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史志研究 >>史海钩沉

《诸蕃志》:中国最早的海外贸易志

发布日期:2015-05-11 10:45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台州地方志

中国古代海外贸易肇始于汉代,兴起于隋唐,鼎盛于两宋。而最早由外贸(市舶)官员亲自撰写海外贸易专著的,则是南宋台州赵汝适所编著的中国最早的海外贸易志《诸蕃志》。

赵汝适(1170—1231年),字伯可,宋太宗八世孙。祖籍河南开封,祖父赵不柔南渡后,于绍兴(1131----1162)初年寓居于天台县。父亲赵善待官至朝请大夫、岳州知州。绍熙元年(1190年),赵汝适以祖上遗泽,补将仕郎,娶妻临海望族陈氏。二年(1191年),授迪功郎、临安府余杭县主簿。庆元三年(1197年),赐进士及第,授修职郎。后历任湘潭县丞、绍兴府观察判官、武义知县、临安府通判等。嘉定十六年(1223年),知南剑州。翌年提举福建路市舶司。宝庆元年(1225年)七月兼权泉州市舶使,十一月又兼知南外宗正事。宝庆三年(1227年)除知安吉州,刚赴任,又改知饶州。绍定三年(1230年),兼权江东提刑,旋主管华州云台观。四年(1231年),终仕告院主管。卒葬于临海重晖乡之赵岙山,1983年,台州文物普查时,在临海大田区岭外村发现了《赵汝适墓志》,今藏临海市博物馆。(新编《台州地区志·人物传》和新编《天台县志·人物传》)。

赵汝适的最大贡献,就是以福建路市舶司兼权泉州市舶使身份,“暇日阅诸蕃图”,并““询诸贾胡,俾列其国名,道其风土,与夫道里之联属,山泽之蓄产,译以华言,删其秽渫,存其事实(《诸蕃志·赵汝适序》)”,于宋理宗宝庆元年(1225),完成了中国最早的海外贸易志《诸蕃志》。使“海外环水而国者以万数,南金象犀珠香玳瑁,珍异之产,市于中国者,大略见于此矣”。《诸蕃志》分上下两卷,上卷志国,下卷志物。

杨博文《诸蕃志校释》中华书局本


《诸蕃志》上卷“志国”五十八(实为五十七):东自日本、菲律宾,南止印度尼西亚群岛,西达非洲和意大利西西里岛,北至中亚与小亚细亚;还记载了中国沿海至海外各国的里程及所需时间。地域之广,前所未及。下卷“志物”四十七:如脑子、乳香、没药、金颜香、笃耨香、沉香、麝香水、波罗蜜、没石子、乌樠木、苏木、猫儿眼、龙涎等各国珍异物产。另附记海南地理与物产,该书有关海外诸国风情与物产,则多采访于外国“贾胡(商人)”。《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其“叙述详核,为史家所据”,后为《宋史··外国传》的主要底本。今本辑自《永乐大典》,近人冯承均有《诸蕃志校注》。今通行本即杨博文的《诸蕃志校释》(中华书局本)。《诸蕃志》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第一,《诸蕃志》是由外贸(市舶)官员亲撰的中国最早的海外贸易志。中国古代市舶制度始于唐朝,市舶使行政级别要低于地方长官(刺史或郡守),是专管外交外贸的外事官员。北宋元丰三年(1080),朝廷制定了《市舶法》,规定“商人出海外蕃贩易者,令诣市舶司给官券(即官凭),违者没入其宝货(《宋史·食货志下》)。”后市舶司实行“海关外贸合一制”与“郡守市舶分治制”,市舶制度日臻完善。南宋时有明州(宁波)、泉州、广州三大港口,泉州是最大的港口;也是南宋重要的赋源之地。朝廷常委派皇亲主管,赵汝适身为皇亲,于嘉定十七年(1224年)九月,以散朝大夫提举福建路市舶(市舶司设在泉州),翌年七月兼知泉州,同年十一月兼知泉州南外宗正事。赵汝适身兼泉州三职,十分罕见,可见朝廷之倚重(沈光耀:《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史》;广东人民出版社)。赵汝适著述《诸蕃志》目的有二:

一是在其位,谋其政;“盖欲宽民力,而助国朝”。自建炎二年(1129年)至绍兴四年(1134年),泉州舶税达98万元缗。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泉、广两市舶司岁入200万缗,约占当时财政总收入的5%。;直至庆元之前,其时泉州“田赋登足,舶税充羡,称为富州,通融应付,未觉其乏”。赵汝适受任于“内外交困,积贫积弱”的南宋中后期,“为国分忧”,“助国朝,宽民力”;其著书目的,诚非虚言。

二是为南宋朝廷提供海外诸国贸易的准确资料。赵汝适认为“《山海》有经,《博物》有志;一物不知,君子所耻”;因此从政之余,“询诸贾胡,俾列其国名,道其风土,与夫道里之联属,山泽之畜产,译以华言,删其秽渫,存其事实,名曰《诸蕃志》”;《诸蕃志》由此应运而生。可见其著书目的是能为朝廷提供一份翔实而准确的海外贸易资料。当然,《诸蕃志》会成为中国最早的海外贸易志,亦是他始料未及。

第二,《诸蕃志》是亚非欧中世纪珍贵的历史文献。该书明确记载了宋代泉州有三大海外航线:一是东北线为泉州——明州(宁波)——高丽(今朝鲜)——日本;二是东南线为泉州——澎湖——麻逸(今菲律宾民多洛岛)——渤泥(今印尼加里曼丹);三是西南线为泉州——西沙——占城(今越南中部);其中一路至渤泥;另一路自占城抵三佛齐(今苏门答腊),越过马六甲海峡,经细兰(今斯里兰卡) ——印度故临——波斯湾——沿阿拉伯海——西行至亚丁湾和东非的弼琶罗(今索马里)——层拔(今桑给巴尔)。这条跨越洲际连接东西方的海上航线,今誉为“海上丝绸之路”。

《诸蕃志》记载了中世纪亚非欧浓郁的地域风情。交趾国(越南)“以七月十五为大节,岁时供佛,不祭先,病不服药,夜不燃灯”;琉球国(日本冲绳)“男女皆以白苎绳缠发,从头后盘绕,及以杂苎杂毛为衣,制裁不一,织藤为笠,饰以羽毛……无赋敛,有事则均税”三佛齐(苏门答腊)“国王出入乘船,身缠缦布,盖以绢伞,卫以金镖,其人民散居城外,或作牌水居”;女人国“以女为国王,妇人为吏职,男子为军士,女子贵,则多有侍男;男子不得有侍女,生子从母姓”;大食国“王与官民皆事天。有佛名麻霞勿。七日一削发剪甲,岁首清斋,念经一月。每日五次礼天”;穆斯林商人来华,“有番商曰施那帏,大食人也。侨寓泉南,轻财乐施,有西土气习,作丛冢于城外之东南隅,以掩胡贾之遗骸。”《诸蕃志》“所记海国之广,东自日本,西抵西细利,沿海诸国几尽列举无遗。现存地理外纪类书,未有详细如此编者也。三佛齐条足补缀室利佛逝国史,与《大唐西域记》补缀印度史,功绩相同(冯承钧:《诸蕃志校注序》)”。可见,《诸蕃志》确是亚非欧中世纪珍贵的历史文献。

泉州九日山祈风(祈佑平安)石刻群,

上有南宋泉州知州天台谢埴题刻,正拟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第三,《诸蕃志》是《宋史·外国传》的主要底本。正因为《诸蕃志》“志国”之广,“志物”之丰,“志道”之远,“志俗”之奇,前所未及,故元代修《宋史》时,成为《外国传》的主要蓝本。如《宋史·外国传·流求国传》,就本于《诸蕃志》,并与“毗舍耶”并为一传;《宋史·外国传·日本传》即本于《诸蕃志·倭国传》。因《诸蕃志》性质为海外贸易专著,故对贸易结算方式比较重视,这也为《宋史·外国传》所本。《宋史·外国传》记载丹流眉国“贸易以金银”,记三佛齐国“无缗钱,土俗以金银贸易诸物”等;均本于《诸蕃志》。《诸蕃志·阇婆国》载该国“领兵者岁给金二十两,胜兵三万,岁亦给金有差。土俗婚聘无媒妁,但纳黄金于女家以取之。不设刑禁,犯罪者随轻重出黄金以赎”。《宋史·外国传》所记略同。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价《诸蕃志》“所言海国皆之事,《宋史·外国列传》实引用之。核其叙次、事类、岁月,皆合;但《宋史(外国传)》详事迹而略于风土物产,此则详风土物产而略于事迹;盖一则史传,一则杂志,体各有宜”;相得益彰。

《赵汝适墓志》,今藏临海市博物馆


《诸蕃志》不仅是《宋史·外国传》的主要蓝本,而且对反映明代中外关系和东南亚各国历史地理的名著《东西洋考》影响非浅。明代学者张燮(1574----1640年),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仿照宋赵汝适《诸蕃志》体例,写成《东西洋考》12卷。记载了东西洋40个国家的沿革、事迹、形势、物产和贸易情况;刊载了水程、二洋针路、海洋气象、潮汐,以及国人长期在南海诸岛的航行活动、造船业和海船的组织等情况;还收录了秦汉以来中外关系的有关史料及宋、元、明三朝中外关系的有关文献。这是张燮对《诸蕃志》体例的补充与完善。

第四,《诸蕃志》是宋代海外贸易经济繁荣的产物。自唐代“安史之乱”后,中国经济中心南移。为加强海外贸易管理,宋朝不仅把前朝主管官吏市舶使扩大为主管机构市舶司,而且还把市舶司的设置从广州一地,扩大到杭州、明州、泉州和密州等港口,并在秀州、台州、温州和江阴等地设市舶务。南宋能偏安江左150多年,海外贸易的繁荣是其支撑的重要因素。泉州港海外贸易当时通商57国,泉州东南隅建有外商居住的“蕃人巷”,呈现出“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繁荣景象。外商运来犀象、珠玑、玻璃、玛瑙、香料、胡椒,运去丝绸、瓷器、茶叶,是名副其实的“海上丝绸之路”。

泉州湾后渚港出土的南宋古海船

1974年泉州湾后渚港出土的南宋海船,残长24.2米,宽9.15米;复原后,其长度达36米,宽11米,载重量200吨以上,是当时泉州所造的中型的货运海船,中有十三个水密隔仓,水密隔仓在中国的运用始于唐代,比欧洲早了1100多年。船上遗物很多。除有香料木、胡椒及其他贵重药物外,还有木牌、木签、贝壳、桃、李、橄榄、荔枝等果核,以及宋代陶瓷器等;反映了宋代泉州港海外贸易的繁荣。《诸蕃志》记载海外贸易通商57国,介绍47种海外贸易特产,成为中国最早的海外贸易志,绝非偶然。这是是宋代海外贸易经济繁荣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