建,称苗圃。1984年改建为林场。初建时有职工4人、技术员1人,1971年增加知识青年11人。经营2630亩,有林地1850亩,覆盖率为87.5%,林木蓄积量0.5万立方米,其中成熟林1000立方米。引进美国红杉、日本柳杉、扁柏、台湾相思树、木麻黄等150个树种,均获成功。1986年获全国绿化先进单位称号。
临海市苗圃 位于钓鱼亭乡。1953年2月始建于城南下浦村。此后数度迁址更名。1963年省林业厅批准钓鱼亭苗圃为林业苗圃。1972年10月更名临海苗圃,以繁育桔苗为主。经营300亩。有良种果园120亩,年出圃优良桔苗数十万株,满足本县需要,并支援广西、贵州、江西、上海等地。繁育引种青皮竹、水杉、池杉、落羽杉等良种苗,供周围乡村移栽。1981年建成食品罐头厂。1986年改名为临海市苗圃。1990年,有职工34人,产品销售收入8.1万元,税利0.46万元。
温岭县苗圃 位于太湖乡仰天湖山区。1959年10月,大溪公社发动4743名青壮年开垦荒山361亩,1961年辟成茶园300亩、苗圃30亩。1963年,省林业厅批准成立仰天湖苗圃。1981年改今名。为全县造林提供苗木。1990年,有职工20人,生产干茶14.91吨,产品销售收入9.25万乓,税利1.3万元。
二、乡村合作林场
50-60年代,部分农业合作社与人民公社建有林业生产专业队(组)。70年代初,大力开垦荒山营造用材林基地,山区公社、大队普办林场。80年代,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村办林场应运而生。1990年,全区有乡村合作林场82个,场员375人,其中乡办47个,场员240人;村办35个,场员135人。经营山地141719亩,其中乡办林场123119亩;林木蓄积量302095立方米,其中乡办林场260319立方米。当年造林1234亩、育苗14亩,采伐木材685立方米、毛竹3万支,生产油茶籽5.5吨、油桐白20吨,经营总收入45.5万元,其中林业收入37.9万元。大多数场资产增值较快,每株杉木每年可增值1元。
大北地溪林场 位于仙居县官路乡西南水安溪畔。清代有村庄和良田,后被特大山洪冲成荒滩。民国时期,长有松树、杨柳、溪芒。1952年冬,成立大北地溪林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扩大范围,建立大北地溪林场,属国家与集体合营。总经营范围81.3亩,沿永安溪北岸连绵5里,为永安溪流域最好的防护林带。林木以马尾松为主,多数高13米余,胸径26厘米以上,总蓄积量12089立方米,每亩平均15立方米,每年可采马尾松良种500公斤,枝柴数千担。多次被评为省林业先进集体。1959年,场长郑大文代表林场出席全国群英会,集体获国务院奖状,个人获奖章。
白石村林场 1975年由临海县大田公社白石大队建立。1976年栽育杉木15亩,1978年引种毛竹、紫竹、绿竹、石竹、排头竹、花竹、江南长节竹、青皮竹等10多个品种,发展丰产竹林65亩。至1985年,累计造林1600多亩,引进林木良种300多个。并进行毛竹种子育苗、乌桕快速育苗等10多个项目的试验。1986年,林木蓄积量8730立方米,丰产林每亩平均15.52立方米。1987年被评为省林业先进单位。
沿溪林场 1977年建立,由临海县沿溪公社16个生产大队(村)划入山地3200多亩作为经营范围。规定山权属原大队,林权属公社,收益85%归林场,15%归各大队(村)。1978年,公社发动1000多人上山突击造林3115亩。1982年,沿溪公社划分并改设为沿溪、居溪、许岭等3个公社,林场转为3个公社联营,有场员24人。至1987年,累计发展用材林2922亩、油桐90亩、果园30亩、桑园30亩,开垦旱地5亩。林木蓄积量6900多立方米。1990年,累计产品销售收入4.74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