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字 在仙居县城东10里石牛村,晋代石头禅院僧道慧刻。魏体,阴刻。字高11.2米,宽11.2米,最粗50厘米。是国内发现的最大摩崖石刻“佛”字。
下汤原始村落遗址 在仙居县城西郑桥乡下汤村,有2000平方米,1984年发掘。出土石斧、石凿、石磨棒、石制削器、石簇、石刀、石磨盘、鼎足等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经省考古研究所鉴定,属原始社会晚期新石器时代遗物。遗址原是原始人聚居村落,是台州发现时代最早、保存最完整古遗址。
蝌蚪文 在仙居县淡竹乡韦羌山蝌蚪崖。崖高128米,相传为大禹刻石。东晋义熙间,周廷尉“造飞梯以蜡摹之,然莫识其义”。后有台州守备阮铭、宋代知县陈襄、清代潘耒寻觅,皆因山崖陡峭而归。陈襄诗:“千尺石岩无路到,不知科斗事何如?”1985年,地、县文化局9人联合考察,从200米外用望远镜头拍摄照片,经逐点分解,现出长方形崖框里有人工镌凿的日纹、虫纹、鱼纹、草纹。1994年5月,仙居电视台王银华和采药山民潘余龙等登山,用绳索悬空吊下绝壁拍摄。1995年,上海徐作生考释“是远古畲族先民的图腾崇拜记事”。
图25-3 复原后的蝌蚪崖石刻图像
三合潭遗址 1971年,在玉环县城关镇南山村发现。遗物散布面积约2.1平方公里。遗址分3个文化层。第一层为春秋战国时期,出土文物有碗、杯、钵等;青铜器有剑、矛、刀、镞、鎒、锸、凿、锛等;印纹硬陶有罐、壶、瓶、盘,纹饰主要为网纹、米字纹、方格网和回纹4种。第二层为西周至商代,在4~5米深灰土层中出土大量原始青瓷,胎料较粗糙,但火候较高,质地坚硬,基本达到瓷化。器型有碗、豆、盘、盂等。还发现大量稻谷和陶、石制磨盘。有规划排列的卯榫结构杆阑式建筑,对研究商周时期建筑有较高科学价值。第三层为新石器时代,出土石器有犁、锛、铖、斧、凿、刀、镞、锄等,陶器有纺轮、网坠等。遗址延续期1800年,为研究东南沿海岛屿史前文化提供资料。
秀岭水库古墓发掘 1956年12月,黄岩县秀岭水库开工。13日,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派员调查和发掘,到次年1月15日结束。发掘东汉末墓4座,东吴天玺元年墓1座、晋墓46座、南朝刘宋墓5座,烧砖窑址2座。汉墓随葬陶器有带黄绿色釉、五铢钱和神兽纹铜镜。吴墓随葬品以瓷器为主。晋墓陶器有罐、盆、豆、盂、杯、纺轮;瓷器有壶、罐、洗、碗、碟、盂、三足盘、盖;铜器有铜镜、带钩、饰物;铁器有刀、剪、钩、钳、鐎斗柄;银器有钗、环;钱币有王莽货泉、东汉五铢、大泉五百、大泉当千。刘宋墓有瓷罐、瓷天鸡壶、瓷碟、陶碗、陶碟、铁刀。秀岭水库汉末至南朝56座古墓发掘,是台州重大文物考古。发掘报告刊载1958年第1期《考古学报》(总19期)。
灵石寺塔复原 1987年11月至1988年完成。黄岩灵石寺塔六面七级砖木结构,宋乾德二年(964)始建。经文化部批准,省文物局拨款,进行复原砌筑。在落架考古中,发现内部构造奇特,常见的浮图只有天宫、地宫贮藏文物,但此塔层层有宫,甚至1层中有1~4个宫。22个宫出土佛教文物五彩泥塑、石雕、木刻、陶制、铁铸佛像和彩色千佛砖、贝叶经、经卷、锦锈、铜镜、陶瓷、铜钱、木牌、铁塔、铁箱、铜盒、银盒、金盒、药材、琉器和舍利子等20大类4000余件,为江南诸多佛塔罕见。花纹砖有山水、历史、宗教、戏剧人物、花卉和走兽等图案。从落架考古看,宋治平四年第1次修理,清康熙二十年第2次修理。清代大整修使外观失去北宋建筑风格。在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临海市古建公司技术人员科学测绘和精心设计施工中,按宋营造法复原,恢复北宋初期古塔的原有风貌。
图25-4 灵石寺塔
小人尖遗址 1990年5月,在路桥西南侧海拔200余米高的小人尖山顶发现。遗址距地表1.3米处,出土西周文物75件,其中原始青瓷数量为多,豆、尊、簋和盘等礼祭器。青铜器分容器、兵器和生产工具,容器大多残破,器形有尊、觯、觚、枓、勺。兵器有镞、矛、戈、鉞和殳端;生产工具有斧、镈针,其中有2件不知名奇特青铜器。玉器5件,皆素面,有扁平环和凸形环。还有石镞、夹砂陶鼎各1件。鼎口饰一角状把柄,形状奇特,为以往罕见。这批文物不属一般的生活用品,如豆、尊、簋、觯、鉞、盘,特别是戈上饰如意状绿松石不像实用兵器,应是比较珍贵礼祭器。清杨晨《路桥志略》记载小人尖有三拜坛。其西南侧距东瓯王国和徐偃王城的大唐岭20里,当属王城的郊区地带,小人尖出土文物是当时人类祭祀遗址可能性较大。原始青瓷和青铜器数量之多,在浙江省考古史上不多见,对研究东瓯土著文化有重要价值。
东瓯国都城 史籍记载,台州故地为周至西汉的东瓯国。南宋《赤城志》:“古城在黄岩县南三十五里大唐岭东。外城周十里,高仅存二尺,厚四丈。内城周五里,有洗马池、九曲池,故宫基址,崇一十四级,城上有高木可数十围,故老云即徐偃王城也。”南宋之后的台州府志、黄岩县志和太平县志,均作记述。20世纪80年代,省考古专家和台州、黄岩、温岭、乐清等地史志工作者,对位于温岭的王城遗址进行多次考察和发掘。2002年9月6日至10月17日,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温岭市文管会和大溪镇共同参加,进行考古调查和试掘。古城遗址在大溪镇以北约3公里的大唐岭西南侧,包括里宅、大岙2村。40余日试掘揭露面积200多平方米,考古报告结论,上层年代为宋代,下层为战国时期,是台州地区目前所知的最早年代城址,也是全省经过考古调查和试掘的为数不多战国时期城址。2005年2月1日,台州市委书记蔡奇视察市地方志办公室,指示研究东瓯国历史。同年12月,《东瓯国研究》出版(王永献、严振非编),从古文献论证东越国、瓯余国、东瓯国、东海国演变过程,并记述疆域、人口、军事等。认为西周中期徐偃王即是瓯余国,春秋时期由越王在同一地立东瓯国,西汉惠帝三年(前192)册封为东瓯国。本书引用著名学者蒙文通的结论:“台州为古之东瓯”。这是第一部研究东瓯的学术著作。2006年9月初,蔡奇实地考察,指示保护和开发东瓯国遗址。同年9~11月,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温岭文广新局联合发掘古城塘山村一座古墓,出土玉器2件、陶瓷器32件,与福建武夷山西汉闽越王城遗址、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出土器物相同或相似;墓外陪葬物坑出土28件仿青铜陶瓷乐器,标志墓主的地位。考古报告结论,大墓年代和主人可能是东瓯国的王陵。大溪东瓯古城是东瓯国的都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