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应街道 面积115.86平方公里,辖48个行政村、5个居委会、109个自然村,人口51106人。耕地面积14999亩,山林2万亩。2006年企业202家,工业总产值195549万元,有永安、现代两大工业集聚区。学校14所,在校生10696人,专职教师586人,幼儿园17所。有东岭晓钟、石牛渡、大“佛”字石刻等旅游景点。
南峰街道 面积36.3平方公里,辖22个行政村、3个居委会,人口33569人。41、35省道穿境而过,台金高速公路出口处所在地。建有蔬菜大棚基地、东魁杨梅基地、无土栽培蔬菜大棚基地。2006年企业189家,工业总产值18.4996万元;农业总产值3092万元,农民人均收入5636元。有南峰钓艇、石龙霖雨、石仓洞等旅游景点。
安洲街道 面积48.3平方公里,辖22个行政村、3个居委会,人口30058人。工业初步形成以工艺礼品、医药化工、橡塑、白银加工为主体的产业体系。2006年企业175家,工业总产值16.7526万元;农业总产值2951万元,农民人均收入5494元。学校10所,在校生13226人,专职教师744人,幼儿园12所。
横溪镇 南邻永嘉,北与磐安、缙云接壤。面积219.2平方公里,辖行政村7个,人口45324人。省道临石线与永安溪穿境而过,为西部重镇,台州市十大中心镇和省中心镇之一,有“台州西大门”之称。明代开始立市贸易。镇内有长300米、宽3米古街,设有南北杂货、土产棉布、食盐、粮食、竹木器具、铁器等店铺。县城通往缙云、金华唯一古驿道穿街而过,每逢农历二、五、八为集市日。至今仍沿用小埠头、毛竹巷口、盐埠、米市基地名。1986~2001年,建成“三纵十横”新集镇区,面积扩至2.65平方公里,是古镇区19.87倍。建成6条商业街道,5个商品交易市场,1个住宅区、2个移民安置区。商业街总长2270米,是古街6.5倍,新建3层以上房屋500间,其中镇政府大楼8层。各类商店729家(其中个体工商户682家),涉及10多个行业16大门类。至2006年,主要产品有工艺品、橡胶、建材、制衣、五金机械、食品加工、塑料、发电八大类,以工艺品、制衣、橡塑为支柱。工艺品远销美国、英国、法国、荷兰、意大利,服装在常熟、无锡、大同市场形成产供销一条龙。2006年,农村经济总收入6.9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050元。
1976年村村通广播。1990年,开通有线电视,建12个有线电视接收网站。1997年11月获省卫生镇称号。1997年以来,建成体育文化公园、灯光球场、乒乓球训练基地、游泳池、中小学标准田径场,按省定标准配置常用体育器材,体育设施全年向社会开放。有乒乓球、篮球、象棋、老年健身等10多个协会。1998年被评为省全民健身工程先进单位,1999年被评为省体育先进单位。2000年,本镇选手获省农民运动会乒乓球女子团体第3名。2000年1月获省教育强镇称号,4月获省东海文化明珠乡镇称号,8月列入省中心镇,次年4月获全国体育先进镇称号。1998年,镇中心医院改建县第二人民医院,病床100张,医务人员126人,设7个分院,村医疗单位11个。1998年被评为台州市教育明星乡镇,2006年学校9所,在校生7612人,专职教师409人。旅游景点有苍岭丹枫、锦凤冲霄、屏风岩、响石山、巧胜岩、桃源洞、大佛岩洞等。
白塔镇 面积118平方公里,辖镇中、镇南、寺前、茶溪4个管理区,行政村66个。省道临石线和永安溪穿境而过,东南为永安溪河谷平原,北为丈母山脉。人口38611人。1992年被评为县工农业重点乡镇,1996年为市“一优两高”农业示范园区,1998年获省科普先进单位,2000年获市科技进步先进镇。至2006年,形成后仁村幸水蜜梨,下山、茶溪村枇杷,上叶、上百辽、万金、沙坑、王户村柑橘,前王、鱼山、寺前、吴桥、大路岸、祝庄村杨梅生产专业村;后垟(养猪)、前垟(养鸭)、塘下、西里(仙居鸡)、良潭、下珠、厚仁下街畜禽生产专业村。2000年,仙居多美食品厂“山哩珍”产品获省农业博览会金奖。全镇常年在外务工9000余人,主要从事小商品经销、服装加工与销售、饮食服务、建筑工程等行业,年收入3亿多元。后仁、高迁、下崔村以小吃、服装干洗、米面加工闻名。1986年前,仅有13家木珠工艺厂和1家农具厂,年产值1230万元,职工300人,产品单一。1994年后发展个体私营企业,2006年全镇工业总产值33497万元。1949~1985年,修建10万立方米以上水库5座,山塘64口,水渠5.8579千米,总蓄水量450万立方米。1999~2001年,投资1500万元,修建水利工程30处,修复病危水库3座。1990年,万亩低产田改造获市农业丰收一等奖。1995年开通程控电话,1997年实现村村通电话,2000年建成3座移动电话发射塔,2006年移动电话13850部。民间传统娱乐有长旗灯、锂鱼跳龙门、跳跳马灯、卷地龙等,1997年获省群众性体育活动先进镇。2001年2月建成文化活动大楼。有春晖艺术团等综合性艺术团队4个,有腰鼓队、民乐队、铜管乐队、秧歌队、铜钿鞭队等文艺团体16个。2006年耕地2.28万亩,粮食作物3.20万亩,粮食总产量1.20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5692元。
1999年获台州市教育明星乡镇,2001年6月被评为省教育强镇。2006年学校10所,在校生5327人,专职教师284人,幼儿园12所。旅游景点有水廉瀑布、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神仙居景区”、高迁古民居。
田市镇 面积93平方公里,辖行政村55个,人口25547人。省道临石线穿境而过。1996年建立学塔头等地杂交水稻制种基地110亩,水各村省级现代化农业示范园区和省级种子工程示范基地1065亩。1996年后,个体私营企业发展,2006年形成以私营企业为基础、木制工艺品企业为主导,水泥制品、橡胶制造为辅助格局,主要产品有木制工艺品、水泥制品、橡胶制品、电缆产品,远销欧美、日本等地,年产值1亿元。2006年工业总产值10940万元。70年代开始,建官田坑等3座小型水电站,装机容量780千瓦,农村开始通电。1993年,实施新农村建设,实行村镇规划,次年全镇用上自来水,1995年,建成2座程控机房,开通程控电话。2006年学校71所,在校生2217人,专职教师131人。民俗文化以水口山卷地龙(俗称九节龙)最有特色,民国时增为双龙。景点有公盂景区、柯思岙古村落等。
官路镇 北连磐安,面积79.89平方公里,辖29个行政村,人口21549人。是县重点产粮区,发展经济作物,形成上坪扁豆,林塘岸、萍溪西瓜,郑固迟熟杨梅特色村。1986年后企业发展,主要产品工艺品、机械制造、木制品、橡胶制品等,远销欧、美、日本等市场,2006年工业总产值21230万元。70年代村村有广播,1996年开通有线电视,1994年开通程控电话,至2006年底有程控电话3900部。2006年学校6所,在校生2584人,专职教师156人,镇中心幼儿园1所,影剧院1座。萍溪村成立锣鼓队、洋鼓队、戏乐班等,有增仁村九节龙、桂坑村跳跳马娱乐活动。有大北地溪森林公园、谷坦山旅游休闲度假区、官路桥村石拱桥、萍溪村胡谦状元碑、西马村马元帅名胜古迹。
下各镇 东接临海白水洋,面积89.5平方公里,辖行政村55个,人口49566人。下各平原素称“仙居粮仓”。1986年后发展家庭工业,1995年创建湖琪园工业小区,至2006年形成以工艺美术、橡胶、鞋材、刨石机械为主工业体系。1993年开始村镇规划,旧村改造,拆迁旧房968间,占地面积3.87万平方米,新建房屋1758间、6.032万平方米。2006年,安装固定电话7410部、移动电话18590部。1999年,改造镇中心医院门诊大楼,2001年设内科、外科、妇科、B超、胃镜、化验等12个科室,下有下各、社山、下张卫生院。达初级卫生保健标准。60年代村村有广播,1982年开始有电视机,1995年开通有线电视,设8个接收网站。2006年学校10所,在校生5910人,专职教师335人,幼儿园12所。主要名胜有括苍洞、麻姑积雪、括苍水库、铁山寺、黄山寺、隐仙庵。
朱溪镇 东南毗邻黄岩、永嘉,面积209平方公里,辖54个行政村,人口25816人,是县重点林区。1986年荒山全部绿化,溪上片、岭梅片发展毛竹基地3.3万亩,食用笋5000亩,杉木林基地3万亩,封山育林6.6万亩。茶叶有300多年历史,1986年后扩大种植面积,培育名茶,至2006年发展茶叶基地3800亩,其中发展名茶500多亩,主要分布于包下、南坪、南塘村。雾茗牌商标获全国第二届茶叶博览会银奖。1986年,岭根村、丰田村种植猕猴桃,2001年获省农副产品博览会铜奖。杨丰、上郑、后塘等8个行政村种植无公害优质米有50多年历史。90年代末开始发展高山蔬菜、高山药材。山地面积209平方公里,其中山林面积22万亩,景点有小方岩、悬空寺、飞瀑、天池、古代岩画、元代农民起义军遗迹、文仓阁遗址等。
主要企业有工艺美术、化工橡塑、制铝、制茶、饮食。80年代末,朱溪四村人开始经营干洗行业,政府在政策上给予优惠,2001年全镇有8800多人外出从事干洗行业,占总人口30%,年经济收入8000万元,占三大产业总值的44.9%。70年代,在大洪、岭梅、溪口等地兴建30多座小型水电站,装机容量1380千瓦。1986年前修建蓄水1万立方米以上山塘水库17座,蓄水量338万立方米。1986~2006年,建山塘水库12处,蓄水量256万立方米。1990年村村通电。1992年实施新农村建设,改造旧村,至2001年拆迁旧房1780间,占地35.6万平方米,新建房屋3860间,人均居住面积从20平方米扩大到40平方米。1998年邮件送至自然村,1996年开通程控电话。2006年学校有9所,在校学生1957人,专任教师143人。1982年建立卫生院,1992年改为朱溪中心卫生院。
埠头镇 北界磐安,面积71.5平方公里,辖39个行政村,人口16174人。境内以山地、丘陵为主,永安溪穿过南境。每年有3000多劳动力输出,从事服装经营、饮食小吃、油漆营销和产品推销行业,年经济收入3400多万元。1998年,建成“吨粮”科技示范基地1120亩,次年大陈、宝坑村建成锥栗基地300亩,王安村建成中华绒毛蟹基地120亩,王安、牛龙等村建成高山蔬菜基地500亩,建成十都英村拷烟基地600亩,埠头大盆地等村建成仙居鸡养殖基地10万羽。有种养业大户120户,其中10户受过省、市表彰。以“仙人居”农副产品贸易公司为龙头,形成药材产业链;以省种鸡场为龙头,形成家禽产业链。按照“公司+农户+基地”模式开发名优农副产品,1990年被列为省实施燎原计划示范乡,1994年被市列为建设“优高”农业示范乡,1997年成为市“优高”农业示范乡镇建设合格(乡)镇。2001年,省种鸡场“仙黄”牌袋装三黄鸡,获省农业博览会金奖和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牛龙村“仙人居”牌天麻获省农业博览会银奖。
1986年1月,被中国科协表彰为农村科普工作先进集体,次年12月被省农业厅、省教委、团省委评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先进单位,1991年11月被省教委表彰为成人教育先进学校。2006年学校5所,在校生1646人,专任教师100人,幼儿园8所。1997年1月、10月,分别通过省政府抽查和国务院“两基”验收,实现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2000年获市教育明星乡镇称号。1970年开通有线广播,2006年普及率100%。1995年1月开通有线电视。
2000年,在后里村(镇城区东北面)建特色工业园区,至2006年全镇企业63家,产品有化工、机械、工艺品、饮料。
安岭乡 位于台州、丽水、温州交界,海拔450米,永安溪发源地,有“台州西藏”之称。面积50平方公里,辖23个行政村,人口9706人。90年代中期开始,每年劳务输出3000多人,占总人口三分之一,平均每户有1人外出,年经济收入300多万元;在上海、常熟、温州等地,从事皮鞋加工、油漆、卖烤番薯、开小吃店及其它服务行业。1986年前,农业为单一粮食生产,同年,发展以杨梅、柿、板栗、脐橙为主高山水果,以杜仲、天麻、贝母为主的高山药材,以辣椒、盘菜为主高山蔬菜,以及高山茶叶4大支柱产业。2001年,建成高山水果2500多亩、高山药材1000多亩、高山蔬菜2000亩、高山茶叶1500多亩4个基地,建成辣椒、黄姜、苦瓜、杜仲4个生态示范园区。扶持种养大户50户。1986年6月,乡四联茶场高山茶叶在台州大宗茶叶质量评比中获第1名,2001年“安岭薯脯”批量生产。
1995年全乡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2006年小学2所、初中1所,在校生707人,专任教师62人。60年代有广播,2006年入户率100%。1995年建成卫星电视接收站,2006年有线电视入户率100%。1996年开通程控电话,2006年固定电话装机2300多部,移动电话2000部。每逢农历七月七日,开展“叠罗汉”民间艺术活动。
溪港乡 南接永嘉,西连缙云,面积68.8平方公里,辖行政村17个,人口7081人,为革命老区乡,是典型九山半水半分田,是永安溪源头,下岸水库在境内。每年有2000多人外出经商,从事油漆、卖烤番薯、制眼镜、饮食业等行业,年经济收入2600多万元。在全国各地有油漆经销店674家,年销售额12多亿元,收入2000多万元。1998年2月,举办仙居溪港油漆产销合作洽淡会。为县内第一大板栗基地乡,分布永联、麻车坑等村;塘头、安山村种植银杏1120亩,安山、仁庄村发展杨梅、柿、蜜梨、药材等。1997年,栗树村建立第一个山羊养殖基地,引进波尔山羊20头,饲养山羊150头,为县域山羊养殖之乡。1998年8月,成立县丰野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经营山羊、板栗、茶叶(品种为乌牛早)产品,年税利60万元。1992年陈岭卫生院被评为省文明卫生院。1999年24个行政村开通有线电视。1995年9月1日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2006年学校3所,在校生488人,专职教师36人。1997年开办乡成人文化技术学校。
湫山乡 西北连缙云县,面积170平方公里,辖行政村40个,人口17419人。溪(口)安(岭)线、35省道临石线贯穿全境,是连接丽水、金华重要交通咽喉。2006年,形成以油茶、杨梅、香菇、药材、薯脯、生态公益林为主六大效益农业基地。油茶种植有300多年历史,称仙居油库,2001年被评为浙江油茶之乡。杨梅主要分布在杨岸、沙地、抱龙村,个大、品质优。2000年,创建仙居括苍山茶油有限公司和县农家薯脯厂,无公害绿色食品仙绿牌山茶油和农家牌薯脯畅销市场。1986年发展农产品加工、工艺品制作等企业。1995年全乡有线电视开通,2001年村村有广播,1997年开通5个移动电话基站,2006年固定电话装机2045部。有学校5所,在校生907人,专职教师59人。景点有龙母岩景区。
皤滩乡 位于河谷平原,面积68平方公里,辖行政村19个,人口14956人。以粮食种植为主。1986年以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效益农业发展。1995年,汤坎头村建成桃形李水果基地300亩,1997、1998年,皤滩上街、下街与山下、板桥村沿省道线两侧开发杨梅基地千余亩,1998年万竹口、吕前、万竹王建立蜜梨、银杏基地800亩,1999年前陈、大丘田、枫树桥发展红香芋、西瓜、蔬菜高效农业1200亩,2000年,板桥、下洪建立鱼类养殖基地400亩。2001年比1985年粮食没有增长,蔬菜增长7.5倍,水果增长13倍,畜牧业增长0.5倍。1978年后逐步形成以工艺美术、电子、橡胶为龙头企业体系,1999年创办皤滩乡工业园区。主要企业有工艺品、橡塑、电子、食品加工等。2006年耕地面积9175亩,山林7.89万亩,农民人均纯收入4482元。
历史文化有皤滩古街、古戏台、桐江书院、道渊山庄与枫树桥三透九门堂等古建筑,有水陆交汇商贸码头的商业文化,针刺无骨花灯和明清家具等民间艺术文化。历史遗迹有“霞蔚云蒸”麻布堆灰匾、宋朱熹手迹“鼎山堂”和“桐江书院”匾、清代著名散文家张若霞“贻厚堂”匾、清乾隆齐召南“洛社名高”匾、明代牌坊式砖雕照壁“清风第一乡”匾、何氏里“大学士”匾,及密麻盖壁的官报、捷报真迹。2001年村村通电话。2006年学校2所,在校生862人,专职教师46人。
淡竹乡 南接永嘉县,面积212平方公里,辖行政村27个,人口12648人。每年农民劳务输出2500人,从事饮食业、服装业、油漆业以及承包工程等,年创收4000万元。山林面积27.8万亩,耕地面积5934亩,人均耕地0.5亩,俞坑常绿阔叶林为省级自然生态保护区。1985年开始实行封山育林,至2000年封山育林17万亩,1991年荒山全部绿化,1995年开始发展经济林,2002年9月被命名为“浙江省毛竹之乡”。2001年全乡除山头吾村外,均通机耕路。1994年12月开通程控电话。有学校3所,在校生291人,专职教师37人。1956年通广播,1998年10月开通有线电视,2006年电视普及率100%。景点有十三都原始森林、摩崖石刻蝌蚪文遗址、天柱岩、龙潭飞瀑、朱沙坑红岩谷。
图29-24 天柱岩
步路乡 面积71.83平方公里,辖行政村24个,人口14170人。1986~2006年,发展杨梅、板栗、枇杷、蜜梨、桃,其中杨梅9000多亩,年产量130万公斤,产品远销国内外,西炉村成为杨梅专业村;板栗5000多亩,集中在木杓、后裘村。1992年建立西炉杨梅交易市场、步路板栗交易市场。2001年村村有广播。1999年开通有线电视。2006年底固定电话1823部。学校3所,在校生704人,专职教师55人。景点有永安溪漂流、静溪怡园、石新郎、石新妇、战马岩、狮子洞。
上张乡 南与永嘉、黄岩毗邻,面积106平方公里,辖行政村32个,人口11444人,革命老区。1999年开通有线电视。2006年学校3所,在校生906人,专职教师68人。主要生产木制工艺品,出口美国、日本、德国。耕地面积6797亩,是典型“九山半水半分田”山区乡。1986年开始发展高山水果、高山蔬菜。2006年,果园7229亩,分布上张、米坑、方山、姚岸村。高山蔬菜3910亩,集中在苗辽、西塘、姚岸、方山村,产量4690吨。形成以高山蔬菜为主9条产业链和10大基地的规模经营格局。
广度乡 东北连天台,西北界磐安,面积82.5平方公里,辖行政村24个,人口9166人。乡境为大雷山脉中段,平均海拔650米以上。耕地面积11325亩,其中水田6325亩、旱地5000,山林面积10万亩。农林业经济为支柱产业,2006年,高山蔬菜8526亩,形成10个高山蔬菜专业村,10个高山杨梅专业村,7个高山药材专业村,50户“三高”农业大户。1998年成立广度高山蔬菜专业合作社,2000年被省评为杨梅之乡。2001年成立县广度乡高山果蔬开发中心,广度高山蔬菜专业合作社被评为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广度山牌高山蔬菜被评为省级优质农产品。2006年学校3所,在校生470人,专职教师46人。建有2座移动电话塔,1座寻呼发射塔,2座电话交换机站。
大战乡 面积64.5平方公里,辖行政村30个,人口15450人,耕地8228亩,山林5.6533万亩。1986年以来,前进、大战、地村、下叶、马大仁村发展烤烟基地760亩,大战索、马大仁、下叶、桐山村发展黄姜生产基地500亩,对山发展板栗基地5000亩年产4000吨。车头村天野牌番薯面通过国家农业部绿色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984年,开采羊平鸟萤石矿,储藏量占全省30%。1988年建立桐园溪工业小区,占地100亩,投资550万元。2006年,工业总产值14704万元,木制工艺品、医药化工产品远销欧美、东南亚。1998年开通有线电视。2006年学校3所,在校生1654人,专职教师84人。
双庙乡 东毗临海,面积56.6平方公里,辖行政村19个,人口10590人。以农业为主,企业仅有工艺品、机械几家。1998年底被市列为小流域综合治理示范乡。2000年被省政府列为全省一百条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之一。2006年,有中心幼儿园1所,初中1所,乡中心校1所,村校2所,在校学生753人,专职教师47人。工业总产值4450万元,农业总产值1766万元,财政总收入54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878元。每逢春节、元宵,举行迎灯(十二生肖灯、古亭灯、竹龙灯)、舞狮。每年有2100人在外经商务工,从事经营服装加工、干洗、餐饮、服务等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