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农用机具

发布日期:2019-01-16 15:25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台州史志网

民国时期,大多使用传统农具。中耕、整地与除草、松土的农具有平口锄、阔口锄、锥锄、草削、双齿锄、钉耙、铁锹、铁镐、犁、耙、秒等。据36年(1947)《浙江经济年鉴》记载,省转拨农业救济总署给黄岩园艺场中耕器及深耕犁各1箱,植棉指导区中耕器及深耕犁各1箱。排灌工具,普遍使用手牵与脚踏龙骨车(少数用牛力、风力)、戽斗桶、拗桶。黄岩、临海等地开始有私营机械灌溉设备,以柴油机带动抽水机,部分兼作碾米。收获工具有镰刀、稻架、稻船、稻桶与稻梯、连枷、竹簟、风车、玉米刨(钻)等。加工用具,谷类用石杵石臼、木砻、石磨及水磨、水礁,20年代末有少量机动碾米机;油料籽用油车(人力或牛力)压榨成油;棉花用脚踏轧花车加工成皮棉。运输工具,陆路用扁担、竹杠肩挑,水运用木船。植保机具,民国20年黄岩桔区始有几架台式机动喷雾机,其他无专用工具;农田防治病虫,粉剂用纱袜筒盛药抖撒,液剂以青松枝蘸药液散布。

50年代后,农业生产工具逐步由人力向半机械化、机械化转变。全区农机总动力,19570.52万千瓦,19622.74万千瓦,19653.72万千瓦,19705.28万千瓦,197513.75万千瓦,197823.95万千瓦,198552.97万千瓦,199074.64万千瓦。

一、耕作机具

1954年开始推广双轮双桦犁,至1958年共引进5000-6000台。是年2月,国家农业部在黄岩县召开全国双轮双铧犁技术研究座谈会。因犁体太重、两只牛拉犁在水田转弯不灵活、耕作效率不高而停用。以后又相继引入新式步犁、绳索牵引犁、双层犁与友谊圆盘耙等进行试用,未能推广。

19562月,温岭县在泽国镇建立全区第一个拖拉机站,省拨1台热托一25K2台福特一24型四轮拖拉机,首次在泽国镇前陈、扁屿2村开展机耕作业;1957年又引入1台日本产3.68千瓦手扶拖拉机。各县农场、拖拉机站先后引进罗马尼亚、苏联、波兰等国产链轨式拖拉机,主要用于水利工程推土、压土作业。1967-1968年,陆续引用东方红一20、东方红一24、丰收一27、丰收一35等中型四轮拖拉机,配带机引多铧犁、机引耙、旋耕犁、拖车进行田间作业与运输。同时引用上海一11型、工农一7型等手扶拖拉机。70年代开始,平原地区普遍使用工农一12型、东风一12型等手扶拖拉机配带旋耕机耕地。滨海部分地区使用机耕船、机滚耙作业。1987年引入湖南产ILB-3型水田耕整机,操作方便,适于水田带水作业。1988年又引进江苏产IKSQ-25型等圆盘开沟机,除烂田外均能适用。此后,温岭农机站、临海白水洋机械厂分别制成与工农-12型手扶拖拉机配套的前置式、后置式开沟机,投入使用。1990年,全区有耕作机械动力22.84万千瓦,内有大中型拖拉机1.2万千瓦/511台、手扶拖拉机21.34万千瓦/2.46万台、机引犁3112台、机引耙954台、旋耕犁1.33万台、耕整机171台、机耕(滚)船876艘、开沟机903台,机耕面积165.11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66.6%,机械开沟面积5.08万亩。是年引进IGBS-6263型稻草还田机,夏秋进行稻草还田作业。

二、种植机具

1959年,温岭、黄岩、三门等县试制人力插秧机,因存在伤秧、漂秧、漏插等间题而停止。1974-1978年,引进一批人力与机动插秧机,断续试用3-4年,因与农艺不能密切配合而再度停用。1983年春,温岭县农机管理总站与临海县上盘区农机站分别引进一套工厂化育秧设备,当年育出早稻秧苗146.80亩,获得成功。1986年为配套工厂化育秧技术,引进吉林省延吉产的机动插秧机2台,因工厂化育秧能为机动插秧提供规格化秧苗,使机动插秧的伤秧率、漂秧率控制在5%以下,基本符合农艺要求。黄岩县改进的双薄膜工厂化简易育秧技术,设备投资省,成本低,效果更好。1989年又从江苏引进大小麦条播机。 1990年,全区有工厂化育秧设备51套、机动插秧机73千瓦/35台、条播机132台,育出工厂化秧苗31200亩,机动插秧面积2500亩,机播面积3500亩。

三、排灌机具

50年代开始,各县兴办抽水机站,建立抽水机埠,用水泵(即抽水机)代替水车灌溉。70年代发展为电力排灌,并引进喷灌设备,用于园地作物浇灌。山区利用溪涧水流落差装置水轮泵、水锤泵,用作灌溉、发电与农产品加工。1990年,全区有排灌机动力1.08万千瓦/1.72万台、农用水泵2.10万台、喷灌机组2525套。

四、植保机具

1954年开始推广手摇喷粉器。60年代推广手压单管喷雾器与手动背包式喷雾器。70年代初,开始推广工农一36型、东方红一18型等机动喷雾器。80年代,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户重新使用人力喷雾器。1990年末,全区有人力喷雾(粉)器42.35万架,基本实现了植保机械化与半机械化。

五、收获脱粒机具

195110月,天台县奚希伦试制一台脚踏打稻机。1954年推广双人脚踏脱粒机(通称打稻机,下同),功效比手工脱粒提高1倍多。1958年引进山东大镰刀、快速收割器,因不适用而终止。1960年,温岭县通用机械厂首先改脚踏脱粒机为电动脱粒机。60年代后采用以柴油机为动力的机动脱粒机。1976-1987年间,先后引入浙江100-3型、140-3型圆盘收割机、湖州一100型半喂入联合收割机、龙江-140型双圆盘收割机,皆不适用于水田作业。19894月,黄岩县农机总站自河南省引入全喂入联合收割机,可下水田湿地收割倒伏稻麦,性能良好,温黄一带富村先后购入七八台。与此同时,临海市购入桂林-2型与上海一3型联合收割机各一台。1990年,全区有电动脱粒机2.55万千瓦/1.19万台、机动脱粒机9.7万千瓦/4.22万台、脚踏脱粒机18.27万台、联合收割373千瓦/17台、割晒机37千瓦/14台,稻麦脱粒初步实现机械化、半机械化。

六、农产品加工机具

60年代逐步普及碾米机。此后,磨粉机、饲料粉碎机、淀粉机、榨油机、揉茶机、榨糖机等相继引入。棉花加工,1956年开始改脚踏轧花车为机动轧花机,改皮辊机为锯齿机,部分采用大型轧花机,实施加工、打包、剥绒一条龙生产。1990年末,全区有农副产品加工动力11.49万千瓦/1.74万台,其中碾米机1933台、磨粉机8173台、饲料粉碎机2202台、淀粉加工机3568台、揉茶机901台、轧花机396台、榨油机61台,榨糖机188台。

七、运输机具

传统农事运输以肩挑为主,水网地带有少量农船。1958年短途运输推行胶轮手推(拉)车。60年代,以拖拉机配拖车进行运输。1963年,黄岩县首先引进农用汽车。70年代后期,各县农用汽车逐渐增多。水路自1965年起有机动农船参与运输。至1990年,全区有大中型拖车551辆、小型拖车2.09万辆、农用汽车7.27万千瓦/915辆、农用运输车2829千瓦/180辆、运输拖拉机4.61万干瓦/5229辆、农用机动船3.55万千瓦/4158艘、农用船7054只、胶轮车24.11万辆。

八、农机管理

60年代初由农业部门兼管。197311月建立地区农机管理局。1975年,区(镇)社相继设立农机管理站。1978年设立地区农机研究所。1980年撤销地区农机管理局,建立台州地区农业机械局,同时组建台州地区农业机械公司,合署办公,政企合一,实行企业化管理。1984年,撤销地区农业机械局,建立地区农机管理总站,负责农机培训、推广、管理、监理和队伍建设。原区(镇)社农机管理站逐步转为农机管理服务站(公司),开展以农机为主的综合服务经营。1982年,温岭县光明乡农机公司、临海县上盘区农机化服务公司被评为省级先进单位。1990年,全区有137个乡(镇)农机管理服务站(公司),农村各类农机手、修理工共11.78万人。

农机技术培训工作,1970年前通过召开现场会与竞赛、比武等形式进行技术示范传授。1970年成立培训站,逐步建立培训基地,配备农机教师、教具。1990年,各县市共有培训基地面积27560平方米,专职教师28人,培训农机学员7.67万人,其中拖拉机手4.36万人。仙居县农机培训站于1984年被评为全国农机培训先进单位。

农机监理,初由交通车辆监理所管理。198111月成立农业机械监理所。起初,公路上行驶的拖拉机仍由交通监理部门管理。1988年开始,所有拖拉机均归农机监理部门管理。1990年,全区有农机监理员47人,安全检查员425人。各县市建立安全片、组513个,覆盖率达99%

农机经营项目,1981年前为单一农机具与配件,后拓宽至农机配套机械、建筑机械、机电产品等。1990年,地区及各县市农机公司共有固定资产509.59万元,自有资金406万元,职工409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