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工作动态

历史的跃动——温岭坞根:从红色土地到彩色画卷

发布日期:2016-06-29 00:00 访问次数:

                                         来源:《台州日报》

 

           

一张名片

  坞根镇位于温岭市西南部,乐清湾东侧,三面环山,一面濒海。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因其据可守、进可攻、退可避的地理优势,坞根被当时的温岭县委和台州中心县委所倚重,早在1928年就建立了四个党支部,1930年初成立坞根游击大队,同年扩编为红军第十三军二师,形成以坞根为根据地,温岭、玉环、乐清三边武装割据的局面。
  红二师从开始活动到余部斗争停止,前后经历了50余次战斗,其中规模较大的反“围剿”有五次,时间跨度长达十年。作为红二师的诞生地,坞根被誉为中国东部的“延安”。
  今天的坞根,海岸线全长十公里,拥有温岭最大的深水良港和世界第三、中国第一的江厦潮汐能发电站;境内河网交错,绿树成萌,生态环境得天独厚,享有“温岭后花园”“海上大牧场”等众多美誉。

 

一段往事
听“老党史”讲过去的故事

  本报记者陈洪晨 本报通讯员李幸斐 
  
  童士元住在坞根镇街头村,穿过分岔口众多的老街,几位认识他的村民热情指路。
  上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中国革命在艰难中曲折前进,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二师(以下简称红二师)就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走过了一段发展、壮大、最后走向衰落的悲壮历程。
  上世纪80年代初,温岭县委党史资料征集小组(中共温岭市委党史研究室的前身)成立,向社会广泛征集中共温岭的革命史料。红二师的故事,当地一些老人还是记得一鳞半爪的,但纸面资料几乎为零。
  童士元出生于红二师初崭头角的年代,从青年时就对这段历史有着浓厚兴趣。他花费近十年时间走访、搜集、整理、撰写,为中共温岭市委党史研究室于2002年、2005年出版的《红十三军二师烈士传》和《悲壮的历程》两本专著提供了详细完整的初稿,填补了地方党史教材的空白。
  作为这段历史的记录者和革命精神的传承者,温岭的党史工作者们戏称他为“老党史”。
  6月15日上午,记者采访了这位87岁的“老党史”。由于身体抱恙,童士元对自己的生平已表述不清,但聊起那段光荣而悲壮的革命历史,他目光熠熠,战斗的年份、烈士的名字还能如数家珍。
  “1928年的一天,坞根来了一位光头赤脚、熊腰虎背、声如洪钟的卖咸货小伙,他就是中共温岭县委派往坞根创建党的地下组织的柳苦民。凭着对坞根一带的熟悉,他走家串户,介绍了程顺昌、赵裕平、程小林等一批革命志士成为共产党员。”
  1930年3月,坞根游击大队正式成立。同年7月,坞根游击大队改编为“红十三军第二团”,8月扩编为“红十三军第二师”,统率坞根、青屿、楚门、天台四个游击大队,一个直属特务队,下辖23个分队,部队发展到700余人,武装力量布及乐清湾沿海。
  这支农民武装队伍越来越壮大,令国民党反动派恐慌。1930年9月15日,国民党温岭县保卫团和省防军一个连向红二师“围剿”过来。红二师研究商定了“埋伏观音山,派小部队引敌进山,然后伏兵突出,四面攻击”的军事计划,敌人果然中计。这场战斗,红二师取得了以少胜多的辉煌战绩。
  此后,红二师积极开展武装斗争,镇压恶霸和反革命分子,攻打乡保卫队和地主武装,袭击国民党水警队和保卫团,有力打击了国民党地方军事势力。
  1930年底,随着主要领导人柳苦民遭暗算牺牲,红二师从强盛走向衰败。余部继续坚持斗争了近八年,虽然最终被反动统治阶级扑灭,但其功绩不可磨灭。
  红二师的斗争沉重打击了浙南反动政权及封建势力,为浙南根据地的创建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在童士元的书稿里,战士们有的果敢,有的机智,也有鲁莽和轻敌的,他们用血肉之躯,谱写了一曲曲英雄赞歌;而新时代里,“老党史”的心愿,是革命精神在这块日新月异发展的红色土地上代代相传。

 

 

一张图景
多彩坞根

本报记者陈洪晨 本报通讯员陈鹏羽 
  汽车从市区驶进这个小镇,空气如世外桃源般清新。三面环山,群山环绕,谓“山之根”;一面濒海,河港众多,谓“水之坞”。
  如果来对了季节,你能看到大片金灿灿的油菜花,绿油油的生态农业观光园,还有八一塘的红树林以及成群飞舞的白鹭……
  坞根是美丽的,是多姿多彩的。
  红色·革命
  在当地村民谢梅顺的带领下,记者参观了东脉坑会议旧址。经过修缮和扩建,眼前的岩门寺焕然一新,香火旺盛。但在革命时期,这里是一座不起眼的小庙。
  1929年12月10日午夜,坞根游击队(红二师前身)领导人柳苦民、叶景泰、程昌顺、赵裕平、程小林等十余名党组织成员,在东脉坑沙坦庙(今岩门寺)召开重要会议。
  会上,柳苦民传达了中共台州中心县委关于“迅速把武装力量编制起来,建立农民武装队伍,开展游击战争”的指示并作出了五项决议,决定以革命的武装对付反革命的武装。
  作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二师的诞生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有代表性的革命老区,坞根还有许多这样的红色遗迹,如坞根游击大队成立旧址回龙宫、烈士陵园和红二师史迹纪念馆等。
  谢梅顺说,经常有来自台州各地的游客前来参观旧址,有的游客会带着孩子一起“重走红军路”。
  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经典景区,近几年,坞根镇政府着手整合红色资源,收集保护革命历史文物,并开发红军指挥部台门、反围剿战场等革命遗址。截至去年10月底,投资 4720万元的“红十三军二师根据地红色旅游项目”已完成前期规划及概算,烈士陵园展陈馆完成扩建修复。
  绿色·农业
  耕地面积1.4万亩,山林面积8000余亩,绿色农业是坞根经济发展和区域定位的重要板块。目前,该镇已建成温岭草鸡、乌骨鸡和地虫兰药材两个标准化生产基地,并开发有肉鸽生产基地、东魁杨梅基地、花卉苗木基地、水果基地、豆瓜基地等。
  值得一提的是,该镇以生态循环、绿色发展为主要导向,通过引进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可降解农膜、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等举措,建成了循环生态农业先行区和绿色产品主产区。
  2014年以来,该镇先后形成“猪—沼—果”“猪—沼—菜(稻)”等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实现生猪、水果和水稻等产值2.5亿元,收集利用沼液沼渣近5万吨,回收农膜350余吨,成功创建八一塘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
  近年来,坞根镇还着力打造乡村旅游度假基地,已建成大岩头生态休闲农庄、杨家岭摄影观景台、鲜果采摘园、稻田庄园、农耕展览长廊等乡村生活体验区。接下来,与之配套的旅游设施将不断完善,不同特色和层次的住宿系统可满足不同游客的休闲旅游需要。
  蓝色·海洋
  因受地理位置、交通等条件制约,坞根一直是温岭的欠发达地区。随着当前“向湾发展,向乡村旅游发展”的工作导向,坐拥乐清湾的坞根正面临巨大的机遇。
  东门港是温岭最大的深水良港,水位最深处达16.8米。沿着海岸线行走,凉风习习,几叶渔船和运输轮停泊在港口,修路、造船的工人忙碌地穿梭在泥地上。海边鳞次栉比的石屋,别有一番风味。
  东门头村负责旅游规划的专职副书记颜卫彬告诉记者,依据坞根镇旅游总体规划中确定的旅游功能分区规划,该村规划定位为耕海文化特色村,未来一至两年内,东门头村将建设成集体验海居文化、海洋文化的原生态民宿特色村落。
  除了东门头村,坞根镇还对境内其他富有特色的海洋旅游资源进行整合规划。三产办工作人员吴雄豪介绍,坞根将依托八一塘、横仔岛、湿地等滨海生态,量身打造泥涂拾取、别致观鸟、滩涂落日等乡村旅游经典路线,推动滨海旅游产品发展,形成一批特色的度假产品。


《台州日报》(2016年6月22日 04版)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