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史志研究 >>史海钩沉

读郦波教授《五百年来王阳明》的感悟
——王阳明心学在台州得天独厚广为传承

发布日期:2018-10-17 15:47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台州地方志

读郦波教授《五百年来王阳明》的感悟

——王阳明心学在台州得天独厚广为传承

丁 式 贤


南京师范大学郦波教授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4月出版的《五百年来王阳明》,不设前言后记,开门见山,直截了当,直奔主题,共设23章,每章分3节。以讲故事的形式,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妙趣横生,悬念迭起,不愧是一部佳作。

 

阳明心学的形成

 

郦教授在本书的第一章,就尖锐地提出两个问题:一个是心学之问,圣人之问;一个是民族之问,族群之问。接着郦教授在书中述:我们讲阳明心学,讲阳明先生,不只是因为他伟大。在个人的层面上,他可以让每个人找到内心的光明,打破生命的桎梏,奠定人生的格局,获得行动的智慧。在族群层面上,他可以让我们反思历史,追慕先贤,获得中华民族超越时空不断进取的巨大力量。然后,他分章加以诠释。

王阳明龙场悟道,悟出心即理,心外无物,悟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伟大的阳明心学就此横空出世,明亮了五百年以来的华厦文明史和思想史。为什么后世那么多杰出人物,从徐阶、张居正到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再到曾国藩、孙中山都是阳明心学的忠实信徙,就是因为心学绝不是一种简单的自我解脱,一种简单的现实逃避,而是一种社会担当,一种博大的胸怀。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论。五百年来让无数的有志青年、让无数的风云人物为之痴迷、为之激动,因为它能帮助你找到真正的自己,塑造自己,成就自己;乃至成就你的团队、你的组织、你的国家。这就是阳明心学的伟大之处。

致良知,王阳明坚信人人心中皆有良知,人人皆是圣人。教育个体的时候,致良知是指每个人发现良知;面对社会群体的时候,就是良知致人。王阳明在县令的任上,知行合一发挥了那么强大的作用,就因为他的“知”就是“致良知”。

阳明心学的现实作用就是帮助我们找到光明的内心。“致良知”不是简单的良心与道德自律,如果只是如此就不需要王阳明“自百死千难中来”。寻常得到的那种良知,并非真正的良知。良知要从生活的困境中、艰难中悟得。

良知是什么?良知就是人类文明积淀下来的那种智慧、道德与灵性的自觉。致良知就是听从内心光明的指引,找到自己光明的那颗心。有了光明的那颗心,就可以开始一段塑造人生的旅程。

第一,通过心外无物,心即理,塑造人生的气象。王阳明有句名言:“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这是什么意思?就是要成就事业,必先奠定人生的格局、人生的气象。格局始于立志,首先要立志,有大志向。有大光明的追求,人生的格局就不一样,气象就不一样,这靠的是对心外无物、心即理的深刻认识。

第二,通过知行合一,塑造人生的智慧。王阳明在《传习录》中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知行合一归一处,这个一,其实就是致良知的良知了。“知行合一”没有终点,它是一个不断螺旋式上升的良性循环,一个永远成长的过程。不是心中有良知,心中就没困惑;不是你获得了一定的成就,到达了一定的地位,就可以高枕无忧。人生的终极追求、人类的光明的终极追求,就是我们常说的那个理想,在最远的远方指引着所有人光明的追求。它需要“路漫漫其修远,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永远不停止求索之路,这才是伟大的人生智慧,才是伟大的知行合一。

第三,通过致良知,构建人生的境界。有了人生气象,有了人生格局,有了人生智慧,第三步就要构建人生的大境界了。人生的大境界其实就是心学的最终归宿——致良知。因此王阳明说:“若是知行本体,即是良知良能。”这种境界,当然最恰当的,以他最后的人生遗言来形容最为贴切,那就是——“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要锻造一个人,讲学是一个很好的途径。讲学对于讲学者自身的成长至关重要。在多年讲学的过程中,王阳明的心学体系逐步丰富、完整、崇高起来,正是在这个过程中,王阳明也始终于成为大家心目中的一个圣人,就五百年文明史来看,王阳明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就明代当时历史来看,王阳明也堪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士大夫精神的楷模。

王阳明毕生热爱讲学,打仗的时候刚把匪窝打下来,就立刻带着学生去上课。因此即使要出征之前,也给学生们上课。在讲学中王阳明说了四句话,被称为“四句教”,这件事后来就被称为“天泉证道”。

《阳明先生年谱》里记载,王阳明对钱德洪和王畿说:“二君已后与学者言,务要依我四句宗旨”。哪四句宗旨呢?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以此自修,直跻圣位;以此接人,更无差失。

在社会上,对中坚力量的知识分子阶层以及社会底层的平民而言,阳明心学已经成为他们心灵的寄托和希望所在。阳明心学最适合去改变一个社会的土壤,直接开启了晚明的人性觉醒。

王阳明一生有三大事功,还有三次证道。三大事功主要就是平江西匪患、平宁王之乱,还有就是后面要说到的平广本匪患。三次证道呢?第一次当然是龙场悟道,得出“心即理,心外无物”之学。第二次呢,就是宁王之乱与忠泰之难后悟出的“致良知”之教,使得心学有了归宿,得到升华。此后还有一次证道,叫做天泉证道。当然,天泉证道和王阳明平广西匪患这个事件是紧密相连的。

最后,郦教授得出这样的结论:阳明心学最光辉的地方、最光明的地方到底是什么呢?我想来想去,它应该教会我们尊重自我、尊重生命、尊重人性价值;教会我们不去做俗世的奴隶,不去做专制的奴隶,不去做人生境遇的奴隶,不去做坎坷命运的奴隶。阳明心学可以给我们一种巨大的力量,这种力量是人类文明史有史以来一以贯之的光明力量。

 

 

阳明心学的影响

 

在《五百年来王阳明》一书中,郦波教授怀着悲愤的心情,痛斥一直排挤、打压阳明的无耻之徒桂萼等幸臣和明朝廷对王阳明的诬陷。

那就是嘉靖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辰时,也就是公元1529年1月9日早晨八九点钟。正是朝阳初上之时,在霞光万道的江面上,一生坎坷而创下无数伟大功绩的王阳明只留下一句“此心光明,亦复何言!”随后,含笑而逝。

王阳明死后,两岸百姓痛哭相送,然后按照他的遗言,把他葬在浙江绍兴兰亭镇洪溪仙霞山的南麓。现在绍兴兰亭镇还有王阳明的墓冢。

一代伟人在立下不世功业、创立烛照千秋的光明思想后,就这样离开了人世,天下知识分子都为之悲哀。可是当政者呢?其实,王阳明最后之所以能达到他思想的顶峰,能够将心学归于“致良知”,能够提出“天泉证道”四句教,能够在人生最后时刻以一句“此心光明”笼罩千秋万代,就是因为环境的恶劣、命运的不公、整个朝廷对他不公平的待遇。

因为桂萼的提议,嘉靖八年二月,朝廷下旨,褫夺王阳明新建伯的爵位,下令天下禁王学,也就是禁止心学,禁止传播心学。

但是,正义自在民心,阳明心学的影响这时已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明代大史家谈迁在《国榷》里就说,桂萼这些人因“守仁之功不能疵,而疵其学”,王阳明的功业摆在那儿,没办法诬蔑;就攻击他的学说是异端学说。但是心学大势已成,王阳明毕生最爱是讲学,他最伟大的其实不是他的军功、他的功业,而是他的布道,是对人心、对人性的那种推举与张扬。因此心学之势已成,不论是知识分子群体还是社会平民百姓中,阳明心学已经形成一股思想的洪流。

在知识分子群体中,明代书院之盛,堪称千古之最。明代前后大约有两千多所书院建立,而且主要建于正德到万历年间。这一段时间最最有名的有稽山书院、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还有后来的东林书院。

稽山书院不用说,那就是王阳明建的。王阳明在稽山书院讲学期间,南大吉继薛侃刊刻的《传习录》后,又续刊《传习录》,影响天下。稽山书院后来成为明代很多学术大师最早的修行之地。

白鹿洞书院,王阳明在江西的时候便曾经到这里讲学,影响很大。王阳明的学生季本,就是徐渭的老师,则在岳麓书院弘扬阳明心学。

东林书院后来为防止王学走上极端,走向反面,名义上打的旗号是朱子之学,本质上还是王学之旨归。其本质上是矫王学之弊,以回归王学主流。

因此,在知识分子群体里,王阳明的思想已经成为浩浩荡荡的思想洪流。王阳明之后,即便如张居正和何心隐是对手,分别信奉王学一支,其实也都是心学的忠实信徒。再到后来的徐文长、戏剧大师汤显祖、三袁之一的袁宏道、大思想家李贽、大科家徐光启,阳明心学得到了一大批杰出人物的推崇。再往后,清初的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近代的曾国藩、左宗棠,民国孙中山、宋教仁、章太炎,都是王阳明的忠实信徒。他的思想虽受所谓正统官学的排挤与打压,一旦播撒开来,依然成为一个烛照千秋的光辉之炬,它的光明已然不可抵挡。

阳明心学的思想是非常亲民的,因为心学也关照日常生活,心学也是生活日用之学,深受老百姓喜爱,尤其是市民阶层的喜爱。明代大史学家王世贞在万历年间就说:“今天下之好守仁者,十之七八”。天下人百分之七八十都喜欢阳明之学,可见深入人心到了什么地步。

万历朝之前,隆庆朝的穆宗就亲书给王阳明拨乱反正,称之为“两肩正气,一代伟人”,并将新建伯的伯爵再升一级,升到新建侯,追谥号文成公。因此,王阳明又被称作王文成公。到了万历年间,配祀孔庙,成为儒家之圣。

这种历史的转换说明了什么?说明大势所归。而阳明心学,就在晚明这个时期,不仅对中国的思想界,甚至对整个东亚,尤其是日本和朝鲜,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明朝一哥王阳明》著者吕峥,在“序”中称:政治上,王阳明官至都察院左都御史,两广、湖广、江西四省总督。生前封新建伯,身后谥文成公。

军事上,王阳明不费朝廷一兵一饷,选练民兵,平定了为祸南方四省的大规模叛乱;又在高层的掣肘下,仅用35天就击溃了宁王朱宸濠的数万叛军,一举粉碎其蓄谋了几十年的篡位大计;而征讨思田和断藤峡更体现了他抚剿并用、文武兼修的军事思想,将兵家权谋上升到了“此心不懂即为术”的化境。

思想上,王阳明融合儒、释、道三家之精华,打破僵化的官方意识形态程朱理学的窠臼,独创以“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三大命题为核心的阳明心学。信从者上至宰相,下及走卒,流传之速,蔓延之广,不仅有明一代无人能匹,纵观古今中外亦不多见。

的确,王阳明是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政治家、军事家和书法家,别人博而不精,他却越博越精。而且,他的哲学绝非书斋里的空想,而是学以致用的利器。用到政治上,他成了第一流的政治家;用到军事上,他又成了最可怕的军事家。

阳明心学是炼心的学问,是“乾坤万有基”。王阳明之所以将国人宏大而细腻的心理图谱精确地描绘出来,就是要传达一条真理:一切战斗都是心战,内心的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在这个基础上,他为世人暴晒出了心体,以自性之光照亮自己,凌驾于意识之上俯察喜怒哀乐,做出准确客观的判断,塑造出一个“情顺万物而无情”“终日有为而心常无为”的坚实心体。

首先,“心即理”告诉我们要相信自己,倾听内心,建立起强大的主体意识。其次,炼心的目的也不是成为圣贤一了百了。阳明心学是一种信仰哲学,而信仰只有被实践时才有意义。王阳明融三家之长,却归宗于儒家,提出振聋发聩的“知行合一”,就是要强调内圣外王,将心性之学转化为卓越的事功。

综上所述,在内,阳明心学让人不把外界的非笑毁谤、个人的进退荣辱看得太重,养成无所亏蔽,无所牵扰、无所恐惧忧患,无所好乐愤懑,富有弹性的心理状态;在外,由于有了内在的支撑,一事当前,不待思考,所行便能执两用中,恰到好处,动容周旋而中礼,从心所欲而不逾,既不过分也无不及,理直气壮又通权达变,最终迈入无内外之分、无人我之间、与天地合德、同万物一体的境界。很显然,王阳明做到了,甚至超越了。

一介书生,三寸微命,死后亦不得安生。睚疵必报的桂萼在得知阳明死讯后,竟锱铢必较,要清算他撤离职守之罪。朱厚熜也认为阳明不等批复便擅自离任是藐视朝廷,命群臣议罪。

然而,历史不厌其烦地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真理:天日昭昭,自古不昧。

从南安到南昌,阳明的棺椁所经之处,士民遮道,哭声震天。路过赣州,官府迎祭,百姓拦路哭吊。到了南昌,自发来祭奠的人更是连绵不绝、踏破门槛。正要进京参加殿试的钱德洪和王畿立刻取消了行程,讣告同门,趋迎先师,众人一路护送灵柩而归。

回到绍兴,一直到落葬,前来吊唁者每日上千。有致仕的内阁阁臣、六部官员,有浙江的督抚大员、阳明的生前好友。弟子李珙等人则含泪在绍兴市兰亭花街村为先师修墓。

这块墓地是阳明亲手所选,也是他风水理论最好的注释。它坐北朝南,四面环山,虾须过水,洪溪水兜,前方两排青山如仆人相侍,婉转至远天之外。

下葬那天,王门子弟千余人披麻戴孝、扶柩而哭。不能赶来绍兴的人也在家中焚香遥祭,可谓举国同哀。

 

阳明心学与台州

 

老愚在阳明心学研习中,发现阳明心学的形成和推崇,在台州有着得天独厚的地位与坚实的思想基础。

首先,阳明心学伟大之处在于他融合了儒释道三家,成为集大成者。视为王阳明祖山的天台山,则是儒释道“三教”的典型代表和发祥地,成了王阳明创立阳明心学的思想导向。直接向王阳明传递天台山儒释道文化的代表人物就是明代名臣、敢为方孝孺翻案的天台人夏,时任南京大理寺评事。他目睹朝政腐败,潜心探求治国之道,上书明孝宗“不废孝之言”未被采纳,夏鍭因此无意官场,以母老请求还乡养亲。他为官数十年,“未置一田一楹”始终过着清贫的寒士生活。对此深得与他同朝刚入仕的王阳明的敬重。王阳明也深知家居天台受儒释道三教熏陶的夏氏父子,是值得信赖的志同道合的有识之士,因而他将被后人视为堪称王门之圣书,心学的经典名著《传习录》书稿寄给夏鍭,求教于这位精通天台山儒释道文化的长者,征询意见。夏鍭毫无保留地传授了天台山儒释道文化。诸如:其《传习录》论精气神,谓良知“以其妙用而言之神,以其流行谓之气,以其凝聚而言谓之精”,即是略变道教南宗之说,来阐发“致良知”思想。又如:《传习录》中)王阳明“性即气”说虽源于道教南宗始祖张伯端的心性论,但王阳明扩容了“性即气”的主观性,这与道教南宗第五祖白玉蟾“以神驭气”学说如出一辙。理学中以“天地之性”驾驭“气质之性”的思想,在白玉蟾看来即是“以神驭气”:“道心者气之主,气者形之根,形者气之宅,神者形之具。神即性,气即命也。”“以神驭气”的最高精神境界是“心于道,与道合真,抑不知孰为道、孰为我,但觉其道即我,我即道。”白玉蟾“命者因形而有,性则寓于有形之后,”以及“神即性,命即气”的观点,正是王阳明“性善之端须在气上始见得”与“性即气,气即性”的理论依据,白玉蟾“道即我,我即道”的“心外无道”思想,正是王阳明“气外无性”、“心外无理”的“心学”源泉。

对此,夏鍭在《答王阳明书》中详细作了诠释,后来还收在《赤城集》中,因而丰满了《传习录》。

其次,王阳明心学还继承了天台宗佛学和南宋道学思想。王阳明“心学”的基本命题是“心即是理”,“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天下无心外之物。王阳明的“心”,也叫“良知”,双称“天理”,即先天的“道德观念”。他认为,良知是先天的、人人皆有的道德品质。这种良知是天地万物发生的源泉,是社会赖以存在的原则,也是自然界天地万物赖以存在的根据。他说:“人的良知就是草木瓦石的良知,若草木瓦石无人的良知,不可以为草木瓦石矣。岂惟草木瓦石为然,天地无人的良知亦不可为天地矣。盖天地万物与人原是一体。其发窍之最精处,是人心一点灵明。露雷日月星辰,禽兽草木山川土石,与人原只一体。”《传习录》(下)正如佛学泰斗任继愈先生所指出的,这是对天台宗“无情有性”佛性说的直接继承(《汉唐佛教思想论集》)。

王阳明认为“致良知”的途径是“致知格物”,这种格物改知,乃是一种摒除客观、排斥实践、静坐冥想的反理性的直觉的自我参悟的方法。王阳明这种致良知的参悟方法与天台宗的返观心源、把握真心、返本还原的顿悟方法,可以说所差无几了。无怪其后的李贽在《答耿司寇》中一语道破了王阳明哲学的思想渊源,“故阳明先生曰:‘满街皆圣人’,佛众都是一样的,故佛氏亦曰:‘即心即佛,人人是佛’”(《东南文化》1990年第6期)。这都是王阳明的“致良知”思想受到天台山佛学和道教南宗思想影响的结果。

当代人天台山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台州学院佛学研究专家曾其海教授在《天台宗的佛教哲学思想》中认为王阳明的“心学”亦受到天台宗教义的影响,他指出:如果说朱熹是从客观视角去接受天台宗的佛教哲学思想,那么王阳明则从主观视角去吸收天台宗的佛教哲学思想。

其三、王阳明在继承天台山儒释道文化思想的基础上,还吸收了浙东事功学与心学之文化精华。他提出“良知”本体论,“致良知”的认识论,建立了本体与认识、认识与道德、认识与实践相统一的“知行合一”理论体系,影响播及中外,成为明代中华文化发展的时代主流和明末清初空前的广泛的思想文化启蒙思潮的主源。其中,亦有台州事功学与心学的贡献。而这些代表性人物,如:陆九渊、吕祖谦、陈傅良、王十明、叶适等,他们大多都曾在天台山桐柏宫主管过台州崇道观;陈傅良曾寓居天台山国清寺讲学,“士友纷然,从之者数月”。他们对天台山文化都有精深研究,因此,可以说天台山儒释道文化,不仅是王阳明《传习录》的重要内容,也是王阳明“心学”的思想基础。

台州事功学主要学术渊源来自以陈傅良、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学派”。据《台学统》和《民国台州府志•寓贤录》等史志记载:陈傅良其学源自黄岩县尉郑伯熊,郑伯熊曾从临海徐庭筠受学。叶适亦曾寓居台州讲学,临海陈耆卿、王象祖、吴子良,黄岩王汶、丁希亮夏庭简、戴许蔡等皆从其受业,故清代台州学者戚学标在《台州外书》(卷一)中指出:“永嘉之学前梅溪(即王十朋)后水心(即叶适),皆台学渊源所自。”台州事功学因“出道”迟,未及参与朱熹理学的论辩。但对王阳明的心学功不可没。

第四,王阳明心学在台州得以传的还有黄岩黄绾称门人。为捍卫“王学”经常与人辩论,王阳明说:“吾党之良,莫有及者”。黄绾还将女嫁阳明之子,结为联姻。并亲撰《阳明先生行状》追述了王阳明既建功立业又蹭蹬坎坷一生今《王阳明全集》中保存王阳明致黄绾的信、序、函共17篇,反映了师生的情谊。还有临海人陈耆卿、吴子良和宁海人舒岳洋、石简,仙居人应良、金克厚、林应麟及同朝的临海人金贲亨、戴德孺和稍后的王宗沐等

金賁亨曾二度出任江西按察司佥事和江西提学副使等职,与王阳明交往频繁,同以白鹿书院为讲学基地传授阳明心学。尤为难得的是金賁亨之子金立教,亦曾任江西按察使,继续至白鹿书院传授阳明心学。后人视金立教和他胞弟金立相为阳明心学再传弟子。著名人文地理学家王士性在向金賁亨求学时,决意将两个女子配婚金家兄弟。

戴德孺,临海人。明正德十四年(1519)七月,时任江西临江知府的戴德孺,与王阳明一起平叛宸濠之乱。支持王阳明在白鹿书院传授心学。

至于王宗沐,老愚曾撰文“王阳明心学在临海王宗沐一门得以传承”,发表在《台州社会科学》2016年第三期上,本文从略。

 

阳明心学的未来

 

 

郦波教授在书中传递了这样一条重要信息:日本文化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自了庵桂梧和朱舜水把阳明心学带到日本之后,日本整个近代的崛起,在现象上看是脱亚入欧,但在思想上看可以说主要是以阳明心学为奠基的。日本从倒幕运动到明治维新,不论是前三杰中的高杉晋作,还是后三杰中的西乡隆胜、大久保利通、木户孝允,都是阳明心学的忠实信徒。

这其中的关键只在阳明心学的四个字,叫做“知行合一”。岩仓使团的核心人物岩仓具视、大久保利通、木户孝允、伊藤博文,都对阳明心学推崇有加。因此,章太炎先生说:“日本维新,王学为其先导。”日本学者高濑武次郎则说:“我邦阳明学之特色,在其有活动的事业家,乃至维新诸豪杰震天动地之伟业,殆无一不由于王学所赐予。”

反观我们,中国早在1861年就开始了具有资本主义改革性质的洋务运动,但悲哀的是,从世界范围横向看,大多数国家的资本主义改革都成功了,唯独洋务运动失败了,结果导致近代史的格局就是世界列强瓜分中国,造成了中国近代史上一百年无比艰难甚至悲壮的历程。

当然,阳明心学在中国也不乏实践者。当年毛泽东进入长沙第一师范学堂,一开始就是以一篇研读心学的文章《心之力》受到杨昌济先生的器重。青年毛泽东更是发过“名世于今五百年,诸公碌碌皆余子”的感慨,就是说王阳明之后,后无来者。在宝岛台湾,阳明学校、阳明书院、阳明学堂随处可见。台湾那个普通的草山就是因为更名为阳明山后,才闻名于世的。这充分说明阳明心学是后继有人的。但问题在于,如果从整个国民精神的角度看,我们依旧不得不说,阳明心学的精粹并没有在我们的国民教育里发扬光大,甚至被压抑、被扭曲。

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有句名言:“21世纪一定是王阳明的世纪。”作为华夏子孙的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重新反思、借鉴、学习这样伟大的阳明心学的智慧呢?

令人欣喜的是,老愚近日从忘年交知己蓝天云微信上得知:去年12月26日,为纪念毛泽东诞辰124周年,失传已久的毛泽东105分作文《心之力》惊现于世。《智慧京山》在转载时述:这篇《心之力》著于1917年,堪称神州少年楷模,曾被湖南一师杨济昌老师打满分105分,被称为建国之才的奇文。此文当年在湖南一师广为流传和誉抄。后几度失传,今终于被湖南一师当年同学的后代在先辈遗物中发现传出。当年毛泽东24岁,已初现大志。老愚认为,毛泽东主席的这篇《心之力》宏文,就是今天我们传承与弘扬阳明心学的典范。

郦教授在书中指出:中华文明延续数千年,有精华、也有糟粕传承下来,尤其是数百年来,特别是近代以来,灾难深重。今天,我们终于在历史的这个节点上,自觉地进行着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是不是应该理性地思考,到底哪些思想、文化是精华,哪些又是糟粕?哪些糟粕我们没有去清除,哪些精华我们还没有把它用好,甚至擦身而过?阳明心学的伟大已经毫无疑问地被证明,它不仅对我们这个族群,甚至是对全人类的文明都有巨大的指导意义、建设意义。而它本来就诞生于中华,诞生于华夏文明,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去弘扬它,不去深入挖掘它,不去发展它,以作为我们这个文明伟大复兴的坚实的文化基石和思想基石呢?这也就是我们在这个历史阶段,这个历史当口,去重新解读王阳明,去重温他的阳明心学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所在。

换一个角度来看,心学能指导每个人的人生,那也就能指导每个族群的发展。因为每一个人都对了,一个国家就对了。每一个人都能奋起,都能阳光地成长,一个民族就终将奋起,阳光地成长。我相信,“此心光明,亦复何言”的王阳明,他的伟大的灵魂和人生智慧,将永远诗意地栖居在我们这片神州大地上。

郦波教授在出版《五百年来王阳明》一书的提示中称:阳明心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增强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切实点,值得当代中国人用心阅读的生命教科书。学习阳明心学,有了强大内心,就能战胜一切困苦艰难,创造人生的奇迹!

《明朝一哥王阳明》一书中也作了这样一段记述:王阳明逝世后,由于王的弟子的奋争,最终还是获得了正本清源的结局。

三年后,方献夫公然违抗桂萼的禁令,联合京城四十多名科道官员、翰林学士,日夜讲会,共倡师学。六年后,邹守益与欧阳德分别主持南北国子监,堂而皇之地宣扬心学。

二十年后,徐阶以内阁大学士的身份,与王门弟了上千人会讲于北京灵济宫。

隆庆元年(1577),王阳明被追赠为新建侯(相当于前朝宰相),谥号“文成”。

次年,明穆宗在颁发的铁券文书中给王阳明做了盖馆论定:两肩正气,一代伟人。具拔乱反正之才,展救出安民之略。

万历十二年(1584),在明神宗朱翊钧的亲自过问和大学士申时行等人的一再坚持下,王阳明从祀孔庙。

两百年后,《明史》定稿。万斯同、王鸿绪、张廷玉一致写下了那句由衷的赞叹: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

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说:夫国者,人之积也;人者,心之器也;而国事者,一人群心理之现象也。

人如果厘清自己生命的意义,把全部的意念都放在实践生命意义的斗志里,那种酣畅纯粹的美,就是心学。

五百年前,有明一代最杰出的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王阳明平地一志响雷,以恢宏无匹的气概,打破了明朝媚俗、沉闷的世风,建立起独树一帜的思想体系。他为世人的安身立命找到了精神归宿,那是一种脱胎换骨、由内而外的洗礼,又传授了他们实现自我价值的终极奥义。他改写了一个时代,影响了三个国家(中国、朝鲜、日本)。

现如今,影响波及欧美。美国哈弗大学著名教授杜维明撰文:五百年来,儒家的源头活水就在王阳明。二十一世纪将是王阳明的世纪。

新中国成立以来,王阳明心学研究逐步提上日程,陆续出版了《王阳明大传》、《王文成公全书》、《王阳明心学》、《阳明先生年谱》、《传奇王阳明》、《明朝一哥王阳明》以及大量研究王阳明文集。浙江大学董平教授还在央视“百家讲坛”讲述《传奇王阳明》;浙江还设有省国际阳明学研究中心和中华孔子学会阳明学研究会。绍兴市成立了“王阳明研究院”并开办了“阳明小学”;针对孩子们,还出版了《阳明的故事系列儿童绘本》;市宣传文化部门组织编写40集电视连续剧《千古大师王阳明》已开拍;绍兴小百花越剧团上演了越剧《王阳明》。王阳明故居和墓地已得到保护与开发。就说上文提及的由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郦波著的《五百年来王阳明》一书,2017年7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后,今年4月已是第7次印行,一个“王阳明热”正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掀起!

早在2006年5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成果文库总序》中,把王阳明列为浙江历史上杰出的人物之一,“展示了浙江深厚的文化底蕴,凝聚了浙江人民求真务实的创造精神”,明确提出要开展深入研究,出版系列丛书。此后,又在不同场合,先后多次推荐王阳明哲学理念——"知行合一”。2013年7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省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强调以“知”促“行”、以“行”促“知”、知行合一;2014年3月25日,习主席发表在《费加罗报》的署名文章,提到 中国人讲“知行合一”,法国人讲“打铁方能成铁匠”,都强调要把思想转化成为行动;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北京大学时提及“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他在讲话中指出:“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强调知、情、意、行相统一”。2016年5月17日,《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他又提及“宋明理学”、“朱熹、陆九渊、王守仁(阳明)等一大批思想大家,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化遗产”。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还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导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王阳明心学顺理成章地得到了肯定与推崇。深入展现心学的强大力量和心学的精华——“心外无物”,成就事业,格局始于立志的“知行合一”,思想要转化为行动,实干兴邦,“致良知”,人生要有崇高境界,才能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老愚坚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和他关于“知行合一”等重要讲话提挚下,研习“王阳明热”必将在台大地很快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