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学斌和“德禄堂国医馆”的故事
李兆建
挑起重任的他,面对条件简陋、基础薄弱的现状,他深知:要彻底改变中医院的落后面貌,只有迎难而上,齐心协力,励精图治。
1991年3月,县委组织部任命詹学斌担任温岭县中医院院长。此时的他,因工作劳累心脏病发作,在浙江医院住院40天刚出院。
温岭县中医院是在原来的城关镇医院改建而成。当时,基础薄弱,设备简陋,发展滞后,各方面条件落后。接到任命时,詹学斌有过一丝犹豫,但是领导的信任给他增添了信心。时任温岭县委党群副书记的胡宣义对他说:“带领新班子,放开手脚大胆干,相信你能干好。”詹学斌下定决心挑好这副担子,一定要彻底改变温岭中医院的落后面貌,把中医院建设成为温岭中医药事业的基地,再苦再累也值得。
一上任,詹学斌和新班子面对的是这样一个局面:中医院地盘狭小,整个医院面积不到5亩地,医疗用房不足2500平方米,只有一幢三层楼的住院部,不到700平方米的门诊楼还是1964年建造的,低矮破旧;医疗设备十分落后,只有一辆救护车和三大常规检查设备,胃镜是国产胃镜,X光机也非常陈旧,医疗仪器总价值不到10万元,国产的海鹰牌小型黑白B超算是唯一的高档仪器;医护人员缺乏,全院 125名医护人员中,只有2名新分配的大学生和4名由其他单位调入的老大学生,除了少数中专毕业的外,其他大部分人员都是没有学历的、学徒出身的、部队转业的、家属子女等;由于医护人员少,连急诊也没有办法开设,医院业务收入很低,年经济收入仅175万,人均1.4万元。詹学斌上任的第一天开了个职工会议,连开会的凳子,都还是温岭大会堂退下来的破旧长凳子。
面对种种困难,詹学斌没有退缩,而是迎难而上。他用了十来天时间调查研究,了解各科室情况,找医护人员谈话,征求病人和社会各界对医院的建议和意见。一整套振兴中医院的方案,在詹学斌的头脑中逐渐地清晰起来。在班子会议上,他提出了“励精图治,同心同德,艰苦奋斗,以严格管理为手段,以提高医疗质量,改善服务态度为中心,以创文明上等级为契机,迅速改变医院落后面貌”的奋斗目标和工作思路,以及“打基础,抓改革,强管理,促发展”的具体措施。
要想将基础薄弱而落后的中医院带上健康发展的轨道,其难度可想而知。詹学斌深知“人心齐,泰山移”这个道理,要使中医院走出困境,上一个新的台阶,关键是领导班子率先带头,把职工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把潜力发挥出来,才是真正的出路。在职工大会上,他提出了“院兴我荣,院衰我耻”的口号,号召员工拧成一股绳,从提高医疗质量和优化服务着手,着力塑造新形象,一步一步实施兴院计划。
刚开始的时候,医院里还有散漫的思想,由于业务量少,有些医护人员空闲时打毛衣。詹学斌看到后没有严厉呵斥,而是循循善诱,要求她们有空时就看业务书,把功夫下在钻研业务上,一次、二次下来,那些医护人员再也不好意思继续织毛衣了。为了把医疗质量和业务抓上去,他制订了综合科学目标管理制度,实行院、科二级成本核算。建章立制,完善规章制度,制定岗位责任奖罚条例,三次修改奖金分配方案,建立医风医德规范,把医院的兴衰同个人的切身利益挂起钩来。与此同时,詹学斌选派一批医生到温岭人民医院急诊科进修三个月,抓紧培训业务骨干,提高医疗技术水平。三个月后,医院的急诊开设起来了,门诊力量得到加强,业务量也开始逐步上升。到年底,中医院业务收入增加了75万元,职工也开始有了每月30元的奖金(当时职工每月工资也只有100多元)。
詹学斌趁热打铁,提出了“抓基础,上等级”的目标。医院增加了输液厅,改造了厕所;将两层的门诊楼加层改造为四层楼,增加住院病房床位;购置医疗设备,增添了彩色B超、全自动生化分析仪、24小时动态心电图、日本奥林巴斯胃镜等一批仪器。当时,医院的资金紧张,拿不出购置设备的钱。詹学斌和班子研究后,决定采取“借鸡下蛋”,向员工集资付利息的办法筹款买西门子CT,得到了员工们的响应和支持。尽管采取了这些办法,但资金仍然紧缺,为了争取得到政府财政的支持,詹学斌三次上门去找县财政局局长,详细说明中医院的发展设想和具体打算,说清楚购买医疗设备的好处和今后的还债计划,他的诚心感动了财政局局长。很快,CT等先进医疗仪器配备后,医院的业务也快速上升。
经过大家的努力拼搏,到1992年底,温岭中医院获得了“省标一级乙类中医院”、“浙江省文明中医院”的称号,并获得台州地区双优活动竞赛优胜单位称号,连续两年被评为温岭县卫生系统先进集体,温岭中医院的面貌焕然一新。
在短短不到两年时间,中医院取得了可喜的发展,但詹学斌没有止步,而是瞄准了更高的目标。他提出要按照II级甲等医院的标准,全面制订规划,“五年迈好三大步,再建一个中医院”,将温岭中医院建成全省中等水平的中医院、跨入台州地区先进中医院行列。
第一步,加大投资,易地新建医院。中医院要发展,原先破旧狭小的地方显然已远远不适应。詹学斌和班子反复考虑,必须易地新建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此时,温岭刚刚撤县设市,詹学斌抓住机会,向市领导反映了中医院易地建院的设想和发展蓝图,得到了市领导的充分肯定。然而,新院选址、土地征用、项目审批、规划设计、资金筹集等一系列问题接踵而来。虽然医院成立了筹建小组,但很多工作还得詹学斌亲力亲为。这段时间里,詹学斌废寝忘食,倾尽心力,上下奔波。为了拿到土地的批文,詹学斌赴杭州跑省国土厅,不巧,省国土厅分管领导那天开会,他只得坐在国土厅的门口台阶上,一直等到中午12时散会,感动了领导,总算把事办好。就凭着这么一股干劲、韧劲和拚命奋斗的精神,中医院易地新建遇到的各种困难逐步得到了解决。1994年6月,投资500多万元、面积4720平方米的七层病房大楼破土动工。1995年下半年,投资1200万元、面积7200平方米的七层门诊大楼也打下了第一根桩。1997年,古典风格、崭新漂亮的病房大楼和门诊大楼相继落成,并获得了获省优工程钱江杯奖。
第二步,引进先进医疗仪器设备。医院投资750万元,先后购置了西门子CT、多功能彩色B超仪、美国百胜黑白B超、美国GE公司500MAX光诊断机、奥林派斯纤维胃镜、纤维肠镜、24小时动态心电图、24小时动态血压机、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血液流变诊断仪、遥控心电监护仪、心功能检测仪、90苏拉全麻机、日本进口推拿牵引床等,这些高端医疗仪器设备在台州市各中医院中处于领先地位,温岭中医院的医疗条件极大改善,诊疗质量得到大大提高。
第三步,建设特色专病专科。詹学斌认为,中医院必须要有自己的特色,尤其是特色专科,不仅做到人无我有,更要做到人无我精,突出中医优势。为此,他着力抓专科专病,培养人才、引进特色人才。中医院逐步开设了10个专病门诊2个专科病房。1997年经浙江省卫生厅中医局批准建立了台州市中医系统中风治疗中心。医院每年派出7—8人外出进修深造,大力培养技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全院逐步形成了人才技术梯队。
经过三步发展,中医院的医疗业务素质实现了新的突破,综合竞争力有了很大提高。医院服务功能齐全,业务量也大大增加,1998年经济收入达到2000万元,人均收入达7.3万。固定资产从1991年的9.6万增至2600万。医院的各项业务水平也跃居全省中等行列,在全省中医院病历书写、护理操作比赛中分别获得第二、三名。医院被评为台州市行风建设先进集体、温岭市文明示范单位。1997年,温岭中医院评为省II级乙等中医院。医院日新月异的发展,赢得了市、局领导的一致赞赏和职工、老百姓的众口好评。
担任了院长的詹学斌,虽然工作十分繁重,但他却在百忙中挤出时间,坚持每周二次在门诊坐诊看病。遇到急危重病,他还亲临第一线抢救病人。他的这种身先士卒,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感染着身边的医护人员。一天繁忙工作下来,他还利用晚上时间,潜心钻研,著书立说,笔耕不止,甚至连春节都在书房度过。由詹学斌担任主编的90万字的《中国传统医学百病非药物疗法大全》、担任第一执行副主编的90万字《中国传统医学绝技大全》、由他任编委的《中国民族药食大典》等三本著作先后由出版社出版,被专家誉为“发前贤未发之奥妙,选群书未集之精华,融现代医学之科技”。他还被聘为国家级《微循环技术》杂志编委、浙江省《中西医结合杂志》编委、浙江省《中医杂志》编委。1998年他赴马来西亚参加世界中医药杰出成果交流展示会,他的论文《化痰熄风镇痉汤治疗特殊类型癫痫》获得世界医药成果博览暨现代医学论坛大会优秀论文奖。多篇论文获得台州市科协颁发的自然科学论文二、三等奖。由于詹学斌对温岭中医院发展和对中西医结合事业发展所做出的杰出贡献,1994年至1998年,他先后评为温岭市直属机关好党员、台州地区先进知识分子,获得“台州市白求恩式医生”,“浙江省优秀中医院院长” 荣誉称号和浙江省人民政府颁发的“浙江省名中医”称号,连续获得“温岭市一、二、三届科技拔尖人才”,并当选台州市第一届人大代表。
1998年10月,62岁的詹学斌由于年龄到岗,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有人对他说:“你当了八年的苦院长啊。”他看着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的中医院,对他来说,中医院就象是他亲手带大的孩子一样,他对它充满了感情。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无一不饱含他的汗水与心血。他欣慰地笑了:“中医院发展的美好蓝图,能够在自己的手中逐步得以实现,工作再苦,心里也是甜的。”
年愈古稀的他,已是含饴弄孙、颐养天年的时候,可他不辞辛苦创办德禄堂国医馆,这一切都源于他的理想:为振兴中华医学奉献毕生心血。
海门老街是椒江保存得最为完好的历史古街区,数百米长的街道和两旁古老的建筑,仿佛在诉说着历史的风雨沧桑。粉墙黛瓦、明清建筑风格的德禄堂国医馆就位于老街北端,与海门老街和谐地融为一体。
德禄堂国医馆是詹学斌于2011年4月创办的。创办德禄堂时,他已经74岁。有些人不理解,年愈古稀的他应该颐养天年、享享清福,为何如此费心费力去办德禄堂国医馆?难道是为了图名图利?
而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根本不是为了名利。论名气,詹学斌早已名誉等身。他是台州市第一位被浙江省人民政府授予“省名中医”称号;被温岭市人民政府授予“终身科技拔尖人才”称号。他的名字和简历多次被收入《浙江省当代中医名人录》、《中国专家辞典》、《中国当代医药名人》。只要是詹学斌先生诊治过的病人,哪个不称赞他是妙手仁心的“神医”。老百姓的口碑,远胜过那些金碑银碑。论收入,詹学斌夫妻两人的退休费远高于一般公务员的工资收入。他的大儿子詹炜在香港、深圳均创办实业,是个成功的企业家,身兼香港台州同乡会副会长和深圳台州同乡会副会长;小儿子詹强子承父业,现为杭州市中医院副院长,不惑之年就已获得“杭州市名中医”称号。经历过世事沧桑的詹学斌,早已看淡了名利,然而,在他的心中,燃烧着一团火,年龄越大,这团火却越烧越旺。这团火,源于他的理想,这也是他自小立下的人生追求目标:继承祖业,为弘扬祖国中医事业而尽心竭力。
熟悉詹学斌的人知道,他是个闲不住的人。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后,他接受温岭中医院的聘任,继续在中医院坐堂为病人把脉诊病,直到2008年才正式退休。由于他医术精湛、医德有口皆碑,2008年10月,杭州中医院的书记和院长带着礼品和聘书专程登门,诚情邀请詹学斌到杭州中医院的广兴堂国医馆坐诊。这让詹学斌十分感动,他接受聘请,在广兴堂坐诊了三年。广兴堂国医馆是浙江省内知名的国医馆,台州也有许多人慕名到广兴堂就医,其中有一些台州市级离退休老领导。当他们得知詹学斌就是台州人,建议他回台州创办国医馆,为振兴台州的中医事业添力。老领导的建议,让詹学斌萌生了创办德禄堂国医馆的想法。他想:北京有同仁堂、天津有达仁堂、杭州有胡庆余堂和广兴堂,台州也应该有一个响当当的国医馆。他把自己的这一想法同大儿子詹强商量。詹强太清楚父亲的想法和愿望了,他在考大学时选择了上中医学院,就是受到父亲的深刻影响。在得到了妻子和儿子的全力支持,詹学斌辞去了广兴堂的聘任,和妻子回到了台州。
创办德禄堂国医馆,对于年已74岁的詹学斌来说,一切都得从头做起,光审批程序和手续就十分复杂繁琐。在创办过程中,他得到了已担任台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胡宣义和台州市卫生局局长周春梅的大力支持。2011年月日,台州市德禄堂国医馆举办了隆重的开馆仪式,原台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林希才等市领导莅临祝贺。如果追溯历史,德禄堂已经有百年传承了。由他父亲詹朝升于1905年所创的德禄堂,终于在他的手中重获新生并得以弘扬,詹学斌实现了心中的夙愿。
台州市德禄堂国医馆独具自己的特色,主要体现在:
德禄堂是汇集了各方中医名家服务台州百姓的平台。这里名医荟萃,云集了省、市级名中医及各科技术骨干坐诊,并聘请了著名的以擅长治疗肾病和心血管疾病的上海六院张家铭教授、以治疗痛风专长的上海中医药大学胡全林教授、擅长治疗脾胃疾病的台州市名中医陆维宏等专家坐诊。台州的老百姓在自己的家门口,就可以便捷地享受到省内外名中医优质细致的服务,大大地解决了群众找名医看病难的问题。为了更好地服务台州百姓,詹学斌还组织开展8次义诊活动,率专家深入社区为群众义诊上千人次。
德禄堂是集中医诊疗、中医理疗、药膳、养生、保健等于一体的特色医馆。除了中医名家把脉望诊外,德禄堂提供了包括中医保健茶饮、中医药膳、中医推拿针灸、足部按摩、刮痧、拔火罐、穴位敷贴等在内的特色服务。德禄堂的中医药膳尤为人称道。德禄堂药膳秉承中医传统技艺,由药师、医师、厨师合作,根据客人不同体质进行调理。它将药物与食物烹饪加工而成食肴,药借食味,食助药性,相辅相成,把中华美食与中医养生融为一体。在这里,既能品尝到绝美佳肴,又能达到养生保健的功效,深爱欢迎。
德禄堂是宣传台州中医历史和中医文化的博览园。在国医馆里,目光所到之处都是与中医药有关的老照片、老物件,还有从元朝到民国的历代台州名中医介绍。为了整理这些资料照片民,詹学斌和儿子詹强化了三个多月时间从浙江省档案馆的史料中一点点地查找出来。这些资料和图片展示了台州中医药的发展史,德禄堂还开办了中医养生知识大讲堂,先后举办了8次讲座,场场爆满。詹学斌亲自义务为台州电视台进行养生讲座12次,既普及了中医养生保健常识,又宣传了中华医药文化。
德禄堂还是个中医文化旅游的好去处。海门老街是椒江最有特色的旅游景点,而德禄堂是之中的亮点。走进德禄堂,犹如走进江南水乡的经典民居,这里旌旗迎风、翠竹摇曳、庭院深深,颇有几分古风。它分多个分馆,有“远志轩”、“五味斋”、“沉香阁”,每个馆的馆名都以药材命名,并用古朴的木板制成匾额,淡雅大方、古色古香。馆时陈设了各种中医古籍善、草本药材、中医药具等。德禄堂还有个百草园,种植了各种中草药,身处其中,药草青青,药香悠悠,便觉神清气爽。
台州市德禄堂国医馆的办医特色受到了群众的普遍欢迎和赞扬,也受到台州市领导的关心和重视。台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薛少仙、台州市政协主席元茂荣等领导先后视察了德禄堂,并给予了高度肯定。陈铁雄书记在详细听取了詹学斌汇报后,嘱咐詹学斌一定要把德禄堂办得更好。
詹学斌坚持每周五天领衔坐诊给患者看病,创办德禄堂四年里,共诊治了患者人次。他在把脉坐诊之余,集中精力认真、系统地总结自己从医五十多年的经验。多年的理论钻研与沉淀,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积累与总结,詹学斌逐步形成了一套自己的中西医结合学术观点与医学理论。詹学斌竭力推崇,中医一定要适应时代步伐,吸取现代医学的长处,中西医优势互补,取长补短,做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与时俱进。他认为,如果中医不清楚现代医学知识,在辩证论治时就容易失去方向;中医应该吸取现代医学的先进部分,把现代医学实验室检查和特殊医疗仪器检查所获得依据作为辩证的证据,辩病论治,微观辩证,从而拓宽中医辩证论治的视野,提高诊断水平和治疗效果。在此基础上,詹学斌创造性地提出了把辨病、辨证、辨症相结合作为现代中医诊疗思维模式和诊疗手段的学术观点,打破中医二千多年来只以辨证论治为单元的单一的基本诊疗模式。这一诊疗模式,可以把中医的整体宏观、全息调控思维模式,与西医的局部微观、定位对抗的思维模式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医学唯一性原则,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中西医结合的诊断医疗模式,促进了中医和现代医学的结合,为中医事业发展做出了贡献。他与儿子詹强合著的《詹氏医论》也由浙江科技出版社出版。
近些年,詹学斌还致力研究运用中医“接力疗法”,攻克恶性肿瘤的治疗,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詹学斌在大量临床实践的基础上,提出在西医应用手术、化疗等多种方法治疗恶性肿瘤后,再无法可施时,中医可以接过来治疗。通过应用大剂量的益气、健脾、养血、补肾法维护正气,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防止正常细胞衰老、突变、增殖,达到防止扩散和转移的目的。他据此撰写了《正气学说与免疫功能》的论文,阐明用中医进行扶正固本、祛邪攻毒的理论与方法,并针对手术、化疗、康复三个阶段,分别提出了用不同的治疗方法。他这一理论与方法运用于临床,疗效显著,共治疗各种恶性肿瘤1000多例,取得满意效果。如温岭市太平街道的颜某,56岁,患肺癌手术切除,经过2次化疗后,找到詹学斌。患者当时出现反应性肺炎,病情较重。经过詹学斌用中药清热化痰佐以健脾益气、培土生金治疗后,病情稳定,帮助其渡过6次化疗难关。之后,詹学斌应用康复期接力疗法,连续服用中药5年,并跟踪随访问6年,该患者恢复了健康。在德禄堂里,这样的感人故事还有很多很多。
詹学斌说过:“我将用毕生精力,把台州的中医发扬光大,让台州的百姓享受到真正名中医服务,让我的子子孙孙沿着这个目标走下去,再苦再累,无怨无悔。”而他,正是用自己五十多年的行动,完美地践行了自己的人生诺言。悬壶杏林五十春,济生济世赤子心。詹学斌就是这样的人:他用梦想照亮人生,用拼搏铸就辉煌,用智慧与奋斗成就事业,用自己的辛勤付出与奉献换来他人的健康与幸福。如果要评选台州最美好医生,詹学斌应该当之无愧。
当笔者结束采访,走出詹学斌家门时,正值晚霞满天。不禁让人想起了“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的诗句。詹学斌先生正如这灿烂的霞光,书写着人生最为美丽的风景。
(作者系:中共台州市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