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佛教天台宗学术思想

发布日期:2018-12-21 15:17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台州史志网

天台宗的实际创始人智顗(537~597),河南许昌人,18岁出家,23岁师从天台“东土三祖”慧思学禅观,30岁时到陈朝都城金陵(今南京)讲经说法,受到僧俗欢迎与敬重,38岁时携众前往浙江天台山,潜心习禅传道。智顗口述《法华文句》、《法华玄义》和《摩诃止观》,由弟子灌顶集录成书,被奉为“天台三大部”。

天台宗根据《法华经》中的一佛乘思想,提出“会三归一”的著名理论,认为“三乘”教义最终都会归于佛乘。其理论意义在于一方面把天台宗的教义说成是至上的一乘,另一方面又为调和圆融其他学说打开方便之门。天台宗正是在“会三归一”的名义下,把佛教的不同教义与传统文化的不同思想“会归”到天台宗的教义之中。

天台宗提出止观并重、定慧双修作为最高修行原则。明确地把止与观、定与慧比作“车之双轮”、“鸟之双翼”,“若偏修习,即堕邪倒”。天台宗确立止观双修宗风,融合北方重禅修而南方重义理的不同学风,使中国佛教具备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基础。

天台宗通过“五八时教”的判教理论,建立自己的思想体系,突出天台宗的地位。批评南北朝时所谓“南三北七”的十种判教学说,认为只有自己“五时八教”判释才是合理。第一时,佛教《华严经》义;第二时,佛在鹿苑为五比丘讲小乘《阿含经》;第三时,佛讲一般大乘方等经如《维摩》、《楞伽》等;第四时,佛讲《般若》破除法我执;第五时为最高,讲《法华》、《涅槃》。又根据佛的传教形式和佛的教法内容不同,提出“化仪四教”和“化法四教”。教化方式分顿、渐、秘密、不定等“化仪四教”;教化内容分藏、通、别、圆“化法四教”,分别指《阿含》、《般若》、《大乘经》、《法华经》。通过“五时八教”,既把本宗所奉的法华教义奉为最高,又融通大小乘经典和各种教义,为统一中国佛教奠定基础。

天台宗的中心理论是性具实相说。所谓性具实相,是千差万别的诸法万象当体就是实相,都显示法性真如本相,即“三谛圆融”说和“一念三千”说。“三谛圆融”是从“一心三观”发展而来。据说是天台宗“东土二祖”北齐慧文禅师从《中论》和《大智度论》中领悟,通过修习般若,可于“一念心”中获得道种智、一切智、一切种智这“三智”,不用分阶段地获得,就是“一心三智”。联系“中论”的“三是偈”而悟出“一心三观”的禅法,即于一心中同时观悟空、假、中三谛。智顗进一步把“一心三观”与“诸法实相”联系起来,认为空、假、中就是诸法实相的基本内涵,是真如法性的三个方面,称为三谛。三谛是相即相通,圆融无碍的。一空一切空,无假中而不空;一假一切假,无空中而不假;一中一切中,无空假而不中。因此,观空、假、中三谛并没有时间上的先后问题。三谛于一心中是同时存在的,观空即观假中,观假即观空中,观中即观空假。“一念心起,即空、即假、即中”,这就是“三谛圆融”。

“一念三千”是根据《法华经》的“十如是”思想发挥而成。一心中具有六凡、四圣、十法界,这十法界之间是相互蕴含、互相转化,每一界与另外九界都是相通的,六凡可向上到达佛的地位,而佛也可现身在六凡之中。十法界各各每具,就成“百法界”。百法界中的每一界又各具十如是,即成千如,百界“千如”各有众生、国土、五蕴这三种世间,便成“三千世间”。“三千”是对整个宇宙世界的总概括。

天台宗的判教学说,影响以后的各宗各派。华严宗的“五教十宗”等是对天台“五时八教”判教理论的反应;禅宗不立文字,以心传心的“教外别传”也可视为是一种独特的判教理论。天台宗观教并重,几乎成为以后中国佛教的一个共同理论特色,以后的各宗派无不对观与教给予足够重视,从而在此基础上形成独立的宗派。在教理上,华严宗的圆融无碍思想受到天台宗“三谛圆融”说影响。另外,菩萨戒和观音菩萨崇拜在中国的盛行,都与天台宗的倡导有密切的关系。

天台宗自唐代开始先后传到日本、朝鲜,对各国的宗教文化产生强烈影响。天台山和国清寺成为海外天台宗的祖庭,历代朝拜者络绎不绝。唐代日僧最澄,宋代荣西、道元求法天台山,归国后分别创立天台宗、临济宗。日本莲宗的创立,受天台宗影响。五代时,中国天台宗16祖义通是高丽人。北宋时,高丽义天在天台山学成回国,创立高丽国天台宗。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韩国僧侣经常组团朝拜天台山和国清寺。

自智顗创立天台宗至民国,天台宗传人历40代,其中台州籍有灌顶(章安)、元琇(天台)、清竦(天台)、择卿(天台)、法照(黄岩)、慧日(天台)、所澄(黄岩)、谛闲(黄岩)。近代,研习宣讲天台宗经典《法华经》的高僧有太虚、虚云等。教演天台、行传净土的台宗传人敏羲(黄岩)、谛闲和倓虚,以祖庭为基地,弘扬教义,遍及宁波、上海、黑龙江、长春等地。还有一批矢志天台宗的法门龙象静安(温岭)、静权(仙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