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大事记 >>党史

骑鲸蹈东海 激战一江山

发布日期:2015-01-18 00:00 访问次数:


──纪念解放一江山岛战役胜利60周年
李兆建


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上唯一一次陆海空三军联合作战的战役。这场战役,开创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诸军兵种联合作战的先河。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地图上,这场战役的地点只有一个标点大的岛屿,这个岛屿的名字叫一江山岛。
在浙江省台州市的主城区椒江的枫山北麓,矗立着雄伟的解放一江山岛革命烈士纪念碑。每年的清明节,台州市的党政军机关干部、群众和青少年都纷纷来到这里,深切缅怀在解放一江山岛战役中壮烈牺牲的革命烈士。即使过去了60个风雨春秋,台州人民依然深情地铭记着那些为了人民共和国解放事业英勇献身的英烈们。
让我们沿着时光隧道,走入历史的深处,追溯60年前那一场硝烟弥漫的一江山岛之战。
(一)
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但它仍然在大陆东南沿海大小岛屿部署着防御阵地和军队。在浙江沿海,以大陈列岛为防御核心,北至渔山列岛,南至麂山列岛,封锁和控制着从杭州湾至台湾海峡整个东南沿海的出海口。蒋介石及国民党妄图以此为跳板,图谋着反攻大陆的黄粱美梦。国民党部队以其海军军舰的优势,经常侵扰和袭击已经解放的沿海地区和岛屿,击毁我出海捕捞的渔船和航运船只,打死打伤我海上作业渔民,严重威胁着东南沿海地区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国民党为了固守浙东沿海岛屿,蒋介石于1951年9月委派其陆军上将胡宗南化名秦东昌担任“浙江人民反共游击总指挥”兼省主席,镇守大陈岛,命其秘密策划向大陆东南沿海发展敌后武装,由大陈岛发起反攻大陆军事作战。1954年5月6日,蒋介石、宋美龄、蒋经国和俞大维等乘“峨嵋”舰巡视大陈岛、渔山列岛、东矶列岛、麂山列岛。尔后,宋美龄、蒋经国代表蒋介石乘炮艇登上了一江山岛,并于当晚召开军事会议。蒋经国在会上慷慨激昂地训示:“一江山岛是反攻大陆的门,我们不仅要守住这扇大门,而且要从这大门里出去反攻大陆。”5月7日,蒋介石返回台湾后,对此大加炒作。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东南沿海岛屿之敌不除,已经解放了的东南沿海地区人民群众就无法安居乐业。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后,据守在上下大陈岛上的国民党军经常袭扰我台州湾和三门湾沿海军民,封锁航道,气焰十分嚣张。
面对以大陈岛为核心浙东沿海岛屿敌军的猖狂挑衅,我军进行了坚决反击。1952年6月23日,我第20军60师179团一个营乘登陆艇和机帆船共20艘,对位于温岭松门外海的积谷山岛守敌发起登陆攻击。直至次日拂晓,我军成功攻克并登陆积谷山岛,使解放军在上下大陈岛的背后建立了前进基地。
1952年6月15日,我华东军区参谋长张爱萍根据司令员陈毅的指示,以华东军区司令部的名义,向军区所属部队颁发了《对解放上下大陈岛登陆作战的指示》,并提出了陆海空三军联合作战的战略构想。
6月23日,张爱萍又以司令员陈毅、副参谋长周骏鸣和他自己的名义,将此件呈解放军总参谋部聂荣臻代总参谋长、粟裕副总参谋长,并报毛泽东主席。
7月27日。毛泽东主席作出批示:“在朝战结束前不要进行对浙江上下大陈岛的作战。朝战结束后何时进行及如何进行此项作战,亦须慎重考虑。”
张爱萍接到电文时,久久凝视。他深知,毛主席考虑问题高瞻远瞩。这一仗虽然暂时不打了,但迟早必打。我们绝对不能放松备战这根弦。
时任华东军区参谋长的张爱萍,1910年1月出生于四川省达县的一个农民家庭,18岁入党。长征中在四渡赤水、勇夺娄山关、夺取遵义城、抢渡金沙江等战役中,率部英勇作战,冲锋在前,多次受伤,屡建奇功。抗日战争爆发后,张爱萍受毛泽东委派担任中共浙江省委军委书记,组织沪杭宁地区抗日游击战争。1948年渡江战役伊始,他受命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支海军部队——华东军区海军,任华东军区海军司令员兼政委。1951年初,任解放军第7兵团兼浙江军区司令员,后任华东军区暨第3野战军参谋长,负责组织指挥沿海岛屿的剿匪作战。他的足迹踏遍了东南沿海地区,对浙东沿海岛屿的敌情、地形、潮汐,做了详尽的调查。
张爱萍迅即行动。1952年8月上旬,张爱萍和战友们在穿山岛组织了一次登陆演习。张爱萍是这次登陆演习的总指挥,他自始至终跟随部队行动。尽管时值盛夏,酷署难耐,汗水湿透了他的衣衫,但张爱萍紧跟着演习部队,一边跑,一边观察部队进攻中的有关情况。直到演习结束了,他才和参加演习的战士们歇下来喝一口水。
驻守在浙东沿海地区的各部队开展了军事大演练。各部以营连为单位进行登岛训练,并组织了步、炮、工等兵种之间的协同。部队上下厉兵秣马,枕戈待旦,只等中央军委一声令下,犹如一把磨砺的宝剑。利剑出鞘,必致敌于死地。
(二)
1953年10月的一天,金风送爽,丹桂飘香。
杭州西子湖畔的刘庄,背靠青葱滴翠的山林,面临碧波荡漾的湖水。湖光山色尽入画。毛泽东主席在此主持召开中央军委会议。
毛泽东坐在紧靠湖面窗前的一张大沙发上,提出了会议的议题:“朝鲜战争停了。这些年,台湾的那位蒋先生,依着有美国的撑腰,做着反攻大陆的美梦哩。我们现在可以腾出手来,集中力量解决台湾问题了。”
这一话题引起了大家的热烈讨论。
彭德怀亮开了他的嗓门:“朝鲜局势已经稳定。我们可以把空军移到福建和浙江,首先夺取沿海的制空权。”
紧接着,朱德提出了他的看法:“我们可以分两步来,首先是清理门户,把沿海那些被国民党占领的岛屿解放过来。这样既扫除了对我东南沿海的威胁,也砍掉了台湾的手脚。”
陈毅听了朱老总的发言,立即提议道:“清理门户,我认为可以从大陈岛开始。”他接着分析:“攻克大陈岛,能击中敌人的要害,我军可以用较小的代价换取较大的胜利。”
听了大家的发言,毛泽东大手一挥,铿锵有力地说:“好啊,先清理门户。大陈岛就交给你陈毅了。华东军区先拟定一个作战计划,报军委批准后实施。”
在这满室春风的谈笑之间,我军陆海空三军联合渡海登陆作战的“一江山岛战役”的帷幕拉开。
中央军委会议一结束,陈毅立即从杭州赶到南京,向华东军区政委唐亮、副司令员许世友、参谋长张爱萍传达了杭州会议精神和“清理门户”的决定。尔后,陈毅专门和张爱萍进行了长谈,他决定把此仗交给张爱萍来指挥:“你就放开手脚干吧。”
这两年来,张爱萍的心中一直在反复谋划着攻打大陈岛的战略构想,曾经先后两度拟出了解放金门、马祖、大陈岛的两套作战方案,报送中央军委。当他听到陈毅司令员的指示,不由得胸中热血沸腾:解放大陈岛这一天终于到来了。
而此刻,在台湾岛上,在蒋介石的幕后操纵下,正上演一场“总统”选举的闹剧。1954年3月17日,在台湾的“国民大会”上。蒋介石当选为“总统”。当上了“总统”的蒋介石授意国民党驻美国大使顾维钧与美国国务院高官秘密会谈,搞所谓的美台《共同防御条约》。《条约》规定,如果缔约一方遭到武装“攻击”,另一方将“采取行动”,以对付共同的危险。这暴露了美国的阴谋企图,即阻止大陆武力攻台,妄图制造“两个中国”。蒋介石对大陈岛颇不放心,决定再次派儿子蒋经国去大陈岛督察,要求刘廉一加紧完成一江山岛防御工事,加强官兵军事训练,务必做到一旦共军来犯,必须能够坚守三个月以上。于是,蒋经国偕同美国顾问麦克里上校,和王升等一行又一次来到了大陈岛。一到大陈岛,他便登上炮艇直奔一江山岛。一江山岛防区司令王生明与在岛上帮助蒋军修筑防御工事的美国顾问一起,陪同蒋经国视察了一江山岛上的防御阵地。
一江山岛位于台州湾椒江口外,约35公里,南距大陈岛11公里。由北一江山岛和南一江山岛组成,两岛相距250米,面积1.75平方公里。由国民党一江山地区司令部率突击第4大队、突击第2大队第4中队及炮兵第1中队据守,总兵力约1100人。岛上配备大小火炮100多门,各种机枪100多挺,两岛独立守备,互成犄角之势,易守难攻。敌军在岛上布置了五道防线,构筑了永备型和半永备型工事,有大小碉堡、暗堡154个,有的暗堡就筑在岩石里头,形成了十分强固的防御体系。为了保护这扇台湾“北大门”,蒋介石派他的所谓“克难英雄”王生明上校据守一江山岛。蒋经国察看了环绕在一江山岛的五道战壕和地堡群、榴弹炮阵地等防御工程,并爬上了一江山岛的制高点203高地核心工事的环形石堡,细细察看一番后,满意地说:“设防后的一江山岛,可谓固若金汤。共军无法登上一兵一卒的。”陪同蒋经国视察的驻大陈岛美军顾问华尔登也在一旁表示“OK”。
从1954年7月起,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从国际国内形势考虑,又提出了“解放台湾”和沿海岛屿等问题,并密切关注着美国与国民党当局的阴谋活动。毛泽东主席在中南海召开的政治局会议上说:“我们一定要解决台湾问题。我们再不提出这个任务,那我们将犯一个严重的政治错误。”他指示:“形势变了,准备打大陈,先解决浙江沿海岛屿。”
中央军委副主席彭德怀遵照毛泽东主席的指示,召开了解放浙江、福建沿海岛屿的作战会议。在会上,张爱萍专题汇报了解放大陈岛战役的设想:首选攻占一江山岛,同时佯攻披山,得手后全力进攻大陈本岛。
8月27日,中央军委批准同意成立浙东前线指挥部,由华东军区参谋长张爱萍任指挥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华东军区空军副司令员聂凤智、华东海军副司令员彭德清和参谋长马冠山、浙江军区代司令员林维先为副司令员,华东军区副参谋长王德为参谋长。这个指挥中枢,统一组织、指挥解放浙江沿海岛屿。这也是人民解放军历史上第一次陆海空三军联合作战的指挥机构。
对于是否首先把攻打一江山岛,作为整个战役的突破口,在华东军区“浙东前指”召开的作战会议上,引起了热烈讨论。大多数人主张直接攻取大陈岛。他们认为大陈岛是敌人的指挥中心和防御核心,攻占了大陈岛就可以打掉敌人在浙东沿海的指挥机构,击中了要害,可以毕其功于一役。也有一部分人认为应该先攻打守敌力量相对薄弱的披山岛,可以首战成功。只有少数人提出首先攻取一江山岛。
在听完各种争论的观点,临近会议的尾声,张爱萍开了口。他一字一顿地说:“我同意先打一江山岛。”
大家都静了下来,纷纷把目光投向了张爱萍。
看着众人疑惑不解的目光,张爱萍作如下分析:“不错,一江山岛是个不起眼的弹丸小岛。但是,它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一江山岛东南距大陈岛16.6公里,是我们去大陈岛的必经之地,也是大陈岛的前哨阵地。它与大陈岛是唇齿相依。”
张爱萍走到挂在墙上的巨幅军用地图前,进一步阐析道:“别看一江山岛小,只有1.75平方公里,守敌也只有1100余人。但蒋介石对它非常重视。蒋介石曾说过,‘保卫台湾,必须固大陈,要守住大陈,必确保一江。’蒋经国更是把一江山看成是反攻大陆的大门。一江山岛的防务是蒋经国与美军顾问团亲自部署的,曾被美蒋夸为‘生物通不过的钢铁堡垒。’我们要绕过一江山岛直接攻打大陈岛,一会加大船队的航程,二会增大腹背受敌的危险,增加不必要的伤亡,三会增大战役的难度。我们还要考虑到美国第7舰队已经陈兵东海这个事实。当然,我们是不怕敌人的,要在战略上藐视它,但在战术上又要重视它。在考虑作战方案时,必须把美军可能的干预估计进去。”
“如果攻打一江山岛,则完全不一样。一江山岛与我前进基地头门岛,相距只有9公里,完全在我火力控制之下,这对于我们组织三军协同作战以及组织作战保障都比较容易,取胜是有把握的。一江山岛是大陈岛的门户,是敌人苦心经营的,并扬言是攻不破的堡垒。我们选择这个大门打进去,必然收到击敌要害、撼敌全局之效,造成敌人政治上和军事上的巨大震动,给美蒋协防以沉重打击。”
张爱萍的条分缕析,让大家如同心里点亮一盏灯。原先对先打一江山岛不太理解的同志,听了也顿觉恍然大悟。“浙东前指”很快趋于一致,先打一江山岛。
浙东前指会议后,张爱萍立即驱车前往南京,向军区政委唐亮报告,请军区党委尽早审议他们拟就的作战方案。
经华东军区党委常委会讨论,同意先打一江山岛。随后,张爱萍专程赴北京,向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主席作了汇报,得到了中央军委的批准。彭德怀在听取张爱萍的详尽汇报后,说:“同意此方案。这个仗,要充分准备,慎重初战,攻则必胜。还要估计到美国的可能插手。”一旁的总参谋长粟裕说:“赞同彭总对一江山岛作战的指示。这是我军首次陆海空三军联合登陆作战,组织工作比较复杂,要作艰苦打算。”最后,彭德怀斩钉截铁地说:“这一次,我们就是要用宰牛的刀去杀鸡。”
目标,一江山!一场惊心动魄的陆海空三军联合作战的大战即将展开。
(三)
1954年10月31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颁发了总参谋长及副总参谋长的任命通知。张爱萍被任命为副总参谋长。接到命令后,张爱萍并没有前往北京就职,而是仍然兼任“浙东前指”司令员兼政委,驻守在“浙东前指”继续组织指挥一江山岛登陆战。
《孙子兵法》云:兵者,诡道也。身经百战的张爱萍深知,要打好这场意义重大的三军联合作战战役,不进行极其严密的准备是绝对不行的。无论是陆、海、空、炮诸兵种组合成军、军兵种识别和协同、人员组织、船只编队、通讯联络、后勤保障,还是作战指挥部署、登陆地点选择、气候潮汐变化等等,哪怕是一个极小的细节,都要充分考虑周到。
8月下旬,浙东前指成立之后,张爱萍选择了位于宁波市草马路的天主教堂作为前指指挥机关,下设空军前线指挥部,由聂凤智任指挥员;海军前线指挥部,由彭德清任指挥员。后来又组建起浙东前指的登陆前进指挥部,由陆军第20军副军长黄朝天任司令员。还成立了政治工作组和联合后勤部,分别由华东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长王良恩、浙江军区代司令员林维先负责。三军联合作战指挥机关一经安排就署,张爱萍开始摆下了一盘“战役组织准备工作”的大棋。这盘大棋共分:建立指挥中心;加强对敌侦察;组织三军演练;夺取制空权和制海权;筹集登陆船只、器材;制定协同计划;进行战场准备;深入政治动员等8大项目,下面又细化成上千个小项目。“浙东前指”作为中枢核心,驱动着联合作战各部队犹如一架精密的机器,严整高效地运转起来。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史上,三军联合作战没有先例,各种问题接踵而至,其中核心的问题是:三军如何协同?海军怕空军不能保障战区空域安全,反将我舰当成敌舰打;空军担心地面或舰艇火力将我机当成敌机打;登陆部队则怕陆海空密集的炮火会打到自己身上,等等。
几经勘察,几经讨论,反复研究之后,张爱萍确定了一个基本方案:鉴于我军没有三军协同的经验,决定将战役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夺取制空权、制海权,同时掩护参战三军进行战前训练。由我海军、空军一面对付敌海、空的袭扰,并积极寻找战机,歼灭、削弱敌人的海、空力量,逐步夺取浙江战区的制空权、制海权,一面配合陆军进行登陆作战的准备;第二阶段:实施三军联合渡海登陆作战。登陆作战要快、准、狠,以最短的时间确保登陆成功,全歼敌人。
夺取制海权、制空权的战斗打响了。
其实,在“浙东前指”成立之前,我华东军区在张爱萍的指挥下,已经着手打响了战役的前哨战。
1954年3月18日,我华东海军炮舰在三门湾海面与国民党海军舰艇交战,击伤其2艘舰艇。在三门湾海域上空,我海军航空兵第6团副大队长崔巍驾机与敌机交火,击落敌F-47型战机2架,取得了东海首次空战的胜利。
1954年5月15日,张爱萍开始小试牛刀,动用部分空军歼击机、海军护卫舰,配合陆军第20军60师180团主力占领头门岛、高岛等岛屿,攻占了东矶列岛,使大陈岛、一江山岛、渔山列岛之敌完全暴露在我军火力覆盖之下。
这些前哨战,揭开了大陈岛战役的序幕,为我三军联合攻克一江山岛创造了有利条件。
1954年7月,我军在高岛开设了雷达观通站,装备了对海警戒雷达,大陈岛敌舰艇的一举一动都在我军的严密监控之中。
1954年10月,在张爱萍的亲自布置下,我军第20军59师炮兵339团野炮营进驻头门岛。在头门岛宽达千米的山脊上,一门门大炮在伪装网的遮罩下炮口高昂。这个野炮营的火炮,是苏联卫国战争中的大炮,它射程远,能击中11000米远的目标,又有极大的杀伤力。张爱萍和参谋长王德亲临头门岛视察炮兵阵地,看着在阵地上忙碌的一个个壮实、青春的战士身影和他们高昂的士气,张爱萍高兴地笑了:有了这些英勇忠诚的共和国战士,定叫敌舰有来无回。
10月24日,“前指”作战部根据设在高岛雷达观通站的情报,向张爱萍等指挥员报告:最近几日,国民党海军的主力战舰“太平”号大型驱逐舰经常到温州湾、台州湾、三门湾一带进行窜扰活动。这艘“太平”号驱逐舰是国民党海军从美国手中接过来的,原名“戴克尔”号,具有航速快、火力猛等特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属美国大西洋舰队。国民党海军多次以“太平”号为旗舰,指挥其它军舰炮击、袭扰我沿海岛屿与渔船、货船。
张爱萍接到报告后,于次日早晨带领参谋人员从宁波直奔高岛雷达站,亲自了解情况。当晚,他和雷达站战士们仔细搜索“太平”号的行踪,果然发现它的踪影。经过雷达站的严密跟踪,发现“太平”号总是黄昏出去,先到一江山、头门山转一圈,然后返回大陈。
张爱萍当即决定,集中兵力消灭“太平”号。
在张爱萍和华东海军司令员陶勇的精心布置下,我军第31鱼雷快艇大队进驻高岛锚地,巧妙伪装,耐心隐蔽,潜伏了将近半个月。直到11月14日午夜时分,在高岛雷达站的荧光屏上,“太平”号再次出现。第31鱼雷快艇大队接到报告,4艘鱼雷快艇犹如惊醒的猎豹迅猛扑了出去。夜雾茫茫中,鱼雷快艇在惊涛骇浪中急驰。岸上的雷达引导着鱼雷快艇迅速接近“太平”号。此时,“太平”号亮着灯,四平八稳地行进,它做梦也没有想到我军的4艘鱼雷快艇正向它快速包围过来。
8枚鱼雷射向“太平”号,“轰隆隆”一声巨响,“太平”号上升起了浓浓的黑色烟柱。敌舰如梦初醒,慌忙逃命,然而军舰已经开始倾斜。“太平”号在逃回大陈岛的途中,终于沉没。
“太平”号被击沉的消息引起了台湾和国外舆论一片哗然。“太平”号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被击沉的第一艘驱逐舰以上的战斗舰艇。美联社说这证明了共产党拥有强大的海军力量,使国民党越来越惊慌。这次海战被命名为“第一次东海海战”。
夺取制空权的战斗也同时展开。首先进行的是空中较量。一开始,敌机十分猖狂,经常在大白天对我进行袭扰。我空军针锋相对,果断进行拦截,与敌机在空中斗智斗勇。在2个月的时间里,我空军共起飞歼击机122批279架次,先后进行10次激烈的空战,共击落、击伤敌机19架,而我军无一架损失。至10月份,我军已完全掌握了战区的空中优势。
紧接着展开了封锁海岛行动。10月底,中央军委和总参谋部命令:在登岛战役发起之前,要对敌军占领的大陈岛、一江山岛发起突然袭击,炸掉敌人的雷达、高射炮、工事及水面舰艇。接到命令后,张爱萍与空军指挥员聂凤智等指挥部领导一起商定作战方案。聂凤智曾在朝鲜战场中任中朝联合空军司令员,具有丰富的经验。“前指”拟定了第一次封锁海岛的作战计划,决定派海空6团掩护一个强击机大队去轰炸大陈本岛;派空独立2团的歼击机掩护空第20师一个轰炸机大队去突袭大陈港湾里的敌军舰艇。聂凤智亲自赶到杭州笕桥机场,同空中指挥员空20师副师长张伟良研究作战方案。张伟良是一个在朝鲜战场上与美国大机群进行空中较量了两年、空战经验丰富的将领。为了确保空战必胜,他率队进行了高难度的课目训练,如如何识别目标、如何掌握最有利的轰炸高度和投弹时机等。
11月1日上午,一支由我空军歼击机、轰炸机、强击机组成的飞行大队,呼啸着向大陈岛方向飞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猛虎下山般地向国民党阵地俯冲下去。一枚枚重磅炸弹在敌军阵地上开花,炸得敌军鬼哭狼嚎,如无头苍蝇般四处乱窜。大陈防卫司令官刘廉一在几名卫兵护拥下,吓得一头钻进地下避弹室。11月4日,我军又以一轰炸机大队轰炸一江山岛。与此同时,我炮兵部队猛烈炮击一江山之敌。5日,我岸炮连击伤在一江山海面巡逻的敌炮艇“永春”号。之后,我军在11月下旬、12月21日和1955年1月10日,以轰炸机28架次,强击机46架次,在歼击机的掩护下,连续轰炸大陈港内敌舰,炸沉了敌坦克登陆舰“中权”号,击伤敌护卫舰“太和”号及后勤修理舰“衡山”号。1月10日晚,我人民海军再次海上设伏,又击沉了国民党海军 “洞庭”号炮舰。
在我空、海军的联合打击下,国民党空军的飞机再也不敢在大陈的上空飞来飞去;停泊在大陈港内的国民党的军舰完全失去了安全感,白天要防飞机轰炸,晚上要防鱼雷快艇攻击,迫于形势,蒋介石下令把大陈岛舰队撤到南麂岛。我军已经完全获得了大陈地区之制海、制空优势。至此浙东沿海门户洞开。
(四)
1954年8月,我参战部队已在台州湾、乐清湾集结。参战部队共3个军种、17个兵种。有第20军60师178团、180团的4个步兵营,9个炮兵营及喷火兵、工兵各一部;空军航空兵15个大队又1个夜航中队,海军航空兵7个大队共187架作战飞机;海军第6舰队鱼雷艇、登陆运输艇共137艘,并抽调了台州、温州、宁波3个军分区及其它部队各种船艇144艘。参战总兵力1万多人。
为了确保一战必胜。我军开展了前线大练兵。张爱萍和战友们细细研究后,决定将战前训练分二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各军兵种分练,着眼于提高分队登陆作战技术和战术,以及本兵种内部的协同;第二阶段为各军兵种合练,主要解决诸军兵种整体的协同作战问题。为了隐蔽战略意图,战前训练分成南北两片,分别在椒江三江口和乐清湾清江渡口进行。在张爱萍的亲自主持和层层动员下,迅速掀起了三军练兵热潮。
参战的陆军主力第20军60师的前身是一支有着光荣战史的新四军老部队,京剧《沙家浜》演的就是他们的故事,先后参加过苏中七战七捷、鲁南战役、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解放上海战役,在朝鲜战场上又立下了赫赫战功。战士们大部分来自山东、四川、东北三省。他们经过解放战争、朝鲜战争洗礼,具有丰富的陆地作战经验,而对于渡海登陆作战,可以说是一无所知。有的战士根本没看到过大海。战前训练首先面对的就是一望无际的大海,这些从枪林弹雨中走过来的战士们,大部分都是“旱鸭子”,一下水就象秤砣一样往下沉;有的战士上了船,船一摆动起来,就晕船呕吐。
60师步兵178团、180团8月间在乐清湾、清江渡展开了两栖登陆训练。训练的第一课就从游泳开始。部队下达了命令,不会游泳的必须在“一个星期之内要在水上浮起来”。于是,战士们从早晨开始就坐上船开到海上,然后套上救生圈就往海里跳,先十米、然后二十米、三十米、五十米地游。大家一对一,一帮一,会游泳的帮不会游的,包教包学,不到半个月,不会游泳的战士全部学会了。
游泳学会了,接着练登山。俗话说: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为了在进攻时缩短登陆抢滩、攀爬岩石的时间,很多战士加大负重,在背包中加砖石,在小腿上绑沙袋,负重训练。然后进行战术演练,先练单兵动作,再练小组动作,冲锋、掩护、爆破样样反复演练。战前训练极其艰苦,但没有一个战士喊苦叫累。战士们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经过几个月的训练之后,皮肤晒黑了,衣服磨破了,人瘦了,但个个精神十足。张爱萍等前指的首长十分关心战士们的训练,经常出现在战士们训练的海滩上、交通壕里、帐篷中,有时和战士们促膝交谈,有时和战士们一起摸爬滚打,在滚烫的海滩上一起做俯卧撑。特别是对战士们的伙食和后勤保障,更是十分上心,反复交待一定保证战士们的伙食营养。
那时的部队多数没有自己的营房,浙东的老百姓们腾出最好的房间给战士们住。战士们夜间训练回来,常常发现床上放着房东家刚采摘的黄岩蜜橘、鸡蛋、棕子等水果和食品。
在陆军大演练的同时,其他各军兵种的训练也随之展开,海军练的是海上射击、战斗队形、快速抢滩;空军练的是战机格斗、准确投弹;喷火兵苦练喷火技术;炮兵训练“火眼金睛”,打得远、打得准;卫生勤务兵练的是战场救护、联勤保障;通讯兵练的是“顺风耳”,确保各军兵种间无线通讯畅通无误。就这样,从分练到合练,从单兵种到多兵种,从海滩练到山地,从黎明练到深夜,从炎夏练到严冬。
在三军演练中,重点演练的是三军如何协同。为了解决这个核心问题,张爱萍等前指高级指挥员进行专门研究,作了精心安排。一是解决三军协同作战的战术思想。张爱萍提出了“一定要以陆军的需要为需要,以陆军的胜利为胜利。海军和空军都是要以陆军的登陆进攻行动来进行协同。”他在《陆海空军协同作战示意图》前,亲自进行讲课。二是组织参战部队互访互学,让参战的各军兵种相互熟悉兵种知识及兵器的性能、特点,增长现代化协同作战知识,消除大家的思想顾虑。三是精心制定《作战协同计划表》。他安排参谋长王德、陆军参谋方宗岳、空军参谋袁仲仁、海军参谋郑武和“海指”作战处长王英杰、“空指”作战处长曾幼成等,对集结、航渡、登陆、突击等阶段及每一个协同动作的步骤、时间都作了精确的计算和反复演练。如参战部队、登陆艇、炮艇在什么地点、几点出发,炮艇在什么位置开始射击,强击机俯冲投弹一次后,步兵冲锋一次,等等。这份《作战协同计划表》为即将到来的登陆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54年12月13日,前线参战部队开始第二阶段的合练。他们严格依照作战方案和协同计划,进行以一江山岛守敌之防御配系为战斗目标的三军联合演习。选择了类似一江山岛的大、小猫山分别假设为北一江、南一江,连续进行了三次的登舰、航渡、登陆突破与纵深战斗的训练,并组织了火炮、舰船、轰炸机三者之间的协同,解决各军兵种相互识别和通讯联络等问题,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演习告一段落时,张爱萍接见了主攻团副团长毛张苗等同志,说:“看了你们的演习,我相信,渡海登陆作战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在开展三军大演练的同时,情报工作也在悄悄地展开。为了准确地侦察一江山岛敌军的布防情况,“浙东前指”将陆海空三军和炮兵的侦察力量统一起来,成立了三军联合情报所,通过飞机、民船等进行空中侦察、伪装侦察、潜伏侦察。我军用4架飞机排成整齐的队形平飞过一江山岛,进行空中照相,从航拍照片上掌握岛上的地形地貌,以及军事设施,对于隐藏在岛礁、海滩、水域的火力点、地雷、水雷等情况,则通过潜海进行抵近观察。“前指”情报所决定派侦察兵夜间乘船渡海上岛潜伏侦察,并初步掌握了岛上国民党军的工事构筑、火力配备、哨点布防等情况,绘制了火力分布图及地形图,并观察了一江山岛海域的洋流、暗礁、涨潮落潮情况以及水雷分布情况。为了得到更多隐藏在暗礁中火力分布点,陆军第20军60师在侦察连长范裕昌的组织下,派侦察小组3次上岛,越海捕俘。与此同时,公安第16师48团侦察参谋邹维义、宗宝歧等率2个侦察队进行了火力侦察。他们派出炮艇,天黑后伺机朝一江山岛上敌人开火。敌军以为是解放军要进攻,便立即开枪、开炮。由于是晚间,炮火位置十分明显,侦察兵都一一记录在案。我军还发挥地下情报作用,利用特情传递情报。
根据作战方案,夺取制海权、制空权后,渡海登陆作战是能否取得战役胜利的关键。如何选择最佳的登陆时间,成为张爱萍思考的重点。冬季的浙东海面风大浪高,变化多端,根据三军参战武器装备的状况,只能选择海面二三级以下风浪天气,才适合登陆作战。作为总指挥的张爱萍,请来各路气象专家“会诊”。同时,他还亲自走访有经验的老渔民。空军的气象科长徐杰和战友们为此不舍昼夜地紧张工作,经过科学精细分析,认定1955年1月17日、18日、19日都是好天气,一江山周边风浪潮汐都适宜渡海登陆作战。徐杰向张爱萍汇报说:“我愿立下军令状。”张爱萍笑了,说:“不要你立。是我要向中央军委立军令状。这个仗一定要打好。”张爱萍与前指指挥员们研究,这一仗就定在1月18日这一天。温台巡防区副司令员陈雪江建议白天登陆,一江山地形复杂、悬崖峭壁,夜间不利于组织协调。这一建议得到了多数人的同意。
在确定攻击时间以后,如何选择好最佳登陆点至关重要。一江山岛地势险要、面积狭窄、崖壁陡峭、没有可供登陆的特定地形,岛周围洋流复杂,不规则回潮旋涡也影响着登陆。张爱萍与参谋长王德对着航拍的一江山岛地形反复思索,最后考虑选在西北角的三个突出部:黄岩礁、海门礁和乐清礁作为主要突击登陆点。这样选择的有利因素是,当涨潮时水位升高,我军的登陆艇可以直接靠上去,很快地接近敌人的核心工事,缩短登陆时间。“浙东前指”立即将详细的作战计划报中央军委批准。
人民的战争,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在作战部队积极备战的同时,后方的联勤保障与支援前线的工作也轰轰烈烈地展开。1953年6月,台州专署就设立了支前办公室,准备支援解放大陈岛。1954年11月,浙江省人民委员会和浙江军区后勤部在黄岩设立“浙江省黄岩支前办事处”,由副省长杨思一任主任,负责统一组织台州地区的支前工作。一经动员,台州地区的人民群众以高度的战争自觉和极大的热情投入支前。出人、出船、出物资,选派机修人员抢修舰船,挑选经验丰富的船老大担任渡海的船长。战斗打响后,仅一个上午,黄岩县就组织了3100人、1675副担架支援前线,海门区(今椒江)组织了4130余人支前大队,真正做到了“一切为了前线的需要”。前线军民万众一心,誓夺胜利,在东海之滨唱响了一曲众志成城、鱼水情深的战争交响曲。
(五)
1955年元旦,寒风凛冽。“浙东前指”指挥部里一派紧张忙碌景象。
元月2日,在宁波市的一个大礼堂内,“浙东前指”召开了陆海空三军干部和战士骨干誓师动员大会。许多连队把在战争中获得的荣誉锦旗扛进会场,仿佛庆祝一个盛大的节日。誓师大会上,张爱萍宣读了毛泽东主席命令。会场上的欢呼声,共奏成一首震撼人心的交响。
大会之后,各个部队战士们的决心书、请战书象雪片般地飞到各级领导的手中。
1954年1月14日,浙东前指向所属陆海空部队下达了解放一江山岛的作战命令:步兵第178团和180团2营为登陆突击第一梯队,178团3营为第二梯队,在海空军和炮兵的协同下,攻占一江山岛。海军战舰大队4艘护卫舰、24艘炮艇,第6舰队2艘炮艇和鱼雷艇第1、31大队,及白岩山、头门山上海岸炮兵,以火力掩护和支援攻岛部队航渡、突击攻岛。空军36架轰炸机、24架强击机和124架歼击机实施空中掩护。
1月16日,陆海空三军参战部队开始进入各自攻击位置。当天中午,浙东前指召开了战前最后一次党委扩大会,拟定1月18日上午8时航空兵出击,9时炮火准备,12时登陆舰艇起航。下午14时30分登陆作战。这一决定立即报告总参谋部和华东军区。
千军万马都在等待着惊天地、泣鬼神的那一时刻的到来。
1月17日早晨,张爱萍和参谋长王德从宁波直奔设在临海头门岛上的前线登陆指挥所。就在这时,张爱萍接到了总参谋部的复电:我们认为1月18日攻击一江山岛为时过早,必须继续充分准备,在气象良好情况下,确有把握时实施。
张爱萍和王德看到了电文,十分焦急。三军将士已经整装待发,气可鼓而不可泄。他和王德以最快速度赶到台州军分区的作战值班室,直接将电话打给了副总参谋长陈赓,向陈赓详细陈述了他和“前指”其他领导的共同意见。
陈赓立即向总参谋长粟裕和国防部长彭德怀报告。此时,彭德怀正在参加中央政治局会议,接到陈赓报告后,随即报告了毛泽东主席。毛主席当场征询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的意见后,对彭德怀说:“就授权你来下这个决心吧!”
彭德怀当即指示:“同意爱萍同志意见,战斗照原计划进行!”
历史证明,攻击一江山岛战役时机的选择,恰到好处。
由于我军战略隐蔽工作做得好,大陈岛上的敌防卫司令官刘廉一和美国顾问做梦也想不到,我军会选择冬季这样恶劣的气象条件下渡海攻打一江山岛。
1955年1月18日,这是一个永久载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的、不平凡的日子。
一江山岛,这个东海上极不起眼的弹丸小岛,也在这一天一举成名,永远记录在我军的战史上。
1955年1月18日早晨,一轮金色的旭日从东海跃起,海天一色,睛空万里。17日子夜还在刮的大风却在凌晨开始奇迹般地停了。海面浮光耀金,一片宁静。
头门岛上前线指挥所的山坡上,竖起了巨幅标语牌:“同志们,为祖国立功的时候到了!”张爱萍和登陆指挥所司令员黄朝天屹立在港湾边的岩石上,向第一梯队的登陆突击队指战员们作战前动员:“同志们,我相信你们一定会打好我军三军联合作战这一仗,胜利地把一江山岛拿下来!为祖国争光!为人民立功!”话音刚落,全体将士们报以热烈掌声和激昂的口号声。此刻,在突击队员的上衣口袋里都装着一包马尾松的种子。原来,1954年的秋天,杭州市惠心女中初二年级的9名少先队员,响应绿化祖国的号召,在飞来峰上采集了马尾松种子,正在讨论将种子播种在哪里时,听到了收音机里传来的人民海军击沉蒋军驱逐舰“太平”号的喜讯。孩子们马上作出决定,把种子送给海防前线的解放军叔叔。他们在信中写道:“希望叔叔们把这些种子,随着你们胜利的红旗,带到解放了的海岛上去,使我们祖国的海岛出现许多美丽长青的马尾松丛林。”当突击连接到浙江日报社转来的种子和热情洋溢的信,全连展开了热烈讨论,最后决定将种子发给各班突击组的战士。
上午8时,“浙东前指”发出第一道作战命令“航空兵对大陈岛,南、北一江实施火力准备!”隆隆的马达声响彻海空。只见我空军雄鹰由3个轰炸机大队、2个强击机大队组成编队,在歼击机掩护下,以雷霆之势飞向大陈岛和一江山岛。顷刻之间,一江山岛陷入一片火海,仿佛火山在岛屿上全面喷发,火光熊熊,硝烟弥漫。与此同时,大陈岛上敌防卫司令官刘廉一的指挥部也被我空军炮火炸塌。我空军战机对敌前沿阵地和纵深工事,进行了猛烈俯冲、扫射和地毯式轰炸。当127吨炸弹投掷完毕,上下大陈岛与一江山岛的通信联络全部中断,指挥系统陷于瘫痪,60%的防御工事被摧毁。
上午9时,黄朝天命令:“炮群实施炮火准备!”刹那间,榴弹炮、野炮、海岸炮分别瞄准目标,开始试射。按照作战计划,整个炮兵火力以7次急袭射击和6次监视射击,摧毁破坏敌主要目标,为登陆部队顺利登陆突破创造有利条件。炮弹像飞蝗群似的划过海空,分7次送上一江山岛。国民党军在岛上的暴露阵地、火力点、通讯设施、掩体、堑壕,都被我军猛烈的炮火摧毁。
中午12时15分,黄朝天用洪亮的声音发出命令:“登陆部队起航!”
100多艘舰船组成的登陆舰队,载着5000多名指战员,先后从高岛、雀儿岛、头门岛起航,似3支利箭直指一江山岛。
张爱萍走出指挥所,脱下帽子,拿起望远镜目不转睛地凝视着海面上我军猛驰疾进的登陆舰队。
14时整,我空军、海军的轰炸机混合编队,对一江山岛守敌实施第二次火力突击,对南北一江山的主要阵地猛烈轰炸,暴风骤雨般的炮弹铺天盖地地倾注在160、180、190、203高地上。
14时20分,由178团1营、2营组成的登陆第一梯队攻打北一江山,分别在乐清礁、海门礁等处实施登陆突击。登陆输送队的第1艇全速向一江山岛岸冲击。火力支援舰“南昌”舰、“济南”舰也进行抵近射击,掩护步兵登陆冲击。
第178团2营在靠近乐清礁岸时,有3艘登陆艇的大门放下过早,海水涌进舱内。这时,国民党军前沿岩缝内的火力点开始疯狂射击。海军指战员冒着危险开足马力把步兵送上岸。在靠岸过程中,212号艇艇长于延增的两腿被炮火炸断,仍坚持指挥。随2营指挥作战的副团长毛张苗发现突击的路线已被敌守军火力封锁,立即果断地命令2营迂回穿插。经过激烈战斗,2营成功抢占岛岸突出部,迅速攻占第一线阵地。
在海门礁登陆突击的第178团1营遭到敌军暗堡的火力封锁,国民党军在礁石上布设了3列桩铁丝网,并以战炮封锁登陆正面。我军登陆艇上的火炮立即开火支援,轰掉了敌人暗堡。于14时41分占领了敌前沿阵地。
在南一江山登陆突击的第180团2营临近海岸时,遭到敌人炮火的猛烈阻击,无法登陆。营长要求航空兵火力支援。我空军强击机飞临上空,向敌军前沿阵地俯冲攻击。2营的登陆艇乘机向岛岸逼近。当登陆艇距登陆点还有700米时,岛坡上敌地堡又吐出了恶毒的火舌。2营重机枪班班长吕有库所在的登陆艇冲在最前面。当他发现敌人火力压制得登陆战友难以前进,吕有库一声令下,用重机枪密如急雨的射击进行还击。他发现自己左面出现了敌人一个新的火力点。吕有库紧握机枪,猛烈还击。就在这时,敌人的一排子弹射中了他的右肩,鲜血霎时涌流不止。吕有库忍住剧痛,一阵猛射,终于把敌人机枪打成“哑巴”。不料,此时北一江山敌人火力侧射过来,两发子弹射穿了他的腰部。吕有库感到腰部瘫软,颤动了一下。他忙用左手扯紧棉衣紧紧塞住伤口,依然用尽全身力气,握住枪把不停地猛扫。重机枪的枪身剧烈地跳动着,鲜血从吕有库的手指缝往外直冒。就这样,他忍受着巨大的痛苦,把子弹射向敌人。敌人的火力点终于被我们的重机枪消灭。然而,战斗英雄吕有库却倒下了,牺牲时他的右手依然紧紧地扣着板机,枪口还冒着余烟。
第178团2营5连,这个朝鲜战场上的英雄突击连,担负着夺取一江山岛主峰203高地的任务,把红旗插上203。203高地是一江山岛国民党守军的主阵地,有着坚固的核心防御工事。5连在占领了第一道堑壕后,遇到国民党守军山腰支撑点和203制高点火力的双重封锁,众多战士倒在了敌人凶猛的火力之下。5连的王必和在副班长牺牲后,接过了重机枪猛烈还击,这时敌人的子弹打穿了他的右手,血流如注,王必和忍住剧痛,继续紧握机枪射击。有的战士枪管打得通红的,烫得皮都烫掉了,也不管,用布包一下继续打。红旗手先后中弹倒下,后面的战士则接过来继续猛冲。看到敌人火力拦截凶猛,副团长毛张苗立即调整部署。这时,我空军强击机在弹药用完的情况下仍依次向203高地主峰俯冲,吓得敌守军纷纷躲进掩蔽部。我海上的4艘护卫舰也抵近岛岸向203高地射击。在我军猛烈的炮火支援下,摧毁了敌密布的暗堡群,炸死王生明,活捉敌第4大队大队长王辅弼,终于将红旗插上了203高地。这面象征胜利的战旗,弹孔无数,伤痕累累,却坚强地在硝烟中飘扬。
第178团1营攻击北一江山190高地时,遭敌守军暗堡火力射击,前进受阻。我防化排排长成建军立即隐蔽靠近暗堡,用火焰喷射器向暗堡射击孔喷火,接连消灭了4个火力点,为攻击部队开辟了通路。
第180团2营5连、7连从南一江山两侧向160高地实施夹击,在海军炮火的支援下,经过激烈战斗,攻占了160高地。接着,180团6连又向180高地猛烈攻占,于15时48分占领了这个高地。
在攻打一江山岛的战斗中,我突击组的战士们一刻也没忘记实现孩子们的美丽心愿。战士向长安头部负了伤,痛得厉害,可一想到帽子里藏着的马尾松种子,不等包扎,就向前猛冲。他利用占领第一道堑壕的极短暂的时间,用脚蹬开炮火烧焦的泥土,把种子播进了泥土中。登陆战斗过程中,很多战士在牺牲前用尽最后的力气,将这些象征希望与和平的种子,深深地按进一江山岛的土壤里。在攻占180高地时,冲在最前面的排长史戊辰还没有来得及撒出种子就中弹牺牲了。在战斗结束后,其他战友把他的马尾松种子拿出来,撒在了岛上。如今,倘若你登上一江山岛,看到漫山遍野迎风摇摆的马尾松,那仿佛是战士的英灵在微笑地向你招手。
在登陆突击第一梯队攻占一江山岛各主要高地后,第二梯队立即投入歼灭国民党最后一批支撑点的战斗,解放军指战员展开政治攻势,边打边喊话。残存的敌军见大势已去,纷纷缴械投降。17时55分,浙东前指命令登岛部队清理战场,转入防御。一江山岛被人民解放军一举攻克。
当一江山岛上硝烟还没有散尽时,浙东前指司令员张爱萍就沿着弹痕累累的山路登上了203高地,慰问参战部队指战员,给战士们带来了巨大的鼓舞。张爱萍一再叮嘱,一定要医护好伤员,安排好烈士们的后事。
一江山岛渡海登陆作战,全歼国民党军“一江山岛地区司令部”及其守军1086人,其中击毙519人,俘虏567人;击沉敌军舰3艘,击伤4艘;缴获各种火炮53门,轻重机枪98挺,枪834支。
一江山岛战役之后,张爱萍将军激情澎湃,挥毫填写了一首《沁园春·一江山渡海登陆战即景》:“东海风光,寥廓蓝天,滔滔碧浪。看骑鲸蹈海,风驰虎跃,雄鹰猎猎,雷击龙翔。雄师易统,戎机难觅,陆海空直蹈金汤,锐难当。望大陈列岛,火海汪洋。料得帅骇军慌,凭一纸空文岂能防?忆昔诺曼底,西西里岛,冲绳大战,何须鼓簧。固若磐石,陡崖峭壁,首战奏凯震八荒。英雄赞,似西湖竞渡,初试锋芒。”
捷报传到北京中南海。毛泽东主席高兴地对周恩来总理说:“打得好!三军将士辛苦了!”
1月21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欢呼人民解放军在浙东沿海取得的胜利。1月23日,海门港一万多人手持鲜花、彩旗,夹道欢迎胜利凯旋的解放军将士们。
就在我军即将攻打大陈岛的时候。2月12日,大陈、披山、渔山的国民党军2.5万人全部撤退到台湾,并掠走了大陈本岛上的2万余居民。2月22日,南麂山岛的敌军也仓皇弃岛撤逃。
2月26日,我解放军进占南麂山岛。至此,浙江沿海岛屿全部解放。
60年,弹指一挥间。在台州的土地上,这一场三军联合作战的解放战役,给这个城市留下了难忘的红色印记。
青山有幸埋忠骨。在台州市椒江区苍翠葱郁的枫山北麓解放一江山岛烈士陵园,这里长眠着为解放一江山岛英勇捐躯的454位烈士。
台州人民永远不会忘记这些为了台州人民解放事业壮烈牺牲的英雄们!
不畏艰难,智勇坚定,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的“一江山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台州人民,为建设山海秀丽的美丽家园而努力奋斗。

参考书目:
[1]《台州军事志》,台州军分区编
[2]《一江山岛登陆大血战》,咏慷著,黄河出版社
[3]《战争亲历者说一江山岛之战》,本书编委会,上海文艺出版社
[4]《张爱萍人生记录,从战争中走来》,张胜著,三联书店出版社

      (作者系台州市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