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传 略

发布日期:2018-12-27 16:00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台州史志网

台州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英才辈出,南宋以来有“小邹鲁”之称。北宋至清代,有进士905人,正史立传98人;当代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20人。本志入载人物传略195人(其中本籍155人,客籍20人,本籍院士20人),简介129人,共324人。籍贯用现台州市各县(市、区)地名,原籍贯查卷1“行政区划演变”。

任 旭 灌 顶 袁 晁 项 斯 张伯端 罗 适

吕师囊 徐中行 徐庭筠 陈 克 陈公辅 石 □(上面敦下面山)

吴 芾 陈 骙 谢深甫 道 济 赵师渊 贾 涉

王居安 徐似道 陈耆卿 杜 范 戴复古 陈 詠

吴子良 陈 衍 贾似道 杜 浒 张和孙 陈仁玉

赵与□(上面敦下面山) 陈 孚 一 宁 西 涧 柯九思 泰不华

方国珍 方明谦 朱 右 陶 凯 叶 兑 清 濬

徐一夔 林 右 陶宗仪 徐善述 贺 银 鲁 穆

齐 汪 杜 宁 陈 璲 林 鹗 陈员韬 陈 选

黄孔昭 谢 铎 王 启 陈 璋 曾 铣 王 爌

黄 绾 赵大佑 应大猷 何 宠 何 宽 张元勋

吴时来 王宗沐 王士性 王士琦 季 金 李 超

杨 文 吴执御 陈函辉 冯 甦 戴宪宗 齐周华

齐召南 罗江泰 洪颐煊 戚学标 李 诚 林正阳

黄 濬 赵云龙 韩士良 王 棻 应万德 王彦威

王 亮 杨哲商 周永广 王咏霓 屈蕙纕 金 满

杨 晨 王舟瑶 王文庆 朱葆三 郭凤韶 程文槎

柳苦民 包 定 黄崇威 石瑞芳 金永洪 张连胜

林 炯 吴先清 陈安宝 喻长霖 林泗斋 陆 蠡

杨炎宾 陆翰文 章 梫 林森火 林 蔚 朱一清

项士元 陈愚亭 郑邦捷 周炳琳 柯 璜 王 璡

陈克非 张作干 曹仲渊 屈映光 张 铨 蒋宗瀚

钟振鉴 胡步川 陈荩民 林淡秋 王观澜 徐明清

王雪莹 周至柔 丁魁梅 於毓文 郑企因 郑达法

周宪文 王天眷 张子敬 杨志泛 陈叔亮 章文晋

许 杰 张崇文 张任天 林迪生 杨阿如

客 籍

屈 晃 顾 欢 智 顗 司马承祯 郑 虔 寒 山

朱 熹 谭 纶 戚继光 传 灯 徐霞客 张坦熊

刘 璈 潘心元 陈士华 魏 瑗 吕有库 张云标

童先林 李桂茂

院 士(1994年前为学部委员,之后为院士)

1955年:罗宗洛(黄岩) 朱 洗(临海) 冯德培(临海) 柯 召(温岭)

1980年:陈芳允(黄岩) 陈中伟(天台) 柯 俊(黄岩)

1992年:吴全德(黄岩) 黄志镗(黄岩) 闻邦椿(温岭) 洪孟民(临海)

蒋民华(临海)

1993年:齐 康(天台)

1997年:池志强(黄岩) 方秦汉(黄岩) 柯 伟(黄岩) 金庆焕(临海)

2001年:蔡道基(温岭) 徐世浙(椒江) 陈洪渊(三门)

任 旭

任旭(?~327),字次龙,椒江章安人,三国吴南海太守任访之子。幼孤弱而勤奋好学,长成后,清高绝俗,为乡里所推重。临海郡守蒋秀慕名邀任功曹。蒋秀贪滥放肆,任旭直言规谏无效,辞职归里,闭门养身励志。后蒋秀事发拿问,任旭送行。地方官荐任旭为孝廉与郡中正,授职郎中,均固辞。西晋“八王之乱”后,陈敏拥兵割据江东,江东名士多屈附,任旭始终不屈。东晋元帝4次召任参军、祭酒等职,或推患病,或借母丧,坚辞不出。明帝继位,又征任给事中,仍坚辞不就。太宁三年(325)三月,再次征任博士,诏书称“志操足以励俗,博学足以明道”。诏书方下而明帝死,终未出仕。

灌 顶

灌顶(561~632),俗姓吴,字法云,椒江章安人。7岁于章安摄静寺出家。陈至德元年(583),拜天台山智顗为师,直到师寂,未离左右,记师所说。灌顶将师遗书及《净名经文疏》带至扬州,献于晋王杨广。奉杨广之命,于隋开皇十八年(598)随司马王弘回山设千僧会,主建天台寺(大业元年改国清寺)。同年杨广立为太子,灌顶往长安祝贺,引见后被送还山,施物甚多。次年,应诏带《法华玄义》及《净名经文疏》至长安,缮写校勘,于宫廷中广为弘传。隋末兵兴,归隐山寺,潜心著述。所撰祖师传记,上溯智者、慧思、慧文、龙树四世,天台法统渐明。智顗所讲《法华玄义》、《法华文句》、《摩诃止观》(天台三大部)与“天台五小部”,由灌顶集录成书。著有《国清百录》、《智者大师别传》、《天台八教大意》、《涅槃玄义》、《涅槃经疏》、《观心论疏》等。人称章安尊者、章安大师,尊为天台宗五祖。

袁 晁

袁晁(?~763),临海人,台州胥吏。唐上元间台州大疫,死绝户田赋,分摊各户。宝应元年(762),官府征收天宝十三年(754)至上元二年(761)所欠租调,引发民众抵抗。袁晁奉命捕捉,因同情农民,遭鞭背刑罚。同年八月,率众在唐兴县(今天台县)起义,攻占台州,建号宝胜。“民疲于赋敛者多归之”,连克衢州、越州、明州等地,又取温州、处州、信州(江西上饶),占领浙东、浙西广大地域。江西、皖南农民纷起响应,拥众近20万,成为唐中叶规模最大农民起义。在翁山(今舟山)建立水军基地,自海路进入长江,攻克江阴,占据江东。唐将李光弼分兵镇压,次年四月,兵败被俘,十一月在长安处死。弟袁瑛率500人退入宁海紫溪洞,被围绝粮,全部战死。

项 斯

项斯,字子迁,仙居朝阳山下(今项斯坑村)人。生性旷达,洒脱不羁。未仕前筑草庐于朝阳峰前,读书吟诗,研讨格律,沉湎山水间多年。其诗格调清致,诗人张籍推为李益派的升堂诗人。会昌四年(844)进士,任丹徒(今江苏镇江)县尉。以诗卷谒杨敬之,杨有诗云:“几度见诗诗总好,及观标格过于诗。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说项”一词源于此。卒于任所。著有《项子迁诗集》。

张伯端

张伯端(984~1082),字平叔,号紫阳,临海人。少年好学,涉猎三教经书,及刑法、书算、医卜、战阵、天文、地理、吉凶死生之术。年长任台州府吏,嘉祐二年(1060),坐事谪岭南兵籍。北宋治平初(1064),陆诜任桂林知州,起用伯端掌管机要,改知成都时,又随往。熙宁三年(1070),陆诜卒,伯端归台州,筑室山居,于熙宁八年(1075)著《悟真篇》。后出山转徙秦陇,事河东马处厚,于汉阴山中修炼。处厚被召,临行前,伯端托以《悟真篇》。伯端道教思想深受佛教禅宗影响,主张“三教合一”,试图以道教修炼性命之说融合儒释道三教。晚年返台州,居桐柏山崇道观,广授道徒,卒于百步溪。后被尊为道教南宗始祖。还著有《玉清金笥青华秘方》、《金丹四百字》、《金华秘诀》。

罗 适

罗适(1029~1101),字正之,号赤城,三门海游马家山人。北宋治平二年(1065)进士,任桐城县尉,后任济阴知县。被户部使者诬陷罢官,济阴父老万人请留。任陈留知县,收葬客死旅殡者数以千计,抚恤流亡资助还乡,严惩黠吏革除弊风。任江都县,常出行劝耕,对不务农事贫民,置办耕具,亲身督教,均衡田赋轻重,佃户始安。率领民众开发久湮荒塘,修复大石湖,改名元丰,筑堤造坝,疏泽水流入诸江。兴修水利55处,溉田6000顷,围塘扩种大片土地。调任后,江都建生祠,秦观撰祠记。后任两浙道提点刑狱,京西北路提点刑狱。元祐间,持节两浙,深知台州水利以黄岩县最为紧要,兴建石湫、永丰、周洋、黄望4闸,疏导官河,使70多万亩民田得益,黄岩所产出稻米甲于一州。著有《伤寒救谷方》、《易解》及《赤城集》100卷。

吕师囊

吕师囊(?~1121),仙居白塔吕高田村人。摩尼教首领,常散金于人,扶贫济困。北宋宣和三年(1121)春,饥荒严重,官府催逼税赋。三月十日,与白塔一带百姓千余人被征为县署送粮时,由教徒传播自己“水影冠紫金,雕龙袍,乃真天子王者兆也”。杀押粮官,散粮救饥,当日破仙居县城。以方腊年号“永乐”纪年。永康、永嘉等县百姓与教徒纷纷响应,号称10万。三月十三、十六日与四月初四日,3次围攻台州,未克。四月十三日,攻取天台、黄岩县城。四月底,方腊起义失败,吕师囊率部败宋军折可存、刘光,攻克乐清县城,会同青田县起义农民攻打温州。五月,江淮荆浙宣抚使童贯调西北精兵镇压。六月,被围困于黄岩县硖石口,突围时军师吕助被俘牺牲。七月十六日,联合永嘉义军俞道安部再攻温州,围城36天,因宋军增援失利。八月,在黄岩断头山遭宋军围困,多数战死,吕师囊伤重跳崖被俘,解至临海杀害。童贯下令“赤其族”,吕高田全村被毁。南宋开禧间,台州知府李谦有诗:“仙居旧有祖师堂,今人讳说吕师囊。”

徐中行 徐庭筠

徐中行(?~1123),字德臣,临海人。少慕胡瑗之学,到京城投师,精思苦读,一年学成而归。以教书为业,求学者甚多。北宋崇宁中,台州知府李谔荐举中行,有孝、悌、睦、姻、仁、恤、中、和八种善德。北宋朝政腐败,中行愤世嫉俗,谢辞出仕,隐居黄岩委羽山。有人恶意上门诘问,说隐居避荐是为扬名。中行驳斥说,人无德行与禽兽无异,为人要以八种德行立世,并不是受官员推荐,这人听后惭愧而退。人称“八行先生”。

第三子徐庭筠(?~1179),父亡后守孝,十年不娶妻。南宋初,秦桧当国科场谀佞,试题为中兴歌颂。庭筠叹曰:“今日岂歌颂时耶?”疏中直言不足中兴五事。为人诚实恭敬,即使好友过失,当面斥责;贩夫走卒有一善,则称叹于口。黄岩县尉郑伯熊荐举于司,庭筠曰:“富贵易得,名节难守。”在黄岩60年,以教育儿童为业。

南宋朱熹巡行黄岩,作《吊委羽山二徐先生》:“道学千古传,东瓯说二徐。门清一壶水,家富五车书。”宋末,追谥父子为真定、温节。

陈 克

陈克(1081~1137),字子高,号赤城居士,临海人。父陈贻序、伯陈贻范诗文著称。陈克受到良好文学熏陶,早年诗近李商隐,清绮婉约闻名。北宋末靖康之变后,写下许多忧国忧民诗词,风格愤慨深沉。

南宋绍兴三年(1133),经建康知府吕祉荐举,任右迪功郎。陈克与人合写《东南防守利便》,力陈建康(今南京)形胜和收复中原大计。七年,吕祉任兵部尚书,奉旨赴淮西庐州(今合肥)收编王德、郦琼,吕祉被杀,陈克率兵抵抗,兵败被擒,怒斥叛逆。叛军积薪焚烧威胁,陈克骂不绝口,声如雷震,殉国。后人称誉为国士和爱国词人。

陈公辅

陈公辅(1077~1142),字国佐,临海县城人。北宋政和三年(1113),以太学上舍释褐第一名任平江府(今苏州市)教授,调越州,代应天府少尹,秘书省校书郎。靖康元年(1126),授左司谏。金兵南侵,主和派李邦彦罢官数日,又被任命太宰,人情震骇,朝臣怒而不言,公辅连夜写奏章弹劾,李邦彦及其党羽再次罢官。又论蔡京虽已去职,朝中旧党难免死灰复燃,终使蔡京远戍岭南,途中死潭州。

绍兴三年(1133)四月,张浚、秦桧密奏岳飞功高震主,高宗连下三道手诏收回部分兵权,岳飞愤而辞职,于庐山母墓结庐隐居,震动朝野。公辅上奏:“臣采诸臣言,皆谓飞忠义可用,此飞与宰相议不合也。”去信劝说以国事为重,委屈求全,岳飞听劝返京就职。公辅后任礼部侍郎,处州知府,徽阁待制等职。反对偏安江南,提出宗庙未定、疆土未复,朝廷应以光复河山,迎还徽宗灵柩。上疏论劾程颐、王安石之学,皆有尚同之弊,请禁道学。晚归田里,卒赠大中大夫。著有《骨鲠集》、《奏议》,史称骨鲠谏臣。

石 □(上面敦下面山)

石□(上面敦下面山)(1128~1182),字子重,号克斋,椒江章安人。南宋绍兴十五年(1145)进士,任桂阳县主簿,同安县丞,闽省旱灾,与上司争得免岁租十分之九。任武进知县,清理积案,知州欲用公帑为权臣建私第,被石严拒。石有亲属犯法,自求罢官,在章安金鳌山设观澜书院,教授家乡子弟。后任尤溪知县,南康知军,恢复学业,购书万卷,置学田数百亩,常为生员讲学。深究理学,与朱熹为友,朱熹称其论仁之体要甚当。晚年归家著书,为南宋台州十大儒之一。推荐朱熹任教黄岩樊川书院,为台州理学之始。著有《周易解》、《大学集解》、《中庸辑略》和《克斋文集》。

吴 芾

吴芾(1104~1183),字明可,号湖山居士,仙居田市镇吴桥村人。南宋绍兴二年(1132)进士,任乐清县尉,秘书正事。秦桧与吴芾有旧,欲吴芾依附,终不能得。吴芾还讽秦桧而被罢官。秦桧死后,吴芾任监察御史,刚正爱民,常言“与其得罪于百姓,宁得罪于上官”。时值两淮之战不利,有人上书退避之计。吴芾奋然说:“今日之事,进为上策,退为无策,若误听此大事去矣。”荐举周操、陈良翰、陈良佑为御史。后任婺州知州,绍兴知府,募民治理镜湖。终刑部侍郎兼两浙安抚使,以龙图阁直学士致仕。著有《湖山集》10卷。

陈 骙

陈骙(1128~1203),字叔进,临海县城人,南宋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第一名,任赣州、秀州知州,秘书少监。淳熙五年(1178),任中书舍人兼侍讲,兼修国史。绍熙元年(1190),任吏部侍郎,同知贡举兼侍讲。次年,应诏上疏三十事,上自用人、纳言,下至饮宴、颁赏,皆切时病。宁宗即位,任礼部尚书,庆元元年(1195),任同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十二月,以忤韩侂胄,提举洞霄宫。次年,任婺州知府,不久致仕。卒谥文简。著有《南宋馆阁录》、《文则》。

谢深甫

谢深甫(1139~1204),字子肃,号东江,临海城东下渡村人。南宋乾道二年(1166)进士。历任嵊县尉,昆山县丞,浙漕考官,青田知县。被荐于朝,孝宗召见,询用人之道,授籍田令,调大理寺丞。江东大旱,任常平提举,制订并推行救荒措施,缓和灾情。绍熙元年(1190)后,升右正言,调起居郎,临安府尹。光宗称施政宽猛得中,升吏部侍郎,兼给事中。议事持正力争,每遇希恩幸进者,光宗常说:“恐谢给事不可。”庆元六年(1200)拜右丞相,封鲁国公。嘉泰二年(1202)八月,修成《庆元条法事类》(截止于庆元间朝廷颁发各种法令汇编)。有人上言朱熹、蔡元定为伪学,被深甫掷书,斥为狂妄。金国使臣入朝,不按礼仪,深甫以理力屈金使,终使如仪。宁宗称“守法度,惜名器”。为相稳健,以太子少傅致仕。卒后因孙女道清为理宗皇后,追封信王,谥惠正。著有《东江集》。

道 济

道济(1130~1209),原名李心远,人称济公、济颠,南宋天台人。18岁出家临安(今杭州)灵隐寺,为南岳十六世。宋代佛教世俗化,《西湖游览志馀》卷14:“风狂不伤细行,饮酒含肉,与市井厚沉,人以为颠也,故称济颠。”破衣袒裎,落拓不羁。常嘲弄为富不仁者,对病老僧人与穷苦百姓则尽力相助。为灵隐寺所不容,入净慈寺为记室。精于文墨,题咏颇多,又与官府过从颇密。后被神化为扶危济困、除暴安良、彰善罚恶的高僧。今天台赤城山筑有济公院。

赵师渊

赵师渊(约1150~1210),字几道,号讷斋,赵宋宗室秦王德芳八世孙,定居黄岩县城西街。南宋乾道八年(1172)进士。朱熹提举天台崇道观,在黄岩江北樊川书院讲学授徒,师渊执弟子礼。朱熹深感史书褒贬失义,与师渊一起,据司马光《资治通鉴》、《举历要》及胡安国《举要补遗》等书,简化内容,以目叙事,编成《资治通鉴纲目》。此书序与提要为朱熹所作,凡例为两人商榷而定,纲目分注59卷全出师渊之手。因流传刊行未题赵师渊名,后人误为朱熹所编,宋代王柏,元代徐昭文,明代宋濂等,对此考据翔实。

历任衢南、剑南、宁海军推官,温州通判,太常簿,司农太常丞。著有《讷斋集》。赵师渊的纲目体,开创和发展新史学体系,自南宋之后,形成长达800多年的纲目热。当代《宋明理学史》评《通鉴纲目》:“对历史事实和历史人物进行理学原则的裁断。”

贾 涉

贾涉(1178~1223),字济川,天台屯桥松溪人。以父荫补高邮尉,任万安县丞,盱眙知军。南宋嘉定十二年(1219)三月,金兵入侵,贾涉任淮东提点刑狱兼楚州节制本路忠义兵马,奉命坐镇指挥。诸路兵马大捷,军威大振,但贾涉错杀副都统季先。升太府少卿、制置副使,淮东制置使兼节制京东、河北兵马。金兵再犯淮西,贾涉斩逃将徐晖,夺回城池。十六年,带病出征,大败金兵,回师疾逝。贾涉在淮东抗金前线几乎战斗一生。赠龙图阁学士、光禄大夫。

王居安

王居安(约1151~1233),字简卿、资道,温岭方岩乡(今大溪镇)人。南宋淳熙十四年(1187)进士,甲科第三名。历任徽州推官,江东提刑使,国子正太学博士,著作郎兼国史馆实录院编修官。绍熙六年(1195),韩侂胄发动开禧北伐,居安上疏阻止。北伐失败,上诛韩之疏,升工部侍郎,为反韩被谪的吕祖俭、吕祖泰鸣冤。嘉定二年(1209),进谏史弥远专权,被御史中丞雷孝友弹劾越职而罢官,次年复职。历任太平知州,提点浙西刑狱,隆兴知府。时湖南农民起义不绝,奉旨进剿,居安认为:“贼胜则民皆为贼,官军胜则贼皆为民。”主张利用义军之间矛盾,“两虎斗於穴,吾可成卞庄之功”。嘉定四年,因直言触上,罢官闲居11年,十五年复官工部侍郎。不久,以集英殿修撰提举玉隆宫,以宝谟阁待制知温州府。后任福州知府,龙图阁直学士。绍定十二年(1288),福建宁化盐民起义,左翼将军邓起兵败,居安受命招抚。卒赠少保。著有《方岩集》。

徐似道

徐似道,字渊子,号竹隐,温岭温峤上珙村人。南宋乾道二年(1166)进士,历任秘书少监,提点江西刑狱,朝散大夫。任提刑时,著《检验尸格》,明文规定仵作验尸,当众唱喝伤痕,众无异词后,记录在案,作判案凭据,杜绝贪官枉法制造冤狱。后经朝廷颁行天下。此书比南宋淳祐七年(1274)宋慈《洗冤集录》早四五十年,标志中国古代法医学初创;比意大利菲德里1602年所著西方最早法医学著作早400多年。

陈耆卿

陈耆卿(1180~1237),字寿老,号筼窗,临海县城人。永嘉学派叶适门人,文章法度,具有师承。南宋嘉定七年(1214)进士,任青田县主簿,上疏《论经界法坏》,建议施行“推排之法”。后任庆元、舒州府学教授,沂王府记室;上疏论“和籴”,病在胥吏之奸,滥发纸币实为克扣百姓。宝庆二年(1226),入京应馆试,授秘书省正字,转校书郎。绍定元年(1228),授秘书郎。三年,授著作郎。端平元年(1234),兼国史馆编修,终国子司业。为官刚直耿介,不交结权贵,不随声附和,敢于犯颜触讳,因而受权臣排挤。博学能文,著有《论语纪蒙》、《孟子纪蒙》及《筼窗集》等。嘉定十六年(1223)纂成《赤城志》40卷、15门类,为最早台州总志,内容丰富,编纂得体,称为名志。

杜 范

杜范(1182~1245),字成之,号立斋,黄岩杜家村人。南宋嘉定元年(1208)进士,历任金坛县尉,婺州司法参军,户部架阁文字,大理寺司直,军器局监丞。端平二年(1235)十二月,任监察御史,弹劾右丞相郑清之用师河洛,兵民死数十万。次年任秘书监兼崇政殿说书。时蒙古军进犯江陵,建议沿江帅臣兼江淮制置大使,急调淮西宋军主力增援江陵,理宗准奏,江陵解围。面对襄蜀俱坏,江陵孤危,两淮震恐局面,与太学诸生再三弹劾郑清之和李鸣复等人,杜范说:“鸣复不去则臣去。”于嘉熙元年(1237)一月渡江归家。三年三月,任江西宁国知州,逢大旱绝粮,发常平仓米粟4000斛救济,并礼请城中富户开仓。十一月回京,历吏部侍郎兼中书舍人,兵部尚书,礼部尚书,同签枢密院事,同知枢密院事。不屑与李鸣复一殿为臣,出京而去。理宗急遣中使召回,命诸城门不准出城,太学生闻讯,上书理宗挽留,斥右丞相史嵩之与李鸣复权奸误国。

淳祐四年(1244)十二月,任右丞相兼枢密使,整肃朝纲,选拔贤才,驱逐史嵩之党羽。理宗书“开诚心,布公道,集众思,广忠益”赐之。杜范上疏五事:“正治本,肃宫闱,择人才,惜名器,节财用。”再上十二事定国本系人心,以挽宋室。江陵守将孟珙拥重兵,朝廷素疑难制。杜范为相后,孟珙写书来贺,杜范复信说:“古人谓将相调和则士豫附,自此相与,同心殉国。”蒙古军大举入侵,杜范命淮扬、鄂渚二帅东西夹攻,合肥、寿春解围。卒赠少傅,谥清献。著有《古律诗歌》、《杂文》、《奏稿》、《外制》、《经筵讲义》,以及《易礼》、《春秋》等,后人辑成《清献集》。

戴复古

戴复古(1167~约1248),字式之,温岭塘下乡屏上村人。家居石屏山麓,有石如屏,自号石屏。父戴敏,工诗善书,临终以“诗无传”为憾,时复古尚在襁褓。成年后,誓继父志,从林景思、徐似道学诗,又登门求教于陆游,深得要旨。仕途没有出路,游历江南各地,创作大量江湖诗篇。其诗远宗杜甫,近学陆游,刻意精研而有清远之致,有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如《夜宿田家》、《庚子荐饥》、《淮村兵后》。晚年总结诗歌创作经验,以诗体写成《论诗十绝》。流落江湖50多年,70多岁归里。著有《石屏诗集》、《石屏词》、《石屏新语》。赵汝腾在《石屏集序》称“每得一句,或经年而成篇”。《四库全书总目》称“诗笔俊爽”,“以诗为词,时出新意,无一语蹈袭”。后人将戴复古与刘克庄称为南宋江湖派代表诗人。

陈 詠

陈詠,字景沂,号愚一子,温岭岩下乡晋岙村人。家境清贫,苦学不辍。20岁时,游学临安、苏州、金陵等地。后专意著述,认为“大学充教,格物为先,而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搜集古今图书资料,晨窗夜灯,不倦披阅,又考察大自然,著成《全芳备祖》58卷。分花、果、卉、草、木、农桑、蔬、药8部,著录近300种植物,备述特征、形态、品种、功用、来源、演变以及典故、传说。后又有增删、修正,约在南宋宝祐四年(1256)付梓。此书为世界最早植物学辞典。

吴子良

吴子良(1198~约1257),字明辅,号荆溪,临海县城人。16岁师从陈耆卿,24岁学于叶适,叶适称其“文墨颖异,超越流辈”。南宋宝庆二年(1226)进士,任国子学录,司农寺丞。淳祐八年(1250),任江南西路转运判官兼隆兴府,后任湖南转运使,终太府少卿。时“程朱理学”已成显学,对其他学派颇多排斥,子良主张为学不应有门户之见,评论叶适不泥古有所创新,敬慕金华学派吕祖谦。子良作文说理亲切,文道结合,继陈耆卿之后,执台州文坛牛耳,尽力扶持台州人文。为王居安《方岩集》、王象祖《大田集》、戴复古《石屏集》、舒岳祥《阆风集》作序。著有《荆溪集》、《林下偶谈》,参订《赤城续志》。

陈 衍

陈衍(约1199~1264),字万卿,号丹丘隐者,黄岩县城人。出身丹青世家,精经典史书,积数十年经验,于南宋宝庆三年(1227)写成《本草精华》初稿,后取名家经验与民间草本,易名《本草折衷》(一作《宝庆本草折衷》)20卷,为南宋最著名本草学专著,代表南宋药物学研究最高水平。戴复古诗赠陈衍:“本草有折衷,儒医功用深。何须九折臂,费尽一生心。药物辨真伪,方书通古今。有时能起死,一剂值千金。”书分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分门别类讲述本草学重要论题,如南宋各家本草序例及议论,并有作者批注;各论分类讲解每种药物别名、产地、采集情况,对药物性味、功效、炮制、形态鉴别和应用加以说明。

贾似道

贾似道(1213~1275),字师宪,天台人,贾涉第三子。以父荫入仕,任嘉兴司仓。南宋嘉熙二年(1238)进士,时其姊为理宗贵妃,选拔为太常丞,军器监,后升知澧州,淳祐元年(1241)改任湖广总领,始领军事。淳祐三年至十年,发动士兵和百姓屯田垦荒,解决粮饷。宝祐五年(1257)加知枢密院事,六年改两淮宣抚大使。开庆元年(1259),蒙古兵三路攻宋,贾为右丞相兼枢密使,率军援鄂,指挥百余日保卫战,又私向蒙古乞和称臣“愿纳岁币”。蒙古兵退,诈称大胜,官加少傅,从此专国政。景定三年(1261),献出1万亩私田作公田,推行公田法,但加深社会危机。咸淳元年(1265)四月,进为太师,封魏国公,每朝帝必答拜,称之“师臣”而不呼名,朝臣皆称“周公”。朝廷大事决策于葛岭私第,元军围攻襄阳,贾似道数年隐匿不报。取宫人娼尼为妾,终日淫乐,与群妾踞地斗蟋蟀,人称蟋蟀丞相。九年,襄阳守将吕文焕投降。次年,元军自襄阳东下,鄂州、江州、安庆守将皆降。德祐元年(1275)一月,贾似道乞和不成被迫督师。二月,至安徽鲁港,与元兵相遇,全军溃散,被罢官贬逐。十月,被监送官郑虎臣杀于漳州。

杜 浒

杜浒(?~1279),字贵卿,号梅壑,黄岩杜家村人,杜范之侄。少时游侠四方。南宋德祐元年(1275),元兵渐逼临安,文天祥起兵勤王,杜浒任县宰,聚民兵4000余响应,在西湖与文天祥共议救国大计。次年一月,元兵合围临安,朝臣纷纷弃官而逃,太皇太后谢道清授文天祥为右丞相兼枢密使,赴元营议和,杜浒力陈“敌虎狼也,入必无还”,以宣教郎之职相随。北营议和,文天祥被拘,随行人员逃散,仅留杜浒等11人。押至京口(今江苏镇江),杜浒向元将行贿,一行人逃往真州(今仪征),路途艰难,又被宋将李庭芝误会,险遭不测。从长江口沙洲入海,三月三十日到台州入椒江,住黄岩,四月八日陆行到温州,一路全仗杜浒护卫。文天祥说:“自二月晦至今,无日不予死邻,贵卿真吾异姓兄弟也。”五月,益王即位,杜浒任司农卿、招讨副使,往台温招兵聚粮,奔走呼号,组织抗元。次年八月,空坑(今江西吉水附近)兵败,文天祥与杜浒退守循州。景炎三年(1278)六月,奉命护航至崖山(今广东新会县)。十二月,文天祥在五坡岭兵败。次年二月,张弘范血染崖山,宋亡。杜浒被执至五羊城(今广州),忧悴不成人形,在狱中与文天祥聚见,数日后逝。

张和孙

张和孙,字哲斋,三门花桥方前人。平生好读史书,关心国事,淡于功名利禄。宋末德祐二年(1276)三月底,文天祥偕杜浒、吕武、胡文可等从元营脱险,泛舟至仙岩港登岸。化名刘洙,至张家,共约举义抗元,和孙欣然应诺,天祥题菉漪堂,过黄岩寄一绝句“谁料文山氏,姓刘名是洙”。和孙招义兵,集船只,移檄文,入海上,与文天祥会师于福建福安县。景炎三年(1277)六月,元将张弘范由海路南进,义军战败,和孙被俘,厉声说:“我生为宋民,死为宋鬼,何怪我为!”与子慷慨就义,唯有襁褓中幼子被藏匿,长成后回归祖族。

陈仁玉

陈仁玉(1212~?),字德公,号碧栖,仙居城南黄村(今城关镇小南门)人。幼习《春秋》,攻经史,博览天文地理诸籍。南宋淳祐三年(1243)秋,辑成《游志》,荟萃历代名流游记87篇,开启游记文献结集之先河。台州盛产合蕈、稠膏蕈、栗壳蕈、松蕈、竹蕈(竹荪)、麦蕈、玉蕈、黄蕈、紫蕈、四季蕈、鹅膏蕈11种食用菌,仁玉通过观察、品尝、研究,于淳祐五年写成《菌谱》。淳祐十年(1250),受临安知府之请,纂修《临安志》52卷,分12门类、99目。次年,以白衣受诏为经筵讲官。开庆元年(1259),赐同进士出身,任军器监丞兼国史院编修官,后官至兵部侍郎。德祐二年(1276)初,太皇太后谢道清下诏降元,时仁玉已告老归寓台州,与知州王珏(仙居人)拒诏,招募义民筑城,死守台州。城破退隐石塘山(今温岭)海中,临终戒子孙永不仕元。《淳祐临安志》存残本6卷,清代学者认为,可补乾道、咸淳二志缺遗,为《临安三志》最佳。

赵与□(上面敦下面山)

赵与□(上面敦下面山)(1242~1303),字晦叔,号方塘,黄岩县城西街人。南宋咸淳七年(1271)进士,任鄂州(今湖北武昌)教授。咸淳十年,元丞相伯颜兵占鄂州,赵率领宗族到军门上书,言贾似道误国,劝说不嗜杀人以服民心,要求保护宋室诸人。元世祖问宋室贤者,伯颜荐赵。至元十三年(1276)奉召上京,向世祖列举宋室误用权奸,导致亡国事实。次年,上书十六事,要求对江南郡县轻征敛,以简易治。十六年,任翰林待制,升直学士,朝廷立法,多咨询赵的建议,忠言无所顾忌。十九年十二月,跟随宋少帝赵显流放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东北闪电河北岸),二年后返京,伴少帝8年。后任侍讲学士,翰林学士,嘉议大夫。二十七年,上疏弹劾权臣桑哥,辞官归家。次年一月,桑哥获罪罢官后复原职。卒后无钱归葬,成宗赠通议大夫、礼部尚书,谥文简,赐五千贯,给舟车还葬黄岩。

陈 孚

陈孚(1259~1309),字刚中,临海双港松里村人。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以布衣身份上《大一统赋》,授临海上蔡书院山长。二十九年六月,吏部尚书梁曾出使安南,陈孚为副使,授翰林国史院编修、礼部郎中。次年正月到安南,安南王陈日燇借口服丧不来迎接,并不让使臣自阳明中门入城。使臣据理力争,评理书信均出陈孚手笔。凡陈日燇馈送,一概不受。安南王遣臣随朝上表谢罪。回国,任翰林待制兼国史院编修。持正不阿,廷臣以南人尚气嫉忌,调任建德路总管府治中,台州路总管府治中。大德七年(1303),台州大旱,江浙行省命浙东元帅脱欢察儿发仓赈灾,不听,并置重刑镇压百姓。陈孚愤而上诉,列举脱欢察儿不法19条,终使置之于法,开仓赈灾,劳瘁而卒。赠翰林直学士、嘉议大夫,临海郡公,谥文惠。有《陈刚中诗集》等。

一 宁 西 涧

一宁(1247~1317),俗姓胡,号一山,临海城西白毛村人。出家黄岩鸿福寺,后居普陀山,修习临济宗。精研佛典,兼通儒道,善书法,任江浙诸路释教总统,赐号妙慈弘济大师。元大德三年(1299),成宗遣军远征日本,派一宁为使,至日本劝降,被日本大臣条贞扣留。后任西京南禅寺主,居日本20年,在镰仓、京都等地传授禅宗学说,称一山派。对日本佛教、艺术、文学、书法发展有一定影响。圆寂后,受日本上皇敕谥佛光国师,并亲制“宋地万人杰,本朝一国师”像赞。

西涧(1249~1306),字子昙,仙居人,俗姓黄,出家仙居紫箨山广度寺。历苏州承天寺、杭州净慈寺、庆元天童寺。宋末咸淳七年(1270),应日本之请,在镰仓、京都游化,元至元十五年(1278)回国。历天童寺藏钥,台州紫岩寺和径山万寿寺住持,道风播于四方。大德三年(1299),奉敕随一山一宁再次赴日,主法相模(今神奈川县),圆觉寺和建长寺,开创日本禅宗西涧派,法嗣流传。示寂于建长寺,敕谥大通禅师。

柯九思

柯九思(1290~1358),字敬仲,号丹丘生,仙居李宅柯思岙村人。父柯谦,任江浙儒学提举。元大德元年(1297),随父迁居钱塘(今杭州)。延祐元年(1314),以父荫补华亭县尉,九思以武职不合而不就。博学能诗文,画竹得法于北宋名家文同,写竹竿用篆法,挺拔圆浑,写竹枝用草书法,写竹叶用八分或鲁公撇笔法,有“文同之后,三百年间无此笔墨”之誉,又善墨花。画、诗、书法,称为三绝,天历元年(1328),以书画得图帖睦尔赏识。至顺元年(1330),图贴睦尔即位(元文宗),九思任典瑞院都事,次年迁奎章阁鉴书博士,审定宫廷所藏书画。三年,文宗崩,九思失倚,退居吴下,流寓松江县胭脂桥,与赵孟頫、虞集、倪赞等为友。卒于苏州。著有《丹丘生集》,存世书迹有《老人星赋》等,画有《清闷阁墨竹图》、《竹谱》,以及宫词25首。

泰不华

泰不华(1304~1352),字兼善,初名达普化,元文宗赐今名。原籍白野山,父塔不台任台州录事判官,入籍临海。幼时家贫好学,被周仁荣收养教育,师从乐清李孝光。17岁江浙乡试第一。元至治元年(1321),对策大廷,赐进士及第,授集贤殿修撰,转秘书监著作郎,调江南行台监察御史。御史大夫脱欢仗势贪暴,不华弹劾使之罢官。大臣燕铁木儿、伯颜皆列土封王,不华联合大臣上章谏止。太后欲加杀害,不华对众人道:“此事是我发之,甘受诛戮,决不敢累诸公。”太后解怒说:“风宪有臣如此,岂不能守祖宗之法乎?”赐金币,表彰直言。后入史馆,参与编修《辽史》、《宋史》、《金史》。书成,任秘书卿,升礼部尚书,兼会同馆事。至正八年(1348)方国珍起事,十一年二月,不华任浙东道宣慰使都元帅。次年三月,发兵扼守黄岩澄江,被方国珍水军包围,于王林洋临阵中槊死。追赠荣禄大夫、江浙行省平章政事,封魏国公,谥忠介。著有《复古编》。

方国珍

方国珍(1319~1374),又名谷真,路桥洋屿人,世以贩盐浮海为业。至正八年(1348),蔡乱头反元,冤家告国珍与蔡勾通,官府追捕,国珍杀冤家,与兄国璋、弟国瑛、国珉逃入海中,聚众数千人,劫夺海运漕粮。元廷命江浙行省发兵征讨,国珍俘行省参政朵儿只班,请降,不久复反,又俘行省左丞孛罗帖木儿,受元招降。十二年三月复反,于黄岩澄江杀浙东道都元帅泰不华。次年,使人至京师贿赂权贵,元授以徽州路治中,仍横行海上。十六年,元授以海道漕运万户。次年,升江浙行省参政,奉命讨张士诚,败张军于昆山,士诚降元。国珍据庆元(今宁波)、温、台等地。十八年底,朱元璋克婺州(今金华),遣使招降方国珍,授福建行省平章。但国珍又接受元朝江浙行省平章封职,于至正二十年至二十三年,每年派海船运送张士诚所献粮食到大都。其后,仍一面讨好朱元璋,一面接受元朝加封官职,官至江浙行省左丞相,封衢国公。二十七年,为抵抗朱元璋,北通元将扩廓帖木儿,南交福建陈友定。九月,朱元璋遣朱亮祖、汤和、廖永忠等出兵,十一月被迫归顺。明洪武二年(1369),领广西行省左丞,留居京师(今南京)。余部收编充船户,隶各卫为军。方国珍虽阴持两端,但有保境安民之功。

方明谦

方明谦,字德让,方国珍之侄。归顺后授明威将军、广洋卫亲军指挥佥事,担负南京宫禁值宿警卫。洪武十九年(1386),倭患东南沿海,经信国公汤和荐举,朱元璋采纳明谦海防建议:根据距离远近,在沿海设置卫所,陆上驻守巡检司弓兵,海上布置战船,由此可先御倭寇海上,继而击于岸上,后歼于城下,海陆相互配合。近海每户四丁抽一防守卫所,有倭犯境出战,无倭时屯耕,耕战结合,粮饷充足,可免客兵资费,海防巩固。洪武二十年(1387),台州设立海门、松门、新河、楚门、隘顽、桃渚卫所。

朱 右

朱右(1314~1376)字伯贤,号邹阳子,椒江(章安)人。少时师从黄岩陈德永、乐清李孝光。元至元初(1316),游学金陵,经南台御史赵承禧荐举,任慈溪教授,不久辞归。至正中,徙居上虞县五夫镇,任绍兴、萧山教授和萧山主簿。方国珍任江浙行省平章,升朱右为行省照磨,左右司都事,员外郎。明洪武三年(1370),史馆总裁荐朱右等纂修《元史》。六年,受聘编《大明日历》、《洪武正韵》。书成,授翰林编修。洪武八年(1375),任晋王府右长史。著有《白云稿》、《春秋类编》、《秦汉文衡》、《元史补遗》、《性理本源》。朱右将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欧阳修、曾巩、王安石和“三苏”(苏洵、苏轼、苏辙)的优秀散文编为《六先生文集》16卷。明中叶,唐宋派学者唐顺之、茅坤承朱右之说,增编文章,将“三苏”分开,重编《八先生文集》和《唐宋八大家文钞》144卷,作为学习古文的范例。唐宋八大家在中国文学史确立。

陶 凯

陶凯(?~1377),字中立,临海城西长潭村人。元至正七年(1347),乡试授江西永丰县教授,四方来学不绝,朱元璋登门共筹进取之策。洪武二年(1369),与宋濂同修《元史》。书成,任翰林应奉,教习大本堂,授朱元璋第六子楚王朱桢经书。三年七月,与崔亮并任礼部尚书,两人制订诸礼仪。崔亮卒后,陶凯定科举考试程式,次年会试,任主考官,录取120人,此式遂为明代定例。五年,请依唐宋会要记载时政,编类为书。六年任湖广参政致仕,八年起任国子祭酒,九年改任晋王府左相。陶凯学识渊博,工诗文,诏令、封册、歌颂、碑志,多出其手。奉诏参编《昭鉴录》与《洪武正韵》。因自号耐久道人,帝闻而恶之,追查任职礼部时,派遣使者往高丽国,误用符验而论死。著有《陶尚书集》。

叶 兑

叶兑(1307~1389),字良仲,三门上叶村人。幼受祖父叶培家教,博通经史,尤精天文地理,不乐仕进,教授乡里子弟。元末,干戈四起,叶兑审时度势,知元将亡,方国珍虽据浙东,不足以成大事。至金陵谒朱元璋,献《武事一纲三目》,为平定东南和两广,提出详细战略,并为日后北伐中原制订策略。朱元璋欲留用,叶兑说:“如策可采用,使苍生早获安乐,为愿已足。取荣华富贵,并非所愿!”受厚赐而还。太史宋濂回浙东,与叶兑同舟,索文章十余篇细阅,大为赞赏,结为至交。后朱元璋平定天下,次第攻取,大略如叶兑所言。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十月,朱元璋大将徐达攻苏州未成,用叶兑所献锁城法,于次年九月破城,张士诚自缢。朱元璋下诏征辟,叶兑不就,在乡教授为业。筑楼一座,楼前植玉梅、绯梅、腊梅、金梅,取名四梅轩,自号四梅先生。著有《四梅轩集》。

清 濬

清濬(1328~1392),字天渊,别号随庵,黄岩人。13岁依普陀古鼎铭出家。明洪武元年(1368),任主四明万寿寺住持,赴蒋山普度大会,为十高僧之一。十二年,任僧录司左觉义。十九年,任灵谷寺住持,明太祖赐《山居诗》13首。清濬于元至正二十年(1360)绘制《广舆疆里图》,洪武十二年受命绘制皇家舆图。以十余年之功,采用东方最科学的相似墨卡托投影,及建立直角坐标网先进绘图理论和技术,完成彩绘世界地图,名《大明混一图》,标出欧洲、非洲地名,绘出非洲南端地形。

1910年,日本学者发表这件稀罕的世界地图,学术界引起轰动。1946年,德国学者认为超过欧洲和阿位伯所有同时代的世界地图。1959年,英国学者李约瑟说,西方与中国制图学家的成果比较,“中国制图学家显然是优胜者”。

徐一夔

徐一夔(1319~1399),字惟精,又字大章,号始丰,天台屯桥乡东徐村人。博学善属文,擅名于时,危素荐授建宁路教授。元至正八年(1348),为避兵乱,隐居嘉兴,与宋濂、王祎、刘基结交。二十七年,朱元璋平定江、浙,广征宿学耆儒,询安邦治国之计,四方名士云集南京。朝廷设置律、礼、诰三局,一夔入诰局,与杨维桢、朱右、林弼等撰写诰文。明洪武二年(1370)八月,诏徐一夔等撰《大明集礼》,次年书成,为朝廷最重要一部礼典。王祎荐举续修《元史》,一夔认为修史应以《日历》、《起居注》、《实录》为史料,但均无参稽之事,故以足疾辞。五年九月,荐授杭州府学教授。六年参修《大明日历》,成书100卷,一夔之力居多,朝官推举入翰林,仍以足疾坚辞。诏赐文绮、纤缯各3装,钱6缗,准回杭任职。十六年,朱元璋命撰金陵灵谷寺碑文,赐蟒衣、采布。卒于任,人称“教授之贤,难乎为继”。著有《始丰稿》15卷,其中《织工对》有很高史料价值,还有《杭州府志》、《艺圃搜奇》、《补阙》。

林 右

林右(1356~1408),字公辅,临海人。明洪武十五年(1382)任中书舍人,与方孝孺友善。奉玺书巡行边地,升春坊大学士,诏命辅导皇太孙。后以事谪中都教授,挂冠归乡。皇太孙朱允炆登位,于建文二年(1400)削藩。建文四年,燕王朱棣兵陷京城,大杀建文旧臣,林右闻方孝孺被灭十族痛哭归隐。永乐六年(1408),海盗横行,台州沿海荼害,监司请林右出山,林右召集台州子弟兵剿平海盗。朱棣知林右才干,遣使召京,林右不赴,令武士以械至京。朱棣用温语慰劳欲授官。林右抗拒说:“罪人逃死已久,藉令可任?当与方孝孺同朝矣!”一语触怒朱棣,林右被处以劓刑而死。南明福王赠礼部尚书,谥贞穆。著有《林公辅集》,有明初台州名儒之称。

陶宗仪

陶宗仪(1329~约1412),字九成,号南村,路桥清陶人。父陶煜任上虞县尹及福建、江西行枢密院都事,学识渊博,母赵氏亦通经史。宗仪自幼爱好文史,考进士不中,放弃仕途,外出游历,师从张翥、李孝光、杜本等名家。元末兵乱,入赘松江,隐居南村,以授徒为业。浙东道宣慰使都元帅泰不华、南台御史丑闾推举,太尉张士诚请襄助军机,均不受。明洪武中有司再三邀聘为教官,不久仍回松江,授徒自给。

隐居松江时,致力田间耕作,辍耕之暇,将见闻所得随记随放入瓮中,十年后积十余瓮。至正二十六年(1366)整理成《南村辍耕录》30卷,内容丰富,涉及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还著有《南村诗集》、《国风尊经》、《沧浪棹歌》等。节录前人小说笔记,结集成《说郛》、《书史会要》、《书史备遗》,以及《草莽私乘》、《古刻丛钞》等,一生编著26种近400卷。《四库全书》收入8种,为著述最多的台州籍人士。

陶宗仪手书《马文璧秋林钩艇图》

徐善述

徐善述(1353~1419),字好古,天台响堂村人。明洪武中期,首贡入国子监读书。洪武二十三年(1390),任桂阳州学政,选拔贤良,奖掖后进。建文元年(1399)春,任国子博士,教诲诸生,立簿籍以稽课业。后两次任会试主考官,以才取士,绝不徇私。永乐二年(1404),升春坊司直郎,得皇太子(后为仁宗)器重,尊为先生,命纂《尚书直指》。皇太子赐书称“似卿朴实苦口者,百无一二”,升左赞善。因皇室争斗,被谗言中伤,下狱而死。仁宗即位,追赠太子少师,谥文肃。

贺 银

贺银(1367~1420),字彦白,号骑蟾,椒江栅浦三山人。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登会试副榜,授桃源教谕,升宛平知县。永乐初,任通政司右参议。台州詹任妖言倡乱,事连临海、宁海、天台。朝廷议发兵屠杀三县百姓,贺银据理力争,以合家48口性命担保,囚妻、子为质。朝廷命贺银率兵至台州,贺银以涉嫌乡里,奏请二御史同行。至台仅罪聚众仇杀者数人,三县百姓得保。事平后,都御史詹徽劾其袒护乡里,谪往河南。后任工部右侍郎。因上书言弊,触犯朝廷,降为主事,抄没家产。后复升通政使。卒赠工部尚书。嘉靖十一年(1532),知府许继奏请,建祠于州城北山麓。

鲁 穆

鲁穆(1381~1437),字希文,天台县城人。明永乐四年(1406)进士,任都察院御史,出巡江北、两淮等地,禀公执法,吏不容奸。常州一巨商犯法当斩,家人托鲁穆姻戚胡某贿金300镒,被鲁穆斥拒,升福建按察院佥事。晋江县有水闸4所,泄水可灌田数千顷,百姓赖以活命,皆为豪强所占,鲁穆执豪强问罪,归水闸于百姓。泉州林某杀人霸妻,地方官纳贿枉法,受害人亲属入狱,鲁穆查实处以国法。时杨荣任内阁首辅,家人犯法被治不少,有“鲁铁面”之称。正统元年(1436),升右佥都御史。次年,奉命至大名府捕蝗,奔波阡陌,积劳成疾,返京而卒。英宗遣礼部侍郎章敞谕祭,给舟归葬。一生刚正清廉,家无长物,三十年被服一如寒士。著有《葩经或问》、《礼记日钞》、《竹素游思》。

齐 汪 杜 宁

齐汪(1404~1449),字源澄,号静庵,天台县城人。明正统元年(1436)进士,授职方司主事,转武库司主事。六年,缅甸思任发侵犯麓川(今云南省腾冲县)边境,齐汪奉命调兵击退入侵者。十一年,升兵部车驾司郎中。十三年,思任发余部再次侵扰,齐汪再次援边,全歼入侵者。十四年升奉议大夫,同年八月于土木堡之役,明军败逃,齐汪坚守抗击阵亡。

杜宁(1404~1473),字宗谧,天台县城人。明宣德二年(1427),殿试一甲第二,授翰林院修撰,五年,任编修,参修《宣宗实录》。历任福建左参政,南京礼部侍郎,居官清高耿直。正统十四年(1449)初,任兵部左侍郎。八月土木堡之变,瓦剌入侵,英宗被俘,敌军兵临城下,朝廷和战之争激烈,人心惶惶。杜宁与于谦力主立英宗之弟朱祁钰为皇帝,杜宁呈守御策略多条,政局转危为安。著有《天台县志稿》、《乐全集》。

陈 璲

陈璲(1385~1466),字延嘉,号逸庵,临海县城人。明永乐六年(1408)乡试第一,次年会试第一。殿试卷题为礼乐刑政,陈璲直言成祖朱棣“靖难”,骨肉之间不无惭德;殊戮黄子澄、方孝孺等大批建文帝旧臣,不合礼乐刑政。成祖未加罪,授翰林院庶吉士,预修《五经大全》。正统元年(1436),任礼部会试官。后任广西按察司佥事,江西学政,日与诸生讲学,务必以践履为先。三载任满致仕,创办白云书院。著有《逸庵集》。陈璲直言朱棣暴行,非常人所敢为。

林 鹗

林鹗(1423~1476),字一鹗,号畏斋,温岭县城北山人。明景泰二年(1451)进士,次年授监察御史。历任镇江知府,苏州知府,兴利除弊,有政声。成化元年(1465),迁江西按察使,分巡各道,平反冤狱,升江西右布政使。时遇荒灾,奏减民赋15万石,六年升南京刑部右侍郎,后转刑部侍郎。以清廉闻名,谢铎称“家无百金之积,产无一亩之增”。卒赠刑部尚书,谥恭肃。著有《畏斋存稿》。

陈员韬 陈 选

陈员韬,字从周,临海县城人。宣德五年(1403)进士,授御史,巡按四川,黜贪官奖廉吏,平反冤案,昭雪死囚40人。正统十三年(1448)四月,福建邓茂七起义,次年员韬奉命招抚,开释被诬为贼者千余家。后任广东右参政,福建右布政使,所至拊循养民,得士民之心。

陈选(1429~1486),字士贤,号克庵,员韬之子。明天顺四年(1460)进士,授御史,巡按江西,刚直耿介,无所畏惧。成化六年(1470),任河南按察副使,按察使,平反大案,释数百人,黜贪官酷吏。后任广东布政使,肇庆洪灾,不待报闻即发粟赈灾。福建渔民赖克尔等被诬通番,刘马住等19人被诬为盗,两案经陈选复审,无罪开释。被陈选举发有尚书马昂、侍郎吴复、鸿胪寺卿齐政。宦官韦眷受皇帝宠爱,横行不法,外国人马力麻冒称苏门答腊使臣,假入贡之名走私,韦眷得重贿准行,被陈选驱逐出境。番禺知县高瑶抄没韦眷通番资财巨万,陈选嘉奖并上奏朝廷,韦眷诬奏陈、高结党贪滥,两人同遭逮捕,陈选于解京途中卒于南昌。弘治初昭雪,诏以官礼改葬。正德间,赠光禄卿,追谥忠愍。著有《宋史道学传》、《丹崖集》。

陈氏父子以廉洁著称,员韬量能容物,陈选待事严峻,人谓员韬德性四时皆春,陈选四时如秋。

黄孔昭

黄孔昭(1428~1491),初名曜,字世显,号定轩,温岭岙环人,24岁迁居黄岩城内后街(《明史》称黄岩人)。明天顺四年(1460)进士,历任屯田主事,都水员外郎,吏部文选郎中。入吏部职掌升调,改变闭门谢客避嫌习惯,说“苟以深居绝客为高,何由知天下才俊”。每有客至,必访人才,记录在册。对以私谋官者,严叱拒绝。尹旻勾结太监覃勒,当上吏部尚书,欲升通判谈伦为侍郎,孔昭坚执不可,后谈伦失职获罪。尹又举故人为巡抚,不允,其人屈膝谒见,孔昭愈加鄙视,尹说:“黄君不离铨曹,汝不能迁也。”常与尹旻争执,尹大怒翻桌,但亦无奈。弘治元年(1488),升南京工部右侍郎、代尚书。收归沿江被土豪侵占公地,南京发掘古鼎,急命工匠镌“文庙”二字送入庙,权贵欲献朝廷,见镌字而止。著有《定轩集》,与谢铎同编方孝孺《逊志斋集》、《拾遗》,《赤城论谏录》。嘉靖初,赠礼部尚书,谥文毅。

谢 铎

谢铎(1435~1510),字鸣治,号方山,又号方石,温岭桃溪人。明天顺八年(1464)进士,入翰林院为庶吉士,次年授编修。成化三年(1467)参修《英宗实录》,九年校勘《通鉴纲目》,后升侍讲。时值边警,上疏《论西北备边事宜状》,指陈边防弊端,主张整饬边务。十四年,父丧告假回乡。弘治初,参修《宪宗实录》。弘治三年(1490),升南京国子祭酒,提出选择良师、选拔人才、广征图籍、修正历法等六项建议。次年辞官回乡,家居10年。起为南京礼部右侍郎兼国子祭酒。

博通经史,尤精理学,文学造诣极深。时诗坛盛行台阁体,堆砌辞藻,粉饰太平。谢铎与李东阳等主张诗歌革新,诗宗杜甫,成为茶陵派代表诗人之一,写有不少揭露现实、关心民生疾苦诗作。应台州知府陈相之邀,纂修《赤城新志》。著有《伊洛渊源续录》、《尊乡录》、《赤城论谏录》(与黄孔昭合编)、《桃溪净稿》等。卒赠礼部尚书,谥文肃。

王 启

王启(1465~1534),字景昭,号学古,黄岩院桥柏山人。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进士,任霍丘(今安徽)知县。弘治间,任南道御史,弹劾皇亲张鹤龄纵奴掠民,内官董让不法。后任江西按察司佥事,按察副使。修葺白鹿洞、濂溪两书院和文天祥祠,毁淫祠400余座。正德四年(1509),与宦官刘瑾相忤,降为广西容县知县,罚米500石,继而免职候命梧州。次年刘瑾被诛复官,历任四川蓬州、南雄知府,山东按察使,江西右布政使,广东左布政使。与右参政黄衷上疏说,广西税粮42万,而宗藩及军队禄粮超过35万,地方财税负担过重。同年,少数民族起义,朝廷派兵镇压,王启督饷有功,升都察院副都御史。嘉靖元年(1522),巡抚云南,妥善处理汉人与少数民族关系,边陲安宁。

嘉靖三年,任刑部右侍郎。六年,刑部审理山西邪教头目李福达勾结武定侯郭勋一案,遭“议礼诸臣”张璁、桂萼、方献夫等干涉。刑部尚书颜颐寿,侍郎王启、刘玉,与御史马禄、聂贤、刘文庄,大理寺卿汤沐、徐文华等人,执法不阿,直言抗上。世宗利用此案巩固皇权,构成冤狱,40多人被革职、流放。王启出狱回家隐居而卒。30年后,李福达案大白,诏复王启官,钦差到黄岩追赐祭葬。著有《赤城会通记》、《古文类选》、《周易传疏》、《抚滇翊华录》、《宋元纲目续修》。

陈 璋

陈璋(约1475~1547),字示猷,号省庵,玉环田马乡东西岙村人。明弘治十八年(1505)进士。因不满宦官刘瑾专权,不仕回乡。刘被诛后,于正德六年(1511)应诏任刑部主事,重视精研法理。后任刑部员外郎,郎中。十一年,奉旨赴福建复审大案,纠正错判,挽救百余人。因谏武宗南巡游玩,被廷杖五十,伏枕五月始愈。十六年,调任云南按察司副使。嘉靖七年(1528),任大理寺卿,平冤狱多起,升刑部左侍郎。执法严谨,不徇私情,研究法意,至忘寝食,为明中叶法家。著有《恤刑录》、《比部招议》等。

曾 铣

曾铣(1509~1548),字子重,黄岩县城仓头街人。12岁时,父亲托江都好友带去请师授课,落籍江都。明嘉靖八年(1529)进士,任福建长乐知县。后升御史,巡按辽东、山西,平定叛乱。明中叶,蒙古酋长俺答,控制漠南,拥有10万骑兵,多次入侵陕西、山西等地。二十一年,曾铣任兵部侍郎,总督陕西军务,以数千之兵拒敌塞门,命参将李珍偷袭敌军马梁山大本营,俺答腹背受敌,溃不成军。曾铣上《请复河套疏》,修筑大同西路、宣府东路边墙,主动出击河套,俘敌千计,拒绝俺答求和。世宗对收复河套信心不足,首辅夏言支持曾铣再上《重论复河套疏》。权臣严嵩为置政敌夏言于死地,向世宗进言收复河套会“轻启边衅”;并串通败将仇鸾,诬告曾铣掩败不奏,克军饷巨万;贿赂夏言,意求加官进爵。世宗罢免夏言,于二十七年一月,将曾铣逮回京师,三法司不敢以律论断,揣摩世宗意图,以交结近侍律斩,妻、子流二千里。曾铣临刑慨然赋诗“袁公本为百年计,晁错翻罹七国危”,史称“天下闻而冤之”。隆庆元年(1567)昭雪,追赠兵部尚书,谥襄愍。

王 爌

王爌(1472~1554),字存约,号南渠,黄岩县城南门人。明弘治十五年(1502)进士,历任太常博士,工科给事中,兵科给事中,刑科给事中。正德帝游玩四方,不理朝政,王爌连连上疏遭杖刑。正德十年(1515),帝拨银20万两,增饰太素殿佛像,王上疏说:“佛之不足信,乃唐儒韩愈、宋臣欧阳修之言也。”嘉靖元年(1522),任都给事中,后升太仆少卿,太常少卿,应天府尹(南京)。至五年,接连上疏数十道。如奏免复征税粮5万石,减轻荒灾赋税,料田出赋以均贫富,除龙江驿递站船只,发内库积丝供民需,罢京城种马,革陵园各色匠户,铺户赴内府要给以钱银等,“每一疏下,民欢呼若更生”。七年,升南京刑部右侍郎。次年,以母老归家,居家10年。十七年,复任南京右都御史。次年,至京谒见首辅夏言,朝臣均坐一旁,惟王爌端坐中堂,夏言不悦,王爌上疏以病乞归。朝臣多次荐举,终不复仕。卒赠工部尚书,赐祭葬。著有《奏议》、《南渠稿》、《冠山诗稿》等。

黄 绾

黄绾(1480~1554,一说1477~1551),字宗贤,号久庵、石龙,黄岩新宅村人,黄孔昭之孙,承祖荫任后军都督府都事。明正德五年(1510),结识王守仁,执弟子礼。为捍卫“王学”,经常与人辩论,王守仁说:“吾党之良,莫有及者。”嘉靖元年(1522),任南京都察院经历。三年二月,连上二疏,赞同“议礼”,并与桂萼、张璁、黄宗明联名上疏争大礼。次年,何渊上疏世宗父母入太庙,被黄绾、黄宗明斥为荒谬,帝不悦,将黄绾调任南京刑部员外郎,黄称病辞官。六年六月,帝念“议礼”之功,授光禄寺少卿,少詹事兼侍讲学士,参与编修肯定“议礼”的《明伦大典》。升詹事锦衣佥事,南京礼部右侍郎。王守仁平息广西少数民族起义,殁于归途,遭首辅杨一清、桂萼诬陷。黄绾上疏辨冤,将女嫁守仁子王正亿,携至南京。十三年,山西大同兵变,黄绾力主安抚,受命急赴大同,逮首恶数十人,树木栅,设保甲,创社学,民心安定。十八年,任南京礼部尚书兼翰林学士。安南(今越南)内乱,帝命黄绾为正使安抚,黄恐惧此行不测,称病不赴。次年,奏请为父母赠谥,受帝怒责,降为礼部侍郎。二十年,以年老辞官归家。

黄绾晚年,对王守仁首席弟子王畿“挟师说以杜学者之口”,片面发展心性之学的学阀作风感到愤懑,批评今日朋友“共谈清虚”,“方知空虚之弊误人非细”,反对空谈理性耻于言行,主张经世,反对弃世。著有《明道编》、《石龙集》、《久庵文选》、《中庸古今注》、《石龙奏议》等,《明道编》为中国哲学名著。黄绾是“浙中王门”的重要成员和代表人物之一,努力发展王学经世实践,成为经世致用学说的先驱者。

赵大佑

赵大佑(1510~1570),字世胤,号方崖,温岭大溪人。明嘉靖十四年(1535)进士,授凤阳推官。调任广东道监察御史,巡按贵州,捕杀不法宣慰使安万铨同党,安服罪。上奏安边八事:兴学校、设哨堡、禁侵通、杜骚扰、有刑罚、备边储、均徭役、厚流民。后历任大理寺少卿,右佥都御史,副都御史,刑部侍郎,严惩贪官,平反冤狱。太监马广犯法当处死,有人行重贿求大佑缓办,大佑奏请朝廷杀之。世宗曰:“兹予能持法任职之臣也。”进资德大夫。嘉靖三十九年四月,刑部尚书郑晓率大佑上疏巡按御史郑存仁违例。帝罢郑晓官,降大佑俸两级。终官南京兵部尚书,参赞机务。善写大字,诗文温雅俊爽,著有《燕石集》。

应大猷

应大猷(1487~1581),字邦升,号容庵,仙居下各村人。明正德九年(1514)进士,任南京刑部主事。平朱宸濠之乱有功,升兵部职方司,稽勋郎中。嘉靖六年(1527),任广东参政,后升云南右布政使,广东左布政使。两地盛产明珠、象牙、犀角等珍宝,从不染指,卸任时,“官行一担书,民送两行泪”。升副都御史,巡抚四川、山东,回京任吏部右侍郎。三十一年十一月,升任刑部尚书,持法平恕,平反诏狱。好友进言,以为将得罪朝廷,大猷说:“吾为命官,只知守三尺法耳,不知其他!”严嵩专权,户部郎中孙绘被谗下狱,力为申救,遭嵩子世蕃诬陷,于四十年被迫告老。回乡后,讲学不倦,潜心易学。著有《周易传义存疑》、《容庵集》。

何 宠 何 宽

何宠(1512~?),字汝锡,号文峰,椒江栅浦人。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进士,任无为知州。时值倭警,筑城浚河以防,深得人心。调任广东潮州知府,整肃军纪,组织民众自卫抗倭,节节取胜。因操劳过度卒于任上,当地百姓立祠纪念。著有《文峰稿》。为戚继光建桃渚城敌台所撰碑记仍存。

何宽(1514~1586),字汝肃,号宜山,何宠之弟。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进士。历任南京刑部湖广司主事,浙江司员外郎,广东司郎中,成都知府。办事敏练,重教化,体恤民艰,治绩显著。四十一年,吏部考核,列为榜首。后历任湖广按察使,广西督学,河南参政,升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福建,精练乡兵代客兵,减少客兵银饷每年6万两。万历初,任右副都御史,工部右侍郎,治理黄河有功,官至南京刑部尚书,吏部尚书。与首辅张居正不合致仕,卒谥端裕。著有《宜山集》。

张元勋

张元勋(1533~1590),字世臣,号东瀛,温岭新河人。自幼习武,15岁中秀才。16岁时,倭寇侵犯台州,父张恺散资聚众,力战阵亡,元勋誓杀万贼以报父仇。17岁,袭世职海门卫新河所百户,从谭纶、戚继光征倭,转战浙江,升把总。嘉靖四十二年(1563)入闽剿倭,破敌横屿,突围漳浦,歼倭宁德、兴化、仙游、福安,以战功升福建南路参将。隆庆元年(1567),广东曾一本勾结倭寇,战舰千艘进逼福建,官兵屡战皆败。元勋六战全胜,沉敌舰300余艘,升副总兵,后升总兵。广东惠州、潮州蓝一清、赖元爵于嘉靖间在二府山地据险结寨,地连800余里,有众数万。隆庆七年,张元勋率兵深入山中攻破大小山寨700处。万历二年(1574)冬,倭寇攻陷铜鼓石、双鱼城。元勋率兵千里急行,赶至儒峒设伏,大败倭寇,擒杀800余,以功授都督同知。五年,攻破罗旁瑶寨,晋升都督。后功成引退居家。

吴时来

吴时来(1527~1590),字惟修,号悟斋,仙居白塔镇厚仁村人。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乡试中举。次年会试不第,至景星岩古刹苦读,3年不下山。三十二年中进士,任松江府推官。次年,倭寇侵犯松江,狂追滥杀百姓,时来下令开城让数万难民进城,妥为安置,率数百名强弩手出城迎敌,升刑科给事中。因弹劾兵部尚书许论、宣大总督杨顺、御史路楷,被廷杖下诏狱。三十七年,被首辅严嵩陷害,谪戍横州(今广西横县)10年,建悟斋书院,朝夕讲学。

隆庆元年(1567),回京任工科给事中,筹划多处治河事宜,上疏荐举谭纶、俞大猷、戚继光,“宜用之蓟镇,专练边兵,省诸镇征调”,穆宗采纳。弹劾佥都御史刘秉仁,有诤臣之名。次年,受命巡抚广东,赴任前被劾滥举亲信而罢官,回籍闲居16年。万历十二年(1584),任湖广按察副使,升刑、吏二部侍郎,十五年任南京左都御史,申明律未尽条款六事。著有《江防集》。

王宗沐

王宗沐(1523~1591),字新甫,号敬所,临海县城人。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进士,授刑部主事。后任江西提学副使,修葺白鹿洞书院,引诸生讲学其中。升广东参议,江西参政。在江西施行一条鞭法。三十九年,任江西按察使,辑成《江西大志》。次年,升山西右布政使,上疏三年饥灾,太原尤甚,百余里不闻鸡声,父子夫妇互易一饱名“人市”;边防线八百里二镇三关,军费负担深重,请缓征逋赋。隆庆元年(1567),任山东左布政使,清理铺行税额,编纂《东省经制全书》,上书恢复漕粮运输自淮入海七事。隆庆六年(1572),于淮安筑新双堤。隆庆末,任漕运总督,主持由淮安至天津海运。万历二年(1574)进《漕运指掌图》,次年,任南京刑部侍郎,奉敕巡视宣大山西诸镇边务。九年,以京察拾遗罢归。回乡后仍关心水利,荐举人才。卒赠刑部尚书,谥襄裕。著有《宋元资治通鉴》、《十八史略》、《海运详考》、《海运志》、《敬所文集》。王宗沐是王守仁门人欧阳德的弟子,“浙中王门”重要成员。

王士性

王士性(15471598),字恒叔,号太初,又号元白道人,临海兰道村人,宗沐从子。明万历五年(1577)进士,任确山知县。十一年,任礼科给事中,陈天下大计,言朝廷、官司、兵戎要务,深切时弊。十三年,丁母忧返里守制。次年,历游两浙。十六年,赴京就原职,途中谒孔庙,登泰山。同年任四川布政司参议,途中登华山,上峨眉,游恒山。次年,任广西布政司参议,自四川沿江而下,游三峡、洞庭,登衡山。任间,建怀远、荔波二边城。十九年,调云南澜沧兵备副使,游点苍、鸡足诸山。后历任太仆寺少卿,山东参政,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河南缺巡抚,帝用士性,士性言资望不及王圆,辞去巡抚之选,调任南京鸿胪寺少卿,卒于镇江。

一生性喜游历,九州履其八,惟闽未至。所到之处,对地区风物,广事搜访,详加记载,悉心考证,编著成书。著有《五岳游草》、《广游志》、《广志绎》诸书。《广志绎》包含丰富的地理学思想与资料,全面阐明人地关系理论,为人文地理学开拓者,被称为学术性旅游家。

王士琦 季 金

王士琦(1551~1618),字圭叔,号丰舆,宗沐次子。明万历十一年(1583)进士,历任南京工部主事,兵部郎中,福州知府。任重庆知府时,受四川总督邢玠命,单骑招抚播州(今遵义)宣慰使(土司)杨应龙,升川东兵备副使。万历二十五年(1597)二月,日本丰臣秀吉再次侵入朝鲜,兵部尚书邢玠为经略,发兵出援;升士琦为山东参政衔监军,与总兵刘綎领兵2万自四川赴朝。十一月,邢玠兵分三协,阻挡倭寇东西中三路。西路倭据栗林、曳桥险地,邢玠命刘綎陆军、总兵陈璘水军进攻,士琦兼监两军。因中路董一元败溃,影响全局,刘綎进攻失利,有人劝暂退全州。士琦说,强敌在前,只有进死无退生。怒缚中军,綎惧,力战破之,倭退不敢出。包围栗林十余日,倭向头目平义智求救,士琦令陈璘水师伺于海,陆师攻夺曳桥,乘胜攻克栗林。平义智与中路石曼子,被陈璘水师拦击,焚倭将小西行长船百余只,杀石曼子。小西行长乘隙率余部逃脱。士琦又约城陷降倭的朝鲜官郑六同为内应,焚烧火药库接应,明军多路出击取胜。援朝之战结束,士琦升河南左布政使。四十四年,任右副都御史,巡抚大同,助封蒙古顺义王,边境平靖。著有《东征纪略》。

季金,字长庚,温岭松门人。明隆庆二年(1568)武进士,授海盐备倭把总,后升游击。万历二十五年(1597),日本再次入侵朝鲜,次年二月,季金奉命赴朝,归属总兵陈璘水师。十日,中朝联军水师控制露梁海峡,围困日将小西行长水军。十一月十九日,日援军进入伏击海域,被联军阻击,明军副总兵邓子龙阵亡,副将陈蚕、游击季金及时增援转胜,焚日战船,日军无斗志大败。登岸又被陆军所歼,焚溺死万计。二十一日,陈璘率季金等挥师曳桥,焚毁南逃战船百余艘,迫小西行长残部逃遁。次年,赴朝将士班师,季金升参将。后历镇江副总兵,都督佥事。

李 超

李超,字天衢,温岭松门人,世袭指挥。幼习骑射,懂韬略。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加入知府谭纶麾下,历数战任千户。三十七年四月,倭400余劫掠太平县官屿,李超率军斩倭首30余级,余倭败退。谭纶以其才可用,荐于总督胡宗宪,授备倭指挥。刚到任即遇倭,李超单骑持矛直突倭营,倭众惊溃,斩获甚多。四十年三月,谭纶丁忧回江西宜黄县。时倭寇流窜江西,李超恐谭纶罹难,佯病假一月,私率部下百余人星夜兼程,出其不意攻倭,谭纶喜出望外。经江西巡抚奏准,授南赣游击。

嘉靖四十二年春,李超随谭纶入闽,至次年二月,剿灭平海卫倭巢,解围仙游城,升台金严参将。指挥台南大捷,升全浙护军,驻镇定海。后任福建总兵。隆庆二年(1568),率浙兵北上防守长城,迁任京城卫军都督。后以疾致仕,朝廷授特进柱国光禄大夫。省城建三坊,松门建“盛世干城坊”。卒于家。

杨 文

杨文,字筠江,临海大汾后洋人。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倭寇进犯台州,三十四年,台州知府谭纶组建乡兵“谭家军”抗倭,杨文应募,转战台州各地,每战奋勇杀敌,破南湾(今温岭青屿)之寇,解除太平县城之困。四十一年五月,随谭纶赴广东剿灭“山寇”。次年正月,随谭纶入闽,参加平海卫、仙游等3次大战,倭患平息,升台州卫指挥使。

万历二十年(1590)二月,宁夏致仕副总兵哱拜与子哱承恩反叛,杀巡抚与副使,与鞑靼勾结。六月,提督李如松奉旨统率各省援军进剿。九月,海门卫参将杨文率浙军至,与李如松等破南关,杨文擒哱承恩,哱拜自缢,宁夏平。史称宁夏之役与播州之役、朝鲜之役,为明万历时三大役。杨文升湖松登莱副将,终辽阳总兵,世袭台州卫指挥使。晚年辞官归里,尚义好施,筑闸蓄水,为民称颂。

吴执御

吴执御(1590~1638),字朗公,黄岩县城西桥人。明天启二年(1622)进士,授济南推官,执法严明,人称吴靖街。宦官魏忠贤篡权,党徒在德州建生祠,府县官吏俱往祝贺,惟执御不赴,崇祯二年(1629),魏伏法,帝书“清介第一”赐予。次年授刑科给事中,年余时间,连上72道奏章,事关治国御敌、理财减赋、荐举贤才等。被首辅周延儒毁谤,帝刚愎盛怒,将吴执御削职入狱,时传“举朝震骇”、“七十谏书飞血光”。仇家派刺客入狱行刺,吴叹曰:“吾既逆龙鳞(指皇帝)而蹈虎尾(指首辅),岂畏死哉!”后获释归家。崇祯七年(1634),黄岩饥荒,首捐资产,与乡绅放粮救济数万户。

陈函辉

陈函辉(1590~1646),原名炜,字木叔,号小寒山子,临海县城人。明崇祯七年(1634)进士。九年,补靖江知县,致力水利,疏浚河道,开辟良田,吏部考绩名列第一。明末,南京福王召为职方主事,监军江北,败归。鲁王朱以海居台州,函辉劝其监国,移驻绍兴,鲁王授礼部右侍郎,居中调度,扶持残局。次年五月,清兵破绍兴,撤退时与鲁王相失,返回台州,入临海云峰山中,赋绝命词10首,自缢身亡。著有《腐史》和《小寒山集》等。函辉与徐霞客结为至交,撰有《前纪游》、《后纪游》诗数十首,与霞客唱和,并为徐撰墓志铭。

冯 甦

冯甦(1628~1692),字再来,号蒿庵,临海涌泉人。清顺治十五年(1658)进士。历任云南永昌府推官,楚雄知府,按察使。康熙十三年(1673)十一月,吴三桂在云南起兵反清,命冯甦代崔之瑛为云南布政使。十五年十月,代佟养钜为广东巡抚。十二月,冯甦劝说平南王尚之信归清,次年五月尚之信乞降。六月,清廷授冯甦为广东巡抚。十七年,任刑部右侍郎,后任左侍郎。任内,清理积案,平反冤狱,康熙帝赞其才识过人。著有《滇考》、《粤东奏仪》、《劫灰录》、《蒿庵集》、《台考》,参与编修康熙《台州府志》。

戴宪宗

戴宪宗(1653~1728),字良高,号云峰,玉环田马乡东西岙村人。少时喜读兵书,好驰马剑击,有戍边卫国之志,18岁从军。清康熙十六年(1677),随总兵蒋茂勋破八仙、虎眼、九连等盗匪据点,升守备。二十二年,施琅为水师提督,进兵台湾,宪宗献策军门,多次获胜,升左都督。三十一年,任汀州镇(今福建三明市以西)中军游击,两次代总兵之职。汀属永宁饥民逃荒,拥入广东贩盐活命,官吏以走私捕捉,激发民变。宪宗解粮赴境,赈恤疏导,饥民纷纷围绕下拜,道路阻塞,并建生祠祭祀。后任河南归德参将,福建副将。六十年,任澎湖总兵。雍正元年(1723),任舟山镇总兵,未及任,因病辞官。授光禄大夫、上柱国,卒赠四世。

齐周华

齐周华(1698~1767),字漆若,号巨山,别号含玄子,天台县城龙门坦人。诸生。少年时即能诗文,议论宏深。清雍正八年(1730)十二月,朝廷将已故学者吕留良(桐乡人)锉尸,其子吕葆中斩决,尽焚遗作,谓有叛逆内容。次年,齐周华上疏赞其著作“能阐发圣贤精蕴,尊为理学者有之”,指出朝廷对此案处置不妥。此疏被县、省阻挠,齐周华徒步上京投于刑部。刑部将疏退浙江抚台处理,周华被拘至杭,在狱受尽酷刑,有人劝说认疯免难,却坚不认痴,在狱中著文写诗,编成《风波集》。

乾隆元年(1736),得赦出狱,遂弃儒巾,作道家装,漫游五岳名山,浪迹山水20余年。乾隆三十二年(1767)十月,浙江巡抚熊学鹏至天台县查仓,周华持所著《名山藏副本》初集请其作序,并交《为吕留良事独抒意见奏稿》,熊学鹏上奏其著作多“悖逆谬妄”文字,于是旧案复发,被押至杭。同年十二月二十日被凌迟处死,所著书籍,悉追版烧毁,惟《名山藏副本》初集传世。民国期间,浙人将齐周华与黄宗羲、吕留良、杭世骏4人合称“四贤”,于杭州里西湖建四贤祠。

齐召南

齐召南(1703~1768),字次风,号琼台,晚号息园,天台县城龙门坦人。自幼颖敏,乡里称神童,尤精舆地之学。清雍正七年(1729)举为副榜贡生,十一年以博学鸿词应荐。乾隆元年(1736)廷试二等,改翰林院庶吉士,授检讨。次年参修《大清一统志》,四年任武英殿校勘经史官,又任《明鉴纲目》纂修官。六年,撰《外藩书》成,凡边塞以外道里远近、山川险夷、地名沿革,原委悉备。乾隆帝挟书谒先祖陵园,查核此书,无不准确,赞道“齐召南之博学,一至是乎!”八年,廷试翰詹各官,召南被录为一等一名。十二年,晋侍读学士,任《续文献通考》副总裁。十三年,复试翰詹各官,召南列首,升内阁学士,命上书房行走,升礼部右侍郎,并任皇子宏瞻师傅。乾隆于宁古塔得古镜,左右皆不明款识,询召南清其原委,称赞“是不愧博学鸿词矣!”十四年,堕马头触大石,生命垂危。乾隆遣医诊治,并亲临看望。十月间,以脑病未痊坚请辞归,帝赐以纱、葛等物。归家从事讲学著述,一度掌教杭州敷文书院。三十二年,受族兄齐周华牵连,被逮至京,革职回家,还其家产十之三四。历经30年著成《水道提纲》,为“域中万川,纲目毕列”之河流巨著,还著《赐砚堂集》、《琼台集》、《宝纶堂文钞》等。

罗江泰

罗江泰(1763~1806),字静波,黄岩县城双桂巷人。由行伍升定海游击。清嘉庆初,福建海盗蔡牵依附安南(今越南),扰掠浙闽沿海,罗部常以小艇击溃盗船,人称敢死军。嘉庆七年(1811),升副将,署海坛镇(今福建平潭)总兵。五月,蔡牵偷袭大小担岛,夺获红衣大炮6位。江泰率水师驾小艇奋力穷追,于雷古洋救出商船8只,追至崇武洋激战,重创海盗,升温州镇总兵。次年十月,任定海镇总兵。十年,蔡牵与朱贲联合进犯温州,总兵胡振声溺死,浙闽8总兵奉命救援。海盗一见“罗”字帅旗,慌忙败退。江泰率先扬帆加橹,直追至尽山海域(钱塘江口),霎时海面飓风骤发,蔡牵船坚航速逃脱。清水师急向尽山靠拢,风雨大作,海浪滔天,战船接连颠覆相触,倾刻破碎。帅船帆重急切难下,被风倾覆随波湮没,江泰以身殉国。朝廷命沿海寻访忠骸,久未所得,以衣冠还葬黄岩,追赠提督,世袭骑都尉。

洪颐煊

洪颐煊(1765~1837),字旌贤,号筠轩,临海县城人。少勤学,与兄坤煊、弟震煊读书僧寺。为学使阮元赏识,入杭州诂经精舍。颐煊助阮元编纂《经籍纂诂》中《释名》、《小尔雅》,阮元书“鄂不馆”匾额赠予。清嘉庆六年(1801),以拔贡任山东粮道孙星衍馆,撰《孙氏书目》及《平津馆读碑记》20卷。后任直隶州、广东罗定州州判,新兴知县。阮元为两广总督,延之入幕。归里后,于旧居筑小停云山馆,藏书3万余卷,碑版2000余件,历代钟鼎彝器、书画等甚多。著有《尚书洪范五行传论集本》、《汉志水道疏注证》、《诸史考异》、《台州札记》、《读书丛录》,辑有《经典集林》。与兄坤煊(举人)、弟震煊(拔贡),有“三洪”之称。

戚学标

戚学标(1742~1825),字翰芳,号鹤泉,温岭泽国人。清乾隆三十年(1765)拔贡。四十二年,掌教县城鹤鸣书院,次年应曲阜孔继涵邀聘,至孔府任教。四十六年中进士。五十九年任河南涉县知县,一度兼理林县,捐俸钱疏浚境内任公渠。体察民情,治有政声,性格强项,多与上官龃龉。嘉庆十八年(1813),得罪学使鲍某罢官。同年出任宁波府学教授,后任杭州紫阳、崇文诸书院讲席。

戚学标博通经史,尤精声韵训诂之学,著作丰富。《汉学谐声》24卷上溯《说文》,引证古读,末附《说文考补》3卷,李慈铭评此书“辩正二徐(徐铉、徐锴)及孙缅《唐韵》之误,征引经籍传注,精确为多”。尚有《涉县志》、《四书偶谈》、嘉庆《太平县志》、《台州外书》、《三台诗录》、《鹤泉文钞》等。

李 诚

李诚(1778~1844)字师林,号静轩,路桥石曲人。嘉庆十八年(1813)拔贡。历任云南姚州通判,新平知县,曲靖州同知,邓川州知州,在云南地方县州任职十余年。政务之余,编修县志,步行高山峻岭,山民无不惊讶而动容。道光七年(1827)三月《新平县志》修成。十一年,云南开设通志局,聘李诚任纂修,历时5年完成。《云南通志》共220卷,十有八九出自李诚。应云南总督阮元请求,留在通志馆,费时多年,编写山水巨著《水道提纲补订》28卷和《万山纲目》60卷。自北魏郦道元著《水经注》40卷,历代学者有所补遗纠谬,已失去原貌。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天台齐召南著《水道提纲》28卷,李诚以渊博的地理知识补齐氏之阙,后人评《万山纲目》:“古今之绝作”。还著《云南水道考》,《十三经集解》、《微言管窥》等。晚年回乡筑敦说楼,藏书数千卷,为两浙藏书家之一。

林正阳

林正阳(1800~1858),字振运,号昼堂,玉环西青街人。少有志,骑射武艺精湛,且有谋路。清道光初年投军,历任守备,游击,参将,副将,总兵。驻守定海、黄岩、玉环、瑞安、镇海、乍浦等海防要地。道光二十年(1840),鸦片战争爆发,定海一度沦陷,不久收复。正阳时署定海营守备,建议筑土城防御,总兵葛云飞采纳。次年九月,城刚筑成,英舰大举再犯,正阳随葛云飞率军5000人坚守土城,英军增援,水陆夹攻。十月,定海再陷,正阳重伤。咸丰七年(1857),封为武显将军,任黄岩镇总兵。

黄 濬

黄濬(1779~1866),一名学濬,字睿人,号壶舟,温岭石桥头人。清道光二年(1822)进士,历任江西萍乡、于都、赣县、东乡、临川、彭泽知县,南安府同知。重视文教,兴利除弊,深得人心。纂成《萍乡县志》和《于都县志》。十一年,在彭泽任上,因客船遭风失银,有人诬为行劫案,指责黄濬治奸不严,被议落职。至北京设馆授徒,入济南山东巡抚幕。后以前案囚于南昌监狱,十八年夏,发配乌鲁木齐。谪戍期间,为上官阅卷,掌教学事。二十二年初,奉派管理铁厂。十月,林则徐谪戍伊犁途经乌鲁木齐,与黄濬相识,共叙坎坷,结为知交。同年夏,巴里坤地震,城墙坍坏,次年重修,都统派黄濬督催城工之役,年余修复,奏请获准放还。归程时,林则徐赠联“宦味尝来同栗里,吟身归去伴花山”,并为《壶舟诗存》作序。二十七年,主讲黄岩萃华书院,后迁席太平宗文书院、鹤鸣书院。著有《壶舟诗存》、《壶舟文存》,《音韵集》。弟黄治,廪贡生,随兄万里从行,居塞外七年,创作马灯戏《蝶归楼传奇》、《雁书记》、《玉簪记》,著有《今樵楼诗存》、《今樵词》。

赵云龙

赵云龙(1805~1881),字廷海,号兰亭,天台县城人。初承父业,创办赵永昌丝店。清道光八年(1828),幼子患天花夭折,遂立志习医,得挚友曹抡选资助,去湖北学习,4次往返,掌握牛痘苗防治天花医术。道光末,行医杭州,名声大噪,求医者接踵,20年引种10万余人次。同治五年(1866),为宁波知府爱子接种,获准设牛痘局于府衙之旁,定期施种;并将临床经验辑成方诀,初名《引痘新书》,后改《增补牛痘三要》。太平县沈望桥精于麻科,云龙以重金购验方,刊刻行世,取名《沈氏麻科》,计收方140种,附补数十方,此后患麻者多获生。云龙深研武术,精于麻科,游吴、越、湘、鄂各地,得名家传授点穴解救及跌损验方,又以伤科名驰遐迩。对贫病者,常免费治疗,提供食宿。

光绪六年(1880)冬,云龙行医黄岩县,遇山林失火,以古稀高龄挺身营救,烈火烧着皮袄,伏地滚身若火球,坠溪罹难。著述《救伤秘旨》传世,1949年后重印8次;正骨法传于后裔,入《全国名医录》。

韩士良

韩士良(1834~1892),字履石,温岭东合村人。少年笃医学,精研医术,善辨药物,尝其味即知其性。后开业行医,设馆黄岩石曲,人称小神农,求医者遍及邻近各县。治病注重肾脏之强弱,内伤杂病以固肾论治,遇贫者求诊,不取酬金。因医术高明,台州知府、太平知县均颁匾奖誉。晚年以《内经》为本旨,撰《经络传》7卷,自制针灸铜人,绘以经络,标明穴位示教。子渐逵继父业,常以奇方救治危急病人,县人赠“良相同功”匾额。

王 棻

王棻(1828~1899),字子庄,号耘轩,黄岩柔桥村人。少时聪颖好学,师从学者姜文衡、李飞英习经史,同治六年(1867)举人。后2次应试不第,遂一意讲学论著,以发明学术、表彰先贤、启迪后进为终生之志。历任书院山长有黄岩九峰、清献和文达,处州莲城,温州中山、东山、肄经,太平宗文,临海正学,江西南昌经训。崇尚宋明理学,赞颂民族气节,以“左交许郑右程朱,要使滨海变邹鲁”为教育宗旨,台州近代学者喻长霖、王舟瑶、章梫、朱谦、管世骏、黄方庆等均出于门下。光绪八年(1882),江西乡试,一半以上中举出于王棻执掌书院。将江西学政赠银3000两,购《古今图书集成》等,庋藏九峰书院名山阁。论学不立门户,著文不事雕琢,务求持论公允。深入研究性理、经济、训诂、词章,对地方文献真伪作翔实考据。著有《经说偶存》、《六书古训》、《史记补正》、《汉书补正》、《重订历代帝王年表》、《明年表》、《大统平议》、《大礼平议》、《明大礼驳议》、《中外和战议》、《台献疑年录》、《柔桥文钞》等。自光绪七年开始编纂《台学统》,至晚年成书100卷,辑录台州晋代至清代名人337人。《柔桥文钞》,颇受清末以来学者赞誉。

编纂方志有黄岩县志及黄岩集,青田、永嘉县志,仙居县志及仙居集,太平续志、杭州府志(稿)、赤城志校注、方城遗献续编。常与戴鳌峰、朱桂卿等商讨方志理论和编纂方法。既继承洪亮古纂辑派观点,又吸收章学诚著述派理论,自成一套理论,为清代后期方志理论集大成者之一,梁启超称为清代方志佳构。光绪二十四年,由浙江学政徐致祥荐举,清廷赏内阁中书衔。一生著书734卷,台州近代首推第一。

应万德

应万德(?~1899),路桥蓬街花门村人。武生,常为人排难解纷。清末,路桥和新桥管一带建有天主、耶稣教堂,法国传教士勾引地痞流氓入教,管小本、李宅三等教徒横行乡里,万德利用民间香会对抗。香会头目张保雄怒责管小本侵占寡妇养老田,双方争执,盛怒之下,挖去管的双目。法国神甫李思聪出面干涉,黄岩知县韩铨抓捕张保雄,传审应万德等“仇教要犯”。光绪二十五年(1899)七月初,万德提出“除灭洋教,保护良民”口号,集中千余人,手执长矛大刀和几十支火枪、2门土炮,与民团及驻杨府庙清兵对抗。十二日,火烧田际等地天主堂后,向县城进军,队伍不断扩大,至县城已近万人。攻打县衙泮桥时伤亡多人,韩铨从后墙逃出。万德打开监狱,放出张保雄及其他囚犯。浙抚令台州府和海门镇镇压,万德被捕后关押海门港船上。行刑之日,黄、太两县千余群众,手执焚香挤满法场,哭拜求释,两次无法行刑。八月十二日,总兵余亮熙下令,将万德与弟万林杀于船上。

王彦威 王 亮

王彦威(1824~1904),字弢甫,黄岩县城人。清同治九年(1870)举人,历任工部主事,员外郎,监察御史,太常寺少卿。光绪十二年(1886),兼任军机处汉官领班章京。光绪朝外交事务频繁,但外交文件从未系统刊行,依靠外籍转译,失实颇多,政治、军事、外交十分被动。王彦威先从“大库”抄录道光、咸丰、同治三朝钦定未刊《筹办洋务始末》,以及光绪元年至十二年外交案卷,再从十二年起每日记载诏令、奏章、摺片、条约、照会、电报、会议记录和“留中”不发机密文件。内容涉及外交、政治、军事、教育、商务、实业、交通、边防等。采用编年纪事,区别情况,慎重选择,将关文大计、各国使馆照会、签订条约作为根本要旨。在军机处繁忙公务之暇编纂,往往夜以达旦,十余年积稿盈笥,整理成《筹办洋务始末记》182卷。三十年五月病卒,遗嘱王亮:“身可杀,书不可亡。”

王亮(1881~1966),字希隐,王彦威侄,过继为子。光绪三十年(1904)南京陆师学堂毕业。派驻秘鲁、古巴、墨西哥使馆随员。任秘鲁嘉里约领事,陆军部员外郎,外交委员会科长,外交部条约委员,出使16个国家,深知外交艰巨。民国初年任陆军部科长,升陆军少将,后任国务院秘书。继父遗志,搜集续编光绪三十年至宣统三年(1911)外交史料,连同《筹办洋务始末记》共243卷,取名《清季外交史料》,又编《索引》与《外交年鉴》于书后。多方奔走,于民国23(1934)年刊行。王彦威还著有《西巡大事记》、《清朝掌故》、《清朝大典》,王亮还著有《清代条约章分类表》、《清季外交史料地图》、《十国游记》等。

杨哲商

杨哲商(1883~1911),名旭东,以字行,临海县城人。少年就学三台书院,善画、能诗、治印,兼娴技击。后执教县学,与王文庆等友善。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王文庆在上海创办启东学校,培养革命骨干,哲商赴沪入校,加入光复会,常与秋瑾等联络,奔走沪、杭、绍间。七月,秋瑾等组织皖浙起义,委以运输军火粮饷重任,起义失败返临海,在耀梓学堂任图画教师,与王文庆、李惠人等组织台州国民尚武会。

宣统三年(1911)武昌起义,十一月初应王文庆函至沪,为攻打上海江南制造局赶制炸弹。上海、杭州相继光复后,组织江浙联军会攻南京,炸弹需求量剧增。六日凌晨,因疲劳过度,操作失手,引爆牺牲,年仅29岁。民国元年(1912)8月,浙江省议会决议,与陶成章、沈由智合葬杭州西湖西泠桥畔凤林寺前,称三烈士墓。临海县城建杨社,创办哲商小学。24年,移葬东湖东侧。1984年,临海县人民政府重刻墓碑。

周永广

周永广(1876~1915),字旭宾,天台南山周家村人。幼年习武,成年后为泥水匠。城西麻车王溪岸石墈,屡筑屡崩,自永广砌后,稳固百年。因不堪地主、大姓欺凌,聚众反抗,与仙居义民武装首领郑万枝联系,队伍扩大至数百人,驻上马山。武昌起义,革命党人谋攻南京,永广率200余人入伍,在光复南京战役中立战功。

民国2年(1913)2月,二次革命兴起,黄兴组织讨袁(世凯)军,永广任浙东讨袁军总司令,在仙居、嵊县、临海、东阳、温州联络义民首领,高举书有“黄兴有令”大字旗帜,开展斗争。二次革命失败后,联络郑万枝、张大牛及王元青,在仙居境内继续斗争。次年7月23日,率众攻克皤滩哨所,又埋伏吕前溪渡头,全歼金华统领董道兴警备队200人。7月25日,率千余民军包围仙居县城,从北、西、南发起猛攻,激战两昼夜未克。27日凌晨,台州管带黄继忠率兵赶至,民军腹背受敌,被迫撤退。10月11日,攻克东阳县城。11月,败于临海县双坑。4年,袁世凯以万元银洋悬赏捉拿,永广去日本购买军火,并求教孙中山。返国在青岛上岸后,因叛徒出卖被捕,转解杭州被害。

王咏霓 屈蕙纕

王咏霓(1839~1915),字子裳,号六潭,椒江兆桥人,定居黄岩城内。清光绪六年(1880)进士,授刑部主事。十年,许景澄出使国外,奏请作随员,出行法、德、意、荷、奥、英、美、日和中东、东南亚、香港,订购舰艇,考察军事,历时3年。后在张之洞幕中任提调。二十一年,任安徽凤阳知府,上书两江总督张之洞,保荐临海金满义军。淮河淤塞,水害深重,咏霓议开濉河,泄于洪泽湖。三十二年,任池州知府,创办师范讲习所,出巡各县,却馈送例金,留作教育经费。宣统二年(1910),任太平知府,时江堤崩决,繁昌、当涂水灾,命各县合力抢筑,并筹募善后。辛亥革命后,以病归里。著有《函雅堂集》、《台州大事记》第20部,续修《黄岩县志》,所著《考订外国师船图表》,是研究中西外交史、中外文化交流史有价值史料。

屈蕙纕(约1861~1932),女,字逸珊,温岭县城人,王咏霓夫人。民国10年(1921)8月,创办黄岩县立崇德女子高等小学,任校长。又创办小学教员讲习所,14年后,改女子师范讲习所,任所长,招收高小毕业生入学,学制三年,为台州第一所女子师范学校。著有诗集《同根草》、《含青阁诗草》等。

金 满

金满(1839~1917),字玉堂,临海涂下桥穿山村人。清光绪初,佣于桐峙蒋世炳家。光绪五年(1879)八月,蒋世炳仇杀同族一家三口,府、县派兵往捕,蒋命金满集村众拒捕,伤兵勇10余人。清统领李光久率军缉捕,金满出没山野间,劫富济贫,集十八弟兄,扩充队伍,名声日盛。次年十二月,在海上截获海门官兵火药船。七年春,据铜坑立寨。清统领李新燕领兵千余围铜坑,金满率部转战仙居县境。六月二十九日夜,率30余人乔装入临海城劫狱,救出亲戚项道志等20余人,临海县典史、知县及台州府副将、知府等,俱受处分。七月,夜劫黄岩金清厘局,破宁海西垫厘卡。一昼夜行百里,袭破清军花桥据点,杀临海县丞邱洪源。金满得百姓支持,水陆官军常遭失败。九年,兵部尚书彭玉麟建议招抚,天台廪生谢梦兰与金满谈判,五月降清。后任长江水师守备,光绪末辞官归里。

杨 晨

杨晨(1845~1922),字蓉初、定孚,路桥河西人。16岁有神童之称。光绪三年(1877)进士,殿试二甲第8名,为本科浙江首位,授翰林院庶吉士,国史馆协修、编修。十年,考中御史,历任顺天府乡试同考官,山东道与河南道御史,刑科掌印给事中。十五年,浙江遭大水,省籍京官联名上疏请赈济,清廷拨国库10万,救济杭嘉湖。杨晨再上书台州灾情,得万金济灾。二十三年母卒,辞官归乡。次年三月,办越东公司,集资购永宁轮,八月首航台甬线,后兼航台温线。二十七年,在上海斜桥建台州公所,方便行旅。三十年,添置永江轮。永江轮被福建船撞坏,用赔款再购永利轮,航行台沪线。海门轮埠200余亩被天主教堂侵占已久,教徒时生事端。杨晨与黄楚卿等发起赎回,开辟成振市街。著有《路桥志略》、《三国会要》、《定兴县志》,编刻《台州丛书后集》16种。

王舟瑶

王舟瑶(1858~1925),字玫伯,号默庵,黄岩县城天长街人。清光绪十一年(1885),入杭州诂经精舍,学识为俞樾称赞。光绪十五年举人,被福建、江苏督学聘任,历主黄岩清献和临海东湖书院。二十一年,编纂《台州府志》,至二十五年修成。次年,经侍郎文治荐举,清廷赏内阁中书衔。二十七年,编成台州府学堂、师范学堂和黄岩县学堂章程。次年,受聘执教上海南洋公学,与蔡元培同教特别班。京师大学堂聘为经史教习,编《经史讲义》和《中国通史讲义》,前者与阳湖派(江苏武进)古文学家张鹤龄所编《论理学讲义》并称,后者是中国最早通史讲义之一。二十九年,至粤襄办学务,任职两广学务处,监督两广师范学堂。三十三年,赴日本考察。宣统元年(1909),礼部聘为顾问官。辛亥革命后辞职归里,拒不出仕,改道士装。民国6年(1917)张勋复辟,舟瑶力陈不可。晚年专心纂辑乡邦文献,著有《群经大义述》、《中国学术史》、《中国通史讲义》、《台州文征》、《台诗四录》、《读经札记》、《读说文札记》、《默庵集》等。

王文庆

王文庆(1882~1925),名仁存,字焕宗,号文庆,以号行,临海桐峙岭根村人。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就读东湖书院,二十六年留学日本,二十九年陆军士官学校毕业。在日本结识陶成章、龚宝铨、魏兰等,加入光复会。三十二年,奔走绍、金、衢、处诸府,秘密联络会党。与秋瑾去金华、兰溪,谋划龙华会首领张恭、蒋六山,响应湖南萍、浏、醴起义。年底起义失败,出走日本。次年返回,在上海主办启东学校,与绍兴大通学堂及安徽巡警学校呼应,策动皖浙起义。失败后,出走南洋,在网甲岛中学任教,宣传光复会宗旨,在侨胞中募得巨款,上交香港同盟会革命军统筹部,作起义经费。宣统三年(1911)春,应黄兴电召,赴广州共襄大举,率泗水华侨革命青年回国,及抵广州,黄花岗起义已失败,冒险营救同志。辛亥革命,策划杭州新军起义,率敢死队战斗,为主要组织者之一,浙江军政府成立,任省临时参议会议员。十一月,参加南京战役,率尹锐志敢死队300人、台州光复军500人,奋攻天保城和雨花台。

民国元年(1912)1月,当选临时参议院议员。袁世凯任临时大总统,授南洋宣慰使,文庆辞不受职,反对袁称帝。5年4月,浙江独立,公举为省临时参议会议长,改任民政长。7年,任援闽浙军副司令。11年,黎元洪任总统,文庆拒不合作,居上海。次年,曹锟贿选,发电申讨。逝后,章炳麟撰《祭文》说“瀛海归来,浙局底定,名满东南,气慑藩镇。”

朱葆三

朱葆三(1848~1926),原名佩珍,黄岩县城东门人。清末,父朱祥麟任定海镇游击,幼年随父定居定海东乡北蝉村。清同治元年(1862),去上海五金店当学徒,自学珠算、语文、英语等。光绪四年(1878),开设慎裕五金店,兼营进口贸易,商誉日增,后被推为上海五金行业领袖。二十三年,创办中国通商银行,为国内最早华商银行。投资浙江实业、四明、中华、江南等银行,任诸行总董事等职;投资华安、华兴、华成保险公司与华安合群人寿保险公司;投资宁绍、长和、永利、永安、舟山、大连轮船公司及法商东方航业公司;投资上海华商电车公司、定海电气公司、舟山电灯公司、上海内地自来水公司、汉口与广州自来水厂;投资上海绢丝厂、华商水泥公司、长兴煤矿公司、上海第一呢绒厂、宁波和丰纱厂、马来亚吉邦橡胶公司等。联办中国红十字会、四明公所、上海商业学院、上海公立医院等25个慈善公益事业。

辛亥革命后,上海都督陈其美会同各界代表,公推为财政长,葆三提出“毋苛捐,毋滥费,毋挠权”,经同意后履任,筹措每月军饷百万元。上海道台已逃往租界,将存在各银行钱庄存折交比利时领事保管,都督府提用存款被拒,葆三出具收据,并担保不累及银行钱庄。上海民间流传:“上海道台一颗印,不及朱葆三一封信。”民国4年(1915),任联华总会董事与上海总商会会长,兼全国商业联合会会长、《新闻报》董事、英商平和洋行买办。复兴公园(原法国公园)门口立有“华人与狗不准入内”牌,葆三雇用法国瘪三上街出丑,民众鼓噪起哄,法国人无可奈何摘下牌子。五四运动支持段祺瑞北京政府,上海各团体和国民大会提请罢斥,被迫辞职。卒葬定海,上海辟朱葆三路。

郭凤韶

郭凤韶(1911~1930),女,又名晤生、问樵,临海县城诸天巷人。民国14年(1925),考入台属联立女子简易师范,与同学徐一冰(明清)等,参加临海城关青年妇女运动。加入革命组织乙丑读书社,宣传马列主义。18年秋,考入南京晓庄师范,参加共产党,任党小组长,常与徐一冰等下厂下乡开展革命活动。19年3月,任南京反帝自由大同盟女工委员。“四一三”惨案发生,南京10多所学校600余名师生游行示威声援,凤韶高呼口号,散发传单,当街演讲,激昂陈词,与截阻军警冲击搏斗。6月22日,中共南京市委发动示威游行,凤韶奋勇在前,遭军警围追,化装脱险。7月,转移至无锡新犊桥小学任教。9月,在上海被捕,转押南京,遭严刑拷问,坚强不屈,10月25日就义于雨花台。新中国成立后,雨花台烈士陵园石雕群像有凤韶形象,史料陈列馆保存遗物,临海故居辟有纪念室。

程文槎

程文槎(1896~1930),号云龙,临海永安里程村人。以侠义闻名乡里。民国19年(1930)2月22日,连坑乡官坑村农民梁树六、王小兰为首,反对丈量土地,杀死来村捕人的乡保安团队长、队员3人。驻海门省防军第5团“进剿”,梁树六向程文槎求援。次日,文槎集村精壮40余人至官坑助战。驻黄岩县第45师2个排驻扎平坑,文槎速往围攻告捷。在里程村建立农民暴动队伍中国安民军,800余人,程文槎、程文湘、程文够为首领。宣告反官府、打官兵、抢土豪、勒地主、捐大户,不侵害老百姓,不虐杀俘虏,数日聚众千余人。3月上旬,攻打地主武装王监成、马四妹、许吉斋,击败省防军2个连,官府采取诱降,分裂暴动队伍。5月初,马老余、梁树六佯邀文槎等约20人至官坑赴宴,席间伏兵,文湘、文够等10余人当场被杀,文槎脱险,部下程文满、程文明被诱降。5月29日,省防军大举进攻里程村,文槎率60余人迎战阵亡。

柳苦民

柳苦民(1897~1930),原名志连,又名兆根,参加革命后改名苦民,温岭江厦岭脚村人。民国16年(1927),加入共产党。次年1月,任中共温岭县委常委,分管武装,化名赵连福。同年秋,与县委委员叶景泰至坞根发展党组织,建立下王、前山头两个党支部,发动群众开展抗租反霸斗争,勒缴地主钱粮、枪支,建立武装队伍。19年3月,成立坞根游击大队,任大队长,程顺昌任副大队长,下辖20个分队,200多人。5月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2团,8月扩编为2师,为团、师主要领导人。灵活运用游击战术,打退敌人多次“围剿”。5月7日,藤岭受挫,与程顺昌、赵裕平整顿队伍,恢复战斗力。7月8日,率2团200多人,攻打玉环县茶头地主保卫团,扩大根据地。12月12日,在坞根街头被害。

包 定

包定(1901~1930),又名本锭,三门亭旁包家村人。民国7年(1918),执教亭旁桂林初级小学,次年任校长。16年,在宁海中学任庶务主任,加入共产党,任中共宁海县委宣传委员,受县委指派去亭山小学任教,组织并负责中共亭旁支部。以亭山、桂林两小学为据点,创办平民夜校,建立包家村农民协会,实行“二五”减租与粮食平粜,提高短工工资。次年1月,中共亭旁区委成立,任书记。5月20日夜,县委决定举行亭旁起义,建立红军指挥部,被推举为总指挥。26日,亭旁苏维埃革命委员会成立,任主席,宣布解散当地民国政府机构,焚毁契据,开仓济贫。起义失败后,遭悬赏通缉,调任中共天台县委常委,书记。18年3月28日,化名袁应吉,去杭州向中共浙江省委请示工作。31日被捕,关押浙江陆军监狱,遭受酷刑,坚贞不屈,领导难友进行绝食斗争。19年6月22日就义赋诗:“碧血洒芳草,正气壮山河。笑看刀光闪,高唱国际歌!”

黄崇威

黄崇威(1873~1931),号楚卿,以号行,椒江葭沚人。19岁继承祖业,跻身商界,以祖传盐业和房地产为主,扩大船运及工商企业,盐号36处遍布台州和舟山10多个城镇。民国2年(1913),与屈映光、陶祝华、杨晨,赎回海门天主教堂轮埠码头,集股成立振市公司,经营码头、房地产、仓库等业务,为台州第一家地产股份公司,占60%以上股份。公司建一、二、三号码头,并辟振市街,使海门港成为浙江第三大港口。投资兴建数百间出租房和65间生活用房;重金购永安号客货轮,航行宁波、上海,添置十多艘木帆船,运载南货供应台州各县;资助成立博济医院,开设黄同德药店;创办恒利电灯公司,开设泰孚油行经营煤油照明。还有典当行(6处)、六陈(粮食)行、碾米厂、咸鲜鱼行、酱园酒场、绸布洋货号、织布厂等,形成庞大工商企业集团,成为台州首富。

宣统元年(1909),选为浙江省谘议局议员。清末参加台州光复,任一、二届省议会会员,台州军政分府海门厘局局长。民国14年(1925),捐资建私立东山初级中学,受教育部嘉奖。9~11年,海门遭受3次洪潮台风袭击,黄家商号多在沿江,损失惨重。13年,浙江政局变动,失去靠山,有人告发贩运鸦片入港、涓米出海,黄避难上海。不久家中遇火、匪之灾,同伙勒追,家庭不和,使黄崇威忧郁成疾。子女年幼,无人接管家业,其心腹乘机巧取豪夺,百万资产变卖殆尽。

石瑞芳

石瑞芳(1901~1931),又名敬芬,化名曹珍、张鹏,天台欢岙沙坑村人。民国15年(1926)天台中学毕业,任教下周小学,次年加入共产党。17年3月,任中共天台县委委员兼欢岙区委书记,6月任县委书记。在欢岙领导赎当斗争,处死国民党县党部组织部长朱良庆,11月调任中共黄岩县委书记。18年春,黄岩盐商开办盐廒,盐价上涨6倍,瑞芳领导打盐廒武装斗争。同年7月,任中共台州中心县委书记。次年6月,中共浙南特委成立,被选为特委委员,负责组织工作。11月8日,浙南特委改组,任代理书记。12月5日在瑞安县城被捕。20年2月,在浙江陆军监狱被杀害。

金永洪

金永洪(1896~1933),仙居溪口新罗村人。出身猎户家庭,15岁用火枪击伤逼租地主家丁,被抓受酷刑,不认错,族人变卖茔产赎回。民国18年(1929)9月加入共产党,在新罗、老屋基、石壁等村,以打猎队为名,组成农民武装30多人。次年1月29日,夜袭三溪村地主武装,缴获机枪1挺。5月,编入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3团独立中队,任中队长。攻打丽水、缙云县城,夺取唐市、乌岩镇,被称为“不怕死的神枪队”。9月,扩编为仙居游击总队,任总队长。浙江保安第4、第5团进行“围剿”,永洪以新罗为根据地,四面出击,歼灭黄皮、章山、上井、十三都等18处民团。20年8月7日,在龙潭头毙、伤敌19人。21年5月,浙保两个团和仙居、永嘉两县民团攻陷新罗,全村80多户120多间房子全部被焚。永洪率部帮助群众重搭茅篷,筹资买粮食、添耕牛。8月24日,在骑马坑口,伏击再次进入新罗敌兵500多人。次年1月24日,率部跳出包围圈,夜袭皤滩。5月,浙保在新罗周围拆屋移民,制造无人区,8月20日,永洪在金坑口只身陷入重围,毙、伤敌各1人后被捕。9月10日,在皤滩殉难。

张连胜

张连胜(1861~1934),字丹庭,黄岩江口唐家岙人。清光绪二年(1876),卖掉家中仅有2亩山地,半留其母为生计,半作旅资赴宁波投军。由行伍累功,任定海中军游击。因进剿上虞大岚山有功,升定海参将,调任太平参将。三十一年后,任副将,总兵。宣统元年(1909),浙江外海水师改编,任北路水师统领,苏浙浅水巡舰联队统领。辛亥革命,征募台温子弟数千人,编为选锋营,随苏浙沪联军会攻南京。民国元年(1912),任总统府咨议。3年,水军巡舰改编,解甲归家,定居县城三板桥。与葭沚黄楚卿、路桥杨晨等人,在海门创设振市公司,集资建造海门码头,购客货轮往返上海。9年,与林勤圃合资创办新华电灯公司。12年,浙江贿选议员,张连胜等台州各县代表在海门镇举行千人集会,反对贿选,派代表上省抗议。11年与19年,台州水灾,饥荒严重,至上海筹款办赈,运米接济。

林 炯

林炯(1900~1937),字电岩,用名马良、王德,临海宝藏岙人。省立第六中学就读,参加学潮被开除。民国11年(1922)考入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参与南京学生、工人运动,次年加入共产党。14年(1925)暑假,与李敬永、陈学西、林迪生等回临海,创办消夏社、平民夜校和在校学生补习班。9月,成立乙丑读书社,以“努力读书、改造社会”为宗旨,提倡学习马列著作,传播革命思想。15年11月,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次年下半年回国,在上海中共中央做翻译工作,主编《中国工人通讯》。20年,被捕经营救获释,派赴湘鄂西根据地任宣传部长。22年夏,任中共满洲省委宣传部长,省委书记,组织抗日武装。23年9月,调赴苏联莫斯科,任《救国时报》编辑,宣传红军长征和东北游击队抗日事迹。因苏联肃反扩大化遭逮捕,屈死狱中。

吴先清

吴先清(1904~1937),女,又名吴德芝、吴仙清,临海县城人。台属联立女师附小毕业,考入浙江省立蚕业讲习所。民国8年(1919)五四运动,被选为蚕校学生代表,率同学上街游行示威。次年夏毕业,入杭州私立美术学校习画。13年加入共产党,同年与宣中华结婚,至上海工人补习学校教书,在沪西区开展妇运工作。14年8月,任中共上海区委妇女委员会委员。年底,赴莫斯科东方大学,负责共青团宣传。17年春,东方大学与中山大学合并为中国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留校工作,与王明宗派活动进行坚决斗争。18年春回上海,在浦东开展工运。次年夏,调中央特科情报机关,以黄岩蜜橘开设水果店,作秘密联络站。22年,频繁往来上海与日本东京间,在东京牙科诊所以学护士为名,负责联络。25年,化名罗莎·拉库拉夫,再赴莫斯科马列学院学习。次年11月,苏联肃反扩大化,被诬为日本间谍,流放西伯利亚而死。

陈安宝

陈安宝(1891~1939),字善夫,路桥横街马院村人。民国5年(1916)保定军校第三期毕业,任陆军第2师排长,连长。16年参加北伐。历任第26军6师17旅营长,团长,旅长,第79师副师长,师长。26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上书抗战。不久,加入第一战区,由潼关东进河南辉县,继又南下沪杭一带,阻击日本军,屡建战功。次年7月,升任第29军军长,至赣北涂家埠、吴城以北与鄱阳湖、抚河东岸担任守备任务。28年3月,参与南昌会战,在南浔一线阻击日军101师团。4月底,渡抚河,克谢埠市,攻至南昌附近。5月5日,指挥3个师主攻南昌,6日下午,赶前线督战途中,遇日机轰炸牺牲。

29年7月,国民政府追赠为陆军上将。8月15日,中共中央在延安礼堂举行追悼张自忠、陈安宝、郑作民、钟毅大会,毛泽东、朱德、周恩来题“尽忠报国”、“取义成仁”、“为国捐躯”挽联。1983年12月,国家民政部追认为革命烈士。

喻长霖

喻长霖(1857~1940),字志韶,黄岩仙浦喻村人。少时就读母舅王棻执教的九峰书院。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榜眼,授翰林院编修。次年,筹款围筑宁海六敖里塘。二十九年,任京师大学堂提调,与王舟瑶创立黄岩公学。次年,受聘为台州学务处总理兼三台中学堂监督。三十三年八月,受翰林院派遣,去日本考察学务,次年五月返,任京师大学堂庶务提调。宣统间,任实录馆纂修,京师女子师范总理,资政院议员,授四品衔。辛亥革命后,谢绝袁世凯授官归乡。民国3年(1914),任浙江通志局提调,参与编纂《浙江通志》。15年,主纂《台州府志》,至20年成书140卷,36册,收录民国之前台州历代文献、诗文典籍、文物金石史料,考据翔实,重要内容突出,是一部汇总性府志,为南宋《赤城志》之后集大成著作。晚年客寓上海,卖文鬻字。著有《清儒学案》、《醒諟斋初稿》等经史著作18种。

林泗斋

林泗斋(1892~1941),号牧夫,原名林法亮,路桥新桥田际村人。民国16年(1927),加入共产党。次年5月,任中共黄岩县委委员,7月领导减租斗争被捕,18年12月出狱。19年3月,去上海向中共中央汇报台州党的工作情况后,留上海活动。21年回到黄岩,23年任茅畲小学校长。26年后,任中共黄岩县(工)委书记,建立茅畲小学、浦洋、桐树坑支部,发展大批共产党员,控制县政府政工队和救亡室,成为合法的抗日阵地。至28年3月,建立横街、头陀、乌岩、桐屿、城区5个区委,调任中共天台县委书记。29年2月,赴新四军16旅工作,兼任中共丹阳县委书记。次年6月,病逝江苏宜兴。

陆 蠡

陆蠡(1908~1942),学名圣泉,笔名陆敏、卢蠡、大角,天台平镇岩头下村人。民国18年(1929),上海国立劳动大学工学院机械工程系毕业。20年秋,至福建泉州平民中学任理化教员。喜科学与文艺,精通英语、法语,自修日语、俄语,业余从事翻译与写作,与同事吴朗西等创办泉州语文学社。24年,入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与巴金、靳以、丽尼负责编辑工作,从事翻译与创作。26年“八一三”上海战事后,主持文化生活出版社,创办《少年读物》(半月刊),任主编。31年4月13日,日军查抄出版社。陆蠡去法租界巡捕房交涉被扣押,转解虹口日本宪兵拘留所,受严刑折磨后牺牲。1983年4月,民政部追认为革命烈士。著有《海星》、《竹刀》、《囚绿记》、《江南春》(与缪崇祥、庄瑞源、靳以合集)等散文集,译作有《葛莱齐拉》、《罗亭》、《烟》等小说集。

杨炎宾

杨炎宾(1921~1943),玉环玉城人。8岁进环山小学。“七七”事变前后,与进步同学组织烽火社(后改办快报社),出版《烽火》(月刊)、《快报》(日报),宣传抗日。民国26年(1937)12月,赴平阳山门参加中共闽浙边区临时省委举办的抗日救亡干部学校学习,次年4月加入共产党。历任中共玉环县支部宣传委员,中心区委宣传委员,县委书记。29年4月,调任中共临海县委书记。同年夏,中共台州特委书记在黄岩被捕,押解至临海境内,炎宾领导营救成功。皖南事变后,化名林宗友,任中共台北联络员兼三门县特派员,与郑加治等建立三门——宁波——四明山、三门——上海——苏北两条交通线,掩护革命骨干安全撤离危险区域。31年7月18日,在三门海游镇被捕,囚于临海监狱,累遭毒刑。次年1月牺牲于狱中,年仅22岁。

陆翰文

陆翰文(1890~1948),号海石,临海县城人。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参加光复会,宣统三年(1911)武昌起义,加入光复军敢死队,参加光复上海、杭州与攻克南京等战役。民国2年(1913),接办私立回浦高等小学校。5年,投入反袁斗争,推举为浙江省临时参议会参议员。次年,张勋复辟,翰文避难日本,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抗议校方侮辱中国留学生,改入雅礼大学音乐专科。8年回国,仍主办回浦小学。13年,设幼稚园,为台州私立幼稚园之始,同年增办初中部。28年增办高中,使回浦办成小学、初中、高中齐全的学校。30年,在大田设上沙分校。办学30余年,兼任音乐、体操、历史、国文等课教员。聘知名人士邵西镐、许雪樵、徐懋庸、许天虹、曾杰华任教。

章 梫

章梫(1861~1949),名正耀,字立光,号一山,三门海游镇人。18岁中秀才,赴杭州诂经精舍深造,名师俞樾面授文史。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考选拔贡。先祖在宁海县前方头有废塘、山等遗产,年收租银3000两,章梫裁减为1000两,并以500两作办小学经费,300两作地方公益,200两作管理费。二十八年,受聘为上海澄衷学校校长,同年中举人。三十年登进士,殿试选授翰林院检讨。历任京师大学堂译学馆提调、监督,国史馆协修、纂修,功臣馆总纂,德宗实录馆纂修,京师大学堂经科、文科提调,邮传部、交通部传习所监督,北京女子师范学校校长。

民国3年(1914),辑成《德宗实录》后回上海,拒绝袁世凯去政事堂任职。后受聘为青岛孔德大学教师,商务印书馆编辑,参与续修《浙江通志》,稿成至仓圣明智大学,主授文史。18年,台州灾荒严重,与台籍旅沪人士成立台灾急赈会,捐款6万余元。“七七”事变京津沦陷,居上海租界以吟诗作书自洁。工草书,笔墨传世甚多。著有《康熙政要》、《旅纶金鉴》、《一山文存》、《一山息吟诗集》、《王(舟瑶)章(一山)诗存合刻》,译日文《教授学管理法纲要》,校订辑刊《逊志斋集》。

林森火

林森火(1933~1950),玉环坎门人。家境贫寒,12岁始入小学就读,勤奋好学,喜绘画、木刻。民国36年(1947)4月,中共坎门小教支部秘密组织儿童团,被推为队长。解放初期,沿海岛屿被国民党军占据,不断骚扰坎门,森火配合民兵站岗放哨。坎门几次战斗,与民兵一起为部队运送茶饭,传递情报。1950年11月20日上午,敌军又一次袭击坎门,战斗激烈,森火直奔解放军指挥部请求任务。近午时刻,在炊事房为部队烧茶饭,被敌炮弹击中牺牲,年仅17岁。1955年9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发光荣纪念证。1985年,共青团中央少先队工作委员会与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联合编辑《中国现代少年英雄传》,被列为全国13位现代少年英雄之一。1987年,塑像在坎门区中心小学落成,全国妇联主席康克清题“少年英雄林森火”。

林 蔚

林蔚(1889~1955),字蔚文,黄岩县城东禅巷人。清宣统二年(1910),江南陆师学堂工程科毕业,任杭州新军工兵连长。辛亥革命参加杭州起义,编入援苏支队,进攻南京天保城。民国5年(1916)陆军大学毕业,任工兵营长,团长,师参谋长。民国16年后,任国民革命军第11师33旅旅长,陆海空三军总司令部参谋处长兼第二厅少将厅长。19年4月,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中原大战开始,跟随蒋介石转战河南、山东、山西、陕西。次年,任南昌行营参谋处长。21年后,任军事委员会军令部次长兼办公厅副主任,军委会铨叙厅中将厅长,军委会办公厅主任。

26年,淞沪抗战,受命草拟设置四大战区。7月11日至8月12日,参加国民政府军事主任长官会议,参与制订抗日战略方针与军事部署。次年,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室第一处主任,随迁武汉、重庆。28年,任军委会桂林行营副主任兼参谋长,协调中央军与桂系军队关系。次年春,任军委会办公厅主任兼军统局局长。31年,任军委会驻滇参谋团团长,协调驻缅甸中英两国军队作战。次年11月,蒋介石参加开罗会议,林蔚任侍从室主任,为主要随员之一。33年12月,任军政部政务次长。国民政府迁回南京后,任国防部政务次长,参谋次长,代参谋总长,当选国民党第六届中央监察委员。去台湾后,升“陆军二级上将”,任“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顾问”和“国策顾问”。

朱一清

朱一清(1878~1955),又名逸卿,仙居县城河桥里人。清末秀才。光绪二十九年(1905)东渡日本,入大森体育专科学校,同年在东京参加同盟会成立大会。次年冬回国,根据秋瑾指示,奔走嵊县和台属各县联络会党,筹划武装起义。宣统二年(1910)初,清军镇压仙居反食盐专营暴动,在南塘、上王周、大洪一带滥杀34人,烧毁民房512间。一清联络数百旅杭同乡,在吴山阮公祠集会声讨,并深入现场调查,上控浙江抚院;把呈文缚于背上,叫天哭地行走杭州市区,争取各界同情和支持。后在省咨议局副局长、法部主事沈钧儒等干预下,巡抚增韫将台州管带江文光等降职调离,对受害区抚恤和救济。

辛亥革命,一清联络郑万枝、张大牛等,率领武装义民百余人进军南京。回杭州任督军署监征委员,后以行医治病为业。民国34年(1945),当选县参议会议员。同年6月,双庙粮库主管人侵吞公粮300多石,县参议会派张定邦、朱世义、朱一清等8人前去核查,7人被酒肉笼络,独一清拂袖罢宴,拒不署名。新中国成立后,已是古稀高龄,仍在朱溪和城关行医。

项士元

项士元(1887~1959),原名元勋,又名家禄,别字慈园,笔名石槎,临海县城人。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进三台中学堂,次年赴杭州求学,毕业于杭州府中学堂。宣统三年(1911)一月,全省中学、师范毕业生复试,列名优贡。民国元年(1912),与王家瑾、蒋雄振等组织台州青年党,与卓荦等创建临海私立高等小学校。次年,与李超群等创办赤城初级师范学校。3年,应浙江省图书馆邀,从事史志编纂。6年7月,创办《时事日刊》,痛斥张勋复辟,揭露浙江督军杨善德罪行。次年,与临海县知事汪莹、劝学所所长严秉钺筹建临海图书馆,捐藏书万余卷。8年,任省立第六中学兼回浦学校国文教员。五四运动时,发起成立台州救国会,被推为会长。次年6月,省教育厅以“过激党”为名,勒令“停止教职,永不叙用”。11年10月,赴宁波出席华洋义赈会,为台州力争分配差额,被誉为“一启口值四万元”。15年,任杭州《之江日报》主笔。17年,参加杭州新闻史编纂筹备委员会,编成《浙江新闻史》。抗战时,任省通志馆浙东办事处主任。34年,主编《临海县志稿》。

新中国成立后,任县人民委员会委员、台州文物管理委员会负责人。为搜集抢救文物,遍及台州各县,并捐献藏书2万余卷、文物19箱。著有《台州经籍志》、《临海集》、《中国簿录考》、《浙江方言考》、《两浙艺文志》等约130种,审订《两浙著作考》。

陈愚亭

陈愚亭(1888~1960),又名齐良、宗直,玉环芳杜西林村人。17岁中秀才,榜标第一。青年时任塾师,兼习中医,后专业行区。从医几十年,对贫寒病人解囊相助,常于处方批注“药费由吾负担”,人称“愚亭佛”。民国18年(1929),玉环县灾荒,从江苏镇江购进高价大米,平价出售,亏空部分卖田弥补,地方父老赠送“乐善好施”匾额。28年3月,捐资在楚门筹办东方小学,推为校董,躬身兼教。一度主持校务,聘请中共党员多人任教,小学成为秘密据点。后兴办东方中学,捐田10亩。35年,玉环中学创办,任校长,以自家5亩好田调换晒谷坦和学校操场。30年代初,赠送应保寿短枪两支,支持革命。解放战争期间,为游击队馈送衣被、粮食及药品。新中国成立后,被誉为开明士绅,当选县人民代表。1956年,任玉环县人民医院副院长。次年冬,因患脚病辞去职务,回楚门联合诊所从医。

郑邦捷

郑邦捷(1907~1961),字敏之,号仁杰,三门珠岙后辽村人。浙江省立第六师范毕业,从事小学教育。民国16年(1927),参加国民革命军第1军第3师,逐级迁升至师长。38年1月,第13军驻北平,军长石觉南逃,邦捷为代军长,召集各师长商议,决定起义。1月29日,独自驱车出西门,找寻解放军平津前线司令部,2月2日迎解放军入北平。13军改编为解放军独立第47师,任第44军副军长兼第47师师长,不久因病回杭州。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杭州市委员会第一届委员、第二届常务委员,浙江省政协第二届委员、杭州市政协第一届委员。

周炳琳

周炳琳(1892~1963),字枚荪,黄岩上垟乡人。民国元年(1912)以第一名成绩毕业于黄岩县中学堂,次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5年升北大法科经济门。7年,与邓中夏、许德珩等,发起组织《国民》杂志社,聘请李大钊为导师。五四运动,任全国学生联合会秘书。同年夏,作为学生代表,到上海谒见孙中山。9年毕业,蔡元培选拔炳琳等5名优等学生,由上海民族资本家穆藕初资助出国留学。14年回国,任教北大经济系,经李大钊介绍,参加国民党。后任河北省教育厅长,北大法学院院长。24年底,得悉红军到达陕北,与许德珩、魏璧、劳君展教授购物资送往陕北慰问,毛泽东回信感谢。26年春,经蔡元培推荐,任教育部常务次长。

抗战开始,建议北大、清华、南开三校迁往内地,成立临时大学。任昆明西南联大经济系教授,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兼副秘书长,主张国共合作抗日。在一次会议上,国民党顽固派通过攻讦共产党决议案,中共参政员愤而退席,炳琳发言斥责,会后邀部分参政员去中共办事处慰问。周恩来夫妇设宴欢迎叶挺出狱,邀炳琳作陪。抗战胜利后,与朱自清、闻一多,汤用彤等10位教授联名致电蒋介石、毛泽东,要求召开政治会议,成立联合政府。34年“12·1”学生运动,代表西南联大教授会向学生演讲,向当局洽商惩办凶手,参加起草《抗议书》和《呈最高法院告诉状》。35年,回北大任经济系教授和法学院院长。7月28日,重庆各界隆重举行被特务杀害的李公朴、闻一多追悼大会,请炳琳任主祭人。

1949年1月,拒绝飞往南京。秋,辞法学院院长,专任经济系教授。次年,参加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任中央团结委员。1952年“思想改造”运动中,抗拒改造,成为北大重点人物。毛泽东批示“像周炳琳那样的人还是帮助他们过关为宜”。7月30日,炳琳在千人大会上作第4次检讨,终于被通过。同年冬,被选为民革中央委员,后任全国政协二、三届委员。卒后,周恩来、彭真、许德珩等送花圈。译作有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法文部分。

柯 璜

柯璜(1876~1963),字定础,路桥桐屿人。清末京师大学堂毕业,历任山西大学物理教授,美术教员,山西博物馆馆长,山西图书馆馆长,北京故宫陈列所主任,全国孔学总会副会长。抗日战争期间,避居重庆歌乐山,鬻字卖画。将文天祥《正气歌》刻石拓片,分赠全国军队旅长以上军官,著撰写《历代权奸传》,鞭挞汪伪汉奸。1949年,办蜀中艺术专科学校,任校长。当选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西南区美术工作者协会主席,任重庆艺术专科学校校务委员会主任委员,重庆市文史馆副馆长。1957年去山西,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山西分会主席、山西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第二、三届委员。柯璜是著名画家,作品有《绿天丛帖》、《绿天花卉画册》,编有《孔教十年大事》。

王 璡

王璡(1888~1966),字季梁,黄岩县城双桂巷人。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入北京译学馆习英文。宣统元年(1909),经清廷“赔款学生”考试,选拔留学美国柯兴学院与理海大学攻读化工。与任鸿隽、赵元任、胡明复、秉志、相铨、竺可桢等成立中国科学社。民国4年(1915)毕业回国,任南京高等师范学院(今南京大学)、南京东南大学化学系教授、系主任,当选中国科学社理事、《科学》杂志编辑部部长。16年,任中央大学教授、理学院院长,兼中国科学社论文讲演委员会委员。18年,创办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任所长。次年,发起创立中国化学社,任上海分社理事长。24年8月,再赴美留学,任明尼苏达大学访问研究员。两年后获科学硕士回国,任四川大学、浙江大学教授,浙大化学系主任、师范学院院长、理学院代理院长。1952年后,任浙江师范学院、杭州大学教授。“文革”初遇害。

毕生致力研究中国化学史,擅长经典微量分析。用古钱分析研究中国古代冶金史,正确区分汉、三国、晋、隋五铢钱,中国用锌的起源与进化,解决鑞的化学成分与铅、锡、锌之间关系等问题的争议,成为中国化学史与分析化学的开拓者之一。撰写与翻译大量中国化学史论文、国外科学史资料、分析化学教科书与科学家传记。从事化学科研,讲授分析化学、矿物学与化学史,培养大批化学科技人才。历任全国政协第二、三、四届委员,浙江省政协第二、三届副主席,九三学社杭州分社副主任委员,中国化学工业会上海分会和浙江分会理事长。著有《五铢钱的化学成分》、《古代应用铅锌锡考》、《中国古代金属化学》、《丹金术》等。

陈克非

陈克非(1901~1966),号钟灵,天台螺溪村人。民国14年(1925),考入黄埔军校第5期,次年毕业,任第2军第9师第25团少尉排长,升至团长。27年5月,日军进攻鲁南,克非奉命率部自徐州东调,牵制陇海路东段日军。在邳县、郯城地区与日军激战4昼夜,全力策应主力部队台儿庄战役,取得大捷。次年末,开赴广西,率部主攻收复昆仑关,升副师长。32年,率第9师渡过怒江,围歼日军于滩头阵地,保障后续部队过江。在滇西边境浴血奋战,打通中印公路,攻占芒友,与驻印新一军会师,立首功,获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褒奖。接着,担任中印公路东段警备任务。云南省主席之子仗势武装贩运鸦片,克非派部队拦截,省政府要员出面干涉,克非当众将鸦片全部焚毁。33年末任第9师师长,36年升军长,38年任第20兵团中将司令官。1949年12月,于四川郫县率部起义,历任解放军第50军副军长,湖北省人民委员会常务委员,省参事室副主任,省政协常委,全国政协第三、四届委员。

张作干

张作干(1906~1969),温岭石粘六份村人。入宁波斐迪学校就读,“五卅”惨案发生,与同学发起反帝救国运动,上街游行。秋,考入上海复旦大学生物系。民国16年(1927)春节回乡,时北伐军入浙,留乡参加创办中山中学。后考入燕京大学生物系,毕业后留校任助教。任山东齐鲁大学生物系、北京协和医学院讲师。36年,赴美国康乃蒂克大学留学,获哲学博士学位。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北京协和医学院解剖学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医学研究所实验形态学系教授,兼任中国医科大学组织胚胎学教研组主任、教授,又任中国解剖学会常务理事、《解剖学报》主编。对发展组织化学,促进新技术应用,作出贡献。著有《各种因素对于骨骼结构及发育的影响并论及畸形的成因》、《组织学》(合作),译著《胚胎学》。

曹仲渊

曹仲渊(1892~1972),名肃,玉环坎门前街人。民国5年(1916)南京海军雷达学校毕业。15年,任黄埔军校无线电高级班上校教官。17年,公费去英国马可尼无线电专科学校攻读。21年回国,在上海开设大华无线电公司,任总经理兼工程师。抗日战争时,任江西省建设厅电信总队长,贵州大夏大学教授兼理学院院长。抗战后,重新开设大华无线电公司,倾向革命,公司成为中共上海党组织秘密联络点。后接受中共上海党组织劝说,出任国民党海军司令部电工处处长,为中共党组织秘密提供军事情报。新中国成立后,任吴淞商船学校校务委员会主任委员。1953年学校迁大连,改名大连海运学院,连任总务长。著有《马可尼传》、《无线电发明及发展史》。

屈映光

屈映光(1883~1973),字文六,临海东塍人。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赴杭州就读赤城公学,加入光复会。后任安徽督练公所书记,台州印山商业学校监督,安徽陆军测绘学堂教习。宣统元年(1909)至上海,创办《风雨报》。辛亥革命任浙军兵站总参议,以浙军代表身份,与十六省代表齐集南京,筹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民国元年(1912),任浙江都督府民政局长。3年,任浙江巡按使。次年12月,支持袁世凯,受封一等伯爵。5年4月,童保暄、夏超等驱走朱瑞,宣布浙江独立,屈映光兼都督,又密电袁表示效忠,袁授以将军衔。5月1日,派人捕杀中华革命军浙江司令夏尔玙,因各界不满而辞职。

7年,任北洋政府国务院顾问。8年,任山东省省长,注重修治黄河,著有《治河说略》。次年,辞省长职,居北京学佛,应聘为大总统府顾问。12年10月,与蒋尊簋、吕公望等在宁波组织浙江自治委员会。14年5月,任段祺瑞政府临时参政院参政、善后会代表。15年3月,任北洋政府(许世英内阁)内务总长,5月辞职环游欧美,同年回乡,于城内创立振华中学。18年,受佛教密宗灌顶法,称“法贤上师”,集资修订《大藏经》。27年,任国民政府赈济委员会副委员长。1949年去台湾,任“国大”代表、“总统府”国策顾问。撰有《心经诠释》、《金刚经诠释》。

张 铨

张铨(1899~1977),字克刚,仙居县城西门村人。民国10年(1921),考入燕京大学皮革学系,毕业留校任助教。26年,赴美国深造,获硕士、博士学位。29年8月归国,任成都华西协和大学化学系教授。30年,发表重要论文,提出单宁与生胶原结合是物理——化学总和,为发展植物鞣革科学作出重大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任华西大学化学系主任兼四川大学教授,四川化工学院(今成都科技大学)皮革教研室主任。1952年夏,负责筹建中国第一个制革专业——皮革、毛皮及鞣皮剂专业。1955年,兼任林业部植物鞣料研究室主任、高等院校皮革工艺专业课程教材编审委员会主任委员,主编高等院校统编教材《皮革工艺学》。1959年,率领皮革专家小组,出席在莫斯科召开的皮革学术交流会议,宣读《中国皮革涂饰剂生产、应用和研究的概况》论文,博得与会专家赞赏。为全国政协第三、四届委员。

蒋宗瀚

蒋宗瀚(1900~1978),字宣富,号得舒,黄岩北洋前蒋村人。家境贫寒,9岁在茅庵道观束发入道。12岁用斗米换《本草纲目》,自习医学。17岁入委羽山大有宫,始行医。24岁在海门南门山买地建观,潜心修道和行医。27岁坐关,专攻道经和医学。民国18年(1929),在武汉考戒得第1名天仙状元。22年,以律师身份设坛演戒,全国12省87名道徒赴委羽山大有宫受戒,聆听律法。24年,任大有宫方丈。朝夕攻读古籍医书,擅长针灸,常以5贴中药治愈疑难病症,免收孤苦病人诊费,并助草药,台州各地求医者不绝。

1955年,组建海门区联合诊所,次年转为海门中医院,任副院长。后在温州第一医院、省莫干山医院、浙江医科大学、省中医研究所、浙江医院任针灸医师。1962年,任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兼北京白云观方丈。1965年,老母骨折,申请回籍。次年3月,入黄岩县第二医院(海门)中医科工作。“文革”初,被隔离审查,多次批斗,1975年退休。为省政协二、四届委员。

钟振鉴

钟振鉴(1909~1978),温岭茶山乡扁屿村人。出身贫苦。新中国成立初期,三次出席省农业劳模代表会议。1951年,种植双季稻亩产474公斤,获中央人民政府丰产奖章。次年亩产520公斤,创全县最高记录。首创水稻双株连作法,丰产经验收入《华东农业丰产经验汇编》。1956年,任农业社主任,全社3462亩水稻,亩产439公斤,比一般农业社高21%,获省农业模范单位称号。1959~1961年困难时期,超额完成粮食交售任务,自家以糠菜度日。20世纪50年代初,任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副主席。

胡步川

胡步川(1893~1981),字竹铭,临海更楼乡石鼓村人。民国10年(1921),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毕业,留校任助教。次年,随师李仪祉去陕西省办水利,任渭北水利工程局测量队长。后任西北大学工科教员,教测量学、钢筋混凝土学和木结构学。17年任华北水利委员会工程师。次年,受浙江省水利局聘请,兴建金清闸和西江闸,至22年6月告竣,黄岩、温岭得益农田130万亩。24年春,李仪祉邀步川入陕,主持渭惠渠、洛惠渠工程。27年,任渭惠渠管理局局长,兼陕西省水利局代局长。因不愿加入国民党被降职三级,减俸三分之一。36年秋,转任陕西省水利局技正。

陕西省解放后,历任浐河、灞河堵口复堤工程处主任,西北军政委员会水利部水政处长,西北水利工程试验所所长。1957年后,调国家水电部水利科学研究院,任水利史研究所所长,编李仪祉遗著。1974年退休回乡,关心教育、水利,赠款3000元修建石鼓小学,协助石鼓附近各村在始丰溪、永安溪建筑堤坝11座。1979年,与水利界知名人士汪胡桢等,联名上书国家水电部,要求为李仪祉恢复名誉出版文集。

陈荩民

陈荩民(1895~1981),原名宏勋,天台县城人。民国5年(1916),考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今北京师范大学)数理部学习。7年,加入北京大学、北京高师进步学生组织的国民杂志社,任评议员,参加反帝反封建爱国活动。8年五四游行时,与匡互生、杨明轩、朱究庭等翻墙进入卖国贼曹汝霖住宅院,打开大门,使游行人员入内,痛打章宗祥,火烧赵家楼。次年毕业留校任教。10年赴法国里昂中法大学学习,14年毕业,获理学硕士学位。回国历任浙江省立第六中学校长,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教授,中国数学会评议员。26年7月,上海沦陷,将育青中学迁至家乡,发动各界捐募办学。28年,任英士大学教授兼教务长,后任北洋工学院院长。抗日战争胜利后,任北洋大学教授兼理学院院长,兼北平部主任,积极支持学生爱国民主运动。天津解放前夕,反对教育部将北洋大学迁往台湾,领衔与18名教授在报纸上发表公开信,要求城防司令陈长捷撤出天津。

新中国成立后,任华北大学工学院教授兼校务委员,参加高教部高等数学教材编审工作。1973年“文化大革命”中,写信给周恩来总理,建议加强高等院校基础理论教育与研究。著有《高等数学教程》、《高等数学基础》。

林淡秋

林淡秋(1906~1981),原名泽荣,笔名林彬、应冰子、应服群、肖颂明,三门蒲西乡小蒲村人。民国11年(1922),考入上海大同大学,后转上海大学攻读英文。“四一二”政变后,上海大学被封闭,与柔石等在宁海中学义务教书。17年,进上海艺术大学英文系,因支持德租界电车工人罢工,被羁押周余。获释后,至新加坡华侨中学任教。19年春,回上海与柔石等从事文学活动,翻译出版百万字。22年,开始发表小说、散文与评论,参加中共领导的社会科学者联盟。24年,转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任常务委员、组织部长。次年春加入共产党。抗战期间,与柳乃夫、江峰,带领上海文化界内地服务团,前往江、浙、皖宣传抗日救亡。之后,在夏衍创办《译报》做编译工作,创办《新中国文艺》、《奔流》等刊物,与于伶、满涛等主编《文学与戏剧》。31年春,转移至新四军根据地与游击区,任《知识青年》主编、《滨海报》社长与《苏中报》、《抗敌报》总编辑。抗战胜利后,在上海《时代日报》任主编,兼管副刊《新文学》。解放战争时,发表新华社电讯与民国政府管辖区反饥饿反内战、要民主等消息。37年8月《时代日报》被查封,改办《时代半月刊》。

新中国成立后,任《解放日报》编委兼驻京办事处主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兼文艺部主任。出版小说集《散荒》、随笔集《业余漫笔》。1958年后,任杭州大学副校长,浙江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联党组书记。“文化大革命”中遭迫害。1978年平反恢复职务,任省第五届人大常务委员。1979年,当选全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协理事,任《辞海》编辑委员会委员。1980年当选浙江省文联主席。

王观澜 徐明清

王观澜(1906~1982),原名金水,字克洪,临海县城天灯巷人。16岁入省立第六师范预科学习,改名观澜。民国14年(1925),被选为学生会主席,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次年转入共产党,任学生党支部书记。16年去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19年底回国。20年1月,任中共闽粤赣特委代理宣传部长,兼(上)杭武(平)县委书记、汀州市委书记,主编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次年,任查田运动指导委员会主任。23年1月,任苏维埃中央政府土地部副部长、中央土地委员会副主任。10月,随工农红军长征。遵义会议后,任军委干部团地方工作团主任。到达陕北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土地部部长、中央农委主任。27年,被王明、康生诬称“托派”,毛泽东称为好同志。次年,被选为党的七大代表。因肠胃病与严重神经衰弱症住院医疗,毛泽东到医院看望,写信鼓励“既来之,则安之,让身体慢慢增长抵抗力”。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农业部党组书记兼副部长,国务院农林办公室副主任,兼北京农业大学校长、党委书记。注重调查研究,坚持实事求是。党内在农业合作化问题上发生原则争论,观澜至江、浙农村调查,如实向中央报告,毛泽东批转全国。“大跃进”年代,至河北省徐水一带视察,上书中央“浮夸是万恶之源,欺骗是害人之本”。“文革”遭迫害。1975年后,任四、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国家农业部顾问组组长,为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徐明清(1911~2008)女,原名徐一咏,临海溪路乡南岙村人。王观澜夫人,出身名医世家。民国15年(1926),在台州女子师范读书时参加共青团。17年,就读南京晓庄师范学院,任校团支部书记,转为中共党员。参加陶行知创办的“工学团”,任负责人。24年4月,因叛徒告密被捕,坚贞不屈,经陶行知等人活动,于次年保释出狱,调西安工作,任市委委员、妇女支部书记。再调延安,进中央党校学习,任党总支妇女委员,后任中央组织部妇女科长等职。

新中国成立后,在农业部、农村工作部做人事工作。1958年,向毛泽东大胆直言写信,反映农村浮夸风所造成恶果。“文革”开始,夫妻挂牌游街批斗,观澜脊椎骨被打坏,明清被赶到湖北沙洋监督劳动4年。1976年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被审查,原因是为江青“出面作假证明,(使江青)钻进党内”,关押秦城监狱800多日。1981年9月,中央书记处第121次会议,通过中组部复查结论:“徐明清同志没有包庇江青的问题。”

王雪莹

王雪莹(1901~1985),女,温岭箬横下墩村人。刻苦自学,考入省立女子师范学校,后入省立医学专门学校。民国24年(1935),自费留学德国维慈堡大学药学院,获博士学位。29年学成回国,任杭州民生制药厂上海分厂厂长,上海中华酸碱厂厂长,英士大学教授。解放战争期间,一度担任宋庆龄秘书。37年6月5日,上海举行反帝示威大游行,著名教授郑太朴与进步学生被军警围困10小时之久,经雪莹机智接应脱险。多次让进步学生隐藏自己住处,躲过搜捕,资助路费,转送解放区。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华东工业部化工处、重工业部化工局工程师,化工部科技情报研究所主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技术顾问。为全国政协第二、三届委员,第四、五、六届常委。在管理化学农药生产时,发现农药污染危害,率先提倡生物防治,反对滥用农药。提出在化肥生产过程中添加微量元素,提高肥效。1966年3月,邢台地区地震,捐款8000元支援灾区人民。80高龄时,两次跋山涉水,深入太行山区,考察食管贲门癌病因,探索用微量元素防治。论文《微量元素防治癌症初探》、《微量元素与祖国医学》受学术界重视。1981年,支持中国农工民主党北京市委成立微量元素与人体健康研究小组,任顾问。1984年,捐款1万余元建立“王雪莹环境地学、微量元素与人体健康研究奖励基金”。

周至柔

周至柔(1899~1986),原名百福,临海东塍人。省立第六中学毕业,入保定军官学校,民国11年(1922)毕业,分发浙军第2师见习。13年,任黄埔军校教官。参加东征,任虎门要塞司令部参谋长。北伐时,任国民革命军第21师团长,师参谋长,参加龙潭战役,17年4月升少将。21年,任第14师中将师长,第18军副军长。23年,任中央航空学校校长,25年任航空委员会主任。抗战期间,任空军前敌总指挥,中央空军军官学校教育长,随蒋介石出访印度,又随赴埃及参加开罗会议。33年8月,国民政府授予青天白日勋章。35年,任空军总司令,兼侍从室第一处主任。去台湾后,任“陆军一级上将参谋总长”兼“空军总司令”,“台湾省政府主席”,“总统府参谋长”,“国家建设计划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建设研究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历任国民党第七届中央委员,第八、九、十届中央常委,第十一届中央评议委员会委员,第十二届中央评议委员会主席团主席。周至柔是中国空军创始人,著有《空军十年》。

丁魁梅

丁魁梅(1916~1986),女,天台县城东坑边村人。民国17年(1928)就读天台中学,24年秋,入浙江大学附设高工染织科,后转入杭州师范学校。“七七”事变后离校回乡,参加天台县抗日后援会和民众抗日救国团。27年2月,加入共产党,任中共天台县委妇女部长,战时政治工作队第二区区队长,台州特委妇女部长,浙江省委妇委委员兼省委机要秘书。次年7月,当选为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10月,与中共浙江省委书记刘英结婚。31年,刘英被捕牺牲。魁梅强忍悲痛,处理文件密码,急告各特委书记,辗转至上海,向中共华中局派驻上海的杨斌与谭启龙报告。

1949年3月,出席第一次全国妇女代表大会。历任中共南京市委直属机关党委副书记,江苏省轻工业局局长,浙江工业交通部干部处处长,省轻工业厅副厅长。“文化大革命”中遭受迫害。“文革”结束后,任省人事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病逝后骨灰与刘英合墓于永康县方岩。

於毓文

於毓文(1933~1987),路桥蔡于西洋村人。1956年,上海第一医学院毕业,入中国医学科学院,为药理学副博士研究生。1960年毕业,留院药物研究所药理系工作。1979年9月,得到世界卫生组织奖学金,赴英国伦敦大学进修临床药理学。次年回国任研究员,协助建立临床药理研究室,培养进修生和研究生。对临床药理与药物代谢有专长,在国内外专业刊物发表30多篇科研论文,参加编写《临床药理学》、《治疗药理监测》、《药物代谢和药代动力学》,主译英国劳伦斯、伯奈特《临床药理学》,申请日本、联邦德国新药专利各1项。论述男性避孕药棉酚研究学术论文《(±)、(+)及(-)棉酚的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在国际棉酚学术讨论会上宣读,受到专家一致好评,获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荣誉证。

郑企因

郑企因(1894~1988),女,黄岩县城砚池巷人。民国6年(1917),日本东京女子医学专门学校毕业,在东京神田浜田产妇科病院实习。11年9月回国,任浙江省立女子产科学校校长,北平香山红十字会女医院医师,福建漳州闽南医院主任医师。22年9月,再渡日本,攻读博士学位。26年7月,日军侵华,放弃再过2个月即可获得博士学位返国,任贵阳省立医院、成都纪念医院主任医师。31年,因战事医院迁移,在成都开设企因诊所。35年回黄岩开设“企因诊所”,任城南镇妇女会主持人。1952年,任台州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兼台州护士学校教员,直至80岁退休。从事妇产科临床与教学工作50余年,将毕生精力献给妇幼保健事业。对妇女病防治,尤其治疗妇女不孕症,有独到之处,博得“送子娘娘”美称。1960年出席全国文教战线群英会,全国妇联授予“三八红旗手”称号。为省政协二、三届委员。

郑达法

郑达法(1919~1988),玉环西台灯塔村人。自幼家贫,9岁随父出海,练就一身捕捞技能,18岁当船老大。捕鲨鱼工具是鲨延绳钓及鲨流刺网,每遇大鲨鱼无法使用。民国28年(1939),试用自制大铁钩捕捉大鲨鱼,31年捕获1条重4000公斤鲨鱼,轰动渔区。解放初,推广捕鲨鱼技术,灯塔村渔民几乎船船必备捕鲨工具。1953年3~5月,坎门渔民捕获大鲨鱼489条,计1.80万吨,达法一船捕获七八条,其中1条重6500公斤,创造当地捕鲨历史最高记录。1956年加入共产党,次年2月,出席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大会,获农业部劳模勋章。多次被评为县、省劳动模范。任本村党支部副书记兼大队长十余年。

周宪文

周宪文(1907~1989),字质彬,号毅恒,笔名惜余,椒江东山头人。17岁东渡日本求学,同年遇东京大地震,返国转读上海同文书院。22岁选送日本京都帝国大学经济学,3年学成回国,受聘为中华书局编辑。民国24年(1935),任国立暨南大学经济学教授兼系主任,继任商学院院长。30年,受暨大委派福建建阳筹设分校,任主任。同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上海沦陷,暨大总校迁往福建与分校合并。抗战胜利后,受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陈仪电邀,任省立法商学院院长,聘为台湾大学教授、法学院院长,兼台湾人文研究所所长。1964年,建议当局筹设台湾经济研究所,获准后辞去原职,转入筹建工作。年末,任台湾银行金融研究室主任。1972年退休。

手稿9000万字,出版约3000万字,著译等身。主要著作:经济学理论、经济史、翻译西方经济名著、台湾文献丛刊和学术工具书。因无销路,手稿无人肯接受印行,其中《中外学人年谱集刊》,由学生们集资出版。晚年思乡益切,为两个外孙取名思澄、念台,意为思念澄江与台州。逝后按遗愿骨灰归葬故乡。

王天眷

王天眷(1912~1989),黄岩宁溪坦头村人。民国21年(1932),入上海交通大学预科,后转电机系,因参加学生救亡活动被开除。23年,入清华大学物理系,27年毕业,任本校无线电学研究所助教,重庆大学电机系讲师,航空委员会空军通信学校教官与教授科长。36年,赴美访问研究,获俄亥俄州立大学理学硕士(物理)、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物理)学位。任哥伦比亚大学辐射研究所高级研究员,美国标准研究公司物理学顾问,立脱公司研究所高级物理研究员,法国国家研究中心原子时钟委员会物理学顾问。1960年回国,历任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学研究所研究员,室主任,所长,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

参加一系列微波受激发射放大及振荡的创始性实验,导致激光问世,开辟新学科H量子电子学。创制观察仪器——信号反馈振荡检波电路(称王氏电路)。对核电四极共振作深入理论分析与高准确频率测量,总结出温度、晶体结构、相变、晶格运动与缺陷等,对核在晶格中周围电荷分布、电场模式及电场梯度变化影响,提出一些原子存在核电十六极相互作用观点,并从锑同位素在三溴化锑晶体实验中得到证实,为国际物理学界所重视。测出锑同位素核电十六极相互作用在三硫化二锑晶体中新成果,提出研究方向与前景,是前沿性研究论文。1960~1981年,指导研制成功氢激射器(氢钟)与铷激射器(铷钟)。

历任湖北省暨武汉市物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物理学会波谱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计量测试学会时间频率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电子学会量子电子学与光电子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为湖北省人大第五届常务委员,全国政协第五、六、七届委员。

张子敬

张子敬(1910~1989),天台城南郊莪园村人。民国22年(1933)2月参加革命,26年9月加入共产党,参加“左联”,在天台创办《浅水》半月刊。历任中共天台城区区委书记,天(台)宁(海)中心县委宣传部长,天台县抗日政工队党团书记,诸暨县委副书记。34年9月奉命北撤。历任北撤干部大队大队长,华东野战军第1纵队第3旅民运科长,团政治处副主任,先遣支队教导员。参加孟良崮、淮海、渡江战役。1949年5月,随军南下,历任浙江省委机关政治处主任,台州地委民运部长,台州专署代专员,浙江大学农科院党组书记,省劳动局副局长。1958年10月,调国家水电部第十二工程局,参加新安江、富春江大型水电工程建设。

杨志泛

杨志泛(1932~1989),原名杨芝法,临海古城街道人,祖籍天台县南山上杨村。1949年6月,在临海回浦中学参军入伍。后调天台县人民武装部工作,驻南山片,兼任杜潭乡乡长。白天领导贫苦农民减租减息,斗土豪分田地,晚上组织民兵埋伏要道,截击土匪,英勇作战。历任团政治处助理员,省军区政治部秘书处,南京军区司令部办公室秘书,副科长,师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师副政治委员,军政治部副主任,南京陆军学校副政治委员,中共上海市委常委、上海警备区政治委员,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88年9月升少将。长期从事部队政治思想工作,维护上海稳定,积劳成疾,1989年9月,病情恶化,已是胰腺癌晚期。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3次电报指示抢救。上海市委书记朱镕基等出席遗体告别仪式。

陈叔亮

陈叔亮(1901~1991),又名寿颐,路桥保全乡人。民国17年(1928)加入共产党,次年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20年“九一八”事变后,回乡投身抗日救亡活动。27年去延安,任鲁迅艺术学院美术教员,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速写集《西行漫画》受到毛泽东赞扬。35年秋,调山东敌后根据地,任滨海地委宣传科长、滨海画报社社长。新中国成立后,任华东文化部艺术处副处长,中央文化部艺术教育司副司长,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副院长,全国书法协会副主席。卒后,夫人萧远将250件书画、50枚印章及名人题联,赠送故乡,黄岩在九峰公园内建馆珍藏。代表作有木刻《印工》、山水画《长征路上》,著有《新美术运动及其它》。

章文晋

章文晋(1914~1991),原名宏欣,三门人,章梫之孙。少时在上海大同大学附中读书。民国16年(1927),赴德国柏林勤工俭学。18年1月,参加德国共青团和德国共产党中国语言组。20年9月回上海,在少共江苏省委宣传部工作,后到清华大学学习,投入“一二九”运动。27年加入共产党,长期在贵阳从事秘密工作。33年,昆明西南联大机械工程系毕业,留校任助教,次年任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外事组组员。35年,任中共驻南京代表团外事组副组长兼周恩来翻译,中共中央外事组编译处副处长。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天津市外事处副处长、处长,外交部亚洲司副司长、司长,驻巴基斯坦大使。“文化大革命”后,历任中苏边界谈判中国代表团代表,外交部欧美司司长,部长助理,驻加拿大大使,外交部副部长,驻美国大使。为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党组书记,中共十二大、十三大代表,全国人大代表。在长期外交活动中,坚定不移地执行国家外交路线和方针政策,是中国杰出的外交家。

许 杰

许杰(1901~1993),原名世杰,天台县城清溪村人。民国10年(1921)春,在临海省立第六师范就读,与何竞立等组织微山文艺社、龙山学会,开始发表文学作品。13年,与张任天等成立知社,出版半月刊。16年,参加共产党。任教新华艺术大学、宁海中学、上海建国中学、广州中山大学、安徽大学、上海暨南大学、天台大公中学、广东省立文理学院、福建建阳暨南大学。新中国成立后,任复旦大学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主任。1952年当选华东作家协会副主席,1955年任上海市政协常委和上海市民主同盟副主委。1957被划为右派,“文革”中受到迫害。1981年平反纠正,担任培养研究生工作。

许杰于民国14年在上海加入文学研究会,创作农村题材和南洋华侨反帝斗争小说,以及宣传抗日救亡剧本。结集出版著作主要有《许杰短篇小说集》、《的笃戏》、《许杰散文选集》;又是著名文学评论家,评论集有《文艺、批评与人生》、《现代小说过眼录》;还是鲁迅研究专家,1951年出版《鲁迅小说讲话》,为最早研究鲁迅小说专著,1979年任鲁迅研究学会理事。1990年,90岁出版《许杰文学论文集》。

张崇文

张崇文(1906~1995),化名王日清,临海县城人。民国14年(1925),参加“五卅”运动。次年10月,在上海大学学习时加入共产党,参加上海工人第一次武装起义。回临海筹建中共临海县特别支部,任书记,调任中共杭州区委书记。16年8月,去苏联中山大学学习。19年9月回国,任中共杭州中心县委委员。同年11月,被捕入狱,在狱中参与建立共产党支部,任特支委员,书记,坚持斗争。抗日战争爆发后释放出狱。26年11月,任中共浙江省临时工作委员会宣传部长,来台州筹建台州、黄岩临时工委。次年5月,任新四军苏浙军区政治部宣传部长,抗大九分校政治部主任。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中军政大学教育长,华东野战军第七纵队政治部主任,第三野战军军政干部学校副校长,华东军政大学政治部副主任。参加黄桥、淮海、渡江、上海等重大战役。新中国成立后,任第三高级步兵学校副政治委员,国防科委副秘书长,铁道兵政治部副主任。1955年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和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会委员。

张任天

张任天(1889~1995),原名家福,字仁天,号万竹居士,仙居县城人。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秀才,次年到杭州求是书院读书。三十年,入日本早稻田大学师范科,后转入明治大学攻读政治经济学。以光复会代表身份,参加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召开的中国同盟会筹备会和成立大会。23岁回国,参加辛亥革命,招抚仙居郑万枝、张大牛500余人,编入革命军。为光复杭州、金陵作贡献,并参加反袁独立斗争。民国14年(1925),任新加坡《新国民日报》主笔,苏门答腊《南洋日报》总编辑。孙中山逝世后,主持编印《总理遗嘱释义》10万本,宣传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18~27年,任浙江省教育厅督学,教育部督学,新登教育实验县县长。通晓数国文字,担任过大学教师。

1979年10月,浙江省政府聘为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当选民革浙江省第六、七届委员会委员、顾问,民革中央团结委员,政协杭州市第四、五、六届委员会委员。1981、1986年赴京,参加辛亥革命70周年纪念会和孙中山诞辰120周年纪念会。1985年,省政府办公厅、省委统战部、省文史研究馆举行百寿茶话会。著有《万竹居文存》、《仙居小记》、《几何学原理研究》。

林迪生

林迪生(1903~1997),原名攸绵,三门泗淋乡泗淋村人。民国10年(1921),考取上海大同大学,专修英文二年,入上海大夏大学读教育学。15年,加入共产党。大革命失败后,到宁海、临海、仙居开展农民运动,建立党组织。18年秋,赴日本留学。次年秋,中共东京党组织遭到破坏,被驱逐回国,失去组织联系,回家乡创办泗淋小学。25年,经同学蒋如琮介绍到延安师范任教,遇老战友王观澜,回到党组织,任中央苏维埃教育部社会教育科科长。29年,任鲁迅师范学校校长。

新中国成立后,任西北人民大学第二部主任,西北军政委员会教育部副部长,兰州大学校长。1958年,因不同意把一些教授和学生划为右派,并对大炼钢铁持不同意见,被扣上“严重右倾错误”罪名,撤销党内外职务。“文革”中受迫害,1978年平反。次年,调北京任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杨阿如

杨阿如(1921~2004),黄岩临古下灰洋村人。1946年入伍,参加山东泰安攻击战负伤,评为三等功。孟良崮战役坚守阵地,激战4昼夜,完成阻击任务,立一等功。1949年6月,调入坦克部队任排长。1952年赴朝参战,在攻打石岘洞北山战斗中,摧毁敌军地堡、弹药库、卡车,立三等功。次年7月,指挥215号坦克,摧毁敌3辆坦克、1个指挥所和炮、机枪;又寻找战机,指挥坦克发射6发炮弹,击中敌3辆坦克,评为一等功,授予朝鲜二级坦克英雄,金日成主席授予一级国旗勋章。

杨阿如参加大小战斗百余次,获纪念章、军功章、奖章12枚,志愿军总部授予215号坦克为“人民英雄坦克”称号,保存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1958年3月复员回乡,任下灰洋村民兵连长,县水果公司民兵营副营长,评为民兵模范。1960年,出席全国民兵代表大会。1962~1976年,任村党支部书记。1990年8月,参加装甲兵建立40周年纪念会。1999年建国50周年大典,应国家民政部邀请,赴北京观礼。

客 籍

屈 晃

屈晃(?~251),祖籍汝南(今河南省汝南县),汉末避乱南下,三国吴时居章安县(今属椒江)。初为郡吏,在职清廉,颇有政声。赤乌初年,升尚书仆射。孙权为政,赋役苛重,刑罚严酷,民离农怨。屈晃忠言直谏,劝均息力役,爱养士马,抚恤百姓。黄武七年(228)四月,孙权称帝,立孙登为太子。赤乌五年(242)一月,孙登死,立登弟孙和为太子。十三年,废孙和立孙亮,杀鲁王孙霸。屈晃与丞相陆逊、大将军诸葛恪、骠骑将军朱据等力谏。屈晃说:“今三方鼎峙,不宜摇动太子,以生众心,愿陛下少垂圣虑,老臣虽死,犹生之年。”孙权不听。屈晃、朱据等率将吏,泥头自缚,诣阙连日,固谏不止,叩头流血,被孙权罪杖一百,斥归田里,次年忧愤而死。元兴元年(264),孙皓即位,下诏称屈晃以忠谏亡身,封其子屈绪为东阳亭侯。

顾 欢

顾欢(420~483),字景怡,海宁盐官人。20岁从豫章雷次章学习玄儒之学,母亡后于南朝宋孝建元年(454),至天台山隐居,开馆授徒,受业者近百人。齐高帝召至京,顾欢呈《政纲》,建议“德治国”与“无为而治”,不久恳请回山。中年之后,精研道学,著有《文集》30卷及众多道书,其中《老子道德经义疏》为南朝老子学说重要经典。又是《上清经》和《真诰》主要撰写人。《夷夏论》提出“佛非东华之道,道非西夷之法”,尊道贬佛学说引发规模浩大的佛道之争,史称“夷夏之辩”。经过互相争论和互相融合,出现百家争鸣盛况,促使中国学术思想史发展,顾欢成为宋齐间著名道教思想家。后人改隐居地为欢溪、顾儒岭。

智 顗

智顗(538~597),俗姓陈,字德安,颍川(今河南省许昌市)人,迁荆州华容(今湖北省潜江市)。出身南朝士族。18岁在湘州果愿寺出家,后从慧思受业,30岁至金陵瓦官寺说法,得官民与僧众敬仰。陈宣帝太建七年(575),率徒众入天台山,在佛陇峰南银地岭搭草庵说法,常为国运祈祷,深得帝王器重。九年,宣帝诏令“割始丰县调(赋税)以充众费”(建寺之费)。至德三年(585),应诏回金陵讲授《仁王》、《法华》等,陈后主至寺听讲。隋灭陈后,遍游长江中游各地,讲经说法。开皇十年(590),隋文帝杨坚下诏问候。次年,晋王杨广迎其为师,赐号智者,有“智者大师”之称。十六年,回天台山,继续讲经说法,并建造寺院。次年十一月,应杨广诏请,带病离山北上,至新昌大佛寺圆寂。弟子遵遗嘱,将骨灰运回佛陇山,建塔院安放。次年,杨广派人按遗图在五峰山麓造寺,登帝位后赐额国清寺。

智顗融合南北佛教特点,强调止观并重,提出“一念三千”和“三谛圆融”等观点。先后居天台山22年,《续高僧传》卷17:“所造大寺三十五所,手度僧众四千余人,五十余州道俗受菩萨戒者不可称。”传法弟子灌顶、智越等32人,为佛教天台宗创立者,天台宗第4祖。口述《法华玄义》、《法华文句》与《摩诃止观》,由弟子灌顶笔录整理而成。

司马承祯

司马承祯(655~735),字子微,法号道隐,河南温县人。21岁入道,师事潘师正。居天台桐柏山约40年,自号白云子,传弟子70余人。习修上清道派,注重个人修养,钻研道经遵守法戒,施行斋醮多依古法,受到唐王朝注重。武则天闻名,召至都,降手敕赞美,还山前,命麟台监李峤饯于洛桥之东。唐景云二年(711),睿宗又召入宫问道。及还,御赐宝琴、霞纹帔等,大臣张说、宋之问等赠诗。睿宗下诏,桐柏山附近不准采樵迁葬,并敕建桐柏观。开元九年(721),玄宗遣使迎司马承祯入京,留于内殿受法箓。次年请还天台,玄宗作诗以赠。十五年(727),再召入长安,命于王屋山自选形胜,特置阳台观以居,并题额。卒谥贞一先生。著有《坐忘论》、《天隐子》、《修真秘旨》、《服气精义论》、《修身养气诀》等。上清道派影响到元明之后。

郑 虔

郑虔(685~764),字若齐,一作弱齐,河南荥阳县人。工诗善书画,爱弹琴,与李白、杜甫为诗酒友。唐玄宗时任著作郎。潜心研究天文、地理、医药、兵戎等,著有《天宝军防录》、《胡本草》等。因采集异闻,著文稿80余卷,被诬“私修国史”,贬谪外地。天宝九年(750),召还京师,呈献山水一幅、题诗一首,玄宗在画上题“郑虔三绝”,特置广文馆,授为博士。十四年(755),安禄山反。次年,郑虔被乱军掳至洛阳,委为水部郎中,托病相辞。肃宗继位,诏“陷贼以六等定罪”,郑虔以三等罪谪为台州司户参军。至德二年(757)至台州,以教化为先,选民间子弟教育。后人于城内建广文祠纪念,城内昔有若齐巷,今有广文路。1988年重建广文祠,改名郑广文纪念馆。

寒 山

寒山,唐贞观时人(一说中唐人),原籍咸阳(今陕西),隐居天台寒石山70多年,自号寒山。家境富裕,经历过“联翩骑白马,喝兔放苍鹰”豪放生活,有妻室。因家族变故,仕途无望,远走他乡,隐居天台。以桦树皮作帽,破衣木屐,喜与群童戏,言语无度,人莫能测。常至国清寺,与寺僧丰干、拾得为友,将寺院残余饭菜倒进竹筒,背回寒石山维持生活。经常在山林间题诗作偈,其诗通俗,表现山林逸趣与佛教出世思想,蕴含人生哲理,讥讽时态,同情贫民。后人辑成《寒山子诗集》3卷,《全唐诗》存诗312首。元代传入朝鲜、日本,后译成日、英、法文。

朱 熹

朱熹(1130~1200),江西婺源人,寓居福建建阳县。字元晦,号晦庵,别称晦翁、紫阳、考亭。南宋乾道九年(1173)九月,以左宣教郎主管天台崇道观。后经好友石 推荐,到黄岩樊川书院执教,江南一批士子闻讯而来求学,台州成名有20多人。朱熹在台州宣扬理学,开创一代文风之后,科举登榜者激增,台州被誉为小邹鲁。淳熙八年(1181)九月,任浙东常平茶盐公事。时浙东连遭水旱之灾,饥民遍野,朱熹措置救灾。次年七月二十三日巡行台州,接连上疏,解救灾荒,惩处吏治。《奏知宁海县王辟纲不职状》指责荒政不修,灾民流亡失所;《又奏兴黄岩县水利》议建6闸,拨钱1万贯,选取得力官吏,动工兴修;《奏免台州免纳丁绢状》安抚民心;《奏巡历至台州奉行事件状》反映台州社会真相,筹集救灾钱粮。

朱熹为整饬官纪,自七月十九日上疏奏劾台州知州唐仲友第一状,至九月初接连上疏六状。第五状质问朝廷的暧昧态度和唐仲友从畏惧转而恣肆如故:“若非有人阴为主张,仲友罪人,何敢遽然如此?”八月五日,朝廷下旨唐仲友改任江西提刑,令朱熹巡视浙东各州。八月十八日朱熹离开台州,赴处州巡视,临行收拾新的证据,上疏弹劾唐仲友最后一状。不久,朱熹在衢州离任。

谭 纶

谭纶(1520~1577),字子理,号二华。江西宜黄县人。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进士,授南京礼部主事。三十四年八月,任台州知府,与原知府宋治、参将卢镗在大陈山(岛)击溃倭寇。上任不久,倭寇自平阳县登岸,北窜至仙居抢劫,谭纶率兵连夜驰援,准备决一死战。倭寇见势北窜天台,经宁海出海。时沿海倭寇入侵频繁而武备废弛,募乡兵千余人,亲为训练,立束伍法,未久即成精锐,被称为谭家兵,指挥太平县南湾之战,获全胜。三十七年,倭寇入侵栅浦,又以数万人进逼府城,谭纶率兵备战,以计退敌。倭寇又自松门登岸,入侵临海、仙居,均被歼灭,升海道副使。次年,与戚继光配合,消灭再次入侵台州倭寇,加右参政,不久以丁忧去任。嘉靖四十二年(1563),率谭家兵入闽,三战三捷剿平倭患。官终兵部尚书,卒谥襄敏。百姓镌其像,祀于台州城东隅(碑在临海东湖小瀛洲)。

戚继光

戚继光(1528~1587),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山东蓬莱县人。袭世职登州卫指挥佥事。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七月任浙江都司,次年七月任参将,镇守宁(波)、绍(兴)、台(州)三府抗倭,战功卓著。三十八年四月,数千倭寇包围桃渚千户所,继光在宁波率兵连夜驰援,解桃渚之围,歼入侵海门倭寇。九月,往金华、义乌招募新兵,严格训练成勇敢善战戚家军。次年春,任台(州)、金(华)、严(州)参将,驻守台州。创立鸳鸯阵,著《纪效新书》,在沿海造烽堠,修城墙,训练守军。四十年,数千倭寇在台州登陆,戚继光在宁海健跳(今属三门)、临海花街、白水洋、上峰岭,及太平县新河、长沙等地,歼灭倭寇,救出数千名被掳难民。一年中,在台州九战皆捷,平定浙东。九月升都指挥使,四十一年,赴福建平倭。

用兵号令严,赏罚信,令行禁止,威名显赫。台州百姓多处立碑建祠怀念。临海县城有《戚继光表功碑》,桃渚城有《新建敌台碑记》,健跳有《大都督南塘戚令公去思碑》,新河有《南塘戚公奏捷实记碑》等。1982年9月,国务院文化部文物局拨款,将海门戚公祠改建为戚继光纪念馆。

传 灯

传灯(1553~1627),俗姓叶,号无尽,衢州人。少时投进贤映庵出家,后随百松真觉大师习《法华》,大师传以衣钵。明万历十五年(1587),入天台山幽溪高明寺,继承大师遗愿,重建高明寺,立为天台宗祖庭,辟幽溪讲堂,并在黄岩永宁山云影院等地立12处讲香堂。传灯居台州30多年,使已衰落“海内人师卒无天台一字者”的天台宗得以弘扬,被尊为“台宗中兴之祖”。著有《楞严玄义》、《维摩无我疏》、《天台山方外志》和《幽溪别志》等24种。

徐霞客

徐霞客(1587~1641),名弘祖,号霞客。明代江苏江阴(今江阴市)人。徐霞客3次游天台山和雁荡山,路过临海,住在“小寒山子”陈函辉家。2篇天台山游记中第一篇,对天台山的诸多景点作详细考察,后被冠为《徐霞客游记》卷首。现选入《大学语文新编教程》(文学卷)。

徐霞客与陈函辉在临海小寒山共同策划“万里遐征计”。崇祯七年(1634)秋,霞客与江阴僧静闻放舟赴浙,由浙而入江西、湖南、广西、贵州、云南,直至崇祯十三年冬,抱病方归。到家后病情日趋恶化,在弥留数日前,命长子作书谓“寒山无忘灶下”,很想再见一面。陈接信前往,霞客已逝,受其族兄仲昭转咐,写墓志铭。陈函辉写出霞客不怕苦不怕死的献身精神,勾画考察旅程图和高尚情操。

张坦熊

张坦熊,字男祥,号郎湖,湖北汉阳人,清康熙五十年(1711)举人。历任富阳、仁和、桐庐知县。雍正五年(1727)初,浙江巡抚李卫为复垦顺治十八年(1476)迁界后荒废玉环岛,奏准置玉环厅。三月,坦熊以太平知县兼理垦务,次年六月升玉环厅首任同知。招永嘉、乐清、瑞安、平阳、太平5县民户入岛,按口分田,开垦7万余亩;再兴修水利,核定税则,设立仓廒,以及建城坦、定营汛,玉环政事井井有条。招民复垦涂田,以民生为重,先不计田赋,待成熟田丈明定科,永为私田。玉环洋面辽阔,渔业为重要课税,台、温二府八县渔船往玉环采捕,因征税发生争执。坦熊呈报说,玉环参将管辖洋面范围小,以台、温二府所属八县之洋面计税,玉环则无税可收;应按玉环同如管辖洋面征收渔税,东以温州永嘉、瑞、平阳为界,西以台州临海、黄岩、宁海、太平为界。闽浙总督李卫批复:“玉环同知之衔冠以温、台,凡两府八县洋面渔税,皆其统辖,较该营之仅与邻汛分界者不同。”

雍正十年(1732),张坦熊升台州知府,在任不足两年,终官云南按察使。光绪五年(1879),奉旨入玉环厅名宦祠。《玉环厅志》载:“凡莅玉六载,栉沐宣劳,不虚晨夕。”

刘 璈

刘璈,字兰洲,湖南临湘人,附生出身,投靠左宗棠,与太平军作战,积功至候补知府。同治三年(1864),任台州知府,在任9年间,兴修水利,修整名胜古迹,提倡儒家教育,督同各县新建、修复与扩建书院32所、义塾89所,恢复战乱后农业,常平仓、社仓,储谷1.5万多石。

同治五年,刘璈增设路桥等3地厘局,征收盐税,严禁私盐买卖。引起徐大度、王仁旺聚众反抗,打厘局、烧盐房、杀盐官,刘璈调兵镇压,杀死为首者及参与民众四五百人。同年,闽浙总督左宗棠奏准施行地方平余留成钱,与刘璈核定台州每年征收钱粮数目,每两银中确定留成部分。地方财政体制开始设立,改变历代地方政府无权使用“存留”银钱。同治七年,杀已招抚黄岩奇田农民武装200多人。刘璈拟定章程,抽海门盐捐每年3000串铜钱,作为书院和公车经费,其中六成拨充府城书院和6县义塾经费,生员乡试和举人会试川资各一成。同治十一年刘璈离任。光绪七年(1881),左宗棠荐举刘璈任台湾知府。光绪十年,法国舰队侵犯台湾时,自恃有左宗棠为靠山,与督办台湾军务的福建巡抚刘铭传作对,被革职流放黑龙江。台州官僚士绅闻讯,通过关节历数在台州功绩,请求赦免。刘璈死于戍所,台州绅民祭祀于临海东湖。

潘心元

潘心元(1903~1930),湖南浏阳人。民国11年(1922)参加共产主义青年团组织,次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3年,初中毕业后,协助夏明翰在浏阳发展党组织,成立浏阳特别支部,任北盛区总支委员会书记。15年10月,任中共浏阳县委书记。历任湘东特委委员,副书记,湖南省委委员,农运部长。18年9月,任中央巡视员,红军四、五、六军总前委常委,红三军代政委,红四军政委,中国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19年9月,参加在上海举行的中共六届三中全会,被任命为红十三军政委。10月,与浙南特委书记王国桢等研究决定,由红十三军会合黄岩、临海游击队,攻夺玉环、黄岩、仙居县城。12月初,潘心元从红十三军二团驻地玉环苔山岛乘船去温州途中,于九眼港遭遇水警队,被就地枪杀在玉环节浦分水山,年仅27岁。墓在苔山岛。

陈士华

陈士华(1925~1950),山东郯城县人。民国34年(1945)10月,加入共产党,次年1月入伍。1949年6月,随军南下至临海县,任中共涌泉区委民运委员、区农民协会主任,次年4月任区委副书记。率武工队下乡剿匪,访贫问苦,发动群众,组织民兵建立剿匪基点村。1950年5月17日,舟山解放后,400余海匪窜至桐峙山,与当地匪首应俊良、翁阳初勾结,包围溪路乡9个反匪先进村,士华率武工队、民兵出击,数次击退海匪进攻。6月22日凌晨,与区长陈庆坤、通讯员王奎芝,赴海门向军分区汇报,在马头山附近江面遇陈亨加、应俊良等80余匪徒。激战中,陈庆坤、王奎芝牺牲,士华弹尽,跳江中游2里多路,至管岙上岸时被抓。匪首软硬兼施劝降不成,先用刺刀挑断脚筋,浇油烧头发,士华威武不屈就义。6月28日,溪路乡各村民兵300余人,在县大队指挥下,冲上大山头,捣毁匪窝,运回烈士遗体。

魏 瑗

魏瑗(1921~1951),山东郯城县薛庄村人。民国27年(1938)参加共产党,任村支部书记,后任汲山区中队长,区长。建立千余人基干民兵队伍,打击日伪军。35年,任县武装部长,次年任郯城县县长。1949年6月,随军南下,任临海县委副书记兼县长。次年1月,任黄岩县金横区委书记。5月,匪特40多人从海上登陆,企图偷袭金清镇。魏瑗和解放军35军连长刘东常,率民兵和一排战士,冒雨连夜急行军,在金清镇外桥头与匪特遭遇,双方枪战,击毙匪特6人,缴机枪1挺、卡宾枪3支。魏瑗在指挥战斗中牺牲。

吕有库

吕有库1933~1955,吉林省白城人。解放军第20军60师108团2营机枪连班长。1950年入伍,1952年入党,在抗美援朝战斗中立三等功1次,二等功2次。1955年1月18日解放一江山岛战役中,吕有库乘登陆艇靠近滩头时遭敌地堡火力扫射,吕有库用机枪连续打哑3个火力点。副射手负伤,1人连续射击。在战士们将登陆时,被击中腹部,即用棉衣堵住伤口,继续射击掩护战士冲上滩头,直至牺牲。被授予一等功和二级战斗英雄。

张云标

张云标(1895~1965),嵊县崇仁二八都村人。民国3年(1914),拜师学唱书学戏,后与魏梅多、马潮水等组成男子的笃班,工小生。6年,进入上海演出。在沪期间,吸收各剧种特长,改革剧目内容、艺术形式、音乐唱腔。20年8月回嵊县,首建女子小歌班,名群芳舞台,开创女子越剧。21年末,率领女子越剧科班进入台州,由温岭大溪叶启源接收,名大溪舞台,长期在各县演出,为台州最早女子越剧班。34年,又率第九副科班至三门县演出,后与三门鸣莺剧团合并为三门县人民剧团。1951~1953年,任绍兴鲁迅越剧团、黄岩越剧团导演。1954年,被借调浙江省越剧团,任导演兼编写传统剧目,培养青年演员。1957年,应黄岩越剧团要求回团任导演,直至70岁退休。云标是越剧创始人之一,整理一批传统剧目,培养不少越剧名伶。云标脸部表情功夫独到,喜怒哀乐淋漓尽致,被誉为“脸部肌肉会说话的演员”。

童先林

童先林(1921~1990),又名林雄、先森,宁海前童人。民国28年(1939),天台育青中学高中部毕业,返前童小学教书,从事抗日救亡活动。次年入党,后任中共宁海西区工委委员。36年,任浙东游击第四支队四大队民运组长,次年任宁海县工委委员,兼管宁海、三门两县党的工作,继任宁新工委委员、宁海县委委员。1949年7月宁海解放,任县长。1950年2月,赴中国人民大学财政信贷系学习,毕业后任中央财政部监察司直属科长。1955年,任西藏工委财政部办公室主任,政策研究室研究员,农村工作部二处副处长。1957年后,历任台州专署党组委员兼行署财政局局长,温州师范学院副院长,温州工业学校校长,台州行署财贸办公室副主任,台州农科所所长,黄岩农校校长,台州建设银行行长,中国建设银行台州地区中心支行行长。1981年5月离休。

童先林解放初常穿苎麻夏布衫,临终前才穿上女婿送的一件羊毛衫。家中仅有旧式木床、板皮书架、纸盒书箱。子女婚嫁,每人限给200元钱办喜事,不许铺张浪费。每月工资约有三分之一照顾贫困乡民及烈士后裔,临终时节余无几,只供简办丧事费用。妻子儿女长期居住农村,从不要求组织照顾。每次工资增级,都主动推让,离休仍保留1956年评定工资。单独出差或参加会议,自己买票乘车。离休后,组织上三次分配住房,都让给别人。病危时,嫌球蛋白注射剂昂贵,劝阻家人停用;高烧须以犀角退热,叮嘱只能购买5克。临终前,省、市领导和同事多次前往看望,先林只谈工作,不提家事。逝后毫无财产留给子女。

李桂茂

李桂茂(1924~2001),山东沾化县人。1942年参加革命工作,1944年3月入党,任武工队长、区委书记。新中国成立后在温州市任职。1956年5月,任温州地委委员、永嘉县委书记时,在三溪区燎原公社试行“包产到队、责任到户、定额到丘、统一经营”。刚取得初步成果,被诬为“复辟资本主义事件”,降职为公社管委会副主任。1960年后,历任台州医院副书记,台州疗养院院长,台州地区财贸办公室书记、主任。1981年,浙江省委为永嘉县包产试验平反。永嘉“包产到户”被称为中国农村改革源头。

院 士

罗宗洛

罗宗洛(1898~1978),黄岩十里铺村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植物生理学家。19岁考取官费留学日本。民国11年(1922),考入日本北海道帝国大学农学部,专攻植物生理学。14年毕业,19年获博士学位回国。22年,任教南京中央大学时,从事国际首创植物生理学研究,写出独到见解论文在国内外发表,对植物生长素与微量元素研究、生长素的生理与化学特征及在农业上应用,都有很深刻见解,形成一个学派,养出许多植物学研究人员。抗战期间,在浙江大学任教,浙大内迁贵州湄潭,在条件简陋的艰苦环境下,写出为数可观论文,送国内外重要刊物发表。34年抗战胜利后,首任台湾大学校长,次年任中央研究院植物研究所所长,全院14个所长之一。37年3月,当选国立中央研究院院士(全国81人)和评议员。

1953年,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所长。1955年,选聘为中科院学部委员。1957年,获苏联农业科学院通讯院士称号。罗宗洛领导的研究所,从事研究灌溉、干旱、盐碱、寒害等问题。去苏北沿海勘察盐碱土区,往西北考察干旱和盐渍化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到海南岛和粤西研究橡校树遭寒害的问题,赴浙江沿海考察盐生植物生理适应,解决生产中实际问题。当原子能在农业和植物生理上应用发展后,开拓辐射生理研究,填补空白。罗宗洛是中国植物生理学创始人之一。历任全国政协一、二、三、五届委员,中国植物生理学会一、二届理事长,上海市人民代表,上海市人民委员会委员。著有《进化论》、《生理学概论》、《遗传》和《植物生理学知识》。

朱 洗

朱洗(1900~1962),原名永昌,字玉文,临海双港乡店前村人。中科院学部委员,生物学家。民国初年,就读浙江省立第六中学。五四运动,因罢课被开除学籍。去沪得蔡元培帮助,于民国9年(1920)夏,赴法国勤工俭学,改名朱洗,立志清白一生。14年冬,考入巴黎蒙伯利埃大学,师事著名胚胎学家巴德荣教授。两人合作8年,共同首创青蛙单性生殖研究,震动国际生物学界。20年,通过法国国家科学院考试,以研究成果《无尾类杂交的细胞学研究》,获法国国家博士学位。21年冬归国,任广州中山大学教授。24年,任北平研究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兼中法大学教授。次年,至上海创办上海生物研究所,任研究员。上海沦陷后,拒绝日伪高薪笼络,回乡办琳山初级农业学院。抗战胜利后,于35年应邀赴台湾大学任教授、动物系主任。

1949年5月上海解放,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实验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室主任,所长。1954年起,被选为上海市人民委员会委员。继续致力动物卵子成熟、受精与人工单性生殖基础理论研究,发展卵球“中毒排毒”理论、卵裂节奏的“时空秩序”概念,阐明卵子成熟程度与胚胎发育关系。选用癞蛤蟆进行蛙卵人工单性生殖实验,培育出世界上第一批“没有外祖父的癞蛤蟆”。1952年,开始进行蓖麻蚕引种驯化实验,培育新蚕种,在苏、皖、粤、蜀农村试养成功。1955年选聘为中科院学部委员。1956年,开始家鱼人工繁殖研究,家鱼池塘繁殖,促进淡水养鱼发展。1958年,麻雀作为“四害”之一被大量歼灭,朱洗、郑作新等解剖麻雀嗉囊,认定是益鸟。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届代表。著有《生物的进化》、《现代生物学丛书》等专著6种,《怎样饲养蓖麻蚕》等科普读物19种,翻译《动物学》等名著4种,约450万字。1985年12月,中国科学院细胞生物学研究所为朱洗立铜像。

冯德培

冯德培(1907~1995),临海城关人。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神经生理学家。年轻时就读回浦学校和台州中学。民国15年(1926),复旦大学生物系毕业,18年赴美国留学,次年获芝加哥大学生理学硕士学位。同年赴英国伦敦大学从事研究工作,22年获生理学博士学位。次年回国后,任北京协和医学院副教授,重庆上海医学院教授,上海中央研究院医学研究所研究员。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和评议员。

1955年,选聘为中科院学部委员,任中国科学院生理生化研究所研究员兼所长,中科院上海分院副院长。1981年5月,任中科院副院长兼生物学部副主任,首任中科院学位委员会主任。被聘为英国、加拿大生理学会及美国神经学会、生理学会名誉会员,美国加州大学名誉教授,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84年后,当选国际生理科学联合会理事,英国伦敦大学学院院士。任中国生理学会会长,全国人大第一、二、三届代表,科学技术协会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第五、六、七届常委。

柯 召

柯召(1910~2003),温岭人。中国科学院院士,数论学家。少年时就读温岭中学。民国22年(1933),清华大学数学系毕业,26年获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次年回国,任四川大学、重庆大学教授。1955年选聘为中科院学部委员。历任重庆大学教授,四川大学教授、校长,中国数学学会名誉理事长,四川省第四、五、六届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第六、七届中央副主席,参议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届理学学科评议组成员,第一至七届全国人大代表。主要从事解析数论方面研究,与安道什、拉多合作,在组合论方面得出有限集组相交定理,国际上称为“安道什—柯—拉多定理”。解决卡塔兰提出的著名猜想平方幂问题,被称为“柯氏定理”。

陈芳允

陈芳允(1916~2000),黄岩城关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民国17年(1928),入黄岩县立中学初中部。27年,清华大学物理学系毕业。34~37年在英国CDSSOR无线电厂研究室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副主任,解放军总装备部科学技术委员会顾问。国家“863”计划首创人之一。单独或与他人合作完成多项国家急需的电子系统课题。1966年后,着重研制人造卫星无线电测量控制系统,并负责中国发射试验通信卫星用微波统一测控系统研制和技术协调。任中国宇航学会、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副理事长,当选国际宇航联合会副主席、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研制出飞机用抗干扰雷达,投产后大量装备歼击机。提出方案并研制出原子弹爆炸测试仪器微波测控通讯,获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卫星上天科研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因航天测量船上电磁兼容问题的解决,获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国防科委先进科技工作者标兵称号。主编《卫星测量手册》。

1999年9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大会,江泽民主席授予陈芳允等23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和证书。病逝后,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李鹏、朱镕基、胡锦涛等送花圈,中央军委副主席张万年、迟浩田参加告别仪式。

陈中伟

陈中伟(1929~2004),祖籍天台,生于宁波。中国科学院院士,断肢再植、显微外科专家。1954年,上海第二医学院毕业。历任上海第六人民医院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外科副主任,骨科主任,副院长和上海第一医学院中山医院骨科主任、教授,并任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副会长、国际外科学会会员、国际显微外科学会奠基会会员、国际显微重建外科学会主席,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为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1963年,施行断肢再植手术获得成功,首次开创再植外科。1973年,成功施行带血神经的游离脑大肌移位再植手术。1977年,又成功施行用带血管的游离腓骨移植手术,治疗先天性胫骨假关节,及其他原因造成的长段骨缺损。著有《显微外科》、《断肢再植》等。1994年8月获“求是科学基金奖”,总理李鹏为陈中伟等10人颁授证书。主持发明6项国际领先断肢再植技术,所提“断肢再植功能恢复标准”,被国际外科学界公认为“陈氏标准”,国际医学界称为“世界断肢再植之父”。1999年,在美国召开的第13届国际显微重建外科学会学术讨论会上荣膺世纪奖。

柯 俊

柯俊(1917~ ),黄岩城关人。中国科学院院士,金属物理学家和金属材料科学家。民国27年(1938),武汉大学化学系毕业,33年,赴英国入伯明翰大学攻读研究员,获博士学位。1954年回国,任北京钢铁工业学院教授,金属物理教研室主任,物理化学系主任,副院长和顾问。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届工学学科评议组成员,中科院技术科学部常务委员,中国金属学会常务理事,金属学金属物理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秘书长、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学术委员,中国自然科学史学会名誉理事,《中国金属学报》副主编,《中国材料科学与工程》杂志副主编,《国际材料学及工程》杂志编委,国家科委材料科学组成员。主要从事金属物理及金属材料科学研究,首次阐述并证明合金中贝菌体相变的机制和理论。著有《中国冶金简史》。

吴全德

吴全德(1923~2005),黄岩城关人。中国科学院院士,电子物理学家。民国31年(1942),黄岩县立中学毕业,就读省立第六中学。36年,清华大学电机系毕业。专长电子物理、薄膜和表面电子学。提出阴极固溶胶理论;离子晶体或共价晶体中,固溶胶粒的形成和生长理论。提出银氧铯阴极光电发射的物理模型,推导出长波光电发射电流密度和量子产额公式,计算长波光谱响应理论曲线,指出对长波有贡献的平均银超微粒的直径约为31埃。此理论被国外权威学者承认,国外有关文献称为“吴氏理论”。

黄志镗

黄志镗(1928~ ),黄岩城关人。中国科学院院士,有机化学、高分子化学家。民国29~35年(1940~1946),在黄岩县立中学部读书,1951年上海同济大学化学系毕业。现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研制出多种新型耐高温树脂及固化剂,为航天事业做出重要贡献。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研究交联型聚酰亚胺,并研究出这种新型复合材料树脂基质。70年代末开始,开展杂环化学研究,系统地研究杂环烯酮缩胺合成和反应,合成出新化合物500余个。获国家发明奖、科学大会奖、中国科学院成果奖和科技进步奖等。在国内外重要期刊上发表论文百余篇。是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

闻邦椿

闻邦椿(1930~ ),温岭人。中国科学院院士,机械动力学与工程机械专家。1949年9月参加解放军。1955年,东北工学院机电系毕业,1957年毕业于院机械系研究生班,留校任教。现任东北大学机械二系主任、工程机械研究所所长,全国政协第六、七、八届委员,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国际转子动力学委员会委员。30多年来,致力机械动力学、机械系统非线性理论与应用、机械故障振动诊断和工程机械理论研究工作。系统地和创造性地发展新学科“振动利用工程学”,在国内外发表120篇论文,著有《机械振动学》等6部,在国际上首先研制成功惯性共振概率筛和偏转式大型冷矿振动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创造巨大经济效益。获国际奖2项,国家级奖3项,国家专利6项,国际发明博览会上被授予“发明骑士”勋章。

洪孟民

洪孟民(1931~ ),临海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分子遗传学家。1949年临海回浦中学毕业,1953年,上海第一医学院毕业。任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研究员,从事微生物与高等植物分子遗传学研究。在细菌氮代谢及金霉素的生物合成研究中取得显著成果,获中科院特授一等奖。20世纪70年代,开展细菌耐药性和转座子研究,指出转座子作为基因转体的生物技术应用,获中科院重大科技成果二等奖。应用细菌分子遗传学的基础采用基因工程,成功地研制出能防治仔猪黄痢病K88-K99抗原工程菌,具有良好免疫性,已实际应用,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首次分析克隆水稻的腊质(Wx)基因,为这一国际关注课题研究开辟新途径,试验将玉米可移动因子Ac引入水稻细胞成功。

蒋民华

蒋民华(1935~ ),临海人。中国科学院院士,晶体材料学家。1952年,临海回浦中学毕业,1956年,山东大学化学系毕业后留校工作。任教授,副校长,晶体研究所所长,从事功能晶体研究30余年,著有《晶体物理》。提出DKDP晶体的亚稳相生长理论和方法,打破国际上在低温稳定相中生长DKDP惯例,生长出高质量晶体。在KTP助溶剂生长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打破美国对KTP晶体垄断。解决有机非线性光学晶体探索中存在共轭基因非线性效应,及紫外透光特性互相制约困难。首次探索并生长出“中国牌”的LAP晶体,开拓把有机基因和无机基因结合的有机金属结合物非线性光学晶体材料系列研究领域,国际上称半有机非线性光学材料新方向。主持或参加研制多种晶体,获国家发明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任国际晶体生长组织常务理事,国家高科技(863)计划新材料领域第三届专家委员会首席科学家,国际刊物《晶体生长与品质鉴定进展》、《结晶学》、《化学电子学》中国编委。著有《晶体物理》。

齐 康

齐康(1931~ ),天台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建筑学家。1952年,南京大学建筑系毕业。历任南京工学院(今东南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现任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所长,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技术顾问,中国建筑学会第四届常务理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三届学科评议组成员;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专于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参与设计北京王府井百货大楼、人民英雄纪念碑、北京图书馆等。指导完成南京五台山体育馆设计,获国家设计银质奖,武夷山庄设计获国家设计金质奖。主持“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设计。参加开发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天台山论证会,设计赤城山济公院。论文《天台济公院的设计构想》,获建筑设计优秀论文大奖。

池志强

池志强(1924~ ),黄岩城关人。中国工程院院士,药物学家。1949年,浙江大学药学系毕业。1956~1960年,留学苏联。回国后任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20世纪60年代从事防治电离辐射损伤的药物研究,70年代主要研究高强效镇痛剂,80年代开展阿片受体研究。1983、1984年,任中科院上海分院副院长。1988年起,任上海市政协常委,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长期从事药理学研究,在抗放射损伤药物、神经系统药物研究方面成绩突出,论文获科技大会奖。1991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方秦汉

方秦汉(1925~ ),黄岩新前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桥梁工程专家。1950年清华大学毕业。现任中铁大桥工程局集团及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副总工程师,华中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名誉院长。参加武汉长江大桥设计,主持南京长江大桥、九江长江大桥、芜湖长江大桥等桥梁钢梁设计与科研。在上述大型桥梁工程中研究、开发、创新,推广新材料、新结构、新工艺。为推动铁路桥梁“高强、轻型、整体,大跨度、新结构”技术实现做出重大贡献。获五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三等奖各1项),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6项,第三届詹天佑大奖。

柯 伟

柯伟(1932~ ),黄岩城关人。中国工程院院士,金属学家。1952~1957年,就学北京钢铁学院金相热处理专业。现任中国科学院金属腐蚀与防护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参加中国第一代喷气发动机高温合金研制,在国内率先采用微区电子衍射技术研究高温合金相结构。在国际上率先采用喷气氩气处理表层晶粒细化工艺。参加铁基高温合金研制,首先在国内开展在服役条件下蠕变疲劳交互作用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项奖。著有《海洋环境中的腐蚀疲劳》、《宏观断口学及显微断口学》。

金庆焕

金庆焕(1934~ ),临海岭景乡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地质学家。1952年考入浙江大学,次年考取留苏预备部,在莫斯科大学地质系石油地质专业读完大学和研究生,获苏联地质学副博士学位。1963年,被分配到地质部海洋地质研究所,1970年随所迁广东(今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历任油气评价组组长,有机地球化学组组长,地层油气组组长,综合研究队队长,技术科副科长,地质调查单位总工程师,南海地质调查指挥部技术负责,地质矿产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总工程师。获国家科学进步奖一等奖、地质矿产部科研成果一等奖、李四光地质最高科学奖。1991年,获国务院颁发“国家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证书,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被聘为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设杭州)技术顾问及名誉研究员。主持翻译俄英文专著,编写4本科技专著。

蔡道基

蔡道基(1935~ ),温岭石粘南山村人。中国工程院院士,环境毒理学家。1957年,南京农学院土壤农业化学系毕业,分配中国科学院土壤研究所工作。1978年,调国家环保局环境科学研究所,任化学品污染生态研究室主任。最先提出禁用有机氯农药建议,提倡病虫草害综合防治,减少化学农药用量,制定中国第一部《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试验准则》。建立评价指标、程序、方法和标准,在国内开创农药环境毒理学科。实验室成为全国农药环境管理中心。与国际合作,研究防止农药对地下水污染和对水生物危害。主持6项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开发9种新农药,完成科研项目50余个。发表论文百余篇,编著、参编专著6部。

徐世浙

徐世浙(1936~ ),椒江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地球物理学家。1952年省立台州中学毕业,1956年长春地质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1974年调入中国科技大学地球科学系,1983年调山东海洋学院,1985年升教授。历任地质系主任,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研究生部主任,地质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兼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博士后流动站管理委员会专家组成员。山东省人大常委会委员。1999年,调浙江大学地球科学系。长期从事地球物理科研教学工作,提出用构制保角变换座标网方法,将数学上无法变换的任意地形曲线变换为水平线,解决国内外任意地形磁场、重力场曲线延拓和电阻率法二维地形改正问题,使地球物理场计算更加准确和科学,对广大山区地球物理资料正确解释有重要意义。致力地球物理数值计算方法研究,是国内外最早将有限元法和边界元法应用于地球物理勘探的研究者之一,解决许多地球物理计算难题。边界元法计算效果好、效率高,使原来难于计算的电阻率法三维问题计算效率提高千倍以上,具有重要实用价值。发表和出版论文专著百余篇(部)。

陈洪渊

陈洪渊(1937~ ),三门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分析化学家。1961年,南京大学化学系毕业,留校任教。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88年升教授,任南京大学分析科学研究所所长,化学生物学研究所所长。在电分析化学基础与应用的多个前沿领域做出重要贡献。在生物催化、超分子组装和纳米电化学研究中,构建成多种高效仿生催化界面,降低NADH氧化过电位600mV,研制成一系列电化学/生物传感器件。组成高活性含酶三维有序膜,为发展新型高效生物传感器创造条件。首次观察到表面活性剂对血红蛋白电子转移的促进作用,使其测定灵敏度提高二个数量级,发展微电极新技术基础理论和应用。在痕量生物物质的毛细管电泳分离与电化学分析中,使三种酶检测限低达到amol级高灵敏度。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50多篇,合作编著译8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