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史志宣传 >>台州印记

接力拼搏铸辉煌

发布日期:2015-07-08 00:00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台州史志网


——纪念温岭撤县设市20周年


      对历史长河来说,20年只是弹指一挥间,而对一个城市的建设发展来说,20年却是一段接力拼搏结出累累硕果的岁月。
值此温岭撤县设市20周年之际,我为我们今天取得的辉煌感到骄傲,更为这份辉煌付出心血、智慧甚至生命的勇士们感到骄傲。

明成化五年,即公元1469年,东海之滨有了一个太平县,1914年改称温岭县。这里的地势自西向东作倾斜式铺展,西部和西南部的低山丘陵高低顾盼,北部、中部和东部的平原河港纵横,绵延300多公里的海岸线像一条镶嵌着的金丝带,使这个朴素的小县城透出一股豪放和大气。
改革开放后,温岭的人口迅速聚集,全国万分之一的土地面积上却生活着全国千分之一的人口。令人神奇的是,如此高的人口密度不但没有影响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反而大多数老百姓早早过起富足的生活。1994年撤县设市后,温岭市更像一艘加足马力的轮船,借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凭着温岭人的胆气和智慧,乘风破浪,短短几年就荣获“全国股份制的最早发祥地”、“全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市)”、“中国明星县(市)”、“科技实力县”、“全国农民收入先进县市”、“中国农业生产百名大县市”、“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和“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等称号。
荣誉的背后是实实在在的成绩,全市生产总值20年翻了20倍,财政总收入20年增加了近35倍。20年时间,温岭城区扩至太平、城东、城西、城北、横峰5个街道,面积比1994年增加十几倍;城区主干线条数增加十几倍,公里数增加70多倍;大大小小的公园有20多处;污水处理泵站、垃圾填埋场等基础设施颇具规模。现在不管是温岭本地人还是来到温岭的客人,面对温岭这座城市,都会发现这座城市的整体框架可以与中等城市相媲美。
这些年,温岭百姓生活富足早已名声在外。温岭的泽国、大溪、松门、新河、箬横五大中心镇产业各具特色,先后获得中国小型空压机之乡、全国水泵之乡、中国鱼鲞之乡、中国乡镇综合实力500强、中国大棚西瓜之乡等荣誉称号。甬台温铁路通车后,温岭铁路客运站成为台州第一大站,据浙江在线新闻网站2011年4月11日报导,温岭动车站日均往返乘客超8000人次,而台州动车站在2011年期间一般都保持日均客流量5000人次左右。我想,动车站人气兴旺也能从一个侧面反映这个城市的繁荣吧。

作为现代化中等城市,首要的条件是地域规模和人口数量,20年前刚刚“设市”的时候,温岭市区规模还较小,市区人口也不多,作为城市的各项功能都不够健全,市容市貌也与现代化中等城市有一定的差距。而现在,根据2013年统计局数据,温岭城区人口近25万,面积120多平方公里。人口不断增加,面积不断扩大,城乡一体发展,这是一个现代化城市健康发展的最好写照。
一个城市的发展虽然得靠人民的创造,但决策层的高瞻远瞩是往往起重要作用,从温岭市20年的发展历程看,城市的每一次跃进都凝聚了每一任领导集体的继承和创新、接力和开拓,他们对温岭城市建设既制定明确的阶段性目标,又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方针政策;既能放开手脚大刀阔斧地干,又讲究脚踏实地循序渐进;既考虑了城市的规模框架,又及时让城市的血肉丰满起来;既注重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又顾及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既让城市地面的道路四通八达,同时做到让埋在地下的各式管道也畅通无阻;既让城市的建筑透出一股认真和庄重,又恰到好处镶嵌进休闲、趣味和美感;既让城区格局有棱有角完整鲜明,又追求城乡一体和谐同步;所以这座城市注定是市民的安乐居所,也能为市民提供创业的便利。
设市之初,温岭市委、市政府就按照建设中等城市的要求,开展修编城市建设规划。首次提出太平镇要以三星桥为中心,把城市框架拉大。大溪、泽国、松门等几个大镇要按照小城市的要求来规划和建设。全市逐步形成以太平镇为中心,泽国、大溪、松门等小城市为卫星城镇的组合式城市。温岭的城市建设坚持以新区建设为主的同时,加大旧城改造力度,达到城市发展的协调性和延续性。同时,加快对城市配套的基础工程建设,如市级垃圾填埋场、污水处理工程、自来水二期工程、管道液化气工程等。这样,城市就像一个鲜活的人,既有骨架,又有血有肉。
1996~2001年,温岭市委、市政府两次修编城市规划,确定温岭市的城市性质为浙江省东部沿海现代化工贸城市。2007年规划被浙江省批准,确定温岭为浙江省重要现代化工贸城市和山水园林城市,建成以“生态空间为基础,城镇空间为核心,道路交通为纽带”的城乡协调发展的城市格局。
城区框架的不断拉大,市政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道路的不断延伸拓宽,加上车水马龙的繁华把这个县级市烘托得像个充满活力的青壮年,正有使不完的力量向前阔步。
如果你是个细心人,就会注意到这座新兴城市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并没有丢失人们对艺术和美的追求,镶嵌在城市身上的众多匠心独运的雕饰,无论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标志“飞马”,还是以“大奏鼓”为主题的“太平盛事”;无论是东辉广场的“海鸥”还是人民医院对面步行街的街头人物雕,都默默地传递着温岭这座城市的历史和文化、理想和追求。

城市的发展注定与工业经济的发展是分不开。1994年6月,温岭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解放思想动员大会,对城市建设、交通建设、经济建设都提出高远的目标,并就加快开发区和工业区建设、加快开放型经济发展、加大企业制度改革力度、积极培植“小巨人”企业、推动乡镇工业的大发展、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把股份制引入社会公益事业等七个方面加以落实,把工业经济的发展摆到突出的位置。1996年1月8日召开的中共温岭市委九届六次全会扩大会议,通过《关于制定温岭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建设的说明》报告,明确温岭未来15年的工作目标,并使温岭现代化中等城市建设中的各项经济指标有规划、有措施、有步骤、有落实。1998年9月25日,中共温岭市委〔1998〕61号文提出《关于加快国有、城镇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在两年内,完成温岭市国有、城镇集体企业的改制任务。改革使企业逐步建立起“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2012年1月5日,中共温岭市第十三次党代会通过的《加快沿海开发,推动跨越发展,为建设现代化中等城市而努力奋斗》的工作报告。提出东部新区要坚持以大产业集聚推进大开发,还要大力发展临港工业,鼓励传统产业做大做强,全市工业企业都要加快转型升级,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强化企业品牌培育和精细化管理,鼓励企业上市,增加全市上市公司数量。推进船舶制造业发展,培育海洋生物、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和物流配送、商贸仓储等海洋服务业。
20年来,温岭市的面貌焕然一新。工业增加值翻了20多倍;规模上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企业671家,总产值638.53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超亿元的企业148家;拥有钱江摩托、利欧股份、爱仕达、新界泵业4家上市公司。建筑业利润更是翻了近80倍,第三产业翻了45多倍,外贸出口交货额翻了近30多倍。

温岭地少人多,可如何让较少的土地发挥最大的潜能,这是对百万温岭人的考验。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温岭市的决策层就高瞻远瞩,逐步引导温岭农民向现代农业方向发展。
自土地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的积极性得到前所未有的发挥,粮食产量年年丰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解决温饱后的温岭农民开始从事二三产业。用较少的劳动力让较少的土地发挥最大的潜能,这是温岭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第一阶段,市委、市政府提出发展“一优两高”农业,改革、调整农业结构,建立和完善多种形式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沟通农民和市场的联系;鼓动和支持农民开展规模经营。现代农业初露锋芒后,市委、市政府又及时制订出《温岭市农村现代化建设实施方案》,提出了打造精品农业强市、建设农业大市的目标,在“十二五”期间,把温岭主要基本农田保护区的粮田建成接近浙江省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要求。切合实际的目标提出来后,温岭农民就开始依托农业新技术革命,建起一处又一处大面积高产稳产且高效的粮食生产基地,还建起优质名牌果品基地、园林苗木基地、蔬菜工厂化生产基地,同时发展高效、高技术海淡水养殖、畜禽养殖,还有旅游观光农业。许多农业龙头企业和各种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也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
 大力扶持现代优质高效农业。财政每年拿出一定数量的资金扶持优质高效农业示范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和农业龙头企业。采取了各种激励措施,如凡获名牌农产品或农业著名商标的都有奖,凡获国家绿色食品认证,获国家级、省级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有奖,水稻小麦种植20亩以上的有奖,应用水稻机械化插秧的有奖等等。另外,温岭市委、市政府为了减少自然灾害给农业带来的损失,市财政补贴农民实施政策性农业保险,2006年被列为浙江省首批11个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县(市、区)之一。2006年、2007年,温岭市财政安排每年200万元的专项资金用于政府保费补贴,2008年增至300万元;同时还安排相应的资金应对大灾的发生。
为促进农业园区和品牌农业的成长,温岭市委、市政府加强对农业园区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实行标准化生产管理和农业技术指导等,并组织相关部门制定出玉麟西瓜、温联果蔗、温岭草鸡、高橙、葡萄、早熟梨、优质大米等25个农产品73项地方标准,对生产、加工和销售实施标准质量控制。
科技攻关让温岭农业插上腾飞的翅膀。2006年进行的水稻《甬优6号道高栽培集成技术研究与推广》获省农业丰收一等奖,《玉麟西瓜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突破湿润多雨的南方地区长季节栽培技术难题,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这期间,温岭瓜农足迹遍及海南、广东、上海等15个省市,累计种植西瓜五十多万亩。
这样的努力铸就农业的快速发展。1993年至2012年,温岭农业生产增加值,从11.96亿元发展至53.26亿元。2013年,全市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24.2万亩,流转率达58.3%,居全省先进水平。全市拥有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536家,入社社员1.5万户,带动农户14万户,规模化合作社101家,国家级示范合作社12家,省级示范合作社20家,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联合社6家, 拥有农业龙头企业112家,年产值超百亿元,走出去发展农产品基地40万亩,年产值27亿元,再创了一个温岭农业。
几年下来,温岭农业像坐上了“高铁”,飞速前进了。农业国家级、省级名牌产品驰名商标有了,获国家绿色食品认证,获国家级、省级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玉麟”西瓜、“温联”果蔗的名声在全国各地响起来。
一个城市,当农民是富裕先锋队时,必定是厚实而脚踏实地的;一个城市,各行各业齐头并进时,必定是幸福而充满活力的;一个城市,当乡村与中心城市并肩前进时,必定是后劲无穷的。
          (温岭市委党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