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11月,黄岩县灵石寺塔大修时,发现6块阴刻戏曲人物画像砖,制作于北宋乾德三年(965),有参军戏(化装相声)和杂剧脚色形象。宋代南戏逐渐形成,流行于浙东南沿海,戏班演员一般仅六七人,除主角外,均身兼数角。台州是南戏发源地之一,南戏音乐取材当地流行民歌,现存最早南戏剧本《张协状元》中有《台州歌》,语言具有浓重台州乡土气息。
元代杂剧流行台州。元末明初,台州陶宗仪《辍耕录》最早使用“戏曲”一词,“词山曲海,千生万熟,三千小令,四十大曲”,其中“院本名目”和“杂剧曲名”,集宋元剧目和戏曲大全。明代,流行海盐腔。明《太和正音谱》载知音善歌者36人中有台州冯彦皋。成化二年(1466),陆容《菽园杂记》说黄岩“皆有习为倡优者,名曰戏文子弟,虽良家子亦不为耻”。嘉靖间(1522~1566),徐渭《南词叙录》说:“称海盐腔者,嘉、湖、温、台有之。”汤显祖《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载,台州知府谭纶“以浙人归教其乡子弟能为海盐声”,将海盐腔由台州引入江西宜黄。明中叶,演出传奇戏和昆曲、高腔,直到清乾隆间,为戏曲高峰期。
清乾隆中期,明代传奇戏演变成具有本地特色地方戏,渐居主流。乱弹腔在黄岩一带兴起,以紧乱弹、慢乱弹、二唤为主干唱调,兼唱昆腔、高腔,形成三腔合唱的黄岩乱弹班。咸丰至同治间(1851~1874),徽戏传入,以西皮、二簧、梆子为主干唱调。光绪间(1875~1908),乱弹戏逐渐扩展至临海、天台一带。此后,黄岩乱弹班称山外乱弹或老乱弹、上肩班,以唱功见长,昆、高、乱三腔合唱;临海、天台等地乱弹班称山里乱弹、下肩班,以做功见长,高、乱、徽三腔合唱。临海县梓林山兵村(今椒江)李惠卿创办山兵高腔班。民国初期,乱弹有20多副戏班,大中小剧目近300余,高腔班10余副,徽班5副。
民国21年(1932),嵊县女子越剧班进入台州,后在温岭县大溪镇成立演出团体,称“大溪舞台”,在各地演出。此后越剧逐渐在台州流行,乱弹和徽班渐趋衰落。
1950年10月,有临海新越剧团、黄岩人民越剧团、海门新新越剧团3个专业剧团。1951年8月,台州专署文教科举办第一期戏曲艺人训练班,从黄岩和海门2个剧团抽调演员,充实临海新越剧团,改名台州越剧实验剧团。次年,举办第二期戏曲艺人训练班,台州、黄岩、温岭、海门、天台5个越剧团参加,同年10月建立台州木偶剧团,1953年建立三门越剧团与黄岩新芳乱弹剧团。1956年,上海光海、更新越剧团分别下放玉环、天台,1958年10月建立仙居县越剧团。1966年,有台州、黄岩、海门、温岭、天台、仙居、玉环、三门8个越剧团和黄岩乱弹剧团、台州木偶剧团、台州杂技团。1959~1961年,有黄岩歌舞团。各团均为集体所有制性质。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各剧团停演。1969~1970年改为文艺宣传队,演出小型宣传节目与京剧样板戏,各县专业演出团体转为全民所有制。1970年,黄岩乱弹剧团改为台州地区文工团迁临海。1977年后,各县文艺宣传队复改越剧团。1982年,地区文工团改台州乱弹剧团,划属椒江市。各专业剧团每年演出均在150场以上。1980年各剧团部分演员参加省专业剧团青年演员会演,8人获奖。1982年参加省小百花会演,4人获优秀小百花奖,9人获小百花奖,1人获园丁奖。20世纪80年代中期,电视、录像和现代歌舞兴起,城镇戏剧观众减少。1988年,台州文化局编成《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浙江卷台州乱弹分卷》。90年代,各专业剧团停演,民间剧团渐兴。1990年末,有临海市台州越剧团、椒江市台州乱弹剧团,及黄岩、温岭、天台、仙居、玉环、三门越剧团,演职员301人,全年演出816场,收入46.23万元,支出117.1万元,国家补贴74.85万元。农村半职业和纯职业民间剧团有80余个。
1991~2003年,创作上演大型剧目《鸡公山风情》、《怡红院丫环》、《我与你轻轻吻别》等,连续参加浙江省第6、7、8届戏剧节演出。《情系断桥》获1992年浙江省现代剧调演一等奖,《风铃声》获浙江省戏剧小品创作一等奖。2005年4月21日,由海正、东港、方远3家企业和市、区政府联合资助的台州海东方乱弹剧团成立。6月9日,台州乱弹小班举行首场演出,2006年被列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王宗泽《白日梦》获第三届“中国戏剧文学奖”剧本奖,龚岳瑛戏剧小品《弯弯的月亮》获中国曹禺戏剧奖•小品小戏二等奖,陈欣获全国第七届“映山红”民间戏剧节个人表演一等奖,台州乱弹《打瓜园》获中国第十三届群星奖纪念奖,小品《包装》获中央电视台“曲苑杂坛”小品比赛铜奖。《落山风》、《鸡公山风情》分获2000年首届中国戏剧文学奖银奖和省“五个一工程奖”,小品、小戏《沥沥雨、红红伞》、《换星牌》获全国“群星奖”金奖、银奖。出版《章甫秋乱弹剧作选》等3部剧本集。
民间曲艺 主要有词调坐唱、道情、莲花、洒尺、莲子行、排街、铜钿鞭、化龙船、滩簧、鼓词、评书,及“扫地佬”、“送麒麟”、“送元宝”等顺口溜,以词调坐唱、道情、莲花等流行最广。词调已有数百年历史,由斗会与社会坐唱,配以细乐,声腔柔婉,参加者多为缙绅人家子弟,以自娱为主,又称才子调。天台、温岭的山坑班,演唱粗犷,称山头词调。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临海有词调停云社,道光、至咸丰间(1821~1861)有成文社、近圣社。温岭有花山社,黄岩有妙音社、联珠社等,天台有国乐社、鼓乐社、音乐社,海门葭沚镇有词调班社。民国26、27年(1937、1938),临海、黄岩将词调演出折子戏。20世纪50年代,天台、温岭词调逐渐发展成戏曲。1959年临海城关组织业余词调剧团。评书多为半职业性艺人在城镇作营业性演出,鼓词主要在玉环县一带演出。1976、1990年,举办地区曲艺调演。1987年,台州群众艺术馆编成《中国曲艺音乐集成·浙江卷台州分卷》。
民间器乐 与民间信仰、礼仪习俗等关系密切,迎神赛会、元宵灯节、婚丧祭祀演奏。1986年,群众艺术馆编成《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浙江卷台州分卷》。黄岩宁溪镇《作铜锣》是大型民间器乐演奏曲,由丝竹、打击乐器等10多种乐器组成,称铜锣会,每年二月初二迎灯活动结束后,开始游街演奏。乐曲典雅动听,多次连续反复,打击音响节奏,庄重肃穆。临海、天台城关元宵节有“细吹亭”丝竹乐队,踏月游街演奏,别具特色。
民间舞蹈 以舞龙、舞狮较为普遍。温岭箬山大奏鼓保持闽南移民独特风情,天皇村的天皇花鼓别具一格。三门亭旁板龙,始创于明,以1.78米长木板为底座,两端凿圆孔,木棒穿孔相连,板座上以竹蔑、彩纸或花布糊扎成龙头、龙身、龙尾,中燃蜡烛,组成特大龙灯,盘旋穿舞,热闹壮观。1982年元宵,亭旁胜和村板龙长250米,盘舞142人。仙居水口山卷地龙,俗称九节龙,民国时红绿雌雄双龙,舞技富有特色。群众艺术馆编成《中国民间舞蹈集成·浙江卷台州分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