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史志研究 >>党史研究

从“三线”到“三民”的历史演变
——台州改革开放40年回顾

发布日期:2018-08-17 15:10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台州史志网

 

周凌华

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带动发展。改革开放40年,改变了中国的命运,更改变了台州的命运。

40年前,台州是一个经济社会发展落后的地区;40年后,台州成为中国东南沿海发达经济带上的一颗耀眼的明珠。

台州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她的发展历程生动地展示了改革开放的内涵和精神气质。

台州的经验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地区样本,她深刻地反映出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中,一个地区主要以自身的力量和适用的制度,促使经济迅猛发展以及社会全面协调发展。40年台州发展史,是一部可歌可泣的改革开放史,台州走过了艰难而又辉煌的历程。

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台州没有任何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台州历经“海防前线”15年(台州湾的一江山岛和大陈岛曾被国民党作为“反攻大陆”的跳板),此时战备、支前任务压倒一切,经济发展缓慢,举步维艰。同时,台州又是国家“投资短线”,由于新中国成立后特殊的地理环境,长期处于计划经济的边缘地带,鲜有国家重点投资。在改革开放前30年间,国家在台州的累计投资仅数亿元,其中42%用于农业基础设施投资,修建了几个大中型水库和若干个配套水渠。此时,全地区各级党委、政府普遍“注重农线”,坚持“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农业生产方针。自古以来,台州只是一个纯农业区,“温黄熟、台州足”。农业以粮食生产为主,果、蔬、棉、麻、油、糖、茶、桑、药、杂综合经营。新中国成立后,通过耕作制度的改革、品种改良、科学管理、水利保障,农业生产不断发展。1958年,黄岩粮食亩产(按粮食耕地面积计算,下同)上纲要(400公斤)后,成为全国首个亩产上纲要的县。1964年全区粮食平均亩产425公斤,是年,黄岩县粮食平均亩产达521公斤,成为全国第一个粮食亩产超千斤的县。1970年全区平均亩产506公斤,成为全省超“千斤”高产地区。1979年黄岩县粮食亩产超双纲(800公斤),1982年亩产达850公斤,成了名副其实的全国粮食高产县。


上世纪80年代,参加杂交水稻万亩丰产方现场会议的人员在黄岩考察。

改革开放前30年,台州由于是“海防前线”,由此造成国家“投资短线”,加上单一“注重农线”,虽然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走在全国的前列,但工业经济落后,20世纪70年代,仅有少量的制药厂、造酒厂、酱油厂、农机修理厂,可以勉强称得上工业。据统计,改革开放以前,台州的经济总量在全省倒数第二位,而人口却处于全省的第三位,致使台州成为“东南沿海的‘第三世界’”。但新中国成立后这30年里,在党的领导下,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从而为改革开放后台州的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像一阵和煦的春风,吹醒了中国大地,更是吹绿了台州这块“一遇雨露就发芽,一有阳光就灿烂”的创业热土。通过40年改革开放,台州从一个地理封闭、交通不便、自然资源匮乏和基础设施薄弱的农业地区,一跃而成为中国制造业的重地,成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产业集群特色明显,有6个块状经济列入浙江省现代产业集群提升试点,9个列入省产业示范基地,拥有21个超百亿元的产业集群,156个产品细分市场占有率国内外第一。“十三五”期间,台州将着力打造培育汽车及零部件、通用航空、模具与塑料、医药健康、智能马桶、缝制设备、泵与电机等七大千亿产业集群,打造高新高端、智能智慧、集聚集群的产业高地。

改革开放40年来,台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都取得了全方位、开创性的成就,有的成就是历史性的飞跃。1978年,台州的地区生产总值只有10.2亿,到2017年达到4388.22亿元,是改革开放初期的438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72912元(达一万多美元),财政总收入达656.97亿元;城乡居民存款余额反映人民富裕程度,改革开放之初只有7800多万元,人均只有100多元, 2017年住户存款余额4062.66亿元,人均达67315元。台州正朝着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前进。

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文化、社会、生态等各项事业的发展。台州市区域竞争力有了较大的提升,在全国的影响面不断扩大,美誉度大大提高,荣获“中国民营经济最具活力城市” “中国十大最具幸福感城市”“中国最佳商业城市”“中国最具魅力金融生态城市”“中国品牌经济城市”“全国质量兴市先进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环保模范城市”“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等荣誉称号,是国家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改革创新试验区、浙江省湾区经济发展试验区。

台州改革开放前后的变化可谓翻天覆地,改革开放前30年,因“海防前线”、 国家“投资短线”和单一“注重农线”等原因而造成发展滞后的状况,在40年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后来居上,脱颖而出,迅速从省内落后地区跻身为我国沿海发达城市行列,其主要原因是台州历届党委、政府在人大、政协支持配合下,重视民营经济、倡导民主政治、建设民生社会,走出了一条富有台州地方特色的“三民”发展之路。

民营经济:奠定了经济的发展基础

民营经济是台州经济的铁柱钢梁。回顾台州改革开放40年的历程,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坚持向改革要生产力,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台州三面环山,一面临海。历史上,地理环境的封闭,阻碍了台州与外界经济文化的交流,制约了本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但富有“山的硬气”“水的灵气”“海的大气”“人的和气”的台州人,始终具有强烈的自主谋生意识和自主创新精神。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这为台州人创造了大展身手的发展机遇。在一不靠国家投资,二不靠外来引资的情况下,台州人闯出了一条以股份合作制为主要形式的民营经济发展之路。

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台州人合股办起来的企业犹如春天的小草,这些草根经济在台州大地上蓬蓬勃勃地生发。只是“孩子”已经出生,没有取名字,也没有报“户口”。1983年1月15日,温岭县工商局突破工商登记的禁区,首次为牧屿公社牧南工艺美术厂核发了“社员联营集体”营业执照,这是全国首家有据可查、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发营业执照的股份合作制企业,成为中国40年改革开放进程中农村经济体制上重大突破的一个历史见证。股份合作制是台州人民的伟大创造,是古老传统与现代农民脱贫致富强烈愿望相结合的产物。台州各级党委、政府相信群众、尊重群众的创造和选择,慎重对待实践中涌现出来的新事物、新情况,切实保护群众的积极性。政府不是“无为而治”,而是有所作为,对群众的伟大创造采取了鼓励、支持和保护的态度,并且在其发展过程中积极地进行引导、规范和提高。

1986年10月23日,黄岩县委正式下发了《关于合股企业的若干政策意见》,成为全国第一个鼓励、支持股份合作经济发展的官方文件。这个政策性文件明确了股份合作企业的性质和地位。1986年12月,原台州地委、行署明确作出了“把兴办股份企业、个体企业、联户企业作为发展经济的突破口,给予政策优惠,放手发展”的决策。


回顾这段历史,当时的地委、行署作出的“取两南之长,走自己的路”的决策,可谓审时度势,非常切合台州发展的实际。所谓“两南”即苏南、浙南(主要指温州),当时苏南以乡镇集体经济为特征,温州以个体私营经济和贸易为特征,而台州的经济基础与这两者均有所差异,所以提出要走自己的路,主要指这种用“打硬股”的办法兴办联户合伙企业的路子,并对股份合作企业“视同集体”,从而闯出了一条以股份合作制为经济组织形式的民营经济这一富有地方特色的发展之路。

40年来,台州民营经济的发展之路可谓波澜壮阔,从1978年到2001年,台州在全国率先推行股份合作制,民营经济高歌猛进,创造了历史的辉煌。从2002年到2007年,台州经济先发优势弱化,遭遇了成长的烦恼。在这一关键节点,时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于2002年12月21日到台州考察,高瞻远瞩地提出“推进台州民营经济发展再创新辉煌”的历史课题。自此,台州开始了为期15年的艰难转型。从2008年到2015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台州人民牢记嘱托,稳住阵脚、保持定力,坚守实业、坚定转型,实现了凤凰涅槃,经济经受了严峻考验。2016年以来,台州经济强势复苏、焕发活力,201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家数为3706家,其中民营企业3514家,占94.82%,成为中国民营经济最具活力的城市,是中国民营经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台州最大特色是民营,最大优势在制造。制造业作为民营经济的主体,是台州的支柱产业,是立市之本,通过40年的改革开放,制造业注重从传统的“制造”向现代的“智造”飞跃,涌现了以李书福吉利集团为代表的新兴产业的领跑者、转型升级的示范者。吉利是一家仅仅拥有30多年历史的民营企业,创建于1986年,1997年这家做冰箱冰柜起家的制造公司进入汽车行业,以创新求发展。2010年8月,吉利集团以18亿美元收购了处于困境的沃尔沃汽车公司,率先登上全球汽车舞台,并购让中外企业实现了双赢。吉利帮助沃尔沃降低它的成本,而沃尔沃帮助吉利在研发能力方面的提高。2018年春天,吉利集团有限公司收购奔驰母公司——戴姆勒公司接近10%具有表决权的股份,意味着中国民营企业真正接近全球核心的制造品牌和优质资产。


李书福和他的汽车梦

改革开放造就了台州民营经济今日的辉煌。改革开放40年,民营经济的成长带动了台州经济的腾飞,成为台州经济发展的主体。民营经济创造了90%以上的经济总量、80%以上就业岗位、70%以上财政收入,成为台州经济的主导力量。并且将这种形式和观念推广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从工业到农业、从商业到金融、从医院到学校,民营经济渗透到城乡的每个领域。台州银行、泰隆、民泰等民营小微金融成了中小企业成长的伙伴,成了全国打造普惠金融服务的“台州样板”。台州第一条高速公路——甬台温高速公路(台州段)是台州人民在政府“给我一滴水、还你一桶油”的召号和鼓励下,众人参股修建的。从一定程度上说,是股份合作制成就了台州。2017年9月6日,台州市域铁路S1线一期工程SPV公司——台州台中轨道交通有限公司正式组建运营。至此,国内首条采用PPP模式的市域铁路项目落地台州,台州还在全国率先发布《台州市鼓励民间资本参与PPP项目的若干意见(试行)》。2018年4月,台州市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激发民间投资活力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重点围绕优化营商环境、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PPP“两个常态”、降低企业经营成本等八个方面,进一步挖掘民间投资潜力,提升民间投资比重,优化投资结构,以推动全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续写改革开放新篇章、再创民营经济新辉煌是当今台州市委、市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2018年2月22日,春节上班的第一天,台州市委、市政府就召开全市全面深化改革再创民营经济新辉煌大会。进入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新机遇,“两个高水平”( 即确保到2020年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在此基础上,高水平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建设的新要求,给台州民营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春天。为此,陈奕君书记要求各级党委、政府打造最佳营商环境。对内,面向已扎根台州的企业,推行以 “五心”(情感上暖心、行动上贴心、措施上用心、机制上顺心、关系上无私心)服务为核心的“妈妈式”服务,旨在让企业愿意留下来。对外,以招大引强为目的,我市提出“五皮”招商精神,要求各级各部门“硬着头皮、厚着脸皮、磨破嘴皮、饿着肚皮、踏破脚皮”,坚韧不拔、克难攻坚,真正把“航母企业”、“旗舰企业”、龙头企业引进来。“五心”是留商手段,“五皮”是招商精神,一个是内向度,一个是外向度,其共同的目的是营造优质的营商环境,推进企业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质量、效率、动力三大变革,推动民营经济质量效益提高、产业结构优化、发展方式转变、增长动力转换,加快构建以“产业能级高、创新能力强、制造模式先进、集群配套优、开放跨度大、企业架构新”为主要内涵的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体系。

民营经济兴则台州兴,民营经济强则台州强。“再创新辉煌”,是新时代台州民营经济发展的总目标。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横向要敢于超越对手,和强者争锋;纵向要敢于超越自我,创造新的辉煌。今日新时代的台州,干部群众和40年前一样,又燃烧起火一般的激情和斗志,展现“弄潮儿向涛头立”的姿态,积极投身改革开放新时代的大潮,勇创新业,重振雄风。

 

民主政治:促进了社会的凝心聚力

草根经济催生了草根民主。市场经济的先发推动了基层民主政治的先行。在台州这样一个民营经济发达、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利益、价值观念等多样化的地方,人们的自主意识和权利意识较内地要强。

为凝心聚力、形成社会最大公约数,画好台州发展的同心圆,改革开放以来,台州在民主政治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自发探索,是从发展党内民主到扩大人民民主的有益探索。

党内民主是增强党的创新活力、巩固党的团结统一的重要保证。发展党内民主的创新形式——党代会常任制,缘起于1988年12月中央组织部在椒江的试点,至今已经走过了30年的发展历程。2002年,中共十六大对这一探索给予肯定。2002年12月,经浙江省委批准,台州市在椒江试行党代会常任制14年试点的基础上,在全市范围探索扩大和深化党代会常任制的试点工作。30年来,台州各级党组织始终秉承党章规定和精神,遵循党内民主建设的基本原则,着眼于坚持和完善地方党代表大会制度,立足实际,改革创新,大胆探索实践,积极稳妥地推进党代表大会常任制,其间经历了建立与探索、坚持与发展、扩大与深化、规范与提升四个阶段,形成了党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党代表大会年会制、党委会负责制、党代表大会常任制运行保障机制等制度,形成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实践成果、制度成果和理论成果,打造了富有全国影响力的党代会常任制“台州模式”,得到中组部“经验先出自台州、品牌先在台州创造、始终走在全国前列”的高度评价。

台州党代会常任制的经验为在全党范围内完善党代表大会制度,实行党代表任期制和试行党代表大会常任制作出了贡献。2007年,中共十七大报告提出,“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实行党的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选择一些县(市、区)试行党代表大会常任制”。继后,中共十八大“党代会代表提案制”的提出,更是凝聚了多年来台州实行党代会常任制的经验总结。

党代会代表提案制指党代表大会召开期间,代表团或代表10人以上联名,以书面形式提出属于同级党代会职权范围内的意见和建议的制度;党代会闭会期间,可以由个人或者以联名的方式,采用书面形式向同级党委提出属于同级党代会和党委职权范围内的提议。这项制度椒江从1988年就开始探索,2003年开始在台州全面推行。2006年1月,台州市本级在台州市三届二次党代会上正式实行代表提案制度,至此,台州市、县、乡三级全部实行党代表提案制度。2008年12月,台州市委三届十一次全会上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台州市代表大会代表提案制度》和《中国共产党台州市代表大会代表提议制度》。2011年,浙江省委总结了台州的经验,出台了《浙江省地方各级党代表大会代表提案制度(试行)》,将党代表提案制上升到全省制度化层面。党的十八大吸收了在台州基础上形成的浙江“党代会代表提案制”的经验并将之写入十八大报告,这是中共首次正式作出该项涉及党内民主机制的重要决定,是党的代表大会制度的又一项重大完善措施。


十八大后,台州市委对此项制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2013年1月8日,台州市四届二次党代会上,明确提出:“继续深化党代会提案制,建立党委常委领办督办重点提案制度,提高提案办理质量。”就是在代表提案中确定一批事关本地经济社会和党的建设等重点提案,由党委常委领衔办理。这样就形成了党委常委——党代表 ——党员——群众四级党群联系链,架起党委联系基层党代表和普通党员群众的桥梁,畅通了党情民意反馈渠道,有利于党委更好地凝聚党员集体智慧,发展党内民主、科学决策,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的关系。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扩大党内基层民主”。 为扩大乡镇党内基层民主,早在2012年8月和2014年9月,台州市委分别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乡镇党代表大会常任制工作的实施意见》和《关于深化乡镇党代会年会制改革的工作方案》,2015年,又出台文件探索试行乡镇党代会年会专题审议和重大事项票决制度,强化年会决策功能。温岭大溪镇是中组部确定的全国乡镇党代会年会制工作6个联系点之一。经过十多年来的探索实践,大溪镇党代会年会制工作特色鲜明,实现民主恳谈与年会制的有机结合,给大溪带来了可喜的变化。

三十而立,台州作为党代会常任制的实践基地、创新基地,试点成果为党的相关建设提供了实践依据。深化台州党代会常任制试点,贵在初衷不变,贵在坚持不懈,贵在创新不止。为此,市委书记陈奕君要求与时俱进深化党代会常任制在台州的实践。要将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作为深化党代会常任制的目标导向,进一步提升党代会常任制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充分调动广大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将推动党委各项重大决策部署的落实作为深化党代会常任制的基本落点,最大程度凝聚党内共识,齐心协力、步调一致地推动党委各项决策部署在台州落地生根;要将扩大制度化成果作为深化党代会常任制的改革要点,使台州党代会常任制制度体系更加成熟,更具操作意义,既保持先发优势,也为全国提供更多台州经验;要将发挥党员和党代表主观能动性作为深化党代会常任制的推动力量,增强主人翁意识,保障民主权利,提高政治能力,以此推动高素质专业化的干部队伍建设,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台州30年坚持和完善党代会常任制,不仅有力地推动了党内民主的发展,激发了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密切了党群关系,而且党内民主的发展有力推动了人民民主的开展,在基层民主中起到了示范和带动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台州作为市场经济的先发地区,具有问题先出、矛盾先发、经验先有的规律性特征,因而台州“三新”(新情况、新问题、新经验)“两点”(热点、难点)表现明显,群众的民主意识、参与意识、平等意识、开放意识和利益意识较为浓厚,对发展基层民主政治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

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谛。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经济社会结构深刻变化,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不断涌现的时代背景下,台州市基层党委、政府因势利导,努力搭建公权力和社会力平等、沟通、协商的平台。在世纪之交的温岭出现了“民主日”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教育论坛”(后在全市率先改为“民主恳谈”),玉环出现了“民主听证会”,路桥出现了“民情夜谈会”,仙居出现了“村务大事民决制”等种种基层民主政治的形式,被专家称为“21世纪中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一道新曙光”。2001年5月台州市委把在全市范围内出现的各种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新形式,统称为“民主恳谈”,加以规范并在全市推广。


“民主恳谈”是社会公众广泛参与村、乡镇、部门事务决策、管理、监督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新举措,是台州市干部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一项关联度大、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的具体的政府与公众沟通协商的实践活动。其形式是干部与基层群众就某项公众广泛关注的议题进行民主对话,双向交流,最大限度地扩大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内容是公开基层事务,商量重大事项,解决群众实际问题;本质是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密切联系群众,巩固基层政权;目的是促进社会和谐和全面发展。

“民主恳谈”的做法,创新了社会管理的方式,变“我说你听”的灌输式教育为平等对话,给群众创造了表达自己意愿的平台和机会,通过双向交流,沟通思想,解疑释惑,从而理顺了情绪,化解了矛盾,协调了分歧,建立了互信,达成了共识,创建了政府与公众的沟通机制。

随着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民主恳谈”这种沟通机制在台州各个层面不断拓展和渗透,使大量的人民内部矛盾在体制内通过合法、合作、协商的方式得以解决,促进了各个群体、不同利益集团关系的和谐。2003年,温岭以“民主恳谈”形式创造性建立“行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所谓“行业工资集体协商”就是让作为弱势方的职工群体,组建行业工会,选出职工代表参与行业工价的定价,政府介入居中协调。温岭羊毛衫行业工资通过协商,10多年来每年上涨8%以上。经过多年坚持不懈地推广与完善,已形成“行业协商谈标准、区域协商谈底线、企业协商谈增幅”的协商模式。这种协商制度对促进劳资双方劳动关系和谐、推动基层民主和改善民生都有重大意义,得到了时任总理温家宝同志的批示肯定,并要求劳动保障部进行总结推广。


温岭市人大常委会则将民主恳谈与预算审查结合起来,要求乡镇和市级部门财政预算安排,首先征询人大代表和社会各界的意见,最后由人民代表大会来决定。通过参与式预算,使财政预算分配尽可能体现民情、集中民智、贯彻民意,这一阳光实践成果被写入了新预算法。

台州“民主恳谈”经过近二十年的实践,其广泛性、公开性、平等性、多元性和协商性不断完善,特别是这种制度所表现的平等协商的特性得到了理论界的认可,十八大报告将之提炼为“协商民主”的形式,报告中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要完善协商民主制度和工作机制,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通过国家政权机关、政协组织、党派团体等渠道,就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广泛协商,广纳群言、广集民智,增进共识、增强合力。”从而为协商民主的内容拓展了广阔的空间。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落实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之中。”旨在加强协商民主制度建设,形成完整的制度程序和参与实践,保证人民在日常政治生活中有广泛持续深入参与的权利。

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良性互动,增强了党的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改革开放以来,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台州率先走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基层民主政治之路。历史和现实均已表明,党内民主的发展和人民民主的扩大,畅通了党内和社会民众意见的表达渠道,形成了社会最大公约数,在台州的改革开放发展中起到了凝心聚力的作用。

 

民生社会:彰显了执政者的初心不变

民生社会,一方面表现为与时俱进促改革。按照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规律,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积极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形成了相对领先的体制优势,并以群众的发展需求、本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适时制定、调整、完善和实施发展规划;另一方面表现为以民为本促发展。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努力为群众多办民生实事、办好民生要事。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民为本,民生为重。这是历届台州各级党委、政府执政的重要理念。

这种以民本、民生为重的理念首先表现为执政者充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上。台州改革开放40年的历程,最深厚的源泉就是坚持群众首创精神,激发群众的创业创新活力。

台州历届党委政府开放开明,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以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兴调查研究之风,鼓励基层结合实际探索创新,充分调动群众干事创业的积极性,适时引导群众的意愿,创新科学发展,将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与政府制度供给、服务供给和权力保障进行有效的良性互动,破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障碍,进行了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对改革开放初股份合作制这种“非驴非马”的企业组织形式,当时各级党委政府坚持实事求是态度,坚持“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激发蕴藏在群众中的创造伟力,不仅允许群众大胆地试,而且还积极扶持和引导这一新生事物健康发展,努力为民营经济的成长壮大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市场环境、法治环境、社会环境,让台州成为民营经济生机勃发的沃土,从而促使以股份合作为主体的民营经济迅速发展。

1997年,党的十五大把股份合作制定义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多样化实现形式的一种,股份合作制第一次写进全国党代会报告,从此正式载入史册,中国的民营经济也自此掀开崭新的一页,而台州则成为了中国民营经济的发祥地之一。

综观台州改革开放40年,无论撤地建市前的地委、行署还是撤地建市后的市委、市政府都善于审时度势、因势利导,根据不同发展阶段和人民群众的不同需求,明确相应的主要任务,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地破解经济社会发展的难题,出台一系列护民、惠民、安民的政策,摸索出一套服务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政府职能定位和运行模式,把政府逐步建设成为统筹协调、促进引导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服务型政府,带领群众走过了艰难而又辉煌的历程。

1978年—1984年,在改革开放启动阶段,台州地委和行署根据台州的实际,大力发展水果生产和水产养殖,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以水果、水产为原料的食品、饲料加工业,走种植、养殖、加工一条龙路子。“两水一加”成为台州地区规模商品生产的起点。同时鼓励拆旧利废,以解决改革开放初期小企业的原材料来源问题,并完善集市贸易、兴办各类专业市场,从1979年到1984年,大小集市贸易数从209处发展到251处,市场数从367个发展到765个,为城乡群众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交易提供了方便,开全国专业市场之先河,实践表明:办一个市场,兴一个产业,活一地经济、富一方百姓。与此同时,鼓励长途贩运,支持“两建一出”(建材、建筑业和劳务输出,劳务输出达40多万人),通过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开发,台州完成了原始积累,这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路桥.中国日用品商城

1984年—1992年,在工业化兴起阶段,各级党委、政府顺应民众要求,实行制度创新,支持股份合作制的发展,支持企业扩大投资领域,大力推动专业市场的发展。1990年专业市场达到837个,占全省五分之一,增强本地区经济的整体活力。在加工业兴起的过程中,适时引导“块状经济”——产业集群的发展,提高本地区产业的综合竞争力。

1992年—2000年,在建立市场经济阶段,积极探索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大力发展民主政治。1994年8月撤地建市后,新组建的台州党政领导班子,以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目标,抓住撤地建市的有利时机,科学地制订发展的规划和战略,转移行政中心,提升城市功能,促进产业发展。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中,各级党委、政府采取各种手段,促进市场发育,规范市场行为,推行工业园区和特色园区的政策,促进要素集聚。与此同时,深入进行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在政府与社会力量的共同推动下,台州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产业集聚加速,经济结构升级优化。

2000年至十八大前,在新一轮创业创新阶段,注重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新世纪初,台州市委、市政府确定了实施“二次腾飞”的五年战略,提出“发展大工业、开发大港口、构筑大交通、建设大城市”的总体战略目标,把台州定位于繁荣、文明、优美的现代化港口大城市;2003年8月15日,台州市正式加盟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组织,同年提出打造长三角先进制造业基地、东南沿海现代化港口城市和中国民营经济创新示范区“三张名片”;实施南北协作,提出构建“两个社会”(“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并力争走在全省前列,突出和谐社会建设。

在2006年全市人均生产总值突破3000美元大关后,面对台州经济社会处于全面转型的关键时期,市委、市政府针对要素资源的紧缺性、产业层次的低端性、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区域竞争的激烈性,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台州的实际出发,积极寻找正确的发展路径,于2007年8月作出实施“三个台州”的战略决策:努力培育内生台州,大力建设海上台州,积极开发市外台州。“内生台州”强调发展方式的转变,是台州发展的基础所在;“海上台州”强调发展空间的转变,是台州发展的希望所在;“市外台州”强调发展路径的转变,是台州发展的动力所在。台州最大的潜力在海洋,在“三个台州”的基础上,市委、市政府突出重点,提出通过实施主攻沿海、自主创新、城市群构建和民生优先四大战略,全面建设惠及全市人民的小康社会,努力建设“山海秀丽、富裕和谐”的新台州。

十八大后,台州的经济增长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为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发展。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坚定不移沿着“八八战略”指引的路子走下去,提出了“一都三城”(建设现代化港湾都市区,打造国际智造名城、海上丝路港城、山海宜居美城)战略,着重围绕建设独具魅力的“山海水城、和合圣地、制造之都”目标,拉高标杆、争先进位,勇当排头兵、再创新辉煌,奋力推进“三大历史任务”,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奋力谱写“两个高水平”台州篇章,办成了一些多年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解决了一些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

“山海水城、和合圣地、制造之都”体现了新时代台州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山海水城”显示了台州山水颜值高,“和合圣地”彰显了台州市民气质佳,“制造之都”凸显了台州发展动力足。“山海水城、和合圣地、制造之都” 既是新时代台州的城市定位,又是发展目标,表明新时代的台州不仅要打造在全国乃至全球有影响力的“制造之都”,而且要创造环境优美、人人乐居的“山海水城”,营造富有中华传统文化色彩,注重人与自然、人与人和个人身与心三者和谐的“和合圣地”。如果说“台州制造”“山海水城”显示的是台州硬实力,那么“和合圣地”彰显的是台州的软实力。一个硬、软实力兼备的城市才能在全国乃至全球产生相应的影响力。因而“山海水城、和合圣地、制造之都”的提出是台州融入新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体现了全市人民的意志和愿望。我们坚信,在不久的将来,一个拥有“制造之都”的钢筋铁骨、兼有“山海水城”的美丽外表、富有“和合圣地”丰富内涵的新台州,象一个年轻而又充满活力的小伙子展现在世人的眼前。


▲台州主城区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这是民生社会的主要体现。各级党委、政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发展基础上多办利民实事、多解民生难事,兜牢民生底线,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以民为本,关注民生。台州市委、市政府在全国地级市中第一个建立“小康社会”“和谐社会”这两个社会指标考核体系。民生事业优先发展、持续改善,千方百计增加群众就业,基本构建起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大力扶贫攻坚,全面消除家庭人均年收入4600元以下的绝对贫困现象。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系统加强生态治理,努力创造山清水秀、天蓝地净的宜居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位居全国重点城市前列。教育、医疗供给质量不断提高,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办学办医力量向基层下沉,群众就学就医难问题得到改善。


▲ 仙居绿道

根据社会的热点难点问题,在市委领导下,市政府每年有重点地解决民生实事。2018年1月在台州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人大代表对政府向社会广泛征求的办实事的事项实行票决,确定当年要办实事的重点,不仅把实事办在关键处、办在百姓的心坎上,而且使政府为民办实事成为制度化、常态化。政府部门做到民之所望,施政所向,践行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期盼,加快补齐民生短板,努力使全市人民共享高质量发展成果,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民生发展位列全国地级市第十三位,法治政府建设位居全国大中城市第十,城市空气质量跻身全国大中城市前十。


▲ “新台州人”慈善医疗救助

改革开放四十载,翻天覆地换人间。从“三线”的困境到形成“三民”的特色,40年来,台州各级党委、政府在人大、政协的共同支持下,就这样带领台州人民走过了十分艰难而又十分辉煌的不平凡的历程,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台州的变迁讲述的就是一个地方在改革开放中崛起的故事,是中国40年改革开放的历史见证。

回眸40年,在台州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如果说民营经济是台州发展的主动力,民主政治是台州发展的凝聚力,那么民生社会则是台州发展的重要向心力。三者之间形成了一个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统一体,从而谱写了一曲40年来在改革开放中解放思想、创业创新的传奇历史。

回眸40年,我们不能忘记那些审时度势、求真务实的广大党员干部,是他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敢于担当、善于探索,带领群众干在实处、走在前列,使党的富民政策落地生根。

回眸40年,我们不能忘记那些敢为人先、勇立潮头的创业创新者,是他们走遍千山万水、道尽千言万语、历尽千辛万苦、想尽千方百计,使民营经济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而有力推进台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

回眸40年,我们不能忘记那些吃苦耐劳的600万台州人和100多万的新台州人,是他们传承和弘扬了台州人特有的“四气”精神,不怕困难、乐于创新、善于合作,携手共建,共同谱写了台州的辉煌。

回眸40年,我们更不能忘记“八八战略”的正确指引。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曾经15次到台州考察调研,走遍台州每一个县(市、区),为台州发展把脉定向。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壁画的“八八战略”落地生根于基层,正是在“八八战略”指引下,台州突破了改革开放征途中的困境,走上了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征程。坚定不移、与时俱进地沿着“八八战略”指引的路子走下去,一定会在台州开出更加艳丽的理论之花、结出更加丰硕的实践之果。

40年来,我们更加坚定了新时代改革开放的决心和信心。历史一再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过去40年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是在改革开放条件下取得的,未来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也必须在更加改革开放的条件下进行。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台州发展起步于“民”、兴盛于“民”、潜力在“民”。40年改革开放中形成的“民营经济”、“民主政治”和“民生社会”是台州的富民之源、强市之路。我们坚信,在新世纪中国大陆第一缕阳光升起的地方,富有创业创新精神的台州人,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以改革开放40周年、“八八战略”实施15周年为新起点,秉持浙江精神,自觉践行“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勇立潮头方显担当”的新期望,开拓创新、砥砺奋进,推进“八八战略”再深化、改革开放再出发,加快建设独具魅力的“山海水城、和合圣地、制造之都”,在新时代改革开放新征程中一定会续写好新篇章,再创新辉煌。

(作者系台州市人大常委会委员、教科文卫工委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