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 汉代,出现陶瓷业,三国时期有造船业,南北朝时能生产丝绢、蒲席等。唐代青瓷远销各地,盐业初具规模,临海成为国内14个造船场之一,宋代绸、绢列为贡品,年产万余匹,全县有酒坊28座,青瓷窑址10余座,民间船舶1974艘。明代织布兴,能大量生产海船、战船和白纸、岁贡日历纸。清同治间传入西方的花边工艺,光绪元年(1875)兴办花边厂,与本县传统刺绣结合,成为出口工艺品。民国元年(1912),首办8匹马力作动力碾米厂,2年办贫民习艺所,3年设西服店,始用缝纫机,4年有石印,16年机织年产布1600余匹,19年出现铅印。工业分机碾、电器、棉织、草帽、麻帽、绣花、造纸、酿造等12个行业,有工场作坊293家,年产值350万银元,其中经销绣花出口企业33家(女工2300人),产值40万元,从事麻帽生产女工3.9万人,成为台州麻帽主要产地之一。22年,建立私营的利生铁工厂。
1952年冬,建立第一家集体性质的城关雨伞社。次年,城关成立集体所有铁器、木器、蜊灰手工业社,原属台州公署的台州印刷厂、台州工矿社、新华烟厂下放,成为临海第一批国有工业。1955年开始,全面进行对资本工商业和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私营大生织布厂改为公私合营临海染织厂。1956年,城关11家有3台以上布机的个体织布厂并入临海染织厂,16家私营粮食加工厂、2家手工业作坊、3家酒酱食品厂改为国有厂,另有35家分行业并成国有2家酿造厂,3家酱厂,机械厂、印刷厂、染织厂各1家。在农村集镇,按行业组成集体所有手工业合作社或合作小组。1957~1959年,公私合营企业转为国有,有些手工业合作社扩大为县属大集体企业,有些区办起区机械厂、木器厂、竹器厂。1962年,东塍公社把分散在各队110个铁、木、竹工匠和泥水匠组织起来,成立不脱离本队关系的加工服务社,为社队修理农机具。次年,有些公社也成立加工农机具的铁器社、木器社,有些大队办起缸窑厂、陶瓷厂,成为第一批集体所有的社队工业。此后15年,发展社队集体、县属二轻、国有工业。至1978年,全市国有、二轻、社队工业企业分别为62家、92家、231家,主要有机械铸造、电器电子、医药化工、食品酿造、建筑材料、绣衣服装、工艺美术、纺织印染、皮塑橡胶、造纸印刷等10大行业。
1980年,引进第一家外商来料加工企业精美手套厂,新生第一家股份制企业双港区金属薄膜厂。1984年,在全县2371家乡镇企业中,乡办714家、村办971家、个体办686家,从业56635人。主要产品为水泥制品、砖瓦、沙石、草编、绣衣、服装、工艺品、水果罐头、麦芽、文教用品等。1993年之后,有的国有企业、民营企业逐步壮大成为大公司或控股集团,国有通用机械厂改产液压件后,发展成拥有1.8亿元固定资产的浙江临海海宏集团。靠生产钮扣起家镇办尤溪有机玻璃厂,1976年始办只有7名工人,现成为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之一的中国伟星集团公司,2006年有固定资产65亿元,销售额25亿,利税3.8亿元。2006年,全市工业企业3078家,其中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企业457家,工业总产值324.2亿元,浙江豪情汽车制造有限公司超40亿元。
农业 唐代,稻、麦成为主要粮食作物,蚕桑农业中占重要地位,采用深耕法和江东犁。南宋人口剧增,“有山皆种麦,有水皆种稻”,元、明、清三代,从稻麦两熟制逐步发展到连作制,明代隆庆间(1567~1572),任永州知府的临海人项思教传入番薯,万历中(1573~1620年)引入玉米。民国开始推广和应用化肥、农药。1982年,土地包产到户口以来,发展生态高效农业、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建立无公害有特色的农产品基地。2006年,有各类认证农产品54个,其中有机产品6个、绿色食品22个、全国无公害农产品37个;建立无核橘、西蓝花、茶叶、杨梅农产品基地和面积21.65万亩的48个省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农业总产值从1977年9649万元上升到2006年299803亿元。
粮食生产 全市粮食作物复种面积(包括稻、麦、番薯、洋芋、玉米、豆类),1949~1992年约100万亩,1993年之后,扩大效益高的经济作物、减少复种指数,交通、造房占地等原因,逐年缩小到2006年的53万亩;总产量从1949年95933吨渐增到1996年361689吨,1997年开始下降,2006年196277吨。平均亩产量,1949年98公斤,1957年154公斤,1985年326公斤,2006年363公斤。
经济作物 茶叶民国22年(1933)5500亩、274吨,1949~1981年,从2600亩扩大到2.8万亩,从48吨提高到1147吨,此后25年,在2.6万亩至1.8万亩、1500吨至800吨之间升降,2006年,投产面积19080亩,产量701吨,主要品种临海蟠毫、羊岩勾青被评为中国农业名牌产品。桑园从1954年450亩扩大到1970年3万亩,之后逐年减少;蚕茧产量从1955年2吨上升到1980年501吨,后也逐年下降,2006年1365亩、产茧299吨。棉花1936年22550亩,产量378.5吨(皮棉),1949年20082亩、176吨,最多1959年36071亩、1137吨,2006年只有915亩、65吨。油菜籽是主要油料作物,1949~1959年从9699亩扩大到5.08万亩,产量从270吨增加到2365吨,之后37年面积与产量时增时减,最少的1973年有159亩、70吨,2006年2415亩、259吨。蔬菜从1949年2万亩扩大到2006年17.6万亩,其中西蓝花生产基地6万亩,产品绝大部分销往国内外。
水果 已形成以柑橘为主的水果产业。橘果1949年980亩、450吨,1985年78890亩、26382吨,2006年207750亩、126745吨,其中优质品种无核橘占橘果总面积90%。杨梅在民国时期居果类之首,1972年2200亩,1980~2006年,从4632亩扩大到44265亩,产量从750吨提高到20103吨。枇杷从1980年243亩发展到2005年16026亩,产量从50吨提高到7316吨。桃子从1975年800亩、190吨增加到2005年12368亩、9740吨。甘蔗1949年1685亩、1260吨,1972~1985年,在6100~4400亩、2.7万吨~1.3万吨之间升降,2006年2730亩、7630吨。草莓自1983年引种以来逐步发展,2002年8000亩,之后稳定在5000亩左右。
饲养 生猪饲养从1949年801万头逐步上升到1990年5707万头,之后又逐步渐减少到2006年32万头。牛存储量1949~1970年年均存储量3.5万头左右,之后逐渐减少,2006年5678头。家禽试饲养量1949年23.2万羽,1984年125.3羽,此后20年每年饲养80万羽左右。
贸易 三国时,贸易品有陶瓷、干姜、栗、鱼等。唐代,金漆、乳橘、干姜、甲香、鲛革、飞生鱼为主要商品和贡品。两宋时期,与国内各著名港口通商贸易,设管理贸易的商税茶盐务,有19处城乡集市(其中城内11个)。元代,对盐、茶、酒、醋、竹、农具实行官营专卖。明清两代特别清代,涉及各种矿产品、土特产品、手工艺品、食品,输出有米、丝、绸、布、纸、烟、糕、饼,进入有桂圆、荔子、蔗糖等南北货和金、银、铜、铁。清末开辟临海海门至上海、宁波等地货输航道,乡村集市增加8处。民国19年《浙江经济调查》,全县行栈105家、商店1045家,分51个行业,店员4089人,资本总计122万元。36年,全县乡、镇、保合作社56个,并成立县合作社联合社和省合作社临海供应站,有专营各种主杂粮的六陈行14家、米店41家。1949年6月,城区私营个体商店87家,店员472人,个体摊贩655户。
1949年7月,城区设国有台州贸易公司,经营日用品、南北货、土特产等;次年撤销,设百货、粮食、土产3个公司,不久又增设煤建、花纱布、专卖、医药、盐业、五交化等20余家公司。1951年9月,县供销社成立。1953年开始改造私营商业,1956年春全行业改造,一周间城关250多家公私合营商业企业改为国营商业,个体摊贩和肩贩分别进入饮食、蔬菜、水产、土产、酒烟合作商业,开辟柴炭、粮食交易市场;乡村2312户私营店和个体摊贩,53户直接过渡到供销社,79户组成17家公私合营商店,493户组成51家合作商店,1615户组成153个合作小组,72户为代购代销户,还核准个体商贩447个。1960年,成立经营钢材、水泥、煤炭等物资的物资局。“文化大革命”取消个体商贩。1979~1984年,逐步放开上市交易的农副产品种类,取消各种购物的票证,农贸市场活跃,乡村集市增到55处。1985年1月开始,国家取消统派购制度,放开商品购销价格,实行产品多渠道流通。国有商业和供销社不再包揽商品采购与供应,采取承包到店到组到人经营方式参与市场竞争,个体私营商业发展,乡村集市增加和扩大,私办的各种专业市场和专卖店、购物中心、大型商场、连锁超市建立,初步形成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商品流通体系。2006年,全市限额以上商业企业118家,其中批发42家、零售76家,从业3432人;住宿餐饮业37家,从业2565人;个体工商业户28209户,从业34934人;独立店60家,连锁商店总店10家,专业店62个,专卖店3个,分店6家,超级市场11个。城乡集贸市场85个,超市28家。大型商贸设施有伟程时代广场、双鸽世纪广场、靖江路商业街、大洋中心商业街、古城口字型街、杜桥商业中心。大型商场耀达商场建于1998年12月,营业面积1.3万平方米,职工千余人。崇和商场于2001年建成开业,营业面积6万平方米。最大专业市场利民汽车城,2005年4月开业,营业面积2.7万平方米。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1949年737万元上升到1985年21887万元,再上升到2006年58274万元;集市贸易成交额,从1949年92万元上升到1985年10433万元,再上升到2006年412974万元。
外贸 唐代太和八年(834)有日本商人到临海从事商贸活动。五代时,新罗国(朝鲜)商船停靠在新罗屿(今汛桥晒鲞岩)、新罗山(今古城后山)。台州临海商人陈惟忠等64人,在北宋天圣九年(1031)从明州港至高丽贸易。元明清三代,临海对外贸易的国家除日本、朝鲜外,还有南洋和琉球等国。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浙海关在设立家子(葭沚)口一处,征收进出口货税及渔米。乾隆间,临海与琉球有交往。民国时期,外贸扩大到南洋、欧、美等国家,出口产品主要有草帽、绸绣衣、油纸伞、蜂蜜等,以草帽为主。民国19年(1930),临海年销南洋、欧、美草帽总值180万元。
1950~1972年,外贸产品以传统草帽、绸绣衣为主,增加柑橘、中猪、冻大黄鱼(鲜、干)、墨鱼干、海蜇皮、棕榈籽、姜油、抽纱制品、皮箱等土特产品、水产品、手工艺品,销往苏联、加拿大、日本、西欧、拉美、罗马尼亚、东南亚、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1973~1987年,增加芦笋、甲鱼、鳗苗、泥鳅、布服装、文化用具、草制品、玩具、药纱布、毛巾、木螺丝、烟斗、茶叶、栗子、大米、兔毛和水轮机、发电机、电焊机等机电配套设施,主要出口美国、日本、意大利、西德、法国、澳大利亚、菲律宾、越南、柬浦寨、阿拉伯和港、澳等国家和地区。全市出口商品交货值从1973年471万元增加到1987年8185万元。1988年,市进出口公司成立并获得进出口经营权,当年自营出口额1.38万美元。1992年11月,临海新仙制衣有限公司在美国洛杉矶办台州首家境外公司——鼎泰公司。外商投资企业从1995年81家增加到2005年338家,合同投资总额6亿美元,其中合同外资额2.83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累计1.49亿美元;境外投资企业23家,总投资额7000多万美元;有200多家企业获得产品进出口权。出口产品主要有休闲用品礼品、医药化工、钮扣、眼镜、建材、圣诞节玩具、节日灯、衣夹、布料、纺织服装、文化用品、机电设备、汽车、船舶、聚酯树脂、包装用纸、餐具、蔬菜、茶叶、水果、水产品等20多类、上千个品种,主要销往日本、美国、德国、意大利、比利时、土耳其、以色列、埃及、加拿大、法国、英国、匈牙利、荷兰、西班牙、阿联酋、澳大利亚、波兰、巴西、瑞士、新加坡、奥地利、智利、扎伊尔、俄罗斯、韩国、马来西亚、摩洛哥、孟加拉、毛里求斯、希腊、芬兰和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全市出口总额从1995年的3915万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62382万美元。
渔业 近海有带鱼、大黄鱼、小黄鱼、墨鱼四大经济鱼类,浅海有鲳鱼、鳓鱼、梅童鱼、石斑鱼、鲻鱼、白蟹、虾类等。虾类有14种,以白虾最优,中国毛虾最多、产量占虾类总产量50%以上。潮间带生物有蚶、蛏、泥螺、牡蛎、青蛤、海瓜子、弹涂鱼、望潮、沙蚕等21种,还有味美的梭鱼和药用鱼海马、海龙。灵江水域特产鲚鱼、香鱼,鳗苗为出口主要产品之一。南宋开庆元年(1259),有二丈以上船只552艘、一丈以下船只1422艘。民国19年(1930),水产品产量32.14万担,总产值320万银元。26年,有小对船1600艘、流网船320艘、张网船28艘、舻、艚12艘。37年,有渔船879艘,渔民7777人,水产品8.6万担。新中国成立后,主要年份全市水产品总产量(包括海淡水捕捞与养殖)1949年1516吨、489万元,1957年8700吨、2765万元,1995年63689吨、23594万元,2006年120662吨、107979万元。
海洋捕捞 从事捕捞专业渔民1949年430户,1995年3358户、13598人,7653个劳动力,有4个渔业村、9个渔业社;2006年11169户、40049人,11979个劳动力,分布在上盘、桃渚、杜桥3个镇,有头门、北塘、后塘、八份、达道岛、白沙、民主、草坦、炮台等10个渔业村。2006年,全市各种机动渔船1053艘,其中136千瓦以上拖网渔轮315艘。捕鱼海域从20世纪50年代东矶、大陈洋面扩大到70年代江苏、嵊泗洋、山东济州、福建东部渔场,90年代远捕到公海。东矶渔港设施齐全,成为本市水产品的集散中心。
淡水养殖 1956年,县渔盐科在连盘岩下坝、锁浦试养白鲢、花鲢,捕鱼102担。1958年冬,在连盘草畈塘成立临海市国有渔种场,向养殖户提供鱼种,此后人工催化白鲢、花鲢、草鱼,试养6万条淡水鳗、5000尾团头鲂、2000尾银白鲫、鳖等。全场引进青鱼、鳙鱼、方直鲫、兴国鱼鲤、淤泥团头鲂、非洲鲈鱼、白鲳和牛蛙;常年繁殖鱼种5000万尾左右。1984年,有120个集体、个体鱼种点,繁殖鱼苗1122万尾。1993~1998年,出现特种水产大面积企业化养殖高峰。明达养殖公司构筑3000平方米钢质网箱,放养鲈鱼30万尾,次年产鱼50吨。兴发、玉龙两家养殖公司1995年分别放养鳗鱼358万尾、180万尾,至1997年产鳗410吨、140吨。1996年,万利养殖公司放养殖鳖苗5万只,汛桥镇养殖牛蛙1200亩、产量400吨。全市淡水养殖面积从1957年0.46万亩,扩大到1998年4.6万亩,产量从249吨增加到8720吨,2006年46915亩、6092吨。
海水养殖 1968年,上盘新城村从奉化引入海带,在头门岛海域放养10亩成功,总产56担。次年头门岛知识青年,在省水产研究所指导下,草棚培育紫菜苗成功。1970年,沿海公社草坦渔业队养殖2亩紫菜,收干菜52.5公斤。1970、1972年分别试养鲻鱼、蛏子各50亩。1983、1985、1988年分别试养11亩蚶、200亩白虾、200亩对虾、17亩青蟹成功,大面积推广,白虾在全国率先养殖,得到国务院水产总局拨款扶持。1992年始养40亩泥螺成功。1995年,全市养紫菜120亩、白虾1800亩、泥螺3645亩、蛏子7245亩、鲻鱼1400亩,产量分别为860担、36吨、601吨、30870吨、30多吨。东洋镇养殖户林秀春1998年养大黄鱼3.12万尾,还试养台湾草虾30万尾、青蟹3万只。全市海水养殖面积、产量从1975年0.14万亩、34吨增加到2006年47864亩、15058吨。
盐业 唐宗代间(763~779)新亭盐监成为江南十大盐监之一。宋熙宁五年(1072)始建杜渎盐场。元代临海陈椿任华亭下砂盐场司令,著有介绍制盐技术的《熬波图》。明时,杜渎盐场为浙江32个盐场之一。清时,设场灶五团(东洋、连盘、轻盈、涂下、大汾),共121灶。民国32年(1943),杜渎盐场所辖场地南起推船沟、北至龙头,连绵40余里,面积3万多亩,产盐7500吨。1950~1957年,盐田分布在推船沟至联合村一带,长20余华里,产盐2957吨。1960年,建立国营临海盐场,职工600人,1854亩盐田。1962年,国营盐场撤销,制盐设备和盐田无偿下放给上盘闸、劳动、新生、翻身、大岙农业大队(村),改传统的煎盐为晒盐。1965年盐产量2285吨。1971年,成立社办的滨海、洞港、蒲兰头3个盐场,盐田分别为1686亩、1761亩、1170亩。1974年,杜桥区成立区社联办盐场,有盐滩44副、盐田2890亩;加上前3个盐场,全市共有盐滩118副、盐田7507亩。此后20年盐田面积稳定。盐产量1975年6942吨,1978年24853吨。1981年,试制滩晒精盐成功,精盐含氯化钠95%以上,白度60度以上,粒径可通过0.5毫米筛孔。1996年以来,因全省盐业生产结构调整和海涂淤积、纳潮困难影响,1998年面积缩小到4000亩,全部分布在上盘镇。2004年,产盐5041吨,次年盐业生产停止,用盐全由省调拨。产盐期间,除自用外,还供应仙居县和大磐区。2000年停止供应仙居。
财政 民国以前,收入主要是田赋和杂税。光绪二十四年(1898),解藩司银29719.3两,解漕运银5808.9两,府县坐支4641.2两。民国18年(1929),全县实收田赋79400元、杂税25729元,其中留县34037元。新中国成立后,收支分预算内和预算外两大类。1982年前,预算内收入主要靠地方国有企业上交利润和工商、农业各税;1983年国有企业实行利改税以来,基本上是单一的税收。支出以保干部、职工工资为主,适当考虑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需要。
预算外收入主要有工商税附加、农业税附加和渔业税,后省、地、县实行分成。支出主要用于行政事业单位福利、奖金和社会公用事业。1960~1969年,市从地方企业折旧基金上交中提取部分作预算外调剂(1981年起全部留企业使用)。1972年,从小水电、小机械厂等“五小”企业上交利润中提取30%为预算外收入,1978年提成范围扩大到全部市办工业。还有盐税提成、水厂利润提成和水电费附加等。1980年以来,企业自主权扩大,预算外资金激增,为加强这部分资金管理,1983年开始,试编预算外资金收支计划和决算。2006年,财政总收入212782万元,其中地方财政预算内收入106651万元,预算内支出132913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