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史志宣传 >>台州印记

我的汽车梦

发布日期:2018-12-18 17:18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台州史志网


李书福口述                     许宏志整理

2012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几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

总书记的话深深打动了我的心。每个人都有梦想,而我从小就有一个汽车梦,就是“让世界充满吉利,让中国汽车跑遍全世界,而不是全世界的汽车跑遍全中国”。这是一个充满浪漫想象而又非常美丽的梦想。从青年时期创业开始,我就将这一美丽梦想植入我的人生实践,并为此立下了勇往直前、生死无悔、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誓言。

 

寻  梦

我是从浙江台州沿海的农村走出来的。20世纪70年代的浙江沿海,几乎没有工业,因为这里属于一线,国家基本上没有什么投资,经济也很不发达。上小学时,我利用暑假为生产队放牛,每天0.15元,一个暑假能赚6到10元钱,对我来讲这是一笔大钱。上小学每学期交书本费大概1.2元,学费是免交的,有了这笔钱,我比其他同学富裕多了。上初中一年级时,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改革开放的浩荡春风吹遍神州大地,吹进了校园和乡村。虽然我沉浸在放牛的快乐生活之中,但改革开放的春风在我心中激起千层浪花,散发无穷涟漪。农村的土地可以承包经营,农民可以离土不离乡搞乡镇企业,甚至还允许搞个体私营经济,我真以为自己的耳朵出了毛病,天下还有这样的大好事?因此,我无心上学了,开始研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一系列文件,一系列方针、政策。三年初中学业我用了两年时间就匆匆完成了,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路桥中学尖子班。随着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快,我对高中学习失去了耐心,人在学校,心在游离,引起我父亲的极度不满,几次受到惩罚。高中还没有毕业,我就开始规划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的各种梦想。

我最早的“梦想”是开一家照相馆。那个年代开照相馆也是不容易的,必须要公安局批准,还要房子、设备、资金,当时也没有照相馆的师傅愿意教我。我刚从学校出来,立刻就去开照相馆看来不太现实。家里有辆自行车,于是,我向父亲要了120元钱,买了一台手提照相机,开启了我的创业生涯。骑着自行车,走街串巷,见人就问要不要照相。由于我服务热情,照相质量也不错,很快赚了近1000元钱。有了这笔钱作原始资金,我就租了一间房子,开了个小照相馆。用现在的话说,我的业务已经升级了。由于资金有限,我的照相馆的所有设备几乎都是自己设计、制作的,包括大型座机、灯光、道具等等。因为照相行业属于特种行业,由于我没有特种营业执照,多次接受教育与处罚,可能是因为我的态度比较好,即便要求关门停业,照相馆仍然坚持了近两年时间。后来因为开放的力度越来越大,我就寻求新的机会,进入了转型发展时期。

那个时候的台州,小五金生意很兴隆,做首饰等小五金需要用铜、金、银做原料,但这些原料国家控制,个体户没地方去买。当时台州拆解业也发展起来了,废旧电器市场中的废旧电器含有大量的金、银、铜等,我受到从事照相时定影液的启发,从废旧电器零件中分离金属铜、金属银、金属金,利用我家房子比较大的优势,进行家庭作坊式的生产,这完全是变废为宝的技术,可谓循环经济,效益确实不错。于是,我把照相馆关掉,专门从事这项技术。到了1983年,我的这些技术被其他人学会了,因而出现激烈的供应链竞争,废旧零部件成本也越来越高,我又进入了新一轮的艰难转型。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电冰箱开始进入家庭,我再次开启一个新的创业进程,研究生产电冰箱配件,虽然过程十分坎坷,但磨难的经历就是宝贵的财富。奋斗的过程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

因为公司初创,没有土地更没有厂房,我只能租用街道的厂房进行产品试制与研究。虽然理论上设想很好,但实际生产出来的产品总是不尽人意,经过近400个日日夜夜的反复失败与总结,我的手掌都被折腾得找不到一块完好的皮肤,见人不敢伸手,浑身疲惫不堪。研究试生产终于成功了,但人家自己要发展工业,决定收回厂房,我只能转移到其他地方,转移到哪里呢?真不知道。天无绝人之路,在同学家长的帮助下,找到了路桥中学校办厂并以校办厂名义生产、销售产品。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把所有机器设备搬迁到了新租用的路中校办厂。刚安顿下来,开始生产不到一个星期,事情又发生了。这个校办厂的周边是老师宿舍,我们加班加点生产电冰箱零件产生较大噪音,老师们晚上很难入睡,集体罢教,学校要求我们必须立即搬迁,我们又被厂房难住了。搬到哪里呢?我们在方圆几十里到处托人,找来找去找到了一个废弃的自来水厂,虽然房子不大,但周边没有居民,我们很高兴,终于找到了一个新的安身立命的地方,一个继续圆梦的地方。但这个水厂已经切断电源,必须找供电部门批电,几经周折,与村支书反复协商,终于找到这个村的电管员,请求装一个电表,把村里的电分一些给我们用于生产。结果祸闯大了,有人举报,说我们工厂没有经过工商局批准私自接电,黄岩县电力公司要求县检察院给予厂长监视居住并立案审查,吓得我根本不敢再去那个新的地方,生产又陷入了停顿,这一年我22岁。

在恐惧、无奈、叫天不应、入地无门的情况下,有一个声音在向我们召唤,家乡的工办主任为发展乡镇企业,主动找到了我们。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他的协调下,我们租用了一个村庄的生产队仓库,把那些设备搬到这个新租用的仓库里,开始安装生产电冰箱零件。这些设备的搬运,我们都是用人力手拉车像蜗牛挪动般实现转移。一辆手拉车三到四个人,一共有几十辆手拉车,边推边拉。那几天碰巧老天不作美,下了倾盆大雨,道路泥泞,坑洼窄小,由于这些设备太重,捆绑锁紧难度很大。我们汗流浃背,根本分不清雨水还是汗水,只要能向前挪动一步,就是我们的成功,就是大家的共同追求。经过几个昼夜连续干才搬运完成,那种艰辛与折磨旁人是难以体会的。

因为搬迁,路桥中学校办厂的名称我们不能用了,在乡工业办公室主任的帮助下,给我批了一个戴红帽子的乡镇企业,叫黄岩县石曲电冰箱配件厂。有了营业执照后,我们便轰轰烈烈地大规模地招聘员工,开始扩大产能,制作设备,研发新产品,生产的电冰箱零配件供不应求,一举成名,成为全中国最有竞争力的蒸发器、冷凝器、过滤器研究生产企业,产品销往全国几乎所有的电冰箱厂,包括上海上菱、远东阿里斯顿,安徽美菱、扬子,杭州西冷、华日等等。1986年11月6日我即组建起“黄岩县北极花电冰箱厂”,以“贴牌生产”的形式为青岛红星电器有限公司生产电冰箱、电冰柜等制冷设备,青岛奥柯玛电冰柜就是我们为其贴牌生产的,产品供不应求,企业欣欣向荣,一片繁忙,成为台州最大的民营企业,在浙江乃至全国都有较大知名度。到1989年5月,我们的冰箱销售额已达到4000多万元。北极花冰箱也成为当时国内冰箱行业的名牌产品。

正当我冰箱厂办得红红火火的时候,1989年国家政策调整,开始对冰箱进行定点生产,“北极花”没进入名单,加上当时社会上对以股份制为代表的经济模式提出种种猜疑,内部股东意见分歧,我深感疲惫,就把全部资产无偿送给乡政府。政府接管后,我虽然一夜回归无产阶级,但浑身轻松。我离开台州去深圳上大学。

 

追  梦

到了1991年,我看到中央的政策很明确,要继续支持乡镇企业发展,心里就踏实了,就想着怎样重整旗鼓。特别是邓小平南方讲话后,天地间又一次荡起了滚滚春潮,万丈春辉暖透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整个中国进一步迈开了气壮山河的新步伐,我的创业热情又一次被点燃,那一年我已经28岁了。

研究、生产什么呢?从深圳回到台州,经过一段时间的市场调查,我决定办一家装潢材料厂。这个念头是在深圳一次逛市场时产生的。我在当地装潢材料市场发现,那些装潢材料都是从国外进口的,价格非常高,里面隐藏着很大的利润空间。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装潢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组成部分,装潢材料特别是镀铝装饰板材,市场需求量非常大。国产装潢材料的研究、生产又刚刚起步。我觉得这是一个十分难得的商机,立即决定上马镀铝装饰板材这个项目。1992年3月,我从已经送给政府的资产中回租一部分厂房,开始新的创业生涯。

通过艰苦的技术攻关,我们研发出了中国第一张镁铝曲板。这个产品投放市场后很受欢迎。后来我们又研发出铝塑板,也非常畅销,产品供不应求,工厂日夜加班都来不及生产。我们马上扩大生产,把送给乡政府的厂房、土地以市场价格一点一点地买回来。按照我的习惯,又是自己设计、制造设备,大规模生产镁铝曲板、铝板幕墙等装潢材料,产品不但满足国内市场需求,而且出口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后来,我们的这些自主创新成果又被其他人学走了,虽然我们有专利,有所谓的知识产权,但被别人拷贝,也许是那个年代的命运安排,当然今天的法制环境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为此,我不得不放弃这个产业,但是从小一直在我心里盘旋着的汽车梦又冒了出来。

很早的时候我就对造汽车非常感兴趣,我们的家乡把轿车叫作“小包车”,我从小就幻想着有朝一日能够自己来造“小包车”。可是进军汽车行业,国家政策这一道关口迈不过去,那时国家政策没有放开。大车不准造我就先造小车。在装饰板生产如日中天的时候,我就决定试着先向摩托车行业发起冲击。为了解决“没有生产权”的问题,我找到临海一家摩托车厂,签了个字面上叫“协作生产”的协议。

1992年,“浙江吉利摩托车厂”的牌子终于挂出来了。吉利成为全国第一个研究生产摩托车的民营企业。我为工厂起名“吉利”,希望“吉利”给我的事业带来“大吉大利”。而吉利摩托车也确实给我们带来了吉利,特别是后来我们研发的国内第一台踏板式摩托车,市场销售非常好。眼看销量暴涨,合作方提高了要价。不得已,1995年我把临海一家国营的频临倒闭的“鹿城摩托车厂”整体并购过来。尽管吉利为此付出了很大代价,但不管怎样讲,吉利有了自己的摩托车生产许可证,它和今天资本市场上的“借壳上市”很有相似之处。1998年踏板式摩托车产量达到35万辆,不但占领了国内市场,还出口到22个国家和地区。

装潢材料和摩托车生产的成功,进一步坚定了我的造车梦,为我后来进军汽车产业奠定了基础。

 

圆  梦

在成功进入摩托车行业后,我一直紧盯着汽车行业,从没有放弃。我想进行研究、生产汽车,除了我自己信,真的没有太多的人相信。大家都认为中国在汽车工业领域已经没有优势了,早已被西方国家垄断了,中国企业只能与外国汽车公司合资或者合作才有可能取得成功。但是我认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一定会更加成熟、更加稳健,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一定会持续推进,中国一定会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市场,虽然那个时代,中国汽车市场每年才几十万辆,汽车进家庭才刚刚起步。看着满街外国品牌的轿车,说实话我真的不服气。我始终认为“挪威的森林”不属于中国,中国不能没有自己的汽车产业,尽管我并不反对合资。

1994年,当吉利踏板式摩托车还卖得如火如荼之时,我造汽车的愿望又强烈起来。我找到当地市计经委的一位领导提出这个要求,对方却警告我:国务院24号令明确指出不再批准轿车项目。但我总想,中国汽车企业除了国家的就是合资的,为什么不把我们作为民间造车的试验田?如果成功了,可以为民族汽车工业提供借鉴和经验,即使失败了,也没关系,国家又不用承担一分钱呀!我觉得自己的想法有道理,就对自己说,我一定要圆造车这个梦!

那时,有人好心提醒我,造四个轮子的汽车与造两个轮子的摩托不是一回事,但我根本听不进去。我和他顶牛:“造汽车有什么神秘?不就是四个轮子、两张沙发,加上一个铁壳嘛!”有人说吉利造车无异于跳楼,我就说:“那就给我们一次跳楼的机会吧!”

1997年,我在出差途中偶然听说四川有一家汽车厂即将倒闭,这就是一个机会。我立刻动身前往那家工厂,与厂方主管部门商谈股份合作办厂。结果双方一拍即合,很快签下合股生产汽车的协议,成立了四川省吉利汽车制造厂。后来由于对方人事变动,我抓住机会和对方谈判,买下了汽车厂的全部股份,并且将汽车厂迁到了台州生产。本来想在自己的家乡路桥造汽车,但当地政府对此兴趣不大,后来就建在临海市城东的一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通过这种曲折迂回的办法,我们终于进入了汽车领域。

造车过程中,困难真是难以计数,记忆中从来没有一帆风顺的时候,有许多次几乎都快撑不下去了。但我有个原则,就是对认准的事绝不退缩,因为我坚信我的选择是正确的。

开始造汽车后碰到的第一个困难,就是缺乏人才。我翻遍摩托车厂的员工档案,发现只有3个人是汽车厂来的钣金工。就靠这3个人,连我自己在内共7个人,我们组成了研发团队,开始了艰难的造车之路。在广泛延揽国内外汽车专家人才的同时,我横下一条心,下决心自己办学,自己来培养汽车专业人才。吉利从有限的资金中拨出款项,先后创办起了浙江吉利汽车技工学校、浙江吉利经济学院、北京吉利大学、海南大学三亚学院、浙江汽车工程学院等大专院校。由于坚持,我们终于渡过了这个难关。现在,在研发线上工作的科技人员,我们自己培养的占了一半,生产线上的技术人员,70%也来自我们自己的学校。近年我们还办起培养研究生、博士生这样的高级汽车专业人才的工程学院,为吉利和中国汽车工业的未来培养储备人才。

在汽车生产刚有头绪的时候,我们几乎被另一个难题所击倒。当时我们的发动机还在研发中,汽车配置的是天津丰田生产的8A发动机,但当我们对发动机的需求成倍增长时,却遭到了对方的刁难:先是大幅提价,后是干脆停货。竞争对手的“下马威”让我懂得:中国人要造自己的车就一定要自主,你别指望别人!我发誓要尽快拿出自己的发动机。经过无数次的试验,并且在试验中不断壮大研发能力,吉利牌发动机终于陆续问世。现在,我们甚至拿下了技术上处于“世界先进、中国领先”地位的CVVT发动机。

经过不懈的努力,吉利终于推出了自己在造车史上第一款真正量产的产品。这款叫“豪情”的车有着明显的拼凑痕迹:前脸儿有些像奔驰,车身和底盘有些像夏利,发动机是找夏利买的,而变速箱则来自菲亚特的两厢轿车。但不管怎样,车毕竟造出来了。我当时很兴奋,为了讨个好彩头,特意挑选了一个好日子:1998年8月8日上午8时,并且向全国发出了700多张请柬,摆了100桌酒席,还在吉利所在的临海大街上,挂满了“造老百姓买得起的好车”“热烈欢迎各位领导莅临吉利视察”的横幅,庆祝吉利“豪情”汽车在浙江临海的生产基地正式投产。可是那天快10点钟了还没有嘉宾前来。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的汽车还没有拿到“准生证”,严格地说,还是“非法”生产,很多人不敢来。就在我极度失望的时候,一位女领导出现在车间门口。她就是当时的浙江省副省长叶荣宝。省长的坐骑急驶300多公里,从杭州驶到临海来参加我们的“豪情”下线仪式。当时对我们的鼓励和支持,简直无法用言语来形容。

为了拿到“准生证”,1999年12月,当国家计委主任曾培炎到吉利考察时,我向他提出正式造汽车的要求。我说,请国家允许民营企业造车,允许民营企业家做梦,请给我们尝试的机会。我说了很多,曾培炎静静地听,最后他说了一句话, “我不反对你们造车。”就是这句话让我们看到了希望,坚定了造车的意志,有了“将革命进行到底”的信心和决心。当时的《中国企业家》杂志以“请给我一次失败的机会”为题做了一期封面报道,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引起了更多人对中国民营企业造车的关注。

也就在那一年,我感觉到造汽车要形成规模,有规模才会形成竞争力。我找临海市政府要地,扩大生产,临海市政府没有同意。于是,我把眼光投向宁波。当时宁波方面也不太相信,不过他们刚好有一个闲置的厂,日本人投资开的,做的是活动房。当地政府决定,先把其中的300亩卖给我。地是有了,可生产权还没有落实。我就去找宁波市领导请求支持。最后发现早已关门的宁波拖拉机汽车制造总厂还有“六字头”的汽车目录,双方需求一对接,就共同组建了浙江吉利汽车制造有限公司。2000年1月公司更名为宁波美日汽车制造有限公司。因为有了合作基础,吉利后来在宁波北仑又拿了1000亩地。

2001年,中国汽车产业政策从目录管理过渡到公告管理方式。随着中国入世步伐的加快,国家经贸委增发了一批汽车生产许可证,在11月9日发布的第六批《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中,“JL6360”赫然在列。国家明确了吉利作为国家汽车定点生产基地的地位,吉利终于“转正”了!12月26日,国家经贸委又发布了第七批《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吉利集团生产的轻型客车HQ6360、MR6370和三厢式轿车MR7130又名列其中,这使吉利实现了从生产两厢轻型客车到生产三厢轿车的跨越,同时也成为中国首家获得轿车生产资格的民营企业。在宁波美日汽车制造有限公司、浙江豪情汽车制造有限公司的基础上,再加上吉利集团临海机车工业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汽车有限公司在2002年2月16日正式成立。

作为中国汽车工业新兵的吉利,与国内外那些已有几十年、上百年历史的汽车公司相比,差距实在太大。只有在研发、技术、生产、营销、售后服务、管理等方面实行全面创新,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有可能和他们一较高下。因此我提出了“总体跟随,局部超越,重点突破,招贤纳士,合纵连横,后来居上”的战略思想,把在技术创新上寻求突破放在企业经营的首位。

长期以来,中国始终没有形成自动变速箱的研发与生产能力,100%依靠进口。国家曾专门立项攻关,耗时两年多,花费8亿多人民币,但最终没有成功。某外国汽车权威放言“中国人造不出自动变速箱”。但是,经过对有关自动变速箱研发情况的详细了解,我认为这个项目吉利可以做。2002年我决定自行研究,花了将近一年时间,一次又一次去请相关的专家到吉利来;来了就和他“约法三章”:要权给权,要钱给钱,要人给人,失败了由公司负责。我说,我给你当后勤部长。经过三年多时间的努力,投入上亿元的经费,耗费了110台试验车,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和险阻,拥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的自动变速箱终于研制成功。2005年5月,吉利自动变速箱在吉利宁波基地实现了产业化生产,其价格仅是进口产品的一半。2006年3月28日,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主持了吉利自动变速器科研成果评审。与会专家给出这样的评价:这一成果“实现了我国在自主开发并批量生产自动变速箱方面的重大突破”,“走出了我国汽车工业自主创新的成功之路”。

现在,吉利在多项汽车技术方面已经走在了行业的前列,如电子等平衡技术、新能源技术、BMBS技术等等,其中BMBS也就是爆胎监测与安全控制系统技术,解决了其他汽车公司一直想解决而未能解决的重大安全问题。这一发明,曾在2008年北美底特律国际汽车展上引起了世界汽车界的极大关注。

 

走出去

对吉利来说,“走出去”的目的,就是要走进世界汽车同行的制高点,真实了解世界技术动态,凝聚全球资源,形成自己的创新能力,从而加快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

当时许多人不相信,认为我在“痴人说梦”。但就从那时起,我们开始了“走出去”的各项战略准备,包括对奔驰、宝马、沃尔沃三大世界豪华汽车品牌进行充分的研究。2007年5月,我们率先实施战略转型,宣布不打价格战,确立了“造最安全、最节能、最环保的好车,让吉利汽车走遍全世界”的企业使命,为企业的发展和“走出去”做好了思想上和物质上的准备。

1999年,福特花64.5亿美金收购了沃尔沃。2007年前后,沃尔沃公开挂牌出售,标价60亿美元,当时,我们提出45亿美元的报价,对方一位负责人不屑一顾。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沃尔沃大幅贬值,这是最好的并购时机,经过极为艰苦的谈判,2010年3月28日,在北欧瑞典王国的哥德堡,我和福特汽车公司首席财务官Lewis Booth签署了一份协议,以18亿美元收购沃尔沃,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获得沃尔沃轿车公司100%的股权以及包括知识产权在内的相关资产。8月2日,我和福特公司财务官共同出席在英国伦敦举行的沃尔沃资产交割仪式,中国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郑重宣布,吉利已完成对福特汽车公司旗下沃尔沃轿车公司全部股权的收购。这次并购带给吉利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沃尔沃的3家工厂、1万多项专利权、完整的技术研发体系,能够反哺吉利汽车的技术研发,形成均衡的产品线和完整的制造体系。沃尔沃的供应链、员工培训体系、安全试验中心、大型试车场以及遍布全球的销售与服务网络,让我学会用全球化的商业思维,在不同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中去体验管理的艺术与智慧。当天,人民日报的评论写道:“吉利成功收购沃尔沃,将使中国拥有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知名企业和品牌,对于中国由汽车大国转变为汽车强国具有重要意义”。光明日报则指出:吉利收购沃尔沃,“成为中国汽车企业成功收购国外豪华汽车企业和品牌的第一宗案例,为中国汽车工业由大变强迈出了重要一步”。

并购沃尔沃是我们实施“走出去”战略的一次重要实践,但不是唯一的实践。在此之前,我们还成功完成了另外两项收购项目。

2006年10月,我们根据对国际汽车市场的长期考察,首先与英国锰铜公司达成了合资协议。按照协议,我们以占股52%的比例成为这家合资公司的控股方。这是一次改变以往游戏规则的合资,标志着我国首次在汽车界中外合资中获得了控股方的位置。

另一次是对澳大利亚DSI公司的收购。2007年我们去找他们,要跟他们配套变速箱,他们说来不及生产,根本没商量。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蔓延,2009年,澳大利亚DSI这家有着80多年历史的全球第二大自动变速器公司遭遇破产。这是一家集研发、制造、销售为一体的自动变速器专业公司,拥有雄厚的技术积累和产业化经验及一批世界级的优秀专家,其产品为福特、克莱斯勒及韩国双龙等世界著名汽车公司配套。当消息传来,我立即召开董事会决定参与竞购,第三天就组成谈判项目组踏上了飞往澳大利亚墨尔本的航班,与全球十多家实力雄厚的企业同时展开竞争,经过数十天紧张谈判,吉利终于胜出,顺利完成收购。

目前,DSI在国内合资新建的年产30万台自动变速器工厂已投产,中澳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开发的6速自动变速器、无极变速器已经面世,并使用在新帝豪、吉利GX7、吉利GC7以及帝豪EC8等产品上,这项长期以来没有攻克的国家技术难题,通过这次跨国并购得以完全解决。

正是这种未雨绸缪的战略转型,吉利赢得了应对紧接而来的经济危机的主动权。2008年,吉利的经营逆势上扬,产品产销稳步增长,产品质量迅速提升,技术实现重大突破,成为当年汽车界罕见的亮点。2009年,吉利顺利兑现“四项承诺”:战略转型目标不会变,集团员工总数不减少,产销目标不减少,重要项目不停止,全年销量实现48%的增长。2010年,吉利圆满完成年初制定的各项经营指标,全年销售突破41.5万辆,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获得国家大奖,品牌形象、产品形象、社会地位都得到显著提升。所以,2014年李克强总理在浙江考察时,对吉利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吉利汽车不仅是让国人骄傲的民族品牌,更了不起的是,吉利走向了世界,还收购了全球知名汽车公司。吉利汽车的发展史,就是中国经济不断升级的缩影。”

 

再出发

2014年吉利遭遇了发展历史上的一次“小寒冬”。一方面,中国汽车市场产销双超2000万辆,连续5年位居全球第一;另一方面,合资车降价绞杀自主品牌生存空间,导致整个自主品牌汽车销量同比下滑16.24%,吉利汽车销量更是同比下滑22%,遭遇了造车20年来唯一一次销量下滑。在年初的一个产业论坛上,我就说:“汽车行业正面临着一场变革,尽管海面上看起来静悄悄的,但实际上海底已经暗流涌动,谁不变革谁将先死。”于是,吉利围绕着开发产品、掌握核心技术、产品在市场上的表现力等几个关键词,开始从研发、制造、采购到营销各个环节的大调整,回归“一个吉利”的品牌,打造精品车。在整体车市低迷的2015年,转型之战从博瑞“仰攻”开始,拉开了吉利精品3.0时代的序幕。吉利汽车以同比22%的增幅领涨自主品牌,并跻身2015年汽车集团年销量榜单前十强。

吉利并购沃尔沃后,经过近四年的运营,沃尔沃在全球经营业绩明显好转,盈利节节攀升。2014年累计销量46.6万辆,同比增长8.9%,达到历史最高水平。2015年沃尔沃全年销量突破50万辆,再创历史纪录,利润是2014年的3倍;其中,沃尔沃欧美市场表现突出,增速均超过20%。2016年,全球销量53.4万辆,同比增长6.2%;其中,沃尔沃中国市场销量9.09万辆,同比增长11.5%。同年位于中国大庆的吉利制造基地开始向美国出口全新S90长轴距版豪华轿车,与其他品牌在中国实行的“国产化”完全不同,大庆工厂作为沃尔沃的全球性制造基地,中国制造的沃尔沃汽车不仅满足本土需求,还将供应美国和欧洲等全球主要市场。我们把沃尔沃轿车全球研发中心迁到了中国,把沃尔沃轿车全球生产基地转移到了中国,我们成功实现了沃尔沃豪华轿车中国制造出口全球的目标,让中国制造的豪华轿车为全世界市场提供服务。而且全球一个标准,无论是中国人、美国人、欧洲人,还是全球任何地方的用户,买到的沃尔沃轿车都是一套标准,没有任何歧视。我们还带动、培养了大量的上下游产业价值链企业的发展,提高了中国本土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同步研发能力,影响与推动了成千上万个实体企业坚定地持续投入,顽强地生存与发展。沃尔沃汽车集团总裁汉肯•塞缪尔森说,“中国汽车工业进入了一个由沃尔沃开启的全球化生产和出口的新时代”。

汽车产业是全球性产业、是制造业之王,二十一世纪是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商业重塑的世纪,无论是吉利、沃尔沃、奔驰、宝腾、路特斯,还是世界上的其他汽车公司,都面临巨大挑战。在相互尊重、互不影响独立性的前提下,依法合规地探索一条携手共进的新型发展道路,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应该尝试的创造性思维,这种思维可以为用户带来更多利益,为行业产生积极影响。吉利收购戴姆勒部分股权,是基于以上思考所做出的商业决定。资金基本上都来源于海外资本市场,完全没有使用中国境内资金,其中80%左右来自海外的外资银行,小部分来自海外的中资银行,还有一部分是吉利自有资金,这完全是市场化资本组合,市场化自我平衡的资金结构安排,这种安排没有任何特殊背景。无论是中国政府,还是德国政府都对我们的交易做了充分而认真的了解,依法而严格的审查。世界上所有投资都是机遇与风险并存,吉利投资戴姆勒也存在机遇与风险,是一项完全合规、公平的透明交易,当然这也是一次冒险的创造性探索。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探索更好地迎接二十一世纪的商业竞争。

吉利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变强,从小山村走向全中国、走向全世界,为中国汽车跑遍全世界,而不是全世界的汽车跑遍全中国而顽强拼搏。实践证明,这条路实在太艰辛,这条路也确实很诱人,这条路时而景色秀丽,时而乌云密布,我们勇敢地在这条路上参加了没有尽头的马拉松赛跑,虽然跑得腰痛腿软,浑身浸透汗水,有时还出现精神恍惚,不知所措。但是“认准一个方向,坚定一个信念,提炼一种精神,凝聚一股力量,完成一个使命”的企业文化始终支撑着我们。前方的路依然充满神秘,勾起我们无穷的想象,探索远方秘密的心情根本无法平静,已经扬起的创业风帆将继续推动我们走向充满无限可能的汽车世界。

(李书福: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许宏志:台州市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根据李书福《向改革开放四十周年致敬》《我的中国梦:让世界充满吉利》,参考《新制造时代:李书福与吉利、沃尔沃的超级制造》《李书福:为世界汽车安装“中国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