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节 造 船 业

发布日期:2018-11-21 09:38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台州史志网


三国吴时,台州造船已有一定的规模。东晋孙恩在灵石寺(黄岩)伐木造船。唐代,临海县为国内14个著名造船场之一。北宋端拱二年(989),台州知州张蔚在临海东湖建官营造船场。至道三年(997),临海造船场造126艘,景祐间(1034~1037)撤废。元末,方国瑛在台州设造船场,方国珍有战船1300余艘。台州所造漕粮船是尖底船,“食水深浚”抗风力强,航速快。方国珍于至元二十年至二十三年(1360~1363),4年为元廷海运漕粮48万石去大都(北京)。明中叶,台州卫有内河浅船280艘,用于河运漕粮。戚继光抗倭所率战船174艘,都在台州制造,其中嘉靖四十年(1561)在台州建造福成、海沧、艟等44艘。清初,官办造船场在临海船坊桥和黄岩澄江岸线来回搬迁,康熙末雍正初定在黄岩。民间造船更多,以蛋船、“三不象”船为主。清末,台州所造的浅海江口捕捞船有椒北(杜桥)“红头对”(对网作业)、椒南(严屿、葭沚)舮艚船。《台州府志》记载,清末宁海小祝港渔人掘得古桅竖立泥中,“宋时造登台桥,运石船沉于此”。民国时,轮船业发展,较大造船厂有海门曹恒梁轮船工厂、海门顺利机器造船厂。30~32年(1941~1943),两厂修造小轮船8艘。31~33年,台州本地和温州船商在海门港造航海帆船100余艘。

1987年,椒江造船厂设计制造3000吨级船坞投入使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民营船厂迅速发展,船舶远销香港、广东、海南、福建、山东、江苏、辽宁及省内各地,并逐渐扩大出口到希腊、新加坡。2003年,世界造船市场进入兴旺期,台州造船业开始兴起。次年2月,贯彻省政府加快船舶工业发展计划,台州市重点发展特种船舶和出口船舶。第一艘出口欧洲油轮下水,船舶设备配套国产化占91%。全市共有修造船企业58家(甲级企业14家,乙级30家);船坞8座,其中大于5000吨级船坞4座;船台(包括船排)共180个,其中万吨级船台16个,5000吨级船台45个,1000~3000吨级船台65个。造船能力在50万吨位以上。台州市宏冠造船有限公司拥有吸沙船关键技术的专利。临海已是全国最大的吸砂船造船基地,2003年为舟山制造技术先进的耙吸挖泥船,从而进入非常广阔的疏浚市场。造船配套企业有50多家,占全省一半以上,与船舶制造相关的阀门与泵类、模具与塑料、普通机械制造、船舶五金等都具有一定的规模和生产能力。台州发达的机电工业,为发展船舶工业提供技术支撑,有利于形成高效率、高效益产业链,发展船舶配套业和工程船之类的特种船舶。2005年7月,2万吨巨轮长峰8号下水。2006年,船舶生产和修理企业98家,配套企业70家,有1万吨级以上船台118座,造船能力200万载重吨。总产值61.9万亿元,其中超亿元企业18家,超5亿元3家,达到国家标准一级企业10多家。

  船舶工业以“两个基地(三门健跳、温岭松门石塘)、三个区块(金清、灵江和椒江、大麦屿)、一个服务中心(台州船舶工业技术设计服务中心)”为主格局初步形成。建成杂货船、集装箱船、危险品船(油轮)、工程船为主体的特种船舶和出口船舶修造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