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基础设施

发布日期:2018-12-24 09:31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台州史志网

市区建设 1990年,委托上海同济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所,编制旧城改造规划。从光明路区块开始,至2006年,老城区除最古老城里尚有部分未拆除外,其他均进行改造,共拆迁面积116.8万平方米。建成云西、云健、桔园、中山、永泰、岭南、天河、江城、东升、东方花园、之舫花园、景都苑、和平家园住宅小区。市政道路建设,先后实施中山西路、解放路、轮渡路、云西路、江滨西路、江城路、青年路等环状示范路工程。拓宽改造中山东路、人民路、光明路、东升路、江滨东路、星明路、桔园路、沧海路、海棠路、劳动路、北门路、东枫山路延伸、工人西路延伸等20余条老区道路,动工建设八条路、九条路、外沙路、疏港大道、枫南东路延伸、工人东路延伸。城区道路总面积80.7万平方米。建成中山广场、凤凰公园、东山公园、江滨公园、老年公园、白云飞瀑、云荫幽径、金三角叠泉、解放南路入口小游园等绿地、公园,给市民提供休闲、活动场所。绿化中山西路、解放路、青年路、枫南路、机场路、九条路、葭沚泾沿河和市区山地,75、82省道绿色通道建设分别完成95%和70%。城区绿地总面积591万平方公里,公共绿地面积140.3万平方米,人均8.1平方米,绿化覆盖率37.78%。

图29-1 解放南路

市区水、电能保证正常供应,燃气使用普及率96%。1999年城区管道燃气开通,至2006年开户2857户。市区交通1984年成立公交公司,一条线路2辆客车,2003年开辟8条公交线路,52辆公交车辆运行。2001年10月椒江大桥建成通车。2006年,组建台州市都市公共交通有限公司,实行城乡客运一体化。

交通 椒江向为台州诸县海上交通门户。古时“兴渔盐之利,通舟楫之便”。三国时期,章安成为东南地区对外交往的要地和军事重镇。晋时,章安港有“海疆都会”之称,两晋、南朝到隋朝是东南交通运输中心之一。南宋时,海门已有日本商船出入。元时,因海运需要,在海门设立“海运千户所”,辟海门、章安为漕运换装出发港,葭沚、栅浦为福建泉、漳船商趸售烟叶、南货之地,并与朝鲜有海运来往。明时建立海门卫,为浙江海防中心。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设立轮埠,开辟椒甬、椒申、椒温各航线。20世纪30年代中期,各地商船往来激增,港口发展迅速。抗日战争爆发后,港口破坏严重,战后有恢复。1949年,仅存木质浮码头5座,年货物吞吐量3万吨左右。1949~1955年,国民党军控制出海口,海运受阻。大陈岛解放后,海运恢复,主要客运运线有椒申线、椒甬线、椒石(浦)线和椒江大陈线。货运主要有椒甬、椒申、椒江至天津等线。1983年4月,开通南洋航线,11月国务院批准海门为国轮外贸运输港口。1985年,吞吐量超过300万吨,名列浙江第二,全国港口排行第14位。1988年7月,开办国际集装箱运输业务。1990年10月,国务院批准列为对外轮开放港口。2006年,船舶总运力51万载重吨,其中万吨以上10艘,进出海门港货物吞吐量1773万吨。

图29-2 海门港区集装箱

陆运 清以前陆路运输以人力为主。民国21年(1932)5月,海门至路桥公路开通,14公里,为台州第一条通汽车公路。1957年,建成洪(家)三(甲)路,1964年延至金清农场,1958年建杜(桥)前(所)公路。1980年黄海公路建成通车,1987年完成混凝土路面铺浇,改建为一级公路。75省道椒江至路桥段改建为一级公路。1985年临海至前所公路贯通。2006年,有货车6775辆12372吨,货运量987万吨;客车800辆11750客位,客运量1921万人次。

邮政电信 明洪武二十年(1387),设海门卫前急递铺(驿站),并在洪家、赤山东、栅浦设铺司。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建立海门邮政局。三十二年五月,架通鄞县至海门电报线路,九月建立海门电报局。民国19年(1930)3月,架设海门至黄岩长途电话线,开通长途电话业务,5月建立海门电话分局,隶属浙江省电话局。37年,设小型无线电台,开通宁波、杭州、温州无线报路。1951年,邮政、电信合并,成立海门直区邮电局,职工234人。1982年,市话割接开通HJ921型2000门纵横制电话交换机,实现市话自动化。1987年,安装DD-16全自动载波端机设备,开通椒江至杭州全自动交换线路,进入全国长途直拨自动网。1991年开通微波通信。1993年开设移动电话基站,开通移动通信业务,入网129户。开通无线寻呼业务。2006年,有邮电局所38处,长途电话业务电路6.4万路,电话交换机总容量39.39万门,固定电话机总数29.49万部,移动电话用户55.28万户,国际互联网用户65970户。

环境保护 1982年,监察降水和污染源。1984年,监察水质、大气降尘、噪声。污染源是工业废气、废水、固态废物等。次年废水排放978万吨,其中工业废水820万吨;工业废气排放94.96亿标立方米;工业废渣排放27.78万吨。1990年,废水排放2210万吨,其中工业废水1930万吨,生活污水280万吨;工业废气排放184亿标立方米;工业废渣排放量63万吨。2006年,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0.06%,空气环境质量达标率97.0%。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为57.56%和57.86%。全区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102.41万吨,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99.55%。2005年,污水处理工程建成运营。至2006年,建成废气处理装置106套,污水处理设施34套。

水利 五代时,开凿东官河。宋元间,治水以疏浚为主,建涵闸多处,现存有兆桥祝昌毓龙宫涵洞。明代弘治间,筑丁进塘,至清光绪间,共筑海塘坝9条。光绪二十四年(1898),开凿海门新河,内地的货物通过内河运输直达海门新道头。民国14年(1925)修筑5塘。新中国成立后至椒江市建立前,共修筑小型水库7座,围筑海堤3条,开挖疏浚平原河网,普及机电灌溉,解除农业生产旱涝之害。椒江建市后,主要的水利工程有围筑山东十塘,构筑标准堤塘,实施城市防洪工程建设等,并开始围垦11塘。1993年省政府授予水利建设先进县(市)称号。1997年10月开始建设标准堤塘,为浙东千里海塘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总长42.3千米,投资总额30765.67万元,2005年12月竣工并通过省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