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史志研究 >>史海钩沉

天台白云先生书诀考

发布日期:2016-01-04 10:24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台州地方志

 

台州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周  琦

最近台州市政协原副主席赵平安先生写了一篇建议开发天台华顶山书圣王羲之墨池遗迹的文章,嘱我查补史实。在多年研究天台山文化过程中,王羲之学书天台白云先生,早有耳闻,但一直未予深究。今一查史实,终于搞清了王羲之学书天台白云先生的来龙去脉。谨考述如下:

一、天台白云先生的最早记载

最早记载白云先生书诀其事的是王羲之儿子王献之的《飞鸟帖》。台湾故宫博物院藏初唐大书法家褚遂良临王献之《飞鸟帖》(图一)。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初唐大书法家褚遂良所临王献之《飞鸟帖》

《石渠宝笈》卷二十九着录《唐褚遂良临王献之〈飞鸟帖〉一卷》。《石渠宝笈》是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宫廷编纂的大型书画著录,收录我国上迄魏晋,下至清初近两千年书画名家最优秀的书画作品达一万两千余种,是中华民族历史和艺术史上珍贵的文化遗产。《飞鸟帖》中“《白云先生书诀》进于先帝”,清晰可辨。

《御定佩文斋书画谱》卷五《论书五·书学上》辑有王献之《晋王献之自论书》(即《飞鸟帖》)全文:

献之顿首言:今月十二日辰时,中使宣陛下睿旨。俯询字学之由,仍赐臣玉玺笺,令臣小楷亲疏以入。臣仰承帝命,密露天机,昧死有言,狂率待罪。

臣年二十四隐林下,有飞鸟左手持纸,右手持笔,惠臣五百七十九字。臣未经一周,形势仿佛,其书文章,不续难以究识。后载周以兵冦充斥道路,修阻乞食扬州。市上一老母,姓沈字光姜,惠臣一餐。无以答其意。臣于匙面上作一夜字,令便市债,近观者三,远观者二。未经数日,遂获千金。

臣念父羲之字法为时第一。尝有《白云先生书诀》进于先帝御府,蒙过厚,锡予有加而臣书画不逮臣父,益惭愧。所有《书诀》,谨别录一本。投进宸扆,伏乞机务燕闲,留神披览,不胜万幸!臣献之顿首(《飞鸟帖》)。

    这是关于天台白云先生书诀的最早记载。初唐大书法家褚遂良鉴赏二王书法,慧眼独具,无一舛误,为唐太宗所信任。《旧唐书·褚遂良传》载:“太宗尝出御府金帛所购王羲之书迹,天下争赍古书诣阙以献,当时莫能辨其真伪。遂良备论所出,一无舛误。”可见褚遂良对二王书法的鉴赏临摹,已是炉火纯青。

二、王羲之学书天台白云先生的最早记载

王羲之学书天台白云先生,其事最早记载见于南朝刘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北宋朱长文《墨池编》(四库本,下同)卷六引《世说(新语)》云:“王羲之得用笔法于白云先生,先生遗之鼠须笔。又云:锺繇张芝,皆用鼠须笔。”这是王羲之学书天台白云先生的最早记载。

其最完整的学书故事见于唐代天台山高道徐灵府《天台山记》:

(天台)观即唐睿宗景龙二年为白云先生所置。白云先生乃司马天师也,名子徽,字承祯,河内温人,事载在《碑》中。先生初入华顶峰,遇王羲之入山学业,先生过笔法付羲之:“子欲学书,好听吾语。夫受笔法,与俗不同,须静其心,后澄其心思,暮在功书,觔骨附近,气力又面均停,握管与握玉无殊,下笔与投峰不别,莫夸端正,但取坚强,觔力若成,自然端正。东边石室,子莫频过,尽是异兽精灵也。向余边受业,凡人到彼必伤,缘残吾命,汝将来料伊不敢。西边石室,甚是清闲,案砚俱全,诗书并足,松花仙果,可给朝餐,石茗香泉,堪充暮饮。闲玩水自散情怀,闷即凌峰,莫思闲事。”羲之既蒙处分,岂敢有违,一登石室,二载不亏,夜则望月临池,朝则投云握管,澄滤其思,暮在功书,清静其心神,志求笔法。光迥影转,节物频移,日就月将,便经年载。羲之第一年学书,似蛇惊春蛰,鱼跃寒泉,笔下龙飞,行间蝶舞,虽未殊妙,早以惊群。至第二年学书,似鹤度春林,云飞玉间,笔舍五彩,墨点如龟,筋骨相连,似垂金锁。至第三年学书,将为是妙也,遂书得数纸来。先生再拜展于案上,一见凛然作色,高声谓责羲之曰:“子之书法,全未有功,觔骨俱少,气力全无,作此书格,岂成文字?但且学书,有命即至,仙堂无事,不劳相访。”羲之唱喏,即归书堂。援又得三年功,书成矣。先生乃赞羲之曰:“念汝书迹,异世不同。淡处不淡,浓处不浓。得之者罕有,见之者难逢。进一字千金重赏,献一字万户封侯。”再赞曰:“众木中松,群山中峰,灵鹤中冲,五岳中嵩。吾令归俗,汝向九霄红。汝归于世界,如鹤出笼。别后有心相顾,时时遥望白云中(载《古逸丛书》)。”

徐灵府记载王羲之学书天台白云先生,当是东晋以来即有其传说。这从王献之《飞鸟帖》中可以得到印证。但问题是徐灵府因唐代高道司马承祯,号白云先生,为高抬司马承祯,就将王羲之学书天台白云先生“张冠李戴”给司马承祯。殊不知,东晋王羲之怎么可能向唐代司马承祯学习书法呢?

  经查核史志,天台白云先生乃天台山山神太子晋,即王乔也。王乔即天台白云先生!

北宋张君房奉旨编纂的《云笈七签》卷八十五载:“王子乔者,周灵王太子晋也。”南宋剡人学者高似孙《剡录》卷八《物外记》载:“道《经》曰:‘王子晋登仙,是天台山北门第二十七洞天。桐柏山洞中三十五里,见日月,下见金庭壁。四十里,又曰天台华顶之东门,曰金庭洞天。周王子晋善吹笙,为凤凰之声,从浮丘登高而羽化缑山。去后,主治天台华顶,号‘白云先生’。往来金庭,风月之夕,山中有闻吹笙者。’”

《浙江通志》卷十五《白云洞》载:“《「万历」绍兴府志》:在(嵊)县东七十里,与金庭山相近。风月之夕,山中有闻吹笙者。相传王子晋仙去,后主治天台华顶,号‘白云先生’。往来金庭之间,今山下有白云祠。”

宋施宿《会稽志》卷十一载:“周王子晋善吹笙,为凤凰声。从浮邱登嵩高,而羽化缑山。去后,主治天台华顶,号‘白云先生’。往来金庭。风月之夕。山中有闻吹笙者。”

    由上可知,授王羲之书法的天台白云先生,既非东晋高道,亦非唐代羽士,而是天台山神王子晋。陈隋之际,天台宗创始人智者大师在天台山创宗之际,融儒释道三教于一炉,

收王子晋、关羽为天台宗护法伽蓝,王子晋遂为天台山神。唐贞元年间,日本天台宗创始人最澄至天台山求法,仿效智者大师,将王子晋由天台山神改为日本天台宗总本山比睿山神,日本天台神道“山王一实”神道由此诞生,日本日吉神社亦由此宣告成立。

三、天台《白云先生书诀》的最早记载

天台《白云先生书诀》全文最早见于北宋朱长文所编之《墨池编》(四库本,下同)卷二《天台紫真笔法》:

天台紫真因及余曰:“子虽至于斯,仍未至于斯也。若书之气(一作器),必达乎道,同混元之理。似七宝之贵,垂万古之名。阳气明而华壁立,阴气大而风神生。把笔低锋,肇于本性。体圆则润,势疾则涩。法以紧而径,逸以险而峻。内盈外虚,起不孤,伏不寡。面迎非近,背接非远。望之惟逸,发之惟静。儆兹法也,尽妙矣!”言讫,真隐。予遂镌石,以为陈迹。维永和九年九月五日,晋右将军王羲之记。

今人所书天台《白云先生书诀》条幅

朱长文(1039—1098)北宋书学理论家。字伯原,号乐圃、潜溪隐夫,苏州吴人(今属江苏)。嘉祐四年(1059)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以父忧去职,举进士,以病足不肯试,筑室乐圃坊,乐圃坊藏书闻名于京师。元祐中(1086~1094)起为本州教授,召为太学博士,迁秘书省正字、秘阁校理等职。著有《吴郡图经续集》、《琴史》等。长于书法理论,较早搜罗金石学遗文之名篇,编著《墨池编》六卷,颇为世重;《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此书“皆引古人成书,而编类之。搜辑甚博,前代遗文,往往藉以得传于后。间附己说,亦极典雅,后来《书苑菁华》等,继作虽略有増益,终不能出其范围。

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兰亭序》

而南宋陈思《书法菁华》的《天台白云先生书诀》全文与朱长文《墨池编》不尽相同,且语意也有不同。《书法菁华》卷十九《书诀》(四库本)载:

白云先生书诀

天台紫真谓予曰:“‘子虽至矣,而未善也。书之气,必达乎道。同混元之理,七宝齐贵,万古能名。阳气明则华壁立,阴气大则风神生。把笔抵锋,肇乎本性。力圆则润,势疾则涩。紧则劲,逸则峻。内贵盈,外贵虚。起不孤,伏不寡。向迎非近,背接非远。望之惟逸,发之惟靖;敬兹法也。书妙尽矣。’言讫,真逸子遂镌石,以为陈绩。维永和九年三月六日,右军将军王羲之记。”

陈思,生卒不详。约生活在宋理宗时(1225—1264),理宗时,官成忠郎、国史实录院秘书省搜访。后在都城临安棚北大街开设书肆,开始编书、刻书、售书和藏书。曾编刊《宝刻丛编》、《海棠谱》、《书苑菁华》、《小字录》及《两宋名贤小集》等,其书卷帙浩繁,有较大的文献价值。《宝刻从编》由著名藏书家陈振孙作序,称“都人陈思卖书于市,一生好古博雅,其搜遗猎忘……出其所藏以求售者,往往交于其肆。既开书肆卖书,也自刻所著书”。自著《书小史》十卷,收录自远古伏羲神农到五代十国书法家共533人,名为小传,实为历代书法家史传。《书苑菁华》全书二十卷,凡一百六十余篇,自秦汉至晋唐间重要书论均编入。系继《墨池编》后颇有影响的一部书学专集。

上述二书《白云先生书诀》原文相较,内文除少数文字有差异外,语意大致相同。而结尾虽有二字差异,但语意大行径庭。朱长文《墨池编》“言讫,真隐。予遂镌石,以为陈迹”,语意为“白云先生言毕,遂隐。王羲之遂镌刻于石,作为永久纪念”。而陈思《书法菁华》“言讫,真逸子遂镌石,以为陈绩”,语意为“白云先生言毕,真逸子遂镌刻于石,作为永久纪念”;真隐子成为王羲之的号。查稽史籍,王羲之从未有过“真隐子”之号。此外,北宋朱长文《墨池编》成书比南宋陈思《书法菁华》要早一百多年,其完整性与准确性均高于《书法菁华》。

四、王羲之学书天台考

元末明初的台州学者陶宗仪在《书史会要》卷三中曾记载王羲之学书的历程:

羲之少学卫夫人书,自谓深穷。及过江,游名山。见李斯、曹喜、锺繇、梁鹄等字。又去洛见蔡邕《石经》,于从弟洽处,复见张昶《华岳碑》。始喟然叹曰:“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月。”

或谓其得笔法于白云先生,即(天台)紫真也。羲之尝曰:“天台紫真谓余曰:‘书之气,必通乎道,同混元之理。阳气明而华壁立,阴气大而风神生是也。’”暮年乃作《笔阵图》、《笔势论》、《用笔赋》、《草书势》等,以遗其子孙。

或又谓羲之游天台,还会稽,上洞庭,题柱为一飞字,有爪之形;人遂称“龙爪书”。羲之有子七人,为世所称者五人:玄之、凝之、徽之、操之、献之,并工草隶,而献之最知名。

从陶宗仪《书史会要》记载看,王羲之学书当在“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月”之后。王子晋(即王乔)本是王氏始祖,王羲之是其后裔。天台紫真,即天台神仙之谓也。王羲之好友东晋孙绰《游天台山赋》有“王乔控鹤以冲天,应真飞锡以蹑虚”之句。王乔即王子晋或太子晋,应真即是罗汉;这不仅说明王乔早已成为天台山神,而且天台五百罗汉信仰亦已呈现;东晋时天台山已经成为佛窟仙源。故《游天台山赋》云:“涉海则有方丈、蓬莱,登陆则有四明、天台。皆玄圣之所游化,灵仙之所窟宅。”

钩沉史籍,王羲之曾多次登览天台赤城、华顶等处。南朝梁释慧皎《高僧传》卷十一《昙猷传》,记载东晋高僧自剡石城山(今新昌大佛寺)至天台赤城山修禅,排除虎蟒干扰,专心习禅,名闻遐迩:“赤城山有孤岩独立,秀出干云。()猷抟石作梯,升岩宴坐。接竹传水,以供常用。禅学造者十有余人。王羲之闻而故往,仰峰高挹致敬而反”此外,《晋书·王羲之传》载:永和十一年(355),王羲之辞官。“与东土人士尽山水之游,弋钓为娱。又与道士许迈共修服食,采药石不远千里,遍游东中诸郡,穷诸名山,泛沧海。”王羲之辞官后,曾优游会稽、临海、永嘉、东阳四郡,写下著名的《游四郡记》,可惜已佚。在南宋《嘉定赤城志》中仅存二条佚文,都是关于台州的。

一条是关于东瓯古城的佚文:“临海(郡)南界有方城山,绝巘壁立,越王失国,尝保此山(《嘉定赤城志·山水门二·王城山》引)。”四郡即会稽(绍兴)、临海(台州)、永嘉(温州)、东阳(金华)四郡。方城山即今台州温岭大溪镇方山。因其“壁立如城”,故称方城山。另一条是关于今温岭松门的佚文:“永宁县界海中有松门,西岸及屿上皆生松,故名松门(《嘉定赤城志·山水门二·松门山》引)。”今温岭大溪方山是古代经温州的必经之路,而松门则区区一小岛,王羲之亦不漏记。这既说明其游四郡之细,又证明游历过天台山。

至于王羲之学书天台山,应在东晋咸和或咸康年间。

咸和三年(328),王羲之任会稽王(昱)友(近臣)官职,至咸和九年(334)应征西将军庾亮召请,赴武昌任参军、长史。此五六年间,郭廉夫所著《王羲之评传·王羲之年表》(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未见王羲之有其他活动。此间则有可能在天台山访道学书。

在咸康年间(335—342),其妻舅郗愔((313—384)任临海郡太守期间,在郡优游,与姊夫王羲之、高士许恂并有迈世之风。据《晋书·郗鉴附传》载:

“(郗)字方回。少不交竞,弱冠,除散骑侍郎,不拜。性至孝,居父母忧,殆将灭性。服阕,袭爵南昌公,征拜中书侍郎。骠骑何充辅政,征北将军褚裒镇京口,皆以为长史。再迁黄门侍郎。

时吴郡守阕,欲以为太守。自以资望少,不宜超莅大郡,朝议嘉之。转为临海太守。会弟昙卒,益无处世意,在郡优游,颇称简默,与姊夫王羲之、高士许询并有迈世之风,俱栖心绝谷,修黄老之术。后以疾去职,乃筑宅章安,有终焉之志。十许年间,人事顿绝。

南宋《嘉定赤城志》卷八《秩官门一》载:“阮裕,咸和中来守,以德业知名。郗愔,高平人,以黄门侍郎来守,在郡优游,颇称简默。后以疾去职,乃筑室章安,有终焉之志。”

这说明郗愔任临海郡太守应在咸康年间。西晋太安二年(303)为王羲之的出生之年,正好比郗愔大十岁。郗愔年纪比王羲之小,但书法成就要高于王羲之。《晋书·王羲之传》载:“羲之书,初不胜庾翼、郗,及其暮年方妙。”也就是说王羲之于永和九年(353)春,创作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之前,还未达到书法艺术的巅峰。这说明还未得到天台《白云先生书诀》的真传。王羲之当在妻舅郗愔在临海郡任职之际,于天台山访道学书。只有神悟“心与道通,道与心一”天台《白云先生书诀》的至善境界,!才能创作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明汪砢玉《珊瑚网》卷二十四下《殚学篇》录王羲之论笔法:“笔贵圆,字贵方,篆贵圆,隶贵方。圆效天,方法地。圆有方之理,方有圆之象。隶不隶,吾不知其为书也。紫真授羲之,其似乎?或曰:学者以二王比肩,曰父作之子述之。逸少无迹寻,献之则未至也。羲之曰:‘意在笔先,字居心后;存筋藏锋,灭迹隐端;而分起伏偃仰。’”此即台《白云先生书诀》书道真谛也!

后《兰亭序》问世,是王羲之书法艺术巅峰的标志。据载,王羲之作《兰亭序》后,十分满意。但随后又作数十张,皆不尽人意。说明书法大家与大诗人、大作家一样,并非所有作品都是得意之作。

王羲之、郗愔、孙绰、许恂等均是热衷道教者,王乔是王氏始祖,王羲之是其后裔。始祖为天台山神,在天台山学书,既得始祖神佑,有神悟书诀,天台《白云先生书诀》乃王羲之神悟书道之心得也。因而华顶峰下白云先生所居之灵墟,亦是王羲之的精神慰藉。《浙江通志》卷十六《灵墟山》载:“《天台山方外志》:‘在(天台)县北三十里,白云先生隐处。’《图经》云:‘七十二福地之一。’”

这与三百多年后智者大师一样,托言天台定光佛招手,智者遂离金陵,远赴天台山创立天台宗。《「嘉定」赤城志》卷二十八《善兴院》载:“在(天台)县东北六十里,旧名华顶圆觉道场。后晋天福元年(936),僧德韶建。盖僧智尝宴坐于此,故有定光招手石。古语云‘定光金地遥招手,智者江陵暗点头’是也。又有降魔塔、伏虎坛、鬼叠石、白云先生室、甘泉先生居,今耆旧又传葛元茶圃、王羲之墨池。”

凡王羲之所居之处,均有书楼墨池,天台也不例外。南宋《天台前集·天台续集别编》卷四,载有南宋宁海诗人胡融游天台华顶诸诗。胡融《墨池》诗前有序:

世传王逸少尝,读书华顶。又有白云先生者,并今从招手石,沿磴而下,岩岫杳霭处,有黄经洞,先生之隐也。闻逸少尝与先生裂素写《黄庭(经)》于此,故名黄经。先生羽化,遗书多藏石壁。好奇之士,往往穷摉于崖广藤萝之间。今磴栈蒙翳,洞穴㝠絶。闻有二虎乳子,其中寻之者,自崖而返。墨池在絶顶,右军书堂之侧,书传不载,得之野老云尔。

《墨池》诗云:

吾闻逸少笔,入手铦如戈;结庐在华顶,凿池派天河;书将鬼汗写,墨遣神手磨;掞藻卧白云,秃兎堆成坡;临池日月远,素流变玄波;咨嗟抚遗迹,寒猿啼薜萝;抟壁寻瘗鹤,入洞求换鹅;长松落青荫,石巘空摩挲。

胡融《书堂》诗云:

右军本清真,名题列仙籍;朝披赤城霞,凭崖望南极;不读人间书,诛茅近东壁;松窗拂清霭,石架横野色;草圣天仙求,竹扇山猿觅;不有铁石心,敢迩虎豹迹;高歌振林木,上与霄汉迫;时有太一星,拥杖照几席!

王羲之因始祖王子晋是天台山神,不仅得其神佑,并神悟天台《白云先生书诀》书道真谛,创作出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的人间绝品,而且晚年举家迁居天台山之金庭,以示不忘祖恩。后又舍宅为金庭观,左右亦有书楼墨池,唐代尚存。唐代裴通游历金庭观后,作有《金庭观晋右军书楼墨池记》,文存南宋高似孙之《剡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