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种产量
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种植面积占粮食生产总面积的70%,产量占77.5%;大小麦次之,分别占17%与14%;番薯居三,分别占4.6%和5.8%;玉米分别占0.7%与0.35%,大豆分别占1.7%与0.5%。零星种植的有马铃薯、蚕豆、豌豆、绿豆等。
民国时期,温岭、黄岩、临海、三门属余粮县,仙居、天台、玉环属缺粮县。1949年,全区粮食播种面积529.65万亩,总产量53.76万吨,人均占有量223.5公斤,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粮食播种面积在480-550万亩之间,单产、总产稳步增长。50年代平均每亩单产(按播种面积计算,下同)146.2公斤,总产平均78.49万吨;60年代平均单产194.7公斤,总产平均97.99万吨;70年代平均单产259.1公斤,总产平均136.14万吨;80年代平均单产322.71公斤,总产平均168.98万吨。1982年,为历史最高年份,平均单产357公斤,总产190.1万吨,人均占有粮食401.9公斤,分别为1949年的3.5倍、3.5倍与1.8倍。1990年因洪涝灾害,平均每亩单产289公斤,总产150.7万吨,人均293公斤,分别比1949年增长186%、181%与31%。1950-1990年,全区粮食生产,24个年份增产,17个年份减产。其中,连续3年以上增产者有1950-1955年,1962-1964年,1976-1980年;连续3年以上减产者有1959-1961年,1973-1975年,1985-1987年。
水稻 据民国22年(1933) 《浙江之农产》记载,台州稻田面积368.66万亩(包括宁海县,不含玉环县),占全省稻田面积的12.84%,仅次于绍兴;产米615.51万石(每石折合75公斤),占全省产米量的12.86%,居第二位。折合稻谷亩产为115.95公斤,按照每年人均需米2石5斗计算,尚盈36.21万石。1949年,全区水稻播种面积334.81万亩,平均亩产118.8公斤,总产39.79万吨。随着水利建设的发展,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产量上升较快。1952年种植347.12万亩,总产55.17万吨,平均单产158.9公斤。1964年种植371.1万亩,总产82.48万吨,平均单产222.3公斤。1978年种植391.13万亩,总产131.2万吨,平均单产335.4公斤。1980年晚稻总产69.21万吨,早稻总产66.76万吨,晚稻总产量第一次超过早稻。1982年种植379.36万亩,总产153.33万吨,平均单产404.2公斤,创历史最高水平。1984年种植375.57万亩,总产150.72万吨,平均单产401.3公斤。80年代中期以后,因种植结构调整与自然灾害影响,水稻面积与产量有所下降。1990年种植359.72万亩,总产116.55万吨,单产324公斤;与1949年相比,种植面积增长7.83%,总产和单产分别增长193.7%、172.5%。
麦类 分小麦、大麦与裸麦,以小麦为主。民国22年(1933) 《浙江之农产》载:台州种麦207.82万亩,其中小麦面积162.24万亩,产量154.47万石(每石合70公斤),在全省分别占16.24%与17.2%,居全省各地之首;大麦面积45.57万亩,产量42.32万石,在全省分别占10.73%与11.39%,居第三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麦类种植面积随种植制度的改革而变化。50年代年均种植93.49万亩,年均总产5831.2吨,单产62.4公斤,其中小麦年均总产34373吨,大麦23939吨;60年代年均种植66.14万亩,年均总产58282吨,单产88.1公斤,其中小麦年均总产31406吨,大麦26876吨;70年代年均种植75.31万亩,年均总产87943吨,单产116.8公斤,其中小麦年均总产43425吨,大麦44518吨;80年代年均种植101.94万亩,年均总产182065吨,单产178.6公斤,其中小麦年均总产93619吨,大麦88437吨。1990年麦类种植总面积107.58万亩,总产量216253吨,平均单产201公斤,为历史最高年份,分别比1949年的种植面积增长4%,总产增长38%,单产增长37%。其中,小麦种植58.02万亩,总产108570吨,单产187.1公斤;大麦49.56万亩,总产107683吨,单产217.3公斤。
薯类 以夏种番薯为主,少量为秋种番薯与春种马铃薯。解放前,番薯只按种植株数计产量,不计种植面积。民国22年(1933),台州产干片及干丝139.4万担(每担折合50公斤),占全省总产量的8.93%。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番薯作为耐瘠高产作物,扩大种植面积。1949年种植33.14万亩,平均亩产(鲜薯5公斤折原粮1公斤,下同)181公斤,总产60147吨。1958年种植50.11万亩,为种植面积最多年份,平均亩产 286公斤,总产143554吨。60年代中期以后,种植面积减至23-28万亩,单产增至400公斤左右。1977年种植27.78万亩,总产14.97万吨,亩产563公斤,为厉史最高年份。1990年种植24.2万亩,产量87775吨。马铃薯常年种植面积为6-7万亩。
玉米及小杂粮 原系旱地及水田旱种作物。民国22年(1933),台州玉米总产量为42.46万石,占全省总产量的11.21%;小杂粮种类繁多,年产粟米(小米)3.82万石、高粱1.20万石、荞麦6.3历万石;芋艿76.6万担,占全省总产量的19.46%,仅次于湖州。50年代后,种植制度变革,种植面积下降,单产提高。夏秋玉米,1949年种植面积为12.98万亩,总产10118吨,亩产78公斤;1951-1960年,年均种植面积14.28万亩,总产12117吨,亩产84.9公斤;1961-1970年,年均种植面积11.38万亩,总产14109吨,亩产124公斤;1971-1980年,年均种植面积10.79万亩,总产18276吨,亩产169.4公斤;1981-1990年,年均种植面积3.81万亩,总产7852吨,亩产206.1公斤。以1956年种植面积最多,有20.98万亩。以1978年总产最高,达23120吨。1984年单产曾达249公斤。其他小杂粮种植面积,1949年8.20万亩,1951-1960年年均7.74万亩,1961-1970年年均3.16万亩,1971-1980年年均2.24万亩,1981-1990年年均1.34万亩。芋艿在50-60年代粮菜两用,现作蔬菜。
豆类 有春夏大豆及冬作蚕豆、豌豆,并有利用田园地角或间套种的秋熟豇豆、绿豆、赤豆等。民国22年(1933),凡能榨油和制豆腐的豆类合计总产量为56.92万石,占全省总产量的12.68%,仅次于金华;蚕豆、豌豆总产量合计25.75万石,其他杂豆5.58万石。1949-1953年,大豆种植面积在20.91-24.65万亩间,1954-1958年在14.35-19.7万亩间,60年代减至10万亩左右,70年代8万亩左右,80年代9万亩左右。单位面积产量,50年代初,亩产40余公斤,70年代100多公斤,1974年146公斤。总产量通常在0.7-1万吨之间,1974年11395吨,为最高年份。
粮食播种面积与产量
年份 | 合 计 | 一、春 粮 | 1.小 麦 | ||||
面积 (万亩) | 亩产 (公斤) | 总产量 (吨) | 面积 (万亩) | 总产量 (吨) | 面积 (万亩) | 总产量 (吨) | |
1949 | 529.65 | 101 | 537570 | 118.17 | 50755 | 67.29 | 28905 |
1950 | 534.15 | 108 | 578701 | 119.74 | 44985 | 69.04 | 28965 |
1951 | 549.68 | 118 | 649481 | 118.50 | 55080 | 73.11 | 31780 |
1952 | 549.82 | 133 | 733541 | 121.79 | 62345 | 67.86 | 32030 |
1953 | 539.24 | 142 | 767381 | 114.67 | 82420 | 63.53 | 43045 |
1954 | 546.27 | 147 | 800604 | 115.97 | 60650 | 62.O5 | 30445 |
1955 | 548.42 | 151 | 828740 | 120.53 | 84260 | 64.94 | 44495 |
1956 | 554.96 | 148 | 820857 | 120.91 | 93455 | 63.70 | 48695 |
1957 | 542.75 | 156 | 844895 | 111.64 | 65185 | 55.O5 | 28560 |
1958 | 538.47 | 165 | 888043 | 104.87 | 77490 | 49.72 | 34135 |
1959 | 481.17 | 163 | 785006 | 84.28 | 64375 | 34.53 | 26975 |
1960 | 506.13 | 144 | 730478 | 89.27 | 63205 | 37.79 | 28570 |
1961 | 520.42 | 124 | 646704 | 109.08 | 65373 | 44.96 | 27539 |
1962 | 515.41 | 159 | 820910 | 97.78 | 68138 | 43.60 | 30837 |
1963 | 512.53 | 180 | 923673 | 87.66 | 60067 | 40.25 | 25932 |
1964 | 493.85 | 203 | 1003553 | 73.12 | 71335 | 33.93 | 34189 |
1965 | 495.09 | 200 | 987883 | 67.O3 | 61853 | 32.19 | 31282 |
1966 | 488.76 | 224 | 1096423 | 62.O8 | 51009 | 27.33 | 21897 |
1967 | 507.71 | 196 | 994756 | 81.87 | 84234 | 31.O2 | 31409 |
1968 | 500.36 | 210 | 1049806 | 74.O9 | 86606 | 32.73 | 41065 |
1969 | 504.67 | 213 | 1076611 | 73.35 | 71785 | 33.29 | 34645 |
续表
年份 | 合 计 | 一、春 粮 | 1.小 麦 | ||||
面积 (万亩) | 亩产 (公斤) | 总产量 (吨) | 面积 (万亩) | 总产量 (吨) | 面积 (万亩) | 总产量 (吨) | |
1970 | 504。11 | 288 | 1198472 | 71.60 | 74838 | 33.58 | 35267 |
1971 | 514.69 | 218 | 1121868 | 78.87 | 102269 | 32.69 | 40099 |
1972 | 533.76 | 257 | 1371222 | 91.59 | 122254 | 32.O8 | 41987 |
1973 | 537.88 | 237 | 1276871 | 95.55 | 82717 | 36.O3 | 34552 |
1974 | 533.91 | 235 | 1254954 | 93.79 | 115970 | 38.92 | 48099 |
1975 | 523.84 | 215 | 1124329 | 83.85 | 59659 | 38.26 | 27041 |
1976 | 523.16 | 224 | 1169567 | 82.17 | 77524 | 37.78 | 36040 |
1977 | 523.70 | 259 | 1357298 | 79.64 | 65890 | 36.60 | 28634 |
1978 | 525.00 | 308 | 1618540 | 87.27 | 122045 | 39.82 | 55722 |
1979 | 531.65 | 317 | 1686930 | 103.75 | 160121 | 43.02 | 64737 |
1980 | 524.32 | 321 | 1682180 | 101.56 | 147945 | 48.59 | 67385 |
1981 | 524.91 | 303 | 1589920 | 99.53 | 138583 | 50.61 | 71339 |
1982 | 532.37 | 357 | 1901067 | 108.88 | 205530 | 57.67 | 103398 |
1983 | 539.30 | 315 | 1699179 | 119.O9 | 177620 | 60.36 | 89198 |
1984 | 537.31 | 351 | 1888316 | 120.94 | 230660 | 60.69 | 113260 |
1985 | 522.67 | 339 | 1771269 | 120.15 | 205239 | 58.40 | 98185 |
1986 | 508.59 | 331 | 1681898 | 114.36 | 213012 | 55.49 | 101315 |
1987 | 516.80 | 310 | 1601533 | 122.29 | 186693 | 52.79 | 70421 |
1988 | 514.89 | 321 | 1654552 | 120.O2 | 202866 | 55.16 | 90210 |
1989 | 514.45 | 310 | 1593920 | 117.89 | 204968 | 56.99 | 95402 |
1990 | 520.71 | 289 | 1506974 | 123.38 | 239004 | 58.O2 | 103570 |
粮食播种面积与产量
年份 | 2.大 麦 | 3.蚕(豌)豆 | 4.其他春粮 | |||
面积 (万亩) | 总产量 (吨) | 面积 (万亩) | 总产量 (吨) | 面积 (万亩) | 总产量 (吨) | |
1949 | 36.10 | 15285 | 12.O5 | 4225 | 2.73 | 2340 |
1950 | 34.90 | 13650 | 13.15 | 5055 | 2.65 | 2315 |
1951 | 31.13 | 16065 | 11.32 | 4490 | 2.94 | 2745 |
1952 | 38.62 | 20455 | 11.90 | 5340 | 3.91 | 4520 |
1953 | 35.78 | 26005 | 11.33 | 8180 | 4.O3 | 5190 |
1954 | 36.61 | 18445 | 13.63 | 7435 | 3.68 | 4325 |
1955 | 39.43 | 27465 | 12.53 | 7165 | 3.68 | 5135 |
1956 | 40.43 | 32765 | 12.Ol | 5360 | 4.72 | 6635 |
1957 | 40.46 | 25815 | 10.91 | 4605 | 5.22 | 6205 |
1958 | 38.52 | 28255 | 10.15 | 6580 | 6.48 | 8570 |
1959 | 30.38 | 21645 | 10.71 | 6470 | 8.66 | 9285 |
1960 | 31.76 | 22970 | 12.98 | 6035 | 6.74 | 5630 |
1961 | 43.39 | 26205 | 15.20 | 6481 | 5.53 | 5148 |
1962 | 38.89 | 26912 | 10.83 | 6323 | 4.46 | 4066 |
1963 | 30.28 | 22102 | 12.92 | 7833 | 4.21 | 4200 |
1964 | 26.98 | 23845 | 11.20 | 11834 | 1.01 | 1467 |
1965 | 23.10 | 22333 | 9.90 | 6390 | 1.84 | 1843 |
1966 | 25.O5 | 20577 | 8.70 | 7338 | 1.OO | 1197 |
1967 | 37.32 | 39596 | 9.48 | 7905 | 4.05 | 5324 |
1968 | 31.73 | 36933 | 8.41 | 6336 | 1.22 | 2272 |
1969 | 26.93 | 24386 | 9.21 | 7845 | 3.92 | 5909 |
续表
年份 | 2.大 麦 | 3.蚕(豌)豆 | 4.其他春粮 | |||
面积 (万亩) | 总产量 (吨) | 面积 (万亩) | 总产量 (吨) | 面积 (万亩) | 总产量 (吨) | |
1970 | 24.80 | 25866 | 9.79 | 7946 | 3.43 | 5759 |
1971 | 32.27 | 42885 | 10.47 | 13865 | 3.44 | 5420 |
1972 | 44.18 | 58946 | 11.64 | 14065 | 3.69 | 7256 |
1973 | 44.97 | 34193 | 10.85 | 9107 | 3.70 | 4865 |
1974 | 40.43 | 48748 | 11.16 | 13798 | 3.28 | 5325 |
1975 | 31.86 | 19595 | 10.62 | 9158 | 3.11 | 3835 |
1976 | 29.88 | 28032 | 11.43 | 9393 | 3.O8 | 4059 |
1977 | 28.37 | 24330 | 11.24 | 8098 | 3.43 | 4828 |
1978 | 32.34 | 47163 | 11.31 | 12708 | 3.80 | 6452 |
1979 | 46.12 | 75734 | 10.88 | 12945 | 3.73 | 6705 |
1980 | 38.83 | 65551 | 9.64 | 7715 | 4.50 | 7294 |
1981 | 35.11 | 51924 | 9.27 | 7337 | 4.54 | 7983 |
1982 | 36.27 | 79526 | 10.47 | 13422 | 4.47 | 9184 |
1983 | 42.33 | 68737 | 10.90 | 10337 | 5.50 | 9348 |
1984 | 44.15 | 97775 | 11.08 | 9795 | 5.O2 | 9830 |
1985 | 46.33 | 88297 | 10.53 | 11393 | 4.89 | 7364 |
1986 | 45.18 | 95540 | 8.98 | 8344 | 4.71 | 7813 |
1987 | 56.95 | 106006 | 7.94 | 5977 | 4.61 | 4289 |
1988 | 51.65 | 97012 | 8.23 | 6969 | 4.98 | 8675 |
1989 | 45.61 | 91866 | 9.93 | 8097 | 5.36 | 9603 |
1990 | 49.56 | 107683 | 9.51 | 10272 | 6.29 | 12479 |
粮食播种面积与产量
年份 | 二、早稻及早中稻 | 三、秋 粮 | 1.晚 稻 | |||
面积 (万亩) | 总产量 (吨) | 面积 (万亩) | 总产量 (吨) | 面积 (万亩) | 总产量 (吨) | |
1949 | 150.88 | 154270 | 260.60 | 332545 | 183.93 | 243645 |
1950 | 151.78 | 173765 | 262.63 | 359951 | 185.45 | 264460 |
1951 | 162.05 | 192500 | 269.13 | 401901 | 191.96 | 302312 |
1952 | 158.49 | 218645 | 269.54 | 452551 | 188.63 | 333054 |
1953 | 157.14 | 248215 | 267.43 | 436746 | 190.23 | 315071 |
1954 | 158.27 | 231305 | 272.03 | 508649 | 191.46 | 376059 |
1955 | 154.O3 | 259930 | 273.86 | 484550 | 191.68 | 341992 |
1956 | 156.80 | 278615 | 277.25 | 453787 | 190.54 | 308192 |
1957 | 157.03 | 276755 | 274.08 | 502955 | 191.78 | 337789 |
1958 | 165.70 | 314240 | 267.90 | 496313 | 180.10 | 318612 |
1959 | 153.76 | 271940 | 243.13 | 448691 | 170.85 | 297773 |
1960 | 169.317 | 297565 | 247.49 | 369708 | 180.84 | 242402 |
1961 | 168.O5 | 274523 | 243.29 | 306608 | 183.78 | 206875 |
1962 | 169.40 | 303460 | 248.23 | 449312 | 187.29 | 316667 |
1963 | 170.46 | 351356 | 254.41 | 512250 | 194.47 | 361437 |
1964 | 176.55 | 427548 | 244.18 | 504670 | 194.55 | 397258 |
1965 | 178.10 | 466580 | 249.96 | 459450 | 199.92 | 345816 |
1966 | 180.91 | 518152 | 245.77 | 527262 | 196.56 | 394606 |
1967 | 184.33 | 525150 | 241.51 | 385372 | 194.12 | 326387 |
1968 | 181.93 | 449630 | 244.34 | 513570 | 193.69 | 381088 |
1969 | 183.61 | 484412 | 247.71 | 519414 | 196.36 | 370762 |
续表
年份 | 二、早稻及早中稻 | 三、秋 粮 | 1.晚 稻 | |||
面积 (万亩) | 总产量 (吨) | 面积 (万亩) | 总产量 (吨) | 面积 (万亩) | 总产量 (吨) | |
1970 | 183.92 | 561215 | 248.59 | 562419 | 196.66 | 418714 |
1971 | 191.64 | 603256 | 244.18 | 416343 | 189.82 | 278079 |
1972 | 195.40 | 662465 | 246.77 | 586503 | 194.48 | 400997 |
1973 | 195.79 | 568991 | 246.54 | 625163 | 197.53 | 456358 |
1974 | 194.14 | 630873 | 245.98 | 508111 | 199.30 | 357929 |
1975 | 192.23 | 550082 | 247.76 | 514588 | 202.97 | 377590 |
1976 | 192.44 | 558216 | 248.55 | 533827 | 202.Ol | 395550 |
1977 | 191.75 | 594340 | 252.31 | 697068 | 203.32 | 502124 |
1978 | 189.11 | 721620 | 248.62 | 774893 | 202.02 | 590876 |
1979 | 182.57 | 713716 | 245.33 | 813093 | 197.11 | 661425 |
1980 | 178.62 | 687355 | 244.14 | 846880 | 200.10 | 692083 |
1981 | 176.54 | 721679 | 248.84 | 729658 | 205.27 | 576001 |
1982 | 174.99 | 734036 | 248.50 | 961501 | 204.37 | 799251 |
1983 | 173.40 | 587916 | 246.81 | 933643 | 202.91 | 775551 |
1984 | 172.73 | 697390 | 243.64 | 960266 | 202.84 | 809811 |
1985 | 167.21 | 652654 | 235.31 | 913376 | 197.24 | 784632 |
1986 | 164.16 | 678756 | 230.07 | 790130 | 193.36 | 695192 |
1987 | 163.68 | 645382 | 230.83 | 769508 | 194.56 | 654907 |
1988 | 163.97 | 562260 | 230.90 | 889426 | 193.97 | 784054 |
1989 | 163.98 | 575567 | 232.58 | 813385 | 194.66 | 704302 |
1990 | 164.75 | 634602 | 232.58 | 633368 | 194.97 | 530855 |
粮食播种面积与产量
年份 | 2.夏秋番薯 | 3.夏秋玉米 | 4.夏秋大豆 | 5.其他杂粮 | ||||
面积 (万亩) | 总产量 (吨) | 面积 (万亩) | 总产量 (吨) | 面积 (万亩) | 总产量 (吨) | 面积 (万亩) | 总产量 (吨) | |
1949 | 33.14 | 60147 | 12.98 | 10118 | 22.35 | 8830 | 8.20 | 9805 |
1950 | 34.Ol | 66403 | 12.96 | 9958 | 22.80 | 9190 | 7.41 | 9940 |
1951 | 35.13 | 75734 | 11.36 | 7630 | 24.65 | 9735 | 6.O3 | 6490 |
1952 | 35.47 | 85616 | 13.35 | 11981 | 24.61 | 9720 | 7.48 | 12180 |
1953 | 35.88 | 89309 | 12.89 | 12036 | 20.91 | 7765 | 7.52 | 12565 |
1954 | 39.14 | 97054 | 13.47 | 12181 | 19.70 | 8675 | 8.26 | 14680 |
1955 | 39.57 | 104686 | 14.71 | 14817 | 19.13 | 8890 | 8.77 | 14165 |
1956 | 39.36 | 109218 | 20.98 | 15407 | 17.06 | 7340 | 9.81 | 13630 |
1957 | 41.I6 | 129092 | 15.56 | 13599 | 17.12 | 7975 | 8.46 | 14500 |
1958 | 50.15 | 143554 | 16.56 | 14507 | 14.35 | 6410 | 6.74 | 13230 |
1959 | 39.90 | 117557 | 14.46 | 14246 | 9.49 | 5960 | 8.48 | 13155 |
1960 | 41.80 | 103021 | 9.97 | 9320 | 8.49 | 4785 | 6.39 | 10180 |
1961 | 30.17 | 71678 | 13.78 | 16270 | 10.48 | 4285 | 5.O8 | 7700 |
1962 | 31.47 | 100791 | 12.98 | 14219 | 11.67 | 8440 | 4.82 | 9195 |
1963 | 31.O5 | 111832 | 12.18 | 18856 | 11.50 | 7635 | 5.21 | 12490 |
1964 | 26.82 | 82502 | 10.29 | 12535 | 10.22 | 8000 | 2.30 | 4375 |
1965 | 26.18 | 89660 | 10.41 | 8534 | 10.62 | 10160 | 2.83 | 5280 |
1966 | 28.06 | 109490 | 9.37 | 11206 | 9.32 | 7415 | 2.46 | 4545 |
1967 | 27.41 | 43958 | 9.30 | 5202 | 8.71 | 7855 | 1.97 | 1970 |
1968 | 28.07 | 105987 | 11.10 | 13425 | 9.89 | 10175 | 1.59 | 2895 |
1969 | 27.50 | 112315 | 11.42 | 20592 | 9.81 | 10065 | 2.62 | 5680 |
续表
年份 | 2.夏秋番薯 | 3.夏秋玉米 | 4.夏秋大豆 | 5.其他杂粮 | ||||
面积 (万亩) | 总产量 (吨) | 面积 (万亩) | 总产量 (吨) | 面积 (万亩) | 总产量 (吨) | 面积 (万亩) | 总产量 (吨) | |
1970 | 26.63 | 107124 | 12.93 | 20246 | 9.65 | 10650 | 2.72 | 5685 |
1971 | 25.84 | 104231 | 15.44 | 19838 | 9.31 | 9180 | 3.77 | 5015 |
1972 | 27.65 | 149419 | 13.54 | 21237 | 8.07 | 8850 | 3.O3 | 6000 |
1973 | 26.86 | 136014 | 12.53 | 19246 | 7.46 | 8225 | 2.16 | 5820 |
1974 | 26.33 | 120466 | 10.47 | 13486 | 7.83 | 11395 | 2.O5 | 4835 |
1975 | 26.62 | 112115 | 8.14 | 11818 | 8.O8 | 8600 | 1.95 | 4465 |
1976 | 26.87 | 107963 | 9.98 | 17929 | 7.83 | 8210 | 1.86 | 4175 |
1977 | 27.78 | 156352 | 11.18 | 21917 | 8.14 | 10135 | 1.89 | 6540 |
1978 | 25.67 | 142657 | 10.46 | 23120 | 8.38 | 10685 | 2.09 | 7555 |
1979 | 26.01 | 113371 | 9.77 | 20730 | 10.54 | 10817 | 1.90 | 6750 |
1980 | 27.37 | 125518 | 6.41 | 13440 | 8.58 | 9464 | 1.68 | 6375 |
1981 | 28.73 | 128342 | 4.45 | 9166 | 8.85 | 9304 | 1.54 | 6845 |
1982 | 27.98 | 134291 | 5.O2 | 11945 | 9.66 | 10954 | 1.47 | 5060 |
1983 | 28.20 | 131060 | 4.64 | 10000 | 9.27 | 9587 | 1.79 | 7445 |
1984 | 26.65 | 124420 | 4.O3 | 10045 | 8.66 | 8900 | 1.46 | 7090 |
1985 | 24.64 | 106668 | 3.91 | 9122 | 8.11 | 7446 | 1.41 | 5508 |
1986 | 23.39 | 75970 | 3.30 | 5926 | 8.90 | 9386 | 1.12 | 3656 |
1987 | 23.50 | 95092 | 2.90 | 5667 | 8.88 | 9291 | 0.99 | 4551 |
1988 | 23.76 | 89978 | 3.09 | 5930 | 9.01 | 6867 | 1.07 | 2597 |
1989 | 24.15 | 92327 | 3.11 | 5735 | 9.23 | 8466 | 1.43 | 2555 |
1990 | 24.20 | 87775 | 3.65 | 4986 | 8.67 | 7480 | 1.O9 | 2272 |
二、种子
选种引种民国35年(1946),临海县农业推广所与第七农业推广区(在黄岩县)自省农业改进所引入早籼“503”试种成功,农户争相种植。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品种更新速度加快。50年代以推广农家良种为主,引种少量育成品种,开展群众性的自选、自留、自用。早稻主要有503,南特号、陆财号,晚稻有大荆白及三京(即硬头京、矮树晚京、茶山京);小麦有浙农17、矮粒多、义乌白壳早、洛阳青;大麦有立夏黄、嵊县无芒六棱;番薯有南瑞曹、胜利百号;玉米有百廿日、磐安黄籽等。60年代,主要推广由科研机构育成的各种良种,早稻有以矮脚南特号为代表的矮秆早稻良种,1964年基本实现早稻矮秆化。其后推广广陆矮4号、二九青、圭陆矮、龙革、珍龙13等品种,其中以广陆矮4号种植期最长,一直延续至80年代后期。晚稻以珍珠矮、广场矮、二九矮为代表,1965年基本实现晚稻矮秆化。同时推广的晚稻良种还有农垦58、早金凤等。1975年,开始引入籼型杂交稻良种试种,1976年在各县开展示范,种植419.6亩。开始以南优6号为主要组合品种,1978年后改换汕优6号。种植杂交晚稻,比常规晚稻平均每亩增产70公斤左右,且高产稳产,80年代种植面积一直保持在110-120万亩间,占晚稻面积的60%以上,其中单季中晚稻基本实现杂交化。1990年开始,发展汕优10号、协优10号等新组合。自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末,稻、麦、薯等良种以引种推广本省选育良种为主,主要品种大面积种植年数超过5年以.上者,大麦有浙农大2号、3号、浙皮1号、沪麦4号;早稻有二九青、二九丰、台早5号、庆莲16;晚稻有南粳34、南粳35、双糯4号、秀水48、秀水11、祥湖25、祥湖84;番薯有利群6号、舟薯1号。大面积种植年数在10年以上者,有早稻广陆矮4号、青秆黄、竹科2号,杂交稻汕优6号,小麦浙麦1号、浙麦2号,大麦早熟3号等。
良种繁育 1975年冬,地区农业局组织各县农业部门去海南岛繁殖杂交水稻不育系,同时进行杂交稻制种。1976年在本区范围内以县为单位集中制种2000亩,平均亩产杂交稻种子20公斤。1977年制种11015亩,平均亩产34.5公斤,其中秋季制种9183亩。是年开始自行繁殖不育系,繁种1235亩。1978年全区制种28475亩,平均亩产42.35公斤;同时繁种1826亩,平均亩产32.25公斤,并有部分不育系种子供应外地区。80年代初,每年制种面积稳定在2-2.5万亩之间,以夏季制种为主。80年代后期,年平均杂交稻制种面积在1万亩左右,平均亩产在100公斤以上。
经营管理 1951年建立台州专区种子管理站,从事优良品种的引种试种、示范推广,指导农民开展选种、留种。1953年,各县种子站相继建立。1979年撤销地区种子管理站,成立地区种子公司,继续进行良种的引种、示范、推广工作,同时开展以杂交稻不育系为主的种子经营销售业务。1980年10月建成本省第一座种子冷藏仓库,库房面积420平方米,可储种子35方公斤,1981年5月投入使用。
三、农艺
育秧 民国时期,水稻育秧用竹箩催芽,秧田宽板不分畦,水落谷,水育秧,密播种,每亩播种量在150公斤左右,易烂秧,秧苗瘦弱。1953年推广合式秧田与“落谷稀”技术,秧板宽1-1.5米,秧田播种量每亩减少20-30公斤,仍以水调温,实行水育。1956年开始推广半早秧田,秧苗三叶期前只在沟中灌水,秧板不上水,保持湿润,称“湿润秧田”。尔后推广“板锄燥翻,不乱土层;燥做秧板,灌水泡田;河泥铺面,耥平播种;泥浆落谷,湿润育秧”。1970年推广“谷不重叠,泥不见天”高密播早稻小苗带土移栽技术。1973年提倡适龄稀播壮秧。早稻尼龙薄膜覆盖育秧曾于1958年先在黄岩县试用并小面积推广,80 年代几经改进,总结成“不催芽盲籽落谷,低架搭棚”地膜覆盖育秧技术,1983年后大面积推广。1990年,全区覆盖秧田7.89万亩,插大田78.9万亩,占绿肥田早稻面积的94.8%。晚稻育秧,70年代中期前以专用秧田为主,曾提倡以早熟早稻田作“借用秧田”播种晚稻秧,并采用过小苗带土移栽,场地育秧、中粳小苗带土大块摆寄等方法。杂交水稻推广后,因秧龄较长,曾采用稀播一段秧与两段秧(前段亩播种子20公斤,秧龄15-20夭,再以6.6厘米见方单本寄插;后段秧龄20天左右)的方法。80年代后期,推广多效唑控长促蘖,效果良好。1990年,全区晚稻育秧面积20.46万亩,其中两段秧3.76万亩,占总面积的18.4%。常规晚稻秧,80年代提倡减种稀播,亩播量由80公斤降至40公斤左右,本田用种量由亩用10公斤降至5公斤左右。
种植改革 民国时期,水稻朗株稀植,麦子点播朗植0 50年代初,水稻推广小株密植。60年代中期,间作改连作、高秆品种改矮秆品种后,密植程度提倡"5X3"(寸)浓株密植。70年代后期推广“田中密,丛中稀”,每丛插秧本数减少。80年代初期,根据省农科院研究推广的“稀、少、平”栽培技术,结合本区实际情况,实施“稀、中、稳”栽培。1983年,对温黄平原50万亩杂交晚稻实施模式栽培。当年有31.83万亩亩产超千斤(500公斤),获省农业厅农业技术改进一等奖。有22个兄弟县与2个省的1200多人陆续前来参观考察。是年10月2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农业考察团至黄岩县焦坑乡凤洋村与鼓屿乡十里铺村考察杂交稻模式栽培。1985年,研制成功“温黄平原连晚汕优6号亩产超千斤生产函数模型”,实施面积50.16万亩,平均亩产较未实施者增加27公斤,获省人民政府1985年度科技进步三等奖。1987年后,相继实施“全年三熟粮食超吨二栽培模式”、“温黄平原早稻二九丰亩产500公斤栽培模式”、“河谷平原早稻二九丰亩产450公斤栽培模式”及“台州地区连晚汕优10号亩产500公斤栽培模式”等,应用于大面积生产。常规粳糯稻推广“减种稀播、增丛减本”技术。1990年,粮食作物模式栽培实施面积153.89万亩。大小麦栽培,70年代初推广点播改条播;70年代后期推广“宽畦深沟,薄片深翻,均匀撒播,浅铲盖籽”技术;80年代中期推广叶龄促控技术;80年代后期推广以免耕为中心的“板田撒播,化学除草,苗肥基施,酌施穗肥”的省工、低耗、高产栽培技术;1989年开始与开沟机配套,使省工栽培更有成效。1990年,全区免耕栽培小麦面积73.99万亩,占大小麦种植总面积的68.8%,开沟机开沟面积5.08万亩。
施肥 民国时期,稻麦等农作物,根据家肥积贮情况施用,有肥则施,造成病虫诱发,徒长倒伏;无肥则缺,植株生长不良,穗小产量低。50年代,推广合理施肥,提倡水稻“重施基肥,紧施苗肥,适当施穗肥”。60年代采用“基肥足,追肥平,穗肥巧”施肥要领,要求前期轰得起,中期控得住,后期保得牢,并推广看天、看土、看肥、看品种、看苗的“五看”施肥要领。1975年曾普遍推广化肥、球肥深施技术。80年代推广水稻“重施基面肥,早施分蘖肥,重视平衡肥,看苗适龄保花肥,后期普施根外肥”。对沿海粘性土壤绿肥田早稻曾推广“一次性”施肥技术。1985年开始试验示范“测产施肥”技术。1986年,水稻示范推广“以土定产、以产定氮、因缺补缺、高产栽培”配方施肥技术,后又提倡“控氮适磷增钾”。1989年推广水稻优化配方施肥技术,并应用于大小麦、玉米、番薯等旱粮作物。实施水稻配方施肥技术,一般每亩可节省氮肥3公斤,节省成本5元,增产粮食25公斤左右。1990年,推广配方施肥面积212.9万亩,并在部分地区推广“以水带氮”技术。
农技推广 50年代,农业生产合作社设对比试验田、高产示范田,召开季节性生产现场会,介绍劳模事迹,推广先进技术。60-70年代,公社生产大队建立农科队,地区每年派出专业技术人员进驻重点队,进行试验示范和研究。80年代兴办大面积高产示范方(片),小至百亩,大至万亩、几十万亩,方内设指挥田、试验对比田、高产攻关田、苗情观察田,有的还建立科技示范户。地区自1977年开始不定期编印《农技简报》,至1984年,共编发60期。1984年后,主要以印发各种作物栽培模式图为主,共编印20多种,500多万份,发至农户,用以指导生产。各县市农业局、农技推广中心亦均办有农技小报,用以推广生产技术。1990年,全区农技推广队伍(不含养殖、果树及农经)共有889人,其中高级农艺师42人,农艺师242人;地区本级85人,内有高级农艺师11人,农艺师30人。
四、植保
民国17-18年(1928-1929),各县成立治虫委员会。后改设治虫专员;县以下设治虫分会,继而改设治虫督察员。20年,县设治虫事务所。此后植保机构长期处于时有时无状态。1950年,建立台州专区植物病虫害防治站,专事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各县亦相继设置相应机构。1980年,临海县更楼乡率先创办植保公司,开展水稻病虫害代防代治。1981年,各地兴办植保公司(专业队或治虫专业户)91个,承包328个大队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至1983年,全区有植保公司187个,专业队154个,专业户636户,村级配药站1085个。1984年,地区植保站并入农技总站。1990年,黄岩、温岭、仙居3个县市建立县级植保公司,全区有村级植保专业队305个、服务站626个、植保专业户1200户,共有东方红18型喷雾器2513台,代治或承包防治面积16.06万亩。
病虫测报 1954年开始,部分县农技站设置测螟灯。1956年各县重点区农技站与农场置测螟灯,点灯诱杀螟蛾、蛔虫及其他趋光害虫,同时开展田间虫情调查。1958年,多数县建立了病虫观察站,配备专职测报人员。1963年,专区病虫观察站在专区原种场配置测螟灯、显微镜等仪器;因观察范围与临海县站同属一个生态型,于1966年撤销。70年代初,各县分片设病虫测报联系点(情报点),为当地确定准确的防治时间、防治对象田和防治方法。1981年开始,各县病虫观察站建立病虫观察圃,验证预测、预报的正确性,研究病虫害发生的消长规律,检验各项防治措施。病虫观察内容包括螟虫、纵卷叶虫、虫向虫与稻瘟病、白叶枯病、纹枯病及其他常发病虫害。
病虫防治 民国时期,以防治螟虫为主,采取挖烧稻根、拔枯心苗、点灯诱蛾、秧田采卵块及插烟茎、撒烟粉和冬耕灌水等办法,兼治稻螟蛉、铁甲虫、浮尘子,但未能控制病虫危害。解放后,采用人工防治和药械防治相结合的办法。1951年夏秋,临海县大田区5万余人治螟。1953年秋,首次试用六六六粉防治铁甲虫初见成效,1956年铁甲虫基本绝迹,1957年稻蝗消灭。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中期,采取滴油杀虫向,冷水、温汤浸种处理种子,自制土农药治虫等方法。在推广六六六粉的同时,相继引入滴滴涕、西力生、赛力散、硫酸铜等农药,用于处理种子防治稻瘟病及其他害虫,控制病虫暴发,减轻损失。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后期,农药种类增多,新发展的有乐果、敌百虫、敌敌畏、乙基1605、乙基1059、马拉松、甲胺磷、马拉硫麟、杀螟松、倍硫麟等有机磷杀虫剂,速灭威、叶蝉散、杀虫醚等有机氮杀虫剂,稻脚青等有机砷杀菌剂,拟除虫菊醋杀虫剂与微生物杀虫剂青虫菌,以及代森锌、稻瘟净、402、井岗霉素、多菌灵、托布津等杀菌剂。1979年平均每亩农田农药实物用量3.69公斤。喷药器械不断增多。1979年,全区有手动喷雾器91179架,各种机动喷雾器3739台。同时推广黄岩县“两查两定”(即查病虫发生期,确定防治时间;查病虫发生密度,确定防治面积与有效低溶度用药)防治方法,降低药量,节省成本,减少污染。1965年9月19-25日,仙居县首次使用飞机喷洒农药防治水稻与玉米矮缩病,民航出动57架次,喷洒农药56555公斤,防治面积91170亩。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末,贯彻执行“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1976年,仙居县东方红公社张店大队开展“合作制综合防治”试点取得成功。1978年,各县全面开展水稻综合防治试点工作,主要措施为:选用抗病虫良种,压缩与淘汰感病劣种;种子消毒处理,消灭菌源;降低秧田播种量,做好秧田药治,育成无病虫壮秧,带药移栽;科学用肥,控制氮肥,适当增加磷钾肥;适时搁田,实行健身栽培;加强病虫测报,采用高效低毒农药,实行多种农药配合防治多种病虫,减少农药使用次数与使用量,提高防治效果,降低农药成本。70年代后期还利用天敌治虫,放养绒茧蜂大面积防治纵卷叶螟,收到一定效果。1983年停止使用六六六、滴滴涕等有机氯农药。1989-1990年,大面积推广应用植物保健益菌一增产菌、多效菌,增产效益显著。是年全区水稻综合防治面积122万亩,占水稻总面积的33.90%。
植物检疫 1964年12月,成立浙江省农业厅植物检疫总站台州专区分站,以番薯黑斑病等为检疫重点。70年代在病区普查番薯疮痴病、番薯瘟。80年代初,全面开展棉花枯萎病、黄萎病普查及防治工作,同时在部分县市开展柑桔黄龙病普查。1983年,黄岩、温岭、临海、仙居、天台等县市分别设立植物检疫站、植保站,配备专职或兼职检疫人员。1984年6月,开始实施《浙江省植物检疫实施办法》。1985年,地区植物检疫站成立,对柑桔苗木产地与杂交水稻制种产地开展检疫,重点控制柑桔黄龙病、溃疡病、大小果实蝇的传播及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传入。1990年,全面开展柑桔鲜果调运检疫,在黄岩市长塘、三门县岭口及天合县白鹤设植物检疫检查站,分别归所在县植物检疫站管理。
除草 1987-1988年,地区农技总站负责组织草害普查协作组,对全区农田杂草开展普查,查出农田杂草302种,其中已定名者71科197属286种。大小麦、油菜及蚕豆田杂草67种,分属20科52属。稻田杂草64种,分属34科47属。桔园杂草149种,已鉴定141种,分属36科92属。文旦园杂草63种,已鉴定58种,分属22科53属。茶园杂草111种,已鉴定100种,分属35科73属。桑园杂草59种,已鉴定57种,分属25科50属。苎麻地杂草62种,已鉴定59种,分属28科54属。席草田杂草36种,分属19科31属。棉地杂草51种,分属18科47属。黄豆地杂草27种,分属17科23属。花生地杂草25种,分属9科22属。玉米地杂草31种,分属17科27属。蔬菜园杂草74种,分属26科56属。对12种主要农作物的39个主要杂草群落类作出鉴别。与此同时,采用化学除草剂大面积防治杂草。用于水田的有除草醚、禾大壮、杀草丹、丁草胺、丁西颗粒剂、苄黄隆等;用于麦田的有绿麦隆、杀草丹、用于果园、麦田播前及扑灭路沟边杂草的有草甘膦。1990年,化学除草面积达216.43万亩。
灭鼠 1984年,全区鼠害发生面积148.04万亩,损失粮食21998.74吨,平均每亩损失14.86公斤。部分地方鼠类传播出血热发病率呈上升趋势。1985-1989年,经12个鼠情监测点及5年大面积捕获普查,全区有16种鼠,其中隶属啮齿目的有鼠科、松鼠科等15种,隶属食虫目有鼱鼩科1种。80年代后期,卫生防疫与农业等部门统一组织,城乡发动,每年开展2-3次大规模灭鼠行动,有效控制鼠害。1990年,农田灭鼠面积187.76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