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史志研究 >>方志论坛

浅议新方志的权威性和实用性

发布日期:2015-07-03 09:56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台州史志网

      资料是修志的基础,是质量标准的核心,也是志书的生命和价值所在。胡乔木同志在全国地方志第一次工作会议上就指出:“地方志是严肃的科学的资料书。”“只有在资料工作上下大功夫、花大力气,真正做到入志资料翔实、可靠、完整,才能经得起历史的验证。”在全国地方志第二次工作会议上,李铁映同志以“求真存实,修志资治,服务当代,垂鉴后世”为题发表的重要讲话,强调“志书以真实、准确为本。不真、不准,不能为明鉴。”郁文同志在总结15年修志经验时也强调:“志书的科学性要求志书内容真实客观。地方志工作者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求真求实,把志书的真实性当作志书的生命线。首先要使志书记述的事实材料真实、准确。”

      在编修《台州地区志》过程中,我们抱着对历史负责、对后人负责的态度,自始至终把入志资料考订工作放在首位。并对一些诸如山河地貌、著名古堰渠、全国名特产等影响较大或有典型意义的事物,通过匡误补正,写了《台州山河地势考》、《汤归堰考》、《楚门文旦起源考》等专题考订资料,辑存《志余辑要》,作为对《台州地区志》的补充,以供查考。笔者在资料考证中,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一是引用新技术、新成果,修订旧有资料。如台州境内的主要山脉,历代文献都称:北支天台山,中支括苍山,南支北雁荡山。其实,从最新卫星投影图片中清晰看出,当今台州境内的三大中山山脉是:北支天台山,耸立区境北部;中支大雷山,横亘于区境中西部;南支括苍山,雄居于区境西南部。北雁荡山在台州境内呈低山、岛屿零星展布,已形不成整体山脉。卫片显示:大雷山是永安溪和始丰溪的分水岭,主峰矗立于临海、天台、仙居三县(市)结合部,海拔1229.4米,整个山脉呈西南—东北走向,千米以上山脉连绵。但在民国以前,“不独官道所不经,旧志所不载,即邑人亦少知者”。因开发较晚,旧有文献未作主干山脉记载。新编《台州地区志》根据卫星图片和地貌分层资料,已把大雷山列为境内三大中山山脉之一;北雁荡山不再列台州境内主体山脉记载。

      又如,台州沿海岛屿星罗棋布,数据不一,有称571个,有称600多个。1989年开始,当地政府对沿海岛屿资源进行综合调查研究,历时4年,摸清了全区海岛资源与环境状况,经省内外专家鉴定,台州境内在大潮之上出露面积大于500平方米的岛屿为691个。这个成果被确认后,已成为《台州地区志》记述海岛资源的资料依据。

      二是实地调查访问,匡误补正。有些资料源于民间口传,道听途说,谬误种种。如柚类名果——楚门文旦(又称玉环柚),原生地在福建樟州,传说一百多年前,玉环楚门有个叫韩姬宗的,从江西做官返乡时,带回文旦种子在村里栽培,后与土栾、玉橙等嫁接繁育,遂成良种。楚门文旦自20世纪80年代以米,连续在全国评比中夺魁,国家投资在玉环县建立文旦基地,省内外报刊、杂志陆续著文介绍,但在楚门文旦起源上众说不一。按时间归类,大体有“四说”:一为清同治年间传入说,其中尤以同治五年传入说为多;二为清光绪初年传入说;三为清咸丰年间传入说;四为清道光年间传入说。笔者为收编台州名特产,至玉环楚门等地调查访问,经走访知情人,查考传引人韩姬宗的家谱和墓碑,并参考玉环文旦特产局对1980年枯死的楚门文旦古株树龄的考证资料,最后确认:文旦传入玉环楚门时间在1875—1898年间,这与韩姬宗在江西任职时间及古株树龄相一致。其他年代的说法均无依据。

      三是挖掘民间史实,勘误旧志资料。旧志书有不少误记,遗患后人。如仙居县有条宋代著名引流灌溉古堰——汤归堰,系洋溥、汲渊二人捐资修造,始建于南宋嘉定十六年(1223),竣工于宝庆二年(1226),原来灌溉仙居下各平原的怀仁、杏村等八宅农田4000亩,经1956—1958年的整修扩建,现有灌溉面积8000亩。历代旧志对汤归堰的堰名和建堰人多有误记。一是堰名,宋嘉定《赤城志》作“阳归堰”,此后的《仙居县志》和民国《台州府志》均作“杨归堰”。二是建堰人,清康熙《台州府志》称“杨吉二公造”;康熙《仙居县志》及以后各志均作“杨吉义公造”。1992年初;仙居县下各镇湖淇园村农民张家业,在当地顾氏宗谱中发现《汤归堰记》,来函对《仙居县志》提出质疑,认定“杨归堰”应是“汤归堰”;修堰人是羊溥、汲渊二公,而不是“杨吉义公”。为确切记述古堰,我们会同有关人士到古堰灌区调查考证。查《乐安顾氏宗谱》,确有南宋宝庆二年羊溥手书的《汤归堰记》,记述当时下各平原建堰前,虽有田数顷,却因无水灌溉,只能种玉米、高梁、小米等旱作,而不能种植水稻,产量低,赋役重,人民生活困苦。羊、汲两家为当地富户,有田3000余亩,为解民众无水之苦,义舍田产家财,修堰开渠,历4年建成,终使下各平原成为米粮产区。堰成时,民众称羊公为“博施”,呼汲公为“济众”,由怀仁进士顾拙轩定名为“汤归堰”。在灌区走访获悉,汤归堰修至后期,羊、汲二公家财耗尽,连家人的私房钱都捐献出来,堰成后即告破产。今仙居县下各一带已无羊、汲二姓传人。但羊、汲二公舍财修堰之功却铭记在后人心中,历七百多年传颂至今。原来受益八宅(村庄)都建有羊、汲二公祠庙.内有羊公羊婆、汲公汲婆塑像,每年农历七月七日举行庙会。下各镇所在地的怀仁村,羊、汲二公庙与顾氏宗祠相邻,庙内塑像已毁,但刻在台柱上的“四宅田禾兴一堰,二公德泽治三农”、“破家筑就风雷益,济旱功成地水师”等楹联还依稀可读。今怀仁村的路北戏台上,布幕正中还绘有羊公、汲公、羊婆、汲婆图像,两侧对联:“吃饭难忘种田人,放水难忘开堰人”。调查考证中获得了大量富有教育意义的民间史料,肯定张家业来函的观点是正确的。被旧志所误记谬传700多年的汤归堰,已在新编《台州地区志》中还其真相。

      四是分析比较,科学推断,排除偏见。有些判断资料,没有直接证据,需要大量占有相关资料进行排比分析,作出正确判断。如台州的地形大势,历来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台州地势从西南向东北倾斜”;另一种说法是“由西向东渐次缓倾”。笔者用地貌分层资料与河流走向进行分析判断。从地貌分层资料来看,全区海拔500米以上山地面积有70%以上分布在区境西部和北部,其中1000米以上中山则全部集结于区境西部和北部;海拔250—500米的丘陵面积大多分布在区境中部的盆地边缘;海拔100米以下的平原滩涂则80%分布在东部沿海。从河流走向来看,境内最大河流水系椒江及金清港、洞港、珠游溪等主要河流,均由西向东入海,只有局部溪流因山地阻隔呈北南、南北、东西流向。故认定:台州的地形大势是西北向东南倾斜。西北山脉连绵,峰峦迭起,阻滞了冬季寒流的入侵;东南丘陵缓延,平原坦荡,且港湾众多,海域辽阔,岛屿星布,是为台州地理环境之优越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