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变 迁

发布日期:2019-01-15 09:05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台州史志网


一、历代人口

台州户籍记载始见于《晋书·地理志》。西晋太康元年(280),临海郡l·8万户。晋隆安三年(399),孙恩起义,战历数年,合郡大饥,户口锐减。至南朝宋大明八年。(464)。全郡仅1.4万户,3.42万人。唐时有所恢复,天宝元年(742)全郡8·39万户,48.90万人。宋以后户口发展较快。据嘉定《赤城志》载,北宋大观三年(1109),台州24.35万户,丁(男性青壮年)48.99万人;南宋嘉定十五年(1222),26.60万户,丁58.82万人。《元史·地理志》载,元时台州路l9·64万户,100.38万人。明初,台州府19.75万户,78.01万人。此后,以人口作为纳税对象,各地少报匿报严重,人口统计数逐年减少。永乐十年(1412),合府13.34万户,49.72万

人。弘治五年(1492),7.27万户,24.5万人。此钟情况,一且延续至清乾隆中期。清初,据民国《台州府志》载,合府原额户丁21.79万丁口。康熙五十三年(1713)宣布“续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四年(1726)后又行“摊丁入亩”政策,人口数才逐步增加。康熙六十年(1721),17.28万人。雍正年间(1723--1735),7.02万户,22。52万人。宣统元年(1909),226.62万人。时逢各县“竞争选举”,当有浮报人口现象。民国17年(1928),全区51.68万户,206.03万人,其中男113·32万、女92·71万。24年,抗日战争前夕,全区55.52万户,219.59万人,其中男117·64万、女101.95万。抗战胜利后,36年57.47万户,237.57万人,其中男l24·59万人、女112.98万人。12年时间,总人口仅增17.98万人,其中男增6·95万人,女增11.03万人。战争因素使男性增长数仅及女性增长数的63%。

50年代后,人口增长速度很快。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全区68万户,254.1万人,比l949年增l3.54万人,增5.63%,平均年增长率l·38%。1964年第二姿人口普查,全区78.6万户,322.70万人,比第一次人口普查时增加68·6万人,增26.99%,平均年增长率2.2%。l963年,开展计划生育工作,人口增长速度渐降。80年代后期,增长速度下降明显。l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全区113·30万户,467.46万人,比第二次人口普查时增加l44.76万人,增44.86%,平均年增长率2·08%。 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全区140.23万户,487.64万人,比笫三次人口普查时增加20.18万人,增4.32%,平均年增长率0.53%。

1949—1990年人口发展状况

单位:万

年 份

总户数

总人口

年 份

总户数

总人口

1949

60.4

240.57

1970

87.6

391.75

1950

63.1

244.73

1971

89.1

401.69

1951

65.5

248.52

1972

91.O

410.87

1952

67.3

251.74

1973

92.6

419.83

1953

68.0

254.45

1974

94.6

427.29

1954

68.4

259.94

1975

97.4

434.56

1955

69.8

265.61

1976

100.6

441.42

1956

70.7

272.99

1977

103.7

447.02

1957

72.2

282.99

1978

105.7

452.71

1958

72.9

288.25

1979

107.8

457.69

1959

74.2

292.Ol

1980

109.9

461.61

1960

75.1

295.92

1981

114.8

466.70

1961

77.3

299.07

1982

116.9

474.29

1962

77.9

306.74

1983

119.1

480.30

1963

78.3

318.73

1984

122.3

484.90

1964

78.6

329.02

1985

126.0

490.08

1965

79.5

339.84

1986

131.1

495.82

1966

80.5

350.14

1987

136.1

502.78

1967

81.6

359.10

1988

141.3

509.11

1968

83.2

368.55

1989

143.7

513.12

1969

85.7

381.29

1990

149.3

515.49

注:按地区统计局统计资料(同人口普查口径与数字有别,下同)。

二、人口流动

汉武帝时,台州属东瓯地。建元三年(前138),闽越发兵围东瓯,东瓯举国北迁江淮间。此为境内有文献记载以来第一次人口大迁徙。汉元封元年(前110),汉武帝除东越王国,又北迁居民于江淮间。经二次大迁徙,境内人口剧减。

据《台州金石录》等文献记载,六朝时台州有大、弓、王、司马、朱、向、任、羊、李、宋、吴、吕、何、余、抗、周、孟、房、俞、马、秦、厚、夏、桓、高、虔、徐、陈、张、陶、许、章、富、杨、董、仆、厉、蒋、刘、潘、骆、鲍、戴、谢、薛、严、疆、钱、郗等49姓。其中朱、吕、周、吴、潘、刘、严、徐、蒋、董、张等为汉代及三国吴时迁入的姓,王、司马、桓、刘、谢等为当时从中原迁入的大姓。唐宋时期,台州社会相对稳定,中原地区与福建等地居民成批迁入。据天台、三门、温岭、玉环及临海等新编县志记载,唐时迁入今天台县境18姓氏,迁入今三门县境26姓氏,迁入今温岭县境12姓氏、16族支,迁入今玉环县境5姓氏。宋时,特别南宋时,南迁人口更多,迁入今天台县境99姓氏,迁入今三门县境32姓氏,迁入今温岭县境22姓氏、26族支,迁入今玉环县境10姓氏,迁入临海县境1.88万人。元代,迁入开始减少,迁入天台县境31姓氏,迁入今三门县境9姓氏,迁入今温岭县境3姓氏。

明清时,人口有几次大的迁出。明初推行屯田政策,黄岩县在洪武初年有8万人迁往安徽风阳一带,永乐时又有10多万人外迁。洪武二十年(1387),为防御俊寇,将玉环岛及石塘等地居民内迁,其中有部分迁往毗邻地区。清初,为阻止沿海居民接济郑成功、张煌言等人抗清,下令将沿海居民内移30里。民国《台州府志》载,顺治十八年(1661),“奉文弃置临(海)黄(岩)太(平)宁(海)四县共53563丁口”。迁入者仍以天台县及今三门县境为多。明时,迁入天台县50姓氏,迁入今三门县境30姓氏,迁入太平县(今温岭县)12姓氏。清时迁入者,天台县20姓氏,今三门县境10姓氏,太平县12姓氏。雍正五年(1727)玉环岛展复置厅后,从平阳等邻近各县迁入33姓氏。咸丰元年(1851),福建省惠安县白奇村郭姓渔民迁来坎门、石塘等地。太平天国期间,浙西(今湖州、嘉兴一带)大量人口逃亡,土地荒芜。仙居、天台、临海、黄岩等县不少贫苦农民前去开垦。至今安吉、孝丰等县丘陵、山区尚有台州籍移民村落。

民国初期,人口流动不大。17年(1928 8月统计,全区有3.22万人在区内外流动。18年,全区有非本籍人口9076人,其中来自本省8109人、外省967人。是年,省政府曾动员移民东北垦荒,全区报名26户、95人,成行者仅临海县5户、16人。21年,天台县有寺庙户189户,僧尼道士759人(男635、女124),其中很多为外地迁入。28年,天台县划给磐安县110村,划出人口约8000人。抗日战争期间,台州相对安定,沦陷区居民曾大批迁入,战后陆续迁回。

解放初期,约有数百名山东籍干部南下至台州。此后有少量外地干部及转业军人陆续迁入。后因建设需要,间有少量人口迁出。19552月,国民党军队胁迫大陈岛、披山岛居民约1.5万多人去台湾。1958-1962年,城镇青年支援宁夏建设4.20万人,19621978年,城镇知识青年支援黑龙江、内蒙古、新疆等地建设约9000人,1980年前后大多返还。从70年代后期开始,人口流动量增加。19791990年,据户籍统计,年平均迁入6.36万人,迁出6.07万人。1985年后,人口流动量激增,是年外出劳动力(以离开户口所在乡镇3个月以上)22.61万人,其中出省10.22万人。此后,每年外出劳动力不断增加。1990年,外出劳动力31.96万人,其中出省16.22万人;以温岭县为最多,外出9.22万人,占全区外出人口的28.85%。大多不带家属,逢年过节时回家与家人团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