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各县设粮食供销处,乡镇设粮食公店,业务有粮食储运、加工配销。民众由集市或米行供应。1953年,实行粮食计划供应,使用购粮证明条购粮。次年秋,居民人口凭证限量购油。1955年,使用省印发农村缺粮户、城镇居民、流动人口、集体伙食单位、用粮行业的购粮凭单,11月发行全国通用粮票。次年1月,发行省流动粮票和油票,1957年凭票定点供油。粮油凭票供应一直延续30多年,粮食供应成人每月12~17公斤、油3~4两,儿童粮食10公斤以下。
1993年,省政府放开粮食购销和价格,除军用粮票外,不再使用其他各种粮票;保留城镇居民购粮证和口粮定量档案。在省下达计划内,经批准在城镇落户的农户,视同非农业人口,公安机关发“蓝色户口薄”,粮食部门发“蓝色购粮证”,并确定台州销售包干计划18.2万吨。次年1月,粮价放开,3月市场粮价大幅度上升。各县(市)粮食部门,抓紧组织粮源,确保零售供应粮食不断档,以县(市)为单位实行同行议价,协调价格,稳定粮食市场。12月,中央统一部署,主要粮油品种挂牌销售。由于挂牌价低于市场价,临海、黄岩群众排队购买粮油。各县(市)粮食部门千方百计组织粮源,并发放居民粮食证,对挂牌供应粮食规定每次限购数量。1996年上半年至2000年上半年,粮食丰收,粮食市场价低于国家收购价,除军供等特殊用粮,取消凭票供应,又出现顺价销售困难。全市各粮食企业开拓经营市场,促销压库,确保每年收购粮食仓容和粮食储存安全。
2000年3月,临海粮油批发市场建成开业。6月,省政府规定农村集贸市场坚持常年开放,鼓励农民集贸市场出售自产粮食,不受数量限制;大力培育粮食批发市场,充分发挥其调节粮食供求主导作用;加大粮食销售力度,积极稳妥处理陈化粮。次年,实行粮食购销市场化,除军粮供应外,粮食购销全面推向市场,取消居民和农村粮食供应转移证明等,路桥、黄岩粮食批发市场相继开业。2002年3月,安徽、浙江两省粮食局在椒江召开粮食贸易洽谈会,台州粮食经营企业与安徽签订25万吨粮食购销合同。
2003年,全国粮食产量降到90年代以来的最低点,加上受突发的“非典”疫情等影响,全国部分省市出现群众抢购粮食,台州粮市出现4次价格波动和局部短期粮食供应紧张,“粮食安全”问题又成为全国上下最为关心大事。市政府提出与各县(市、区)政府签订粮食安全责任状:各级政府主要负责人是粮食安全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制订粮食供应应急预案,建立最低商品粮周转库存制度,增加和落实地方粮食储备和粮食风险基金。7月,市、县(市、区)完成粮食安全应急预案制订,全市共落实应急加工点44个、应急供应点141个。2004年,省政府下达台州市200万公斤应急成品粮库存计划和新增5000万公斤储备,地方储备粮规模增至13800万公斤。3月11日,市政府召开全市粮食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的工作责任、落实政策意见和对策措施,在全省率先实行市政府与各县(市、区)政府签订粮食安全责任书。4月2日,市政府召开全市粮食和农业生产工作会议,要求市下达5500吨应急成品粮库存计划必须在4月底前到位,品种必须是晚籼米或晚粳米;储备粮轮换要严格按计划进行,做到“先进后出,边进边出”,不能出现有出无进情况,新增5000万公斤储备规模在10月前到位;尽快调整地方储备粮品种结构,增加晚籼晚粳等品种储备量,新增规模部份比例不少于20%,以后视情况调整储备品种比例;加快市本级和县(市、区)中心粮库建设,将储备粮统一存放在中心粮库;加强对粮食批发市场的培育和监管,路桥要从全市大局出发建设粮食物流园区,临海、温岭要搞好区域性粮食批发市场建设,其他县(市、区)要从当地实际出发,尽早规划建设粮食集贸市场。
表13-5 粮食部门粮油购销存情况
年 份 | 粮 食(万吨) | 食 油(吨) | ||||
收 购 | 销 售 | 库 存 | 收 购 | 销 售 | 库 存 | |
1991 | 22.77 | 40.33 | 24.20 | 2031 | 4435 | 3886 |
1992 | 22.41 | 42.36 | 16.17 | 2256 | 6282 | 1773 |
1993 | 16.47 | 32.39 | 19.21 | 586 | 3254 | 1226 |
1994 | 14.75 | 26.45 | 25.50 | 320 | 4481 | 2720 |
1995 | 13.99 | 26.34 | 29.52 | 314 | 3718 | 2766 |
1996 | 14.83 | 18.90 | 30.92 | 176 | 4437 | 2731 |
1997 | 15.53 | 23.46 | 24.71 | 125 | 4262 | 1471 |
1998 | 13.81 | 19.83 | 24.85 | 92 | 3801 | 1120 |
1999 | 12.49 | 18.68 | 24.69 | 122 | 2449 | 810 |
2000 | 9.52 | 19.28 | 23.29 | 21 | 1166 | 831 |
表13-6 粮食部门库存及全社会产需情况
单位:万吨
年 份 | 粮食部门库存(年末)情况 | 全社会产需情况 | ||||
合 计 | 收储企业 | 非收储企业 | 粮食产量 | 需求量 | 产需差± | |
2001 | 18.44 | 16.62 | 1.82 | 116.20 | 189.90 | -73.70 |
2002 | 15.92 | 14.61 | 1.31 | 94.20 | 188.10 | -93.90 |
2003 | 14.52 | 13.71 | 0.81 | 75.70 | 194.40 | -118.70 |
2004 | 17.84 | 17.84 | 85.10 | 200.80 | -115.70 | |
2005 | 17.09 | 17.09 | 82.50 | 198.70 | -116.20 | |
2006 | 16.76 | 16.76 | 89.40 | 214.40 | -125.00 |
粮食企业改革 1995年,粮食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粮食商业企业进行“国有民营”和“抽资承包”探索,粮油零售企业或粮站、门市部大部分采用承包经营;粮食工业企业、饲料企业采取车间承包或整厂承包,个别企业探索股份制改革。至1997年,市、县(区)两级粮食局,成立事业性质粮食结算中心,负责资金核算,基本纠正长期以来粮食部门政策性业务与商业性经营不分、政府行为与企业行为不分、资金挤占挪用等混乱状态。1998年5月,国务院发布《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决定》。全市组织4次粮油库存大核查和粮油财务挂账及不合理占用农发行贷款大清查。省粮食审计组对台州进行财务审查,清理1992年4月至1998年5月,粮食财务挂账总额19072万元,其中政策性挂账10238万元,扭转粮食企业大额亏损局面。1998年,亏损总额比上年下降50.2%,其中非政策性经营亏损比上年下降55.46%。省粮改实施办法发出后,各县制订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组建粮食收储有限公司。1999年底,除临海外,8个县(市、区)完成粮食收储业务和附营业务,及人、财、物彻底分离任务。收储公司直接掌握粮食收购量占84.9%,仓容量占74.8%。1998年后,粮食企业改制工作全面铺开。同年改革重点是粮食收储与附营业务分开,附营企业改制。2001年浙江率先在全国实行粮食购销市场化,放开收购、价格、市场,改革政策措施迭出,环环紧扣,取得卓著成效,财政负担大为减轻。2000年初,市粮食局2家直属企业完成改制。全市粮食企业通过各种形式改制,职工从1998年末6072人减少至2006年末1924人,改制职工基本得到妥善安置,粮食财政补贴从改革前每年1亿多元,减少到2006年8916万元,同期地方储备规模从2001年8800万公斤增加到13800万公斤。政府调控能力得到加强。通过优化结构,消除超期储存粮,库存粮食质量明显提高,财政潜在支出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