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史志研究 >>史海钩沉

王宗沐一家是王阳明心学的再传门人

发布日期:2015-11-18 20:54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台州地方志

 

王宗沐(15241592),字新甫,号敬所,临海城关人。出身于世家门第。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中进士,授刑部主事。与李攀龙、王世贞等为诗文交。继由员外郎迁广西按察佥事,督学政。任内,修宣成书院,建崇迪堂。三十三年任广东参议。分守惠州、潮州。三十五年,任江西提学副使,修王阳明祠,建正学、怀玉书院,于白鹿洞聚集诸生,亲自答疑、讲学。三十八年,任江西参政,次年,任按察使,辑成《江西大志》。四十年,升山西右布政使。时山西连岁灾荒,因入觐上疏力陈缓征欠赋,获谴,调广西。不久,以父病告假。父卒,在家修成《宋元资治通鉴》64卷以及《十八史略》、《台州府志》等。隆庆元年(1567),起为山东左布政使。任内,清理铺行税额,编纂《东省经制全书》。隆庆五年,给事中李贵和清开胶莱河,宗沐认为“其功难成,不足济运”,建议利用海运。山东巡抚梁梦龙采纳后,将40万升米自淮河起运,转海道运抵天津成功。升右副都御使,总督漕运兼巡抚凤阳,极言运军之苦,制定条例,采取措施,优恤运军,又注意冶滩,建筑淮安至靖江闸间双堤,西面增建高家堰,东西疏浚涧河,提高防洪能力。万历三年(1575),任南京刑部右侍郎。改工部,又改任刑部左侍郎。奉诏巡视山西宣、大诸镇边防军务,上《三镇图说》。九年罢官,归里10年,与南京礼部尚书同乡秦鸣雷等为诗酒交。万历二十年卒,69岁,追赠刑部尚书。天启初。追塧“襄俗”。著作还有《海运祥考》1卷、《海运卷》2卷、《敬所文集》30卷、《奏议》4卷。

据府、县志和《王氏宗谱》记载,并经实地察看,今临海市区原存一条“十伞巷”,坐落在巾子山脚,南起三抚基,北至水门街,全长137米,为王宗沐旧居所在。因其本人和子孙居官清廉,家有百姓所送的“万民伞”10顶,巷以此得名。“三抚基”是指王宗沐家有3个巡抚。即王宗沐巡抚凤阳,子王士琦巡抚大同,士昌巡抚福建,故名“三抚基”。目前正在修复。

   考王宗沐怎样成为王阳明的再传门人,究其原因主要有三:

一是内在因素。据笔者忘年交挚友临海郑广文纪念馆馆长、副研究员郑瑛中提供:王宗沐母亲郑氏,系台州文教之祖郑广文第31传孙郑良璧长女,聪慧贤淑,知书识礼。宗沐对母亲十分崇敬与爱戴,颂扬母亲在家境贫寒中安葬祖母,又抚育爱子于襁褓中,使其沐浴在伟大的母爱中成长。王宗沐因郑氏家教渊源,不仅一家“三巡抚”,其侄子王士性受宗沐一支历重儒相教,成为一代名臣。宗沐本人因受家教儒学的熏陶,20岁就得中进士。这就是他后来成为王阳明心学再传弟子的坚实思想基础。

二是同仁影响。王阳明得中进士时,台州黄岩(今属温岭)的好友黄绾,已是王阳明的得意门人,订终生共学之盟,官至南京礼部左侍郎、礼部尚书兼翰林学士。王宗沐对这位同乡长者很敬重,自然而然也受到他的影响。

还有一位同乡秦鸣雷,临海城关人,与王宗沐于嘉靖二十三年(1544)同榜进士,殿试第一名,历任南京国子监祭酒、太常卿、礼部右侍郎等职,与王宗沐为“姻家”亲,后又为诗酒交。秦鸣雷称不上阳明心学的传人,但亦是王阳明的崇拜者。且嘉靖时的朝廷会试也开始用心学出题,秦鸣雷、王宗沐等天子门生无不信奉王阳明的心学。其间,已入仕的李攀龙、王世贞等,与王宗沐为诗文交。他们对王宗沐同样也受到王阳明的心学影响。

     三是最直接的影响还是欧阳德。据临海市博物馆资深馆员丁伋  老先生提供:王宗沐成为王阳明再传弟子是来之子欧阳德。

     欧阳德,江西人。正德十一年(1516)中举,正准备赴京考进士,一听说王阳明巡抚南赣,会试也不参加了,一路狂奔跑到赣州拜王阳明为师,一学六年,形影不离。待阳明归浙后才参加会试,中了进士。欧阳德后为国子监祭酒,不遗余力地传播阳明心学,门人遍布天下。王宗沐入仕后于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任江西提学副使,后任江西参政监察使等职,算是欧阳德家乡的父母官。其间,王宗沐曾为王阳明修祠,辑成《江西大志》。此时与欧阳德就有交往。后来欧为国子监祭酒,全力传播心学,王宗沐对心学亦笃信不疑,这样就顺理成章地成了王阳明嫡传欧阳德的门人。

王宗沐传承王阳明的心学,一方面是创建书院,亲自讲学。诸如:任广西检察佥事,督学政时,修宣成书院,建崇迪堂,任江西提学副使时,建正学、怀玉书院,并至名扬全国的白鹿洞书院亲自讲学;另一方面,以心学教育后代。促其成才。他的3个儿子“一门三巡抚”;为官清廉,百姓送给“万名伞”10顶,还有一位视为己子的侄儿王士性,不仅是位名臣循吏,还是一位被后人公认的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位最伟大的人文地理学家。

更值得一提的是,王宗沐及其三个儿子、侄儿王士性等,在各自的著述中,把王阳明心学的核心“知行合一”得以充分体现。尤其是王士性,他40余万字的科学著作,十分注重实证,反对籍耳为口,假笔为书,强调事必躬亲,实地考察,耳闻目睹。这也就是弘扬王阳明心学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为了缅怀王宗沐一家,临海城内有俗称的“七坊表”,均为时人为纪念王家所建。“七藩节镇坊”,在原县治前,为大中丞王宗沐而立,系城内最为壮观的一座,坊立县治前,用以告诫县吏为官清廉:“文章经国坊”,在泉井洋,为王士性立,以纪念这位“素以诗文名天下”的文才;“德业匡时坊”,也是为王士性立,在东湖左;“鸿业初试坊”,在诸天巷,为万历四年举人王士琦等立,后士琦中了进士,奉命赴朝鲜平寇大胜而归,故在东门街又为其立“安壤茂烈坊”;“郡材济美坊”,亦在县治前,为万历七年举人王世昌等立,士昌中进士后,又在校士馆前建立“大中丞坊”。

在城郊,建有王氏墓五座:王襄裕宗沐墓,在县南二十里延丰,赐祭葬(今小溪白岩岱);王士性墓,在西北五十里黄奢保宁寺东;王士崧墓,在县西三十里小岭;王士昌墓,在县南五里紫沙岱倒插金钗;王士琦墓,在县西三十里石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