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东晋至清代战事

发布日期:2018-12-21 11:09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台州史志网

孙恩台州之战 东晋隆安三年(399)十月,五斗米道孙恩(琅琊人,今江苏省句容北)在观山(今舟山岛)海上聚众,率部登陆。临海周胄起兵响应,太守司马崇弃官逃遁。孙恩占领会稽,杀内史王凝之,旬日之间,聚众十万。朝廷命谢琰、刘牢之进击,孙恩败退海上。次年四月,重整旗鼓,登浃口,会稽内史谢琰被杀,二攻临海。朝廷派桓不才率兵镇压,孙恩再次入海。五年,进迫建康,与晋将刘裕作战失利,自临海退回海上。元兴元年(402)三月,四攻临海,太守辛景在龙固山凿堑坚守,孙部伤亡惨重,仅数千人退回海上。孙恩投水自尽,余部拥卢循为首领。五月,卢循再攻临海,与刘裕部在石步岗相持20余天,移师东阳,后在广州失败。孙恩在台州的遗迹有黄岩灵石寺、青湖,温岭孙恩城等。

袁晁起义 唐宝应元年(762)八月,袁晁(临海人)在唐兴(今天台)起义,攻克台州,建号宝胜。攻陷信州(今江西上饶市)、温州、明州(今宁波市),接着连下15州,很快发展到20余万人,势力北及江苏,西及江西。朝廷调天下兵马副元帅李光弼镇压,前后10余战。次年四月,袁晁在唐兴县关岭石垒寨战败被擒。广德二年(764)十一月在长安就义。弟袁瑛在宁海县紫溪洞战死。

裘甫起义 唐大中十三年(859)十二月,裘甫(剡西人,今嵊州市西乡)率众起义,攻克象山、剡县(今嵊州市)。次年正月与唐军战于天台山桐柏观等地,杀唐军副将,自称“天下都知兵马使”,年号罗平,三月攻台州,占领唐兴、宁海,攻下衢州、婺州、越州、明州和上虞、余姚、慈溪、奉化,浙东观察使王式等率重兵围剿。四月二十三日,再战桐柏观前,义军死4000余人。二十六日,唐兴、海游(今三门)据点陷落。六月,裘甫率残部突围入剡县,被俘杀害。

杨镇龙起义 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二月,杨镇龙(宁海县松坛人)起义,克宁海、象山,回师经天台(天台季六、洪采参加义军),入新昌。次年三月,据玉山(今绍兴县北斗门镇),建号“大兴国”,改元安定,以其党厉某为右丞相、楼蒙才为左丞相,拥兵12万,攻东阳、义乌、余姚等县,浙东大震,后为诸王翁吉带、浙东道宣慰使史弼所败。杨镇龙族侄杨宁潜至亭旁(今属三门县)隐居。

方国珍起义 元至正八年(1348)十一月,黄岩方国珍与兄方国璋、弟方国瑛、方国珉(黄岩洋屿人)等聚众数千入海起义,屡败元军,元顺帝诏令江浙省参知政事朵儿只班率水军讨伐。元军追至福州五虎门(闽江口外五虎山),方国珍率部反击,元军败溃,俘朵儿只班,并缴获元军舟船,起义军势力扩大,船至千艘,回军占据温、台沿海。至正十年十二月,方国珍率部进攻温州城,未克,转攻温、台沿海各县,占领黄岩、太平(今温岭)、瑞安等城。十一年六月,在大闾洋全歼江浙行省水师。次年二月,浙东道宣慰使都元帅泰不华率军扼黄岩澄江,方国珍以200艘小船突袭海门,泰不华和临海县尉李辅德、千户赤盏战死。六月,占领黄岩县城。至正十三年正月,方国珍降,十二月,元顺帝授方国珍为徽州路治中、方国璋为广德路治中、方国瑛为信州路治中,方国珍等疑惧不受命,仍拥船千艘据海道,阻绝朝廷粮运。十四年九月,方国珍攻克台州城。十五年,方国珍连破温州、庆元(今宁波)、岱山、余姚,进入吴中,不久复降,任海道运粮万户,移驻庆元。朝廷加爵为太尉、江浙行省左丞,赐衢国公印,镇守浙东。二十七年,吴王朱元璋命参政朱亮祖攻克台州、温州,征南将军汤和抵庆元,方国珍率部逃遁入海,其部将大多向吴投降。十二月,方国珍遣子奉表降于朱元璋。

台州抗倭 台州倭患始于明初。《明史·兵志》记载,方国珍、张士诚余众多窜岛屿间,勾倭为寇。洪武二十四年(1391)八月,海盗张阿马(黄岩无赖)勾引倭夷入寇。宣德四年(1429)五月,周来保(黄岩人,困于役)导倭入侵桃渚。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四月,倭寇从海门登陆,烧杀抢掠,卫所明军溃散,路桥蔡德懋聚集乡民组成义军,奋勇抵抗,擒斩倭首领10人,倭寇焚毁蔡家。五月十七日,海盗林碧川与倭寇攻入黄岩,焚县衙,据城7日,大肆烧杀劫掠。知县高材率民众血战巷闾,台州知事武暐率兵救援,于钓鱼岭中伏兵遇害,寇乘胜迫府城,知府马钟英与仙居县马濂合兵击退倭寇。二十八日,福建海盗邓文俊复占黄岩县城。十一月,参将汤克宽在马下洋活捉邓文俊。三十三年一月,倭寇登岸,向黄岩县城逼近,官军溃不成军,南乡(今院桥一带)农民于二、于三兄弟召集40余人阻击,寡不敌众,全部阵亡。三十五年,倭寇侵入仙居,西郭垟儒生张约率领家人奋起抗击,在光明山战败,张约负重伤被俘牺牲。八月,林碧川部出没台州外海,泊船螺门,参将卢镗指挥王沛等领水军追击,于大陈山全歼倭寇,活捉林碧川。三十七年,倭寇屯据黄岩栅浦,分兵劫掠路桥、泽库、沙角等地,黄岩下梁民团梁述、梁健、梁生等在盘马战死。同年,倭寇至太平县松门,官军溃退,乡民郑天骥聚众抗战阵亡。

戚继光抗倭 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春夏之交,数千名倭寇围攻桃渚。桃渚千户翟铨组织军民日夜坚守。四月十六日,戚继光冒雨从宁波起程,次日抵达涌泉,倭寇逃向桃渚。戚家军进军章安,消灭章安、薛岭一带小股倭寇,并派兵在桃渚四周设伏,当夜选派乌铳手10余名先行潜入城内,约定次日里应外合。此时,倭寇已围困桃渚城7天7夜,第8日清早,倭寇猛攻,突然城上遍竖“戚”字大旗,乌铳齐发,杀声震天。桃渚四面山谷间伏军奋起,倭寇逃往章安,点烟火向隔江栅浦倭巢求救。戚继光设伏于椒江北岸,待栅浦增援倭寇上岸,卢锜、梁守愚、任锦、杨宪等将领率部短兵相接,戚继光亲自擂鼓,将士们奋不顾身,大获全胜。余倭北逃,又被戚军歼灭在黄礁山下。五月初一日,戚继光与谭纶会师海门卫,夜半全歼偷袭倭寇,倭寇折兵南逃,谭纶和戚继光又先头到达新河,在河上钉桩连船塞倭去路,待兵牛桥,斩杀倭寇千余人,焚烧双桅大船33艘。五月十二日,倭寇在南湾全军覆没。三十九年,戚继光任台(州)金(华)严(州)参将,率新军(戚家军)陆兵3000人、水兵2哨、战船44艘。四十年四月,倭寇集2万人再次大举进犯浙东,主力入侵台州。二十二日至二十五日,倭寇4000余人分三路入侵台州,一路入桃渚,登浬浦;一路入健跳,登圻头;一路入周洋港,犯新河。浬浦一路倭寇600余人,戚继光率主力连夜从宁海急行军赶援台州府城。得知倭寇已进入花街(台州府城东),又赶至花街进击。戚继光纵马突入敌阵斩魁,倭寇一部被陈大成部逼至灵江下,跳江溺死200余人;一部败退新桥(台州府城东),丁邦彦部斩61人,擒倭酋1人,余多投江死;同时,救出被俘男女5000余人。四月三十日,侵犯圻头倭寇2000余人自焚其船,南突郡城。五月初三日,倭寇放弃攻城,走小道,遁仙居,戚继光率军抵上峰岭埋伏。初四日,倭寇2000余人以一路队形进入谷地,行列长20里,戚家军呐喊而起,杀倭甚众,残倭逃向白水洋,投朱家大院;次日凌晨,戚继光率军包围朱家大院,先以火器队进击,再拆墙而入,倭寇尽毙。此战,全歼倭寇2000余人,戚家军阵亡3人。五月十七日,败逃海上倭寇又聚集2000余人,在太平县长沙海边(今温岭城南海滨)再次登陆。戚继光先以一部兵力从海路增援隘顽千户所,扼倭南逃之路;遣任锦、胡震率水师南移,扼倭遁海,配合进攻长沙;自率主力于十八日进抵铁场(今温岭城北)。十九日夜,戚家军急行军至大藤岭,分兵三路直逼长沙,三面包围攻击倭营,倭众仓促奔至海边,船只已被任锦水师所夺和焚毁,倭寇投海泅逃,大部溺死,一部被任锦、胡震水师追杀,此战全歼2000余人。俘倭酋五郞、如郞、健如郞等数十人,缴获兵器3420余件,救出被掳男女1200余人。同时,总兵卢镗、参将牛天锡等分别在宁波、温州沿海,屡败倭寇,斩寇1400余人。至此,浙东陆上倭患基本平息。

张煌言抗清 清顺治六年(1649)六月,张煌言(鄞县人)攻占健跳所(今属三门)。十六年五月,与郑成功会兵台州,大举北伐,直至金陵(今南京)城下。又与荆襄13支农民军联合,深入安徽,连克4府3州24县。八月,在铜陵溃败后,经过长途跋涉,重来台州,驻军海上,并在宁海长亭乡(今宁海长街)修筑海堤,屯田养兵。后移师南田岛(今属象山)。次年,又移驻临海桃渚等地。不久败退,又移驻宁海县临门。

郑成功攻克台州府城 清顺治十四年(1657)八月,郑成功以张英为统帅,以马信(原台州协镇副将)为前锋,从三江口登陆,夺海门,十二日攻克黄岩县城,杀黄岩知县刘登龙,招降黄岩守将王戎。十八日围困台州城,府城驻宁绍台兵备道蔡琼枝、台州协镇副将李泌,以及城内守兵600余人,派人火速赴省乞援。浙江提督夏梅勒田率兵于二十三日到达临海城西北40余里中渡,郑成功沿山设下埋伏,一声炮响,伏兵奋起,夏梅勒田部被击溃,残部仓皇掉头逃至新昌。二十六日,郑部总制张英展开全面猛攻,破城而入,俘知府齐维藩、台协副将李泌、临海知县黎岳詹。九月初八日,郑成功至府城,十七日,郑成功部队撤离台州。顺治十五年(1658),郑成功又率军攻打台州,清军相拒于拗岭,府城闭守50余日。郑部水军泊于三江口,因飓风袭击,船多沉没,退入海。

清兵收复台州之战 清康熙十三年(1674)二月,镇守福建的耿精忠与云南吴三桂、广东尚之信联合反清,史称“三藩之乱”。六月,耿精忠部都督曾养性率军10万,自温州北上,连克浙南5县。八月初二日,曾养性率军到黄岩县城外,驻扎城南羽山,连营10余里;2万水军300余艘战船,从椒江直抵三江口。初三日,黄岩总兵阿尔泰率4000清兵出城应战,死1500余人,初七日,参将武灏开城投降。九月,曾养性率主力进发台州府,攻下仙居,围困临海。十一月,清廷命康亲王杰书和傅喇塔将军入浙征讨,与浙江总督李之芳连败耿军。次年二月,清兵收复仙居,谋取黄岩。宁绍台海道杨应魁献计:“仙居南入曰茅坪,逾茅坪,陟五部,经取黄岩乌岩,出贼军后,断其饷道,截其归路。”六月,傅喇塔探得有土木岭山道,因险峻不能行马,曾养性未设防御,仙居知县郑录勋率兵民,伐木凿石修成栈道。七月初,清兵副都统吉勒塔布率队,从仙居土木岭进入黄岩界,曾养性得报,急命都督刘邦仁、邱天升率2000人扼守五部半山岭,被清兵敢死队击溃。清兵向黄岩城包抄,曾部腹背受敌,黄岩告急,曾养性从临海退兵,傅喇塔率军追至黄土岭,再败曾军。八月初,曾养性遁温州,残部投降,黄岩收复。

黄岩镇水师海战 清嘉庆五年(1800)六月,安南(今越南)盗船与凤尾帮、水澳帮盗船百余艘,六七千人进逼台州湾,停泊松门山下,浙江巡抚阮元督率定海、黄岩、温州3镇水师,会师海门。二十三日,定海镇李长庚与黄岩镇岳玺合兵,率数十艘战船迎战,敌强我弱,将战船伪装成民船,待机出击。时值台风骤起,风雨大作,敌船阵势混乱。李长庚与岳玺命兵士突然扬旌鸣鼓,枪炮骤发,盗船大半覆溺,海盗登岸逃窜,岸上伏兵四出,全部擒获;安南4总兵淹死3人,侯爵伦贵利被活捉,处以磔刑。

嘉庆十四年(1809)一月,海盗蔡牵由闽洋进犯温州、台州。浙江巡抚阮元驻宁波,指挥定、黄、温3镇水师围歼,蔡牵因兵力不足,突围而去。九月,蔡牵又率大股海盗到浙江沿海,进入岐头洋时,被定海水师阻挡,蔡牵南退,黄岩镇水师在积谷洋拦截,击沉2艘盗船,擒头目许但。温州水师赶到,3镇水师围困蔡牵,枪炮齐发,盗船接连沉没。黄岩镇总兵童镇升率勇士驾船擒获敌头目黄鸟,斩80余人。蔡牵突围,3镇水师在渔山外绿水洋重新合围,提督王得禄和邱良功率闽浙水师增援,盗船起火沉没,蔡牵与妻、子等人自裂其船,沉海而死。

同治三年(1864)二月,黄岩镇总兵刚安泰,数次海战,抓获几股海盗。次年十二月十日,刚安泰率领中营游击蔡凤占、右营游击戚鹤龄、守备王宽春、外委林鹰扬、中营千总江潜蛟、把总牟仁彪出关巡洋。十四日,水师船队前往大陈岛途中,见海面20多只渔船在打鱼,刚安泰没有在意。当船队靠近时,一声炮响,渔船里跃出一大批海盗,在盗首梁彩指挥下,跳上水师战船砍杀。清兵不及防备,蔡凤占、江潜蛟、牟仁彪、林鹰扬和53名清兵被杀死,刚安泰受伤被擒。后队戚鹤龄、王宽春掉转船头逃命。浙江提督飞札沿海各营汛合力围剿。几天后,梁彩挟刚安泰到象山湾爵溪,刚安泰趁其不备投海而死。乍浦副将张其光巡海得报,率战船火速赶到,枪炮猛轰,张其光跳上盗船,杀死梁彩,抓获海盗50余人,释放黄岩镇被俘士兵和难民百余人。清廷对刚安泰照总兵阵亡例,从优议恤;蔡凤占等4人照原衔阵亡例议恤。对临阵逃脱的戚鹤龄、王宽春革职处理,枷示号令半年,张其光晋升总兵,赏振勇巴图鲁(“图鲁”是满语勇士,赐给作战有功的官员)。

同治七年(1868)十一月,黄岩镇总兵陈绍,改变战船高挂旌旗出洋巡逻方式,精选士卒,驾小舟扮渔民,趁盗不备,突然袭击,每战必胜。九年三月二十八日,陈绍率左营游击江九华巡海,在白岱门海域分路,陈绍南巡、江九华北巡。次日,陈绍发现东矶岛停泊7艘盗船,挥兵进击,海盗兵分两路:一部上山抢占高地,另一部据船顽抗,陈绍命亲军杨郁在后面掩护,自己带兵逼进。山上海盗居高临下集中火力,隔断后援,船上海盗全力对付陈绍,杨郁受阻,陈绍中弹倚弦而死,时年36岁。同时,江九华巡逻北洋遇盗中枪而亡。

王彝河、林大广起义 清咸丰七年(1857),王彝河(临海洞桥人,佣工出身)受太平天国影响,于东塍一带组织云岩会,与林大广等在铜坑聚众起义,自总其政,生员何达任军师,下置五军,彝河自将中军,余由卢象元、屈梦林、吕昌赞、朱广顿等分领,各称大将军。林大广自领一部。九年八月,宁海县王延圆(亭旁铁场人,今属三门)、赖余沈(南溪赖岙人,今属三门),在丹邱寺聚众起义,与林大广义军联合,推林为首。九月初八日,王彝河、林大广率数百人袭破宁海县城,杀知县邹全节,得库藏钱粮,十五日屯兵白莲寺。二十八日,进攻台州府城,知府吴端甫聚乡团7000人防守,义军强攻不下退回,清军调宁波、温州营兵进援,扼桐岩岭,并设粮台节制。十月十五日夜,王彝河劫营,几获吴端甫,清军援兵至,何达被俘死,部众阵亡近百人,遂转至铁场、赖岙一带周旋。时浙江巡抚胡兴仁忧太平军攻浙,遣人多方游说,十一月,林大广、王彝河等就抚。林大广被杀,王彝河及余部被编为苏镜蓉部“台勇”,驻防余杭县。十年二月,太平军李秀成部攻取杭州,经余杭时,王部大部投向太平军。

太平军攻占台州 清咸丰十一年(1861)十月,太平天国侍王李世贤率10余万太平军从金华出发,向浙东进军,一路由李世贤率领由金华攻仙居县,另一路由信天侯何松泉率领自诸暨下天台县。二十三日,何松泉克天台县城。二十七日,李世贤进入仙居县城,十一月初一日进入台州府城(临海),设总部于蓉塘巷(今回浦路)。台州各地农民军相继来会。初六日,黄岩县邱善潮、朱子珊引太平军入黄岩县城。初七日,农民军徐大度、夏宝庆克太平县城,因清兵反扑被迫撤出。初九至十五日,邱善潮、朱子珊复占太平县城。十三日,玉环生员王玑引朱子珊数百人占领玉环厅两日。清军总兵张清标、黄岩知县李汝绍等会同民团攻入黄岩县城。十六日,李世贤率军攻破卢锡畴等民团所扼的义城岭,次日,再次占领黄岩县城,知府龚振麟、台协副将奎成、参将胡凤鸣、林台三战死,十九日,太平军至路桥,武生陈殿扬率民众迎接。太平县士绅请求“纳粮止兵”,获允,设乡官;太平军又两度进驻海游镇(今属三门)。十二月初九日,潘飞熊部攻克宁海县城,知县黎延攀、参将苏方拱逃。二十九日,李世贤派李鸿钊、何松泉等留守台州各县,自率10万大军返回金华。同治元年(1862)正月十一日,天台县城被民团攻占。三月十六日,驻黄岩县太平军去乐清县,李昌焰部入太平县城。二十日太平军李小亨部数千人入楚门,二十三日去乐清县,四月初三仙居县城被民团攻占,初九临海、天台民团围攻台州府城,初十黄岩县城失守,十一日李昌焰部撤出太平县城。太平军全线撤出台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